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河北跨 乘勢而上!千年古城配新區,濟南迎新發展機遇

  2019年,三大國家戰略在濟南交匯疊加。其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新舊動能轉換都與黃河有關。作為黃河流域最大的三個城市之一,在21世紀的20年代,濟南將擔負起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新重任。

攜河北跨 乘勢而上!千年古城配新區,濟南迎新發展機遇

  先行區橫跨兩岸

  成高質量發展新舞臺

  自從清朝末年黃河改道,被“邂逅”的濟南就成了黃河流域的一座城市。即使黃河之於濟南,不像珠江之於廣州、海河之於天津一樣,實現了河與城的深度融合,黃河依然是濟南發展繞不開的元素。同樣,黃河流域的經濟、社會、生態建設,也離不開濟南這樣一座重要的城市。

  黃河流域歷史上就是中華文明起源與興盛的地區,特別是在兩宋之前,全國最重要的城市基本都分佈在黃河流域。如今,黃河流域的大城市中,西安、鄭州和濟南都十分顯眼。這其中,西安不僅經濟規模在西北諸城市中遙遙領先,還匯聚了西北地區最優秀的教育、文化、醫療資源。鄭州由於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成為了全國範圍內重要的交通樞紐,“米字形”高鐵在這裡交匯。

  而濟南,地處黃河下游,毗鄰東營、濱州等沿海城市,同國內著名的煙臺港、青島港距離也不遠。同時,濟南周邊的淄博、濱州等城市工業基礎紮實、交通便利,更有希望發展成城市群。未來濟南的發展,將對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作為黃河入海前的最後一個大城市,濟南對於黃河生態的保護,也將受到高度的關注。

  在這一背景下,橫跨黃河兩岸、正在建設中的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顯得尤為重要,在通過省政府審議的《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發展規劃(2020—2035年)》中,從加強黃河生態環境保護、推進沿黃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保障黃河長治久安、塑造黃河沿岸營城典範等四個方面進行了系統規劃,黃河的元素在其中顯得極為突出。

  北跨黃河

  是發展的必然選擇

攜河北跨 乘勢而上!千年古城配新區,濟南迎新發展機遇

  黃河沿濟南城北而過,同南部山區一起,將濟南壓縮成一個長條狀的城市。對於一個經濟大省的省會而言,北跨黃河,一直是濟南努力要實現的目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全國新舊動能轉換先行示範區兩大國家戰略,將在黃河北實現疊加。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也將為濟南未來的發展提供新的舞臺。

  按照規劃,先行區將構建“一軸、兩廊、多組團”的空間結構,即串聯黃河溼地公園、科創中心、綠心等重要節點,延續泉城特色風貌軸;按照“城市組團依託黃河,特色小(城)鎮結合綠心”的思路,打造城市科創走廊和特色小(城)鎮走廊;堅持組團式佈局原則,培育大橋、崔寨、濟陽和桑梓店多個城市組團。

  綜觀國內的大城市,特別是那些擁有悠久歷史卻又在新世紀發展迅猛的城市,一個或兩個承接高端產業的新區都是必不可少的。以蘇州為例,上世紀末,蘇州就形成了古城+東西兩翼的發展戰略。兩個新城區負責承接上海的製造業轉移,一舉讓蘇州成為全國經濟總量最大的地級市。鄭州的快速發展也得益於鄭東新區的建設。匯聚了大批產業的鄭東新區,為古城鄭州帶來了新的活力,也成為鄭州爭取國家中心城市的重要砝碼。

  除了經濟規模,濟南未來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集聚和吸納人口。根據規劃,2025年,濟南要成為常住人口1200萬、城鎮人口960萬的特大城市。要吸引這些人口來濟南安家,除了要有足夠的城市面積,還要有能夠吸納大量就業的產業。行政區劃調整後,濟南擁有了向東向南發展的戰略空間,也要利用好北部空間,把黃河變成城中河,吸納產業和人口。

  當然,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中,生態保護是硬性要求。根據相關規劃,先行區要實現居民“開門見綠”,產業綠色和綠色產業。畢竟濟南之下,黃河依然是商河、濱州、東營等地的主要飲用水源。將黃河保護好,是濟南等沿黃城市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上海黃浦江、廣州珠江、天津海河、武漢長江、長沙湘江等沿岸走一走,經常會看到一座座跨江(河)大橋或隧道。也正是這些大橋,讓江河兩岸融為一體。對位於濟南黃河北的先行區來說,最讓人期待的基礎設施建設,就是“三橋一隧”工程。從2017年底開始,標誌濟南崛起的“三橋一隧”工程正式動工,四個項目完成後,濟南將呈現跨黃12橋1隧的格局,高鐵、汽車、軌道交通、地鐵都可直達黃河以北。黃河南北居民的交流將更加密切,就如同天津河東河西、上海浦東浦西一樣,黃河不再是分割線。(來源:齊魯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