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李卫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密探零零发


李卫这个人可以说是完全凭借自己的本事上位,这样的人有能力、有魄力、有真智慧,一般都能够善终。



李卫在康熙年间出生,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于乾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去世。去世前乾隆曾派御医到他府上为他诊治,虽然最终不治身亡,但是足可见乾隆对他的器重。在他死后,乾隆更是按照总督的规格为他厚葬,赐谥号敏达。

那么他又为什么这么受到乾隆帝的嘉赏呢?这就要从他多年的从官经历说起了。

康熙五十六年,李卫通过捐资员外郎的方式,入职兵部员外郎。五十八年,任户部郎中。雍正年间,任云南盐驿道,二年任云南布政使,主管一省经济,兼管盐务,这在那个时候可是肥差加要职,一般人皇帝是不会放心让你干的。能干这个活,不仅为官要清廉,还一定要有能力。这就说明雍正年间,李卫已经凭借他出色的能力获得雍正皇帝的青睐了。



随后他又升任浙江巡抚、兼任两浙盐政使,最后升任浙江总督,成为了封疆大吏。

从他入职员外郎开始,到成为封疆大吏,期间不过十年的时间,他升迁的速度堪称恐怖。而升迁的背后,则是他的能力作为支撑,他用政绩换来了升迁的资本。

随后他又任兵部尚书、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在盐业经营管理、河道治理、地方治安管理等方面均有建树。



乾隆三年,这位前朝重臣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作为皇帝,乾隆帝给了他足够的殊荣和待遇。更是评价他,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无少瞻顾,幾辅重地,正资料理。今闻溘逝,深为悼念。

得到皇帝这样的评价,李卫足以长眠!


听历史说话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李卫历史上是善终,这是当官少有的好下场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

雍正死了以后,乾隆并不喜欢李卫,本来是要将他贬为闲职的。

李卫很聪明,主动要求去职。

乾隆三年(1738年)8月,在随乾隆帝拜谒泰陵时,李卫突发肝病,立即要求辞职养病。

10月,乾隆批准李卫辞职养病,但还没有来得及回到老家就病发死亡,时年52岁。

由于李卫是主动辞职,乾隆在面子上也过得去,下谕曰“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无少瞻顾,畿辅重地,正资料理……今闻溘逝,深为悼念。”谥号“敏达”。

李卫的5个儿子,当时都是当官,乾隆大体也给予庇护。

其实李卫大儿子李星垣,是武官出生,在乾隆提拔下官至广西右江总兵,乾隆二十九年,调两广总督。

这是非常高的职务了。

可惜李星垣自己不争气,第二年因李侍尧贪腐案牵连遭革职拿问,斩监候。

但李卫其他儿子做官都很顺利。

李卫此人脾气暴躁,傲上骂下,本来是个很难相处的人。

他之所以被雍正当做心腹,又被重用,是有一定原因的:

第一,李卫对于雍正极为忠心。

李卫对雍正是私人愚忠,也就是雍正的命令就是真理,李卫会毫无质疑的执行。

李卫自认为是奴才,为雍正做事是应该的,从不居功自傲,也不揽权。

相反,年羹尧和隆科多就不懂得这个道理,一个自尽一个被流放。

要说这两人的功劳,只有比李卫更大。

第二,李卫有一定的能力。

李卫精明强干,基本在每个岗位上都干的不错。

实际上李卫没什么文化,他识字不多,只是为人聪明机灵。


雍正三年(1725),李卫调任浙江巡抚,兼管两浙盐政,为方便他行事,雍正帝还为他专门设了浙江总督一职。

李卫在浙江搞得不错,特别主要打击私盐走私活动。

因为当时财政收入不足,雍正为此烦恼。而盐税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李卫因此获得雍正的喜爱。

李卫后来历任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大体也都颇有政绩。

关键在于,他总能完成雍正给他的任务,虽然有些任务雍正并没有说出来。

李卫是揣摩主子意图的高手。


萨沙


雍正朝,在现代影视剧里出场率最高的一个官员可能就是李卫了。

这个李卫,电视剧里说他出身非常卑微,还在扬州要过饭,最后居然成为雍正的三大廉吏之一。历史中的李卫是这样的吗?

历史中真实的李卫跟电视剧里描写的有所不同。

江苏徐州人,麻子脸,身材非常高大,一米九几。李卫不但不是个要饭的,而且家庭非常富有,家里有许多马匹。李卫是个爱马之人,喜欢搜集良马。李卫家里有钱,家人为他捐了个监生资格,所以说李卫不是科举出身,而是捐纳出身。

李卫有一个特点,大字识不了几个。家境虽然富裕,但是他从小就不爱学习爱学武,他常常幻想用武功报效祖国。当官以后,李卫设置了一个勇健营,专门教士兵练习搏击拼杀之术。捕盗的时候,李卫都要亲自冲在前面。李卫是个对战场非常迷恋的人,当上巡抚后居然向雍正主动请缨,要上战场杀敌。结果,雍正让他很失望:“这些事儿还轮不到你。”

我们一定很好奇,像李卫这种没有文化的人是如何被雍正看中的呢?

康熙时代,青海发生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在平叛的过程中,朝廷缺钱。这个时候,一向有爱国心的李卫就对老爷子说:“我们为国家捐点钱吧!”这一捐就捐了几十万两银子,康熙非常感激,就给李卫挂了个官名,也就是所谓的捐官。捐官一般不会马上重用,暂且挂个名,有了合适的位子再上。

康熙五十九年,李卫终于得到重用,升任为户部郎中,相当于财政部副部长。康熙的意思是,李卫家里的钱花不完,让他管钱,应当不会贪污。他的想法是对的,但这种逻辑不能推演,不能说所有家里有钱的人都不会贪污。贪不贪污只跟李卫个人的品性有关系,跟他家里是不是富裕没有必然的关系,有钱的人贪污的大有人在。

李卫真正得到重用还是在雍正的时候,雍正推行火耗归公政策时,李卫帮了大忙。当时有个亲王仗着自己是皇帝兄弟,坚持要收火耗,要把这个钱据为己有。李卫的官没人家大,怎么办呢?李卫便让人写了个字条:某某亲王的火耗。然后将银子包起来,贴上字条,往那一搁,这一来大家都知道,这个亲王想要火耗。这下,亲王的脸丢大了,没办法,他只好向李卫道歉,让李卫撕掉字条,表示以后不敢再要火耗。

这事,让雍正对李卫刮目相看,给了李卫一个“勇敢任事”的评价。

李卫真不愧雍正这个评价,他三十六岁的时候,雍正让他做云南盐驿道,这个官职听起来不拉风,实际上是雍正放在边疆的心腹大臣。云南是边疆,容易乱,容易走私,税收很难收。当年吴三桂坐在这里那么多年,不交一分钱的税,还让朝廷每年拨款九百万,可以想见云南是一个非常难控制的地方。

这里的税收特别难收,雍正必须找一个得力干将把这事办好。最适合做这件事的莫过于勇敢任事的李卫了。还别说,李卫来了之后,仅用了八个月的时间,就把税收给收上来了,云南财政扭亏为盈,当年就盈余三万多两。

雍正很高兴,立刻升李卫为云南布政使,相当于副省长,地位仅仅在总督和巡抚之下。接下来李卫的表现让雍正有些不满了,李卫仗着雍正的宠信,经常写奏章弹劾云南的官员,而且他还不是偷偷摸摸地干,是明目张胆,干完之后还让别人知道我弹劾你了,结果把很多官员都得罪了。雍正怕李卫继续干下去,云南会玩完,便把他调到浙江去了。

李卫当上了浙江巡抚,虽然是浙江巡抚,但是雍正允许李卫兼管江苏的事情。到任之后,在抄家这块李卫显得相当拿手。曹雪芹家就是被李卫抄的,说实话,也只有李卫这样的人敢抄,要知道曹雪芹的爷爷曹寅跟康熙可是发小,两人关系那么好,一般人不敢动他们家的。

李卫这个人性格狂放,但是又相当精明,他有一股任侠之风,但也懂得官场中的那一套。

像这种人,因为没有城府,雍正不免更加相信他,袒护他。两江总督范时绎对李卫就相当不满,对雍正说了李卫不少坏话,但雍正丝毫没拿李卫怎样,体现了雍正在用人方面的自信。

在雍正朝中,像李卫这样完全没文化的人当上地方大员的例子是相当少的。雍正封的三大廉吏分别是鄂尔泰、田文镜、李卫,其中,鄂尔泰学历最高,进士出身;田文镜学历次之,没有考上科举,但也是一个监生;李卫则是个纯粹的文盲。

李卫做官的风格跟这些人都不一样,他既是一个干将,又是一个贪玩的人。他干活非常拼命,干完活之后呢可以几天不上班,专门玩乐,工作享乐两不误。

李卫做事非常怪,不拘成俗。他到西湖玩的时候,看到西湖这么多年没人修了,就下了一道命令,让人重新翻修西湖。

维修西湖是要耗费很多钱的,这些钱谁来出呢?李卫自己是不会出的,当地的有钱人出,出了钱,修一个小庙,在庙里弄一个牌坊,上面写着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捐了多少钱。名留青史的好事大家一般还是愿意出份子的,即使是个葛朗台,但巡抚开口,也不能拒绝啊!

西湖修好之后,李卫建了一个特大的庙,请了一个职业画家,把自己全家的画像都画出来,供奉在庙里。西湖的景色是相当美丽的,李卫觉得,如果在西湖里办公就舒服了。可是西湖中间都是水啊,不能在水上盖房子啊,李卫一想,干脆坐在船上办公吧!

就这样,李卫整日整夜坐在船上。如果有人找他办公,必须得划船过去,没船的话你就自己游过来,李大人是不会迁就别人的。

由此可以看出,李卫这个人非常高调,雍正念在他功劳大的份上,这些小事也不跟他计较,但乾隆就不一样了。乾隆四十五年,那时李卫已经去世了四十多年,乾隆南巡的时候来到西湖,看到李卫的像还在庙里供着,乾隆就生气了:有完没完,快撤了吧!

对李卫最看不惯的莫过于与他并列为廉吏之一的田文镜。

田文镜曾在雍正耳边说李卫这不好那不好,最好革职查办,以免误导其他官吏。雍正怎么回答的呢?雍正说,他这个人确实有毛病,有时候盛气凌人,不懂礼节,但这些都是小毛病,我们私下里交换下意见就行了,用不着非得把他参掉。

后来这事被李卫知道了,李卫对田文镜非常生气,从此不理他。田文镜心想,这人受皇帝宠信,我这么一搞给人感觉就像个小人似的,得跟他缓和关系。后来,李卫的母亲死了,田文镜想借这个机会,给李卫送一份厚礼,这份礼确实很厚,二十万两银子。

都说礼多人不怪,收到礼物后,李卫一看是田文镜送来的,把来人轰出去,礼品扔出来,骂道:“我母亲如果活着,连小人一勺子水都不喝。”

李卫就是这么牛,连田文镜都不放在眼里。

李卫这人刚直不阿,却也明白事理,他虽然没读书,却为读书人出过不少力。

我们知道,雍正继位之后,江浙一带经常发生反清复明的运动,这些反清复明的活动,背后往往都有读书人在操纵。雍正一怒之下,禁止江浙考生参加科举。这一禁就是七年,李卫来到这里后,身为这里的父母官,他也希望自己这里多多出人才啊!所以,苦口婆心求雍正高抬贵手,允许江浙考生参加科考,这一求就求了好几年,雍正终于答应了。没想到,江浙学生一参加考试,当年的状元、榜眼、探花全都落入江浙人的囊中。

这李卫真了不起,自己没读书,却能让读书人感恩戴德,做官做到这份上,可谓是做出了境界。

在打击盐业走私这块,李卫也相当干练。浙江是产盐大区,走私食盐的贩子多如过江之鲫。封建社会,政府一项重要收入就是盐税,所以每个王朝都把盐业盯得很紧,走私超过了多少斤就是死罪了。食盐是一个暴利行业,官办盐业的价格是成本价的几十倍,这么大的一个利润空间,是很难禁止的。

李卫是怎么打击私盐的呢?

第一,设立专门缉拿私盐走私贩的组织。为了打败那些大的走私贩子,还必须加强武装。有个姓沈的大盐枭,部众数百名,拥有好几艘大船,经常击败打击走私的官兵,气焰非常嚣张。李卫重用干将韩景琦,终于将沈氏拿下。

第二,盐贩子往往跟地方官勾结,所以要想打击盐贩子,少不了要整治官场。李卫加强官场纪律,奖惩分明,严厉约束地方各级官员。

第三,李卫在走私最为频繁的地方——海宁县长安镇设置巡盐千总,专门负责缉拿私盐贩子。

第四,控制产盐地,官家将所产的食盐全部购买,然后再分销给各商户,让他们再转手卖。

第五,降低食盐价格,让老百姓用得起食盐。

李卫的这些措施狠狠打击了猖獗的盐贩子,在浙江出现了食官盐多食私盐少的局面。遗憾的是,李卫调离浙江后,私盐业又猖獗了起来。

雍正实行摊丁入亩改革的时候,在浙江省遇到了强大的阻力,如果没有李卫的强力推行,不可能进展得这么顺利。李卫在浙江做了不少造福百姓的事情,他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最让人脍炙人口的事情是活捉了大侠甘凤池,甘凤池是武侠小说中飞檐走壁的高手。其实,这甘凤池根本称不上大侠,李卫把他抓住后,还没有用刑,他就把同党全部都招了出来。

李卫只活了五十一岁,所以最后我们来说说他是怎么死的。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抑郁症,一种是肝炎。

抑郁症跟乾隆有关,肝炎就是自己身\\_体的问题。据说乾隆即位之后,李卫的好日子就结束了。乾隆这个人一生写了几万首诗,虽然这些诗都很菜,但至少说明这个人读书相当多,古文功底是没有问题的。而李卫呢,一个文盲,乾隆能喜欢这种人吗?乾隆上台之后,重用学识渊博的鄂尔泰和张廷玉这些人。

李卫呢,只能靠边站了,新皇帝觉得这个大老粗没什么文化,不愿跟他多接触。以前,李卫经常参鄂尔泰、张廷玉这些人,现在风水轮流转,鄂尔泰整他的时候到了。

就这样,李卫失宠了,很郁闷,加上本身又有肝炎,所以乾隆上台三年后,他就死掉了。


新锐历史


李卫,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雍正朝走向了为官的巅峰,官至直隶总督,执掌京畿重地,护卫京师外围安全,可谓是朝中重臣。



雍正驾崩后,李卫作为康雍两朝老臣,对清朝忠心耿耿,再加上李卫的能力并不差,是当时少有的能臣干吏,所以乾隆初即位时,对李卫依然予以重用。

乾隆元年,李卫以直隶总督的身份,兼管直隶总河,并兼任裁营田观察使,负责清朝直隶地区的屯田事务。在经过数月的考察后,李卫上疏乾隆:“以营田交诸州县收管,分辖通永、霸易、天津、清河、大名五道,统率经理”,乾隆允之,直隶地区屯田得已大治,乾隆盛赞。



乾隆二年,诚亲王府护卫库克与安州百姓争淤池一事,李卫将其告发至乾隆处,乾隆初即位急需立威之事,所以对此事十分重视。不久乾隆并命令李卫前往安州查察此事,李卫到安州后,秉公执法,还民公道,安州百姓无不赞其青天,更赞乾隆圣明。如此,乾隆大喜,为奖李卫秉公执法,遂赐予四团龙补服,真可谓是厚赏。

乾隆三年,李卫再上疏弹劾总河朱藻贪污受贿,更纵容其弟在地方上欺行霸市,肆意干预地方政务。乾隆闻听后,命尚书讷亲、孙嘉淦前往查察,后查证属实,夺朱藻官,并如律治罪朱蘅。



同年,李卫病重,乾隆亲派御医前往府邸诊治。不过此时李卫已是病入膏肓,纵使是灵丹妙药也是无力挽回,十月二十二日(12月3日),李卫因病去世,享年51岁,乾隆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并赐谥号“敏达”。

总得说,李卫在乾隆朝的最后三年依然是深受乾隆的重视,不但依旧担任着清朝的直隶总督,还经常被赋予钦差之职,赴各地查案。同时李卫也依然秉持着刚正不阿的性格,时常上疏弹劾朝中重臣违法乱纪的行为,甚至连亲王都敢弹劾,而乾隆也十分喜爱李卫的这种性格,当时在弹劾诚亲王府护卫库克与安州百姓争淤池一事,后查证属实,乾隆就赐予李卫四团龙补服这样的厚赏,要知道四团龙补服正常情况下可只有皇子、亲王、郡王、亲王世子才能穿的,而这足以证明乾隆对他的厚爱。



当然,正史中的李卫在乾隆朝的生活远是不如电视剧《李卫辞官》中表现的那般精彩的。

在《李卫辞官》中,乾隆一即位,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对这位先帝十分宠爱的臣子李卫却是一点都不喜欢,尤其是看不惯李卫身上的那股混混气。但是碍于李卫是康雍两朝的老臣,再有雍正遗诏让他要厚待李卫,乾隆倒是给他留了几份薄面,只是降了他三级,从总督变成了顺天府尹。



而作为看着乾隆长大的李卫,经过在官场十几年的历练,已是洞明而又老辣,他深知自己这位新主子同先帝雍正完全就不是同类人,这位新主子年少气盛,过于趾高气扬,且尤其看不惯他这种非正途出身的官员,所以这时早已看透了人情世故的李卫决意辞官,以免晚节不保。只是乾隆对于李卫虽讨厌,但对他的能力却是认可的,所以他也舍不得让李卫辞官。如此围绕着这一少君老臣所发生的一件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就此展开。

先是乾隆为胤禩、胤禟平反所引起的灭门惨案与政治风波,再是江宁海关道走私案牵涉出江南四省三十六道贪污渎职的滔天大案,又是科场泄题事件牵连出后宫争宠的纠缠不清,接着乾隆和女刺客之间的情爱纠葛引出了一段前朝的文字狱冤案,最后太后奉迎佛骨一事却阴差阳错的造成西北剿匪的一波三折。



在这些事件中,乾隆年轻气盛,处理起来都过于急躁,导致事情往往朝着背离乾隆曾经期待的结局而去。之后事情出现严重偏离的时候,乾隆都需要借助着自己曾讨厌无比的李卫来解决这一件件棘手的事情。而李卫虽然每次虽然都替乾隆圆满的完成任务,但却都是迫不得已的,他的心里始终都在想着辞官。

李卫不想升官,他知道自己这位主子不好伺候,日子久了必然会晚节不保,所以他执意辞官,以保晚节。而乾隆面对李卫也是十分矛盾的,他虽不喜欢李卫,但每次遇事他又不得不用他,而恰恰就是这位自己不喜欢的人,替他办成了一件件原本很棘手的事情,而且办的很漂亮。而每当乾隆改变心意,决定要重用李卫时,李卫却一再递上辞官奏折,执意要辞官归隐,这让乾隆气也不能恨也不是,只能自己独自在那边生着闷气。



不过事情终归还是得有个结局,李卫这官最终还是辞成了。就这样,紫禁城内“吾皇圣明”响彻云霄,清幽古道上,一袭青衫,两袖清风的李卫,骑驴远去,自此留下一代名臣的传说。


澳古说历史


历史上的李卫,既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李卫自康熙晚年混迹官场,因才干卓越屡获升迁,后来更是深得雍正器重,可谓平步青云。及至雍正死后,乾隆表面上对前朝老臣优待重用,实则却伺机打压。概言之,李卫虽看似善终,可他生命的最后几年过得倒也比较苦闷。

李卫,字又玠,江南铜山人,家境相对殷实,通过“入赀”(按:即俗称的捐官)进入官场,康熙五十八年时已经升任户部郎中。由于李卫是京官,故而有机会获得了胤禛的赏识:

世宗在籓邸,知卫才,眷遇至厚,然察卫尚气,屡教诫之。——《清史稿·李卫传》

据《清史稿》所载,康熙朝时,雍亲王便已经看中了李卫的才干,并多次调教点播,以期日后重用。正史中的李卫,与影视剧演绎的差异较大,其早期虽然不算显达,倒也不至于如同胤禛府中的家奴。

及至到雍正即位后,李卫深受器重,历任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两浙盐政使、浙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职,跻身封疆大吏。雍正朝的李卫,曾做了不少事实,在管理盐道、修筑海塘和肃清盗匪等许多方面都颇有建树。

不过,李卫也绝非就是一个完人。雍正后期,朝中党争现象已经开始滋生,甚至有公开化的苗头,当时除了张廷玉和鄂尔泰两党外,李卫的势力也不容小觑。雍正十年时,李卫十年,入京为刑部尚书,授直隶总督,成为督抚之首,权势日盛。

雍正十一年,李卫上奏弹劾鄂尔泰之弟鄂尔奇,此事被史家视为李卫与鄂尔泰党争的一大表现。不过,当时鄂尔泰正得宠,故雍正并未予以严惩,而是在两者中间“和稀泥”:

疏劾步军统领鄂尔奇坏法营私,紊制扰民。上为夺鄂尔奇官,命果亲王及侍郎莽鹄立、海望按治,得实,请罪鄂尔奇。上以鄂尔奇为鄂尔泰弟,曲宥之;奖卫,命议叙。——《清史稿》

时任步军统领的鄂尔奇确有贪赃枉法,但雍正碍于鄂尔泰的情面,并没有对其严惩。不过,对于检举揭发的李卫,则还是进行了褒奖。

到乾隆继位时,雍正曾经器重的股肱之臣中,唯张廷玉、鄂尔泰和李卫尚在,其中尤以张、鄂两人最受重用,李卫则稍逊于前者。乾隆初年,李卫又同时兼任直隶总河(按:清代职官名,主要负责治理水患),但在治理永定河过程中并未太大成效,一度引乾隆不满。

总体而言,李卫在乾隆刚登基时,尚较受重视,有时还因弹劾官员有功而获得褒奖。比如乾隆二年时,李卫因参劾库克(按:诚亲王府护卫)有功,被乾隆赐予了赐四团龙补服。但是,随着乾隆皇位的稳固,李卫似越来越不受重用。

尽管李卫生病后,乾隆还特命御医前去诊治,可晚年的李卫却今非昔比。他一度祈求辞官,但不幸很快于乾隆三年十月病逝。李卫死后,乾隆赐谥号敏达。

值得注意的是,乾隆南巡时,曾在西湖花神庙见到了李卫与其妻妾的之像,勃然大怒,随即命人将其毁掉:

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清史稿》

在乾隆看来,李卫仗着先帝的恩宠,任性骄纵,殊为可恶。从乾隆的态度可以看出,其实他对雍正所留下的几位老臣,并不是十分看重,甚至有种厌恶之感。其实,日后乾隆给鄂尔泰定案和打压晚年的张廷玉,均可佐证这一感情倾向。

世人多以李卫善终,且重病时获乾隆派御医诊治便是善终。但却忽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一度受宠的元老,在新君即位后渐受冷淡,并不时地遭受训斥,这未免也是种折磨。不过,李卫倒也是幸运的,未及乾隆发难,便已因病去世,没落得个特别凄惨的下场。


参考文献:《清史稿》


史海烂柯人


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人,首先得了解一个人的生平。根据百度百科的答案。

李卫(1687年2月2日—1738年12月3日),字又玠,江南铜山(今江苏徐州丰县大沙河镇李寨)人,清代名臣。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李卫捐资员外郎,随后入朝为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深受雍正皇帝赏识,历任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不论所任何职,在位时能体察民间疾苦,深受百姓爱戴。李卫于乾隆三年(1738年)病逝,年五十一,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

历史上的李卫。可不是电视剧里 山 争演的那么的无厘头,但是也是一大咖了。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大老粗,竟然做道一品总督的头衔,历经三朝不倒。

(山 争 哥哥当初演的还是蛮帅气的说)

很多人说,李卫最后的结局是被乾隆给玩死的,就因为他是他老子的人,“术球”认为不然,很多人这么说,也有一定的道理,到底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误解呢?下面"术球"来给你们唠叨唠叨。

话说我们的乾隆老爷子,也跟他爷爷康熙有共同的爱好,就是微服私访。不是还有乾隆下江南之说嘛。话说某天,乾隆下江南,来到杭州西子湖畔,无意间见西湖花神庙里立着李卫自己及其妻妾的神像,号“湖山神位”,这就让他很不爽啦,我乾隆是天子,所谓天子,就是上天的儿子嘛,那就是神的儿子,你是湖山神,那我不就低你一等啦!这天下我老大,你怎么能骑到我头上去呢,但是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立的庙,想拆除,那就得要理由啊,于是他说:“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就这样,把他神像撤掉,烧毁了。

这就是大家误解李卫结局很惨的来源,但是,结局,应该都是人还活着的时候的结尾才是结局吧,这都是他身后的事了,其实李卫在世的时候,是很得乾隆赏识的,李卫官做的也不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在他身上最适合不过了,他也是病倒在任上,最后牺牲的。

好了,以上就讲到这些,文中观点,仅代表“术球”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关注“术球”,一个见到有趣的问题就忍不住想回答的人,给你更多精彩)


“术球”爱历史


李卫在雍正朝可谓是平步青云,他从一个小小的员外郎,仅仅用时十年,便升到了总督一级高官。但一朝天子一朝臣,不少雍正朝的重臣到了乾隆朝便迭遭打击,像张廷玉等,不过李卫是个例外,他在乾隆朝过得也不错。



当然,也有可能是他活的短了些,由此才免去了日后的打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乾隆帝这人翻脸比翻书还快。

先说说李卫之死。李卫在乾隆三年去世,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号曰敏达,看起来还不错。

但事情还没有结束,多年后乾隆帝南巡路经杭州,来到西湖一花神庙,上书湖山神位,而里面供奉的神像却颇似李卫及其妻妾。

于是乎,乾隆帝突然翻脸了。



他开始指责李卫在督抚中并非公正纯臣,当年在浙江屁事儿没干,全靠皇考的宠爱,才一路高升,甚至任性骄纵,托名立庙,让大家都去给你祭祀,要是现在还活着一定饶不了他。然后,乾隆帝命令地方官将原来的神像推倒,另塑湖神之像。

原来,在雍正九年时,李卫任浙江总督,在西湖边修了一座花神庙,供奉湖山花神。李卫毕竟是高官,再加上各种文人和底下一群马屁精起哄,于是就夹带了点私货,把自己和妻妾也供在了庙里。



不过细细想来,乾隆帝发火也有他的道理,因为李卫此举有僭越之嫌。古今中外,能入庙接受万众百姓祭祀的人,除了皇帝之外,都是经官方认可的圣人和功臣,其根本目的也是在宗教领域加强统治。而李卫未经官方认可,便修庙立祠,并在生前死后一直接受供奉,作为官方代表的乾隆帝自然会心怀不满了。


达摩说


我叫历史上的事,我来回答!

要说李卫的结局,应该是完美的,不能说世袭罔替,也基本上三代无忧了。

要知道他不仅在雍正时期非常受重视,就连乾隆时期,他也是一直都非常嚣张的。一般来说,古代的官员身上都会有还几个头衔,不过最多也就是两三个,而李卫的头衔太多了,所以也就不一一介绍了,下面给大家说一个最重要得!而李卫作为最信任的大臣,有了皇帝撑腰自然是有些嚣张的,皇帝何许人也?是不?不过官场上也有很多人看不上他的嚣张,要不是身后有皇帝护着,李卫最后一定会不得善终的,但是他就偏偏有皇帝护着,还是俩皇帝!

第一:买官进爵!养贼自用!李卫是江南人,他最开始的官职就是他用钱买来的。虽然这个位置是买来的,但是他还真就有出息了。他这个人很厉害,他有一个官职是江南的总捕头,他在做捕头的时候还真挺厉害,要知道江南一个著名的大侠都栽在他的手里。李卫开创了一个先河,就是养贼自用。

第二:手握重权!溜须拍马!他作为朝廷的封疆大吏,掌握着一方生死,是雍正的心腹。而他,居然组建了一个江湖第一帮派——漕帮。在那个年代,谁占据了码头,都是这个地方的老大。而作为两江总督的李卫,其辖区内河流密布,是全国的河运枢纽。在火车没发明之前,漕运历来是朝廷的第一运输渠道,谁掌握了漕运,就相当于控制了朝廷的命脉。而李卫居然垄断了全国的漕运,并组建了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帮派,(哈哈,清朝也有黑社会)这些人往返全国各地,和当地的地头蛇有着密切的联系。李卫就是利用这些人。在法理之内收集情报,上报朝廷。在法理之外,利用江湖帮派的特殊身份,采用非常手段服务于朝廷,这招太厉害了,真是马前一身,人后一套!按说李卫混到了这个位置,应该很嚣张才是。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历史上那些臭名昭著的恶人,例如:王莽、魏忠贤、李卫……他们人前都很和蔼、低调,但是人家就靠一张嘴皮子,溜须拍马,否则他们早就被人玩死了。李卫虽然位高权重,连后来的乾隆也要敬他三分。但此人做官相当严谨,同事关系也很和睦。但只要他发起来狠,无论是官,还是匪,都逃不过他的手心。雍正能成为清代历史上为大清朝做出贡献最大的一位皇帝之一,自然少不了李卫等人的功劳。

第三:备受宠爱!正资料理!在很多人眼里李卫是一个风度翩翩,却很有野心的一个人,不过很多人都不知道,李卫骂人的功夫非常厉害。雍正都看不下去了,要知道但凡被他骂过的都成为了他的敌人,要不是有雍正一直给他收拾烂摊子,也许他早就成为被分尸的对象了。李卫身上有很多有意思的问题,比如从来不写字,却能从其他人写的文章中找出要害进行修改。李卫一直备受着宠爱,更为难得的是他平稳过度到了乾隆时期。那个时候,乾隆没有格外倚重李卫,但是同样没有刻意针对他。在乾隆登基之后,李卫不但没有懈怠,反倒是加倍努力,希望给乾隆留下好印象。

李卫在缉盗这方面非常厉害,正因如此,在李卫的驻地附近基本没有盗贼敢来。可以说,李卫的存在让大家对于朝廷的好感度提高了不少。这份功劳毋庸置疑是属于李卫的,谁都没有办法夺走。在李卫去世之后,乾隆给予了李卫很高的评价“即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无少瞻顾,畿辅重地,正资料理。”这意思是什么呢?意思是他表示李卫不但有能力,而且非常踏实,愿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值得所有人学习。正因如此,很多人都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乾隆对李卫并没有太大的敌意,不但没有敌意,还受到了褒奖!在乾隆皇帝登基之后的第三年,李卫就去世了。其实如果李卫特别长寿的话,相信他的命运可能,也许不会太好。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但是偏偏在风光之时去世了,这时乾隆对李卫死后的评价更像是真话了!

但是不管怎样,他没有被查抄、没有被株连、没有被翻出来他之前的陈文旧事去批判,说明李卫的结局还是相当完美的,一个市井小子,靠坑蒙拐骗混到这种地步,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波仔谈历史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可李卫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而不倒,结局比骄横跋扈的大将军年羹尧好太多了。李卫从康熙晚年开始,就逐渐活跃于政坛。到了雍正继位后,他又得到进一步的提拔,混得风生水起,还成了封疆大吏。

直到乾隆年间,官运亨通的李卫才因病去世,终年51岁。在李卫生病期间,乾隆还曾派御医给他看病。在李卫死后,朝廷还追加他的谥号为敏达,结局算是非常不错的了。


早在康熙在位的时候,李卫就得到了一定的提拔,担任兵部员外郎的职务。雍正皇帝继位初,又先后让李卫担任直隶驿传道、云南盐驿道、布政使等职务。李卫表现很杰出,所以升迁得快。从浙江巡抚升到浙江总督的位置,李卫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其中除了有雍正对他的赏识以外,更为重要的是李卫有能力,深得雍正皇帝信任。

不过众所周知,雍正皇帝在位的时间不长,前后只有13年的时间,之后便进入了乾隆皇帝统治时期。古人有言“一朝天子一朝臣”。历史上的新皇登基,一般都会对前朝旧臣进行打压,尤其是李卫这种前朝重臣。


可事实并非如此,李卫并没有因为雍正的去世而遭到打压。新继位的乾隆并不是昏君,他知道李卫的能力,所以继续重用着李卫,并让他兼管直隶总河,且裁营田观察使。李卫在任期间秉公执法,多次弹劾为非作歹的亲王和贪污受贿的地方官。乾隆三年,51岁的李卫在任期内因病去世。乾隆皇帝感念他为官的时候尽忠职守,因此以总督的礼节祭葬他。


历史的荒野


李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在正史上很厉害,却名不见经传,硬是靠着文学艺术形象成为大流量IP的一个人。

《李卫当官》的爆火让李卫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

我小的时候《雍正王朝》和《李卫当官》两部讲述李卫的电视剧大火,后来李卫当官又接连出了好几部,影响力不可谓不深远,到了什么程度?曾经被自媒体疯狂流传的一个两江总督唐文尧用人参烧白菜的故事,被多少人人信以为真,这个故事就是出自《李卫当官》这部剧。

虽然这部剧刚播的时候,因为《雍正王朝》和《李卫当官》里面都是由唐国强饰演的雍正,让我有点傻傻分不清,实际上这两部剧在剧组上有一定的人员重合,蹭着雍正这部大IP,李卫这个小IP也是异常火爆。

当然,对于李卫来说,以戏说的方式进入后人的视野,实在是一种悲哀。

历史上真实的李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卫是江苏徐州人,出生于康熙二十六年,其出身并不是《康熙王朝》中描述的是雍正的奴才,也并不是《李卫当官》中的街头混混,李卫小的时候的确不喜欢读书,也没有什么文化,其当官也并不是走的科举之路,而是他家里花钱给他买的官,明清时期流行“捐资入仕”算是给有钱有势的子孙谋一个出路,由此可见,李卫的家庭并不是普通家庭,应该是较为富庶的人家,而且祖上应该也是当过官的。

也正是因为没有受过太多儒家思想的熏陶,李卫做事不拘一格,勇于任事,敢于办事,是典型的实干型人才,从而获得雍正皇帝的赏识。

康熙晚年官场腐败,为了减少腐败,康熙在选人用人方面采取重德不重才,结果这帮人表面看起来有贤德,骨子里不但不贤德,还不作为,康熙晚年的吏治腐败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境地。

李卫虽然并非科举出身,但却是一个干实事的人,雍正因此不断破格提拔李卫,雍正继位之初任命李卫为直隶驿传道,后来改任云南盐驿道,雍正二年升任为布政使,掌管一省钱粮赋税和盐务。

雍正三年提拔其为浙江巡抚,雍正四年兼任两浙盐政使,雍正五年升任浙江总督,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大员。雍正七年加兵部尚书,雍正十年署理刑部尚书,授予直隶总督。李卫的这份履历在清朝时期可以秒杀大部分的官员,这种升迁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

李卫主政期间都做了哪些事?

当然,如果没有做出成绩,显然也是对不起这份履历的,更对不起雍正对他的信任,李卫为官虽然历经康雍乾三世,实际上主要的贡献还是在雍正朝那么几年。

从李卫的履历来看,他一直没有离手的一个职务就是盐政,首先到云南就是接管盐政,到浙江的时候依然掌管盐政。古代实行盐铁官营,历朝历代盐务都是很重要的事情,康熙末年盐政弊病很严重,最严重的就是云南,雍正让李卫到云南去管盐政,也是看看李卫有没有本事。

李卫到了云南之后,鼓励商人从事盐的运输和销售,减弱官府在其中的作用,另一方面降低盐的价格,这样不仅老百姓能够吃得起盐,也增加了盐的税收,李卫仅仅主政云南盐道八个月,云南盐政就扭亏为盈了。

到浙江后,李卫也主管盐政,通过采取对官员雷厉风行的政策,重点整治管理,查缉走私,采取薄利多销的方式降低私盐的利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李卫做出最大的政绩就是在浙江推广摊丁入亩政策,摊丁入亩政策的实行对于清朝中期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变革,然而实行起来却是相当困难,因为必然会得罪很多人。

李卫因为不贪污,后面又有雍正罩着,因此无所畏惧,为摊丁入亩政策的实行起了一个好头,雍正也称赞李卫是“模范督抚”。

历史上李卫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雍正末年的时候,李卫还被雍正提拔为直隶总督,是地方总督中地位最高的一个,然而乾隆继位后并未重用李卫,李卫给朝廷的建议也多次被驳回,真是应了那句一朝天子一朝臣了。

乾隆三年的时候,李卫去世,享年五十一岁,乾隆当时按照总督的规格进行祭葬,上谥号敏达。

乾隆五年的时候,入祀贤良祠,当时乾隆对李卫的评价还算肯定:“才优干练,实心办事,封疆累任,宣力多年,勇往直前,无所瞻顾”。

当然,乾隆这个人活的岁数大了,早年可能给予一个人肯定的评价,时间一长大概就忘了,乾隆南巡的时候,就曾下谕说:"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命人将李卫在西湖花神庙的神像给烧毁了。

乾隆四十五年的时候,乾隆甚至直言李卫“并非公正纯臣,其在浙江亦无甚功德于民,并闻其仰藉皇考恩眷较优,颇多任性骄纵之处”,甚至还说李卫若还在世,必将其定罪究治。

其实,要我说乾隆就是脑袋不好使,还爱装大明白,自以为是,最爱干的一件事就是瞎乱翻案,很多历史人物到了乾隆这里,为了标榜个性都要给你推翻,重新认定。

大概也就是这一时期,乾隆特意整了两本书,一本是《贰臣传》一本是《逆臣传》,写个本本把一些他不是太喜欢的人都记里面。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就是鳌拜和袁崇焕,鳌拜被康熙给擒拿禁死之后,康熙晚年的时候合计合计又给平反了,等到乾隆四十五年的时候,乾隆又给推翻了,说"鳌拜当日自恃政柄在握,辄敢擅权骫法,邀结党羽,残害大臣,罪迹多端,难以枚举。"

乾隆评价鳌拜也是有情可原,毕竟是清朝人,可是乾隆还要给袁崇焕平反,也不知道脑袋里面合计些什么东西,乾隆帝说:"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摊上这样个活宝皇帝,李卫的晚年郁闷也就可以理解了,死后还要把你的功绩全部抹杀,为大清朝卖了一辈子命,到头来却是这样一个评价,我都替李卫不值。

乾隆说这个是奸臣,那个是好人,却没整明白自己身边就有个清朝第一号大奸臣和珅,一天到晚还自诩十全老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