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画家几乎被人们遗忘,48岁时就与齐白石齐名


这位画家几乎被人们遗忘,48岁时就与齐白石齐名


蝶恋花

著名画家周思聪先生曾经说过,雅俗共赏不是衡量艺术的标准,曲高和寡才是真理。潘君诺先生也有同样的观点,他说:“画画要雅,不要雅俗共赏。”他的画,充满淡、雅、松灵的笔情墨趣,全然没有吴门、浙派、岭南以及京门之特色。


这位画家几乎被人们遗忘,48岁时就与齐白石齐名


寒蝉


这位画家几乎被人们遗忘,48岁时就与齐白石齐名


晨曲

潘君诺先生(1907-1981)是海派名家,以花卉虫草享誉国内,被称为草虫圣手。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使得他渐渐不为人知,基本被大家遗忘。所以,我们有必要回望这位才华不逊大手笔的名手,对我们学习了解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大有裨益。


这位画家几乎被人们遗忘,48岁时就与齐白石齐名


秋意


这位画家几乎被人们遗忘,48岁时就与齐白石齐名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山花烂漫

1907年,潘君诺出生于江苏丹徒,十五六岁时,变展露出绘画的天资。他的父亲经商,但他却对此无意,于是,就跟着爷爷去了上海。上世纪二十年代考入上海美专,初学西画,转而随郑午昌、黄宾虹、潘天寿诸师,专心学习中国画。


这位画家几乎被人们遗忘,48岁时就与齐白石齐名


春风


这位画家几乎被人们遗忘,48岁时就与齐白石齐名


紫藤花开

出了校门,他教过学,后来辞职,又先后师从赵叔孺、陈半丁,直到1948年,重返教坛。七年后,他凭借一本八开花卉草虫册《雨后》,入选二届全国美展,画名渐现,一度与齐白石并称“北齐南潘”。后来,这本画册还被送到日本展览。


这位画家几乎被人们遗忘,48岁时就与齐白石齐名


新放


这位画家几乎被人们遗忘,48岁时就与齐白石齐名


池塘清趣

上世纪五十年代,蒙受不白之冤,丢了工作,被送到青海西宁园艺场。后因病返回上海,贫病交加之际,靠夫人做工的微薄收入勉强糊口。身体好转后,他又通过卖画、教学生补贴家用,晚年收过不少弟子。


这位画家几乎被人们遗忘,48岁时就与齐白石齐名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蝉噪林愈静


这位画家几乎被人们遗忘,48岁时就与齐白石齐名


舞动

等到沉冤昭雪,时间已经到了1979年,可是,潘君诺已经因中风而半身不遂,后来又二度中风,尽管给他发了“干部退休证”,可为时已晚,没能救活他的生命,一代大家,离我们而去,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绘画遗产,为后学提供了丰厚的学习资料。


这位画家几乎被人们遗忘,48岁时就与齐白石齐名


花开时节


这位画家几乎被人们遗忘,48岁时就与齐白石齐名


蜗牛

潘君诺先生的绘画以花卉草虫、人物造像和指画三绝驰誉画坛,尤以写意草虫见长,并以其开宗立派。早在上海上学期间,就注重对传统的学习研究,对宋元名家的作品心摹手追,对其中的花鸟草虫用功颇勤。


这位画家几乎被人们遗忘,48岁时就与齐白石齐名


春花


这位画家几乎被人们遗忘,48岁时就与齐白石齐名


消暑图

为了画好草虫,经常对照实物进行写生,对其结构仔细观察,反复勾写,熟谙于胸。再结合临摹古人,借鉴前贤技法,融会贯通,逐渐找到自己的笔墨语言。他的草虫,多以没骨法为之,取舍有法,避免了谨毛失貌和狂怪失真,拿捏得恰到好处,准确地表现出中国画写意精神。


这位画家几乎被人们遗忘,48岁时就与齐白石齐名


鸡冠花


这位画家几乎被人们遗忘,48岁时就与齐白石齐名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富贵平安

举个例子。潘先生画蜜蜂,既写其形,又传其神。他用清水画翅,淡墨分写翅根,前浓后淡,渐次虚无。再以浓墨画后足,触翅洇化,若见腿毛。画这么一丁点的小昆虫,让人能看得进去,还每有发现,着实太不简单!放眼望去,嗡嗡作响。不禁让人感叹“神乎其技”!


这位画家几乎被人们遗忘,48岁时就与齐白石齐名


这位画家几乎被人们遗忘,48岁时就与齐白石齐名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紫气东来

潘君诺先生画了无数花卉、蔬果,与别人不同的是,他每每点缀草虫,使画面生机勃勃。正所谓,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先生多作小品,特别考验功力,因为小品需要小中见大,经营起来颇费心思。他的画虽小,气局却很大,这也得益于他的草虫入画。他会画多少种草虫,没有统计过,反正他曾跟唐云先生玩笑打赌,说唐云能画多少种花,他就能添多少种虫,底气十足。


这位画家几乎被人们遗忘,48岁时就与齐白石齐名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翠竹蜻蜓

黄宾虹先生当年在上海美专教过潘君诺。一别经年,有一次,潘先生特去拜谒84岁高龄的恩师黄宾虹,并给老师画了一幅肖像。在上海美专时,黄宾虹先生就以其敏锐的眼光,对潘君诺的作品给予了评价:“无作家习气。”显然,老师没有看走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