為什麼有些人字看著漂亮卻不算書法,而有些書法家的字看著一般卻被說是精品?

穿越亞馬遜


(一)剖析問題

這個問題看上去很長,但其實在問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沒有接受過書法系統教學的大眾如何能欣賞書法之美。

(二)什麼是“書法”

搜狗百科上寫:

書法,是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包括漢字書法、蒙古文書法、阿拉伯書法和英文書法等。其“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
從廣義講,書法是指文字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含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書寫,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等。
我們可以瞭解到,書之為法在於它暗含法度規範。而在我看來,書法之為藝術,更在於人的參與,其中暗含著創作者的精神內涵。

因此,字體漂亮不能說就是書法,它是否按照其中的法度,是否真的容納了創作者的個人意蘊,這都要深入挖掘。畢竟大多數人只是書寫文字,這也就沒有上升到藝術的領域。

(三)書法之美醜

大眾有一個審美誤區:漂亮的就是好書法。也有人處於這樣的誤區:名家寫的就是好書法。

那麼書法中的美醜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個人以為,這個重點在於看上去醜陋但名氣很大的被專業人士肯定的書法上面。曾經筆者也只喜歡看上去規整圓潤的楷書,對於行楷草書等嗤之以鼻,覺得看上去一塌糊塗算得什麼書法藝術。即使是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曾經也是對這幅作品擁有如此盛名百思不得其解,更不用說毛澤東的書法,筆者甚至因為覺得他字體大小不一而暗自覺得不好。

待筆者親自上手自己自娛自樂寫過幾個字之後,筆者漸漸覺得之前的想法是對書法藝術的一種很深的誤解。

首先,這些字雖然不如楷體橫平豎直,但其中也是按照抒寫法度來的,字體如何架構佈局也可以看出來。運筆可以看出其中的力度,並不像筆者這樣的初學者,筆鋒或銳利或圓潤,一點不發飄。

其次,書法藝術講究個人藝術特色。若是像筆者之前想的,將楷體作為最終的標準,那麼書法也就成為了一個套路模板,又何來什麼藝術風格呢?看上去的不走尋常路也正是其出彩所在。

最後,書法藝術應該雅俗共賞。所以,即使表面看上去的醜,細細觀察品味之後,你仍舊可以品味出其中的美感,是一種的美感,一種不脫離基本法度的獨特之美。

(四)書法未來發展

我們閱讀書法的歷史,可以發現,歷朝歷代書法都有代表性的風格。那麼現代許多書法家都在研究代表我們這個時代書法風格。

觀其大要,現代書法家們創作現代書法,一是取一兩個象形文字,加以象形寫法,還“六書”象形之初而誇大變形之;二是淡墨濃墨,或拆開或重組字形,甚至索性讓你看不懂而流入現代水墨一路,或稱之為現代水墨亦可;三是彩墨書法,在潑墨之外,更加潑彩;四是字球結合,裝置藝術。

藝術評價本來就沒有一個標準的評價方案。所以在這些創新之書出來後,其實大多數人是不明白好壞的,更在於創作者自身原本的地位價值,反過來賦予作品價值。但它本身的價值是多是少卻是沒人能說的清的。但筆者還是確定,沒有一點美感的書法是不夠格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在書法上求新求變,這是藝術的規律、發展的必然,問題在於如何去變,變好變壞,是成是敗,則看後人如何接受評說了。


九卿1234


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其實水很深。昨天跟一位專業書法朋友在談及此事,他就在說很多人不懂書法,只是拿“漂亮”“好看”作為評判書法好壞的標準,這是不懂書法的表現,因為什麼是“漂亮”,怎麼著就“好看”了,你有什麼標準嗎?

我們就說人的長相,很多人把人的長相定了個標準,什麼三庭五眼長的均衡就說標準的漂亮,這樣說對嗎?不能說對,但是不錯,這只是其中的一種美而已。姚晨大嘴巴,一樣有人覺得她很好看,莫文蔚與周慧敏也各有各的粉絲喜歡。有的喜歡女孩子小鳥依人的很文靜感覺,有的喜歡女孩子比較外向活潑的感覺,誰的對呢?

就像我們誇一個孩子一樣,你老是誇他“你真棒”,我們覺得這是在鼓勵孩子,但你不知道這樣長久下去你就把他捧殺了。我跟很多家長說過,誇孩子要讚賞他的具體點,例如他今天的作業寫的很工整,他這段時間學習的態度很端正,他很努力,很專注等等,而不是隻會說“你很棒”“你很聰明”等。

說的有點遠了,我就是打個比方。就是說書法,不能只是簡單地以是不是漂亮來決定它的優劣。能真的被成為“書法”的作品,從大的說它要有兩項內容:其一,是對傳統的繼承,你的字有沒有臨過碑帖,你學過誰家的字,就像一個人要有父母一樣,你的字要有出處、有源頭,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二,你要有自我的面貌,你完全跟父母一樣這不行,你還要有自己的特點,以古為徒,不是以古為奴,師古不泥古。

上面這是大的方面,我們欣賞一幅書法作品的時候,先看它的神韻、格調的高下,再看它的書學淵源,自我的特點,細的方面還要看字的筆法、結體、章法、墨法等等,看它的點畫線條的質感,結體的擒縱、開合,章法上的攲側、穿插、避讓,筆勢的連貫、呼應,墨法的濃淡、潤燥等。

這些都是決定書法作品質量的元素,而不是僅僅以是不是“漂亮”作為標準。王羲之的《蘭亭序》具有飄逸、妍美的特點,你不能拿這個作為標準來審核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我早期欣賞《祭侄文稿》的時候是真看不懂,就是覺得寫的太難看了,字形不美,又潦草,這種字不漂亮,我才不願意學呢。

但是隨著年齡增加,學的東西多了,對書法的認識的深入了,現在再看《祭侄文稿》確實越看越耐看,感覺這字“漂亮”。

號稱天下十大行書的這些作品,各有特點,每件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風格多樣、多變,你說誰“漂亮”誰不“好看”呢?


翰墨今香


小學三年級開始學楷書到現在敬請各位雅教!



hongjiahe


書法形態,主要分為“妍”“拙”“醜”三個類型。醜即是醜,其實書法藝術的美感也就是分為“妍”與“拙”。何為妍,晉韻唐法多是妍,宋人尚意開始就有了拙,蔡蘇妍多些,米黃拙多些,然後,王鐸是大拙、董其昌是小拙,而到了傅山板橋,基本上就是全拙了。



就連民國文豪沈從文先生都感言,宋四家沒有一個認真寫字的,因此普通大眾看不懂拙、不喜歡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拙書尚且如此,更休題“醜書”了。但是“專業”的學者專家明顯對“拙”更感興趣、更為青睞,從國展大賽的作品看,“拙”佔主流、“拙”字當道,是無須爭辯的事實。


基於以上兩點原由,“大眾”與“專業”書法審美的角度眼光,嚴重地不在一個地平線上。一些被“業內人士”鼓掌叫好的書法作品,大眾絲毫審視不出美感,而一些被普通大眾相當看好的書法作品,往往在專家學者的眼裡一文不值。比如正書的田英章,拙書的金伯興(新一屆蘭亭獎獲得者)。

專家與大眾的審美有所差別是正常的,但走到截然相反的對立面,對書法藝術而言,恐怕不是一件好事。藝術探索之路可以蜿蜒曲折,但大的方向不宜南轅北轍,不是東西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這個矛盾需要有所調合。“專家”未必就對,而大眾未必就錯,在對“醜書”的批判上,我的態度屬於大眾這一方。


過度掘鑿解構書法藝術,可能本身就不可取。書法原本並不是非常複雜的事情,被解構抽象得都快要面目全非了。不管如何研究,書法的美感始終是藝術的重要組成,如果連大眾都看不出來美感,都覺得太拙太醜,這樣的創新與嘗試就是失敗的,即便有一萬條理論上的理由可以支撐,也是不值稱道的。

抱庸妄談。


抱庸詩書


大部分普通人對於書法的欣賞水平還停留在

“正楷之外皆是醜書的階段”。

這是一個欣賞水平的問題。

打個比方,全國各地都有的現象,公園或者是小花園,某些大爺拿著蘸了水的拖把,寫字。

往往寫的都是一手十分漂亮的字。

但是他到底是寫的什麼呢。

是臨帖?即興創作?還是為了好看這樣寫的?

還是有筆法上的借鑑,筆法師承何處?


這些就是和真正的書法的差異點。

書法的欣賞不單單是看它的的“美”與“醜”。

就像是你看到了一位十分美麗的女性,不用你來說,大家也都知道她長得十分漂亮。

這是一種粗俗、膚淺的認知。

老缶(吳昌碩)的篆書,大家風範一覽無餘,金石氣息濃厚。

王樹秋的字作品,《山川之美》

大部分第一眼看上去,會產生不是很好看的那種感覺,對嗎?

但這是魏碑風格明顯的碑學書法。

實際上,很了不得,功力很深厚,只是相對於書法的帖學,研習碑學欣賞碑學的人少罷了。不代表著他不好。


最後上幾幅自己的作品供大家參考。

《肖文飛擬古之米芾系列》 48×26cm 2018年 作品

杜甫《枏樹為風雨所拔嘆》肖文飛 2019作品



肖文飛書法


其實這個問題,古人也在討論

正規的書法訓練,有理論,有筆法,有技巧,有心法(即意境);而有的人,沒經過專業訓練,卻也能寫一手漂亮的好字,這在古人有個專用的名稱"善書者"。

下里巴人應和者眾,而陽春白雪曲高和寡,要領悟與欣賞陽春白雪的境界,也是需要有一定的藝術積澱的

這段時間,突然對鋼筆字鋼筆畫產生興趣,信手塗鴉了一點,請大家批評指正







習兿無涯


這裡有個行裡行外問題。人人都會走步,可那不是模特,郭德綱走貓步人們只會笑他。朱之文歌唱的好聽,他不是歌唱家。人人都會寫兩刷了一樣不可能成為書家。其實一筆下,行家就知道你會不會寫字,起行收到位與否,內行看門道嗎!下面是遼寧書協主席胡崇煒的字,你能看懂好在那,說明你是內行。看不懂說明你是門外漢。



雲雪書畫


倒底什麼才是書法,,,標準是什麼!!!!我看還是王羲之最有發言權……

這個關於(王獻之)學書的故事就能完全說明這個問題!王獻之學習書法快到(十年)的時候,大概15歲吧,他感覺自己的水平已經很不錯了,但是他的父親(王羲之)認為他還不行,王獻之就很不服氣,決定找個機會整整他父親。。機會終於等到了,有一次(王羲之)急著出門辦事,就在牆壁上寫了個便條,王獻之看著父親走後就把牆上的字給嚓掉了,然後自己重新寫了上去,不過他把(太)字一點留了下來。。整好以後,他就讓他的母親出來觀看,說這是他替父親寫的,問寫的怎麼樣,他母親看後搖搖頭說吾兒寫完8缸水,,僅有一點像汝父。!!!就是太字的哪一點………


王獻之並不服氣,要等他父親回來。王羲之辦事回來之後,看著牆上的字就說…臨走的時候酒喝太多了,怎麼把字寫成這樣,毫無法度慚愧啊!!!一旁的王獻之如遭雷擊當即認錯……

這個故事特別說明了筆法是書法的核心,法度是書法的根,沒有法度不能稱之為書法!!!!!!!筆法在王家都是世代相傳,直到唐代草聖張旭…生性豁達的張旭把筆法傳給(顏真卿)等人,顏真卿把筆法傳給(懷素)……從此筆法傳向民間,也讓筆



法披上了(神秘外衣),,至今爭論不休……

美與醜只是個人欣賞的角度不同,不是衡量書法的標準……運用筆法的火候功力不倒在美也不是書法,可以這樣說歷史上真正的書家都是從(美變為醜)的……所謂的醜…只是一種感情的表達方式…普通人難以欣賞實屬正常。

趙孟頫的行書就很漂亮,很多不懂書法的人都喜歡,但是寫的像趙猛頫的人的字卻不一定是書法,百分之99的人沒有趙猛頫的功力,所謂的漂亮只是個假象而已,就像現在的很多名人字畫,最多算是毛筆字吧!


畫斷黃河西來水


說到這個問題就又繞到了有關“醜書”和“美 書”的話題。其實,字的好看與否同書法的功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好看的字不一定是好書法,能寫好書法的人也不一定能夠成為書法家,當然,那些頭頂書法家桂冠的人也不一定都能寫好字。這既是辯證的關係,又是現實中實際存在的問題。

書法的好看與否只是書法的一個屬性

中國的書法是一門精深的傳統文化,具有實用性和藝術性兩個屬性。在古代,中國書法以實用性為主,書寫是每一個文人的基本功,在封建科舉萬千的近兩千年裡,書法還是進身仕途的必要技能。所以,在那個時代裡,書法是講究美觀的,必須寫得莊重、典雅,規規矩矩才好,所以“館閣體”、“臺閣體”也就應運而生,歷史上大多書法名家也都是清新、美觀一派的。超出這個規範就會被認為是不好的。

而在計算機時代的今天,書法已經逐漸失去了實用屬性,藝術性就被提高到了首要位置。只是,在一些書協組織的推波助瀾下,這種追求藝術效果的書法,已經走進了“展覽藝術”的怪圈,有些跑偏了。

好看是指書寫的作品筆畫清秀、字跡端莊、章法佈局合理等這些符合大眾審美情趣的方面,但在一些人、尤其是現在所謂的“藝術家”眼裡,卻不一定有藝術性,他們就認為那些扭扭捏捏、故意誇張變形的字是好看的,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比如有些“藝術家”就像皇帝的新裝裡那兩個小丑,故意裝出高深莫測樣子,一定程度上還真的能唬人呢。

至於書法的功力,那是筆法和時間的產物,表現在字跡上能看出練習時間的印記。但功力不等於好看,也不等於藝術性。有的字可能就醜的有功夫、有水平。

新時代的書法,應該將藝術與傳統有機結合,使之發揚光大

書法,首選必須是書,其主要內容必須是漢字,而通過書法書寫的漢字要能夠認讀。這是基本的東西,偏離了這個軌道,書法就會走向死衚衕。

現代的一些“行為藝術”家也打著藝術的旗號做書法,有些已經是在糟蹋書法。因為他們做的那些東西,已經不是在寫字,而是“畫”、“塗”,有的甚至在“射墨”、“噴墨”,失去了“書”的本意。但卻不能不說他們弄的不是書法藝術,因為他們的“藝術”裡確實有書法元素。

我的觀點:

書法是中華文化的國粹,正是由於中華文字的延續維繫了中華文化五千年長盛不衰。在今天,書法藝術作為一個藝術門類,應該鼓勵和支持藝術家們從藝術的角度去探索的嘗試。但作為管理機構的各類官方書協組織,應該對書法有一個正確的定位,界定哪些是書法,哪些是藝術。而對於書法和書法家,必須要首先具備好好寫字,寫好看的字的能力,然後再去創新和突破。尤其對於書法啟蒙教育,更應該介揚正統,不應該版面鼓勵醜怪之風盛行。


方圓居文化


就連民國文豪沈從文先生都感言,宋四家沒有一個仔細寫字的,因而一般群眾看不懂拙、不喜歡拙也是情理之中的工作,拙書尚且如此,更休題“醜書”了。但是“專業”的學者專家明顯對“拙”更感興趣、更為喜愛,從國展大賽的著作看,“拙”佔主流、“拙”字當道,是無須爭論的現實。

專家與群眾的審美有所差別是正常的,但走到截然相反的對立面,對書法藝術而言,恐怕不是一件功德。藝術探究之路能夠彎曲彎曲,但大的方向不宜南轅北轍,不是東西壓倒西風便是西風壓倒東風,這個對立需求有所調合。“專家”未必就對,而群眾未必就錯,在對“醜書”的批判上,我的態度歸於群眾這一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