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貢茶”品牌——宣恩縣“1+X”抱團壯大茶葉產業

記者 劉亞麗 通訊員 譚珏

近年來,宣恩縣整合資源,採取“龍頭+基地+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積極培育龍頭企業,抱團發展壯大茶葉產業。依託4A級景區伍家臺生態旅遊區,以茶旅融合為契機,擦亮“伍家臺貢茶”品牌。

“2020年,我們將設立‘檢測不出農殘獎’,提升茶葉品質!”1月9日,在宣恩縣伍臺昌臣茶業有限公司舉辦的有機茶發展會上,該公司負責人鄭時兵說。

鄭時兵是伍家臺村人,15年前創辦宣恩縣伍臺昌臣茶業有限公司。眼見本地茶品質雖好,卻因市場、銷售、品牌等原因,難以賣出好價錢,鄭時兵憂心不已。

怎麼辦?反覆思索後,鄭時兵提出“1+X”的想法。“1”為昌臣茶業,“X”為全縣從事茶葉生產加工的合作社、家庭農場、小茶廠,以抱團發展方式,助推全縣茶產業發展。

要發展好“1+X”模式,必須先做強“1”。鄭時兵引入現代企業制度,規範基地和公司產權,走產權組合股份化、生產經營自主化、利益關係契約化之路,逐步實行公司化經營管理模式,曾經的茶葉小作坊逐漸成為縣域龍頭茶企。

抱團發展,目的只有一個:擦亮“貢茶”品牌。鄭時兵帶領其他茶企,通過打“組合拳”,保障了鮮葉充足供給,統一了生產加工標準,以“伍家臺貢茶”為品牌,形成了合力,擴大了市場。

板場村村民餘萍是率先成為“X”之一的茶廠負責人。以前,她既擔心茶葉收購多了賣不出去,又擔心好茶被壓價。“抱團發展後,收購多少鮮葉都不用發愁。3年多來,茶廠收益逐年增加,發展信心越來越足。”餘萍說。

宣恩縣目前已有32家合作社、家庭農場、小茶廠與昌臣茶業簽訂抱團發展協議,輻射珠山、椒園、萬寨、長潭河、曉關等多個鄉鎮,茶葉基地達1.7萬畝。

從單打獨鬥到抱團發展,鄭時兵明白:只有突出宣恩茶優勢,才能更具市場競爭力。

富硒、有機是宣恩茶的突出優勢。要借力這兩大優勢,做好茶葉農殘標準管控,提高茶葉加工水平,引導茶廠、茶農共同做好茶、精茶。隨後,“1+X”模式團隊考核機制應運而生,誕生了鮮葉生產合格產品獎、基地認證獎等獎項,激勵大小茶企走茶產業高品質發展之路。

好品質迎來好口碑。2019年,昌臣茶業累計收購毛茶3892噸,鮮葉1224噸,產值8400萬元,銷售收入6402萬元,出口創匯633萬美元。

宣恩縣致力於茶葉品質提升,在原有“伍家臺貢茶”系列標準基礎上,聘請國家、省級專家,修改和完善“伍家臺貢茶”系列標準。茶葉種植每畝最高收入可達6500元,平均收入約5000元,茶企和茶農均獲利豐厚。

隨著貢茶文化主題公園、茶園小木屋、昌臣故里、貢茶小鎮等的綜合開發,茶旅融合也為宣恩茶產業帶來發展契機,“伍家臺貢茶”品牌必將更加響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