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筆草草——倪雲林的藝術成就

明代張泰階曾這樣評價宋丶元時期的繪畫:"北宋尚法,南宋尚體,元人尚意"。元代四大家,化渾厚為瀟灑,變勁健為柔和,元畫追求韻味和筆墨情趣。這也集中表現在倪瓚的畫風之中,他自己也曾這樣評價他的繪畫:“僕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

逸筆草草——倪雲林的藝術成就


倪瓚(13O1一1374),字元鎮,號雲林,有時又署名東海瓚,懶瓚等。今江蘇無錫人,善詩文書畫,尤長於山水畫,元四家之一。倪氏家族為江南著名豪富,倪瓚幼年時,父親就已去世,由其兄撫養長大。他自少受到良好的教育,努力讀書。倪瓚一生沒有做官,40歲以前悠遊歲月,過著富裕而風雅的名士生活。在封建社會里被時人目之為"高士”。他對北宋的米芾極為崇拜,,因某些方面,與“米顛”有相似之處,個性迂腐,故有“倪迂"之稱。倪瓚在當時交結的朋友,大多為書畫名家丶文人士流,他與黃公望丶王蒙是知交。故他們的畫風有許多相同之處。

逸筆草草——倪雲林的藝術成就


倪瓚的水墨山水,具有獨特的風格。他汲取前人之長,融合變化,創造出一種不落陳套的新風格。明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這樣評說:“雲林畫法,大都樹木似李營邱,寒林丶山石宗關仝,皴似北苑,而各有變局"。倪瓚早年畫風比較工整,晚年才變化為蒼秀簡遠。他晚年的水墨山水,多作蕭疏平遠之景,不設色,也不畫人物,有人問他何故,他回答道:當今世界,哪裡還有人呢?這也是元末民族矛盾尖銳,社會動盪不安,對他思想產生的影響所致。

逸筆草草——倪雲林的藝術成就


在倪瓚的後期所作之中,荒江之野,寂寞寒林,一水兩岸,往往近景是平坡,上有竹樹,其間有茅屋或幽亭,中景是平靜的水,遠景是坡岸,其上或有起伏的山巒。整個畫幅,章法極簡,水上無舟,亭中無人,寂寥空漠,以淡墨枯筆輕輕皴擦,不作烘染,筆墨無多,意境幽深,表現出疏而不簡,簡而不少的長處。特別是他的“折帶皴”,最為別緻,在藝術上突破前人成法,別開蹊徑。通過長期的繪畫實踐,他認為,繪畫應借自然之景,抒自己之情,表達胸中“超逸”的性情,只要畫家把這種感情抒寫出來,達到怡懷遣興的目的,客觀的對象,畫得像不像,他都不在乎。這種繪畫思想,應是沿襲北宋蘇軾、文同的文人畫思想而來,同時反映在元代文人畫家的思想之上。

逸筆草草——倪雲林的藝術成就


倪雲林倡導的“逸筆草草",代表了元代文人繪畫的美學思想。"逸筆”,表現了作者個性的高潔,也可說是藝術風格的獨特創造。"草草"的含義,是指畫家捨棄了精雕細刻的形式,開始追求筆簡意賅的神似。因此,"逸筆草草”所追求的境界,是運用簡潔簡練的筆墨技法,表現一種韻味,抒發畫家的個性。

逸筆草草——倪雲林的藝術成就


倪瓚的繪畫,對後世影響很大。明代的王紱丶沈周丶文徵明丶董其昌,清代的四王丶吳丶惲等,都繼承了他的畫法。倪瓚的繪畫,是歷史時代的產物,他的"清高”丶逃避現實和消極的人生觀,是不值得我們今天提倡的。他的"逸筆草草”的畫法,我們今天在繼承傳統之時,要取其精華,但"不求形似"這一觀點,還應批判地繼承。倪瓚繪畫思想的產生,有時代背景。我們今天應該揚長避短,繼承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創造出時代精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