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清为何只派林凤祥、李开芳率两万太平军北伐?

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仔细回顾当时的形势,太平天国的这个决策就不难理解了。

1、太平天国的北伐是在认真思考当时形势下做出的慎重决策;

2、北伐的第一个目的基本得以实现;北伐对太平天国中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3、太平天国北伐的总体规划中,林、李的这2、3万人只是其中的先头力量,但因整个战局影响,后续计划没有展开,导致北伐彻底失败。

北伐的直接起因:保卫天京。

1853年,太平军攻取金陵后,又分兵攻取了镇江、扬州,声势大振。

起初,杨秀清的本意是“声言欲至苏州”,继续东下,打下富庶的苏浙地区。

此时,从广西一直追过来的向荣所部围追而来,17000人在天京、镇江附近扎下,建立了江南大营,不但阻塞了太平军东下苏南的路途,还直接威胁着天京、浙江;

同时,琦善所部17000人建立了江北大营,围攻扬州。

此时,太平天国面临着两个选择:

(1)、集中兵力,打攻坚战,歼灭江南、江北大营的重兵。

(2)、继续打运动战,向清军薄弱地区发展,赢得战争主动权。

这两种打法,洪秀全、杨秀清都不陌生。

太平军军兴之初,就曾与向荣长相对峙,一耗就是几个月。但结果无一例外:大清各地援军源源不断开来,地盘狭小的太平军难以为继,被迫转移。

此时,尽管太平军已与军兴之初不可同日而语,但敌强我弱的总体力量格局依然没有改变。太平天国只有天京、扬州、镇江三地,地盘狭小、物资匮乏,大军在天京周边长相对峙绝非上策。

这些清军,尤其向荣所部,是从广西一直尾随过来的精锐,如果太平军能吃掉他们,恐怕早就吃掉了!

而在后来的战争实践中,也一再表明:在水网纵横、地形复杂的金陵周边地区,想通过直接进攻,歼灭立稳脚跟的敌军绝非易事。

后来的雨花台大战中,李秀成曾以绝对优势围攻曾国荃湘军,就是打不下。

而两次大破江南、江北大营,无不是以运动战,削弱、调动严密驻防的敌人后,才一举取胜(而不是通过漫长、艰苦的拉锯战)。

此时的洪秀全、杨秀清,如果贸然对江南、江北大营发起直接进攻,很可能既无法歼灭敌人,反而会在对峙中形势进一步恶化:清军各处援军、物资陆续抵达,围攻天京。

而第二个方案,则是太平天国对过去战争经验的汲取。

永安突围后,太平军正是果断改变策略,果断发起运动战,向大清广大防御薄弱区域大胆机动,才不断发展壮大。

因此,太平天国此时的总体战争指导思想是:

(1)、天京战场附近,收缩防御,加强江防,防御清军精锐;

(2)、分兵向敌人防御薄弱区域进军,打乱清军部署,进一步发展太平天国力量。

此时大清能调动的精锐悉数布置于天京周边,太平军具备避实击虚,向敌人薄弱地带发展的条件。

北伐、西征正是太平天国高层在这个大背景下做出的慎重决策。

北伐十分必要,且最多只能拿出2、3万人

太平军攻入天京时,浩浩荡荡,号称五十万大军,可是,实际上,大多数是随军家属、女兵,能战之兵也只有10万左右。

这10万军队,承担着多样的战略任务。

(1)、天京、扬州、镇江三地不容有失。

既然太平天国要建都天京,那这三地就不容有失。由于面临着35000清军的直接威胁,同时,还必须进行复杂的防谍、治安等基本工作,太平军留下了约5万军队防御。

(2)、西征在所必行。

几十万人在天京附近,不管是战斗部队还是普通居民,都需要吃饭,靠这三城的粮食显然不足以支撑!

因此,即使仅仅是为了保卫天京,太平军也必须向安徽、江西产粮区发展。

(3)、北伐势在必行。

由于西征的一大目的是为了获取粮食、物资,因此,西征军攻取一地,就必须有效控制一地、稳扎稳打,因此,如果没有北伐,西征仍然是一种正面对抗,对敌人的牵制有限。

而就全国局势而言,大清的统治中心在北方,仅仅进行西征,不能打乱山东、河南、直隶等地清军的部署。也就不能起到通过运动来调动、削弱清军的目的。

因此,北伐军的作战特点是:不贪攻城,兼道疾行,打乱清军在北方的部署,牵制清军的力量。

而且,受限于当时太平军的总兵力,以及保卫天京和西征所必须投入的军力,太平军初期最多拿出2、3万人进行北伐!

北伐军的第一个战略目的基本实现

从结果上看,北伐军牵制、吸引清军的目的基本上实现。

(1)、牵制了清军对天京战场的增援力量。

北伐开始后,太平军横扫淮北、河南,使两地的物资、粮饷难以供应江南、江北大营。其中,大清的规划中,河南、淮北,就是江北大营的大后方。

而大清为了围剿、防御这支飘忽不定的北伐军,从陕甘、察哈尔、直隶、黑龙江、吉林各地不断抽调兵马,使这些部队不能南下威胁天京。

(2)、吸引了天京附近的清军。

同时,江南、江北大营的清军不但无法得到补充、加强,反而要不断抽调力量到北方攻击北伐军。

北伐军一出动,原属江北大营的胜保立刻领军堵击、尾随。

而江南大营向荣在1854年的奏报中也提到:臣军精锐,尽已调出。存营不足不满五千,出去疲病守营,出队仅一千余人。

看来,在北伐军的牵制下,天京周边清军大幅削弱,原本是主战场的天京周边,已经沦为次要战场。双方攻守已经易势!

北伐的总体构想并未展开

当然,北伐的终极目的,自然是要推翻清朝。以这个战略目标而言,2、3万人实在是不够。

有证据表明,在太平军的总体规划中,林、李的这2、3万人,绝非原计划的全部力量,太平军本计划不断补充、加强北伐力量,但因总体战局影响,未得以实现。

1853年5月29日,杨秀清诰谕林凤祥:

其左军及右军诸路兵士,于初十日起行,至十一日俱各回朝,现在铺排镇守天京···尔等速急统兵起行,不必悬望。

此时,距太平军启程北伐不过一月!

看来,从北伐一开始,太平军就计划了其他兵马用于北伐。但因各处战事紧张,增兵一事不断北搁置。

而据林凤祥、李开芳被俘后的供词。在太平军攻入直隶后,奉命驻于静海、独流,等待天京援军到达,再一起攻破北京。

在后来太平军援军期间,太平天国对亲日纲、胡一晃的封号,也可见太平军的计划。

经营庐州的胡以晃被封为豫王,北伐援军主将秦日纲被封为燕王。

此时,湘军尚未崛起,太平军西征已在安徽、江西、湖北取得重大进展,直入湖南,发展迅速。如果一切顺利,太平天国似乎有从皖北发起经略河南,秦日纲统军入直隶、山东,领导林、李作战的构战略构想。

可惜的是,湘军崛起,太平军湘潭大败,西征转入守势,太平军必须紧急调兵巩固西征成果,秦日纲在舒城失败后,就只能以“北路官军甚多”,无法北进了。

洪、杨的决策认清了大清的虚弱实力,低估了大清的战争潜力。

太平天国北伐及兵力分配是洪、杨在评估各方力量后的慎重决策。

事实上,由于大清的虚弱,整个北伐期间,北伐军大部分时间并未落入明显的兵力劣势。

一方面,由于大清兵力多而分散,北伐军往往能以其机动灵活,获得兵力优势。而大清则始终未能在战场上形成绝对兵力优势。

即使是在北京受威胁最大的时候,清军的僧格林沁、胜保,也只凑集了4、5万人的机动部队。

另一方面,由于大清统治无方,太平军所到之处,往往很容易就招集起数万,甚至十万大军。

在林凤祥的奏报中,也曾表示:兵马红药(火药)都不缺,只缺谷米!

因此,洪、杨对北伐、西征的部署并不是头脑发热。

但是,洪、杨,低估了大清的战争潜力。

如果没有民团等“体制外”力量的参与,太平军原本有机会在北伐、西征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取得更大的战果!

北伐、西征中,大清的正规军队常常表现一般,但民团等“计划外”力量给太平军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而最终,正是湘军“计划外”的崛起,埋葬了太平天国。

这些团练,他们原本是大清体制外的力量,他们本来与满清贵族并非铁板一块!如果太平天国的政治主张、施政方法靠谱一些,他们未必会死死跟随大清!

因此,我认为:太平天国以2、3万人北伐,不算大错特错。北伐对太平天国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从单纯军事角度来说,当他吸引敌军目的达到,而后续部队迟迟无法抵达时,是否应该继续原计划(尤其是否应在静海、独流死守等待千里之外遥不可及的后续部队),值得反思。

从总体说,他们在政治主张上的离经叛道,使他们与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为敌,无法充分动员民众、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最终失败不可避免。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太平军北伐,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林凤祥、李开芳率2万多太平军北伐。即便北伐军里的战士身禁百战,但想凭借两万人推翻满清攻下北京未免有异想天开。孤军深入本是兵家大忌,还遵照“师行间道,疾驱燕都,无贪攻城夺地”的战略方针,简直是混账,根本就是派北伐军送死。



北伐于太平天国的意义,无非是牵制中原地区满清军力,给予新建立政权喘息壮大的时间,北伐军不负众望,一路北进直逼天津,清廷朝野震动,调重兵阻击,可惜太平天国没有抓住机会。曾国藩率领湘君随后向洪秀全扑来,天王不思退敌,整日就知道躲在皇宫里快活。小朝廷中,内讧厮杀自我消耗,一盘好棋下到稀烂。


历史总是存在诸多巧合,旧事一遍遍重演,三国时,蜀汉丞相武侯七出祁山,后姜维九伐中原。前线烽火连天,厮杀不断,后主宠信小人听信谗言计盘算着小心思,假使攻破长安,会不会落得个十二道金牌莫须有之罪,也未可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五经博士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统兵六十万。不久,总揽大权的东王杨秀清制定了两路作战计划:一路由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赖汉英为主将,率水营战船千艘、步兵3万溯江西征;另一路由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为主将,率步军2万进军北伐。

史学界对于太平军北伐人数一直存在诸多争议,有学者说北伐军一开始有四五万人,渡过黄河后只剩下两万人;也有专家认为北伐军共计九军,按太平天国一军遍制一万三千余人来算,九军共计十一万人。只是在渡黄河时受阻,成功渡河的北伐军只有两万人。

从中不难看出,杨秀清最初所派的北伐军人数已难以确定,但北伐军在渡河之后只有两万人则是确定无疑的。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杨秀清为什么只派区区数万人北伐。

北伐决策论

忠王李秀成被俘后总结出“天朝十误”,把偏师扫北认为是误国之首。实际站在杨秀清的立场上看来,北伐更像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当初太平军杀出广西时也不过区区万人之众,可经过湖南变成十余万众,到武昌顺江而下时已达五十万之众。杨秀清用数万人北伐,不仅可以阻挡清廷派兵南下,而且希望北伐军能成燎原之势,一举攻占京城。

故或登三山门望之,自城外至江东门,一望无际,横广十余里,直望无际,皆红头人也。——汪士铎《乙丙日记》

精兵战略

太平军在前期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一方面得益于晚清战斗力低下的八旗、绿营兵所赐;另一方面是依靠杨秀清的精兵战略。早在金田团营时,杨秀清便挑选信徒中壮而勇者编入行伍,日夜操练,授以行军布阵之法;又实施男女分营制度,确保军队保持强悍的战斗力。北伐军中多有身经百战的广西老兄弟,杨秀清自信地认为攻占北京,有此数万精兵足矣。


兵力不足

前面说过,太平天国统兵六十万,怎么会说兵力不足呢?要知道这六十万并非全都是百战精锐,其中大半都是新兵蛋子,精锐只有十余万人。再来看北伐军是什么时候出征的呢?1853年5月8日,距定都天京不过一个半月左右,哪里来得及将新兵编练完成。

更何况太平天国虽攻占南京,可仅仅7天后,清将向荣便绕南京筑垒,构建起了江南大营的雏形。太平天国要拱卫都城,必须派重兵进行防守。此外,西征也在同步进行,还要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杨秀清真恨不得能多生出几双手来,才好应付纵横交错、杂乱不堪的局面。他能够抽调出这数万人马已经非常难得了。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北伐军主将林凤祥、李开芳都是太平军中骁勇善战的大将,却并不是运筹帷幄的帅才。北伐军孤军深入,与天京失去联络,没能获得杨秀清战略上的指挥。虽在河南曾一度达到20万之众,但真正能上阵御敌的精锐却并不多。

渡河之后围攻怀庆60天不克,使清军得以调集胜保、僧格林沁等将领在京城周边设下重兵,严阵以待。加上捻军军纪散漫,不听指挥;北伐军形同流寇,粮饷不继,士兵纷纷逃亡。最终功亏一溃,以全军覆没而告终。


历史茶坊


1.北伐是为缓解天京军事压力。太平军攻克武昌之后,顺江而下,一路势如破竹,短期内迅速占领南京。定都天京后,军事威胁问题暴露出来了。因为太平军不派兵留守城池,清军一路尾随太平军到南京附近,太平天国成了襁褓婴儿,被四面围攻。同时,清军建立江南江北大营,就是为南北封堵监视太平军。杨秀清作为执掌朝廷者,不得不西征,北伐,就是用围魏救赵来解除天京的威胁。


2.北伐与捻军等队伍接应壮大。太平军一路从广西蔓延开来,当然不仅仅是为占取南京,而是为了站住脚,然后开枝散叶。林凤祥,李开芳的北伐军在吸引牵制众多清军力量的同时,在攻占安徽北部,河南东部的时候,还与捻军取得联系,互相联合作战,并取得丰硕成果,北方的小股起义队伍,在北伐军作战过程中帮过许多大忙,成了“亲密战友”。而且后期,一部分捻军还加入了太平军,或奉太平军为正朔。

3.北伐走的是夺取南京的路子。除了围魏救赵,响应友军之外,杨秀清做出北伐决定仍然不可否认他的侥幸心理。从广西金田,到南京,一路千山万水,太平军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举攻破大型城市。那么认为以同样的方法,一鼓作气,攻占北京,也是有一定可能性的,况且南京附近也吸引了大批清军。不光如此,北方民生凋敝,怨声载道,一支太平军,可能唤起民间巨大的反抗力量,一起围攻清“清妖”京师,也不无可能。

4.杨秀清不应该任其孤军深入。林凤祥,李开芳是太平军的一流战将,派他们出征是合理的。定都天京后的太平军总数几乎达到百万,但是多是在湖北,安庆,南京附近吸收的兵丁,勇猛忠诚的广西老战士还是原来的几万人,西征派出了一部分,守天京留下了一部分,能供应给北伐的精兵两万,几乎是倾囊而出。但是杨秀清出征前讲,不要恋战,要机动灵活,直取清朝京师。林,李二人也是这样做的,但是敌人未灭,你杀到京师,不还是要被围被打?数次营救未果,北伐军覆灭。



雨夜说春秋


太平天国一路从广西打到南京,实行流动作战,夺取城池无数,但却没有军队驻守,直到攻取南京时,手里所能控制的地盘也仅限于南京周边地区,江南大部分地方仍掌握在清政府手中,他们争夺到地盘后大肆抢掠,然后又放弃。过快的战略收缩给清军反扑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太平军在攻占南京不久,清军就追至南京,在南京附近建立了江南、江北两座大营,使得南京被困长达三年之久,太平天国的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这个新生的农民政权随时都有被扼杀的可能,因此,杨秀清不得不留下重兵保卫南京。这是只派两万兵力北伐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二,为了同清军争夺江西和湖北地区,以取得对长江中上游的控制权,巩固西边的军事防御,在北伐的同时还组织了西征。然而,这支人马还不足一万。

其三,西征的军队尽管数量少,却都是些捍兵强将,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曾国藩的湘军武装水师取得了湖口大捷。他们焚毁了大量湘军船舶,也包括曾国藩自己的座船,逼得曾国藩投江自尽,后又被手下救起逃往陆营。没准杨秀清认为自己的军队是以一当十的,因此,放心大胆的让李开芳只带两万精兵北伐。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臆测。与西征军相比,上面对李开芳已经算是够“慷慨”的了。

话又说回来了,北方必竟是清庭京师重地,岂容小觑。北伐军进攻天津失利1855年3月,林凤祥连镇突围被俘。李开芳退守山东茬平冯官屯。被俘后同年六月被凌迟处死。尽管北伐军一路冲杀到距清都百十公里的天津,着实让咸丰帝恐慌了一阵子,太平北伐战役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周至礼乐国学院


说到太平军北伐史很多人都扼腕叹息,仅仅两万太平军就威逼京师,如果当时太平军再多派出几万人是不是就有可能推翻满清统治,那么太平军为什么没这么做呢?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当时清廷在江南、江北各有一座大营,从战略角度看一方面为了遏制太平军北上威胁京师,另一方面防止太平军南下,妄图将太平军遏制在南京。

两座大营以防守为主,虽然兵力不多但是太平军想短期攻下难度也很大,面对这种情况太平军派出了北伐和西征两路大军来减轻天京压力。

那么太平军为什么仅仅派出两万人北伐呢?原因很简单

首先,太平军无兵可用

虽然太平天国号称五十万大军,但是除去随军家属和扩编的新军,太平军有战斗力的部队不过数万人,而且同时要解除长江上游的压力,所以派出两万人北伐已经算是太平军几乎全部家底了,后来杨秀清组织扫北援军时捉襟见肘,可见太平军兵力紧缺。

其次,太平军从广西一路打到天京定都,其看家本领就是流动作战,太平军滚雪球似的越来越大,两万扫北军也将流动作战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一度兵临天津,威胁京师,北伐牵制清军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能够达成如此战绩恐怕也是杨秀清没有想到的。

最后,太平军虽然只有两万,但皆是精兵强将,主将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都是太平天国元勋,两万北伐军也是从广西一路打到天京,他们久经沙场,都是百战余生之人,而且在思想上更是拜上帝教的狂热支持者,这支扫北军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一方面扫北军战斗力强悍,另一方面天国确实无兵可用,而且必须通过北伐牵制清军兵力,所以只能派出两万北伐军。


一点点历史


很多人会拿林凤祥、李开芳北伐与朱元璋北伐做对比,为什么朱元璋成功了,这二人没有成功。其实不难看出,因为杨秀清派他们二人率二万去北伐根本就没打算成功,因此这二人能一直攻到天津也算奇迹。所以,我们来看看这二人明知道北伐成功率极小,为什么还要率二万人北伐。

太平天国需要他们去牵制清军主力

1853年天平天国攻占南京,改名于天京,并定都于此。随后林凤祥与李开芳、吉文元等将领攻克扬州、镇江。一时间几乎占据江南富庶之地。同年五月,杨秀清命令林凤祥与李开芳、吉文元等将领,誓师北伐,率领两万大军从浦口出发进行北伐。其中杨秀清的命令就是让他们攻克一座城市之后洗劫一番便是,不要占领,直取北京就是,天京政府不会派援兵来支援。这样的命令,可以看出杨秀清让他们孤军深入,牵制清军主力,为自己东征西伐减轻压力。

五月的时候,太平军已然从浦口出发,再由安徽滁州北上,六月的时候就已经攻克河南重镇归德,七月的时候主力军渡过黄河,因为围攻怀庆未能攻破,导致贻误战机。九月的时候,攻破临洺关,进入直隶地区,清政府这才认识到这股太平天国势力的恐怖,急忙调集重兵围困北伐军。林凤祥用兵如神,避实击虚,一直攻到天津西杨柳青,直逼京师。

而就在林凤祥北伐之后的二十几天,也就是1853年的六月初,胡以晃、赖汉英、曾天养、林启荣等奉命督战船千余,开始沿江西征,先后攻下安庆、九江、武昌等地,为天平天国打下大片江山,此时的清军主力大部分在围攻林凤祥、李开芳的北伐部队。若不是北伐部队的骁勇善战,杨秀清、石达开东征西讨的策略就难以实施。

杨秀清利用北伐消灭异己

林凤祥、李开芳本就是前期仅次于永安五王的人物,而攻占天京,这二人又是率先登城,功不可没。但是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在这之前就已经死去,所以林、李二人又是军中骁勇战将,在1853年的时候,在太平天国也算是排名六七的人物,所以其军事素养肯定不低。

而杨秀清的命令多有瑕疵,就是让他们北伐打下的城市洗劫一番就是,天京不会派兵前去固守,也不会派兵来增援。这样的命令本就是让他们二人孤军深入,且没有退路。而当时林凤祥、李开芳等人攻到天津静海的时候受阻,遭到清军将领僧格林沁的围攻,林凤祥、李开芳二人决定在静海、独流镇固守待援。

而杨秀清的做出的决定就更加佐证其利用北伐削除异己的狼子野心,1854年二月的时候,当杨秀清听闻二人北伐受阻的时候,只派出七千五百人的兵马前去支援,但是由于沿途城市被清军重新占领,援军在临清的时候就已经被消灭。所以,林凤祥、李开芳二人本以为援军将要来临,固守待援错失南撤的时机。

那杨秀清为什么这么做?当初永安建制的时候,共封了五位王,其中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在攻克南京之前就已经死去,才导致东王杨秀清没有人来约束其势力导致其一家独大,而林、李二人就是萧朝贵的部下,原来永安建制的时候,萧朝贵作为前军主帅,对杨秀清多有约束。所以,北伐牵制敌军本就是九死一生,可偏偏杨秀清就派此二人前去,难免有削除异己的嫌疑。

而林、李二人也深知此时朝廷被杨秀清所控制,朝廷已然凶险万分,只有接受这命令,率军北伐。

浮人语

从当时形势可以看出,派出孤军前去北伐是有意义的,当时清政府大举围攻太平天国,孤注一掷北伐只会导致全军覆没,可能太平天国就没有这么长的历史。而派出林凤祥、李开芳这两位悍将带领精兵二万余人孤军深入攻打京城,牵制大量清军,为太平天国扩展南方的地盘并稳固减少了极大的压力。

可惜这二人分兵突围,先后被捕,在京城凌迟而死。


海浮人


说两点吧:北伐军就是想起奇袭的效果,所以带的人不多,但人少不一定就战斗力差,参加北伐的基本都是百战精锐。其实威慑京师和减轻天京压力的战略目的是达到了,只是后来通讯不畅,取得早期战果后延宕不前,失去了闪电战的优势,敌人缓过气集结起来了,这是其一。承接上一点,也是通讯不畅,没法及时掌握战场态势,援兵出动迟缓了,而且兵员素质不如先头部队的北伐军,战斗意志不够坚定,被挡回去了。杨秀清原先并非没有计划派援兵,只是斟酌什么时候派,实际上当时太平天国的武装力量也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强大,所以同时也面临着组织动员的问题,结果就是延误了战机,到后来想继续救援也没有那个实力和时间了。总而言之,就是杨搞北伐稍微仓促和林李进攻还是不够果敢,最后导致失败。


冯贝克曼


这个问题跟毛主席为什么派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和红军西路军挺进河西走廊一个意思,只是没有成功而已,战略拓展是必须的决策,不管风险多大,必须这么做,做了无限可能,不做死路一条,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不会做这样的决定,所有大部分人不适合做统帅


强庶轩


和红军的西路军有些相似的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