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中,張廷玉為什麼要勸皇帝殺了年羹堯?

且聽風吟無痕


在《雍正王朝》中,張廷玉是個謹小慎微的人,他喜歡埋著頭幹、冷靜地看,極少做那些拉仇恨的事。

但是,自從他參與了剝奪年羹堯兵權的事後,他就一直主導著把年案往縱深裡辦、往死裡整。 多少年的從政經驗告訴他:如果他一把制不死年羮堯,等到年羹堯緩過氣來,死的那個人就一定是他!

第一,雍正對年羹堯的態度



年羹堯取得了青海大捷,在客觀上幫助雍正坐穩了朝局。按照正常的爵以賞功的做法,年羮堯加封太子太保、一等公都無可厚非。

然而雍正在君臣之別的尺度沒有把握好,在明折上誇年羹堯是“朕的恩人、大清國的恩人”,還說“朕與汝一體”。這些言辭是很亂分寸的話。

另外,雍正在西北官員的任免上,每每與年羮堯商議,這也為後來令吏部頭疼的“年選官”埋下伏筆。

雍正是個很究講君臣分際、強調君權不旁落的人,但是在對待立功以後的年羹堯,好得卻象穿一條褲子的哥們。這些,雍正不是一時的腦瓜發熱,他有著自己的考慮。

1,雍正要向外界表明:他看人眼光精準,年羹堯是他的代理人,年羹堯的勝利就是他的勝利。

2,雍正要借青海大捷來壓制十四阿哥的軍功。打贏青海大捷的年羹堯已經被拔高到大清的恩人,那麼允禵的西藏平叛之功自然就相形見拙了。

3,年羮堯不僅雍正的門人,還是年妃的哥哥。他不僅在雍正奪嫡的過程中出過大力,如今又打贏了穩定朝局的關鍵一仗,出於感激之情,雍正對他進行了部分的放權。在雍正看來,年羮堯在朝中能夠立足的根本在於自己的身上,自己要掌控年羮堯還是十分容易的。

年羹堯得勝回朝演兵,士兵聽到他的命令方才卸甲,這讓雍正對他動了猜忌之心。隨後,年羹堯再次回朝面聖,雍正和張廷玉等人已經做好了剝奪年羹堯兵權的鋪墊,但仍舊放年羹堯回到西北行營。

那麼,問題真的來了!

既然雍正準備對年羹堯下手,為什麼不在京城拿下他,而要放虎歸山,讓他重回西北行營呢?

分析原因有兩點:

1,年羹堯乾的壞事,例如:僭越無禮、貪汙腐敗、阻撓新政、搞小圈子,這些雍正都曾經聽說過。作為皇帝,雍正可以提點教育年羹堯的這些缺點。他不確定的是,年羹堯對他是否有反心。他放年羮堯回西北大營,就是要給年羮堯最後一次機會。只要你不反我,看在以前的情份上,我對你網開一面、稍加磨礪後,再行重用。

2,到了雍正朝,清廷對軍隊的管理制度已經十分成熟。士兵的兵籍和兵餉的發放統統收歸在兵部,將領無法直接去統兵,兵卒平時都分派到各地作為差役,戰時才臨時分發給將領。直正做到了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在這種情況下,年羹堯是沒有機會把國家軍隊變成自己的私兵的。這也是雍正敢於放虎歸山的底氣。

綜上所述,年羹堯僭越擅權、胡作非為,都是他恃寵而驕、被雍正慣出來的毛病。即便如此,雍正還不死心,仍舊放他回西北行營,只為試探他到底有無反心。這種親情關連再加君臣之誼,真的會令所有“倒年”之人深深地忌憚!

第二,年羹堯為人殘暴

1,年羹堯為了昩掉劉八女的私財,不惜血洗江夏鎮700餘口。



2,青海大捷後,雍正本來要搞個午門獻俘的儀式,然而年羹堯殺盡數萬俘虜,最近只得改為轅門演兵。

3,十名御前侍衛和年羹堯的親兵衝突後打架,年羹堯一聲令下“去手”,他的親兵不加多想地一起砍斷左手。

4,孫嘉誠堅持原則,年羹堯覺得他擋路,一聲炮響,孫嘉誠人頭落地。

年羹堯的這些行為,向外界傳遞一個信息:千萬別擋我的道,擋我者必死!

第三,張廷玉窮追猛打



年羹堯的殘暴令張廷玉不寒而慄,究他的本心,是真不想與年羹堯為敵。然而,雍正既然下了命令要剝奪年羹堯的兵權,他不得不去執行。

張廷玉建議使用嶽鍾琪接掌年羹堯西北行營的兵權,同時,用調將不調兵的方法瓦解年部。為了預防年羹堯的反叛,他甚至在青海和甘肅西部調駐了一支部隊。

當年羮堯部和嶽鍾琪部在沒有火拼的情況下順利完成交接,他不由得大大地鬆了一口氣。然而,雍正後面的話卻又把他的心提了起來。

雍正說:“他肯聽命,朕不為己甚。”雍正還說:“……過而能改,則無過矣……”。

雍正覺得年羹堯沒有反心,還有磨礪後再用的意思。然而,張廷玉知道自己這次是往死裡得罪了年羹堯,就只能對他窮追猛打到底。

年羹堯是十分狡猾的,他彷佛看透了雍正的心思。在赴杭州將軍的路上,他用四百多輛馬車裝載搜刮來的財物。他這樣做,就是向雍正表明:自己只是個求田問舍守財奴,而不是“犯上不規”的權臣。

年羹堯的心機瞞不過張廷玉的眼睛。為此,他每天向雍正呈遞近百條奏章節略,全部是控告年羹堯在任上橫行不法的事。這樣一來,就把雍正的火拱得往上一衝一衝的。

盛怒之下,雍正頒佈明昭:

著杭州將軍年羹堯降十八級聽用。

直到現在,雍正仍不死心,他問張廷玉:“年羹堯真的該死嗎?”



張廷玉答道:“此人一日不去,皇上聖名就一日受到沾汙。”

當初,年羮堯立功,雍正說他是自己人;現在,年羹堯犯過,張廷玉說他沾汙聖名。

張廷玉官場浮沉幾十年,這是用“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的手法,逼得雍正對年羹堯痛下殺手。


鏈天絕


《雍正王朝》中,張廷玉在康熙年間就位居尚書房首輔,深諳為官之道。他平時只對皇帝負責,很少拉幫結派,與年羹堯的交集不多。在年羹堯被雍正賜死的過程中,張廷玉卻起到了一劍封喉的效果。


年羹堯的行為讓張廷玉有理由,也有職責公事公辦

在西北打仗期間,年羹堯胡作非為,濫殺無辜,河南運糧官因大雨延誤一日,他說殺就殺。甘肅巡撫範時捷因與年羹堯發生工作糾紛,年羹堯說罷就罷;軍中探子被殺的不計其數……他的這些所作所為,全部超了他的職權,屬於越俎代庖。

年羹堯在西北耗費甚大,掏空了國庫,但是大多數銀子都被他給貪了;每天運往中軍行轅供其享用的蔬菜,都要一千多人的專用運輸隊.朝廷和全國勒緊褲帶過日子,年羹堯卻在西北鋪張浪費。

得勝還朝後的年羹堯沒任何收斂,反而貪得無厭。百官跪迎,他目中無人,連馬都不下;朝堂之上,只有軍令不知政令,打雍正的臉;推舉一大批自己人搞“年選”,擠佔朝廷的人事任免權。

年羹堯的行為罄竹難書,已經嚴重破壞官場的正常生態。張廷玉是百官之首,清理年羹堯,他責無旁貸。

張廷玉已經洞察到年羹堯的結局,他在順水推舟

早在康熙年間,年羹堯任四川提督,一年就清理了境內所有土匪。針對這個事,張廷玉已經側面提醒過年羹堯,要他儘量少用雷霆手段。年羹堯當時點頭,事後馬上就忘了,轉過身就滅了江夏鎮。在西北,年羹堯的殺伐之心更重。最後,連孫嘉誠(雍正的監視器,張廷玉的門人)也被殺了。以張廷玉的眼光,不會想不到年羹堯的下場。

被貶後的年羹堯依舊不知悔改,到了杭州還大講排場,生活奢侈,睡覺翻牌子。雍正對他一貶再貶,他死不悔改,穿著黃馬褂招搖過市。清流黨與八爺已經形成了默契,聯手要求將年羹堯正法。這個時候,張廷玉要是不彈劾年羹堯,就是自絕於百官,所以他要順勢而為。

對於一個明顯競爭對手,張廷玉肯定會提防

年羹堯是進士出身,有地方任職的經歷,又有從軍的經驗,平定西北叛亂的軍功,可謂是文武雙全。不管是履歷、功勞、魄力還是與雍正的私人關係,張廷玉都不及年羹堯,首輔的位置都有被替代的可能。

即使年羹堯被貶到底,將來西北有事,雍正還是會奪情起復。只要年羹堯活著,就有東山再起的可能。只有年羹堯徹底消失,張廷玉才有高枕無憂。

朝廷內外,倒年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張廷玉不管是對公還是對私,已經到了必須旗幟鮮明地表明態度的境地。最後,張廷玉借李紱的奏摺,送了年羹堯一道催命符。


秋媚讀史


雍正和年羹堯的關係是複雜的。一方面雍正一路提拔年羹堯當上了撫遠大將軍,年羹堯幫助雍正登上了皇位,平定了叛亂,有著親密主僕,君臣關係。另一方面年羹囂張跋扈都快騎到了雍正腦袋上,雍正讓官兵卸甲,官兵只聽年羹堯的。年羹堯覺得雍正的半壁江山都是他打下來的,雍正覺得年羹堯太過於目中無人,但是朝廷中除了他又無人可用。但是羅布藏丹津叛亂被平定以後就不一樣了,暫時安定下來,就真正可以處理年羹堯了,所以最終想殺年羹堯的還是雍正自己。


從孫嘉誠,李衛,李紱再到清流,張廷玉一個個是起到了助攻作用,因為最後一次問的是張廷玉,所以似乎雍正殺年羹堯就是因為張廷玉的一段話。

縱觀整個《雍正王朝》張廷玉一般都不會主動自己做決定要怎麼做,這可能是唯一的一次,確實讓人疑惑。刑部換死囚的時候,張廷玉燒了胤禩的奏摺,燒《百官行述》的時候,張廷玉建議康熙問年羹堯。科考舞弊案,涉及自己弟弟張廷璐時保持了沉默,後來殺張廷璐的奏摺都是孫嘉誠代寫的。整頓旗務時,他和胤禩,馬齊保持一致,要不是雍正生氣把他單獨留下,恐怕張廷玉也不會說什麼。胤禩逼宮,張廷玉最後舌戰群儒的第一句話不是為雍正說話,而是回懟了胤禟“漢臣是狗”的話,可見真正惹怒張廷玉的是“八阿哥黨”對漢臣的不尊重。


張廷玉在這件事上做出決斷首先他做官做的太明白,他知道雍正心裡想什麼。雍正要殺年羹堯並且是要面子的。年羹堯在百官面前讓他下不來臺,雍正的建議年羹堯更是直接都回絕了,在西北帶頭阻礙新政推行,這一度讓君臣關係尷尬。但是年羹堯又是自己幾乎是冒著“天下八旗子弟之大不韙”的風險任用的,如果自己直接殺了豈不是打自己臉。所以雍正才把和年羹堯矛盾很深,幾乎不可調和的孫嘉誠派到西北去送命。孫嘉誠到西北是必死的,從年羹堯殺伐果決的性格來看,在西北不服從就殺,從孫嘉誠耿直的性格來看,眼裡揉不得貪汙腐敗的殺子。兩人的火藥桶一觸即發,雍正卻安排到了一起。

第二孫嘉誠做官做的讓人敬佩,他性格耿直,清貧為民,為天下,張廷玉是親自去看過的,感受過的。他寧可做一個七品縣令,實現大治,也不願在朝做一個六品閒職。為了肅清吏治,親自勸說張廷玉大義滅親,幫張廷玉寫好了奏摺。其實張廷玉何嘗又不知道自己的弟弟必須死,因為幕後是弘時,是皇上的兒子,如果自己沉默,就像孫嘉誠說的:


沉默就是曖昧

以後雍正估計也不會對自己有太多信任。所以孫嘉誠這裡也算救了張廷玉。這一次科考舞弊案張廷玉誰也沒有見,唯獨見了孫嘉誠,可見兩人關係,可以引為知己。或許孫嘉誠的敢於直言和耿直性格就是一直服侍在皇上身邊,猜別人心思,不表達自己想法的張廷玉真正想做的。孫嘉誠被殺,殺孫嘉誠的人張廷玉自然也不想放過。

第三張廷玉和雍正算的上是仇人,你殺我弟弟,我殺你的心腹。張廷璐作為張廷玉的弟弟,科考舞弊案只是個從犯,主謀弘時卻逍遙法外。張廷璐被問斬的時候,雍正沒有考慮到張廷玉的感受,甚至還讓他去觀斬。觀斬的時候,雍正雖然道了歉並且讓李德全把張廷玉的凳子往後搬一搬,但是為什麼不讓人把張廷玉送回去,依然在觀斬臺,雍正確實不厚道了。畢竟胤禩和隆科多當時可是都稱病沒有來。張廷玉其實最後勸殺年羹堯說的兩個理由很內涵:


  1. 殺年羹堯是為了皇上的名聲
  2. 李紱的文章說,他黃馬褂守城門,是想顯示自己不世之功,皇上鳥盡弓藏。

張廷玉又一次很好的把握了雍正的心態。


紅雨說歷史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堯的死可謂是驚天動地,給我們的感覺就是雍正帝“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雖然劇中刻意描述雍正帝糾結的樣子,但並無法改變這個現實。

在年羹堯之死的問題上,有好幾個人起到了助攻的作用,比如孫嘉誠、比如李紱、比如李衛。但真正迫使雍正帝下達處死年羹堯命令的,卻是張廷玉!

那麼一向謹小慎微的張廷玉,為什麼在面對年羹堯的去留問題上,明確表態處死他呢?

一、

雍正帝對年羹堯起了殺心,這並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個人兩個人進言,而是一件事接一件事的發生,促使雍正帝不得不走到這一步。

雍正帝有一百個不殺年羹堯的理由,也有一百個得殺年羹堯的理由,只不過最後權衡利弊,痛下殺心。

不殺年羹堯的理由太多了,畢竟是府邸出去的奴才,有感情;其次,年羹堯立過大功,可以說是力挽狂瀾,西北戰事勝利,雍正帝才坐穩了皇位;再有,年羹堯並無反意,不過是驕奢淫逸了一點,對皇上仍然忠誠,而西北也仍然需要他坐鎮。

但雍正帝還是殺了他……

你可以理解成雍正帝是卸磨殺驢,是過河拆橋,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也可以理解成是年羹堯居功自傲、功高蓋主、目中無人、違法亂紀等導致被殺;亦可以更勝一步理解,年羹堯跟雍正帝的意識形態發生了偏差,雍正帝一心要推行新政,刷新吏治,而年羹堯顯然成了攔路石……

而面對雍正帝的猶豫,張廷玉無疑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此人一日不去,皇上聖名就一日受到玷汙!”

雖說雪崩的時候,沒有一朵雪花是無辜的,但是作為最後一朵雪花,我們不禁要思考一下,張廷玉為什麼會這樣說?

要知道張廷玉以往都是謹小慎微,除了康熙朝舉薦新太子一事上,跟康熙帝提前串通好,明確表態舉薦廢太子。以及八王議政逼宮時,情況危急,他站出來跟老八胤禩有一番激烈爭辯外,其餘的事情上,大都表態模糊,甚至裝聾作啞:

比如老八胤禩夜審肖國興,連夜送到康熙帝手上的奏摺,被他一把火燒了,回頭還說自己沒見過什麼奏摺;比如雍正朝鑄造新幣,他明知道提升銅鉛比例的弊端,但是卻沒有提前提出;再比如張廷璐科場舞弊案,他明知道幕後兇手是誰,結果還是猶豫半天,最終上書彈劾張廷璐……

二、

要解釋清楚張廷玉為什麼要當著雍正帝的面,說年羹堯壞話,那麼就必須從兩個人的不同談起:

在劇中張廷玉其實跟年羹堯並沒有什麼交集,張廷玉當上書房大臣的時候,年羹堯應該是個參將,後來回京才被舉薦為四川提督。

他們倆只有一次交集,那就是年羹堯升四川巡撫後,奉老十三胤祥的命令去江夏鎮,順便拜訪了一下張廷玉。年羹堯深諳送禮之道,精挑細選了四件禮物送給張廷玉,分別是橘子、扇子、蜀錦和天麻。

四種禮物各象徵著不同的寓意,橘子是四川土特產,下級給上級送特產,無可厚非。同時年羹堯也是在投石問路,橘,吉也,象徵著平安,意思就是向張廷玉問候平安的同時,也問問自己是否平安。

扇子是文人雅士之物,只有好朋友之間才會這麼送,其實就是套近乎,你我都是同一年進士,又是我老師,可否指點一下迷津?

蜀錦,這個也是特產,象徵著前程似錦,意思就是問張廷玉,自己還有沒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最後一個是天麻,是一種藥材,意思就是說自己如果有問題,還望張廷玉能指正一下,如果進一步提升的話,還望出個藥方。

在這件事情上,張廷玉實際上是說了幾句忠言的,且最終收下了天麻,意味著給年羹堯指出了問題:

“希望你多一點仁心,少一點戾氣,這不但是百姓的福分,也是你自己的福分!”

之所以張廷玉跟他說這些話,是因為年羹堯在四川的所作所為有點差強人意。他是利用了一年的時間,剿滅了全省的土匪,這個業績實在是太大了,大到讓人難以相信,也可以想象,四川是經歷了怎麼一場血風腥雨……

這是兩個人在劇中唯一的交集,從此之後,分道揚鑣,再無明顯的交集。而年羹堯根本就沒把張廷玉的良言放到心上,回頭就血洗了江夏鎮,又少了一點仁心,多了一點戾氣。

三、

在真實歷史中,這倆人實際上一開始交往密切,都是康熙三十九年的進士,又同在翰林院工作。只不過兩個人並沒有好多久,因為後來的張廷玉刻意疏遠了年羹堯,就因為張廷玉父親的一句話:

“是兒音洪而厲,目炯而怒,縱使功名顯達,亦難免禍,汝其遠之!”

或許劇中的張廷玉就謹遵父親的這句教導,對年羹堯一直是比較疏遠的,直到年羹堯西北大捷回京。

年羹堯這次回京的所作所為,為日後自己的被殺,埋下了伏筆,這次回京他犯了好幾項錯誤:

首先是對百官跪迎,熟視無睹,一方面確實是老八胤禩在使壞,另一方面這未嘗不是雍正帝的授意;其次面對雍正帝時,毫無人臣之禮,尤其是在面見將士時,竟然說出“他們只知軍令,不知皇上”的大逆不道的話來;再有就是“綁架”雍正帝,讓他為“年選”人員買單,同時大結年黨;最後,雍正帝請他吃飯,席間提出三個請求,結果被年羹堯一一拒絕。

百官跪迎時眾人是有怒不敢言,除了孫嘉誠在那裡跳著腳罵街以外,連年羹堯的親家隆科多都罵了一句:

“什麼東西?”

作為書房大臣之一的張廷玉,此時的心情跟大家是一樣的,對年羹堯討厭至極!

但是,張廷玉也很清楚,自己是外臣,人家是內臣,雍正帝的容忍度是絕對不一樣的,年羹堯就不用說了,舉幾個李衛的例子:

李衛在巡撫衙門門口擺戲臺,違反現任官不能出入戲院的規定,被人舉報,雍正帝反而表揚他學習精神,成了奉旨聽戲了;不僅僅聽戲,他還違反規定,跟歌姬小媚仙鬼混,雍正帝也不過是批評了幾句;再後來李衛脫掉官服,跳到大牢裡痛揍曾靜,雍正帝表面上批評,實際內心爽得很……

四、

更重要的是,李衛見到雍正帝喊的是“主子”,張廷玉能這麼喊嗎?

在科場舞弊案上,也是李衛帶兵包圍的貢院,牽扯出了張廷璐。而雍正帝明明知道這不是幕後主謀,但還是給張廷璐定了死罪,還要求張廷玉必須過來觀刑。

張廷璐犯的罪可比年羹堯要小得多,頂多算個從犯,可還是被雍正帝毫不留情的殺掉了,還是當著張廷玉的面,所以不要覺得張廷玉不記仇,他記著呢!

所以,他最後說年羹堯該死,就是要雍正帝殺掉年羹堯,告訴他,你的內臣,也不過如此。

但是,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最大的原因其實是,張廷玉要為孫嘉誠報仇:

我們仔細看劇,會驚訝地發現,在整部《雍正王朝》中,張廷玉只有一個好朋友,他就是孫嘉誠!

康熙朝,張廷玉沒有黨派,甚至因為舉薦新太子一事,跟同是上書房大臣的佟國維和馬齊鬧掰,佟國維甚至大喊“張廷玉是奸臣”。在雍正朝,一開始張廷玉甚至實話都不敢說,因為他不確定雍正帝到底是怎樣的人,所以才出現“天下第一巡撫”的鬧劇,才出現鑄錢風波……

正是由於孫嘉誠的出現,讓張廷玉驚訝地發現,雍正帝原來真的是被矇蔽了,這才挺了孫嘉誠,順著他的話題給雍正帝交了底:

“皇上這裡面原本是有些弊病,國家開礦鑄制銅錢,可奸商們卻把銅錢,收了去鑄成銅器,制錢自然就少了……他們只需上繳國庫一兩,另一兩多便落入了他們的腰包”

隨後又依照雍正帝的指使,夜訪孫嘉誠,封他為監察御史,這樣一來,張廷玉就有了所謂的門人,他就是孫嘉誠。

五、

在科場舞弊案上,張廷玉一直在糾結,因為那天他上早朝,無意中碰見了張廷璐跟三阿哥弘時並肩走路,蹊蹺的舉動必然引起張廷玉的懷疑,等到科場舞弊案一發,他就明白誰是幕後主使了。

之所以在彈劾張廷璐問題上遲遲不表態,就是因為他不知道該怎麼跟雍正帝表態,難道告訴他你兒子是主使?此時的張廷玉是異常的糾結,到底該怎麼辦,他並沒有主意。

也是孫嘉誠上門救了他,這其實是清流派首任領袖跟張廷玉的一次交流,也讓張廷玉看到了希望。犧牲了張廷璐,獲得雍正帝的信任,同時也籠絡到了清流派。

清流派真正施展實力就是在年羹堯回京的時候,以孫嘉誠為首的清流派聯名彈劾年羹堯。這件事背後,其實也有張廷玉的默許在裡面,以他跟孫嘉誠的關係,完全可以勸一勸的,但是他並沒有。

在雍正帝跟孫嘉誠爭辯的時候,張廷玉一直在旁邊給孫嘉誠助攻。這個細節估計大家沒注意到,那就是雍正帝扔掉筆,讓孫嘉誠年羹堯的罪狀,孫嘉誠拿起筆就要寫,張廷玉一看孫要中計,馬上阻止:

“孫嘉誠,這筆是你能用的嗎?”

只是張廷玉沒有想到,雍正帝被清流派嚇到了,採取了瓦解他們的策略,把孫嘉誠派往了西北,並最終被年羹堯處死,而這個賬,張廷玉記到了年羹堯頭上。

張廷玉知道雍正帝要衝清流派下手了,所以他唯一的好朋友孫嘉誠的死,他沒有第一時間去祭拜。雍正帝問他為什麼不去拜時,他回答是本來想去,但人多,就沒去。

他不能去,他一旦去了,就會被默認為清流派領袖,是要替孫嘉誠討回公道的。後來清流領袖陸生楠和謝濟世的下場就是警示,顯然,張廷玉逃過了這一劫。

逃過是逃過了,但是報仇是要報的,如果當初他去了,那麼討伐年羹堯,替孫嘉誠報仇就是首要任務。而雍正帝的視角卻不在年羹堯身上,而是結黨上面,那時候不僅殺不了年羹堯,還惹得一身騷。

等這件事冷靜了下來,時機也差不多了,張廷玉才跳出來替孫嘉誠報仇:

“我聽說年羹堯在杭州守城門,李紱摺子上說的一段話,至為透徹,年羹堯現在仍然穿著黃馬褂,昭示於城門之下,招搖於鬧市之中是何居心,無非是炫耀他平西北之功,示世人鳥盡弓藏之意,此人一日不去,皇上聖名就一日受到玷汙!”

即使最後一擊,張廷玉還是打著李紱的話為擋箭牌,成了就報仇了,失敗了,好歹有人擔罪……

每個人都精明到這個地步,你說說我們這樣的到劇中,到底能活幾分鐘?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楊角風發作


張廷玉是《雍正王朝》一個特殊的存在,日慕鄉關之前曾撰文論證,張廷玉是《雍正王朝》中最為聰明的官員。

張廷玉的為官之道看似高深莫測,蜻蜓點水,但大道至簡,歸納起來只有一點:無限忠於皇帝。

康熙皇帝在位,張廷玉不結黨,不站隊,無論是太子還是八爺,他都畢恭畢敬,不得罪也不親近,縱然是老狐狸佟國維也對他這種做法不得其解,在被康熙拋棄後大呼張廷玉欺世盜名,是個奸臣。

但張廷玉這種聰明的做法卻贏得了康熙的絕對信任,在立儲這件事情上,只有張廷玉一直伴隨在康熙身邊。例如康熙啟用隆科多做九門提督,留下的密詔就只有張廷玉一人知曉。

雍正繼位後,張廷玉繼續得到重用,一則是他能力高強,雍正需要他;二則是他做官做人有獨到之處,縱然不是雍正的嫡系,依舊得到雍正信賴。

年羹堯是雍正嫡系,與李衛鄔思道等人皆出自雍正潛邸,說是從龍大臣也不為過,加之早年立有大功,雍正對他十分寵愛,曾一度放話,兩人要做君臣的典範。

但年羹堯卻辜負了雍正的厚愛,在西北大捷後腐敗退化,不再信守君臣之禮。此前雍正指望派去孫嘉誠制衡年羹堯,給他一個迷途知返的機會,但年羹堯不思悔改,殺了孫嘉誠。

孫嘉誠的死,可以看做是年羹堯與雍正攤牌的一種手段,讓年羹堯和雍正的關係快速激化,年羹堯手握重兵,一旦有不臣之心,就是朝廷心腹大患,千鈞一髮時刻,雍正派遣張廷玉聯繫嶽鍾琪,繳了年羹堯的兵權,才把局勢控制住。

搞笑的是,年羹堯在此過程中,全然不覺大難將近,依然醇酒美人,享受自己最後的榮光。

而在此過程中,張廷玉再次扮演了皇帝的救命稻草角色,與康熙密旨有異曲同工之妙。

年羹堯被貶官以後,各路官員紛紛上摺子彈劾年羹堯。

面對海量的奏摺,雍正初時選擇隱忍不發,其實他自己也很矛盾,作為潛邸的奴才,年羹堯有擁立大功,殺年羹堯,情感上無法接受。再者,眾多官員彈劾年羹堯也並非完全出於公心,公報私仇大有人在,明處是對付年羹堯,暗處是借年羹堯向雍正發難。

但年羹堯的所作所為,的確不容與天下,縱然為了安撫百官情緒,雍正也無力再保護年羹堯,更何況,年羹堯目無君父,自絕於雍正。

張廷玉也是看到這點,才主動推波助瀾,助雍正下定決心,處死年羹堯。

張廷玉的表態,可以看做是大勢已成後的隨大流,縱然他不勸諫,年羹堯也非死不可,適時表明立場,還能與年羹堯切割,避免被拉下水。

可以說,張廷玉的政治智慧,比年羹堯強的太多。



日慕鄉關


張廷玉的意見是壓垮年羹堯的最後一根稻草,讓有意留年羹堯一命的雍正,痛下殺手。當年鄔思道便曾對李衛說:年羹堯終有一天會闖下大禍。 果不其然。

有如當年白門樓上劉備的一句: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明公,您看見呂布是如何侍奉丁建陽和董太師的嗎?)”,讓曹操要了呂布的小命。

張廷玉其人

張廷玉早在康熙朝便是上書房大臣,位列佟國維之後。與佟國維以為讀懂了康熙,看似民主,實則威逼利誘朝臣,推舉八阿哥,延續自己的政治生命,有很大不同。

張廷玉不結黨、不營私,小心謹慎,又能恪守君臣之禮。在“九子奪嫡”第一次廢太子之時,從大局出發,是力主立“廢太子”的少數派,與康熙不謀而合。是康熙身後權力交接的執行人,也是雍正順利繼位的功臣,被雍正所器重。

年羹堯其人

年羹堯原為雍正未登基之前的胞衣奴才,初為杭州參將,後為四川提督。官做大了,囂張跋扈的性格初顯。



先是奉雍正命令奪取,江蘇鹽道任伯安鉗制百官的《百官行述》,自作主張,不僅擅殺任伯安、劉八女幾百口,還殺了當地的綠營兵,弒殺成性。後又在回京述職時,又率先去拜訪“八阿哥”黨,又投向“八阿哥”黨之嫌,惹怒了還是親王的雍正。

雍正繼位後,在與“八阿哥黨”的博弈下,派年羹堯前往西北鎮壓叛亂,對其寄於厚望,也關係到雍正能否坐穩皇位。雖年羹堯最終平定了叛亂,但也得罪了整個官場,個人還生活奢侈。遠在京城的雍正,不惜壓縮後宮與百官的支出,籌措軍餉供應西北。真是“後方吃緊,前方緊吃”,不知好歹啊!

跋扈的年羹堯

還在西北戰事時朝,對於不聽話的巡撫,年羹堯都可罷免。而其他官員動不動就以軍令誅殺,如河南的糧道因山洪暴發,運糧遲到一天便被年斬首。待其班師回朝,面對廉親王領銜的百官跪迎,竟然不下馬,被御史孫嘉誠上書彈劾,倆人結下樑子。又因功要挾,硬要雍正封賞功臣。
之後雍正煞費苦心做和事佬,化解年孫倆人矛盾。同時派孫嘉誠到西北推行新政,一是警示,要年有所收斂,二還是念其西北戰事有功,三則始終是自己培養出來的人才。不想年以狂妄到最大值,殺了孫嘉誠,讓本就有對其非議的官場更加不容於他。雍正之前雖不滿,但對於年還是愛護的,無奈群臣激憤,雍正只好一貶再貶,不想年撞了南牆也不回頭,穿著黃馬褂守城門。


這些作為上書房首輔的張廷玉,都看在眼裡。如同當年廢立太子之時,小心謹慎,不到時機成熟,輕易不表態。當雍正詢問其處置年羹堯意見時,張廷玉已覺察到雍正不滿的情緒發展到了憤怒,已嚴重損害到雍正威望,也從大局出發,不殺年整個官場將失控,張的“年穿黃馬褂,無非炫耀他平西北之功,示世人鳥盡弓藏之意。”等幾句,四兩撥千斤,點中要害,以最後一根稻草,結果了年羹堯。


後記:

以無從知曉年羹堯的心境,本可以是幹臣能臣,偏偏又犯了武將的“通病”跋扈,跋扈到最大值,無以復加,一步一步走上不歸路。

哎~~

另:《雍正王朝》裡面有個有意思的場景,每次百官上朝之前,都會有個太監在揮舞長鞭子,不知是何含義?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公子霜塵


正史中,年羹堯被賜自盡,並沒有張廷玉什麼事,是雍正一手安排的。至於在雍正王朝中,為什麼張廷玉要勸雍正除掉年羹堯,可能是下面幾個原因。

1,年羹堯確實該死。其他的罪名,什麼驕橫,什麼貪汙,什麼亂殺人,都不足以處死年羹堯,而真正亂了雍正法度的罪名,是朋黨。《雍正王朝》電視劇中,若干次提到了朋黨對王朝和政權的打擊,其中包括,清流鬧事,八王議政等等。這些朋黨作祟的事件,張廷玉無不鐵腕支持雍正。那年羹堯有了明顯朋黨的意思,張廷玉當然要勸雍正處死年羹堯了,難道非要朋黨長大了,才去收拾嗎?難道非要再鬧出類似清流鼓動罷考的朋黨事件,再去收拾嗎?張廷玉也是痛恨朋黨為奸的人。

2,張廷玉是個完人。《雍正王朝》中塑造的張廷玉,是一個完人,是一個忠臣,是智慧的政治家,是廉潔的大員,是一心向民的好官。這樣一個清官,好官,在發現年羹堯明顯破壞法度時,怎麼會不提醒雍正呢?

3,雍正殺掉年羹堯需要一把火,需要一個替罪羊。年羹堯再怎麼該死,也是作出驚天功績的大官,不是說殺就殺的。某種角度講,雍正也並不是不想殺年羹堯,雍正可能比張廷玉更想殺年羹堯。但雍正深知,年羹堯是殺也不對,不殺也不對。不殺吧,難平公憤,殺了吧,後世不可避免給雍正戴個殺功臣的帽子。這種情況下,需要一個人,一個話語權重的人,點一把火,這個人就是張廷玉。這一把火,不僅能夠讓雍正下決心殺了年羹堯,還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後世給雍正帶高帽子。大不了一句話:朕本不願殺功臣,但迫於張廷玉等人壓力,為了維護朝廷團結,不得不殺之。

總之,我覺得,不是張廷玉勸雍正殺了年羹堯這麼簡單,說完整了,應該是:年羹堯搞朋黨,嚴重觸犯了雍正底線,雍正想殺,但雍正又考慮年羹堯是有大功之人,不好迅速下手,鑑於張廷玉的一貫表現和權威,於是要求張廷玉勸自己殺了年羹堯。


簡單and複雜


在《雍正王朝》裡,張廷玉與年羹堯的交集並不多,但是在年羹堯的最終結局上,壓死駱駝最後一根稻草,恰恰就是張廷玉的那幾句話。

張廷玉是最早看出年羹堯秉性和結局的少數幾個人之一。

從年羹堯奉命趕到江南,向康熙述職的時候。康熙命張廷玉代為接見年羹堯。張廷玉當時說的話,直中肯綮,張廷玉讓年羹堯多一點仁心,少一些戾氣,這不但是百姓的福份,也是你自己的福分。


但是正在勢頭上升的年羹堯並沒有讀懂這句話的意思。結果在江夏鎮為了幾百萬兩銀子,竟然將江夏鎮600多口屠戮得乾乾淨淨。此刻的年羹堯可謂利慾薰心。為了中飽私囊,他可以濫殺無辜,可以向胤禛隱瞞實情,可以和胤禩眉來眼去。

雍正用年羹堯是看中他的辦事能力;而年羹堯接著雍正的勢去做事,是為了每件事情背後的利益。而看清這一點的,還有雍正、鄔思道和胤祥。

而張廷玉在年羹堯尚未得勢的時候,就看出來此人的品性。但是,他從未對年羹堯做任何評價,並與之有所交集。

但是張廷玉和與孫嘉誠關係默契,而且兩人可謂”生死之交”。

當初孫嘉誠因為新錢案,當著雍正的面讓戶部和廉親王胤禩下不來臺。雍正礙於形勢,表面批評了孫嘉誠。但是晚上便讓張廷玉去傳雍正的口諭,去安撫孫嘉誠。


張廷玉對孫嘉誠有知遇之恩,孫家成對張廷玉有救”命”之恩(這裡的命是政治生命)。

而且在”恩科舞弊案”中,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身陷囹圄。而張廷玉親情國法左右為難,一直都無法抉擇。而就在此刻,正是孫嘉誠主動上門說服張廷玉上書彈劾張廷璐,從而拯救了張廷玉。因為雍正在此刻正是在等待張廷玉的態度。

孫嘉誠的死是年羹堯悲劇結局的導火索。


孫嘉誠是第一個彈劾年羹堯的,彈劾年羹堯的原因和時間節點恰恰當時,正好是年羹堯功成名就之時。但是這一次卻讓雍正為難了,年羹堯此時剛剛建立了大功,理論上勝利者是不接受批評的。

但是年羹堯竟然無動於衷。這就讓雍正比較難處了,於是雍正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那就是將孫嘉誠和年羹堯放到一起去。讓孫嘉誠去西北去推廣“火耗歸公”。

而恰恰正是這個”火耗歸公”,動了年羹堯的奶酪。年羹堯請示都沒有請示,就把孫嘉誠給殺了。孫嘉誠的死,讓雍正徹底陷入了“親者痛,仇者快”、無論如何都是損失的局面。

當胤禩鼓動滿朝文武,去給孫嘉誠上香,去叫撞天屈的時候,張廷玉反而變得極其的冷靜。


他對孫嘉誠的死未著一詞。反而是雍正問他,你為什麼不去上香?張廷玉說”本來是打算去的,但是人太多了就不去了”。

按說張廷玉是應該最急切要為孫嘉誠報仇的。但是張廷玉選擇了按兵不動。那是因為張廷玉知道此刻的年羹堯死不了。原因很簡單,因為胤禩希望雍正殺年羹堯。所以雍正此刻想殺年羹堯的心理上又多了一層抗性。更何況年羹堯的兵權尚未被解除。


而如果此刻張廷玉自己跳出來,為孫嘉誠上香喊叫天屈。這樣有三不利。

一來沒有為雍正的處境考慮;

二來過早的暴露了自己,引起年羹堯的仇視;

三來會讓雍正認為自己是不是和胤禩是一夥的。

所以這樣一來,不單為孫嘉誠報不了仇,還會導致自己身陷囹圄。宦海浮沉多年的張廷玉,之所以能夠堪稱國器,這點是不會考慮不到的。

所以張廷玉在等,他在等時機成熟。

張廷玉一直等到年羹堯徹底失勢,到杭州去守城門。各地巡撫,封疆大吏,紛紛站出來彈劾年羹堯的時候,張廷玉才發出了致命的一擊。

”年羹堯僅貪汙一項就達460萬兩之巨,何況還有大不敬之罪九,跋扈之罪十。”這些都不會要年羹堯的命。


"此人一日不去,皇上聖名就一日受到沾汙。”這句話才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雍正不得已安排李衛去讓年羹堯自盡。

大仇終於得報,孫嘉誠可以安息了。



炒米視角


我個人認為是張廷玉看出了年羹堯的狼子野心,會對雍正的帝位造成影響,也有可能也是為了自己。

首先,年羹堯在初期並沒有和張廷玉有來往,而且更沒有什麼交際,一個當時還在杭州將軍底下做參將,一個已經是朝廷的一品大員時常在皇帝身邊,所以他們幾乎不可能有往來,偶爾可能會因為朝廷的事會照個臉,但這只是謀面,並不代表認識。所以在年羹堯沒有進京之前是不會猜疑他的,也不會關注他,而張廷玉第一次知道他的是在幫著雍正辦事期間,因為有功勞,被派往四川做提督,在提督任上因為剿匪有功,被提拔為四川總督,這相當於一方諸侯了,可是由於之前從未有什麼交際,但從他的功勞來看,認為他還是有才的,可能會是個好官,可是在張廷玉和他見面的時候,年羹堯確做出了讓他意想不到的事,給他行賄,送了很多價值連城的好東西,這讓張廷玉大為震驚,一個剛做提督沒幾年的人,確有這麼大的手筆,每件東西都不可能是他自己的,這就說明一個問題,這是他貪汙的,所以對於張廷玉來講,派他再去四川做總督,那年羹堯就更貪得無厭了,對於以後來講,就是個麻煩事,可是他自己知道,皇上並不知道,如果這個時候去說,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得罪四王爺,想了想還是算了,記在心裡,以後再說,從這開始,張廷玉心裡就一直再觀察他,果然,後來在當大將軍王的時候,原形畢露,每天花天酒地,在朝廷最困難的時候,不知為朝廷著想,反而更加大筆大筆花錢,每天吃的從四川拉的新鮮蔬菜,奢靡浪費成風,讓朝廷苦不堪言,差點導致雍正皇帝坐不穩,後來,年羹堯終於得勝歸來,可是回來後又給朝廷出了個難題,要優先安排和他打過仗的人,而且在召見他們的時候,盡還說出只知道自己不知道皇上等大逆不道的話,這些張廷玉都看在眼裡,回想起之前他賄賂自己,貪了那麼多,現在因為地位不同,又統著朝廷二十萬兵馬,如果不趕緊採取點措施,以後對朝廷都是一種威脅,尤其在這個時候,所以張廷玉就明裡暗裡,建議雍正殺掉他,以除後患。


不要懷疑我的未來


在《雍正王朝》中,張廷玉為什麼要勸皇帝殺了年羹堯?(瞭解更多古代史,請關注長城說歷史)

這個題中的皇帝,是指雍正皇帝。

起初,張廷玉跟著康熙,非常受康熙的重用。他非常懂康熙,因為康熙一般拿不定注意的事情,都會問張廷玉。 正是因為這個他能給康熙意想不到的看法,從而讓康熙下定注意。說明張廷玉非常懂康熙的心思,也知道康熙聽什麼話。

康熙所用的帝王之術,張廷玉看在眼裡。康熙第一次廢黜太子後,在朝堂上宣佈推舉新太子。隨後,佟國維開始召集眾臣,讓他們都推舉八爺。然而,佟國維讓張廷玉推舉八爺,但張廷玉對他們說,自己要給皇帝上密摺。

其實,這密摺推舉的是讓太子復出,這也康熙想要的。而當時,四爺與十三爺的密摺都是鄔先生寫,也是鄔先生讓他們這樣做的。鄔先生懂康熙的心思,不足為奇。但張廷玉懂康熙的心思,只能說他鄔先生有的一比。

在太子調兵手諭上,張廷玉提醒康熙,說太子沒有這個膽子調兵。他認為調兵手諭有問題,他的提醒讓康熙知道太子時被冤枉的。可見,張廷玉能恰到之處的向康熙進諫,能讓康熙不做錯誤事情。

雍正登基後,依然能讓雍正得到喜歡。說明張廷玉非常懂帝王之術,另一個懂帝王之術的是鄔先生。話說回來,張廷玉是一個清官,清到當年,年羹堯還給他送了幾籠蜜桔,還給他母親送了一個天麻。可是,張廷玉只收了天麻,其餘都退回了。但又回贈年羹堯一支筆,年羹堯說他是大清官。

那麼,為何張廷玉要雍正皇帝殺了年羹堯?

長城君便一一道來。

一:是雍正想殺年羹堯,想找個人說一個臺階,張廷玉便順其雍正之意罷了。對於年羹堯,雍正一直都在放著,因為他知道年羹堯,雖然對自己大有用處。畢竟他的殺伐比較重,還有些飛揚跋扈。

鄔先生曾對雍正說,此人要多加小心,還讓雍正找個人盯著他。更說明了鄔先生很早,就讓雍正監視年羹堯。也能預料到年羹堯以後,會惹出大麻煩來。

早期,年羹堯還算聽雍正的話,到西北大捷之後,年羹堯的飛揚跋扈更加厲害。當著眾官之面,不給雍正行禮。百官們都看在眼裡,張廷玉肯定也看在眼裡。張廷玉估計就知道年羹堯,已經開始飄了。

其後,雍正多次警告他,可是他還是不知道收斂。他認為自己對雍正有恩,更是雍正的恩人。雍正不會把他怎麼樣,可他想錯了,雍正很早就想處置他,只是沒有機會罷了。這次正好是一個機會,可是自己又有點捨不得。

只能將他一貶再貶,讓他有點醒悟,但他沒有半點覺悟。而後,就問了張廷玉,只能說張廷玉太懂帝王之術了。這時,恰好說到雍正心坎裡面,讓雍正有了決心處決年羹堯。

可見,正是這樣,張廷玉才能連著被康熙與雍正重用。

二:眾臣參年羹堯有很多條罪狀,只能用年羹堯的性命,來堵住眾臣與天下人的嘴了。年羹堯從西北迴來之後,雍正對他及其嘉獎,還親自去迎接他。

就這樣,年羹堯開始飄了,自己的屬下,竟然連雍正的話都不聽,只聽命於年羹堯,且還是在朝堂上。當時,雍正的一點面子都沒有了,讓雍正生氣。因此,有了雍正讓秋月卸甲的事情。

後面,大臣們都對他非常不滿,感覺他有些藐視一切。很多大臣就開始蒐集他的罪證,沒有多久,大臣門就聯名上奏,列出了92條罪狀。這讓雍正更加生氣,其實,這些罪狀雍正是知道的。

有些罪狀還是被雍正授意的,雍正當時降他的官職,是讓他給雍正低頭。他一直沒有想雍正低頭,如低頭了,雍正也能很好的向天下人,以及給大臣們一個交待。但是,年羹堯沒有這樣做,沒有辦法,雍正要堵住天下人和大臣們的嘴。最後,只能這樣對待年羹堯了。

張廷玉只是想讓雍正,儘快了卻此事,能給天下人與大臣們一個說法,更是堵住他們的嘴。

長城君曰:年羹堯沒有珍惜好自己的前途,讓雍正非常不放心。從西北迴來,招惹了很多官員,因此,他才有了被雍正處決的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