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畫家幾乎被人們遺忘,48歲時就與齊白石齊名


這位畫家幾乎被人們遺忘,48歲時就與齊白石齊名


蝶戀花

著名畫家周思聰先生曾經說過,雅俗共賞不是衡量藝術的標準,曲高和寡才是真理。潘君諾先生也有同樣的觀點,他說:“畫畫要雅,不要雅俗共賞。”他的畫,充滿淡、雅、松靈的筆情墨趣,全然沒有吳門、浙派、嶺南以及京門之特色。


這位畫家幾乎被人們遺忘,48歲時就與齊白石齊名


寒蟬


這位畫家幾乎被人們遺忘,48歲時就與齊白石齊名


晨曲

潘君諾先生(1907-1981)是海派名家,以花卉蟲草享譽國內,被稱為草蟲聖手。可是,由於種種原因,使得他漸漸不為人知,基本被大家遺忘。所以,我們有必要回望這位才華不遜大手筆的名手,對我們學習瞭解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大有裨益。


這位畫家幾乎被人們遺忘,48歲時就與齊白石齊名


秋意


這位畫家幾乎被人們遺忘,48歲時就與齊白石齊名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山花爛漫

1907年,潘君諾出生於江蘇丹徒,十五六歲時,變展露出繪畫的天資。他的父親經商,但他卻對此無意,於是,就跟著爺爺去了上海。上世紀二十年代考入上海美專,初學西畫,轉而隨鄭午昌、黃賓虹、潘天壽諸師,專心學習中國畫。


這位畫家幾乎被人們遺忘,48歲時就與齊白石齊名


春風


這位畫家幾乎被人們遺忘,48歲時就與齊白石齊名


紫藤花開

出了校門,他教過學,後來辭職,又先後師從趙叔孺、陳半丁,直到1948年,重返教壇。七年後,他憑藉一本八開花卉草蟲冊《雨後》,入選二屆全國美展,畫名漸現,一度與齊白石並稱“北齊南潘”。後來,這本畫冊還被送到日本展覽。


這位畫家幾乎被人們遺忘,48歲時就與齊白石齊名


新放


這位畫家幾乎被人們遺忘,48歲時就與齊白石齊名


池塘清趣

上世紀五十年代,蒙受不白之冤,丟了工作,被送到青海西寧園藝場。後因病返回上海,貧病交加之際,靠夫人做工的微薄收入勉強餬口。身體好轉後,他又通過賣畫、教學生補貼家用,晚年收過不少弟子。


這位畫家幾乎被人們遺忘,48歲時就與齊白石齊名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蟬噪林愈靜


這位畫家幾乎被人們遺忘,48歲時就與齊白石齊名


舞動

等到沉冤昭雪,時間已經到了1979年,可是,潘君諾已經因中風而半身不遂,後來又二度中風,儘管給他發了“幹部退休證”,可為時已晚,沒能救活他的生命,一代大家,離我們而去,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繪畫遺產,為後學提供了豐厚的學習資料。


這位畫家幾乎被人們遺忘,48歲時就與齊白石齊名


花開時節


這位畫家幾乎被人們遺忘,48歲時就與齊白石齊名


蝸牛

潘君諾先生的繪畫以花卉草蟲、人物造像和指畫三絕馳譽畫壇,尤以寫意草蟲見長,並以其開宗立派。早在上海上學期間,就注重對傳統的學習研究,對宋元名家的作品心摹手追,對其中的花鳥草蟲用功頗勤。


這位畫家幾乎被人們遺忘,48歲時就與齊白石齊名


春花


這位畫家幾乎被人們遺忘,48歲時就與齊白石齊名


消暑圖

為了畫好草蟲,經常對照實物進行寫生,對其結構仔細觀察,反覆勾寫,熟諳於胸。再結合臨摹古人,借鑑前賢技法,融會貫通,逐漸找到自己的筆墨語言。他的草蟲,多以沒骨法為之,取捨有法,避免了謹毛失貌和狂怪失真,拿捏得恰到好處,準確地表現出中國畫寫意精神。


這位畫家幾乎被人們遺忘,48歲時就與齊白石齊名


雞冠花


這位畫家幾乎被人們遺忘,48歲時就與齊白石齊名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富貴平安

舉個例子。潘先生畫蜜蜂,既寫其形,又傳其神。他用清水畫翅,淡墨分寫翅根,前濃後淡,漸次虛無。再以濃墨畫後足,觸翅洇化,若見腿毛。畫這麼一丁點的小昆蟲,讓人能看得進去,還每有發現,著實太不簡單!放眼望去,嗡嗡作響。不禁讓人感嘆“神乎其技”!


這位畫家幾乎被人們遺忘,48歲時就與齊白石齊名


這位畫家幾乎被人們遺忘,48歲時就與齊白石齊名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紫氣東來

潘君諾先生畫了無數花卉、蔬果,與別人不同的是,他每每點綴草蟲,使畫面生機勃勃。正所謂,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先生多作小品,特別考驗功力,因為小品需要小中見大,經營起來頗費心思。他的畫雖小,氣局卻很大,這也得益於他的草蟲入畫。他會畫多少種草蟲,沒有統計過,反正他曾跟唐雲先生玩笑打賭,說唐雲能畫多少種花,他就能添多少種蟲,底氣十足。


這位畫家幾乎被人們遺忘,48歲時就與齊白石齊名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翠竹蜻蜓

黃賓虹先生當年在上海美專教過潘君諾。一別經年,有一次,潘先生特去拜謁84歲高齡的恩師黃賓虹,並給老師畫了一幅肖像。在上海美專時,黃賓虹先生就以其敏銳的眼光,對潘君諾的作品給予了評價:“無作家習氣。”顯然,老師沒有看走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