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你們的草書是以中鋒為主還是側鋒為主?高手在哪裡?

二凱書法


大多寫草書用狼毫或兼毫以中鋒為主少用側鋒,這樣寫起草書來才能自然流暢轉折自如。





鳳誼1


這和書家的書寫方式和風格有很大的關係,比如懷素的草書就主要用中鋒,線條如鋼絲彈力十足,好像手一放開,就要彈出去;再比如王鐸,則是八面出鋒,大量的使用側鋒,配合使轉的深厚功力,濃墨重彩連綿不絕。當今的草書者,大多使用側鋒,甚至將筆倒拖,近於平行劃過,比如劉洪彪、徐右冰等名家。因此,到底用中鋒還是側鋒,或兼而使之,完全看個人所學。





牛嵴柴夫


有一個高手,海派書法家陸志河先生,長期都是使用側鋒為主,深受大眾喜愛。他是華夏文明史中第一位用書法耒展現百家姓文化的人。堪稱一代宗師。今年已八十三歲,還每天寫六個小時行書。



翡翠先生666


書法的用筆,古人並不存在中鋒與側鋒之分。“點”的名稱就叫“側”。側鋒在書法中不僅不被排斥,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筆法。

點為萬畫之源。所有的筆畫都要從點開始。而用筆不是單一性的一個筆法寫到底,每個筆畫由起、行、收組成。起筆時用到的筆法至少要在三個以上。就以最簡單的一個點畫為例,側下其筆,一個動作,入紙以後不管是蹲還是頓,都有一個向下壓的動作,這又是一個動作,起筆時必轉,這又是一個動作,而每頓或蹲必提,一連串的組合動作才能完成一個起筆。筆鋒在不同的位置,或側或正,並不是如鐵錐一樣一成不變的,正是因為它的柔軟,才產生出萬千變化的形態。



我們看看王羲之《蘭亭序》和王獻之《鴨頭丸帖》等墨跡,哪一個筆畫是完全絕對的中鋒?一個都沒有。都是側起。我們把董其昌作為古代最後的一個大師,從他以前的書法家,沒有一個人不用側鋒。這不是信口開河,墨跡作品中可以去證實。

到了清代以後,以包世臣為首的人力挺中鋒說。他在《藝舟雙楫》中把中鋒說得神乎其神。說在筆畫的正中有一條纖如髮絲的細線,對著陽光,清晰可見。這完全是他看著毛筆的外形想象出來的。他在寫書時,甚至連毛筆在紙上的形態都沒有用眼睛看一看。



毛筆落在紙面上後,並不存在所謂的中鋒。原來是圓錐狀的筆尖,變成了整齊的平鋪在紙面。大家用毛筆蘸清水試試看,這個非常容易得到答案。中鋒並不存在。現在的書法家,為了追求這並不存在的中鋒,不顧自然而為的法則,為了所謂的中鋒,顫顫抖抖的生怕一點點的失誤。其結果縱然是筆筆中鋒,而呆板凝滯,毫無生氣。醜陋無比,又有何益!


子衿書法


草書個人感覺應該是中側結合去使用的,包括筆鋒絞轉,都用的到。還有主要是看寫誰,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傾向性,比如王鐸很多折和翻,懷素多絞轉等等。還有比較重要一點就是手腕的使用,草書如果只用手指,在寫的時候筆鋒很難調整不說,還不容易達到線本來的狀態,所以在寫的時候遵從字形、線條的自然規律,指腕結合,出來的東西會更自然。

反正總而言之,各家有各家法,但是我的感覺就是一定別純中鋒去寫草書,一方面是過渡調鋒會讓字顯得不自然,還有就是還原自然的書寫習慣往往也能更好的找到自然的書寫狀態。



忞廬


執筆方法,決定中鋒側鋒,養成習摜後要不中鋒,要不側鋒。一般沒有那個為主,那個為次。會寫字的人一般全是中鋒,如於佑任常常通篇找不出一筆側鋒。


雲雪書畫



狂草控


林散之老用超長軟羊毫,應該側峰為主吧


litaohy


關於草書用筆鋒問題,有以下體會,草書為啥都喜歡中鋒,主要與運腕有關,懸腕書法多用中鋒,枕腕書法,由於空間限制無法全用中鋒只好以偏鋒為主,此評論,屬個人淺見!見笑!見笑!


微博愚公2017115


建議中鋒為主,側峰主要是為了使草書筆畫更加豐富,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拙見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