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被俘後,朱見深已經是太子,為何于謙卻要擁立朱祁鈺?

kurenai


因為擁立朱見深達不到目的,朱祁鎮回來更是遙遙無期;而且也先還會把明朝玩殘。

  • 其一,對於手中的籌碼,如果變得對對方更有價值,那是不會放棄的;只有想辦法要籌碼變成燙手的山芋,自己留著沒任何價值,殺了與對方結怨,百害無一利,只有這樣,人質能安全回來才是大概率事件。

土木堡之變發生時,明英宗可是大明朝當時的皇上,大明朝最高的統治者。對明朝而言,自己的頭都在別人手裡捏著,每個人都感覺不妙。此時也先手裡的明英宗的價值最大,捏著明英宗就可以要大明朝服軟,甚至可以把明朝,兵不血刃的玩殘,利用明英宗反覆提條件就是了,滅了明朝指日可待,也想當時也是這麼想的。放明英宗的事想都別想,誰叫明英宗這時候這麼有價值呢。

一來二去,也先不斷地拿明英宗勒索大明朝,但就是不放明英宗;明朝中已經不少朝臣意識到必須儘快廢掉也先手中的籌碼,那就是拿掉明英宗的皇位,否則,大明朝一定會被也先玩殘。

  • 其二,朱見深雖然是皇太子,年齡太小無法執政;而且也達不到選立新君的效果。

拿掉明英宗的皇位,換句話說就是擁立新君。當時明朝有兩種選擇,一是擁立皇太子朱見深,二是擁立監國郕王朱祁鈺。在土木堡之變發生的時候,朱見深雖然已經是皇太子了;但也只不過兩三歲,在明朝歷史上還沒出現過這麼小的皇帝。這麼小的皇帝不但無法獨立治國理政,導致皇權旁落,而且也達不到擁立新君的目的,哪有兒子不管爹死活的,身為天下表率的皇帝更在乎這一點,那也先也覺得拿明英宗來要挾朱見深一樣好使,明英宗一樣無法放回。再者在明英宗御駕親征前,是命令郕王朱祁鈺監國,而不是皇太子朱見深監國,當時的明英宗沒什麼顧慮,主要就是因為皇太子朱見深年齡太小。立郕王朱祁鈺為新君,則比立朱見深為帝條件更好,這時的朱祁鈺已經是21了,是成年人了,當時明英宗北征,朱祁鈺就被任命為監國了。而且朱祁鎮跟朱祁鈺為異母兄弟,這跟朱祁鎮和朱見深為父子關係要好得多,至少給也先感覺不一樣。朱祁鈺作做皇帝對於也先提出的要求,那朱祁鈺可以首先以大明朝利益為重,是有拒絕也先的權利的。大明朝有了新君,而且只是明英宗的兄弟,手裡的明英宗價值大打折扣。再要些明朝不好使了。如果也先氣急敗壞殺了明英宗,對明朝沒啥影響,反而會遭到明朝的報復,畢竟殺自己的主子不是什麼光彩的事,當時的蒙古已經分裂,也想不想跟明朝結下解不開的仇恨,也先基本不會殺明英宗。當明英宗成為“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在於謙等人的努力下,明英宗才被放回來。


在土木堡之變發生後,放棄朱見深立朱祁鈺是最優選擇。


過去即歷史


朱祁鎮登基之後,最開始有張太后管著,“三楊”輔佐,還算是規規矩矩的,但是張太后和“三楊”陸續死後,朱祁鎮寵幸的宦官王振開始得到重用,同時北方北元分裂出的瓦剌逐漸強大,屢次侵擾大明,朱祁鎮少年天子,正想要有一番作為,在王振鼓動之下決定御駕親征,這時候太子朱見深才2歲,所以朱祁鎮讓弟弟朱祁鈺監國,于謙輔佐,自己就出徵了。

明英宗朱祁鎮

如果按照預想,朱祁鎮這次親政應該是非常順利的,但是他聽信了王振建議,在土木堡讓大軍駐紮,結果被瓦剌追兵包圍,軍心動搖,朱祁鎮也被瓦剌俘獲,這個消息很快就傳回朝中,朝野震動,國家一片混亂,京城中不少權貴都準備南遷避難,在這個時候,朝廷急需穩定住局面,正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所以必須先從皇室推舉出一個人來繼承皇位,此時朱祁鎮已經將朱見深立為了太子,直接讓朱見深繼位不就行了嗎,為何于謙等人卻要推薦朱祁鈺呢?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其實沒有人在乎是誰來當皇帝,誰能讓國家穩定下來和平發展,誰就能得到百姓支持,這是千百年從不變更的真理。這個時候的朱見深才兩歲,一個兩歲的小孩,在國家危機存亡之時,能穩定住局面?傻子都不會信。而朱祁鎮在北伐的時候,讓自己的弟弟朱祁鈺監國,兩人歲數相差無幾,從能力上來說讓朱祁鈺監國也是對他的一種肯定,雖然讓朱祁鈺繼位不合禮法,但是朱祁鈺也是皇室成員,他在這種緊急關頭又身為監國是有責任站出來扛起大任的。

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

朱見深只有兩歲,立只有兩歲的孩子為皇帝,這在古代也不少見,東漢末年的皇帝一堆都才幾歲,十幾歲的孩子,但是這就會導致兩個問題,主少國疑,外臣干政。主少國疑就是指立年幼的皇子繼位無法穩定人心,瓦剌大軍來勢洶洶,立幼主又得不到百姓的信任,這樣一來就會導致國家內部動盪,不利益穩固統治。而朱祁鈺,于謙等人,在朱祁鎮被俘虜後,他們才是明朝政府的實際決策者,天子年幼沒有話語權,勢必會導致皇權衰微,大臣宗藩強勢,那麼還不如就讓朱祁鈺繼位穩定局面。

另外一方面朱祁鈺和朱見深相比,很明顯朱祁鈺更有領導能力,他能夠然已經動搖的朝中文武百官重新團結在一起,而於謙等大臣想的也是擊退瓦剌,然後再找機會把朱祁鎮搞回來,朱祁鈺被擁立登基之時也不敢有太多奢望,只求把瓦剌擊退,自己別成亡國之君就好,于謙等人也明確的對孫太后表過態,擁立朱祁鈺稱帝只是暫時的,以後皇位還是在朱祁鎮這一支,但是顯然于謙沒有考慮過皇位的誘惑有怎樣的魔力,朱祁鈺登基之後就沒想過將皇位還給朱祁鎮,于謙最後也因為擁立朱祁鈺被殺。

于謙

所以于謙等大臣在土木堡之變後,擁立朱祁鈺繼位,而不是朱見深,在當時明朝的處境看來這是個明智的決定,也只有朱祁鈺繼位,能夠穩定住大明動盪的局面,能夠團結群臣,能夠率領明朝抵抗瓦剌入侵,朱見深年幼,並不具備這個能力,對比之下,朱祁鈺才是最好的選擇。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玄坤文史


這體現了于謙等人高超的政治智慧。

1.也先的如意算盤。

朱見深出生於1447年,土木堡之變發生在1449年,儘管朱見深已是太子,但,實際是還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兩歲多的兒童,無任何執政經驗,說話無份量。而朱祁鎮又是貪生怕死之輩,一年半載是沒有殺身成仁的勇氣的。這兩點瓦剌頭目也先看得很清楚,於是,朱祁鎮作為也先手中的籌碼就有很高的價值了。

因為明英宗是大明朝的統治者,在朝野就是一言九鼎的天子,沒人敢違揹他的意願。如果牢牢控制著明朝的天子,也先就可以挾天子以令大明!在攻城掠地時,能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樣瓦剌滅明朝的成本低,而且速度快。

明朝中有見識的朝臣自然明白也先的小九九,知道要國有寧日,就必須儘快毀掉也先手中的籌碼,也就是讓明英宗不再擁有皇位——讓明英宗一文不值。如此,既可保住英宗的性命,也能讓明朝在抗擊瓦剌侵略時,有渾存的底氣。


2.于謙深謀遠慮,善於權衡利弊。

如果,擁立皇太子朱見深為皇帝,這位睡覺還尿床的兒童根本不會理政,必然導致皇權旁落。還有,朱祁鎮是朱見深的親爹,父子情意在——如果立朱見深為皇帝的話,說不定這個懵懵懂懂的兒童會不顧一切條件贖回自己的親爹,這加大了朱祁鎮作為籌碼的份量,提高了朱祁鎮作為人質的價值,也正中了也先的下懷!

朱祁鎮在御駕親征前,明令郕王朱祁鈺監國。這時的朱祁鈺風華正茂,已二十一歲,精力充沛,有一定的執政經驗,在朝野也有威望。能認清理智與感情的界限,且朱祁鎮跟朱祁鈺是同父異母兄弟,隔著一層山!在親情與國家利益面前,自然知道熟輕熟重!



3.于謙擁立朱祁鈺為帝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最優選擇。

顯然,擁立朱祁鈺當皇帝是最明智的抉擇,最低能破滅也先的幻想!朱祁鈺身為大明王朝的至高無上的皇帝后,可以理直氣壯地向也先提出要求,對也先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也可以嚴辭拒絕!

也先能征慣戰,也機智靈活!知道大明擁立朱祁鈺為皇帝后,立即明白朱祁鎮已有無價之寶變成了一錢不值的昨日黃花了!自己的計劃已經泡湯!如果殺了這位先帝,對明朝沒有任何影響,反而會激發大明同仇敵愾的決心,增加明朝報復自己的機率與勇氣!



在於謙等人高瞻遠矚政治策略下,朱祁鈺被立為皇帝,明英宗也被放了回來。


希望星晨58298869


算算太子的年紀就知道了。

朱見深生於1447年,土木堡之變發生在1452年。也就是說,他爹朱祁鎮被俘虜的時候,他是個6歲的孩子,還是虛歲。

當然,中國歷史上不乏幼主登基的事件,也有個別把國家治理得很好的。但是更多的,是像後周柴榮幼子登基,被趙匡胤奪了江山;東漢屢屢有幼主登基,國家大權被外戚與宦官玩弄與股掌之間;就是英才大略的康熙,也有一段時間被權臣鰲拜壓制,毫無實權……

以上事例,還是在國家基本太平、至少沒有迫在眉睫的危難的情況下。而土木堡之變以後,敵軍直逼京師,京中多有遷都之議,國家已經危在旦夕。

這時候扶年幼的朱見深登基,不僅於局勢無補,反而會更增添不少麻煩:會不會有人懷疑,于謙扶立幼帝,是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呢?要知道,明朝大臣,最擅長的就是黨派之爭!

于謙這位忠勇的英雄,也許不會怕什麼黨派之爭。但是在國家危如累卵的時刻,需要的是凝聚所有力量,任何大大小小的分裂都是不利的。所以,扶立一位比較年長的君王,是于謙,也是大明王朝最好的選擇。


棲鴻看紅樓


“土木堡之變”的故事想必對明史有點了解的人都知道,在這場“御駕親征”的鬧劇中,明英宗朱祁鎮把二十萬大軍和諸多文官武將葬送於一役,自己也做了階下囚!

對於大明王朝來說,皇帝出征失敗,而且當了俘虜,他們的當務之急就是確立新的“皇帝”以便帶領他們度過當前的難關,選誰當這個“老大”就是當務之急了。


為什麼眾人,特別是于謙為代表的大臣擁立監國的皇弟朱祁鈺為皇帝,而不是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呢?

  1. 皇子年幼,難堪大任!!!此時正統十四年,而朱見深只有二歲的年紀,這個年齡如果把他放在皇帝的位子上,我想面對眼前瓦剌大軍進攻北京的困難局面,我想是一點用處都沒有的吧,所以,朱見深在眾人眼裡,根本就不是考慮的對象,而且題主也得表述有誤,此時朱見深根本不是太子,他的太子之位是以後朱祁鈺給立的。
  2. 另立皇帝,打消瓦剌那明英宗要挾的念頭!按理說,朱祁鎮和大太監王振在禍害大軍出發去“土木堡”之前,就確定了“朱祁鈺”為監國,皇帝尚在,也沒有必要重新確立皇帝,可是因為現在的皇帝在瓦剌的手中,如果他一直是明朝的皇帝,那麼瓦剌不就是可以予取予求了。明顯,對於大明來說,這種局面不可以發生,要不然這個帝國就回陷入覆滅,所以,才要立朱祁鈺解決“勒索”的問題!事實證明,朱祁鎮能活著回來,也是因為他沒有了利用價值!!!

  3. 朱祁鈺和于謙保衛明朝的目標一致!此時的情況緊急,瓦剌大軍馬上就要兵臨城下,而明朝最精銳的大軍都葬送在了“土木堡”,再從全國其他地方調遣軍隊需要花費時間。朱祁鈺和于謙都做好了抗爭的準備,于謙擁立朱祁鈺,是想找個有領導能力的人,擊退瓦剌,救回明英宗。也的確,在瓦剌圍困北京的戰鬥中,北京的臣民同仇敵愾,一起抵禦了瓦剌的進攻,穩固了明朝的統治,安然度過了這次危機!
  4. 孫太后點頭立朱祁鈺為帝,並確定朱見深的太子地位!于謙等人雖然擁立朱祁鈺為皇帝,但是他們卻沒有決斷權,所以最後還需要當朝的孫太后同意,孫太后同意朱祁鈺的皇帝,但必須立朱見深為太子,皇位還是明英宗朱祁鎮那一脈的,所以說,朱祁鈺當皇帝只是暫時的!

所以說,朱祁鎮咎由自取的被俘,是沒有辦法把皇位傳給他的兒子朱見深的,因為此時朱見深並不想題主所說的是太子,而且年齡太小,明朝此時又面臨“國家存亡”的大危機,所以選擇有決斷能力的朱祁鈺才是最好的選擇!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1449年,明英宗登極上位,此時正直北方的瓦剌不斷侵擾大明的邊境,剛剛當上皇帝的明英宗,為了展現自己的英明神武,在太監王振的攛掇下,不顧現實條件御駕親征,最終兵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

影視劇中的明英宗被俘


而此時太子朱見深才兩歲,為了避免國無長君,於是于謙等大臣們紛紛與皇太后商議,決定擁立皇帝的弟弟、鋮王朱祁鈺為皇帝,尊英宗為太上皇。而之所以于謙等大臣要擁立朱祁鈺而不是朱見深為帝,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影視劇中的朱見深

【1】首先是年齡太小。

中國曆朝歷代也有很小的小孩登極帝位的,但是這種小皇帝什麼都不知道,甚至話都不會說,如何統領滿朝文武呢,歸根還是要靠皇太后在後面支撐,但這種格局是有很大的風險,一方面會導致太后專權,一方面會引起外戚干政,這對於明朝長遠發展是十分不利的。

于謙畫像

【2】當時大明所處的環境也是不允許的。

皇帝被俘這是一個國家最大的恥辱,而且瓦剌挾持明英宗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趁機擾亂明朝政府,不斷地從明朝獲取更多的好處,而且一直對明朝北部邊境進行騷擾。在這樣的環境下,一個小兒的上位是不可能解決明朝的根本問題,外部有外敵入侵,內部皇帝被俘小兒上位,這樣會導致整個朝堂人心不穩,顧慮重重,這樣更不能更好地應對瓦剌的挑釁。所以,急需一位成年的繼承人來主持朝政,應對瓦剌的挑戰和穩定朝堂。

影視劇中的明代宗

【3】土木堡之後,實際上鋮王朱祁鈺監國。

土木堡之變發生之後,震驚朝野,群龍無首,朝中大臣也慌亂一團,而此時鋮王朱祁鈺擔負起監國的重任,命令群臣討論作戰和防守的方略。此時的鋮王起到了穩定朝堂的作用,使得整個朝廷不至於因為皇帝被俘而國事荒廢。

所以,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分析,土木堡之變後的大明王朝,只有鋮王朱祁鈺站出來擔負起這個重任,才能使大明朝不至於因為皇帝被抓而群龍無首,導致國家敗亡的惡果。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的一個轉折點,基本上可以說明朝就是以土木堡之變為分水嶺的,在此之前明朝國力蒸蒸日上,四夷賓服。土木堡之變以後明朝開始走下坡路,這是對國家層面的影響。而土木堡之變對於朱明皇室的影響那自然是皇位的歸屬,以及後面奪門之變都和土木堡之變有著直接的影響。

土木堡之變

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日,一代英主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年僅三十八歲。他的長子,當時年僅九歲的朱祁鎮登基為帝,年號正統。年幼的朱祁鎮沒有辦處理政事,所以當時全國的政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宣宗的母親)把持,賢臣“三楊”主政。張太后地位尊崇,卻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許外戚干預國事。三楊組成的內閣,堪稱明朝最強的內閣,,安定邊防,整頓吏治,發展經濟,使得大明朝國力鼎盛。

而且史書對三楊也大家讚賞:“正統間,文貞(楊士奇)為西楊,文敏(楊榮)為東楊,因居第別之。文定(楊溥)郡望,每書南郡,世遂稱南楊。西楊有相才,東楊有相業,南楊有相度。故論我朝賢相,必曰三楊。”

在這一段時間,政治清明,明朝的國力一直處於鼎盛狀態,而朱祁鎮也逐漸長大。但是他老爹朱瞻基給他留下的這一套班子也慢慢的解體。

正統五年,楊榮去世(諡號文敏);正統八年,張太后駕崩;正統九年,楊士奇去世;正統十一年,楊溥去世。隨著太皇太后和三楊的去世,被朱祁鎮寵信的太監王振開始嶄露頭角,他開始慫恿年幼的天子朱祁鎮建功立業。

朱祁鎮也想超過父祖的功業,他的曾祖朱棣不用說了,多次遠征漠北,他的父親朱瞻基也曾經御駕親征,但是朱祁鎮卻沒有,於是他也想證明自己的軍事才能,加上此時蒙元殘餘勢力犯邊,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決定御駕親征。

正統十四年,明英宗親率二十萬精銳大軍出征,計劃從大同北上,與瓦剌在明朝邊境決戰。明軍剛到達大同就接獲太監郭敬的密報,得知瓦剌已做好準備,明軍立即從大同班師東返,計劃從居庸關回京。途中遭遇瓦剌多次襲擊,大同、宣府接連失守,吳克忠與朱勇率領的兩部大軍共五六萬人,在鷂兒嶺慘敗全軍覆沒。餘下部隊移師於土木堡被瓦剌襲擊,明軍戰敗投降,傷亡過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大臣戰死。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朝廷的反應

明英宗朱祁鎮在御駕親征之前,已經封了自己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由於太子年幼,就讓自己的異母弟郕王朱祁鈺監國,朱祁鎮被俘虜給明朝造成了極大的震動,這是明朝開國以來第一次皇帝被生俘,抓住朱祁鎮的也先決定好好利用一下朱祁鎮的皇帝身份。

畢竟朱祁鎮不是一般的俘虜,這是明朝的皇帝,絕對不能殺,可以用他皇帝的身份作為籌碼,逼迫明朝做很多的事情,甚至也先利用朱祁鎮輕鬆的到達了北京城下,在這樣危急的情況下,于謙等大臣立刻建議

孫太后,國不可一日無君,何況在此危難之時。於是,郕王朱祁鈺被擁立為皇帝,遙尊被俘的朱祁鎮為太上皇。同時下令邊關將領,不得私自與瓦剌接觸,即便是瓦剌用上皇的名義,也不用搭理。也先惱羞成怒,揮師攻打北京。卻被于謙等明朝文武擊敗。北京保衛戰,明軍擊退瓦剌。瓦剌無奈之下,退走大漠。明朝的社稷被保住了,郕王朱祁鈺登基為帝,是為景泰帝,尊朱祁鎮為太上皇。而也先見從朱祁鎮身上得不到什麼好處,於是就放了他。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朱祁鎮早已經立下太子朱見深,那麼當時為了不讓朱見深登基為帝呢?

為什麼不立朱見深

朱見深原名朱見濬,正統十二年十二月九日出生,正統十四年被封為太子,也正是這一年土木堡之變發生,他的父皇被俘虜,當時他才兩歲,他的年齡也決定了他當時不能即位成為皇帝。

一、主少國疑

當時的情況是皇帝被俘虜,也先帶著皇帝一路騙開了不少的關防,在這樣危機的情況下,選擇一個新皇帝,一旦有了新皇帝,朱祁鎮的作用就沒有那麼大了。但是這個皇帝也需要能乾坤獨斷,不能事事都需要大臣們替他做決定,那樣的話,很多事情都被耽擱了。顯然兩歲的皇太子朱見深不適合,主少國疑,自古有之,特別是在這樣危機的情況下,為了整個大明,朱見深自然被排除了。

二、朱祁鈺有優勢

朱祁鈺是朱祁鎮的弟弟,年紀只比他的哥哥小一歲,當然了也正是因為這一歲使得他沒有當上太子,因為當時朱瞻基的皇后並沒有生下兒子,朱祁鎮是他實際上的長子,所以說在此時年齡也有優勢。

朱祁鈺按理說只有一種可能成為皇帝,那就是朱祁鎮突然死了,而且沒有兒子,那朱祁鈺就可以有機會成為皇帝,但是很顯然朱祁鎮有兒子,而且還被立為太子,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朱祁鈺還是成為了皇帝,說明他還是有優勢的。他的優勢就是他成年了。

在當時的情況下,大明隨時都有可能被顛覆,在這樣的情況下選擇一個成年的皇帝,顯得多麼重要,所以朱祁鈺自然而然被選了出來,而且還是不二人選。如果當時朱見深也已經成年的話,那麼根本就沒有朱祁鈺什麼事情了。

所以說在當時選擇朱祁鈺即位而不是太子朱見深,是當時的形勢所決定的,如果是在和平時期,朱祁鈺也絕對不能即位。當然了朱祁鈺也不負眾望穩定住了局面。但是他後來也比較慘,朱祁鎮的奪門之變,將他給廢掉了,並且他的兒子也死了。


天楓說


大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22歲的明英宗朱祁鎮欲效仿曾祖和祖父討伐蒙古,建立不世之功,親率大明60萬精銳軍隊北伐, 由於由於宦官王振的瞎指揮和瓦剌大軍的埋伏,明朝大軍行至土木堡時慘遭全軍覆沒,不僅隨軍出征的明朝六部九卿全部戰死,就連當朝皇帝明英宗也被瓦剌大軍俘虜,這一事件就是讓明朝險些滅亡的“土木堡之變”。明朝皇帝被俘的消息傳到北京後,最先炸開鍋的則是紫禁城內的文武百官和皇帝太后,孫太后默默垂淚,錢皇后哭天搶地,文武百官有的破口大罵王振誤國,有的則面如死灰一言不發。比皇帝被俘,明軍覆滅的消息更為緊急的是,北方的瓦剌大軍還揚言要進攻北京成,而明朝內部由於皇帝被俘,朝中群龍無首,對於如何應對瓦剌大軍南下攻城,這些留守北京的敏超大臣們你一言我一嘴,陷入到了無休止的爭論之中。在這群唾沫橫飛的大臣中,有一個人鎮定自若,他奏請監國的郕王繼承大位,以安民心。這個人就是明朝兵部尚書-于謙。也就是這個人,在不久之後的北京保衛戰中,挽救了大廈將傾的大明王朝。

明英宗被俘後,于謙之所以擁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實際上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因為當時于謙環顧朝中幾位有可能掌權的人,只有郕王朱祁鈺最為合適,那麼,當時在英宗被俘後,都有誰可以代替被俘的明英宗暫代朝政呢?實際上有三個人:孫太后,朱見深、朱祁鈺。

無心行垂簾稱制之舉的皇太后孫氏:

孫太后即歷史上的孝恭孫皇后,原本是明宣宗貴妃的孫氏,因為深得宣宗皇帝的寵愛,所以在皇后胡善祥被廢后被宣宗皇帝冊立為了皇后,明宣宗一朝的十年間,孫氏深受皇帝的寵愛,孫氏所生之子朱祁鎮,也被宣宗皇帝立為了皇太子,宣德十年,三十八歲的明宣宗駕崩,孫氏年僅7歲歲的兒子朱祁鎮繼位,次年改年號正統,這就是明朝歷史上的第一位幼帝--明英宗朱祁鎮。朱祁鎮即位後,孫皇后晉位皇太后,成為了宮中地位僅次於太皇太后張氏的人。

孫氏雖然在宣德年間以爭寵、善妒出名,但是其在朝政方面卻從無染指,一方面,明朝自開國以來從無後宮臨朝稱制之舉,另一方面,孫皇后本人對於權力並沒有太多奢望,她似乎更願意做一個深宮婦人。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後,于謙等人最初曾奏請孫太后臨朝聽政,但是被孫太后婉言謝絕了,這其實並妃孫太后的客套,而是真心不想接手這樣的爛攤子,確實,一個沒有任何從政經驗,也沒有經受過任何歷練的深宮婦人確實無法應對當時波譎雲詭的複雜局面。

過於年幼無法理政的皇太子朱見深:

在孫太后謝絕垂簾聽政後,朝中們的大臣便盯上了明英宗的繼承人,也就是皇太子朱見深,但是這位庶出的皇太子當時的情況卻讓人們憂心忡忡,因為這位皇太子不要說是上朝理政,就連說句利索話都還做不到,此時的皇太子朱見深,年僅兩歲。雖然擁立皇太子為皇帝可以繼承明英宗留下來的大統,但是這樣一個咿呀學語的孩子如何能夠主持當時的混亂局勢?如果是大明王朝海晏河清,盛世太平的承平時期,或許以為年幼君主的冊立不成問題,但是在當時皇帝被俘,主力軍隊覆滅,瓦剌大軍壓境的危及形勢下,扶持這樣一位幼主登基是無法安定軍心和民心的,而小皇帝的冊立反而會讓一些別有用性的人蠢蠢欲動。考慮再三,于謙等人放棄了擁立皇太子朱見深位皇帝的想法。


皇太后不幹,皇太子不能幹,那麼這皇帝,誰來幹呢?人們的目光投向了當時的監國郕王朱祁鈺。

年富力強的的宣宗次子郕王朱祁鈺:

郕王朱祁鈺,明宣宗次子,其母為宣宗賢妃吳氏,這位吳氏本是漢王朱高煦的宮女,朱高煦兵敗後,吳氏等人被俘,明宣宗赦免了吳氏的罪過,將其安置在宦官陳符家中,宣德三年,吳氏生下了皇次子朱祁鈺,但是因為罪臣的身份,吳氏母子長期居住在宮外,沒有獲得任何身份,這樣的狀況一直持續到宣宗臨終前。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病重自感時日不多,於是派人將吳氏母子召進宮,當著皇太后張氏的面正式承認了她們,並託付自己的母親張太后善待吳氏母子。託孤之後宣宗駕崩。張太后沒有食言,封朱祁鈺為郕王,並修建王府供他們母子居住。這便是郕王朱祁鈺的幼年。

因為是明英宗朱祁鈺唯一的弟弟,所以郕王在成年後並沒有嚮明朝其他藩王那樣到外地就藩,而是被英宗恩賞住在了北京城內,正統一朝,英宗皇帝與郕王朱祁鈺兩兄弟的感情非常好,英宗經常召郕王入宮。正統十四年,明英宗御駕親征前,還親命弟弟郕王朱祁鈺監國,可以說,明英宗對於這個弟弟還是充分信任的。明英宗被俘後,于謙擁立郕王朱祁鈺繼承位,朱祁鈺對此連連推辭,這並非虛偽的客套之舉,而是朱祁鈺真不想做這個皇帝。于謙擁立朱祁鈺位皇帝,一方面,他是明宣宗除英宗外的唯一兒子,血統方面名正言順,另一方面,朱祁鈺年富力強,在朝中口碑較好,其母吳賢妃母家出身低微,外戚方面也沒有任何勢力,這樣一個人是可以主持當時的危急局面的。

當時明朝面臨的局勢猶如北宋末年的局面,朱祁鈺一個不小心,恐怕就會走上“徽、欽二帝”亡國被俘的老路,因此朱祁鈺是真心實意不想做這個皇帝。但是最終朱祁鈺還是在於謙的勸說下同意登基為帝,朱祁鈺就是明朝歷史上的明代宗景泰皇帝,景泰帝登基後,對內整頓軍備,同時重用主戰派的于謙,景泰帝還駁斥了揚言南遷的大臣,面對瓦剌大軍的進攻,代宗朱祁鈺進行了堅決的抵抗,最終,明朝在君臣上下一心的情況下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明朝國勢轉危為安。正是明代宗朱祁鈺和于謙的堅持,才是明朝沒有走上宋朝南遷的老路,朱祁鈺和于謙對大明王朝居功至偉。


歷史課課代表


1449年6月,瓦剌太師也先屢次進犯明朝邊境,受太監王振的攛掇,明英宗朱祁鎮不顧群臣反對,親率25萬精銳軍隊北征,在土木堡被瓦剌包圍,25萬大軍死傷過半,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52位大臣戰死,明英宗朱祁鎮也被俘。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也先俘虜明英宗後,就想趁北京空虛,一舉攻破北京城。而都城內的官民聽說明軍慘敗,明英宗又被俘,都人心惶惶,朝庭內甚至許多官員建議遷都南京(實際上就是逃跑)。明英宗御駕親征時,讓弟弟郕王朱祁鈺留守北京,處理日常事務。郕王升兵部侍郎于謙為兵部尚書,授予于謙“提督各營軍馬”重任,命令在京所有將領必須聽從於謙指揮。于謙下令,凡是上書要南遷的官員,一律處死,這才控制住了局面,與朝庭各大臣達成了留在北京,守衛京都的統一戰線。然後就是積極調各地方的軍隊來守衛京都,積極備戰。為了防止瓦剌拿明英宗要挾他們,於是于謙在徵得太后的同意後,暫時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尊明英宗朱祁鎮為太上皇。


當時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是太子,那麼他們為什麼不尊太子為皇帝,而要另立朱祁鈺呢?其實這跟當時的形勢有關。朱見深雖為太子,但當時只有2歲,如此京都存亡的關鍵時刻,立一個兩歲幼兒為皇帝並不能安撫民心,而國主年少還可能出現大臣專權的現象。當時的形勢需要一位能擔大任的國君與臣民一塊麵對困難,所以大臣們才會立郕王為帝。而且當時說好的郕王是暫代皇帝,等到明英宗回來了還是要把帝位還他的,而朱見深也依然是太子。

不得不說,于謙擁立郕王為皇帝,確實是明智之舉,他們成功打退了瓦剌大軍,保住了大明的江山,一年以後明英宗也被瓦剌送還。但是已經做上皇位的朱祁鈺卻不想再下來了,他囚禁了明英宗,幾年之後更是廢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又過了幾年朱祁鈺病重,被囚禁的朱祁鎮趁機奪回了皇位,他上位後第一件事就是殺了于謙,可憐于謙一心為了江山社稷最後卻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孔六十三


天子被俘,瓦剌大軍壓境,正值大明危難之際。此時,擁立幼主即位,豈不是添亂?

我們先來看看,郕王朱祁鈺臨危即位前的背景:<strong>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受奸宦王振所鼓動,不顧群臣反對,執意要御駕親征。結果,明朝二十萬大軍在土木堡一帶被瓦剌軍隊消滅,明英宗被俘,隨駕文武也多半死難,史稱土木堡之變。

官軍大敗,天子被俘的消息傳至京師,朝野震動,朝堂上哀嚎痛哭之聲不絕入耳。而京城內外更是人人自危,有的富戶已開始準備轉移財產,甚至有個別大臣都琢磨著要把子女送往南京避難.......

在此危局之下,大明朝堂上圍繞著是“死戰”還是“南遷”,開展激烈的紛爭。試問在如此危難之際,擁立當時還在襁褓之中的太子朱見深,將力挽狂瀾的重任交託給一個只有兩歲的嬰孩,顯然不是什麼明智之舉。

郕王朱祁鈺臨危受命,其實是孫太后和于謙共同推動的。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面對天子被俘,瓦剌大軍直逼京師這一危局,名臣于謙挺身而出,駁斥南遷之策,指責南遷實乃亡國之論。于謙認為,大明的皇陵和宗廟社稷均在京師(北京),不可輕言放棄。而且,北宋滅亡的教訓也正是前車之鑑。 所以,于謙主張堅守北京城,抵抗瓦剌大軍的入侵。

既然要堅守北京城,就需要擁立一位能扛起大旗的天子。所以,于謙以”為免主少國疑“為由,稟明孫太后,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而孫太后也是深明大義的,此刻也是堅定的站在於謙這邊。而且,早在同年的八月十八日,孫太后便以朱祁鈺為監國。

正因為有孫太后和于謙這一內一外的支持,八月二十八日,王文上書朱祁鈺,希望其以江山社稷為重,承繼大統。最終,朱祁鈺於同年九月即位稱帝,是為明代宗,改元景泰,遙尊明英宗朱祁鎮為太上皇。

而事實證明,明代宗確實在危難之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扛大旗作用,有效的穩住了當時朝堂的局勢。明代宗即位後,當即整肅內部,清算王振黨羽,任用於謙等能臣。同時,他還在於謙的輔助下,積極組織北京保衛戰,調集重兵,安定人心,最終力挽狂瀾,成功擊退瓦剌大軍的進犯,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