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小企業才是科技研發的主力?

過去,各地方政府都熱衷於“招商引資”,吸引資本的入駐。今天,中國的地方政府普遍重視“招商引智”,也就是吸引高校和科學家入駐產業園區。問題是,入駐的高校和科學家明明很牛,但項目就是無法落地。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科研成果從高校轉讓出來以後,少了一個環節,那就是研發,把實驗室裡的技術轉化為科技產品。沒有這個環節,再好的技術也是空中樓閣。

為什麼說小企業才是科技研發的主力?

1.產品化是一個專業活兒

我們講,高校做科研,企業做研發。科研和研發是兩個不同的階段,需要的是兩種不同的技能。

首先,科研追求的是單項領先,研發追求的則是平衡感。

科學家追求單一技術的突破,發明出一項突破性技術,發表了論文,工作就完成了。企業家要解決多項技術協同的問題,滿足實際應用。

舉例來講,一款手機,要解決好很多功能和設計的衝突。要想顯示亮度高,電池消耗就快,要想電池容量就大,手機的體積就會大。所以,很多功能需要取捨和平衡。如果每一項指標都追求做第一,反而做不好。

科研和研發的第二個不同,科研追求理論突破,研發追求的是技術性能的優化。

衡量科研創新性的是,一項技術的實驗室值、理論值實現了什麼樣的突破。而從實驗室成果變成實際可用的產品,還需要經歷漫長的技術優化過程。

舉個例子,鋰電池技術早就發明出來了,但當它配備到電動車上的時候,就出現了續航里程短的問題。這需要企業不斷優化鋰電池性能和電源管理,使它的輸出效率達到最優。此外,還需要從電動車的設計入手,想辦法為安裝鋰電池找到更多空間。以前的汽車設計只要預留出油箱的體積,現在的電動車要改動整個底盤。這樣許許多多微小的改進加總在一起,才有了電動車綜合性能的提升,使得今天電動車的續航里程最高可以達到1000公里。

為什麼說小企業才是科技研發的主力?

你看,要想真正地改變世界,僅僅有科學是不夠的。科學只是提供了新式武器的原理,真正改變世界的是懂得打造出新式武器、能夠把武器的潛力發揮到極致的技術改進者,也就是企業家們。他們才是這個世界的第一推動力。

從這個角度來想,你就會理解,為什麼美國人那麼懷念喬布斯。喬布斯不是科學家,沒有什麼東西是他發明的。他的計算機水平也比他的合夥人沃茲尼亞克(Stephen Wozniak)差了不知道多少。但是他懂產業,懂用戶需求,懂得怎麼把最先進的科技成果完美地融入到產品裡,進而服務社會和市場。

企業家主導了技術轉化活動,完成了針對這項技術的產品化研發、融資、製造和銷售等重要的轉化環節,這樣才能真正完成技術轉化的整體操作。所以,國外高校做技術轉讓,更願意把技術轉讓給企業家來組織研發,而不是轉讓給發明這項技術的科學家。

2.小企業碾壓大企業

那麼,從事研發的企業有什麼特徵呢?

在我們的印象中,有創新力的都是大企業。大企業成立研究院來完成產品研發。比如,杜邦研究院、AT&T的貝爾實驗室、GE實驗室、施樂的帕洛阿爾託研究中心,都是世界知名的研發中心。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科技產品,都出自這樣的研發中心。

為什麼說小企業才是科技研發的主力?

但是,到了上世紀末,情況就變了。新上市的科技產品背後,往往是一家小型的創業公司。大企業的創新,也往往是收購小企業的結果。

不信的話,看一組數據:1981年,美國70%以上的產業研發費用,是由員工數在25000人以上的大企業提供的。2000年以後,大企業的研發費用佔比迅速萎縮,小企業的研發費用佔比卻一路高歌猛進。發展今天,65%的研發費用都出自小企業。小企業成了創新的主力。

為什麼說小企業才是科技研發的主力?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科學資源統計司的數據統計的結果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轉變呢?

原因是美國推出《拜杜法案》後,大大降低了技術轉讓的門檻。以前,要獲得一項專利,費用極其高昂,只有大企業才出得起。現在,幾十萬美金就能拿到,創業者也能參與了,個人也能直接和高校的技術轉讓辦公室談技術轉讓。費用不再成為一個問題。

那高校不看重轉讓費用,它看重什麼呢?

答案是企業家的資質。誰更能把這項技術商業化,就轉讓給誰。

在這種情況下,個人創業者跟大企業相比,就具有大得多的優勢。

大企業要獲得一項專利,最多隻會派一位部門主管或者律師和高校談判。

而創業者的重視程度就要高得多。他是自己家親自跑到高校去說,我會為了這項技術成立一家公司。我成立新公司的整個目的,就是要把這項技術孵化出來,做成產品。

大企業會同時進行多個產品線的研發,買專利一買就買很多。甚至它購買專利目的可能是防禦性的,為的是不讓競爭對手得到這個專利,或者不讓自己現有的技術有被替代的風險。專利被買下以後,可能被雪藏起來,不去推向市場。這可不是高校願意看到的。

為什麼說小企業才是科技研發的主力?

但是,創業者就不一樣。他會說,這個專利對我來說就是獨苗,是寶貝。我要聘請教授做首席科學家,參與研發。而且,我還歡迎高校基金投資,在我的企業裡佔股份。

你看,這幾個條件比較下來,小企業顯得真誠很多、重視很多,那自然就對大企業就有著碾壓性的優勢。

北美大學技術經理人協會(AUTM)數據顯示,從1980年到2017年,美國高校70%的專利都轉讓給了初創企業和小企業。

3.“招商引智”究竟該招誰?

好,回到一開始的問題。這些年,中國的地方政府開始從“招商引資”轉向“招商引智”,這個政策方向是對的。問題是,“招商引智”究竟應該招誰呢?

常見的誤區是招科學家,招院士、“千人計劃”獲得者,甚至到國外高校去挖華人教授。但實際上,我們應該招的是海外專門做技術轉化的企業家。這些企業家才是科技創新的主體。

科學家是技術發明人。這些技術只是職務發明,科學家沒有專利的所有權。專利的所有權歸高校,高校轉讓給企業家。企業家才是技術的實際控制人。科學家即便是企業的技術顧問或者首席科學家,也只佔企業很小的股份,沒有決策權。

為什麼說小企業才是科技研發的主力?

我們如果只看新聞,就會有一種錯覺,看到大量先進科技是華人教授發明的,就以為科技掌握在華人科學家手中。但實際上,絕大多數華人教授的科研成果,都由海外高校轉讓給了企業家做轉化。這些企業家通常是美國人,很少有華人。世界上最前沿的科技都掌握在這些科技企業家手裡,不在世界500強,不在大企業,也不在科學家手裡。

過去40年,科技企業家在美國已經成為了一個階層。這個階層是一套機制運行的結果。

“創業工坊”創始人查理·劉易斯(Charlie Lewis)有一句名言:“創業者都是癮君子。”

創業這件事是會上癮的。當創業者享受了一次創業成功的喜悅,公司上市或者被併購以後,他不會就此退休,他一定會繼續創業。在國外,連續創業者是非常普遍的。他們可能創立過四五家公司,每家公司都呆了四五年以上,專門做技術轉化和產品研發。

所以,好的科技企業家,不是什麼初出茅廬的大學生,而是年齡在四五十歲,有工科背景,懂科技創新,又在企業內摸爬滾打十幾年,有豐富管理經驗的人。我們主張中國的產業界應該和這些國外的科技企業家對接,參與到這一輪全球創新的浪潮中來。

為什麼說小企業才是科技研發的主力?

你可能會問,你總是說國外,那麼,中國本土的科技企業家群體在哪兒呢?

要承認,中國高校的科研水平,總體來看,跟發達國家還是有差距。而且,我們的高校離產業界也比較遠。技術轉讓的時候,更傾向於把專利賣出一個高價錢,實現短期創收,而不是社會利用。加上,目前中國的信用機制還不健全。高校把技術轉讓給企業的時候,有很多的顧忌。所以,中國還沒有形成先進科技大批量進入市場的局面,也就沒有機會鍛煉出一批專門從事科技轉化的、有經驗的企業家。

中國目前唯一比較通暢的技術轉讓渠道,是鼓勵科技人員以離崗或者留職停薪的方式創業。但這一點和專業分工精神是違背的。會經營和會科研是兩回事。科學家要投身企業經營,需要從頭學習經商,需要從頭瞭解所在的產業,還需要從頭建立人脈。所以,科技人員創業即便有成功的典範,也形不成帶動科技創業的核心鏈條。

那怎麼辦呢?我們可以通過向國外學習,把這個鏈條補上。

就像我們中國當初逐漸建立和完善製造業一樣。一開始我們學的是怎麼跟國外的廠商配套,等到我們自己的製造能力慢慢成熟了,就可以完成整個產業鏈的對接,形成自己完整的製造業生態。同樣的道理,我們可以通過和先進科技對接,掌握技術轉化的能力。這樣若干年後,我們也能有自己的科技企業家階層,具備直接和高校對接的能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