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cpu主頻達到了11Ghz,顯卡達到了24G,這樣的電腦可以做什麼?

星球億論


電腦性能再好,還是看使用者需要用來幹什麼,和有能力幹什麼。懂技術的,即使電腦性能不高,也能玩出朵花來,比如玩軟路由,老舊電腦做家用輕量級服務器等。所以不要問高性能電腦能做什麼,而是先看自己想做什麼能做什麼,學習階段也沒必要配置個很好的電腦,等技術在手了,你自然就會考慮需要個什麼樣性能的電腦來做事情。


衝鋒號角


CPU主頻想要達到11Ghz幾乎短時間是不可能的,除非出現材料和工藝上的革命,否則這個瓶頸將很難打破。至於顯卡說的是顯存大小還是GPU提問中並沒有明確指出?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未來GPU將成為人工時代最主要的算力淶源,甚至一定程度上比CPU算力更重要。

CPU的主頻一直都挺高的

其實早在十幾年前CPU的主頻就已經達到了3GHz以上了,睿頻、超頻達到5GHz也不是什麼難事兒,畢竟技術已經達到這樣的層級了。

這兩年隨著8代U和9代U的全面鋪開,5GHz的主頻甚至連超頻都不用就可以達到,因此在主頻這一塊其實一直都有比較穩定的競爭力。新一代的酷睿i9-9900、酷睿i9-9980HK、酷睿i9-9900K這幾款處理器都是5GHz睿頻主頻,可以說已經非常高了。

不過要明白一點的是,在目前的工藝下基本上不太可能允許CPU的主頻超過10GHz以上,畢竟現在的工藝不允許,電腦的工藝也扛不住這麼強的處理器,要是真達到這個水平,基本上你的電腦可以用來炒菜了。

決定CPU性能的主要因素

我們通常所瞭解的主頻、核心數、線程數是決定處理器性能最直觀的因素,畢竟大多數人都只看得懂這些指標,當然如果你去電腦城買電腦,那裡的銷售員還會用緩存這些指標來忽悠你,只不過在我看來這些都是硬指標,也就是說你能夠最直觀明白的。

可是這些都不是決定處理器性能的主要因素 ,畢竟受制於某些原因,這些因素會受到一些瓶頸限制,而且瓶頸非常明顯,除非有原材料、工藝的徹底變革,才會迎來比較明顯的進步。

這時候指令集、處理器的架構、以及處理器的工藝就成為最為重要的幾個指標。

架構是保證處理器性能的主要因素,這也是為什麼說不是相同架構下比較參數是完全沒有必要的,越新的架構肯定性能更強。在一個工藝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標,尤其是影響功耗,工藝越先進等體積下硅晶片上能夠集成的晶體管數量就會更多,處理器就會越強,更重要的是功耗發熱也能夠得到更好的控制。指令集就是描述CPU能夠實現哪些功能的一個指令集合,或者說是CPU能夠使用哪些機器碼的合集,毫無疑問指令集越豐富那麼處理器性能就會越強。


本文為字節跳動簽約作者EmacserVimer悟空問答原創文章,未經允許轉載、抄襲必究!

EmacserVimer


按照目前的技術手段看來,只要你能上這個頻率,並且穩定運行的話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

可以拿來運行辦公軟件全家桶,打遊戲等等這些大家都用的到的功能。

除此之外可能你會領先別人好多年進去一個全新的生活,別人的電腦只用來做電腦可以做的常規操作,而除了這些之外你能做的就更多了,比如可以做飯,燒烤,當電暖氣,可以給一層樓房供暖,如果買得到材料也可以做一個反應堆,當然這些東西的前提就是你的電腦得配一套壓得住的冷卻裝置,比如在家門口弄一個消防大隊,或者你也可以把主機放在長江上游的河床底,這樣你在解壓文件的時候下游人民就可以吃到香噴噴的水煮魚了。

最後提醒你一點,儘量在三峽水電站拉跟專用電纜過去,這樣電費便宜些,但是建設成本比較貴。

祝你生活愉快,儘早美夢成真。



溼敷


我是沒有見過這樣的CPU和顯卡,因為就CPU來說目前基本上在4GHz附近,經過超頻能達到5GHz,要想更高的話就需要再需要特殊設備了使用液氮或者直接前往南極在冰天雪地裡一邊欣賞企鵝跳舞一邊玩超頻。

那麼假設能夠達到這麼高的頻率,我們首先來看CPU,CPU內部有著非常大規模的集成微電子電路,在工作的時候是依靠晶體管的脈衝信號,開關或者閉合,呈現出二進制狀態,然後來解析數據。

我們常說的4GHz,也就是差不多每秒中40多億次的電路信號變換,那麼11GHz,就是每秒中110億次,至於說這個速度有多快了,反正我是沒有辦法描述的,不過這樣的CPU如果出現,其單核運算能力將會藐視現在一切CPU,玩遊戲暢快到嚗,跑分性能逆天,絕對會掀起一場計算機革命,我覺得如果這樣的CPU可以安裝在手機上,手機真的可以用來跑端遊,為所欲為,甚至還可以當做便攜工作站使用。

當然後果就是你需要一個很強的散熱器,指望這麼高主頻的CPU不發熱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當然沒事還可以煎個雞蛋,煮一杯咖啡,不過注意可不要糊了。再者你需要負擔更高的電費,因為隨著頻率的提升,功耗也是急劇提升,舉個例子i9 9980xe本身功耗是165w,默頻為3GHz,但是進行超頻至5GHz之後,就超過了500W,其實主頻才提升了2GHz多一些,所以真正達到11GHz,功耗肯定是千瓦級別的。

再來說GPU,其實GPU的核心頻率並不高,和CPU不同,GPU更像是一個有著非常多核心的CPU,更在乎的是並行計算能力,頻率高的是GPU的顯存,能夠達到10GHz以上,一般來說GPU的核心頻率在2GHz以內,1800MHz就算是極高的了,24GHz就意味著翻了十倍,如果能夠穩定運行的話,我個人覺得古老的GTX660能超到這個頻率,目前最厲害的卡皇RTX TITAN連給它提鞋都不配,8K遊戲也可以隨便玩,幀率穩定在1000以上,建議你換一個好一點的顯示器240Hz的不行。

當然功耗也是很厲害的,估計到時候就真成了煤氣灶,同樣以180W的功耗為例,頻率翻十倍,功耗肯定要翻至少20多倍,那就意味著光一個顯卡的功耗就能達到4000瓦,可以燒水洗澡睡覺了。

好吧!目前來說這種CPU或者GPU是不存在的,起碼硅晶體芯片是無法做到,但是對於光子芯片而言卻很容易做到,光子芯片則是用光路取代電子電路,光速相對於電子的運動速度更快,同時光的頻率更高,比如可見光的頻率就在4萬GHz到8.6萬GHz之間,所以光子芯片問世,肯定會掀起一場革命,不過光子芯片的微型化也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瘋瓶兒


如果CPU能夠達到11GHZ的話那製造工藝該厲害呢,還有就是要達到11ghz的頻率那麼CPU的芯片面積肯定要增大,芯片的面積如果增大那麼在一個時鐘週期內信號要從一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那需要很長的路要傳輸,因為內部可是有按著數以億的數量晶體管,因此為不讓信號發生錯誤只能是降低時鐘的頻率,才能避免這種錯誤,因此在晶體互聯方面才是真正限制頻率提升的因素。

其實提升CPU的頻率可以利用深流水線技術技術提升主頻,深流水線只是把一件任務分到多個時鐘週期去做,提高的是數據吞吐量,但這個數據吞吐量實際上是收到很多因素制約的,很多時候流水線實際上是在空轉(所謂bubble)。另一方面每引入一級新的流水線都會有額外開銷,這會降低CPU的功率效率。如果一個5 GHz的CPU和2 GHz的CPU速度差不多,但是2 GHz的CPU功耗小很多,那設計者肯定會採取後者。

最後就是當CPU提升更高的時候那麼主板以及內存和顯卡等相關硬件都需要匹配才行,比如當速度太快內存速度跟不上反應,在讀寫的時候也會發生錯誤,包括顯卡也也是同樣的道理,還有聲卡藍牙等,以前出現過CPU超頻過高,會導致主板的集成聲卡連聲音都出不來。

另外顯卡能夠達到24GB你說的是顯存嗎?顯存達到24GB沒有什麼技術可談,只是多費電料罷了,影響顯卡性能當中顯存並不是最主要的因素,當然顯存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現在從材料和技術上真的能實現這樣的性能,那麼這個性能的電腦放到現在那非常了得了,當然如果放到大數據應用方面和各種高級的電影級別渲染或者是工程級別的計算模擬或者是AI計算等來說還是不夠看的,只能說在家用還行。不過要我看當年CPU才上到1GH的時候想想要是能達到5GHZ真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但是這也沒過多少年十代CPU也已經到了5GHZ了。所以我想你說的11GHZ終會是達到的。


程序小崔


在現有的技術下,這麼高主頻的電腦是很難出現的,自從1978年英特爾推出8086處理器以來,半導體工藝快速發展了幾十年,然而CPU的主頻到現在也不過剛剛達到5Ghz以上,即使是使用液氮等極限散熱的情況下,現有CPU最多也不過達到6-7Ghz左右的主頻,包括顯卡的主頻現在也不過剛剛突破2Ghz,這還是頻率上限。

其實看CPU和顯卡只看頻率高低是非常片面的,因為哪怕是10多年前的奔騰4處理器就可以逼近4Ghz的主頻,AMD的推土機架構FX系列也可以輕鬆做到4Ghz以上,但是它們的性能較最新的處理器就差了很多。原因就是半導體芯片強弱不止取決於主頻,與架構設計同樣息息相關。

當年酷睿2處理器可以憑藉不到2Ghz的主頻超越3Ghz以上的奔騰D處理器,如今AMD銳龍僅憑3Ghz以上的主頻就可以輕鬆超過4Ghz的FX8000處理器,原因就是優秀的架構設計,可以憑藉更低的頻率達到更高的性能,同時功耗更低,這才是主流CPU的設計理念。

如果現有技術和材料的CPU和顯卡能達到10Ghz以上的頻率,性能肯定也會大幅增長,但是功耗和發熱將會非常巨大,完全不具有可用性。相比製造一顆超高頻率的芯片,倒是不如通過“簡單的”增加核心數量來獲得性能提升,因為這樣的成本更低,性能提升也非常明顯,因為顯卡本身就是並行結構,所以頻率提升的速度比CPU更慢,每代顯卡主要還是靠增加流處理器數量和架構效率來提升的。


嘟嘟聊數碼


在現有的技術下,這麼高主頻的電腦是很難出現的,自從1978年英特爾推出8086處理器以來,半導體工藝快速發展了幾十年,然而CPU的主頻到現在也不過剛剛達到5Ghz以上,即使是使用液氮等極限散熱的情況下,現有CPU最多也不過達到6-7Ghz左右的主頻,包括顯卡的主頻現在也不過剛剛突破2Ghz,這還是頻率上限。

其實看CPU和顯卡只看頻率高低是非常片面的,因為哪怕是10多年前的奔騰4處理器就可以逼近4Ghz的主頻,AMD的推土機架構FX系列也可以輕鬆做到4Ghz以上,但是它們的性能較最新的處理器就差了很多。原因就是半導體芯片強弱不止取決於主頻,與架構設計同樣息息相關。

當年酷睿2處理器可以憑藉不到2Ghz的主頻超越3Ghz以上的奔騰D處理器,如今AMD銳龍僅憑3Ghz以上的主頻就可以輕鬆超過4Ghz的FX8000處理器,原因就是優秀的架構設計,可以憑藉更低的頻率達到更高的性能,同時功耗更低,這才是主流CPU的設計理念。

如果現有技術和材料的CPU和顯卡能達到10Ghz以上的頻率,性能肯定也會大幅增長,但是功耗和發熱將會非常巨大,完全不具有可用性。相比製造一顆超高頻率的芯片,倒是不如通過“簡單的”增加核心數量來獲得性能提升,因為這樣的成本更低,性能提升也非常明顯,因為顯卡本身就是並行結構,所以頻率提升的速度比CPU更慢,每代顯卡主要還是靠增加流處理器數量和架構效率來提升的。

——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能量化全自動炒幣機器人(歷時收益,數據核對,實況直播)公司整理。


鼎昂全自動炒幣機器人


提升主頻帶來的性能提升已經並不特別明顯了,目前CPU的速度相對於其他設備的速度已經快很多了,雖然CPU的佔用率顯示的比較高,但是實際上CPU內部很多時間都是處於IDEL的等待狀態,等待其他外設完成相關的計算,等待內存完成數據讀寫。所以現階段提升系統總線帶寬和頻率以及內存的頻率,降低內存讀寫延遲對於提高系統整體性能具有顯著效果。

舉個例子,內存的讀取延遲是20,那麼CPU用一個時鐘週期發送讀取指令和數據地址後,需要等待20個週期才能獲得所需的數據,在這20個週期裡CPU除了等待什麼工作也不能做,CPU的有效時鐘利用率只有不到1/20,所以降低延遲對於性能的提高具有十分顯著的效果。但是降低延遲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所以目前只有通過主頻提高來獲取性能的提升,這個成本相對還是比較低。


說再多也沒有啥用


答案是:做的事情基本沒有變化。

拿十年前的i7 870以及卡皇

GTX 295 對比如今的旗艦,其中的進步非常之大,AMD實現了CPU的全線壓制,3950X跑出了逆天的成績,NVIDIA也將單卡顯存上升到了32GB,但是有什麼用?

十年前的那套配置對比現在的頂級確實被全線壓制,但是10年前是拿來玩遊戲,算數據,十年後還是拿來幹這些事,無非就是遊戲支持更高的分辨率更高的幀率,拿去計算大數據、深度學習比十年前更快了。除此之外,電腦硬件在使用方式上真沒有什麼大突破。


YottaMaster


回答的人太有意思了,提問是如果達到了會怎樣,結果一群人在論證當下技術不可能達到。。。。如果現在能達到了那還是如果麼?氣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