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季,夢起航’作品展(散文):陳寧波《讀書散記》

《讀書散記》

序言

書者,人之靈魂,雖為文字,然實則有靈。若知其神而通其韻,則文字之外,雲霞滿紙,令人茅塞頓開,難解之題豁然開朗。如讀杜子美之詩,品而思之,則其沉鬱頓挫,蕭散自然,一目瞭然。《戰國策》,謀臣策士,縱橫無忌,《史記》究天人而通古今,《紅樓夢》,荒唐言而寓真理,諸如此類,不勝枚舉。餘有感於所讀之書,故成讀書散記,以追先賢之德,以應古今之變,以啟吾之神思。

‘開學季,夢起航’作品展(散文):陳寧波《讀書散記》


讀書散記其一

讀書需雜而精,讀史可以知朝代之興替,悟仁政之道,國祚長久之法。秦興於法而亡於法。商鞅變法,秦國崛起,遂爭霸於諸侯。卒鼎天下,一統四海。然暴政於民,嚴刑不絕,峻法遍野。故歷三主而亡於煙塵。讀文學,需品而思,思而著墨於紙上。戰國縱橫之辭,雄於論辯,言語間起烽火於無形,止干戈於無聲。

漢家辭賦有鋪張而追求巨麗者,如班固之二都,張衡之二京。京都繁盛之狀,草木豐茂,珍禽長鳴。抒情小賦,情感豐沛,針砭時弊,字字珠璣。 孔孟儒道,歷代不衰。唯秦坑儒,儒學消沉。迨及漢武,獨尊儒術。儒道復興,天下大治。

老莊道學,縹緲而意深。道乃萬物本源,道生萬物,以柔克剛,譬若流水,雖柔而能穿石,雖散而能聚江海。名家詭辯,白馬非馬,公孫龍子以三寸不爛之舌,立於諸子百家。兵家奇謀戰術,孫武者,兵法曠世。孫臏者,實戰助齊。圍魏救趙,龐涓疲於奔命。圍魏救韓,龐涓馬陵喪命。

蒙恬北卻匈奴,衛青逐匈漠北。漢之興盛,雜以百家之說。漢初黃老,與民休息。漢武儒術獨尊,禮法分明。數年積聚,兵強民富。故逐匈奴於漠北,傳威名於蒼穹。

‘開學季,夢起航’作品展(散文):陳寧波《讀書散記》


讀書散記其二

讀書通神,餘閒暇之餘,粗讀《遼史》。遼鑌鐵為國,雄居蒼穹。北宋太宗,欲攜滅北漢之餘威而復幽雲十六,解中原久之頑疾。故御駕而與遼戰於高粱河。高粱一役,太宗負矢而亡歸,宋全軍而潰。太宗終因此役,鬱鬱而終。自此役,宋懾於遼,居守勢。宋自開國杯酒釋權,名將凋敝。故難與鑌鐵抗衡。

真宗踐祚,遼大舉攻宋。蕭後雄主,橫掃州郡,圍困澶州,勢逼東京。當是時,真宗躊躇,百官躑躅。或曰固京師,或曰避金陵。寇準抗遼,力勸真龍親征,舌戰百官,真宗親行。雖緩行而卒至澶州。天子登城,軍士大喜,士氣陡增,遂斬殺遼軍主帥。遼主懼,故而成澶淵盟約。澶淵之盟,宋雖以歲幣而安天下。然互市榷場之利遠勝歲幣之出。

讀史靜心,吾讀西遼之史,心有所思。靜而憶其浮沉,感大石心力交瘁,憾而歸天。天祚亡遼,鑌鐵碎裂,然遼之英魂,威名西域,數載不衰。耶律大石,太祖血脈,欲以一人之力挽遼之頹勢,雄霸西域而遂滅金,重歸故土。然道遠路崎,金勢威盛。終其一生,壯志難酬。

餘每覽之西遼史冊,蓋嘆西遼亡國之悲,而敬大石之英武。靜思史冊,深悟王朝之興替。

‘開學季,夢起航’作品展(散文):陳寧波《讀書散記》


讀書散記其三

讀唐之傳奇,悟王朝之興替,餘閒暇之餘,曾閱唐傳奇數篇,偶有所得。故以隻言片語,思讀書之道,感人生滄桑。《東城父老》可見技藝之利,鬥雞者,僅為娛樂,不可沉溺,然玄宗置身其中,可見盛世之業必將毀於縱樂之烽火。安史之亂,非一時之硝煙,實乃數載之薪火,迎風而燃。歡娛之技藝,僅為談資,未可長久,故東城父老終為沙門,了此餘生。佛門,本為靜心之所,然觀其行言,實乃塵世之間。然則眾人能脫俗者,有幾人哉?嗚呼,仲尼,孟軻,荀卿亦不能也,況眾人乎?恪守其道,三省吾身,方為修身之道也。王朝興衰,天地之法。朝歌舞昇平,海內皆樂;暮城毀樓空,寒鴉殘留。此雖言東城父老之興衰,實則唐之衰亡,亦可由此窺之。憂患利於國興,故憂患長在,則國興之久也。

《柳氏傳》之言,初讀之,乃兩情相悅,雖歷別離,天南地北各一方,然終以雙燕齊鳴而終。以韓翊之事為敷衍,則潤以筆墨頗多。觀唐之傳奇,名人事蹟,亦不在少。《補江左白猿》以猿影射書法之歐陽詢,《霍小玉傳》則敘邊塞李益之哀情。名人之事自古為人稱道,故以名人入作,雖敘他人故事,亦能生香爐紫煙,引眾人觀賞。《柳氏》此篇,愛情之事無立新意,語詞細膩為其所長。短短數語間,韓翊之才貌躍然紙張,柳氏之絕色恍若空谷之音,耳旁縈繞,經久不絕。安史雖平,然政局以非往日。故藩鎮之大將時而叛之,時而順之。柳氏之奔波可見亂世將起之兆。觀今之友誼,金錢遊走,器物相交者,不可勝數。此篇之友情,則為情之楷模,尤為稱道。韓翊之友于生死間救柳氏於水火,可見二人情之深切。讀此處,吾則思戰國專諸,荊軻之輩,於水火離魂間報友之知遇,雖身死,然英靈屹於星空不滅。丰情神韻之唐詩,《柳氏》中亦有敘之,:“楊柳枝,芳菲節,所恨年年贈離別。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品魏晉志怪志人,如茶之初味,雖有佳味,然味淺,未有迴盪之味,輾轉之思。嗅唐之傳奇,千里之遙,淡香城郭滿是,雖未啟卷,空靈之境以入其思。今之小說,人物,情景為之要旨。曲折而引人深發,則為佳作。唐之傳奇則有重人,情景之篇章。覽之雖糙,亦有可取之意。傳奇而出,非幻思之作也,現世壯志難成,故寄情於文詞,於文詞間,攬夜空明月,立不朽之偉業。傳奇之蘊深,非吾所能盡道也。靜心感傳奇碎語,輔之以深思,方能通其道,得其要旨。

《枕中記》之語頗多道家旨意,亦有佛家蘊思遊乎其中。盧生所求與天下士子無異。朝為田舍牧牛郎,觀書壟上欲振鄉。春風得意江水藍,孤墳須臾生紫煙,唐之詩人不可勝數,然覓侯立偉業者,唯達夫一人而已。故士子之願,唯有幻夢覓侯,攬四海之繁華,成不朽之霸業。盧生入夢,頃刻而冷暖知,須臾而欲皆離,遂舍欲而歸道法。道家無為而致有為,雖似無變,然順其章,遵其法,功業恍惚而立。盛名不覺而載。曹參順天道,行民法,故雖未大變而成漢之繁華。功成身隱,名士所求,然業立而隱者,僅寥人耳。子房,功成身隱,終得萬物興替之道法。韓信雖勇,權位欲心,富貴不捨,災禍難逃,生死之法難覓,名士盛名難留。佛家尚清心,而剔俗欲。故盧生終隱亦可窺佛法之一二。

夫福禍相倚,故清心棄欲雖能全其身,得純耳,然世情冷暖,哀情曲似亦不可知。處濁世而時省之。淡俗欲而靜心之,為吾所立世之法也。

‘開學季,夢起航’作品展(散文):陳寧波《讀書散記》


讀書散記其四

閒暇之日,餘常擇有興致之書,閱之以開眼界,養吾浩然之氣。一日,偶於一詩群中見眾人議《說南宋》一書。群中人或曰:“其書多野史雜文,不足道也”,或曰:“良史真言,徵引浩博,援據精審,正史之外,別有洞天。”餘聞之,心血澎湧,欲尋以閱之,精細審之,觀其廬山全貌,品其神秘幽奇。初,吾尋於互聯網,查閱良久,雖有書目,然無電子以資讀。翌日,吾購之於網上,三日而書至。吾於靜夜,攤書於床,觀之而靜閱。文前序言論其發行不易,問世之難,命運多舛,令人欷歔。然終刊行於世,令後世讀者閱之再閱,品之再品。

劉鶚公之《說南宋》,體例似古典小說之章回,然每回標題,字數不定,無抑揚頓挫之感,頗似白樂天之詩,通俗易讀,言言皆實。此書以時間脈絡,歷敘康王泥渡江、宗澤東京留守抗金、韓世忠黃天蕩困兀朮、嶽武穆中原復疆土等南宋大事。此書以正史為宗,輔之以野史軼聞、筆記小說、演義評書、地域方誌等書,諸如《南渡錄》、《臨安見聞錄》、《楟史》、《金陀精粹》、《說岳全傳》等共計二十餘種。

靖康之難,二帝北狩,康王南渡,宋室復起。臨安煙雨,紙醉金迷。金兵數侵,將帥用命。故金雖屢侵江南,宋氏半壁終金之亡,飄搖而立。鶚公以史為綱,雜之以諸多資料,英雄之圖,渾然一體,奸佞之輩,邪說暴行,一覽無遺。嗚呼,將帥馬革裹屍,軍民其心可悅,然奸佞誤國,宋主昏聵而怒。

宋金對峙數載,南宋處守勢而受辱頗多,雖有勝金之役,然其果終不免增歲幣,仰鼻息,受辱而終。究其因,正如史家所言:“淵聖若歸,置高宗於何地”,權勢誘人,一旦斧鉞於手,君臨四海,焉有退位,歸之於父兄之說。故高宗一隅偏安,不望淵聖歸朝。南宋雖偏安數載,然終因蒙古崛起,難逃亡國之運,崖山孤戰,南宋灰飛煙滅。

鶚公之書,餘雖粗讀,然其資料浩繁,擇之精審,使莠鹹除,菁華畢除,令吾茅塞頓開,收益良多。餘故作一首《讀說南宋有懷》一詩,品鶚公之書,抒吾之感懷。

《讀說南宋有懷》

書群偶見多尋覓,靜夜躬翻數嘆思。

精審浩繁談宋室,闢辭灼見賦悲詩。

英雄壯志嘆枯骨,雜史良言日暮遲。

伏案飲風觀皓月,蒼穹博弈索真知。

‘開學季,夢起航’作品展(散文):陳寧波《讀書散記》


後記

讀書者需博而精,廣而專,深而簡,唯以靜思之神韻,輔之以萬卷之書,行萬卷之路,方可悟讀書之要旨。餘雖讀書而撰思悟,然至今,仍未能通讀書上妙之法,仍需深思精煉,假以數年,方可窺上妙之法。

‘開學季,夢起航’作品展(散文):陳寧波《讀書散記》

‘開學季,夢起航’作品展(散文):陳寧波《讀書散記》


注:

1、評選方式以評審評分為主,社會影響為輔[評審評分佔65%,網友正面評價佔10%,網友點贊佔10%,閱讀量佔5%,網友投票佔5%,網友讚賞佔3%,開學及夢想相關主題單獨➕2%(社會影響數據以3月1前數據為準,且僅參考‘當代作家文摘’公眾號「以微信公眾號、百度、搜狐、微博、點擊網、vv音樂等平臺官方賬號數據為準」官方賬號展示文章數據,終審階段評委評分佔100%)]

2、比賽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