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民企製造企業,近幾年遇到了很大挑戰,甚至談實業色變,大家怎麼看?

峰兒322


剛過完年,一個朋友東莞的,廠關了,問為什麼?200-300人的廠一整棟樓的廠房,老闆說房租5年到期了,續租漲70% ,我問:多少?8萬漲到13萬,我說這麼大廠5萬一個月利潤沒有嗎?回答有呀,但是錢收不回來,算上利息,就沒有了,漲五萬等於白乾了,風險勞心勞肺 沒有意義了!關成一個頂樓小房間,一個會計一個老闆,為什麼?因為他有2000萬的外債和2000萬的債權,說白了就是這裡去催款,轉手還債主,都是賬期都是爛賬,你可以放棄你的債權,但你不能讓別人放棄你的債務,只能打算用一到兩年時間專門催款還債,這都是活生生的例子,他廠不倒閉,我們一直還以為他多大個老闆呢!工廠的空壓機那麼大 ,好幾臺,注塑機幾十萬一臺幾十臺,實際給5萬的漲租壓垮!


戰系


關於民營製造企業現在環境,我有些觀點想表達一下。

在目前經濟大環境下,民營製造企業可謂是在夾縫中求生存,特別是傳統制造企業,為什麼這樣說呢



1.中國工業基礎的落後。

越是傳統機械利潤率越低,走入死循環:沒有錢-吸引不了人才-搞不了研發、提高不了管理水平-沒有研發實力-不得不參與同質化競爭-利潤率低-付不起工資-吸引不到好人才。(這一點的分析可以詳見我的文章分析)

2.製造企業,投入高,回報少,沒有外來資金。

和現在的互聯網it行業相比差距太大,民間各種資金全部匯入互聯網企業,製造業沒有資金的湧入無法發展,陷入死循環。

3.實體經濟慘淡

目前而言實體經濟慘淡,中美貿易僵持,國家政策肯定保國企央企,很多訂單,項目強制性得交給國營進行製造,只有這樣才能將製造業國營企業保護下來。很多沒有政府背景的民營製造業肯定是相當的慘淡。



4.沒有好待遇就沒有勞動積極性

利潤率低,發不起錢,沒優秀人才,從業者沒有積極性,每天除了想著如何逃離這個行業就是想著如何混時間拿工資,這些都會導致這個行業的萎靡。



要說如何發展,我認為要等到人工智能落地。當人工智能產業落地製造業時,隨著其他行業(房地產,it互聯網,人工智能理論研究)暴利期逐漸走向終結,人工智能產業的落地,資本力量越來越多地切入到製造業中來。他們購買一些市場地位良好,技術和管理方面有缺陷的傳統企業,然後把這些企業重組,安插好的領導層,提高企業水平。由資本的介入實現製造業升級,只有這樣製造民營企業才會得到升級。


機械重生記


很正常的一個經濟規律,20年前的美國和日本,也同樣經歷過這樣的階段,當前我國實體經濟主要面臨三個挑戰:

第一:高額的租金成本

第二:人力成本逐年遞增

第三:電商的衝擊

所謂危機的背後就是轉機,不是實體經濟不好做了,而是需要轉型了,東南亞的越南、印度、等國家,他們的人力成本更低,所以,越來越多的工廠遷到東南亞去了,而中國的實體經濟必然會向智能製造轉型升級,這是美國不願意看到的,等到有一天,中國的科技實力超過美國的時候,美國就會失去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下面,我從自己身邊的案例出發,看看實體經濟究竟遇到了怎樣的挑戰。

兩年前,馬雲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所以,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開始轉型做新零售,線上線下結合,打造自己的社交電商體系,以及內容電商體系,開始將線上銷售渠道從淘寶、京東,過度到微信、抖音等平臺,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內容電商的形式,一些網紅店、網紅服裝崛起了,最近以張大奕為代表的杭州如涵電商已經在美國納斯達克遞交了招股書,而這家公司的主營業務就是社交+內容+電商,旗下籤約了100多名KOL,這就是一個新零售企業轉型的縮影。

不是實體不好做了,而是消費者的購物方式發生了變化,如果跟不上這個時代的變化,實體企業最終就會變成別人的代工企業,面對越來越高的人力成本,傳統的實體企業將寸步難行。


蔣昊說經濟


日前,中央出臺了支持民企發展的28條,總結出來主要說的是這麼五點:

1、 放開民企對關鍵領域領域(電力,電信,鐵路,石油,天然氣)的准入;

2、 健全銀行貸款,股票融資,信用融資等渠道,讓民企更容易籌到錢;

3、 法律上合理公平的對待民企;

4、 讓民企參加國家重大項目和研究工作;

5、 對民企不好的地方政府會被問責。

對此,我想先說的是國家這些年來一直都有對民企的支持政策出臺,去年就曾經出臺過支持小微企業(絕大多數民企是小微企業)的政策,可以說這些年來是年年出臺,但是成效如何?作為民企老闆,心裡都有一本賬,那就是生意越來越難做了,才是真實的體會。

那麼這次出臺的政策,一條條分析下看看:

第一條,可能對大型民企有用,因為那些項目的投資巨大,而民企絕大部分都是中小微企業,夠不著,或許可以在邊邊卡卡的地方可以介入下,但實際上很多年來一直以不同的手段在介入,或者說是“頂著紅帽子”的方式在介入,這次或許可以把自己扶正。但是作為一些巨型企業而言,從他們的飯碗裡撈東西未必那麼容易,或許有這樣或者那樣的規矩還得應對,需要時間。

第二條,得解決放貸一方的資金安全問題,一旦發生問題誰來承擔後果,如果銀行或者投資方要承擔責任,他們一定會注意風控問題,而民企大部分財務制度和財務安全存在一定的風險,這個責任誰來擔?如果寬進嚴出,民企老闆能不能擔得起?敢不敢擔也是個問題?

第三條和第五條,可能是個務虛的話,怎麼界定?有難點。“清”“親”二字不容易做到,清又親,對於基層官員而言,對老闆而言,都很難,既要走河邊,又要不溼鞋,而且這些年很多老闆都是在“不清”的政商、商商環境中走過來的,盤根錯節的這種關係,是獲得成功的法寶,丟掉,怎麼玩?這是中國國情,中國文化,中國人情社會宗族觀念的衍生,這是個大問題。

第四條,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對民企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民企長期以來都是走低端路線的,現成的人才隊伍和裝置裝備要承接重大項目,需要投資,投資能不能收回?與科研機構相比,人家都是幾十年積累下來的,在承接項目的過程中是不需要考慮經濟效益的,天生就不在同一個起跑線上,而絕大多數民企一定追求的短平快的收益,也有點難。

所以,讀完之後,說來說去,都是從環境來說,是外因,沒有觸動內因,能否解決內因才是根本,讓人覺得只能眼前亮一下,實際還得靠民企老闆自己怎麼做。

作為民企老闆都非常知道的一個工作,就是“炒魷魚”,對不能勝任工作的人都會有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把他炒了”、“換人”,但是當企業整體而言,企業做不好做不起來,總不能把自己炒了吧,所以我認為對於企業做不起來做不好,最需要解決的是老闆適變的問題,通過改善老闆的“領導力和學習力”或者改變經營體制才能真正解決問題,這個問題這兩天和一位專家討論後的觀點,他們企業投資數十億,除了老闆,海龜資深博士都幾十位,至今卻如危卵,老闆的問題很明顯,但也很無奈。

第一, 市場競爭環境在變化,作為老闆,能否根據競爭環境的變化跟著變化,是個問題,因為老闆們大都是能人,在既往的歷史中,形成了自己的經營風格,從中對如何取得成功有一定的經驗,知識是可以傳播的,但是經驗往往是“非常道、非常名”的,國家出臺了一些政策,先不論政策落地需要時間、需要一個過程,也有不同地域、不同行業特點的其它因素的制約,靠拍腦袋做決策,不大容易,因此需要企業建立一套更合適的決策機制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是第一個要變的,就是決策機制要變;

第二, 這次出臺的政策,不過是回應了市場普遍對經營環境變化的問題,但是國內政策環境調整了,就能讓企業經營好起來呢?我看不一定,對大企業可能有用,對小企業能不能有用,很難說,比方來自國際市場問題、人口結構變化問題、企業產品轉型升級的問題,不是中央能直接出臺一個政策就能改變的,還得靠企業自己,需要企業自己自己重構商業模式、重構人力資源戰略、重構產品結構,重塑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才能真正解決企業生存與發展問題。

總而言之,“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民企要真正活得好,還得從企業自己適變來解決問題,根子在老闆自己。國家出臺的政策是普惠的,企業生存的條件是競爭的,唯有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才是正道,營商環境再好,也有一些企業垮下來,營商環境再差,也有一些企業生存和發展,更是一些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在逆境中抓住機會,實現了跨越式的成長,古今中外,凡是成功的企業都是在逆境中一躍成為佼佼者的,難道不是嗎?

那麼對於小微企業而言,如何改善領導力,提高學習力,轉換經營體制,這裡我首先推薦一個簡單易行而且低成本見效快的方法,那就是創建或者參加一個具有高關聯性的“私董會”。在創建或者參加私董會的時候,我想提醒的,就是不要過度關注什麼高大上,得從企業自身實際出發,做好選擇。現在國內有不少這樣的機構,也很迎合國人好大喜功的一面,參加後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私董會在西方非常盛行,也非常適合民企,對改善企業經營管理將會有超好的效果,通俗點說,現在企業的健康有問題,需要保健、需要鍛鍊、需要醫治,但一定要找到好醫生好醫院,才有好的療效。私董會就是民企老闆以共同環境為基礎,針對具體問題和實際問題,通過一套科學的機制,互為董事,共同尋求專家支持,公攤費用的決策制度。

另外一種方法,就是採用經理人制度,企業老闆退出經營管理,只做食利一族。西方那些百年望族,從外面看還是家族企業,實際上基本退出了經營管理,把企業委託給機構或者職業經理人搭理。這一點,我們國家,也基本上到了這個時期,但是克服中國傳統文化中子承父業的情懷需要刮骨療傷的勇氣,在企業破產倒閉和永續發展,在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之間做出艱難選擇,關鍵是理解企業的投資回報僅僅和當期市場利率是相等的,超過的部分,是經營和管理創造的價值,而經營管理不當會抵消投資回報甚至反噬投資回報,這一點和農耕經濟、初級工業經濟時代有本質上的區別。

第三種方式,就是開展企業間項目合夥制,通過縱向一體化,實施優勢互補,結成一個更大更全面的產品團隊,以技術、工藝、產品創新為宗旨,增效降本。

或許還有更多的方式,都需要老闆自身努力,適應時代、適應變化,迎接挑戰。


allen025


我突然發現一個問題,企業家為什麼不肯和技術員工,工人分享成功達成風險共擔,是因為國內企業家都是通過變賣家當親戚朋友東拼西湊借錢弄來的啟動資金,自己一個人嘔心瀝血創的那點家當,人的本性是有私心的,人付出那麼大代價弄出來的成就絕對是不可能和他人分享的,不僅中國,西方,美國都是這樣,那些所謂的家族企業,財團不正式這樣麼,我的疑問是中國有多少企業是通過國家無息貸款,大學生創業基金這類資本支持而成就的企業,這些企業把成果分享給技術工人,員工的概率會大很多,如果沒有這樣的企業,那麼其實這個經濟上的問題還挺複雜的,你不能要求一個企業家把拿自己身家性命創出來的東西和人家分享,這也是問題所在,理念相悖的後果就是惡性循環,員工沒有積極性,企業主急於變現資本,總得而言,風投的進入有一定的緩解,然而銀行這一塊走的路還有很長,除了硬塞給國有企業貸款,能做的還有很多


李流比


我09年開始的,剛才看了一下,相同的產品09年平均成交價25元,今年平均成交價9.75元。平均工資09年2000,今年5000。房租09年16萬,今年32萬。之所以還活著,1設備更新了2輪,以設備換人,人數減少了60%,產能提高了3倍,2工藝持續更新,不良品,損耗降低了20%左右。3庫存,待料時間降低了一半。我公司除了老闆,產品沒有變,其他的都變了幾輪了。外邊環境翻天覆地,日新月異,製造業從業人員,要麼變,要麼死!設備,工藝,人員,管理 還是老一套的,只能等著被超越,被淘汰!抱怨,牢騷阻擋不了社會的發展洪流。最後說句找罵的話,這些馬車伕不被淘汰,哪有我們汽車司機的路可走?


博爾傑


投資若是為了賺錢,還是遠離實體經濟為好;若是為了情懷,不妨放手一搏。

中國有三個產業。三號產業主要指銀行信託證券業。本行業號稱經濟血脈,由於來錢多,來錢快,資本趨之若鶩,終於形成高脂血症。血脈裡裡外外,上上下下富得流油,肌體潛伏大量慢性疾病而渾然不知。

二號產業加工製造。本行業標誌生產力水平,為百業筋骨,強國根基。古列強馳騁海陸無不賴此船堅炮利,兵強馬壯。今列強厲兵秣馬,蓄勢待發寄希望於機械製造與自動化。世界各國由於“脫實向虛”,頻繁爆發資本主義經濟危機(21世紀兩次——互聯網泡沫、次貸危機),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正忙於“再工業化”,新型~~主義國家正在對抗輸入性經濟危機和由於自身發展不平衡帶來的各種危機。

一號產業種地採礦。本行業為社會根基。所謂根基就是埋在地下,每日與蛆蟲做伴,不見天日,為的是營養枝幹防風沙,鬥海浪。目前殖民地農業、殖民地礦業通吃全世界,傳統農業、傳統採礦業紛紛破產,成為全球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洩洪區”。

回到本題,竊以為目前投資實體經濟,只有主權國家和跨國資本有這個實力;如果講好故事,天使資金(投機資本)也可以陪你走一段;個人投資不被我看好。

當然了,實在沒啥乾的又不差錢,從小打小鬧開始也未嘗不可,萬一做大了呢?


於廣濤報道


經濟下行壓力好大啊,我也搞實體的,我覺得原來是融資問題制約企業發展,現在有了風頭情況好很多。我覺得現在制約實體經濟發展主要是一下五個方面:第一還是是融資問題。二是租金和人工成本的提高。第三我覺得還是產品定位問題,大部分企業都是生產低水平技術產品,競爭激烈,利潤空間很小。第四就是企業短期行為太多,只看短期內的利潤,而不注重產品的競爭力和長遠發展,有的企業跟不上科技發展的節奏及時跟進。第五是最重要的中國的市場規律和國外不一樣,中國佔領市場政府部門佔有很大的決定因素,有時候你的產品技術稍微領先卻不一定能佔領市場,我舉個例子,消防車的生產廠家全國有多少家?一共才十幾家二十年基本沒有增加,為什麼呢?因為消防車需要消防局的認證才能生產。


大內密探另另發


實體經濟由知識產權,管理產權,資本回報組成的。這三點缺一不可。在反對剝削思想的基礎上,沒有產權價值的體現,最終導致實業無法實現,為了生活沒有人願意畫餅充飢。這是最簡單的道理。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就是實踐檢驗真理,不搞迷信活動,讓經濟科學主導實踐,才有了中國製造大國的現在,那時候人就是機器就是資本,現在科技發展,機器人時代國際的資本不再需要廉價勞動力。所以中國出路就是不要昏了頭腦,拔雞毛當令箭,讓人的價值得不到體驗,知識產權,管理產權得不到應有保障,這樣有能力的都是國際公民了,誰為這祖宗的土地服務,樹木離不開陽光和水,人才離不開市場,沒有文化市場,只能跳忠字舞,都是宗教的藝術服務產品,歐洲幾百年前經歷了這一切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文化都復興不起來談什麼都是空的。


用戶3252321086913


實體經濟在08年前20多年裡為我國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經濟也從最早的低端產業、中端產業,向現在的中高端產業,甚至是高端產業、現代製造業過渡。

曾經那種實業賺錢容易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如果還把思維停留在以前這種靠人口紅利、破壞環境、質量一般的低效方式發展觀念中,那麼根本就沒有出路,更會越走越窄。


實體經濟都應該是越來越難做才是跟上了時代的腳步,未來只有靠工匠精神、科技創新、引領市場才可以持續高速發展。

在2008年金融危機前,我國經濟還處在中端產業發展階段,在那個時候我們的競爭對手就是如印度、馬來西亞、越南、巴西等發展中國家。

我們不僅具有勤勞聰慧的勞動力,還有資金優勢、成本優勢、環境優勢、貿易優勢、臨摹能力等中端產業綜合實力。實體經濟成了香餑餑,民營企業更是發展迅猛。

今天的實業靠什麼?私有經濟如何才能發展壯大?

金融危機以來,尤其是4萬億投資以後,以政府投資、基礎建設、國有企業為拉動經濟成為主力軍。

在環境要求提高、房地產持續上漲、工資成本飛漲的情況下,民營企業、私有經濟突然就失去的以往的競爭優勢。

一些沒有瞄準市場、技術投入薄弱、產業鏈低下、競爭力弱的企業很快就墜入深淵,甚至走向倒閉。

只有實力雄厚、敢於拼搏、市場對路,又處於產業鏈中高端市場的私有企業順利度過難關。

未來私有經濟的發展道路還是十分艱難,尤其是中低端市場的實體經濟。要不更加註重工匠精神的核心產業,讓產品更加精益求精,提升品質,提高附加值。要不就是通過科技創新、技術投入、人才引進,走產業的中高端,引領著產業的發展,才有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