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秦昭襄王?

夢中長劍逝


嬴稷,战国时秦国国君,即秦昭襄王,又称秦昭王,秦惠文王嬴驷的儿子,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嬴驷死后,秦武王继位,四年而死,嬴稷遂执政为君。

嬴稷上台时,秦国已非常强大,凭借这一实力,他对楚、赵、魏、齐等国连续进行了外交上的欺诈和军事上的进攻,极大地扩展了地盘,张扬了国威。嬴稷任用魏人范雎为相国,制定了“远交近攻”的兼并战略,对内加强了中央集权。他又任用白起等名将,略地拔城,后又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这一切奠定了秦国统一列国的坚实基础。

嬴稷十八岁执政为君,在位五十余年,这是秦国对外兼并大发展的时期。他以秦国已有的实力为后盾,凭借自己的雄心和才能,在列国的政治舞台上尊贤任才、耀武扬威,创造了赫赫政绩,终于使秦国在七雄争长中占据了明显的上风。

在与列国的外事交往中,嬴稷依仗国家的强盛之势实行霸道,从来都是横行无忌,盛气凌人,他常以和好名义欺骗与国当事人进入自己的掌握中,然后将其扣留,提出交换条件。他公然欺凌列国,侮辱与国当事人,根本不顾天下之公理。在列国的政治舞台上,嬴稷已经不是平等地看待其他国家,当时七国均已称王,他觉得这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贵,遂别立帝号,提议与齐国并称东西二帝,他的帝号因齐国未加使用而在称呼两个月之后取消,后来,他灭掉了名存实亡的周朝,将统治天下的象征物九鼎迁至咸阳,并通知各国前来朝贡称贺,这些行为是他与列国不平等交往思想的充分表现和进一步发展。

嬴稷以吞并天下为目标,这就决定了他对列国的欺凌是没有止境的,列国的政治自主与他的兼并目标水火不容,既然列国不能遏制他的兼并,那他对列国的欺凌必然是直至吞噬而后已。他对某国欺凌的迟早、方式及是否得手都具偶然性,而这类事件的发生却是兼并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战国时期的秦国君王中,有四代执政的政绩特别突出,秦孝公主要依靠商鞅施政,惠文王主要依靠张仪来发展国势,而嬴稷和后来的秦始皇嬴政都是在相国的协助下,主要依靠自己进行政治决策。嬴稷胆略兼人、才聪智敏,具有较强的政治能力,这也是他政绩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嬴稷能看清当时列国政治斗争的实质,不受拘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和守信形式,他仗势霸道,干涉别国主权,公开欺凌列国,彻底抛弃了礼仪观念,对政治目标的追逐更为直接和明确。

嬴稷执政期间,楚国的威风被摧除殆尽,其大片土地为秦占有,韩魏半壁河山被削割,韩国已朝贡称臣,赵国自长平之战后败亡已成定局,周朝被灭,九鼎迁至咸阳,魏、赵已相议尊秦为帝,秦国的兼并战略已经确定,其统一海内几成定局。


回望五千年



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称秦昭王,公元前306年即位,于公元前251年去世。秦昭襄王在位时间是秦历代君王中最长的。

总体评价,秦昭襄王是一位政治、军事上都比较优秀的君王,其历史贡献卓越。在他的统治下,秦国发展壮大,为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历史学家翦伯赞所说,秦昭襄王时期,“秦对六国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个人认为秦昭襄王执政大体分三个阶段:

一是,在位初期,‘’王少,宣太后主政。‘’这时期,他尚未掌握实权。其母宣太后当权 ,时间长达40年。秦昭襄王的治国才能未能充分发挥。

二是,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秦昭王任用范雎,夺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并拜范雎为宰相,任用白起为将军。从此,他大展政治军事才能,以高超的政治、军事眼光,以及坚强的决心和意志,经过无数艰苦卓绝的战争,取得节节胜利;他实行远交近攻和近交远攻的策略,逐步巩固对巴蜀的统治,消灭了义渠,消除了秦的后顾之忧,为秦灭六国提供了雄厚的军事、经济资源。最著名的长平之战,大胜赵国,灭周,成为秦国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决胜时期。

三是,秦昭襄王晚年,他独裁专断,加之连年征战,民生凋敝,失去灭赵的机会,他错杀名将白起,这些成了秦昭襄王的污点。同时,在位期间,他杀人无数,表现了暴君的一面。


秋水先生说说


秦昭襄王嬴稷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国君之一了,在位55年,活到了75岁。

看过风靡一时的芈月传的应该知道,秦昭襄王嬴稷是芈八子与秦惠文王的儿子。当然,原本秦昭襄王是没能继任王位的,谁叫芈姝的儿子秦武王见周天子时为了显摆威风举鼎而死。


于是,嬴稷在樗里子,魏冉等人的帮助下,最终战胜一干兄弟,登上王位,至于其中的凶险斗争就不言说了。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赵武灵王表态非要立当时在燕国为质子的嬴稷为秦王,迫于燕赵两国压力。



如何评价秦昭襄王嬴稷,只能说七分对三分吧。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权势掌握在其母宣太后芈八子的手中,在原丞相樗里子死后,以舅舅魏冉为相,以白起,司马错等人为将军,虽然造成了秦国外戚势大专权的情况,但也相对的威慑了一些老贵族。而且,魏冉白起等人确实也是人才。

后来,范雎入秦,效力秦国,在范雎的建议下,夺了宣太后与魏冉等人的权,这种权势斗争真的不好说什么。毕竟,此时的嬴稷早已成长为一个合格政治家。



秦昭襄王的七分足在于,在他在位期间,对远交近攻及近交远攻策略的创造性运用。战国那种时期都知道是一会你们打我们,一会我们打你们,几乎是没有谁能够相对独大的,更是在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下你来我往不亦乐乎。

而正是在秦昭襄王嬴稷时期,秦国渐渐地打破了这种平衡,为后来的秦始皇嬴政创造了一定条件。

初期,割上庸之地与楚国,与楚形成联盟,打破了魏国、齐国、韩国、楚国合众联盟。三国伐楚,秦救楚国是顺势拿下韩国四城。后来又与魏、齐、韩联盟以司马错为将,大败楚国。这里别扯义与不义的,战争根本就没有所谓义战。

约在公元前303年至公元前259年这么几十年时间,秦昭襄王嬴稷以魏冉、白起、司马错、蒙骜等人为将四处征战,得到扩张;任命范雎、田文等人为相,发展吏治及生产,对秦国的治理成就贡献,得到了荀子的肯定。



巩固巴蜀,消灭义渠,消除了后顾之忧,也得到许多军事资源,比如马匹。运用正确的外交军事方争打造了一支强大精锐的秦军。而在这期间的名人典故很多的,如完璧归赵,战国四公子,战国四大名将中的白起、廉颇、李牧、王翦,当然此时李牧王翦还小。

著名的乐毅任燕上将军取齐国七十多城的故事,最著名的莫过于白起的“长平之战”,使得赵国处于灭亡边缘。这一战赵国伤得不能再伤,也造就了名将李牧的崛起,后来王翦用离间计让李牧被赵王处死。



而秦昭襄王除长平之战这件为秦国起了决定意义的一战之外,做了一件令天下诸王震动的事。就是消灭东周,尽管周天子名存实亡,但这一举动无异于将秦国统一天下的决心与意志表现出来,不仅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具备了实力,这也造成后来六国联盟攻秦。

秦昭襄王嬴稷的三分不足在于,连连的征战毕竟造成了民生的凋敝,尤其是他在位晚期。

另外,在与楚怀王会盟时顺势俘虏了楚怀王熊槐,这不是最坏的。由于楚怀王死在了秦国的手中,这就造成了秦国与楚国的彻底仇恨。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秦国统一战争时打楚国时如此艰难的一个主因。也是因为长平之战后来打赵国也特别吃力的原因,看秦始皇统一战就知道了,几乎主要就是再打这两个国家。



还有最后一点,晚年听信范雎所言,忌惮白起,将白起冤杀,白起有无那种心思不知道,但秦昭襄王这一举动无疑是自毁长城。六国得以松口气,而且白起部下因其死而叛乱,使得晚期秦国混乱,原本天下统一进程可相对提前的事,就此被打破。

后来范雎被处死,吕不韦开始登场,直到秦始皇的强势出现,才完成统一。

用一句话来评价秦昭襄王说,有统一天下的心,也具备了统一天下的相对实力,可惜没有统一天下的君王霸气魄力。


叶青渔



如何看待?我的看法就是:孝子、政治手腕强 。

如果不是孝子,早就想办法夺宣太后权了,宣太后也不可能掌权几十年。

秦昭襄王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不怎么管事的,这主要也是因为宣太后的能力强、以及秦国当时朝政上的辅国重臣都是年富力强(魏冉、白起),这二人一文一武,可以说在昭襄王盛年时期,他们也都处于政治军事能力的顶峰。

而且背后又有宣太后支持,可以看做是自家人在掌权。而且昭襄王从小就是在几人的护佑下长大,对于他们把持朝政也意见不大(主要是这几人还是有才能的,这是关键)。


而宣太后作为昭襄王的母亲,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几个女性掌权者之一,识大体,懂分寸是至关重要的;她对于昭襄王的权利及面子维护的极其好,也知道只有她控的住魏冉。


后来到昭襄王盛年后期,随着宣太后逐渐老去,失去宣太后制衡之后魏冉开始飘了,这才导致昭襄王拿下魏冉,自己开始管理朝政。(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魏冉飘了之后,不再以秦国利益为先,而是重私利,这个是要命的)。


所以,昭襄王的一生,秦国属于朝政稳定,很少之前那种大起大落;唯一的败笔就是逼死白起了吧。


以上供参考!


DQ视角


秦昭襄王从各方面评价

1、从他自身来讲,自己登上王位完全是个偶然,要不是秦武王洛阳举鼎力竭而死,自己这辈子根本不可能登上王位,

2、他的政治敏感度在逐渐增强,一开始他登上王位时大事由母后和穰侯魏冉一手包办,自己等于是一个摆设,直到范睢的出现才大权在握,而且当范睢提起秦国强大为何却不能一统天下时才激起来秦昭襄王的醒悟,他明白自己以前虽是王但是没有权利,而后,当秦赵相争时秦昭襄王是第一个意识到这场战争事关天下格局秦赵两国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决定在此一战,所以他下令全国十七岁以上男子全部参战并且从全国各地运粮保证后勤供应,而相比战国战将再多赵王还在求和。赵王不明白两强的局面不可能长期并存,而秦昭襄王明白。

3、他为秦王嬴政统一天下提前做好准备,将所有的对手都打的离灭亡只是时间问题,比如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秦国历史上在他这个阶段完成东出这一历史使命走了很关键一步,从他以后没有任何一个国际可以单独对抗秦国,并且合纵抗秦也没有了可能。

4、在他的政治生涯里,任总贤才:使用远交近攻的总体战略方针,被当今很多国家也在效仿,这一点可以说据我所知开了整个政治历史得先河,

5、他手腕硬,杀死了人屠白起,这个为秦国统一天下几乎当时大部分战役都是他的功劳,而却没有死在战场,落得个被逼死的结局,范睢后来因为举荐郑安平,而郑安平邯郸之战后投降,范睢还是受到牵连。他杀死有功之臣,只是当时的环境下几乎没有人再次愿意为秦国卖命,这也是他虽然雄才大略却不能统一天下的原因,


猎鹰0221


才华是有的,雄心也是有的,能力和魄力也是有的,但是胸襟就一般般,眼界也就那样,不够霸气。

不说别的,光光称王四十余年后,在其母接近病逝的情况下才夺权,并且此人为人处事太过决绝,骗楚怀王,杀魏冉,杀白起,这一些些的事情注定是喜欢卸磨杀驴的人,没有王者的霸气,如果他接手的秦国是秦孝公时期或者秦惠文王前期,那么秦国估计会被他败光光


诺53632213


秦昭襄王嬴稷,武王弟,惠文王子,孝公孙,生母羋八子,幼年同母被送到燕国为质,武王在洛阳举鼎身亡后被立为秦王,因年幼由母亲代为执政,即宣太后,太后掌权后大封家族势力,以魏冉为首把持朝政。

在位期间,文有魏冉武有白起,取得很多成就,宣太后掌政期间基本处于傀儡状态,太后死后,昭襄王采用范雎建议,罢免魏冉等外戚而亲政。

后派白起率军攻打赵国,就是有名的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军,纸上谈兵的赵括自尽。完璧归赵的故事也发生在昭襄王期间。

昭襄王在位56年,传位孝文王,在位不足一年,死后传位庄襄王,三年后传位于嬴政,即秦始皇。


熊关雎尔


秦昭襄王(公园前325年----公园前251年),是我国战国时期秦孝公之孙,秦惠文王之子,生母就是著名的宣太后。他公园前306年即位,在位55年,终年75岁,是战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

他即位之后,国家权力实际上掌握在宣太后手中,并且宣太后主政长达40年,秦昭襄王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傀儡君王。直到秦昭襄王41年,他才夺取了皇权的胜利,任用范雎为宰相。这时他才充分发挥出政治军事才干,打了不少胜仗,特别是与赵国的长平之战的胜利,逐步奠定了秦国统一的基础。

秦昭襄王晚年比较昏庸。


春华秋实5010


嗯。。。。这个。。。我不看电视

我搜网页看可以不?


陌生人中的安安静静


秦昭襄王处在一个社会稳定的发展时期,而且他一生都是孝子,他的母亲宣太后,代为执政,后襄王执政。

这时,文贤有魏冉,武贤有白起,襄王执政后,采用范睢提议,免去魏冉。

长平之战,攻打赵国,活埋赵军,使执政的历史化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