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什麼傳承下來的禮儀文化?請舉例說明?

南苑瀟湘


古代的禮儀很多,以《紅樓夢》為例

《紅樓夢》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在人們口中傳讀了這麼久,裡面必定有符合我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在裡面,比如裡面細膩的描寫的手法,人物人個性的鮮明對比,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無一不讓人沒有人生哲理讓人受益一生,好多的感觸都可以用來點醒世人,讓當代的人引以為戒,少走彎路,給自己想要的生活推波助瀾。

在這個本書裡寫得最多的也就是,這些貴族豪門的家庭生活,大的到婚嫁小到一飯一茶,曹雪芹描寫的都是十分細仔,我們今天來聊下賈府的日常,藉此來了瞭解下那些家庭的生活中的禮儀。

我們一向都有禮儀之邦的稱號,禮儀文化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不但對社會發展有很深的影響,也對現在人有著很大的可借籤性。

一、尊重父母

《禮記》中說“有父在側禮然”烏鴉懂得反哺,羊糕也知跪乳。

在《紅樓夢》第五十二回裡。有寶玉和周錢二位公子經過他爸門前的對話,寶玉笑道:“雖鎖著,也要下來的。”明明知道,父母大人不在,自己怎樣做都是可以的,但寶玉仍然選擇自己的習慣,或者說選了自己的心,不做欺心的事。

可見在賈府裡的禮儀教育是怎樣的重視,即便是寶玉他爸不常在這個房子裡住,路過書房時還是要下路行個禮的,這不僅僅是一個儀式,是對父親尊重基本的一種表現形式,更體現了賈府一個大家庭對孩子們的教育態度。

這一點比起現在好多的家庭教育要好很多,也不要讓說的孩子都是家裡的獨苗,寶玉在賈府裡那也是絕對一根苗,賈府的社會地位與經濟實力和對寶玉的教育態度方式,讓現在的我們有的學習借籤。

二、客主之間客為上

有道是“民為食天”吃是人們每天必不可少的,在飯桌上的禮儀也很是講究。在餐桌上不僅是對美食的探尋與追求,更是展現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教養門風的表現。

在《紅樓夢》第三回林黛玉第一次在賈府用餐就座時的情景,這一次書裡寫得很細,府裡幾乎所有的女眷都露 面了,上至賈母、邢夫人、王夫人等長輩,李紈、王熙鳳、迎探惜三春等姊妹,下至襲人、鴛鴦等丫環,這對初次來乍道的黛玉來說絕對是個考驗,一個人家教修養吃一次飯就能瞭解個七七八八,現在我們這樣認為,古代的人更加重視這些禮儀。

賈母正面獨坐,二邊都有椅子,這時王熙鳳拉黛玉坐到左邊第一張椅子上坐,黛玉推讓。這時賈母說:“你舅母你嫂子們不在這吃飯,你是客人坐時就對了”接下來才是王夫人,迎春她們。

很多人初看《紅樓夢》總有些不理解為什麼曹雪芹作者,每個飯局都寫的這清楚?其實這些一句“眾人依次落座”不也就完事了嗎,這樣看著多簡潔,也省些時間,但真要想真正表現也一個地位高貴家庭的風度,離開這些細節之處,看客是無法體會得到。

在古代用吃飯用餐的禮儀是什麼講究的:長輩們要先行入座,且是要坐正中間的位置,晚輩們要坐在二邊伺候,客人們要坐在左邊的最重要的位置。在吃的時候,要保持環境安寧,不要胡言亂語大華說笑。

這樣的餐桌禮儀一直延續到了現在,象左為上,客人或是重要的人吃飯時的座位一定還是在左側,還在用著,這就是我們文方化的傳承。

三、長幼之間長為尊

《荀子·君子篇》中說“長幼有序,則事業捷成而有所休。”

對於在《紅樓夢》裡賈母無疑是一府之尊,在第七十五回裡,過中秋節時,賈母看到自己的幾個菜已擺好,另外還有二個大食盒裡的菜,就知道是各房孝敬的老規矩,後來後文鴛鴦也說:這兩樣看不出是什麼東西來,大老爺送來的。這一碗是雞髓筍,是外頭老爺送上來的。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賈府有晚輩給長輩送飯菜的舊規矩,自己家裡有了好東西,有了新鮮的好吃的,要拿出來分享一下,自己不能吃獨食,要把好吃稀罕的菜先送給家裡的長輩嘗,不要管長輩們吃不吃的了也要送到盡這份孝心,但卻不可不送。

在《紅樓夢》第二十三回裡,寶玉進屋之後三春迎春,探春,惜春和賈環這是都這屋裡坐著看到寶玉來了之後探春惜春包括賈環都離座起身,但唯有迎春坐在哪沒有動,為什麼呢?剛看到這時我也沒有想明白,迎春為啥可以這樣,後來細讀才明白,因為寶玉是他們三個哥哥,兄長進來了弟妹自然要起身,如果這時他們還坐在那不動就有目無尊長的意思了,而迎春呢原來是寶玉的姐姐,所以她見了寶玉可不用起身。

在現代社會里,特別是在商務接待中,那是十分重視起與坐得。在工作場合,如果看到你的上能領導來了,原本坐著的下級一般都會離坐相迎,這是常識多半用大上下級關係與主人與客人之間,在家庭裡這個細節顯的沒的那麼重要和重視。

四、結語

賈府這樣的大家庭可以說是“沒有規矩 ,不成方圓”故此說在大家庭裡禮數繁多是一個特點,可這也賈府的禮儀上反應了當時社會的風俗,只有在社會上有了如此風俗才能上上流裡貴族家庭裡得到更完全的展顯,人們不認為這是繁瑣是麻煩,人人都去遵守了就會在無形裡影響世人的生活習慣,這樣的文化傳承也在不知中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時代的發展就是個大的淨化池,總能讓糟珀沉入無底的深處,讓好的東西永久流傳,這些封建禮儀不全是不好的,還有一大半在影響這我們的生活,比如尊重父母,長幼有序>>>>依然在繼續在延伸。

參考文獻

曹雪芹《紅樓夢》

荀子 《荀子·君子篇》

孔子 《禮記》


小宋侃趣史


古代傳下來的禮儀文化非常多。

先說一個非常遠古的,在山頂洞人的墓地中發現了大量的赤鐵礦的粉末,這證明在遠古時期,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在墓俗上就已經開始用紅色。而尼安德特人的墓葬中則是發現花粉的數量遠遠超標,這證歐洲的先民已經開始用鮮花下葬。

如果你認為這個有些牽強,那麼再說一個近一點的。清華簡《耆夜》裡有這樣一段,關於酒宴禮儀的描寫。原文如下:

武王八年,征伐耆,大戡之。還,乃飲至於文太室。畢公高為客,召公保奭為介,周公叔旦為主,辛公𧪒甲為位,作冊逸為東堂之客,呂尚父命為司正,監飲酒。

王舉爵醻畢公,作歌一終,曰《樂樂旨酒》:樂樂旨酒,宴以二公。任任兄弟,庶民和同。方壯方武,穆穆克邦。嘉爵速飲,後爵乃從。

王舉爵醻周公,作歌一終,曰《輶乘》:輶乘既飾,人服餘不胄。𠭯士奮刃,繄民之秀。方壯方武,克燮仇讎。嘉爵速飲,後爵乃復。

周公舉爵醻畢公,作歌一終,曰《贔贔》:贔贔戎服,臧武赳赳。宓誠謀猷,裕德乃求。王有旨酒,我憂以浮。既醉又侑,明日勿慆。

周公或舉爵醻王,作祝誦一終,曰《明明上帝》:明明上帝,臨下之光。丕顯來各,歆厥禋明,於……月有成轍,歲有臬行。作茲祝誦,萬壽無疆。

這段大意是說:畢公高(戰國時期魏國人的祖先)打了勝仗回來,在文王的廟裡行了一個叫“飲至”的禮。看看整個過程按序題酒,都要說一些冠冕堂皇的話的。怎麼樣這一套和今天人們酒桌上的行為是不是保持了一慣性。最傳神的要數那句“嘉爵速飲,後爵乃復。”這就像伍佰歌中的那句:“來來來,喝完這杯還有三杯”實是異曲同工。

周初到現在也有三千多年了,這個酒宴上的禮儀文化算是傳承下來了。





果假宕梗


我們老家古代傳承下來的禮儀是很多的,婚喪嫁娶方面就有比較固定的儀式。以喪葬為例來說:

1.有人去世了,出殯那天,本村父老鄉親要去弔孝,順便帶一達 鉑紙。到了靈前,先作揖,再磕四次頭,然後哭奠,結束。

2.去世者本門晚輩到靈棚下守靈,也叫陪靈,

有人弔孝,他們也要陪著哭奠,直到將死者埋葬為止。

3.孃家人要上供品,出殯時,孃家人要行大禮,一般是十二拜禮,有的是二十四拜禮。

行禮人要到靈前去向死者敬酒、燒香、燒紙。最後哭奠。

4.兒子要行十二拜禮,女婿要行十二拜禮,

朋友也要行十二拜禮。

5.三天圓墳,兒女參加。要燒紙祭祀。

6.五七上墳燒紙,祭祀。

7.一般做去世三週年紀念,比較簡單。少數隆重些。


東方傑士


中國是世界唯一一個從古代傳承延續至今的國家,沒有文明斷代,所以我們有很多的禮儀習俗傳承到現代社會,當然也有很多禮儀隨著社會形態的變化也消失在歷史長河中,這是社會發展不可避免的新陳代謝。

禮儀分開理解,禮是源於社會之中大家共同認可的社會道德和風俗習慣,而產生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禮節。儀是指一個人的儀表舉止,合在一起稱為禮儀。按照場景不同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1餐飲禮儀

比如餐宴的時候賓主怎麼落座,在家的時候長輩晚輩怎麼坐,一般長輩和主賓都是背靠牆面衝門,按高低長幼一直排下去。吃飯的時候碗筷擺放,夾菜的時候不能扒拉,咬筷子尖等等。

2慶祝吊賀之禮


家裡有紅白喜事婚喪嫁娶,開業等等都會有一套禮儀。婚禮中有,雙方家長見面,彩禮,迎親,婚禮,回門等等。白事中有,帶孝,祭奠,頭七週年等等,太多了,不可枚舉。

3見面之禮

見到長輩或親近的人,快走幾部到近前打招呼,拱手禮也算常見,雖然不如古代那麼普及。

4節日禮儀

過年拜年,吉祥話,紅包。中秋吃月餅賞月等等,都是從古到今流傳下來。

以上只是眾多傳承的禮儀的一部分,還有很多沒有說到,傳承下來的禮儀基本都是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觀念的,一些不合時宜的古代禮儀消失了也是必然,中國人就是要承前啟後,繼往開來。


不以利為利


中華禮儀文化"博、大、精、深"根本無法舉例,若想用"舉例″方法說明,太幼稚了!還是抽時間補課吧!把關於"三禮″之書讀一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