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何恩将仇报,在北征蒙古部落回归途中将朵颜三卫剿灭?

司马长史


其实关于这个朵颜3卫最早可以追溯到朱元璋的卫所制,朱元璋创立的大明王朝是一个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王朝,所以对于在这之外的游牧民族的土地管理的能力可能偏低了一些,可是朱元璋这个人偏偏想要能够掌管一下当时在农耕文明之外的草原地区,所以他设立的卫所制度也就在大宁城附近,这里的三个卫所,这个三个卫所便是朵颜三卫。

由于这个地方大多数人都是蒙古人,所以朱元璋遍野命令这个地方由蒙古人管理蒙古人,而蒙古人是比较骁勇善战的,留这个地区产出来的精兵强将便是朵颜3卫朵。颜3卫在接下来的历次战斗里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精锐程度让中央政府都对其侧目,所以朵颜3卫成为了一支强军的象征。

朵颜3卫的诞生是由朱元璋自己决定的,所以算得上是出生显赫,可是由于它们诞生的经过以及他们的出生,为接下来她们的悲剧埋下了一个伏笔。

朵颜3卫仕蒙古人,蒙古人其实也有点儿首鼠两端的意思,谁强就听谁的,这几乎就是所有游牧民族的通病,这朵颜3卫在大明王朝实力强盛的时候,当然是对大明王朝俯首帖耳,(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但如果大明王朝出现了衰弱,那他们反过手来就会给大明王朝造成伤害,这就是一只养不熟的狼狗。

朱元璋死了之后,朱允炆上位朱允炆提出要削藩,这自然冻到了朱权和朱棣这兄弟两个的神经,在朱棣的一番操作之下,朵颜三为帮助朱棣,拿下了皇帝的位置,朱棣当然也不是那种过河拆桥的人,所以他也给朵颜3卫很多赏赐。

就在大家以为朵颜3卫可以凭借着朱棣这一条纽带能够一飞冲天的时候,在朱棣完成了对于蒙古部落的追杀以后,朱棣反过手来就给朵颜3卫一个响亮的巴掌打得朵颜3卫仕泣不成声。

其实这一点并不难理解,朵颜3卫本身蒙古人养不熟,第二这个朵颜3卫由于帮助朱棣,所以朱棣给了她很多好处,包括他本身的综合实力的提升,朱棣也有意无意的在帮助朵颜3卫提升了自己的实力,所以对于大明王朝来讲,朵颜3卫仕一支强大的力量,但这支力量究竟归谁没有任何定论。

坑是你挖的,你负责把它填平了。对于明成祖朱棣来讲,此时朵颜3卫就像一个伟大的问题,老不掉,如果不能够在他在世的时候好好敲打一下朵颜3卫娜朵颜3卫,今后目中无人,对大明王朝的子孙产生危险,这这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尤其是他迁都北京以后,很多的防御问题都需要牵扯到朵颜3卫这个方向。

其实对于明成祖朱棣来讲,自己的父亲制定的这个卫所制度,他一直持有疑虑,一人看四这个方法很好,能够永远地解决到后话,但是卫所制度成立这么多年,蒙古人一直再成长,一直在繁衍,这也已经说明了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治理蒙古人这个隐患,而此时如果将过多的资源投入到边关之外的哨所里面,那对于大明王朝的综合国力来讲也是一个负担。

所以朱棣也借这首开始对朱元璋创立的卫所制度产生怀疑,由我无坚不摧的大明王朝的军队在怕什么蒙古人,还要成立什么卫所?

这个举动的正确与否自然有时间来定论,但是朱棣这么做肯定是需要找一个替罪羊的,朵颜3卫很适合做这个替罪羊。


漩涡鸣人yy


朵颜三卫是蒙古人在东北的三个部落,包括朵颜卫、泰宁卫和福余卫,也称为兀良哈三卫。

本来,朵颜三卫是归附北元的。由于朱元璋建国后,多次追打北元,特别是蓝玉等人一直追到了捕鱼儿海,在那里给予了北元重创,北元不得不西迁。这样一来,朵颜三卫只得归附明廷。朱元璋安排宁王朱权镇藩大宁城,负责管理这三卫。

(朵颜三卫的骑兵)

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前,由于兵力不足,一开始就觊觎宁王朱权的兵力。按照《明史》记载,当时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这里特别提到了朱权所管理的朵颜三卫的骑兵骁勇善战,朱棣想要获得这些骑兵,于是以拉家常为由,进入朱权的大宁城。最终把朱权活捉,软禁到北京。朱权那“带甲八万,革车六千”,以及所属的“朵颜三卫骑兵”,也就全部归朱棣所有了。

朱棣利用朱权的这些兵力,打赢了“靖难之役”战争,当了皇帝。

朱棣当了皇帝以后,由于当时北元已经分裂成了鞑靼和瓦剌两部分,尤其是鞑靼,多次南下骚扰明朝。因此,朱棣从永乐八年(1410年)开始,发动了他一生五次北伐中的第一次北伐。

永乐二十年(1422年),朱棣发动了第三次北伐,讨伐鞑靼首领阿鲁台。但是阿鲁台知道朱棣要来,提前逃跑了。结果朱棣除了找到阿鲁台留下的一些辎重和牛羊外,什么也没有获得。

看起来朱棣这一次北伐就要无功而返,没想到朱棣突发奇想,回头把朵颜三卫胖揍了一顿。

明明朵颜三卫曾帮助朱棣获得“靖难之役”的胜利,朱棣为什么却要恩将仇报,杀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这一支蒙古部落呢?

朱棣之所以要打朵颜三卫,给出的直接理由是朵颜三卫帮助鞑靼阿鲁台,并多次南下抄掠。

(朱棣像)

朱棣在给朵颜三卫的信中,说明了他要打朵颜三卫的理由:“昔兀良哈之众数为鞑靼抄掠,不能安处,乃相率归附,誓守臣节……数年以来生聚蕃息,朝廷于尔可为厚矣。比者尔为本雅失里所胁,掠我边卒,又遣苦列儿给云马市,实行窥伺……”

那么,既然朵颜三卫已经归明朝管辖了,他们为什么还要依附阿鲁台,并南下抄掠明朝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朵颜三卫虽然归明朝管理,但是他们本质上是蒙古人,与蒙古有很近的血缘关系,所以他们要归附鞑靼,背叛明朝。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显然粗糙了一些。

尽管朵颜三卫与鞑靼的血亲更近,但并不表明他们就一定会归附鞑靼。事实上,当时蒙古人北逃,又多次被明朝打击,内部已经产生了分裂,争权夺利的情况非常严重。蒙古最大的两个部落鞑靼和瓦剌竞争得非常厉害,一直征战不休。

从这个角度来说,朵颜三卫绝对不会因为他们都是蒙古人,就成心归附鞑靼。他们之所以要归附鞑靼,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

(靖难之役)

当时,鞑靼想要争夺草原上的霸主地位,曾经多次对朵颜三卫进行打压。事实上,最初并不是朵颜卫最大,其它两个部落其实比朵颜卫更大。但是,在这种不断的打压中,最终,朵颜卫成为老大。所以那三个部落才叫做“朵颜三卫”。

当然了,鞑靼对朵颜三卫也并不是一直打压,更多的还是拉拢。鞑靼想要拉拢朵颜三卫与瓦剌斗,与明朝斗。在鞑靼的打压与拉拢相结合的手段下,最终朵颜三卫就有了归附鞑靼的行为。

不过,朵颜三卫也并不因为鞑靼打压或者拉拢他们,他们就归附。他们之所以要归附,主要还是对明朝有着复杂的感情。

诚然,他们已经归明朝管理,而且在朱棣的靖难之役中立下大功,对朱棣有功。但是,当他们看到朱棣一次次北伐,打击鞑靼和瓦剌的时候,他们内心还是有恐慌的。他们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一旦鞑靼和瓦剌被明朝消灭,可能接下来就是他们。所以,他们绝对不会也绝对不能对明朝那么忠心。否则的话,绝对不会有好的结果。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所以他们要与鞑靼阿鲁台眉来眼去,还南下惹事。

志在消灭蒙古的朱棣,当然不允许这种行为。所以,在第三次北伐无功而返的情况下,他要前去打击朵颜三卫。

当然了,朱棣打朵颜三卫,与打鞑靼是不一样的,并不是要把他们赶尽杀绝,只是要给予他们一些教训。等朵颜三卫再表示归附的时候,朱棣也会收手。真要打得太狠,把朵颜三卫完全逼到鞑靼怀抱里了,那绝不是朱棣愿意看到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朱棣这个人,通过“靖难之役”抢夺了自己亲侄子的江山,逼死了亲侄子,株连了数万人。

或许事后问心有愧,自知有罪,所以一辈子就拼命的建功立业,不但派郑和下西洋,宣示天朝威德,还编撰了永乐大典,更是数次深入漠北亲征。可谓文治武功,近乎于千古一帝。

最后一次亲征,原本目标是鞑靼,而后发展成同时收拾瓦剌、兀良哈,也就是说,对于朱棣来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无所谓哪个部落,在他眼里,最终都是大明的威胁。

他其实没有看错,他过世(1424年)不过二十多年(1449年),瓦剌就成了差点将明朝灭国的心头之患。

朵颜三卫虽然一度是他的忠实打手,战斗尖刀,不但帮他收拾了朱权,还帮他打赢了靖难之役。但是朱棣明白那只是朵颜三卫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而已,他们毕竟是与大明有亡国灭种之恨的蒙古人。

所以,朱棣去的目标是打阿鲁台,结果阿鲁台大汗眼见惹不起,一趟子跑了。朱棣这人又闲不住,所谓贼不走空,就顺便把朵颜三卫狠狠的收拾了一顿。这朵颜三卫又叫兀良哈三卫,也就是兀良哈。

朵颜三卫见了朱棣大军正摇尾巴呢,被突然揍了一顿,顿时懵逼了,什么情况?当然,朱棣作为大明雄主,自然也不会师出无名,他把朵颜三卫收拾完了,还是情真意切的给人家写了封信,让人家明白了为什么会挨打。他在信中说:

“昔兀良哈之众数为鞑靼抄掠,不能安处,乃相率归附,誓守臣节……数年以来生聚蕃息,朝廷于尔可为厚矣。比者尔为本雅失里所胁,掠我边卒,又遣苦列儿给云马市,实行窥伺……”

他的意思很明确,老子没有疯,不是无缘无故打你娃,主要是你自作聪明,背着我干的那些勾当我早已晓得了。

他还把功过给朵颜三卫分的清清楚楚,不要说你们那个时候报效我,那只是你们被鞑靼抢劫殴打,走投无路了,才跑来依附于我,誓死效忠。老子把你当一条好狗养着,给你好吃好喝,待你不薄,你却与那些坏家伙沆瀣一气,掠我边境,探我情报……

所以,朱棣这个人既有远见,还抹的下脸,是一个腹黑的皇帝好胚子。只可惜一生五次兵发漠北,但是太急功急利,收效甚微。国库耗尽,却终究没有给漠北的敌人形成致命打击,未能对北边边境安宁打下坚实的基础。


谢金澎


兀良哈三卫早在洪武年间就已经投降大明,但它们与大明的关系总是若即若离,虽然在靖难之役中曾立下汗马功劳,但之后同样于阿鲁台太师来往密切,且多次南下袭击大明边关。朱棣北征时就发掘阿鲁台军中有不少朵颜三卫的士兵,这种情况下,朱棣自然是要予以惩戒一番。

朵颜三卫的建立

朵颜三卫最早源于大兴安岭以东,到女真地区,北抵黑龙江流域,南临西拉木伦河的广大地域的兀良哈部、翁牛特部、乌齐叶特部和札剌亦儿部等蒙古部落。

△明初形势

明朝洪武年间,为了消灭北元残余势力,先后进行了多次北伐。洪武二十年(1387奶奶),冯胜、付友德和蓝玉等率领二十万大军绕道庆州,包围了纳哈楚军队驻地,并迫使其投降。这使得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各部失去了屏障,其驻地直接暴露在了大明的打击范围之内。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蒙古大汗脱古思帖木儿又在捕鱼儿海大败,这不仅使他失去了对蒙古诸部的影响和统治,更使得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诸部处于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这些部落在没有实力与大明对抗的情况下,只能选择臣服。

△捕鱼儿海之战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大明在这一地区设置了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同时封阿札施里为泰宁卫指挥,塔宾帖木儿为指挥同知;海撒男答奚为福余卫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尔为朵颜卫指挥同知,“各领其所部,以安畜牧”,隶属宁王大宁都司。

最初,三卫当中以泰宁卫最为强大,但后来朵颜卫实力迅速壮大,跃居三卫之首。而朵颜卫又是以兀良哈部为主,因而后来也将该三卫称为“朵颜三卫”或“兀良哈三卫”。

朵颜三卫与大明若即若离

朵颜三卫虽然一度依附于大明,但是不久后便又再度反叛,归附北元新汗。于是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明朝又派遣付友德、郭英率军讨伐辽王阿扎失里于挑儿河一带,于是朵颜三卫与明朝关系再度中断。

△朵颜三卫

直到建文年间,因为靖难之役的爆发,朱棣在获取了宁王朱权支持之后,朵颜三卫随大宁军队一同被收编,并在之后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便派人去招抚兀良哈三卫,永乐元年(1403年)五月再度遣使,三卫之后也遣使前来进贡。之后,明朝“命脱儿火察(即脱鲁忽察儿)为左军都督佥事,哈儿(兀)歹为都指挥同知,掌朵颜卫事;安出及土不申俱为都指挥佥事,掌福余卫事;忽剌班胡为都指挥佥事,掌泰宁卫事;余及所举未至者总三百五十七人,各授指挥、千、百户等官,赐诰印冠带及白金、钞币、袭衣”。

△朵颜三卫

永乐初年,双方表面虽然相安无事,但兀良哈三卫却多次侵扰明朝辽东广宁等地。而在永乐八年(1410年),朱棣第一次亲征鞑靼时,又发现有兀良哈人加入鞑靼军队。于是在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再度遣使,对其侵扰大名边境和勾结鞑靼之事予以谴责。

但兀良哈三卫对于朱棣的谴责似乎并未放在心上,不仅依旧与鞑靼来往密切,且曾在阿鲁台受到打击的情况下,多次对其予以援助,甚至听从阿鲁台的调遣。而一些不愿服从控制的部落,也遭到阿鲁台的镇压,于是一部分福余卫人放弃驻地,逃往海西女真地区。

朱棣对其进行惩戒

朱棣第一次北征,鞑靼损失惨重,瓦剌则趁机崛起,并多次掠夺大明边境;于是朱棣又进行第二次北征,重点打击瓦剌,瓦剌又损失惨重。之后,历经数年发展,鞑靼再度趁机崛起,于是再度改变对明朝的依附政策,不仅侮辱或居留明朝派去的使节,还时常对明朝边境进行劫掠,而在这其中,同样有着朵颜三卫的影子。

永乐十九年(1421年)初冬,鞑靼围攻明北方重镇兴和所(元中都),杀死明指挥官王祥,这其中同样有朵颜三卫的参与。

△第三次北征回师途中进攻朵颜三卫

于是在永乐二十年(1422年)三月,明成祖再度率军北征,然而明军主力刚刚到达宣府东南的鸡鸣山,鞑靼太师阿鲁台得知明军来袭之后,连忙逃离兴和,避而不战。七月,明军进抵煞胡原,在得知鞑靼已经逃走后,朱棣便停止了追击。

在回师途中,朱棣率军深入屈裂儿河流域,对不断支持阿鲁台的兀良哈三卫发动进攻,使其受到极其惨重的伤亡。这次行动可以看做是对兀良哈三卫助纣为虐的惩戒,瓦解了其战斗力。

然而明成祖之后,随着仁宣二帝的战略收缩,而朵颜三卫又想要获取大宁地区的猪牧权,遭受打击的兀良哈三卫不仅没有屈服,反而不断南下,最终在15世纪中期,他们终于来到了明长城边外驻牧。


香茗史馆


洪武年间,朱元璋击破蒙古辽阳行省,迫降元太尉纳哈出,纳哈出下属蒙古诸部也随即归降。朱元璋以归降的蒙古诸部为基础设立三卫,分别为朵颜、福余和泰宁三卫,明朝官方也称之为兀良哈三卫。


朱棣并没有彻底剿灭朵颜三卫

根据记载在1422年3月,即永乐二十年,朱棣亲率大军从北京出发,发起了第三次北征蒙古,兵锋直指鞑靼太师阿鲁台。由于鞑靼太师阿鲁台得到了消息已避锋芒,朱棣只在阔栾海北道发现阿鲁台所部大批辎重,随即发兵将其纵火焚烧。由于阿鲁台避战,玩起了游击,粮草将尽,朱棣下令撤军。大军回军途中,向朵颜三卫发起了进攻,三卫惨败损失惨重,但并没有被彻底剿灭。


朱棣真的是忘恩负义吗?其实也不是,朵颜三卫是自己活该

朱元璋设立朵颜三卫原本是打算用来加强明朝边地统治防备蒙古南下,三卫的地位高于东西蒙古,待遇也不错,但朵颜三卫本身都是蒙古人,与东西蒙古的关系本就难以割断,而且待遇虽好,却远不如蒙元时期上等地位那么潇洒。所以三卫与明朝之间关系并不稳定,经常时叛时附,经常附从东西蒙古中的强势一方骚扰边境,让明朝当局很头疼。

洪武二十一年设立三卫,然而第二年朵颜三卫便反叛明朝,忍无可忍之下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遣傅友德郭英率大军征讨朵颜三卫,中断了与三卫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北元覆灭,正式分裂为鞑靼和瓦剌。由于瓦剌实力强于鞑靼,为了扭转劣势,鞑靼太师阿鲁台将目标瞄准了朵颜三卫,通过迎娶三卫女作为自己儿子的妻子,与朵颜三卫建立了姻亲关系,并借此拉拢朵颜三卫,朵颜三卫向阿鲁台提供兵员和物资。得到三卫的支持后,阿鲁台实力得到了扩张,不仅向西进击瓦剌,向南也骚扰明朝边境,迫使朱棣不得不亲率大军征讨鞑靼。
1410年,朱棣发动第一次北伐蒙古,大败鞑靼太师阿鲁台和大汗本雅失里,导致本雅失里被杀,阿鲁台则逃往朵颜三卫,并得到了三卫的庇护。被打怕的阿鲁台向朱棣上表称罪愿意臣服,朱棣也不愿意彻底击溃鞑靼使瓦剌独大,也接受了阿鲁台并封为和宁王。 然而阿鲁台由于在朱棣第一次北伐蒙古中损失惨重,才与明王朝结好,这本是他的权宜之计。经过了几年时间,他的实力得到了恢复,便不再看明王朝的脸色。1421年,阿鲁台与明王朝失和,驱骑南下骚扰大明边境,进犯大宁、开平,兴和等边境重镇,朵颜三卫积极配合,招致明军的猛烈攻击。1422年,明成祖朱棣第三次发起北征,这一次阿鲁台避开了明军的锋芒,朵颜就没这么幸运了,明军深入屈裂儿河,大败朵颜三卫。



而且所谓朵颜三卫参与靖难,并且立下大功也是值得商榷


前文已经说到,朵颜三卫建于洪武二十一年,但第二年朵颜三卫就反叛明朝,并于洪武二十四年被明太祖朱元璋征讨,从此与明朝断了联系。直到朱棣继位,三卫才复遣使来朝,重新与大明建立联系,所以宁王下属朵颜三卫可能并不为真,朱棣是得到了全部大宁精锐,但很可能没有朵颜三卫,自然也就没有三卫为朱棣立下大功这事。朱棣军中也的确存在不少蒙古人士兵,但由于明初投奔明朝的蒙古人太多,是很正常的现象。而且根据著名史学家和田清的考证,明初时期朵颜三卫驻地还在大兴安岭的白山黑水,未至大宁,也无割地求兵一事。在朱棣看来,朵颜三卫没怎么给自己打过工,还经常给自己搞事,更何况朱棣在打朵颜三卫几年前就已经警告过他们别惹事,可朵颜三卫不听,继续配合鞑靼骚扰明军,这种货色不打难道留着过年吗?


龙武骁卫


题主所说的应该就是在明永乐二十年(1422)明朝第三次对蒙古用兵,永乐帝朱棣御驾亲征,在为期三年的远伐当中,明军没能找到找到阿鲁台的军队,只好对自己“忠心的属臣”朵颜三卫发动进攻,朵颜三卫损失惨重,几乎灭亡!然而,朱棣真的是忘恩负义吗?

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派遣冯胜远征辽东。冯胜兵不血刃地降伏了纳哈出,并设置了泰宁、福余、朵颜三卫(军事单位)。后统称朵颜三卫,并在此安置投降的蒙古人。朱元璋将这些人划归宁王朱权统领之下。而在随后的靖难之战中,朱棣积极团结宁王,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想得到这些战斗力极强的蒙古骑兵。而这些骑兵在靖难中也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战后,朱棣封赏了朵颜三卫,并与其互通贸易,他们占据着辽东一带,向明朝朝贡,接受明朝的指挥。

蒙古人称朵颜卫为兀良哈,泰宁卫为翁牛特,福余卫为乌齐叶特。这是因为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分别是以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乌齐叶特三部为主组成。后来,明朝也把朵颜卫称为兀良哈卫。当初,三卫当中以泰宁卫最强大,其次福余卫,朵颜卫在后。后来,朵颜卫实力迅速壮大,跃居三卫之首。因此,明朝往往把三卫笼而统之地称作朵颜三卫或兀良哈三卫,把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的驻地统称为“兀良哈地区”。

只有利益冲突,哪有君臣名份

从前文看来,似乎朵颜三卫对于明朝忠心耿耿,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明眼人对此看得很是通透,朵颜三卫是很强,这点无须质疑。朵颜三卫也的确帮助了朱棣,这也没错;朵颜三卫是名义上的臣子,这更没错,这种君臣名份仅仅只是名义上。

朵颜三卫实则性质和今天我们所称的雇佣兵没有什么任何区别!信仰、道义、忠贞,这些可不能当饭吃,朵颜三卫眼里只认钱,对于明朝这个主子又怎么会谈的上什么忠诚。

在加上前两次明朝北伐蒙古,朵颜三卫不帮忙就不说了,还收留阿鲁台等鞑靼领导人,随后更是得寸进尺进犯大宁、开平、兴和等边境重镇。

歪打正着,捎带灭了朵颜三卫

明军第三次北伐蒙古并不是找朵颜三卫的事,而是去讨伐鞑靼首领阿鲁台,但是阿鲁台知道朱棣要来,提前逃跑了,结果朱棣除了找到阿鲁台留下的一些辎重和牛羊外,什么也没有获得。

天子出征,无功而返,明朝帝王的颜面何存,憋了一肚子火的朱棣无处释放,碰巧朵颜三卫就在明军附近,想起之前朵颜三卫的多次土匪举止,朱棣火气就更大了,拿朵颜三卫开刀子自然也就情理之中了。

在朱棣给朵颜三卫的战书中,朱棣就清楚地表明了他要打朵颜三卫的原因,原文如下:

昔兀良哈之众数为鞑靼抄掠,不能安处,乃相率归附,誓守臣节....数年以来生聚蕃息,朝廷于尔可为厚矣。比者尔为本雅失里所胁,掠我边卒,又遣苦列儿给云马市,实行窥伺....

虽然话很粗,但是道理却很明了,你不服从我的管辖,那我就打你,教育教育你。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就是对于此事最好的概括,因利益而生,又因利益而灭,又何谈背信弃义一说呢?


邓海春


朵颜三卫是朵颜、泰宁、福余,看地图就知道重要性,他们是内附的蒙古人,但是实在离朱棣的根据地北京城太近。

你们忠心耿耿,朱棣就厚待有加,你们心怀不轨,朱棣那就寝食不安。而事实上,朵颜三卫正因为有二心,才被朱棣剿灭。

君王眼中江山为重,功高盖主的大忠臣也是照杀不误,何况是有叛心的武装力量,当然不会给你好果子吃。

朵颜三卫最初不是朱棣的人,他们是朱棣兄弟宁王的人,当年朱元璋分封儿子们驻守边塞,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

宁王麾下的朵颜三卫设置于1389年,他们全部是蒙古骑兵,战场冲杀能力最强。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对朱棣有防备之心,朱棣找宁王要援助,看中的就是朵颜三卫的战斗力。

这些蒙古人为什么要替明朝卖命?无非是明朝不打他们,给他们优厚的服役条件,不时还送吃送喝的。朱棣起事之后,也是大力拉拢他们,所以朵颜三卫也是尽心帮他打天下。

不知道在朱棣手下干久了,有了自满之心,还是受到北方同胞的诱惑,有了背叛之心,总之朵颜三卫不再那么听话了。

一旦朱棣察觉此事,自然是又怒又怕,怒其不忠、怕其起兵。早在永乐八年(1410年),朱棣第1次北征,就发现有朵颜三卫的人加入敌方,第二年朱棣就派人谴责朵颜三卫的头头们。

但是,朵颜三卫明里认错,暗里还是老毛病不改。这样一来,朱棣就不能不下决心了,他的决心就是灭你没商量。

永乐二十年(1422年),朱棣北征归途中,突袭朵颜三卫。朵颜三卫遭受重大伤亡,军事力量被朱棣摧毁性剿灭,但是他们并未被完全铲除。


子屠龙


中国不管哪个朝代,开国皇帝开始的前两代都是非常英明的,明朝也是如此(大秦属于例外)。

明朝时候,洪武的文治武功非常了得。开国皇帝都是东荡西杀、励精图治,用不完的精力。

所以洪武年间,海内归心,天下太平。

明朝的前期疆界厉害得很,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主要贡献都是前两代皇帝做出的。

洪武年间,明代大将冯胜建立大宁城(今内蒙古宁城)开始,明朝就对大宁及其周边地区实行行政管理。

朱元璋虽然是要饭出身但喜欢读书,把统治术学的非常透彻。他知道蒙古远离内地,汉人管理起来难度大,就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让蒙古人来管理蒙古人。设立了泰宁卫、朵颜卫、福余卫三个卫所。但当时朱元璋又对三卫不放心,便命令第十七子宁王朱权坐镇大宁府当政委,统管全局。

明永乐二十年(1422)七月,蒙古的阿鲁台起兵造反,明成祖朱棣前去讨伐他,大获全胜。在班师回朝时,路过大宁,大宁长官朵颜三卫毕恭毕敬去迎接,但明军却突然对朵颜三卫大打出手,把朵颜三卫弄得一头雾水。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朵颜三卫在执掌大宁大权后,表面上跟蒙古是势同水火,不一个国家了,但一直立场不坚定,左摇右摆,采取非常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其实就是玩两面三刀,尽量谁也不得罪,在明朝和蒙古之间搞平衡。这样一来,蒙古和明朝两边都对朵颜三卫有求必应,争相拉拢。

1399年七月,明太祖四子燕王朱棣从北方起兵发动政变。朱棣起兵向南攻打明建文帝的时候对自己周围的将领都不满意,驻守辽东的各部明军将领都看不上眼,唯独欣赏能征善战的朵颜三卫。于是就派人跟朵颜三卫接触,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器重,还送去了绫罗绸缎和不少珠宝。

朵颜三卫一直在宁王朱权身边,但朱权从没有给过一个笑脸,好像谁欠了他什么似的。而且这个朱权非常霸道,依仗着自己是皇族,做事独断专行、飞扬跋扈,从来不跟朵颜三卫商量。一年前,朵颜三卫的护卫和朱权府里的人发生打斗,朱权府里的人受了伤,朱权竟然装作不知道,把朵颜三卫的护卫处死。朵颜三卫当时肺都气咋了,要不是部下劝阻,早就投奔了蒙古。

朵颜三卫感觉朱棣也是一个王爷,却如此瞧得起他们,真是个知己和伟人呢。

朵颜三卫信奉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当然也是看在礼物的面子上,当时就对朱棣表示,我们愿意死心塌地跟着大王肝脑涂地,出生入死,

朱棣大喜,就积极谋划干掉到朱权,因为这个朱权也跟自己不是一条线的人。只有除掉朱权,自己才的大后方才稳固。

转眼到了十月,朱棣率大军对大宁发动突袭,朵颜三卫里应外合,朱棣顺利地制服了宁王朱权,将朵颜三卫立下大功,得到朱棣的嘉奖,也把他们收到自己的军中。

朵颜三卫的蒙古兵个个武艺高强。骁勇善战,都是打起仗就不要命的主。

朱棣就让朵颜三卫给自己挑选出三千精锐骑兵跟着自己征战,朵颜三卫的这三千人马果然打仗非常英勇,非常卖力,一点也不含糊。

1402年6月,朱棣打进明朝的首都应天(南京),登上皇帝宝座,明朝进入了明成祖时代。

明成祖朱棣不是个念完经就打和尚,过河就拆桥的人。当皇帝不久,朱棣就把大宁这块地方赐给了朵颜三卫。

不仅如此,朱棣还向三卫提供好多农具、耕牛、种子让他发展当地农业,促进经济发展。

又赏赐了不少绫罗绸缎和金银珠宝,作为对他们的奖赏。

朱棣这样做不光是报答朵颜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笼络朵颜,让他死心塌地终于自己,充当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桥头堡。

可是朵颜三卫不过是个普通的地方部门,他们的人马再如何了得也没有多少人,战斗力根本就不能跟鞑靼、瓦剌蒙古大部族的势力相提并论,人家一个喷嚏就把他们吓倒了。再加上毕竟大家是蒙古近亲,多有往来,很难不走动。

后来三卫在大明和从鞑靼、瓦剌蒙古之间只能采取权宜之计,虚与周旋,两边不得罪。

就像村里的小寡妇,你是能得罪村主任还是村支书?一个弱女子还能怎么地?朵颜三卫的墙上草态度让朱棣心里好不舒服,但军国大事多,顾不上修理他。

1422年3月,蒙古封建领主阿鲁台向大明发起进攻,并一度打到了兴和守御千户所(今河北张北县),朵颜三卫经不起阿鲁台的威逼利诱也偷偷派兵进攻大明。

大明那时正强大,太岁头上动土还了得。朱棣立刻御驾亲征。

有本事的皇帝就是牛,动不动就是亲征。崇祯要有这本事,也不会去煤山了。

皇帝出马一个顶倆,阿鲁台吓得屁滚尿流。

朱棣大获全胜、班师回朝。

出征的时候,朱棣就寻思教训三卫,他路过大宁的时候就对手下说,阿鲁台之所以这么嚣张,都是三卫这帮孙子立场不坚定,跟阿鲁台狼狈为奸的缘故、是时候教训一下这帮家伙了。

皇上的大军兵强马壮,又刚刚打了胜仗,士气高昂,手下将领都想在皇帝面前表现表现。所以攻打三卫不在话下。

明军兵分两路,向三卫的军队发起攻击,三卫怎能抵挡,立刻溃败。朱棣念着三卫当年的情分也不想斩尽杀绝,只想给他一个教训,就没有下令追击。

经过这场战斗,三卫输地服服帖帖,不得不有所收敛。

但朵颜三卫不长记性,好了伤疤就忘了疼,当它元气恢复后就不断南下骚扰大明内地。

1428年秋,明宣宗去边境视察,到喜峰口的时候,又碰见兀良哈犯边,又是一顿痛打。

十五世纪末,东部蒙古渐渐强大,三卫的处境越来越不妙,经常被他们欺负。

又过了几十年,三卫这个小部落终于被弱肉强食,成为历史。

可见,明成祖朱棣在出征回朝途中攻打朵颜三卫,一点也没有恩将仇报的意思,只是想给反复无常、骚扰大明的藩属一点教训。


历来现实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分别介绍一下朱棣和朵颜三卫。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等。

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胜利,在南京称帝。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为加强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控制,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朵颜三卫是指朵颜,泰宁和福余,他们是内附的蒙古人,确确实实离朱棣的根据地北京特别近。而朱棣又是一个如果他的手下是忠心耿耿的对他,那么他就会对他们厚待有加,如果他们对他心怀不轨,朱棣就会感觉寝食难安,事实上,就是因为朵颜三卫有二心,所以才会最后被朱棣剿灭。

朵颜三卫最初不是朱棣的人,他们是朱棣兄弟宁王的人,当年朱元璋分封儿子们驻守边塞,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宁王麾下的朵颜三卫设置于1389年,他们全部是蒙古骑兵,战场冲杀能力最强。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对朱棣有防备之心,朱棣找宁王要援助,看中的就是朵颜三卫的战斗力。这些蒙古人为什么要替明朝卖命?无非是明朝不打他们,给他们优厚的服役条件,不时还送吃送喝的。朱棣起事之后,也是大力拉拢他们,所以朵颜三卫也是尽心帮他打天下。



不知道在朱棣手下干久了,有了自满之心,还是受到北方同胞的诱惑,有了背叛之心,总之朵颜三卫不再那么听话了。一旦朱棣察觉此事,自然是又怒又怕,怒其不忠、怕其起兵。早在永乐八年(1410年),朱棣第1次北征,就发现有朵颜三卫的人加入敌方,第二年朱棣就派人谴责朵颜三卫的头头们。但是,朵颜三卫明里认错,暗里还是老毛病不改。这样一来,朱棣就不能不下决心了,他的决心就是灭你没商量。永乐二十年(1422年),朱棣北征归途中,突袭朵颜三卫。朵颜三卫遭受重大伤亡,军事力量被朱棣摧毁性剿灭,但是他们并未被完全铲除。


朵颜三卫曾经帮助过鞑靼的阿鲁台,助纣为虐,以朱棣的话来讲就是:“朝廷于尔可为厚矣。比者尔为本雅失里所胁,掠我边卒,又遣苦列儿给云马市,实行窥伺……”。我对你很好了,你们为什么还帮助阿鲁台南下掳掠?

其时,明义上朵颜三卫虽然已归成祖了,为什么还有帮助北元残部的行为呢?原来,鞑靼部一心想成为草原霸主,对朵颜三卫既打又拉由来已久。最终朵颜三卫心有所动,也就有归附鞑靼的行为。这让成祖很是不爽,他担心任其发展下去会变生不测,认为给点警告是有必要的。


朵颜三卫对明朝的感情很复杂,在靖难之役中,朵颜三卫对朱棣有功。但是后来,朱棣连北伐打鞑靼和瓦剌,这让朵颜三卫有了后顾之忧,他们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不愿意看到鞑靼和瓦剌被朱棣剿灭,“皮之不在,毛将附焉?”。这担心并不多余。所以,朵颜三卫与鞑靼阿鲁台暗通款曲,眉来眼去,偶尔还南下为明朝增加点麻烦。


大老二爷


朱棣在称帝之后,为了彻底的消灭北方游牧威胁,也特地的进行了五次北伐,将北方的游牧民族驱赶到了数千里之外,再不敢望王庭,”剿灭”朵颜三卫也是在这期间发生!

朵颜三卫对于朱棣来说也是一个老相识了,在靖难之役的时候,朱棣因为兵力不足,没有办法打赢自己的侄儿,于是就从各地“借兵”

朵颜三卫也在其中,作为草原上的部队,朵颜三卫大多都是骑兵,战斗力也都十分的强大,在靖难之役的时候对于朱棣的帮助也非常的大。

但在夺取皇位成功之后朱棣也逐渐的疏远了朵颜三卫,并且朵颜三卫也是一个由草原部族组成的军队,和明朝中原军队也显得格格不入。

这时候的朵颜三卫也回到了草原,在后期甚至加入了草原部落对抗大明,这时候的朱棣也特地的派遣了使者,对于朵颜三卫进行谴责。

但朵颜三卫对于这个谴责却似乎并没有放在心上,于是在明成祖朱棣北征的时候,在得知鞑靼已经逃走后,朱棣便停止了追击。

这一停下来,朱棣就开始对于朵颜三卫动手了,在回师途中,朱棣对支持阿鲁台的兀良哈三卫发动进攻,让其受到了重创。

但朱棣并没有彻底的将其消灭,只是瓦解了他们的战斗力,朵颜三卫在明朝时候,就是明朝与蒙古直接拉拢的对象,一直都是时附时叛,叛附无常。

而朱棣也并没有彻底的将其消灭,只是一番敲打,如果直接消灭,那么将会让草原上的部落直接站到明朝对立面,对明朝也不利。

同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朱棣此举也是为了为以后扫清障碍,毕竟一个部族,在失去掌控的草原,也可能会成为明朝日后的心腹大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