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太重該如何調理?

哈哈是61518221


飲食方面:多食用紅豆、薏米、芡實、蓮子、山藥、扁豆、蘿蔔、辣椒、海帶、紫菜、玉米鬚、苦瓜、冬瓜、南瓜、高粱等健脾利水祛溼的食物;避免生冷、寒涼、肥甘、滋膩;對於溼氣重的人群來說,秋冬季不要跟風盲目進補,尤其是豬肉、牛羊肉、魚蝦等肉食,不可多吃;“酸甘化陰”,酸甜食物助長痰溼要少吃;避免暴飲暴食及夜宵,注意飲食規律,每餐吃八分飽即可。

起居方面:脾陽不足容易生溼,根據大自然“夏季補陽”的法則,夏天應該適當曬太陽、出出汗,少用空調,避免長時間待在陰涼環境中,不要衝涼水澡;堅持運動,溼氣重者尤其適合慢跑、散步、球類運動等。

藥物方面:中醫健脾祛溼有一些中成藥可以選擇,如,參苓白朮散:補脾胃,益肺氣;健脾丸:健脾開胃;木香順氣丸:行氣化溼,健脾和胃;附子理中丸:溫中健脾。可經常使用一些中藥泡水當茶飲,比如荷葉、決明子、山楂、丹參、陳皮、香櫞、菊花等,經常飲用普洱茶也可以祛溼減肥。

理療方面:針灸、拔罐、刮痧、按摩、穴位點按等。


龔主說醫


您好,作為一箇中醫資深愛好者,同時也是一個長期受脾胃問題困擾的女孩,想給大家分享我自己的經驗。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溼氣的排出一般是以小便和出汗兩種方式,雖然途徑是這樣的,但是並不代表出汗就能一定的祛溼。


這裡我想講講我自己的經歷,正是由於盲目地想依賴出汗排溼氣而進行愚蠢的行為,讓我後悔不已。也給大家留個醒!


兩年前,我從一位中醫大夫那裡買了為期一個月的祛溼泡腳中藥材,有一些陳皮等等藥材,確實蠻好的。泡完背上會出黏黏的汗水。

然後我就買了一個電動泡腳桶來專門泡腳,大夫說的15-20分鐘左右吧,微微出汗,加熱溫度不要太高,就溫熱就可以了。 我忽視了一些注意事項,每天堅持泡腳,可是我慢慢後來溫度調得也越來越高,每次都泡個半個小時乃至四十分鐘,每天都出一身汗,我還暗自高興,這下排了好多溼氣。 當時泡腳就是在夏天,每天晚上出一身汗,我還喝了生薑水,想通過這樣排寒。


後來開學了,我發現身體不對勁了,每天手心腳心發熱出汗,五心煩熱,月經也不對勁了,時間一下亂了順序,持續了一段時間,我受不了了。


後來去看醫生,診斷出腎陰虛,血熱,在一段時間的調理才好。

那麼我講我的經歷想說什麼呢?

就是我們在嘗試去改變自己的身體狀況時,一定要先了解好一件事的方方面面,好壞利弊,就拿出汗排溼來說: 我們可以通過適當運動來改變脾胃狀況,但是切勿在晚上大量運動,傷陰,同時出汗過多也會導致津液大量流失,甚至可能陰虛。反正有很多方面要考慮,希望大家多查閱相關知識,不要再出現我這種愚蠢的行為。




親愛的朋友,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不錯,可以請您點個贊嗎?謝謝您!


獸醫新同學


我是用的這個,我溼氣也很重,所以小肚子很大,之前減肥,其他地方瘦了肚子依然很明顯,溼氣重的人小肚子都很大,而且還不好減肥,反彈也很快,這個是朋友安利給我的,用了一段時間感覺肚子真的小了一圈,而且現在排便也很規律,不怎麼便秘了,感覺真的挺管用的。


Mm577


溼氣是中醫的說法,中醫調理講究:辯證施治。

分享一個案例:

這位女士57歲,溼氣淤積超過30年,溼氣非常重,沒有正兒八經的調理過,目前身體素質堪憂,已患慢性病,無法治癒,只能控制疾病進程。

此處以這個實例給大家說一個結論:

溼氣,既是慢性病/重大疾病的致病因素,又是疾病的產物。

此朋友通過她的友人得知可用祛溼茶調理溼氣,就找到了我們專家工作站,圖一是剛開始的舌照,彼時此朋友體內邪氣太盛,判斷要麼身患重病要麼即將身患重病。

詢問中得知患有慢性病,在正規醫院治療中,聯繫我們就想能簡便的調理溼氣,因為溼氣導致的很多不適症狀,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參見圖四症狀表,她說表中症狀幾乎都有。尤其是:腹脹、腹瀉、大便不成形、口氣口臭、溼疹。另外還有睡眠不好的症狀。

一直喝祛溼茶,當時我要求她每半個月拍個舌照發我看看,下圖就是:第1天,第15天,第30天的舌苔變化。

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一個結論:在祛溼調理過程中,如果發現舌苔逐步變薄,這說明身體內的邪氣在變輕,是個好現象。(此朋友患有慢性病,舌苔變化僅表示了祛溼調理進展,圖三不代表正常舌苔,因為有慢性病治療中的原因,她的舌苔不會恢復健康常人的舌苔)。

以上是舌苔的變化,向我們反饋得知:溼氣症狀明顯改善了很多,尤其是:腹脹拉肚子現象明顯改善,口氣口臭沒有了,溼疹下去了,睡眠改善了。

在此說一個細節:這個女士有輕微的上火症狀,我們額外贈送了兩包梔子,也是藥食同源的,幫助她溫柔的清火。其實溼氣偏重的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上火現象,這個火是虛火,是由於溼氣瘀阻導致的心火肺火淤積引起的,不要輕易的大力清火,這就是“子火,子宜養不可害”的道理。







松下童子祛溼研究中心


除了紅豆薏米水,常喝這1種水,也可以幫祛溼氣,月瘦10斤

其實我被溼氣困擾蠻久了,自己的溼氣比較重,而且整個人是呈現出水腫型肥胖,肚子肉肉很多。並且臉和頭髮很容易油,後背也有長痘痘,平時大便都是溼溼黏黏的……

之前就聽說過,溼氣型肥胖如果不祛溼是很難瘦下來的。所以我也嘗試過不少的祛溼方法。比如我們最常見的紅豆薏米水。

紅豆薏米水祛溼效果還是蠻好的,但是要注意的是,從選材到煮法還是有一定講究的,如果弄錯了,會越喝溼氣越重。

紅豆薏米水的紅豆,要選擇赤小豆,也就是紅小豆,並不是普通的紅豆,這點要特別注意,因為種類不同,祛溼的功效也不同,弄錯了效果自然也不好。

另外,煮紅豆薏米水之前,一定要先把薏米炒至金黃,這樣才可以祛除薏米本身的寒性,不會讓你喝下去溼氣更重。

這也是我自己看了很多攻略和資料才知道的,這裡給大家說清楚,希望大家不要走彎路哦~

另外如果想要祛溼,還有一種水效果會比紅豆薏米水要更明顯直接。

火麻荷葉水

取適量的幹荷葉、火麻仁、土茯苓、郁李仁、決明子、菊花,然後先將郁李仁和決明子分別炒香在一起熬煮即可。

荷葉、火麻仁這些食物都是具有祛溼減肥功效的,並且效果要比紅豆和薏米要好很多,而且不管無論是溼寒還是溼熱都適合喝。

我之間堅持喝了一個星期,明顯感覺到自己皮膚和頭髮出油少了很多。後來知道網上有火麻荷葉發酵液,成品相對與自己熬煮更方便,所以就直接買來喝了,堅持喝了一個月,皮膚好很多,而且肚子也小了,整個人瘦了10斤左右。

如果你溼氣也比較重,這兩種方法都可以試試~


qwax5l1hx


“溼”是人體很常見的致病因素之一,屬於中醫“六淫”,但在人體內的表現各不相同;病位不同,人體的症狀也不相同,養生方法、中成藥選擇也各不相同。

下面我為大家介紹幾種常見的“溼”的類型,以及合適的中成藥推薦!

1、暑溼。表現為心煩氣躁、發熱、口乾舌燥、周身睏倦乏力等症狀;應多吃清熱解暑利尿食品,比如冬瓜、西瓜、黃瓜、絲瓜、五花茶等。

中成藥可以參考選擇:可以選擇藿香正氣丸、蓮花峰茶;有解暑溼、利尿、和胃、行氣的作用。

2、寒溼。多表現為關節疼痛、腹脹腹瀉、畏寒怕冷、身體困重、舌苔白膩等症狀;平常可多吃生薑、胡椒、辣椒、桂皮等食品。

中成藥可以參考選擇:附子理中丸、香砂養胃丸;有溫陽暖胃、祛寒止痛的功效。

3、脾虛溼盛。多表現為睏倦乏力、大便稀溏、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平常多吃健脾食品,比如白朮、茯苓、陳皮、薏苡仁、芡實、蓮子等。

中成藥可以參考選擇:參苓白朮丸、健脾丸;有健脾和胃、固腸止瀉的功效。

4、溼熱阻滯。多表現為皮膚油膩、面生暗瘡、睏倦乏力、舌苔黃膩等症狀;肝膽溼熱伴有心煩氣躁、口乾口苦、頭暈頭痛等;胃腸溼熱多伴有脘腹脹滿、大便粘稠、排便不暢、肛門灼熱等症狀。平常多吃清熱利尿祛溼食品:如冬瓜、赤小豆、白蘿蔔、薏苡仁等。

中成藥可以參考選擇:溼熱在肝膽,可選擇龍膽瀉肝丸;溼熱在胃腸,可選擇香連丸;溼熱在皮膚,可選擇溼毒清膠囊。

大家可以對照自己的症狀,判斷自己”溼“的類型,選擇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和中成藥,早日祛”溼“!

點頭像,關注我,有更多中醫內容,有疑問可以留言評論!


中醫養生鄭芝環


溼氣太重應該如何調理?

健康苦行僧,開講啦!

溼氣經常被人們稱為萬惡之邪,因其很難去除,並且會對身體造成較大的影響,所以人們總是對其談之色變。

如果一段時間以後,你發現自己食慾較差,並且總有噁心想吐的感覺。舌苔較為厚膩,且舌邊有齒痕,有胖大舌的情況,便後也很難清理,那麼你可能就是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溼氣過重。

當然我們也不能過於驚慌,這些都是能夠調理的。

一:祛溼食療

其實如果溼氣過重症狀並不是很明顯的,我還是建議大家採用食療而不用中藥入藥,

生活中可以多吃一些薏仁冬瓜排骨湯,黃芪薏米粥,山藥芡實湯,黃芪鯽魚湯,赤小豆薏米粥等食物,幫助祛溼,建議薏米一定要炒制,降低其寒性。

二:避免陰冷的生活環境

體內溼氣過重,除了因為自身脾虛代謝問題以外,還有很大一部分跟自身所處的環境有關,生活中建議避免在陰暗潮溼的環境中長期居住,並且在洗澡以後要充分擦乾身體水分避免受涼。

三:保持適量的運動

生活中建議保持適量的運動,記住運動流汗能夠增強身體的排毒能力,也能夠幫助去除身體多餘的溼氣,尤其對於長期在空調間工作的朋友們來說,運動是必不可少的。

對於以上內容的補充

1:針對溼氣主內不足外,也就是說一般刮痧,汗蒸,拔火罐的效果並不是很好,最好的方法就是改善自身的飲食。

2:生活中不能多吃一些生冷食物以及過分油膩辛辣的食物,這類食物往往會加重脾胃代謝的負擔。

3:長期熬夜,睡眠不足,情緒低落也會影響自身的健康,建議大家能夠調整自身狀態,恢復較為合理陽光的生活方式。

持續健康知識分享,希望對您有幫助,歡迎關注!


健康行僧


中醫上講“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所以身體內一旦溼氣過重,想要除去溼氣是很難的,但是隻要用對方法,祛除溼氣也只是時間問題。

1、找出溼氣重的原因

想要祛除溼氣當然第一步就要找到導致溼氣重的原因,如果只吃藥不管其他的,那根在水裡擦乾身體有什麼區別。

溼氣重的原因大致有:生活環境太溼,比如南方地區,由於氣候原因比較溼潤,長期處於那種環境中,就容易導致溼氣重;還有就是個人所處環境比較溼,比如之前在醫院看到一箇中年婦女溼氣重,就是因為她家是搞水產養殖的,時間久了溼氣重;還有就是懶,不運動,導致脾胃的運化溼氣的功能減弱,溼氣排不出去就容易導致溼氣重!

2、多運動流汗

脾胃是人體運化溼氣的器官,如果長時間不運動,就會導致脾胃虛弱,導致溼氣重,所以運動是喚醒脾胃的方法,脾胃變好了,溼氣自熱就能運化出去。而且運動的排汗過程也可以將體內的水分排出去。

3、改變飲食口味

南方地區吃飯口味偏辣就是為了通過辛辣食材,排出體內的溼氣,所以如果體內溼氣重,並且身體適合吃辣的話,可以通過適當吃一些辛辣食材,來讓身體內的溼氣排出。當然如果你長痘了或者胃不好,還是別吃辣了,免得把臉和胃給毀了!

4、中醫療法

中醫上有很多去除溼氣的方法,比如拔罐、刮痧,都可以祛除溼氣,還可以通過服食湯藥、針灸的方法祛除溼氣,之前有一陣子特別嗜睡,去醫院檢查說是溼氣重,通過刮痧喝藥,有不錯的效果。

5、養成良好作息習慣

在中醫上,人體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己的器官也都是有自己的作息時間表,所以在生活中,不能熬夜,要及早睡覺,否則會影響身體器官的排毒工作和新陳代謝。


張玉大夫


體內有溼,讓人出現食慾不振、腹脹、腹瀉等消化功能減退的症狀,還常伴有精神委靡、嗜睡、身體發睏、肚子脹、不想喝水、舌苔白膩等,這一系列症狀都與“溼濁內盛”有關。

祛溼的最佳方案莫過於食療,推薦一款祛溼紅豆薏米雜糧羹。這款雜糧羹:健脾利溼、排毒養顏、抑制脫髮、促進腸胃蠕動,絕對是可以經常做為早餐食用的保健良方。

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溼、舒筋除痺、清熱排膿等功效,為常用的利水滲溼藥。也是此羹主效果的來源。

紅豆薏米雜糧羹食材明細

主料:薏米適量、赤小豆適量、糯米適量、黑芝麻適量、鷹嘴豆適量、紫米適量、百合適量

輔料:紅糖適量、煉乳適量、花生碎小許

難度:簡單

1準備好所有材料

2放入慢燉鍋加適量的水,加入紅糖,設定雜糧粥(4小時),預定好時間啟動。

3第二天一大早,熱氣騰騰的雜糧粥就熬好啦。

4稍微涼一點點後,放入打碎機打碎。

5加些煉乳和花生碎

注意:如果你吃了沒效果,那就是薏米的選取有問題,因為前面提到薏米此羹主效果的來源。

但普通薏米的效果其實微乎其微。中醫角度表明,薏米顆粒越小,營養成效越高。

目前市面上最多的薏米是,雲南的曲靖薏米,貴州的興仁薏米以及福建的金沙薏米。而在大部分薏米品種中,金沙薏米顆粒最小。

金沙薏米產於福建省仙遊縣龍華鎮金沙村,因金沙村得名,別名玉蘆、玉珠珠,脫殼後稱薏米,是仙遊縣著名的土特產,早在宋代就大面積栽培,已有上千年曆史。在明代更是貴為朝廷貢品。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所記載的薏米正是採集於金沙村的金沙薏米。是目前國家唯一確認的糧藥兼用的薏米。

單純吃別的薏米效果大打折扣的,長久吃下去據會沒有什麼效果了。所以要想有效果,那麼金沙薏米是最好的選擇。


健康小慕斯


溼氣該如何祛除?4種祛溼中成藥大盤點,最後一個最好用

1、附子理中丸 服用方法:每次6~9克,一日2~3次,口服。 功效:溫中健脾,散寒祛溼。改善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洩瀉,手足不溫等症狀。

2、五苓散 服用方法:每次6~9克,一日2次,口服。 功效:利水滲溼,溫陽化氣。小便不利,尿等待,頭痛,心煩口渴,心悸,頭暈目眩,洩瀉、水腫等症狀。

3、四妙丸 服用方法:每次6~9克,一日2~3次,口服。 功效:清利溼熱。可改善溼熱所引起的口臭、口苦,目赤,溼瘡瘙癢,足膝紅腫,筋骨疼痛,女子黃帶,痛風等症。

4、仲-醫-源-祛-溼-膏(某----宔就可以看到) 採用純中藥配製而成,味道清淡無異味,適合大眾服用。配料:茯苓、茯實、赤小豆、蓮子、覆盆子、砂仁、山藥、白扁豆、白茅根、冬瓜皮、麥芽糖等,熬製成膏體。 服用方法:開水沖服,每次2勺,隨時都能喝。 功效:具有藥食同源的祛溼效果,對調理脾胃也有很大的幫助。

溼氣重,可以試試這2個祛溼湯

1、薺菜茅根脊骨湯 材料:薺菜60克,白茅根30克,豬脊骨400克,生薑3片 做法:將薺菜、白茅根洗淨,切段。豬脊骨洗淨,與薺菜、白茅根、生薑一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5小時,調入精鹽即成。 功效:清熱利溼、健脾消暑,尤其適合夏季養生保健食用。

2、黃芪補氣健脾湯 材料:黃芪25克,黨參20克,薏米仁20克,烏雞500克,豬瘦肉50克,生薑3片 做法:將烏雞、豬瘦肉焯水後備用,其他材料分別洗淨;把所有材料放入煲中,加入清水適量,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約一個半小時,放鹽即可。 功效:黃芪其性溫味甘,能益氣固表;黨參能養血生津,主治脾肺虛弱;而薏米仁性涼味甘,能健脾、清熱祛溼。補氣理脾胃,適合春夏之際,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者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