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中的徐有貞,歷史上因他的話,竟使于謙喪命

說起徐有貞,在歷史上,他已經被定位為奸佞之臣。在《大明風華》中,他還沒做出奸佞之事,就已經黑了。他出場之時,其形象一看就是個油嘴滑舌的小人,而且他還把鬍子給刮乾淨了,要知道古人向來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輕棄。況且他

《大明風華》中的徐有貞,歷史上因他的話,竟使于謙喪命

徐有貞

  徐有貞之所以被後人認為是奸佞小人,是因為他參與了奪門之變,並慫恿明英宗朱祁鎮殺死於謙。于謙是民族英雄,他的死為後人嘆惜,作為罪魁禍首,徐有貞自然就成了奸臣。

  實際上,徐有貞和于謙是有私仇的。朱祁鎮兵敗土木堡時,也先以朱祁鎮作為要挾,率軍攻打京城。當時明朝精銳喪盡,京城只有數萬的雜牌軍隊,加上皇帝被俘,人心不穩,大明真的是面臨生死存亡。這時,朝中群臣有兩個看法:1.徐有貞提出遷都;2.于謙堅持保衛北京。

  徐有貞提出遷都之時,于謙怒罵徐有貞:“提議南遷的應當斬首。”這一罵可是在朝堂之上、大庭廣眾之下罵的,徐有貞臉都丟盡了。

《大明風華》中的徐有貞,歷史上因他的話,竟使于謙喪命

徐有貞

珵大言曰:“驗之星象,稽之歷數,天命已去,惟南遷可以紓難。”太監金英叱之,胡濙、陳循鹹執不可。兵部侍郎于謙曰:“言南遷者,可斬也。”珵大沮,不敢復言。

  結果於謙主持大局,擊敗也先,成了英雄。徐有貞的地位就尷尬了,他成了滿朝上下嘲笑的對象,連明景帝朱祁鈺也嘲笑徐有貞,以至於連官場升遷都成了問題。

  坦率地講,徐有貞提前南遷的看法可能在當時並不適宜,卻也是拾遺補漏的看法。南遷並不會影響到北京保衛戰,只是給大明留條後路而已。明朝危難之時,總有人會提出要南遷。崇禎末年,李自成在兵臨城下之前,曾有多位大臣提出南遷,結果崇禎猶豫不決,錯失良機。明朝亡了,後人常常感慨,當時要是南遷,那明朝就不會亡了。那麼如果崇禎擊敗李自成,當時提出南遷的大臣會不會和徐有貞一樣成為奸佞小人呢?甚至還有可能被崇禎殺死。

《大明風華》中的徐有貞,歷史上因他的話,竟使于謙喪命

徐有貞

  徐有貞作為朝廷官員,對此事發表了一下自己的意見,即便事實證明他的意見是錯的,他也不該被嘲笑。總不至於提個意見不被採納,提意見的人就變成奸臣了吧?所以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于謙,于謙當堂怒罵使徐有貞下不了臺,雖然于謙當時只是想斷絕朝中群臣南遷的想法,以穩定人心,但徐有貞還是和于謙結下樑子。

  這是一個英雄成敗論的問題,于謙掌握大局,擊敗也先,挽救大明。于謙成了英雄,徐有貞就成了反面人物。如果於謙失敗,明朝滅亡,于謙就成了罪人,後人就會感慨:當初為什麼不聽徐有貞的建議呢?

《大明風華》中的徐有貞,歷史上因他的話,竟使于謙喪命

徐有貞

  不過和明朝末年崇禎所面臨的絕境不一樣,也先攻打北京時,明朝的情況要好很多:1.精銳軍隊被殲,京城只有數萬雜牌軍隊,但周邊有勤王軍隊近20萬;2.明朝自仁宣之治後經濟有所恢復,錢糧充盈;3.武器裝備先進,而且儲備充足;4.在於謙的努力之下,軍心可用;5.明朝只有也先一個敵人,外部環境良好。

  大明還遠遠不到絕境,徐有貞卻在此時提出南遷的看法確實是不妥,這表明徐有貞為人目光短淺。徐有貞當時任翰林院侍講,是個文史修撰類的官職,不管是從官職的職能上還是官職大小上,這種國家大事都輪不到他插嘴。所以,徐有貞這是禍從口出。

《大明風華》中的徐有貞,歷史上因他的話,竟使于謙喪命

徐有貞

  其實徐有貞是非常有才華的,他還是個治水的能手。景泰三年,黃河沙灣河段(在今山東陽穀)決口數年,朝廷眾多官員束手無策,徐有貞出馬花了三年時間,解決黃河沙灣河段決口問題。後來,徐有貞多次去山東治水,成功平息水患,明景帝朱祁鈺大為讚賞。

  後來,徐有貞與石亨、曹吉祥等人密謀迎回明英宗朱祁鎮,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奪門之變。朱祁鎮重新當上皇帝,自然要大開殺戒,除掉一些朱祁鈺時代的重臣,于謙也在列。雖然朱祁鎮可能也不喜歡于謙,但于謙畢竟是有功於大明的功臣,朱祁鎮一時心軟。徐有貞卻知道於公於私,他都不能放過於謙,他對朱祁鎮說:“不殺于謙,復辟師出無名。”

《大明風華》中的徐有貞,歷史上因他的話,竟使于謙喪命

朱祁鎮

《明史》:坐以謀逆,處極刑。奏上,英宗尚猶豫曰:“于謙實有功。”有貞進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帝意遂決。

  最後,于謙還是被朱祁鎮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