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小企业才是科技研发的主力?

过去,各地方政府都热衷于“招商引资”,吸引资本的入驻。今天,中国的地方政府普遍重视“招商引智”,也就是吸引高校和科学家入驻产业园区。问题是,入驻的高校和科学家明明很牛,但项目就是无法落地。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科研成果从高校转让出来以后,少了一个环节,那就是研发,把实验室里的技术转化为科技产品。没有这个环节,再好的技术也是空中楼阁。

为什么说小企业才是科技研发的主力?

1.产品化是一个专业活儿

我们讲,高校做科研,企业做研发。科研和研发是两个不同的阶段,需要的是两种不同的技能。

首先,科研追求的是单项领先,研发追求的则是平衡感。

科学家追求单一技术的突破,发明出一项突破性技术,发表了论文,工作就完成了。企业家要解决多项技术协同的问题,满足实际应用。

举例来讲,一款手机,要解决好很多功能和设计的冲突。要想显示亮度高,电池消耗就快,要想电池容量就大,手机的体积就会大。所以,很多功能需要取舍和平衡。如果每一项指标都追求做第一,反而做不好。

科研和研发的第二个不同,科研追求理论突破,研发追求的是技术性能的优化。

衡量科研创新性的是,一项技术的实验室值、理论值实现了什么样的突破。而从实验室成果变成实际可用的产品,还需要经历漫长的技术优化过程。

举个例子,锂电池技术早就发明出来了,但当它配备到电动车上的时候,就出现了续航里程短的问题。这需要企业不断优化锂电池性能和电源管理,使它的输出效率达到最优。此外,还需要从电动车的设计入手,想办法为安装锂电池找到更多空间。以前的汽车设计只要预留出油箱的体积,现在的电动车要改动整个底盘。这样许许多多微小的改进加总在一起,才有了电动车综合性能的提升,使得今天电动车的续航里程最高可以达到1000公里。

为什么说小企业才是科技研发的主力?

你看,要想真正地改变世界,仅仅有科学是不够的。科学只是提供了新式武器的原理,真正改变世界的是懂得打造出新式武器、能够把武器的潜力发挥到极致的技术改进者,也就是企业家们。他们才是这个世界的第一推动力。

从这个角度来想,你就会理解,为什么美国人那么怀念乔布斯。乔布斯不是科学家,没有什么东西是他发明的。他的计算机水平也比他的合伙人沃兹尼亚克(Stephen Wozniak)差了不知道多少。但是他懂产业,懂用户需求,懂得怎么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完美地融入到产品里,进而服务社会和市场。

企业家主导了技术转化活动,完成了针对这项技术的产品化研发、融资、制造和销售等重要的转化环节,这样才能真正完成技术转化的整体操作。所以,国外高校做技术转让,更愿意把技术转让给企业家来组织研发,而不是转让给发明这项技术的科学家。

2.小企业碾压大企业

那么,从事研发的企业有什么特征呢?

在我们的印象中,有创新力的都是大企业。大企业成立研究院来完成产品研发。比如,杜邦研究院、AT&T的贝尔实验室、GE实验室、施乐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都是世界知名的研发中心。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科技产品,都出自这样的研发中心。

为什么说小企业才是科技研发的主力?

但是,到了上世纪末,情况就变了。新上市的科技产品背后,往往是一家小型的创业公司。大企业的创新,也往往是收购小企业的结果。

不信的话,看一组数据:1981年,美国70%以上的产业研发费用,是由员工数在25000人以上的大企业提供的。2000年以后,大企业的研发费用占比迅速萎缩,小企业的研发费用占比却一路高歌猛进。发展今天,65%的研发费用都出自小企业。小企业成了创新的主力。

为什么说小企业才是科技研发的主力?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科学资源统计司的数据统计的结果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呢?

原因是美国推出《拜杜法案》后,大大降低了技术转让的门槛。以前,要获得一项专利,费用极其高昂,只有大企业才出得起。现在,几十万美金就能拿到,创业者也能参与了,个人也能直接和高校的技术转让办公室谈技术转让。费用不再成为一个问题。

那高校不看重转让费用,它看重什么呢?

答案是企业家的资质。谁更能把这项技术商业化,就转让给谁。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创业者跟大企业相比,就具有大得多的优势。

大企业要获得一项专利,最多只会派一位部门主管或者律师和高校谈判。

而创业者的重视程度就要高得多。他是自己家亲自跑到高校去说,我会为了这项技术成立一家公司。我成立新公司的整个目的,就是要把这项技术孵化出来,做成产品。

大企业会同时进行多个产品线的研发,买专利一买就买很多。甚至它购买专利目的可能是防御性的,为的是不让竞争对手得到这个专利,或者不让自己现有的技术有被替代的风险。专利被买下以后,可能被雪藏起来,不去推向市场。这可不是高校愿意看到的。

为什么说小企业才是科技研发的主力?

但是,创业者就不一样。他会说,这个专利对我来说就是独苗,是宝贝。我要聘请教授做首席科学家,参与研发。而且,我还欢迎高校基金投资,在我的企业里占股份。

你看,这几个条件比较下来,小企业显得真诚很多、重视很多,那自然就对大企业就有着碾压性的优势。

北美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AUTM)数据显示,从1980年到2017年,美国高校70%的专利都转让给了初创企业和小企业。

3.“招商引智”究竟该招谁?

好,回到一开始的问题。这些年,中国的地方政府开始从“招商引资”转向“招商引智”,这个政策方向是对的。问题是,“招商引智”究竟应该招谁呢?

常见的误区是招科学家,招院士、“千人计划”获得者,甚至到国外高校去挖华人教授。但实际上,我们应该招的是海外专门做技术转化的企业家。这些企业家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科学家是技术发明人。这些技术只是职务发明,科学家没有专利的所有权。专利的所有权归高校,高校转让给企业家。企业家才是技术的实际控制人。科学家即便是企业的技术顾问或者首席科学家,也只占企业很小的股份,没有决策权。

为什么说小企业才是科技研发的主力?

我们如果只看新闻,就会有一种错觉,看到大量先进科技是华人教授发明的,就以为科技掌握在华人科学家手中。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华人教授的科研成果,都由海外高校转让给了企业家做转化。这些企业家通常是美国人,很少有华人。世界上最前沿的科技都掌握在这些科技企业家手里,不在世界500强,不在大企业,也不在科学家手里。

过去40年,科技企业家在美国已经成为了一个阶层。这个阶层是一套机制运行的结果。

“创业工坊”创始人查理·刘易斯(Charlie Lewis)有一句名言:“创业者都是瘾君子。”

创业这件事是会上瘾的。当创业者享受了一次创业成功的喜悦,公司上市或者被并购以后,他不会就此退休,他一定会继续创业。在国外,连续创业者是非常普遍的。他们可能创立过四五家公司,每家公司都呆了四五年以上,专门做技术转化和产品研发。

所以,好的科技企业家,不是什么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而是年龄在四五十岁,有工科背景,懂科技创新,又在企业内摸爬滚打十几年,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人。我们主张中国的产业界应该和这些国外的科技企业家对接,参与到这一轮全球创新的浪潮中来。

为什么说小企业才是科技研发的主力?

你可能会问,你总是说国外,那么,中国本土的科技企业家群体在哪儿呢?

要承认,中国高校的科研水平,总体来看,跟发达国家还是有差距。而且,我们的高校离产业界也比较远。技术转让的时候,更倾向于把专利卖出一个高价钱,实现短期创收,而不是社会利用。加上,目前中国的信用机制还不健全。高校把技术转让给企业的时候,有很多的顾忌。所以,中国还没有形成先进科技大批量进入市场的局面,也就没有机会锻炼出一批专门从事科技转化的、有经验的企业家。

中国目前唯一比较通畅的技术转让渠道,是鼓励科技人员以离岗或者留职停薪的方式创业。但这一点和专业分工精神是违背的。会经营和会科研是两回事。科学家要投身企业经营,需要从头学习经商,需要从头了解所在的产业,还需要从头建立人脉。所以,科技人员创业即便有成功的典范,也形不成带动科技创业的核心链条。

那怎么办呢?我们可以通过向国外学习,把这个链条补上。

就像我们中国当初逐渐建立和完善制造业一样。一开始我们学的是怎么跟国外的厂商配套,等到我们自己的制造能力慢慢成熟了,就可以完成整个产业链的对接,形成自己完整的制造业生态。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通过和先进科技对接,掌握技术转化的能力。这样若干年后,我们也能有自己的科技企业家阶层,具备直接和高校对接的能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