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太子真如《大明风华》者梁冠华演的这么委屈、窝囊吗?

火星上的豹子


《大明风华》中,朱高炽的言行举止,很容易给人一种感觉——又怂又笨。但《大明风华》毕竟是文艺作品,历史上的他,并非如此。

明仁宗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也是徐达的外孙。他作为继世之君,在位仅十个月,也没有父亲爷爷那般雄才大略,但却处于明朝从创业到守城的关键时刻。他的历史作用在于调整国策与指导思想,为后来者守成创造条件,对明朝的稳定发挥过积极作用。

从藩王世子到坐稳太子,一路磕磕绊绊

洪武十一年,朱高炽出生于凤阳。这年,朱元璋命令朱棣去凤阳待命。凤阳是大明王朝先祖陵墓所在,朱元璋令诸王就藩前先辞祖庙。两年后,朱棣就藩北平,在北方立下赫赫战功。朱高炽虽生活于尚武的王府之家,却有宅心仁厚的性格。

明朝帝王立嫡长子为嗣,朱高炽作为长子,于洪武二十八年被册封为燕王世子。这位世子从小就受儒家思想熏陶,熟悉儒家的治国之道,被朱元璋赞赏为“有君人之识”。但是,朱高炽沉静好文,体弱多病,无论个性还是身体状况,都让朱棣大失所望。他的同母弟弟朱高煦却因勇武过人而深受父亲喜爱。朱棣当藩王时,朱高炽的世子位置还比较稳。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太祖遗诏,禁止藩王进京奔丧,命诸王派儿子临丧,三年后回封地,这实际上是防范藩王干扰朱允炆继位的措施。当时,朱棣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都在南京。

朱允炆继位后,马上就开始削藩,朱棣成了主要打击对象。朱棣称病,上书要求放回其子。朱允炆这时就犯傻了,竟然真的放朱高炽等人离京。

朱棣本就对朝廷削藩不满,父子团聚后,没了后顾之忧,就开始起兵争夺皇位。在长达四年的内战中,朱高炽镇守北平,朱高煦随父出征。朱高炽虽也有亮点,还击退朝廷大军,但功劳却不如朱高煦。

朱棣继位后,因朱高煦没有明显过错,并且还是太祖所立世子,而内阁文臣又坚定立长子,于是,将朱高炽立为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

朱高炽虽是太子,却有三个不稳定因素:

一、朱棣对他不感冒,甚至立他为太子都有点勉为其难;

二、功劳相对较小,在军中缺少威望;

三、朱高煦曾立下大功,有军方将领支持,还深受朱棣喜爱,并且对朱高煦不服。因此,他多次给朱高炽挖坑,以至于朱棣时有改立之意。

仗着自己的功劳大,朱高煦越发嚣张跋扈,不仅不去封地,而且积极策划夺嫡活动。他曾求得天策卫为护卫,自比李世民。有一次,朱棣北征时,朱高煦募兵三千,到处劫掠,连朝廷大员也不肯放过。朱棣回京后,得知朱高煦罪状,忍无可忍,将其拘禁。由于朱高炽的营救,朱棣才赦免朱高煦之罪,但将其赶往山东。

朱高煦夺嫡失败后,朱高炽并没有安全。朱高燧觉又跳了出来,多次拨弄是非,挑拨太子与朱棣的关系,但朱高煦每次都能转危为安。见挑拨不成,朱高燧甚至准备政变,结果被人告发,最后又是朱高炽出来求情。

经过数次良好的表现,朱高炽也逐渐得到朱棣的信任,太子之位也越做越稳。

继位之后,一改明朝往日作风,赢得世人支持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北征途中去世,朱高煦有惊无险地继承皇位,是为明仁宗。当时的明朝,经过多年军事征战,已经疲惫不堪,国库空虚,老百姓生活贫困。尤其是大规模的宫殿建设,劳民伤财。朱高炽继位后,对朱棣的做法很不以为然,立刻停止之前的穷兵黩武,休养生息,减免赋税。他采纳大臣的建议,停止下西洋以及各地采办金银。

在用人方面,朱高炽释放许多被朱棣关押的大臣,包括建文帝的诸臣家属。他的这个举动,开了明朝新帝继位平反冤狱的先例。这些被平反的人,自然对他感恩戴德。

此外,朱高煦重用文臣,提高阁臣权力和地位,让内阁实际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机构。内阁臣子还要兼职教导太子、太孙,对储位的确立和传承起到很大作用。

秋媚说:如果说朱元璋、朱棣的执政风格是法家那一套,那朱高炽就是就是典型的儒家践行者。他在位时间虽短,但行事风格处处都体现出“仁”,符合儒家的行为准则,因此,也就能受到文人的普遍拥戴,好名声也就随之而来。


秋媚读史


委屈是真的,但是窝囊是不可能的。

先说大明风华里的太子,他是朱棣的大儿子,叫朱高炽。

历史上的朱高炽倒真的是一个大胖子,他身体肥壮,走路的时候,需要两个侍从扶着。

朱高炽虽说很胖,但是绝不平庸,更不窝囊。

他本人的执政水平很强。还是燕王世子的时候,就曾经替父亲看守燕京城。

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带着自己的兵在外面打仗,而在家处理各项日常杂物,守城,提供粮草等一系列的事情,都是由朱高炽去主持,并且做得还不错。

后来李景隆率50万大军攻打北平,而是他与徐后,以一万兵力相抗,最张守住了城池。

而后来燕王登基之后,更是多次亲征大军,讨伐北元余孽,而在这个过程中,都是由朱高炽监国。

只不过,他由于比较胖肥,为人仁慈,和朱棣从长相到性格,都差距很大,于是朱棣便很不喜欢他,并且多次有废太子,并二子朱高煦为太子的想法。

而二子朱高煦长相帅气,武艺高强,在靖难战争中,多次随父亲冲锋陷阵,在军方也有着不错的人缘。并且,由于靖难之役中,他曾经救过朱棣的命,曾被朱棣许诺,将来把皇位传给他(这他李渊有着诸多相似吧)。

而双方斗来斗去,但是朱高炽有一个好儿子朱瞻基,一直受到朱棣的喜爱。后来,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成祖终于下定了决心,于公元1404年立朱高炽为太子。

虽说后来朱高炽只是当了九个月的皇帝,还是有不少政绩的。比如说赦免一些曾经支持建文帝的臣子及他们的后人等,为后来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础。


木子君的小屋


历史上的朱高炽,庙号明仁宗,一个“仁”字,就可以知晓此人是怎样的性格。虽然做了短短10个多月的皇帝,可是他的政绩却是有目共睹的,套用当年明月的话,这个大胖子是个好人也是个好皇帝。

梁冠华《大明风华》里面的扮演太子朱高炽,个人以为他用精湛的演技,还原了一个比较接近历史上的胖太子形象,就冲这点就得给梁老师一个大大的赞👍

朱高炽是朱棣与徐皇后的长子,可是在颜值上面,他并未遗传父母优良的基因。朱高炽外形肥胖,还有点瘸腿,喜欢读书,宅心仁厚,是个大大的好人。

可是行伍出身的朱棣并不喜欢自己的胖老大,他钟意的是二儿子朱高煦,的确老二武艺高强,外形俊朗,集合了他与徐皇后的一切优良基因,所以朱棣想废长立幼。

不仅仅是徐皇后,还有文武百官都是反对永乐大帝的这一决定。古代皇室都是遵循立嫡长子为太子的原则,当时朱元璋也想离老四为太子,可是他是庶出,群臣反对,老朱只能作吧。

现在朱棣登基称帝后,他终于体会到了老爹当时左右为难的心情。所以朱高炽坐上了太子之位,可是一直都做得并不怎么稳当。

他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一个是对他百般猜忌的皇帝父亲,一个是对他的太子之位虎视眈眈的汉王弟弟,还有个喜欢没事找事的赵王弟弟。

都是血脉至亲,可是因为皇权,亲人成了仇人,心底善良的胖太子,每天过的如履薄冰,纵然心中委屈万分,可是他还是尽职尽责地做着监国一事,还做的特别出色。

从当上太子之后到当皇帝之前,朱高炽做了20多年的监国太子,虽是太子之名,行的是皇帝之实,就连为人苛刻的朱棣也十分放心对于老大监国。

所以说从私情方便,朱高炽的确从父亲与弟弟那里受了不少委屈,可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朱高炽是拎得十分清楚的,他可一点都不窝囊。


剧来叨


《大明风华》的整体色调、布景我都还挺喜欢的,就是人设有点崩。女主角孙若微,在历史上本是永城县主簿之女,不是什么御史大夫的女儿,和朱家更没有血海深仇。

小小年纪就因有美名而被朱高炽的外婆推荐入宫,由朱高炽的妻子亲自教养,预备让她嫁给儿子朱瞻基为正妻。

不料朱瞻基到了成亲的年纪时,朱棣听了方士的话,另选胡善祥为皇孙妃,孙若微只是嫔。但朱瞻基和孙若微青梅竹马,早已有了感情,登基后还是找理由废了胡善祥,立孙若微为后。

(孙若微)

朱高炽的人设也崩了,要论委屈,他在朱棣面前是委屈的,却也没像电视剧里那样有装疯卖傻抖机灵的嫌疑;要说窝囊,他可不窝囊。身为皇帝的嫡长子,哪怕老爸再不喜欢他,他活得也不窝囊。

朱棣不喜欢朱高炽,理由很充分。他尚武,朱高炽身体肥胖行动不便,别说武了,正常走路都要两个内侍扶着;他像父亲朱元璋一样,主张从严治政,朱高炽却温和仁善,两人的治国方针完全不一样。

如果没有对比,朱棣勉勉强强也能接受这样的长子,奈何旁边有个次子朱高煦对比着,朱高煦无论从性格爱好还是外形上来说,都极像朱棣,用古人的话来说,叫做“深肖其父”。当朱高炽只能

朱棣很喜欢朱高煦,某次战役中朱高煦表现出色,朱高炽抚着他的背说:“勉之!世子多疾!”这意思是说,你多努力吧,你哥身体不好,有可能活不了多久,他一死,世子之位就是你的了。

(朱高炽)

所以说朱高煦的野心是朱棣养出来的,此后常常为难朱高炽。有一次,皇子皇孙们去拜谒孝陵(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陵),朱高炽走在最前面,因身体羸弱而跌了个跟头,走在他后面的朱高煦就嘲笑道:“前人蹉跌,后人知警”。

朱高炽拙于言词,不知道怎么回击。朱高煦洋洋得意,朱瞻基在后面高声道:“更有后人知警也”。朱高煦回顾失色,觉得这侄子不是普通人。

朱瞻基的确不普通,英武勇毅,自幼聪慧,朱棣最终选择朱高炽为太子,和朱瞻基是很有关系的。诸皇孙中,朱棣最喜欢的就是朱瞻基,著名文臣解缙称之为“好圣孙”,促使朱棣下定了决心。

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认为朱高炽一无是处。事实上,朱棣虽然偏爱次子朱高煦,但几乎所有的朝中大臣都偏向朱高炽,在他们看来,朱高炽遵循孔孟之道,温和仁慈,善于纳谏,是最好的储君人选。

(朱瞻基)

而朱高煦从小就不爱学习,举止轻浮,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就特别不喜欢他。何况朱高煦性情暴烈,稍有不合心意就要杀人,还在涿州击杀过驿丞,导致当时的燕王朱棣都被朝臣们弹劾。

如果朱棣一意孤行,立朱高煦为太子,肯定会有许多大臣死谏。而这也是朱棣没有选朱高煦的原因之一。

所以,朱高炽受到文官集团的拥戴,身份上又是名正言顺的是嫡长子,没什么可窝囊的。哪怕他在朱棣面前谨守儿臣本分,那也不叫窝囊。

《大明风华》里的朱高炽,真的有点崩了。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大明风华》有个片段,太子朱高炽从他爹那儿回去之后,老婆指责他太怂了,他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老爷子自己篡权谋反,所以他最怕自己这几个儿子也自相残杀,怕太子这个怂也是装的,所以太子说他不能对老二老三落井下石,他头一天落井下石把老二老三送进天牢,第二天他们两口子就也要跟着去天牢。至少从这段话里看,朱高炽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并不是真的怂,而是装的怂,为的是让他爹放心。

老爹太雄才大略,当儿子尤其是要当太子,都很难,很不容易。曹操雄才大略一辈子,在立储的问题上就一度在曹丕和曹植之间摇摆,曹丕被曹植逼得很压抑的时候,找贾诩问计,贾诩回答说:“原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贾诩这话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你好好修身养性,先当个好儿子,就可以了。因为这时候曹植正在千方百计的展现自己在文学、政治上的才华,但贾诩给曹丕的建议完全没往这个路线走,因为他知道这时候曹丕要让曹操放心,就只有装怂。

朱元璋也是如此。虽然从朱元璋称吴王的时候,朱标就已经被确立为接班人,但朱标从不飞扬跋扈,朱元璋也特别注重按照儒家的要求进行培养,延请名士给朱标做老师,对他进行教育。在兄弟们犯了错误,朱元璋发怒要杀要砍的时候,别的大臣都不敢劝谏的时候,也只有朱标每次都敢站出来苦苦相权,保全他的弟弟们。而在别的人眼里,朱标这些不省心的弟弟当然都是该死的,只要朱元璋一死,就会成为朱标的麻烦,但朱标却一直在不断的给他们求情。

朱棣雄才大略不次于曹操,也不次于他爹,雄猜也同样不次于曹操和他老爹朱元璋,同样给他当接班人也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太子首先要保住自己的命,然后是保住自己的位置,首先就要认真揣摩他爹的心思。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朱高炽其实一直在暗暗的学习他大伯朱标,而朱高煦则自以为别人都说他英果类朱棣,就沾沾自喜,所以胡作非为,一直在不断的给自己挖坑,但却没有猜透他爹的心思。

作为朱元璋的孙子、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其实一点都不窝囊,同样是有性格、有想法的,否则怎么会在很小时候就让朱元璋说他已经有了君人之识呢?朱高炽继位后只当了十个月的皇帝,但在这十个月期间,他干了大量的事,可以说是为仁宣之治打下了基本的基础,而他做的事情中,最多的就是“罢”,也就是把他爹生前开始做的许多事情都停下来,因为那都是一些不急之务,劳民伤财,没有多大意义,而他要做的就是像汉文帝一样,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收揽人心。

而且,在朱棣谋反的时候,朱棣率军出征,每次都是老二老三随军出征,留下朱高炽镇守老巢北平。在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围攻北平时,正是朱高炽在城中全力抵抗,才保住了北平老巢没有被攻破。而在他在临死之前,小臣李时勉上书劝诫他,他勃然大怒,甚至到临终时还不忘“李时勉廷辱我”,可见他其实也是很有脾气的,并不是真的那么怂、那么窝囊。如果他和老二老三一样不识大体,就是要和老二老三硬怼,那才会让朱棣不放心。


萧武


NO!当然不是了!戏剧化永远只发生在屏幕里,而历史远比我们看到的要深刻、复杂的多。一个能在暗藏着汹涌的东宫坐稳太子之位的人,说他委屈和愚蠢?不,是我们太单纯。


一、朱元璋钦定他为燕王世子,有出色的文才和行政天赋

朱高炽偏科严重,身体肥胖,不爱运动的他,在“武”这方面要远远落后于他的二弟朱高煦,军将出身的朱棣也因此更偏爱其二弟。但上天给你关上一扇窗的同时,往往会给你开另一扇门。从小,他就爱读书,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为登位之后实施仁政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仁厚、善良的他,即位后,从政治、文化、经济和科举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大刀阔斧的改革。

政治上,把有学识的老师和亲密的大臣任命为大学士和少傅,奖罚分明,文化上,在京城思善门外建弘文馆,鼓励大臣觐见,各抒己见。经济上,设置公平的购买制度,免除受自然灾害的人的田赋。科举制度上,在录取南北进士的方面,规定比例“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因此,明仁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二、以“仁”著称,终成一代英主

《明史》对朱高炽的评价是: 在位时间不足一年,用人行政,善不胜书。 假使老天能让他多活几年,涵濡休养,德化兴盛,绝对可以与汉朝“文景”之治相媲美。他的仁德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让他批阅奏章,有意考察他,他很快就从中挑选出了那些有关军民利弊的奏章来进行表述。太祖又问他:“尧、汤时,水、旱灾频繁,百姓依赖什么生存?”他不假思索,答,“依靠圣人有抚恤百姓的政策。”他的仁义,是骨子里透出来的慈悲,真正做到了站在民生的角度来爱民,怪不得,百姓对这位在位仅仅十个月的皇帝如此爱戴。仁爱德政的儒学理论是对他最好的诠释。


三、临危不惧,意志坚定

在靖难之役中,只有一万兵力的朱高炽面临着一个危急的境况:建文帝大将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攻打北平。此时,为了诱惑朱高炽投降,敌方给他发了一封秘密文书,而他看也不看,直接给了朱棣,他坚守自己的国家,还积极听取城中老兵的意见,以多种方式与李景隆斗智斗勇,最终李景隆被迫撤军。

朱高炽也因此创造了万人守城的奇迹。可以说,这场战役也是一场心理的博弈,在双方悬殊如此大的情况下,他能转危为安,逆转局势,与他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对国家的浓厚的感情是分不开的。

这样看来,朱高炽的委屈与懦弱何尝不是他的“中庸之道”,是一种深宫里的智慧呢。毕竟,比皇宫更危险的地方是东宫;比皇帝更难当的是太子。


以史正衣冠


朱高炽表现的委屈但不窝囊,这个委屈是真委屈,但同时也是在塑造一个不被父亲重视的太子的形象,来获得众人的同情,这里包含了政治智慧,而且梁冠华还原的朱高炽真实度还是很高的。


剧中的朱高炽是一个胖胖的形象,走路都需要人搀扶,在雄才大略的朱棣面前,朱高炽总是表现的非常懦弱和委屈,比如剧中有这么一段,朱棣亲征,让朱高炽监国,结果朱棣回来就要看朱高炽在监国期间的奏折,朱高炽委屈对儿子哭道:“我监国已经累成这样了,你爷爷还是不相信我。”本就肥胖的他一时间竟站不起来了,被儿子搀起来后,由两名太监架着回屋。



而朱高煦则看起来军功赫赫,盛气凌人,更加衬托的朱高炽懦弱无能,不少不懂历史背景的观众都吐槽,朱棣怎么会选这样一个人,来当自己的继承人。除了朱高炽不是还有朱高煦和朱高燧吗?其实这是大家伙误会朱高炽了,朱高炽并不像他表现的那么懦弱无能,而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朱高炽之所以在电视剧中表现的这么窝囊,实在是因为形式不同了,当时作为燕王世子的时候,朱棣虽然对朱高炽不喜欢,但是也没有要把朱高炽世子的位置废掉,而且这个世子的名号还是朱元璋钦点的,朱高燧和朱高煦虽然也眼馋世子的位置,但毕竟不是太子。

朱棣在发起靖难之役的时候,命朱高炽留守北京。朱高炽团结北京城的士兵,虽然一直处于劣势,但是朱高炽始终能够稳住军心,并且当李景隆的50万大军攻打北京的时候,朱高炽更是以一己之力坚守城池,李景隆的50万大军愣是没有攻下北京城,北京保卫战的成功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而且在李景隆攻城期间,建文帝曾使用反间计,遣书给朱高炽,许给朱高炽封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朱高炽接到书信之后看也没看,原封未动地送到朱棣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间计失败。就这份胆识、毅力以及心计,也是朱高煦和朱高炽没法比的。


综上所述,朱高炽能够继承皇位成为太子,那也是靠的自己的实力,如果是朱高煦登上皇位,大明王朝的走向还未可知啊


历史百家争鸣


历史上的真太子,是永乐皇帝朱棣的长子朱高炽。他的确是一个挺委屈的人,但一点也不窝囊。

《大明风华》中梁冠华扮演的太子,只能说是一个虚构或者叫曲解的太子。


一、太子朱高炽的委屈

历史上的真太子朱高炽之所以委屈,是因为身体患有先天疾病——肥胖症,行动极其不便。朱高炽胖到了什么程度呢?据记载,他必须有两个内侍搀扶着才能够走路。

因为他的这个病,他从小遭受了不应有的不公待遇。他的的父亲朱棣十分不喜欢他,如果不是因为嫡长子的身份,他永远没有机会当太子的。

即使因为皇家祖制不得不立朱高炽为太子,但朱棣内心依然不爽,不爽到什么程度呢?他亲自怂恿两个小儿子努力超过太子,暗示小儿子们“大好的机会就在眼前”。戎马出身的朱棣出征,永远带着两个小儿子,当然这也因为朱高炽实在太胖很难带着打仗。

朱棣经常鼓励小儿子们:“加油,你哥身体不行……” 这可是史料实实在在记录在案的:

“勉之,世子多疾。”——《明史》

“世子多疾”四个字,细细想来,透着一股让人不寒而栗的冷漠——“多疾”,这是“命不久矣”的暗示吗?

亲爹如此态度,能不让人心里委屈吗?况且亲爹是皇帝,一言九鼎,他说东没人敢说西,至少不敢当他面说。绝大多数人都顺着皇帝的心意,那自然所有的委屈都给了那个无辜的大胖子——太子朱高炽了。


二、太子朱高炽的不窝囊

按理说,自身先天不足,后天环境又如此不利,朱高炽应该很难活过大明历史剧的三集吧?可是,你错了!

这个肥胖、委屈太子,不但好好地活着,还最终顺利登基,成为了明仁宗。这一切,归功于他有一颗强大的心脏。

首先,他因为先天不足和后天不利而自暴自弃,“言动有经。稍长习射,发无不中。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虽然身体不好,但文武双修。

朱棣在外打仗,让朱高炽在家监国,但又一直不放心他。就命令礼部侍郎胡濙暗中去监视朱高炽的行为,并叮嘱他说:“人们常说太子失德,你可以到京师,多多观察。要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赶紧来奏报。”

虽然朱棣一直对朱高炽已经有倾向性意见,但胡濙在接触过程中却被朱高炽的真诚老实折服了,“以皇太子诚敬晓谨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释”

。监视他的人最终被他的诚实打动,上报他的政绩。

朱棣造反的时候是燕王,他的老窝就在北平城。1399年9月,朱允炆当时命令大将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兵马进攻北平城,想要一举端掉朱棣老窝。当时朱棣领兵在蒙古一带作战,只有朱高炽带着一万多老弱妇孺驻守北平。但这些人在胖子朱高炽的带领下,硬生生抵挡住了李景隆的五十万人,为朱棣争取到了宝贵时间。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明史》

同时,朱高炽治理有方,把大后方打理的井井有条,让朱棣在前线没有任何后顾之忧。正是这些努力,让朱棣没有坚持再坚持改立太子,而朱高炽也笑到了最后。

所以,历史上真实的太子,一点不窝囊,而是一个文武全才的人。登基后也是一位爱民勤政的好皇帝。绝对不是梁冠华演的那个装疯卖傻以示自保的样子。


《明史》

<strong><strong><strong>


国史无双


个人认为他是一位难得的守成太子,如果不是死的早,还将是一位成功的守成皇帝。

历史上的太子朱高炽肯定有委屈,但是窝囊肯定没有的,很多史书包括历史学家对他的评价还是蛮高的。

好像有一句“ 明有仁宣,犹如周有成康;汉有文景”,把他和他儿子朱瞻基跟西周的周成王、周康王,以及汉朝的文帝、景帝相并列,足以说明他一代仁政之君的历史地位。


为什么说朱高炽不窝囊呢?

这位太子爷,虽然成为皇帝之后在位时间比较短,但是他参政的时间却是非常长的。靖难之役期间,朱棣兵指南京,朱高炽因为太胖身体又弱不宜随军,就被留守北京,当时大将李景隆一度领五十万大军杀到了北京城下。

他组织起城内仅余一万多人的军队阻挡住了李景隆的进攻,保住了北京城。这一举动直接为朱棣解决了后顾之忧,是拿下南京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这一点电视剧中也有提起。而后,作为皇长子加之又有政治和军事才能,被封皇太子顺理成章。

众所周知永乐皇帝朱棣是一个非常尚武好战的帝王,恨不得把所有威胁国家安全的边患消灭在自己在位期间。所以常年领兵在外打仗,他比较喜欢的两个儿子朱高煦和朱高燧也随他征战在外,把皇太子朱高炽留下监国。

兼国期间朱高炽把国家打理的井井有条,常施仁政,可以说他做的很多件事都是在补他父亲朱棣常年屠武造成的国家吏治、司法等政治弊病。继位以后更是立刻进行政治改革,还把因靖难获罪的官员以及家眷子女从流放地赦免放回来,可以说为他儿子当政之后的政治清明打下不可磨灭的基础。


《大明风华》中的皇太子朱高炽

历史上的太子朱高炽不仅不窝囊,还是一位文治武功都相当出色的人,其实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梁冠华演绎的太子爷也不是真窝囊,而是有大智慧,他虽然善良但是不是无能,虽然沉静,但不迂腐,对待皇帝的为难他是有一套自己的应对心法的,那就是真诚真实,对待心怀叵测的兄弟也应对自如,完全不受制于人。

电视剧中,他仁善、有点抠、惧内、友爱兄弟,没有一点身为皇太子的架子,可以看出来他对权利没有执念,但是在其位必谋其政,从不推卸责任,他之所以死的早,有理由怀疑第一是被累死的,第二是被朱棣三天两头给吓的。

虽然大家都说之所以不废他的太子之位是因为朱棣喜欢他儿子朱瞻基,但是我觉得朱棣作为一代雄主,未必看不到太子才是最适合帮他把辛苦打下来的天下给守住的继承人,只是这个太子因为太胖身体又太弱而已。

因为之前狄仁杰太过深入人心,所以刚开始看的时候老觉得太子是狄大人,但是几集过后,越看越觉得演绎深入人心,还是挺成功的。


可惜这位太子继位没多久就死了,才活到47岁,如果研究过明十三陵,就能看出,这个献陵是所有明皇陵中最简单简朴的一个,这也是他自己的要求,可见其仁德。

对于历史上和电视剧《大明风华》中的太子朱高炽是不是真的窝囊,你有什么更有趣的看法和故事,欢迎分享留言!


楚二姑娘


在《大明风华》里,梁冠华演的朱高炽还是很靠谱的,他只是表面委屈、窝囊而已,实际上内心中还是非常有坚持的。


朱高炽是一个受到过儒家系统教育过的人,理论上装疯卖傻、插科打诨是绝对不可能发生在朱高炽身上的。而且朱高炽一生也没有遇到那种需要他装疯卖傻的险境。但是史书只会记录结果,过程有可能会为尊者讳,刻意美化。

他的“丑态”源自于他疾病导致的肥胖,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可能是高血压加糖尿病。以至于腿脚浮肿糜烂不能行走,和后来万历皇帝的症状类似。

虽然朱棣因此而不喜欢他,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能够动摇他的位子。因为他比朱高煦是有着决定性的优势的。


首先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度,他是朱元璋钦命的燕王世子;其次他还有一个倍受朱棣恩宠的儿子朱瞻基;再次因为其崇儒重文,所以得到了大明新兴的文官集团的支持。

朱高煦的背后是“靖难勋贵”,是一帮纯武人。朱高煦勇猛善射,膂力过人,堪与吕布比肩。打仗在同时代近乎无人可敌。但是搞政治,还是洗洗睡吧。

朱高煦最大的优势在于朱棣不喜欢朱高炽。其他因为尚武和长得帅,并不能成为朱棣选嫡的理由。即便在正定救过朱棣,朱棣为了使朱高煦出工出力,暗示朱高煦“世子身体不好。”也是权宜不留把柄的话,而非诚心选嫡的话。

后来的很多事实都证明了朱棣宠爱朱高煦也好,为了弥补救自己的亏欠也罢。朱高炽虽然一再被打压,但是地位是从来没有动摇过的。朱棣北狩时,监国的是朱高炽。


其实对朱高炽的打压,本质上并非为了使朱高煦上位,而恰恰是朱高炽的能力以及围绕在朱高炽身边的文官集团,让朱棣感受到了沉沉的压力。

在朱棣时期,朱高炽或许会迫于朱棣压力,而不敢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他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回归事理本真。这些其实在他守北平的时候就可以看出他的能力。

而朱棣驾崩以后,朱高炽的一系列措施,为建文忠臣方孝儒等人翻案;使用的杨溥 、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黄淮等人,大都是反对朱棣政策受到迫害的人;废除了朱棣很多花钱的项目,休养生息。


这样的事情需要多大的魄力、胆色和底气?这是一个窝囊且丑态毕露的人能做出来的么?所以朱高炽不是个窝囊的人,他是一个非常狠的人。

但是唯一的遗憾是朱高炽一脉都短命,而且都是胖子多。明朝皇帝寿命最长的是朱元璋,其次朱棣。后世皇帝唯一一个活到60的也只有嘉靖,所以嘉靖一辈子炼丹求仙,就可以被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