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程40公里的大炮該怎麼瞄準?

手機用戶5570982769


實際上火炮打擊40公里與10公里外的目標基本沒有什麼太大區別,這都屬於可視距離外的炮擊。一般這個射程的火炮我們可以直接定義為榴彈炮,其他火炮基本不會達到這個射程(火箭炮除外)。那麼問題也就來了,40公里的射程也是現在諸多火炮的極限射程,當然現在有許多火炮採用最大裝藥或增程彈藥能超越這一距離,但是“瞄準”方法則大相徑庭。火炮可不是狙擊步槍,加上瞄準鏡千米左右的目標也可以清晰看到。火炮在攻擊數十公里外的目標並不是靠炮兵本身來瞄準,而是需要“另一雙眼睛”偵查觀測兵,也就是專門為火炮提供目標方位和座標的兵種。

現在目標偵測手段早已不再是炮兵觀察員的獨有工作,各種雷達、戰場偵察機甚至大型預警機都可以快速為炮兵提供準確座標,並持續引導火炮精確打擊。

那麼接下來的事就比較簡單了,炮兵在接到敵座標後馬上就會在戰術地圖上標註,這樣就獲得了準確的目標方位,然後預測火炮與目標的距離,隨即開始調整火炮射界、校準角度、選擇發射藥。所有火炮準備完畢後首先要以一門火炮射擊觀測其彈著點,如果命中目標區域則馬上整個炮群極速射進行火力覆蓋。如果相差較遠則其他火炮要馬上調整角度再進行齊射,也就是說第一發炮彈是檢測實際著彈區,為後續打擊提供“標尺”。因為這樣做是有原因的,雖然火炮射擊諸元及發射藥能比較精準的計算出射程,但是遠程射擊炮彈在高空的拋物線比較容易收到風力、氣流等影響,而且射程越遠偏差越大,這種偏差就可以通過微調“密位”來糾正。

密位實際上就是用來測量角度的單位,由於使用方便,所以廣泛應用與航海和軍事領域。

在二戰中火炮得到了蓬勃發展並被廣泛應用到各個軍種,從各種型號口徑的速射炮、防空炮到火力空前的列車炮,它們都有各自的瞄準“辦法”,然而萬變不離其宗,短程火炮直接依賴觀瞄設備,遠程火炮則依賴測距系統,這是無需改變的真理。尤其是海上戰爭更能體現出這個道理,戰艦之間的相互廝殺由遠及近,最遠距離甚至要通過偵察機定位和修正彈道,中近距離就要靠炮塔與艦橋上的光學測距系統,距離確定以後剩下的就是選擇發射藥和調角度的問題。

戰列艦炮塔兩側或上側的耳朵就是火炮測距系統,有的則設置在艦橋上。

在實戰中炮火後坐力巨大,不管車載炮還是牽引炮,在開炮後都會偏離剛才的水平角度,所以需要再次檢查或調整然後繼續開炮。戰列艦就更不用說了,高高揚起的火炮必須重新調製小角度才能繼續裝填彈藥,而且海戰本身就是相互移動,每開一炮後距離和方位都發生變化,需要重新調整諸元。現在許多國家都裝備了較為先進的“反炮兵雷達”,這種雷達可以通過對方的火炮射擊迅速捕捉到火炮陣地,而且極為精確,讓己方火炮或其他火力點以最快的速度進行反擊。所以現在牽引火炮的作用基本就像M777那樣當做“反遊擊”的重火力武器而已,現代戰場上這些不方便移動的裝備簡直就是各種精確制導武器的好靶子。

“自行火炮”起初的定義是履帶式火炮,自從“卡車炮”出現後才真正體現出了“快速挪窩”的真諦。

我是軍武奇兵,歡迎您的交流與觀點,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


戰武奇兵


我就是炮兵偵查專業的,轉眼已經轉業10年了,看到你這個問題還挺親切。具體操作說起來實在複雜,我給你簡單說說吧。注意我說的是傳統牽引火炮的瞄準方法,對於自行火炮來說,就是把牽引火炮這一套變為計算機計算。首先,炮兵使用的地圖是帶座標格的,在作戰之前會派出觀察所並測量出觀察所的座標,同時火炮陣地也會確定座標。待發現目標後,把目標——炮陣地——觀察所連線成為一個三角形,根據三角函數計算出目標與炮陣地的距離、方位。然後換算成表尺和方向傳達給炮陣地。表尺指的是炮管抬多高;方向指的是炮管向左或向右多少。這樣就可以裝彈發射了。另外科普幾個炮兵術語。基準射向:是把火炮大致對準要作戰地域的中線方向,這個方向叫基準射向,下達口令時一般直接說向左或向右,指的就是基準射向向左或向右。密位:把圓周分為6000份,每一份稱為1個密位,寫作0-01。表尺:火炮的高低分劃。所以發現目標後下達射擊的口令應該這麼說:全連射擊,1號目標,土木支撐點,榴彈,瞬發短延期引信,2號裝藥,表尺278,相左0-02,4炮一發放!以上這個口令是試射口令,如果發現4炮的這一發炮彈打準了,那麼全連馬上可以開始效力射。


黑白相間的大俠


炮兵是個技術活,中越戰場,我軍迫擊炮的單炮三發齊落地的技術,就是通過計算加經驗取得的,實戰中致使受打擊越軍頻頻誤判我軍規模,甚至由於誤判規模,越軍調動重炮還擊,反而暴露其重炮位置,反被我軍火箭炮打擊。80軍改後,一段時期內,我軍徵兵條件上升至高中畢業,就是因為高中學習三角函數,當時要求步炮協同,步兵要做炮兵的眼睛,每一個步兵都能操作無線電,都可以引導炮火打擊。懲越戰爭初期,我軍步炮不能協同,各打各的,火力優勢無法發揮,到中後期,步兵隨時可以招呼炮火支援,越軍冷槍冷炮都不敢打,冷槍一響,隨即就會招來大面積炮火覆蓋,放槍的越軍逃不出火力覆蓋。解放前,我軍俘虜的炮兵,裝甲兵,汽車兵,衛生兵,飛行員等技術兵,那都是好好的優待,當寶貝的。


維克多崔



射程40千米的火炮應該是155毫米/52倍徑榴彈炮吧。理論上這是一個幾何問題。從把榴彈炮的位置看作一個已知點開始。現在在敵人的總方向建立一條基線,稱之為火力瞄準基線。任何針對目標方向的改變都將參照這條線。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取決於地圖的可靠性和XY座標網格。如果這些都存在,目標的位置在地圖上被識別,從榴彈炮到目標的距離被測量,並且目標的方位被找到。



這可以由訓練有素的3-4名炮兵或現代計算機在幾秒鐘內完成。通常,一個炮兵小組或一臺計算機對一組4-6門榴彈炮進行計算。如果沒有網格地圖系統可用,那麼必須使用二戰以前的方法。除了射擊方位之外,觀察者必須確定第二個已知點,最好在預期目標區域附近。必須儘可能準確地確定從該點到榴彈炮的距離及其方向,最好使用測量設備和方法。這個已知的點可能對炮手是可見的,也可能不是,它可以是觀察者的位置。



當目標被識別時,觀察者估計從已知點到目標的距離,然後是方向。將這個距離和方向與從榴彈炮到已知點的距離和方向相結合,得到三角形的兩條直線。從這個角度,目標可以用基本的幾何形狀來確定,這是榴彈炮到目標的距離和方位。使用這種方法,炮兵小組需要幾秒鐘來確定設計方案。如何執行這些方法的細節非常複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典型的美國陸軍師炮兵團會給每一排四門炮分配一個射擊位置和一個方位火力。炮兵連指揮官或他的高級指揮官將在大約大炮射程的三分之一左右的射擊方位附近建立一個基點(已知點)。然後,將在基點或其附近發射一些測試炮彈,以發現基點的估計或測量位置中的誤差。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記標記更多的目標。這些額外的目標通常是敵人用來防禦或攻擊的區域。

當炮兵們這樣做的時候,營和團的總部將執行兩項任務。他們首先將所有的火炮與指揮部和通訊線路連接起來。主要的是電話,次要的收音機,每個都有一個備用電路。第二個任務是收集所有火炮的位置和它們的基點,登記目標,並將這些數據再分配給所有其他火炮。一旦每門火炮的控制或射擊方向小組記錄了所有這些數據,他們就可以計算出一個射擊方案,用於射擊區域內任何距離和方向的目標。這使得營和團的指揮官可以命令火炮集中火力中打擊任何一個確定的目標,並在不到十分鐘的時間內用30-40門火炮瞄準攻擊目標。



現代牽引式、自行式榴彈炮普遍安裝了自動化的瞄準裝備,通過彈道計算機、火控計算機、橫風傳感器等先進傳感器和處理器設備,自動進行彈道計算和諸元處理,不但速度更快,而且精度更高。同時現代先進榴彈炮還可以通過聯網,從其他偵察平臺獲得精確的目標定位信息,不再單純依靠傳統炮兵觀察員和偵察兵的人工作業。數字化戰場地圖,輸進榴彈炮的計算機,隨時可以使用。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早在鴉片戰爭的年頭裡,炮兵開炮就已經開始進行計算了。

開炮的時候,有四個基本條件是已知的,炮彈重量、裝入的火藥量,目標方位、目標距離。然後需要對兩個數值進行求解,第一個是炮口仰角,第二個則是火炮方位角度。

求解得出了這兩個數值,那麼就可以基本命中目標了。

在開炮後,根據炮彈落點再進行一次到兩次的修正,則命中目標的概率又會提高。

後來遠程火炮開始不斷出現,這時就運用上了炮兵地圖

就是這種上面畫了很多格子的地圖,前方偵察人員會去偵察,並在地圖上進行標定,通過這種炮兵地圖就可以根據己方位置和目標位置進行火炮的角度大致估算。

計算後,炮兵就可以以特定參數進行開火。

當然了,這些計算其實還挺複雜的,其中有幾個環節會用到對數計算。

這時在炮兵的手冊中就會有了一些已經算好的數值表進行查詢。查詢出的結果也就八九不離十了。

中國在這方面還是有研究的,於是發明了炮兵計算盤。

炮兵可以根據計算盤快速的算出火炮方位角和火炮仰角。

在通訊技術發展之後,炮兵又設置了觀察哨,在抵近目標的位置上設立觀察人員,直接向炮兵報告進行目標修正。

這樣炮打的再遠也是可以的。


軍武數據庫


看了那麼多回答,有點想笑。題主問怎麼瞄準,一幫專家各種技術名詞介紹。

我來回答一下題主,很簡單,大炮打間接瞄準(超出直接瞄準範圍)射擊時,不是往前瞄,是往後瞄準的!對,你沒看錯,是往後瞄準的。(也有往前瞄的,少)

為什麼?因為此時大炮瞄的根本不是目標,而是瞄準點。什麼叫瞄準點?就是在陣地後方尋一高地(如沒有高地就插長杆子),一般是掛麵旗子,同時掛盞燈(夜間瞄準用),全連甚至全營火炮統一瞄這個點,這個點與目標之間的距離、高差是已經計算好的,數據是現成的,各炮瞄著它再計算得出自己這門炮高低應該打到多少密位(1密位等於0.06度)、方向應該打到多少密位,然後就可以裝彈射擊了。

如果目標變換,由前觀(前方觀察所,團長、各營營長、各連長都在那蹲著呢,陣地上都是副職)捕捉新目標,測算出與瞄準點之間的距離、高差等,將數據發回陣地,各炮再根據這個數據計算得出自己的炮方向、高低應該打到多少,就OK。

對於新型自行火炮來說,講究的是快打快撤,走哪就在哪打,不可能給你時間再去設立瞄準點,這時候咋辦呢?就要靠先進的射擊指揮數據鏈來實現,簡單來說,就是確定炮位座標,確定目標座標,通過計算得出火炮應該賦予的仰角與方向,然後調整好火炮姿態,裝彈射擊,打完就跑。

你看,瞄準需要的數據其實都是前觀的人在幹,單炮只要根據前觀發來的數據調整好火炮姿態就可以了。其實我覺得,真正的“瞄準”工作,是觀察所在幹。

簡單吧。原理一點都不復雜,計算的過程比較複雜。



大-臉-貓_


火炮這種武器,自從它問世以來,一直是戰場上最重要的武器之一;小到步兵迫擊炮大到大口徑榴彈炮,幾乎每一場地面戰鬥都會有炮兵的直接參與;在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之後,現代的火炮已經能夠將射程提高到四十公里了,那麼肯定會有人好奇,射程高達四十公里的火炮該怎們瞄準?

在早期的炮兵中,炮兵觀測手和炮兵瞄準,對於炮兵來說都是非常關鍵的;因為那時候的火炮性能落後,射程短精度又不高導致火炮的瞄準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以至於當時直接構建了一整套炮兵瞄準體系,這套體系非常複雜,包括風向,角度調整,射界大小等等;只要有一個步驟出錯,可能就會導致射擊失誤。這個時期的大炮射程一般在一公里到兩公里左右。

後來的炮兵觀測已經不需要這麼複雜的步驟了;但是依舊需要依賴觀測手的技術;以蘇軍為例,二戰中的蘇軍對火炮的使用規模是最大的,整個衛國戰爭中的火炮數量高達數萬門,蘇軍炮兵中就有專門的炮瞄手,不過不想最早的時候那樣需要很多人組成一個觀測隊伍;只需要部分小隊在前線進行觀測,而且一個觀測小組就可以指引多個小隊。此時的大炮已經可以達到十公里左右了。

到了現代,火炮技術已經大大進步;射程甚至可以達到驚人的四十公里,這麼長的射程是怎麼完成瞄準的呢?

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信息革命”開始後,軍隊的信息化也大大的改變了炮兵的瞄準手段,現在的炮兵觀測手可以安全舒適的呆在裝甲車內,簡單的操縱一下早就編好程序的炮瞄系統;然後再通過指揮車直接發送到各個自行火炮的車內,可以說只要炮兵能夠熟練操作這套系統,就能夠又快又精確的完成炮兵射擊工作。

隨著全球定位系統和各種雷達技術的發展,未來的炮兵可能還會發展出更加智能化,自動化的瞄準系統;甚至有可能只需要士兵簡單的按一下按鈕就可以直接精確的開火射擊。

瞄準首先要做到的是定位兩個點,一是目標攻擊點,二是火炮位置點。

  這兩個點的座標是平面直角座標的參數,炮兵射擊指揮系統將之換算成以火炮為中心的極座標參數,確定好方向角、高低角、和距離,再根據彈種和裝藥量的參數進行設定。

  射程40公里的大炮是如何瞄準的?,(這個圖就是射擊指揮系統的計算設備,後面的黑白頭是連被複線的接口)

  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火炮射擊是非常講究技術的,瞄準射擊非常複雜,需要用炮兵的指揮尺(盤)進行精確的計算,因此對人的能力要求很高。

  上世紀80年代之後,我軍普遍配發了炮兵射擊指揮系統,具有激光測距機、指揮系統計算機、有無線通信設備等。

  這個系統將這些複雜的直角座標系和極座標系的轉換,三角函數的運用,甚至炮彈散佈的分佈函數等等,都做成了算法。

  激光測距機將測量的目標位置信息通過有線或無線通信系統傳遞給指揮系統,並完成目標參數的自動裝填,炮手只需要設定好彈種等幾個有限信息就可以了。

  至於火炮的位置信息,有基於北斗的測地儀,總之現在火炮瞄準都傻瓜化了,炮兵射擊指揮系統完成了一切,只要你學會使用這套系統就行了。

  早在鴉片戰爭的年頭裡,炮兵開炮就已經開始進行計算了。

  開炮的時候,有四個基本條件是已知的,炮彈重量、裝入的火藥量,目標方位、目標距離。然後需要對兩個數值進行求解,第一個是炮口仰角,第二個則是火炮方位角度。

  求解得出了這兩個數值,那麼就可以基本命中目標了。

  在開炮後,根據炮彈落點再進行一次到兩次的修正,則命中目標的概率又會提高。

  後來遠程火炮開始不斷出現,這時就運用上了炮兵地圖

  就是這種上面畫了很多格子的地圖,前方偵察人員會去偵察,並在地圖上進行標定,通過這種炮兵地圖就可以根據己方位置和目標位置進行火炮的角度大致估算。

  計算後,炮兵就可以以特定參數進行開火。


鐵桿軍迷


能有這種射程的火炮一般都是大口徑火炮,一般這種火炮一般都配有火控雷達,由火控雷達指引火炮(算出目標座標),甚至炮彈打擊(修改彈道)。

當然現在有更先進的打擊模式,及由無人機在前沿發現目標,一旦發現目標,立即傳回目標物座標,指揮火炮發射打擊,炮彈發射後並實時修正彈道軌跡,直至最終擊毀目標!


二戰歷史軒


有一種學問叫《測量學》,有一種圖片叫衛星影像圖,現代戰爭火炮和測量是分不開的。

說簡單一點,進入衛星導航技術和高清晰衛星影像拍攝技術的今天,在戰爭開始之前,就會有專業特工、間諜等人員秘密潛入敵方,利用衛星定位系統對敵方的重要目標進行定位、測量,蒐集當地的各類機密測量數據,並通過衛星影像圖進行對比、分析,確定座標數據。然後開打的時候只要把自己的火炮位置確定下來就能立刻得到炮擊目標的座標數據,這是指的攻擊固定建築,如機場、通信基站等類目標,如果攻擊敵方陣地,需要前線士兵(以前是炮兵觀察哨),現在只需要給士兵配發一個GPS和激光測距儀就夠了,也能很快得到需要炮火覆蓋區域的座標數據。有了座標數據,然後根據風向,氣候變化等系列條件,確定最終的精確數據,開打就是了,現代戰爭打的就是高科技。

說句題外話,近年在我國抓獲多起日本間諜冒充旅遊人員在我國搞非法測量活動,其目的想必大家也都明白。所以搞好保密工作人人有責!


淡泊清淨無為


作為前陸軍工程大學某指揮控制教研室的教員,表示這個問題就是專業授課內容。

前面答友的回答也不錯,他們說的是二戰期間逐漸形成的大炮瞄準方法,但已經過時了,現在使用的是信息化的炮兵射擊指揮系統。

大炮瞄準是一門傳統的軍事技術,《射擊指揮學》是火炮專業軍校生的必修課,其中如何瞄準涉及到了大量科學知識和現代技術。

瞄準首先要做到的是定位兩個點,一是目標攻擊點,二是火炮位置點。

這兩個點的座標是平面直角座標的參數,炮兵射擊指揮系統將之換算成以火炮為中心的極座標參數,確定好方向角、高低角、和距離,再根據彈種和裝藥量的參數進行設定。



(這個圖就是射擊指揮系統的計算設備,後面的黑白頭是連被複線的接口)

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火炮射擊是非常講究技術的,瞄準射擊非常複雜,需要用炮兵的指揮尺(盤)進行精確的計算,因此對人的能力要求很高。



上世紀80年代之後,我軍普遍配發了炮兵射擊指揮系統,具有激光測距機、指揮系統計算機、有無線通信設備等。

這個系統將這些複雜的直角座標系和極座標系的轉換,三角函數的運用,甚至炮彈散佈的分佈函數等等,都做成了算法。

激光測距機將測量的目標位置信息通過有線或無線通信系統傳遞給指揮系統,並完成目標參數的自動裝填,炮手只需要設定好彈種等幾個有限信息就可以了。





至於火炮的位置信息,有基於北斗的測地儀,總之現在火炮瞄準都傻瓜化了,炮兵射擊指揮系統完成了一切,只要你學會使用這套系統就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