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呦呦YY
你所說的省會城市佔省域GDP總量數據,被稱為省會城市首位度數據,從2018年省會城市首位度排行數據可以看出,省會城市首位小於等於20%的有五個城市,分別是南寧20%、石家莊17%、呼和浩特17%、南京14%和濟南12%,位居最後五名。省會城市首位度超過50%的只有一個城市就是銀川,其餘省會城市首位度都在20%-45%之間。
省會城市首位度究竟是高的好還是底的好,還要看片區和城市發展程度。比如沿海經濟帶的濟南、南京、廣州三地,省會城市的首位度並不高,區域內的青島、蘇州、深圳經濟體量比省會城市還大;城市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整體崛起是必要的,所以多中心驅動模式適宜沿海經濟帶的崛起。但對比中西部城市,區域內如果省會城市首位度不行,那麼人才和資源被東部沿海城市和中部強省會城市虹吸也就不足為奇,所以現階段來說中西部城市來說,省會城市首位度稍微高點,對於省域經濟發展還是有利的,可以防止省域人才和資源流失,對於省會區域也會有一定的競爭優勢。
因此對於沿海經濟帶來說,區域整體發展才是正道,因為城市資源和人口聚集達到了極限,像周邊區域疏解已經不可逆轉,省會城市的首位度相對來說低一點好,但是對於中西部城市現階段還是要提高城市首位度,用以增加區域的競爭力,防止人才和資源流失,吸引其他省域人才和資源匯聚。希望回答對你有用。
地產與情懷
首先說答案,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去掉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包括臺北共計28個省會城市,GDP在本省佔比最少的是濟南,其次是臺北和南京。
先看一張表:
通常一省在省內來說擁有各種優勢資源,包括政治資源,高教/人才,衛生醫療,政策等等。省內其餘城市通常只有羨慕的份。就是在這種資源傾斜的情況下,一省之內還有其它城市冒頭了。說明了什麼?說明了這個省相對來說各地區發展比較均衡,不過份依賴省會城市的經濟做為火車頭。也不會存在如坊間所說的吸血鬼城市。
但仔細看一下上表會發現一個現象,省會經濟佔比較小的城市大多都是沿海省份。包括濟南、臺北、南京、石家莊、福州、廣州。省內佔比第一往往都是商業、貿易發達的港口城市或挨著港口口的城市,如青島,蘇州、唐山、泉州、深圳、大連。做為本省第一通商港口,自帶天然優勢,自然是內陸腹地的城市比不了的。沿海省份都這樣,更何況不靠海的內地省份了。當然只能集中精力將資源傾斜一處,做大做強省會城市,將省會城市做為發展經濟的火車頭,再來帶動省內其餘城市。
極度深寒
全中國一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去掉直轄市與特別行政區已經臺灣省(數據不易尋找)外,一共有27個省份,由於南寧市的GDP數據其統計局官網未公佈,所以南寧市的GDP數據是根據去年增長率而預估的數據。
我們先看各個省份GDP總量情況
2018年中國這幾個省份中,GDP總量情況呈現出了一個階梯式的下降模式,廣東省、江蘇省與山東省位列第一階梯,與其他省份拉開了足夠的差距,成為的中國經濟中最亮眼的三顆星星。
接下來就是從浙江省開始,各省的GDP總量逐漸降低,保持著一個互相追趕的態勢,如果某個省份經濟增速突然放緩的話,很有可能在幾年內被其他省份超過。
其次就是出於1萬億元左右的GDP總量的省份,這些省份相對來說,地理位置沒有其他省份那麼有利,人口數量相對較少,經濟增長也沒有其他省份那麼快速,但是藉助政策優勢,未來還是有著較大的發展潛力。
最後一個階段就是那些GDP總量還未到達1萬億的省份,這些省份經濟發展相對較慢,經濟基礎相對較為薄弱,需要一定的扶持才能夠穩定發展。
從省會GDP總量佔比情況來看
省會佔GDP總量最高的是寧夏的省會銀川,從圖中可以發現,經濟總量較少的省份往往大部分省會城市GDP總量佔比較高,而經濟總量較高的城市中,只有湖北與四川的省會GDP總量佔比較高。
如果一個省份的省會城市的GDP總量佔比過高,那麼就意味著該省過多的資源流向了省會,這樣會產生一系列的反應,使得人口、投資等各項資源向省會集中,會使得省會地區與非省會地區經濟發展存在較大的差異,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
但是反過來說,對於一些欠發達的省份來說,集中力量建設省會城市也許是一個好對策,因為本身各種資源有限,根本沒有辦法把所有的精力鋪開到整個省份,所以集中力量先建設也是有好處的。
所以對於經濟靠後的省份來說,先通過建設省會城市,再發展其他城市或許是一個好方法,但是對於一些發展良好的省會來說,這可能會導致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
與財為伴
省會佔全省GDP比例最低的山東省會濟南,而山東同時也是入圍全國百強市最多的省份,數量為15個,這是均衡發展的有力體現。
省會經濟佔比比重低,意味著省內其他城市會有更多的機會去壯大自己,比如全省13地市全都入圍全國百強市的江蘇,其省會南京GDP佔比僅次於濟南。
而省會GDP佔比很高的省份,不是省域經濟較弱,就是省會地位過於突出。比如紅色標記的五城當中就是如今新一線城市當中的“滿分城市”成都,我們可以通過兩張圖來看一下成都和濟南這兩座副省級城市所在省份的城市GDP規模及排名。
先看下四川各市州排名,成都的表現的確非常亮眼,但是再看下第二名綿陽市,經濟規模只有成都零頭的一半。這種經濟格局,的確閃耀了成都,可是其他城市的表現卻毫無亮點。
再看下省會經濟佔比最輕的濟南所在省份,不僅濟南GDP排名僅位居省內第三,而且省內倒數第二的日照市,經濟體量放在四川都可以直接叫板正數第二的綿陽。這就是省會獨大和均衡發展的兩個極端樣板對比。
一個省份想要均衡發展、雨露均霑,省會是最先要做出犧牲的,否則作為省內資源整合最充分、交通最便捷的城市,總是比其他城市具有吸引力。所以通過省會在省內的經濟地位就可以間接判斷這個省份的整體經濟平衡度。
再看一張省會城市GDP排行榜。單從經濟體量和城市地位來說,濟南已經被多箇中西部城市“完爆”,但是從省域經濟健康度和全省經濟發展前景來說,濟南會承擔更加任重而道遠的責任。
城市發展報告
省會是一個省的行政中心,一般也是該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和交通中心,所以省會的經濟發展一般也不會差,是省內中經濟發展最好的幾個城市之一。如果一個省會的GDP佔全省的比重比較低,那說明這個省份的經濟發展比較均衡。那麼我國各省會的GDP佔全省的比重如何?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2018年全國各省份的GDP情況,如下表。其中廣東、江蘇GDP穩居全國前兩名,GDP都超過9萬億元;山東、浙江和河南呈現出逐級遞減,穩居第三、四和第五名。四川、湖北、湖南、河北和福建GDP基本上處於3.5~4萬億之間,差距不大;其它省份的GDP基本上在3萬億之下,但也有甘肅、海南、寧夏、青海以及西藏五個省區GDP不足萬億。
我們再來看看這些省份的省會2018年的GDP數據,如下表。我們可以發現,作為一線城市的廣州,其GDP最高,超過2萬億;成都、武漢、杭州、南京、長沙和鄭州五個省會的GDP也都超過萬億;其它省會的GDP基本上都在萬億之下。
通過以上的數據,我們就可以計算出全國各省會GDP佔全省的比重了,如下表。我們可以發現,省會GDP佔全省的比重最高的是寧夏的銀川市,佔比高達51.3%;而佔比最低的是濟南,僅10.3%。
確實,從省份的發展均衡度來看,山東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均衡的省份之一,下表就是山東各市的GDP情況,我們可以發現,除了萊蕪之外,其它城市的GDP都超過2000億元,其中前15個城市都是全國GDP前100名的城市。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濟南和萊蕪已經合併,合併後的新濟南GDP達到了8862.21億元佔全省的比重為11.6%。其實除了山東之外,像江蘇省會南京的GDP佔全省的比重也比較低,而江蘇全省13個省轄市的GDP都進入了全國GDP前100名。
目前在我國,省會佔GDP比重超過30%以上的基本上存在與中西部地區,這些省份大多數都存在“一城獨大”的現象;而東部沿海省份,雖然也有些省份的省會GDP佔到了全省的20%以上,但這些省份基本上都會有兩個經濟中心,比如廣東的廣州和深圳;福建的福州和泉州;浙江的杭州和寧波等。
錦繡中源
省會城市是一省之行政、文化中心,大多數省會還是所在省的商貿、高教、交通中心。
通常情況下,省會城市也是所在省的第一經濟強市,但也有部分省會並非如此,如遼寧省會瀋陽、山東省會濟南、江蘇省會南京、福建省會福州等,然而這些省份也是全國較為發達的工業基地。省會城市在省內佔GDP越少,意味著該省經濟發展的相對均衡。
根據《全國各省會佔本省經濟總量比例排行榜》
數據來看,山東省會濟南以百分之十左右全省經濟總量佔比,成為全國省會城市中佔比所在省經濟總量最低的城市。
這種情況是濟南以全省城市老大哥的身份,間接推動全省城市取得更大的發展機會。這種情況的直接好處就是為山東贏得相對發達的名譽,為山東省全域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從經濟學和社會學來看,這是一種表率,也是一種可以借鑑的“濟南模式”!
看鑑襄陽
省會城市人口和GDP在全省佔比,能夠表現出這個城市在區域內政治、文化、教育、交通等方面的匯聚情況。
人口占比。
GDP佔比。
- 在省會城市中山東濟南市,雙雙中標。
反映出山東整體發展平衡,但都不突出,短時間因沿海、平原、人口等會收益,但最終這種模式只能是人口輸出地和消費市場。
看看,大城市在地理上位置。為什麼平原地區的大型城市不在平原中部,全部在靠近山邊、河谷出山口?或大河入海口。
平原地區人口眾多,交通便利,很容易被跨越,沒有關塞功能。
看看,山東規劃。
再看看,西安交通樞紐規劃,西安只是武漢、成都等強省會模式的縮影。
還有一個省與山東相似,江蘇省。但江蘇南京市已經開始走強省會模式。
天佑中華紫氣東來
濟南是全國經濟集中度最低的省會,GDP佔全省的比重僅有10%左右。省會經濟集中度低,省會城市來說可能會造成存在感低,但對於一個省的均衡發展來說,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濟南)省會(首府),是一個省的政治中心。由於其擁有特殊的地位和資源,隨之而來會成為該區域的經濟、科教、文化、交通中心。
對中國的省會城市經濟集中度進行一個研究,你就可以發現一個現象:經濟弱則省會強,李強在省會咯。武漢、成都在各自省份一城獨大,濟南、南京在省內經濟“存在感低”。一般情況下,省份GDP與省會及程度成反比。
我們來看一下2018年,省會經濟集中度排名前5和大五的省會城市有哪些?前5的是銀川、長春、西寧、哈爾濱和成都,經濟集中度分別是51.3%、45.2%、44.9%、38.5%、37.7%。在這裡銀川是經濟集中度最高的首府城市,全區一半的經濟產出由銀川市貢獻。這也可以看出,等會經濟集中度排名前5的省份一例外,均是經濟欠發達地區。
再來看,經濟集中度排名後5位的省會城市。他們是濟南、臺北、南京、呼和浩特、石家莊,經濟集中度分別是10.5%、11.3%、13.8%、16.8%和16.9%。其中,排名倒3的全都是經濟發達省份。
在我國的沿海發達省份中,沿海城市都不是一城獨大,是出現了雙中心或多中心:遼寧的瀋陽和大連,山東的青島、煙臺和濟南,江蘇的蘇州、南京和無錫,浙江的杭州和寧波,福建的福州和泉州,廣東的廣州和深圳。而相反中西部省份,絕大多數省會或首府城市存在一城獨大的局面,便是沿海的廣西和海南也不例外。
財經知識局
一般情況下如果我們出去遊玩,基本都是先去一個省的省會。為什麼呢?因為省會城市最能夠體現出這個省的發展情況,比如說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以及交通等。但是有時候也不能以偏概全,因為我國極個別省份的城市發展都比較均衡,說露骨一點就是,省會城市可能還沒有本省其他地級城市發展的好。通常我們講的“發展好壞”基本上都是指一個城市的經濟情況,那麼省會城市在省內佔GDP最少的城市是哪個呢?
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山東濟南。山東省也是一個經濟大省,目前在全國的排名都非常靠前。但是省會濟南的影響力以及經濟都不如山東青島。濟南不僅弱於青島,和其他個別城市也有差距。作為省會城市的濟南確實有點尷尬,但是這並不能說濟南的發展就落後,只是每個省份出臺的政策以及本區域的發展方向都不一樣。
除了濟南之外還有福建省的福州,江蘇省的南京,海口的海南,河北的石家莊,廣西的南寧。
其實一個城市想要發展起來除過相應的政策之外,也和本城市的自身條件息息相關!即便上述的省會城市可能沒有本省其他城市的經濟發展的好,但是從一定層面上來說,它們也在背後推動了全省的發展,還是具有一定的意義的!
這是大貓的一些看法,歡迎大家在文章下面留言評論!
大貓聊三農,我是王大貓。喜歡大貓的可以關注一下啦!大貓聊三農
如果想要二號城市比省城發達,比如說;深圳比廣州強,廈門比福州強,蘇州比南京強。這三個地方的特點是外來的力量已經超過國內政府的投資。
東北三省,為什麼省城就一家獨大?這是由於政府的投資一般都在省會,省內其他城市基本沒有外來力量的支持,所以省內其他城市要比省城GDP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