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魏忠賢沒有被誅殺,明朝還會滅亡嗎?

太白說歷史


先說結論,明朝的滅亡,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來看,是必然的。魏宗賢的死,最多隻是讓明朝的滅亡來得早了一些而已。

中國古代歷史一直上演著王朝初期的勵精圖治,中期的逐漸腐朽,後期的糜爛不堪直到崩潰的循環。其原因其實都可以歸納到土地問題上。背後的邏輯關係如下:

土地的大量兼併使得農民失去了最為基礎和重要的生產資料。而少數擁有兼併后土地的人又享受免除稅賦等諸多特權。於是,國家的財政受到的影響越來越大。隨著政治的日益腐朽,入不敷出的情況勢必會讓統治集團不顧一切的增加賦稅,直到農民忍無可忍爆發起義。直到王朝崩潰,新王朝建立,新的循環開始。

而明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他的歷史進程自然也符合這個邏輯。而魏忠賢作為個人在明朝滅亡之中擔當的角色其實很小。在明代的政治結構中,魏忠賢作為中央宦官集團(司禮監)的首腦,是皇帝用來制衡內閣與外臣的代言人。當司禮監與內閣能夠為了整個朝廷的親密合作時,一般整個國家機器便能比較正常的運轉。

然而明朝末年,因為官僚集團(以東林黨為代表)長期與宦官集團爭權奪利,制使相互制衡的設計變為相互拆臺,於是國家正常的運轉無法進行下去。加之明末內憂外患,各種矛盾十分尖銳,最終在大規模農民起義與滿清持續犯邊的情況下,大明王朝滅亡。

在這個過程之中,魏忠賢利用手中的權力,一直牢牢的壓制著整日誇誇其談,卻沒有政治遠見,缺乏治國才能的東林黨人(其中也有一些有才能之人),勉強維持著中央的正常運行,對內鎮壓農民起義,對外抵抗滿清的騷擾。而當魏忠賢被崇禎皇帝除去,東林黨人勢力抬頭,開始在朝廷內部大肆推動毫無可操作性的改革措施。使得原來脆弱的平衡被徹底打破,大明的中央政府運轉出現重大問題。

恐怕直到最後,崇禎皇帝才想起當年自己的哥哥明熹宗朱由校在駕崩前對他說的那番話: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然而面對明末糜爛的局勢,也是隻讓大明再維持幾年罷了。


烽火少年遊


最近有很多人為魏忠賢洗白,認為是崇禎皇帝殺掉魏忠賢,才導致明朝滅亡,對此我又仔細學習了一遍那段歷史,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魏忠賢有沒有被殺與明朝會不會滅亡沒有直接關係,但是魏忠賢被殺確實改變了明朝的歷史進程。

首先,分析一下為什麼魏忠賢有沒有被殺與明朝會不會滅亡沒有直接關係。明朝滅亡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三個:①大規模土地兼併導致農民失去了生活依靠,明朝自中期以來,皇族、貴族誘導、逼迫農民向自己“投獻”,導致明朝半數以上的土地都集中在了少數人手裡,而這些掌握土地的少數人又都享有免稅特權,致使國家財政出現問題,同時剩下的農民賦稅越來越重,又不得不進行“投獻”,陷入一種死循環;②經濟崩潰,明朝末期國家很窮但是各地貴族卻很富有,20%的人掌握了80%的財富,而朝廷又拿這些人沒辦法,導致明朝經濟體系崩盤。③政治腐朽,不管是內閣還是宦官,精力都放在了內鬥上,皇帝又普遍羸弱,整個國家機器的遠轉已經非常遲鈍,舊的制度適應不了新的情況,而新的制度又遲遲拿不出來,國內矛盾越來越尖銳,最終導致大規模起義暴亂。而這些原因都不是魏忠賢所能解決的,也不是魏忠賢所能造成的。所以,把魏忠賢與明朝滅亡掛鉤,真的太高看魏忠賢了。

其次,再分析一下為什麼魏忠賢被殺影響了明朝的歷史進程。明朝的政治體系是宦官和內閣雙規輔政,皇帝的作用是保持內閣與宦官集團之間的平衡,這是明朝中央權力機構的精髓。崇禎皇帝殺魏忠賢並沒有錯,畢竟魏忠賢惡貫滿盈,惹得天怒人怨,無論是從樹立個人權威還是從維護國家利益角度來看,都應該殺掉魏忠賢。但是崇禎皇帝被東林黨給忽悠了,他把宦官殺的太徹底了,以至於沒有人能夠制衡東林黨了,這導致整個明朝的中央權力機構出現了失衡,而且崇禎皇帝至死都沒有建立新的平衡,所以殺掉魏忠賢應該是在一定程度加快了明朝的滅亡。

綜合來說,魏忠賢有沒有被殺都無法阻擋明朝滅亡,因為明朝滅亡的原因是幾十上百年累計的矛盾爆發的結果,這點不是魏忠賢一個人,甚至不是任何一個人所能解決的。但是魏忠賢被殺,又形成了新的蝴蝶效應,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文史並蒂


很高興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就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希望以下為大家分享一這個問題對大家有所幫助,我希望我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能夠幫助到大家,也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第1點,一個朝代的興亡從來都不是一個人能夠決定的,而是和這個朝代的體制有關,大明作為封建王朝在末年內憂外患最終會走向滅亡,殺不殺魏忠賢結果都一樣,而出現魏忠賢本身就是在於皇帝出了問題。朱元璋本來是不希望皇帝不希望出現太監干政的現象,但他的而且他的思想非常的老舊。對自己的孩子非常的好,希望他們能夠錦衣玉食快活一生,這也導致很多明朝的皇帝荒廢的任務,才造成魏忠賢這樣有大權力的太監誕生。

第2點,太監也是皇帝建立的特務機構中的一員,作用就是除掉對皇帝不忠心的人,這個機構是聽命於皇帝的皇帝,沒有想到在很短的時間內這個機構力量越來越大,有一天不再聽命於皇帝。這個本身就是機制出了問題啊,魏忠賢是這種機制問題的集中體現。

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最後在這裡,祝大家在新的一年有一個美好的開始,美好的生活,每天開開心心的生活,快快樂樂成長,謝謝!



清論歷史


應該能多掙扎幾年

明思宗朱由檢登基之後就下令處死手握國家重權的宦官魏忠賢,自己一心想要通過自己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挽救明朝的危亡,但最後還是失敗了。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結束了明朝的統治,明思宗自縊之前太監曹化淳在他身邊發出了感慨說“若忠賢在,事不至此”。我們感興趣的不是明思宗聽完曹化淳的這句話之後有沒有感到後悔,而是作為一個太監的魏忠賢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竟然把他的生死與明朝的存亡聯繫起來。

恪謹忠貞,可計大事。這句話講的是明朝權宦魏忠賢。歷史文獻記載,魏忠賢是個貪圖名利的歹毒之人,造成了明朝末期國家衰敗外族入侵的悲慘結局。但是魏忠賢掌握國家重權的同時,他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除了給自己謀取私利之外,他也著實為維持明朝的統治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從他推行的三個措施就可以看得出來。

一、壓制東林黨

明朝長期推行重文輕武的政策,導致文官勢力龐大,東林黨就是文官勢力的集中代表。魏忠賢認為這些只知道紙上談兵的文人根本就沒有能力去解決明朝內憂外患並存的被動局勢,他決定大刀闊斧的去壓制東林黨。這在史書上被稱為黨羽之爭,很多人認為魏忠賢是為了發展自己的勢力而為之。

二、徵收商業稅

明朝後期正處於我國曆史上“小冰河”時期之一,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國家稅收銳減,百姓對朝廷的滿意度也急劇下降。魏忠賢看著困苦不堪的農民,再看看國家財政收入的情況,想到了徵收商業稅這個辦法,這樣既能夠把賦稅著重放在收入相對較高的商人身上,不給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農民增加負擔,不引起民憤,又能夠確保國家有足夠的財政收入,維持明朝社會的穩定。但是很多人認為魏忠賢是為了充飽私囊而為之,其實他這麼做是為了給動盪不安的明朝朝廷籌集足夠的資金,使明朝的機構能夠正常有效運轉。

三、重視軍事

明朝後期,處於東北地區的後金政權在迅速壯大,將擴張的野心指向了明朝,加上一直活躍於沿海地區的倭寇,明朝外患無窮。為了能夠保住明朝的統治,魏忠賢特別重視軍事發展,只有軍事實力壯大了才能夠有穩固的國防,國家才能避免被外族入侵的境況。但人們卻認為這是魏忠賢想要發展自己的軍事實力準備趁機攥權。

四、知人善任

明朝有規定,皇子都必須遠離都城率兵去戍守邊疆。所以,新任皇帝由於不熟悉皇城內的人際關係,頒佈的一些政策和措施得不到有效的落實。魏忠賢也充分考慮到這一方面,他在用人方面比較謹慎。但是他這麼一個做法還是被很多人說他為了發展自己的黨羽。

魏忠賢的這些做法從表面上看確實是跟他個人利益分不開,事實也確實如此,但是換一個角度講,他推行的這些措施除了為自己謀取利益之外,確實對維持明朝的統治起到了比較好的效果,如果他不死,繼續推行他的這些政策措施,明朝或許不會那麼快就滅亡。但是歷史沒有如果,魏忠賢終究還是歷史的罪人,從他被處死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經被牢固的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崔哥侃天下


很多人認為東林黨和閹黨的黨爭嚴重消耗了明朝的政治資本,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即使魏忠賢不死,明朝還是要亡的!原因在明末連年的自然災害和貧富差距的懸殊,造成民不聊生,老百姓吃不上飯就會造反,連續不斷的農民起義嚴重內耗的大明朝的軍力財力,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鼠疫,鼠疫造成軍隊的戰鬥力極大的降低,如此惡性循環,崇禎皇帝雖然勤政,但志大才疏,殺魏忠賢只是加速了大明朝滅亡的腳步,天災人禍諸多因素,所以大明朝必亡!滿清只是撿個大便宜而已!


凡人眼裡的乾坤


應該說,魏忠賢是皇帝的耳目,當然他也利用這些耳目為自己服務。

一天有4個人在密室中喝酒,其中一個人喝醉了罵的魏忠賢,其他三個人被嚇得魂飛魄散。很快就有東廠的人把4個人押到了魏忠賢那裡,那個罵魏忠賢的人立刻被斬殺,而其他三個人卻得到了重金獎賞,這雖然是一個誇張的故事,這也說明但也說明了當時魏忠賢是如何權傾天下的,只要是有人說他壞話就會被他知道。

這樣一個宦官顯然並不是普通的人,魏忠賢如何從一個古代的小太監當上權傾天下的九千歲?

自然說明他並不是普通人,魏忠賢雖然名聲不好,但是他還是很有治國的能力的,他的心思縝密。

當時明王朝在萬曆之後,國庫空虛,土地兼併嚴重,整個國家搖搖欲墜。而明朝的法律規定,老百姓是不能隨便離開土地的。而這些人流離失所就會成為逃犯,隨時被逮捕判刑,這也導致在萬曆年間農民起義就已經此起彼伏了。

更慘的是明朝遇上了地球上的小冰河期,在這種情況下農作物減產很嚴重,這也導致農民起義非常嚴重。在萬曆時期,萬曆皇帝還是有能力鎮壓農民起義的,但是皇帝死後情況就非常嚴重了,一年之內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數量眾多,讓明王朝動盪不安,魏忠賢上臺之後做事風格非常的強硬,正因為他這一個強人的存在,他鎮壓的各地的農民起義。

而崇禎皇帝上臺之後,卻認為魏忠賢是一個壞人。其實他不明白,太監其實是皇帝用來和文官集團對抗的一張擋箭牌。他除掉了魏忠賢,實際上也就是廢掉了自己手上的一張王牌。

崇禎皇帝本來就是作為一個備份存在的,他並沒有受到正統的皇帝教育,是天啟皇帝早逝之後才讓他上位的,這樣一個本來不具備有皇帝素質的人,上臺之後立刻清算魏忠賢,還將魏忠賢殺死之後,皇帝就等於自斷自己一臂。

本來是一隻手臂還支撐著大明王朝,現在這隻手臂斷了明王朝也就搖搖欲墜了。如果皇帝不殺掉魏忠賢,那麼明朝的滅亡的確至少應該推遲10年或者20年,但明朝最終還是要滅亡的,畢竟封建王朝末期總會出現土地兼併的現象,一旦土地兼併嚴重,農民起義就推倒這個封建王朝重新洗牌,這就是歷史的規律。再加上明朝比較運氣不在,明朝末年運氣不好,遇上了地球上的小冰河期。這也導致明王朝不可避免的滅亡了。

崇禎皇帝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為魏忠賢修建了墓碑,他也有點後悔自己殺掉魏忠賢。魏忠賢的做事方式是十分的果斷的,與崇禎皇帝的優柔寡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崇禎皇帝雖然想做一個好皇帝,卻被文官集團耍的團團轉。

崇禎缺少當皇帝的魄力,比如說。在將要幹掉李自成的時候,崇禎皇帝卻要徵召李自成,結果給了李自成喘息的空時間,當崇禎皇帝決心要消滅李自成的時候,李自成的實力已經增長到明朝政府軍不能對付的程度。但是崇禎皇帝並不管這些,在明朝的最後一位能夠有能力力挽狂瀾的將軍孫傳庭也被崇禎皇帝命令出戰,結果被李自成包圍殲滅。

崇禎皇帝將能夠殺掉的將軍都殺光了,這也導致朝堂之上全是一些溜鬚拍馬的無能之輩,很多的官員都已經在為自己的出路想辦法了。

國家有難,皇帝希望這些臣子們也能夠捐款,可惜他們都一個個裝窮,而在李自成打入北京之後,這些官員們卻做好了效忠李自成的準備,不過李自成根本就看不起這些人,他們對這些官員嚴刑拷打。

這也從側面說明了這些文官集團是非常貪汙腐化的,對於這些,貪官汙吏的確應該像魏忠賢那樣採取雷霆手段,而皇帝卻信任過分的信任了這些文官集團,最終被這些文官集團給出賣了。


曲徑通幽處的人


恰恰相反,魏忠賢才是加速明朝滅亡的推手,如果明熹宗朱由校能狠下心,罷免魏忠賢,或許明朝還能延續一段時間。

縱觀《明史》對於魏忠賢罪行的記錄,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打壓忠臣,排除異己;

二、設計讓皇后墮胎;

三、假傳聖旨,廢除後宮妃子;

四、將有身孕的宮女送入宮中,企圖假裝是皇帝的子嗣;

五、羅織黨羽,大力發展特務機構錦衣衛,以此操控朝政。

魏忠賢還以“九千歲”自居,往小了說,他是想做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往上了說,他就是藉著皇帝無心朝政,企圖做明朝的“趙高”。

制度的建設,遠比破壞來得容易,當時明王朝早已是日暮西山之勢,可魏忠賢仍然為了私利,大力打壓朝政,凡是意見不合者,皆處以極刑,久而久之,大明朝的朝政幾乎把持在了他一個人的手裡。

以至於崇禎上位後,第一時間就是剷除魏忠賢,來收攏君權,對於魏忠賢,崇禎評價到:“魏忠賢擅竊國柄,奸盜內帑,誣陷忠良,草菅多命,狠如狼虎。”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第1點,一個朝代的興亡從來都不是一個人能夠決定的,而是和這個朝代的體制有關,大明作為封建王朝在末年內憂外患最終會走向滅亡,殺不殺魏忠賢結果都一樣,而出現魏忠賢本身就是在於皇帝出了問題。朱元璋本來是不希望皇帝不希望出現太監干政的現象,但他的而且他的思想非常的老舊。對自己的孩子非常的好,希望他們能夠錦衣玉食快活一生,這也導致很多明朝的皇帝荒廢的任務,才造成魏忠賢這樣有大權力的太監誕生。

第2點,太監也是皇帝建立的特務機構中的一員,作用就是除掉對皇帝不忠心的人,這個機構是聽命於皇帝的皇帝,沒有想到在很短的時間內這個機構力量越來越大,有一天不再聽命於皇帝。這個本身就是機制出了問題啊,魏忠賢是這種機制問題的集中體現。

第3點,即便是魏忠賢,也不可能壓制住百姓的反抗。因為明朝已經坐了200多年的江山的,雖然外表還是顯得非常的殷實,但是朝廷內部已經內憂外患了,雖然新皇帝登基了,但是他並不能解決這些問題。而且崇禎皇帝一上臺就是殺掉魏忠賢。是表明自己想革故鼎新。但他不明白,殺掉殺掉魏忠賢對於這個朝廷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影響。

總結一下 。一個國家的滅亡是由歷史規律決定的,不在於一個人。一個國家在錯誤的道路上前進,即便一直沒有滅亡,那麼在長時間內積重難返,最終還會滅亡的。可以說明朝的滅亡是歷史的規律,無論是崇禎皇帝還是魏忠賢都不可能改變。


奇葩歷史大觀


答案是肯定的,會滅亡!大明亡於天災人禍,亡於多年內亂的積重難返。明朝享國276年,肯定不是哪一個人就能輕易導致它滅亡的,魏忠賢也不例外!

但是魏忠賢被殺,的確加速了大明滅亡的進程!

01 魏忠賢閹黨的“發跡”

魏忠賢,年輕時主動自宮進入皇宮,靠阿諛奉承得到上級太監以及天啟皇帝乳母客氏的喜歡和照顧,而後天啟皇帝登基後寵信魏忠賢和客氏。魏忠賢得到機會一步步壯大,創立了屬於自己的閹黨集團!

02 “魏閹”的功能

專擅朝政,排除異己,禍國殃民!

明末皇帝除了崇禎,基本都不怎麼勤政,那魏公公權勢大了,總還是想為國“做點事情”,所以大臣的奏摺皇帝是不一定都能看到的,但魏公公肯定是內容全知道的,對於有損於自己的奏摺肯定是不能上達天聽的!

跟自己過不去的,甭管是忠臣還是奸臣,能幹掉的,那都要想方設法的從這個世界上抹去的!

對於百姓,那就更甭說了,草菅人命都是家常便飯!

西周的暴君周厲王限制人民言論,《國語·周語上》上記載“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到了2000多年後的明末,魏公公又給百姓詮釋了“道路以目”的含義!

《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四》:有四人夜飲密室,一人酒酣,謾罵魏忠賢,其三人噤不敢出聲。罵未訖,番人攝四人至忠賢所,即磔罵者,而勞三人金,三人者魄喪不敢動。

魏忠賢的閹黨遍佈天下,監視百姓言行,稍有不慎就將死的很難看。這裡講的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事例!

有四個人晚上在隱秘的室內飲酒,一人喝多了,罵魏忠賢,其他三個人都驚呆了不敢說話,那人還沒罵完,閹黨的爪牙就將他抓走,直接就給肢解了,還獎賞了另外三個沒說話的,那三個人嚇得魂飛魄散一動不動。

如此,社會肯定被搞的風聲鶴唳,談虎色變,雞飛狗跳了。

03 “魏閹”制衡文官集團

其實這也算是閹黨的功能之一,但這裡要單獨拿出來說。

明朝的黨爭史實相當的“燦爛”,極少數為國,大多數為名為利爭的死去活來。當時就是以東林黨為核心的文官集團和魏忠賢的閹黨集團相互制衡。

東林黨代表的是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強的利益,而其他非東林黨人受到壓迫,為自保也紛紛以地域為單位,以高官為領袖,拉幫結派,對抗東林黨,著名的比如楚黨,齊黨,宣黨等等。

所以,文官集團的勢力是很強大的,強大到可以左右皇權,閹黨雖然不幹什麼好事兒,但是對於文官集團是個很好的制約。

04 天災人禍致明亡

百年難遇的小冰河時期,長年累月的黨爭,土地兼併,賦稅過重,最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活不下去的百姓紛紛揭竿而起!

小冰河時期氣溫大幅度降低,福建廣東等南方沿海地區都出現了暴雪天氣,糧食大幅減產,對於小農經濟為主的封建社會自然是極大的打擊!

黨爭前面有提到過,那些代表地主豪強利益的集團,大多數對於國家以及基層老百姓是不怎麼在乎的!

土地兼併自古有之,明末則更為嚴重,民無耕種之地,卻還要承擔沉重的賦稅,自然是苦不堪言!

明末名將孫傳庭對於當時的社會有非常貼切的描述:“權貴豪強、衙蠧學劣......貽國家以單弱此,其為人毒猶逾於流賊,而奸更甚於細作”,國家已如此病態,任華佗張仲景在世也無法回春了!

結語

魏忠賢被誅殺,以他為首的閹黨集團崩塌,文官集團再無限制,隨之而來的是他們為所欲為的折騰;而如果魏忠賢沒倒臺,也只不過是相對制衡了文官集團。而無論是哪一種,國家千瘡百孔的根基並沒有被有效改善,亡國也就是時間問題了!



史海浮沉假行僧


無論魏忠賢是否被殺,都改變不了明朝的滅亡。明朝滅亡的原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歷代明朝統治者一點一滴地造成的!明朝滅亡是其內外因相結合作用的結果!

一、朝廷內因。諸多的內部原因導致明朝民心渙散,眾叛親離,最終滅亡。

1、皇帝昏庸無能。明朝後期,皇帝多是荒淫無能之徒,有好道教的,有沉溺女色的,甚至有喜歡當木匠的。皇帝是封建國家的主心骨,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他的昏聵,勢必會在朝野掀起一股荒淫之風,導致朝綱敗壞,國本不固。\r

2、官場腐敗。明中後期,貪官橫行,暴吏無數,他們媚上欺下,貪得無厭,殘暴至極,搞得民不聊生,最後導致民變,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r

3、宦官專權。明中後期,皇室嫡親香火不盛,接位的多是小皇帝,這樣,導致內宮宦官有機可趁,把握了朝廷大權,甚至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這些宦官多是殘暴、荒淫之輩,他們為了一己之私,殺忠臣,刮民膏,還勾結敵國,是明朝滅亡的另一重要原因。

 二、明滅亡的外因

1、天災人禍。崇禎時期,北旱南澇,天災嚴重,農田顆粒無收,餓殍遍野,十室九空,而朝廷不聞不問,甚至變本加厲的盤剝,這是導致起義的導火線。

2、農民起義軍力量強大,各地起義風起雲湧,難以對付。特別是闖王一支,人數眾多,戰略得當,撫民安民,深得人心,一路勢如破竹,最終打破北京城。

3、滿清強大,牽制了明的軍事力量,才導致鎮壓起義兵力不足。

所以說,明朝滅亡的原因絕非是魏忠賢這樣的一個宦官所能影響的。明朝無論是權臣還是大太監,他們看似風光,但他們都需要得到皇帝的支持和信任才能穩固地位和發揮作用,一旦失去了皇帝的信任,那他們離失勢已經不遠了,嚴重的甚至連命都保不住!如嚴嵩,劉瑾,魏忠賢之流無一不是如此,皇帝信任則權傾朝野,信任失去則死無葬身之地。

但話說回來,如果魏忠賢能活著,可能明朝會苟延殘喘一段時間,因為魏忠賢是有能力的,他熟悉明朝的政治體系,明白其中的運作方法,也清楚外部威脅,所以如果魏忠賢還在的話至少不會滅亡的如此之快是有道理的!

這是我的一點看法,朋友們,你們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