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拆迁一夜暴富的城市:几百万人住在贫民窟,未来不知何去何从


作为非洲安哥拉的首都,过去的罗安达的存在感在国际上一直不高,甚至连其国家名字知道的人也是极少数部分。不过自内战结束之后,罗安达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沿海的城市日渐现代化。

罗安达建于宽扎河冲积的平原上,它濒临大西洋,港口优势十分凸显,周边又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是一个十分易于发展的城市。并且作为安哥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首都,罗安达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在旅游资源上,经过葡萄牙数百年殖民统治的罗安达,遗留着大量的西式文化遗产建筑。在主城区你随处能够见到典型的葡萄牙教堂、博物馆、行政机构等古老建筑。又加上临海的优势,罗安达旅游资源丰富,未来前景看似十分乐观。

但对罗安达的印象,大多数人停留在脏乱差、危险、拥挤的标签上,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罗安达的贫民窟问题。在1975年安哥拉独立前,罗安达的城市人口大约是100万左右,但只有130平方公里的面积最佳容纳的人口数量是50万人。

独立之后的安哥拉陷入几十年的内乱,为求生存大批难民涌入罗安达,直至今日罗安达的人口数量早已超过500万,是最佳人口容纳量的10倍,而这不仅仅意味着人口高度密集,也为未来的发展埋下种种困难。

逃难而来的人们,在城中心用最简陋的材料搭建了棚屋,几十年下来成片低矮的房子,形成了一片贫民窟的世界。这里取水、用电困难,生活环境糟糕,孩子们上学需要走3个小时左右才能到学校,但这都不是困难。

最困难的是人们的收入和高昂的物价,由于文化水平不高,贫民窟的人们只能从事低薪的重体力工作,人均收入连养家糊口都十分困难。而这大部分工作还是不稳定,若是今天没有找到上工的机会,人们就要饿着肚子愁一天。所以在贫困的驱使下,贫民窟往往是危险的代名词。


高消费使得这座城市成为全球“最贵”的城市,为保护本国经济,安哥拉提高进口税,但实际上本国制造业十分糟糕,罗安达的大量物资都依靠进口。这意味着两种结果,从事外贸的阶层获取了大量的利润,而贫民的生活成本十分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贫富差距极度拉大,富得越富,穷得越穷。

在罗安达城市,一面是精英阶层居住的豪宅公寓,另外一面是低矮紧密的贫民窟。当贫民无法为这座城市造成价值,甚至是成为负担时,挖掘机便会推倒人们的家园。

进入21世纪后,罗安达快速发展,为给这座城市提供发展空间、提升对外形象,以及满足富人的用地需求,不少贫民窟被强制拆除。

今天的罗安达,一座座现代化城市拔地而起,高楼背后却是清一色的贫民窟。在这场城市化的运动中,没有因拆迁一夜暴富的中式底层新闻,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人们不知该何去何从。而你必须知道,这是一场无法改变的命运,城市的发展往往就是“鲜血淋漓”。【图片为摄影师Adrian Turner独家授权去驴行商业使用,未经允许禁止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