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狐岭大战蒙古10万大军对阵金朝45万大军,最后为什么金朝败的那么惨?

O马大哈O


野狐岭之战看似悬殊的实力差距,实际上并非如此简单对比就能完全判断具体战况,双方交战,兵力差距只是显性因素,还要综合考量地形、环境,等外在客观因素,与此同时,也不可忽视双方将领对于这场战争的定义。

就如同田忌赛马一样,尽管都是同样的马匹,但是在不同的人手中就有不同的威力,尽管金军有45万之多,其实当时的具体数量应该介于于30万到40万之间,但无论如何,也是数倍于蒙古大军的存在,人数上的优势其实并不足以为惧。

两军交战,尤其是第1轮交涉至关重要,双方准备充不充分,一下就能立见高低,针对这场大战,金军也算是用心良苦,设置了众多防御屏障,以此来减弱蒙古大军冲锋陷阵的能力,充分动用了地形优势,但是在整个防御部署过程当中,却犯下大错。

金人能够考虑到蒙古大军步战能力不足,但是也错误预估了对方的能力,看似完美的地形防御,但是太过于分散,反而给了蒙古大军可乘之机,总有薄弱的地方,能够突破,尽管当时金人花费了大量时间来部署,但是即使再强的兵力,面对如此庞大的防御体系,也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战争进行到中后期,金人防御就显得尤为吃力了,不能集中兵力,发挥优势,只能形成一个个小团体,各自为营,这一下子就便宜了蒙古大军,尽管蒙古大军的步战能力不足,但是他们的高机动性能够快速响应。

短时间内就能够从一个战场转移到另一个战场,等金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现,如果一个地方久攻不下,很简单,换一个地方继续,但是金人显然不可能赶过去支援,一方面时间来不及,另一方面等赶过去,如果蒙古大军再杀个回马枪,必定让金军的劣势更明显。

尽管双方人数差距悬殊,但是如何利用这也是重中之重,蒙古大军是主动出击方,而金人却是防御方,相信大家深有体会,那就是无论网络安全公司如何布防,黑客总能够找到漏洞并加以攻破,同样的道理,世界上所有的安防体系,都只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但绝不可能做到防微杜渐。

警察抓小偷也不可能赶尽杀绝,毕竟小偷在暗,警察在明,有一句最为经典的话,对于这种情况描述就相当贴切: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这场战争一般也不会太难打,很显然,无论金军怎样防御,但是终究有破绽漏洞。

何况无法忽略的是,尽管看似完美的金军防御体系,实际上也岌岌可危,毕竟如此庞大的工程,金军当时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只是一只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对于强大的蒙古大军,威慑力丝毫不足。

当然不可忽略的是,蒙古大军对于这次大战,也并非鲁莽行动,明知金军布放严密,还去冒死挑战吗,当然不是,理想状态下,按照双方这样的实力差距,要不是绝对过人的胆识,蒙古大军自然不敢轻易挑战,实际上当时蒙古大军之所以有恃无恐,就是因为有人带路,知道金军部署的秘密。

汪古部,一个金军曾经的下属部落,但是后来却成了金军潜在的威胁,在汪古部的成功带领下 ,蒙古大军省了许多事儿,对于乌沙堡的情况,也是了如指掌,当然攻破一个乌沙堡并不能决定这场战役的关键性胜利,而是乌沙堡被攻破之后,对敌人造成的心理冲击,如此强大的防御体系,一瞬间就被蒙古人找到破绽,短期内就崩溃了,这哪里是金人能够受得了的。

出于本能的恐惧,金军已经从心理上服了,面对当时分散的防御部署体系,金人也讨论过集中优势兵力,重点部署,但是这一想法最终还是搁置了,如此一来就更加难打,有舍才有得,但是金人为了能够保全,还是选择原来的部署,无疑更是对蒙古大军太过于轻视。

骄兵必败就是这个道理,仗着人多势众,金人丝毫没有意识到,他们即将面对的是如何强悍的草原霸主,早期交涉过程当中,蒙古大军就因为有人带路,直接攻破防线,深入金军内部,就打算直捣黄龙,一次次逼近中都,当时金军将领也优柔寡断,更加给了蒙古大军可乘之机。

就拿当时金军的主帅而言,对于蒙古大军从心理上来说,就已经输了,看似强大的金军,实际上怂的的要死,就是当时蒙古大军威名远扬,已经有了强力的战神附体一般,根本就不是金军敢轻易挑衅的存在,金军甚至都已经放弃了挣扎,只要能够保命,哪里顾得上其他人死活。

总体而言,野狐岭大战,金人的失败是必然的,一方面军力部署过于分散,另一方面过分依赖客观因素,主观战斗力不强,与此同时,双方不同的立场,造就了不同的战斗心理,更加加剧了金人内心的恐惧,但是蒙古大军则不一样,本来处于弱势的一方,但是愈战愈勇,给了极其强大的心理暗示加持,对于这场战争,蒙古大军仿佛都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当然也更加拼命卖力。


历史红尘


我来回答提问者你的问题。

在查阅了史实资料后发现,蒙金这场战役是一场决定双方命运的战争,而且蒙古人在兵力非常弱势的情况之下取得了胜利,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注定了金国的失败,并慢慢走向灭亡的呢?

在公元13世纪的东亚,诞生了一股影响世界的强大军事力量,它便是蒙古帝国军事集团。曾经默默无闻的蒙古草原部族,在黄金家族大汗 铁木真带领努力下,前后通过三次征服,终于建造了一个属于游牧民族帝国终极辉煌。如果你熟悉元代的历史,那么你就会知道,当时的四大汗国几乎就可以领略大半个世界。1206年成吉思汗在统一了蒙古草原之后,又于1209年打败了西夏,西夏被迫求和,成吉思汗将复仇的怒火指向了,长期压榨,欺凌,并将先祖俺巴孩汗钉死在木驴上的金帝国。

在1211年,铁木真亲率十万大军在“野狐岭之战”中,击溃40万金军,随即席卷金国的西京大同、东京辽阳,并包围了中都北京,迫使金国于1215年迁都南京开封。那么蒙古人怎么以弱胜强的呢,我们来看看吧。

蒙古军队的组成结构

我们知道,铁木真前期所创建的蒙古大军实际上也只有十万人,而且还是只少不多的,因为草原上就那么点人,想要创造出更多的兵源,也基本不太现实。但是,请注意了,这也并不代表在日后的征服战中不会有新的兵种加入。也许你会说,不是铁木真统领的部落,士兵们能团结一致吗?

当然没问题,要知道,铁木真所领导的蒙古大军里面,里面也不仅仅只有蒙古人,除此之外还有北方的契丹人、中原的汉人、河西走廊的畏兀人、中亚的粟特人等等,只要是人才,只要是诚心归附的,铁木真都照收不误。

蒙古人还规定,不管是谁,只要有能耐打下一个地方,那里的土地和人口就归谁管,还能把当地人编入到自己的军队中。正是靠着这样一种方法,蒙古军队就像是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什么民族的士兵都有。渐渐的从十万人的蒙古大军,也就慢慢越变越多了。蒙古军事指挥方面

蒙古军队的作战方式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里,都认为蒙古人就是彪悍,强壮的形象,简言之,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但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就拿军队配置来说,蒙古军队里不单单有“骑兵”这一兵种, 一支训练有素、纪律、战术灵活、智勇兼备、令人生畏的旋风部队。 除此之外还有专门负责攻城的、运输的,甚至是搞会计的都有,总之无论是技术兵种还是专门的战斗兵种都应有尽有。

其次,蒙古人打仗也不是靠蛮力取胜,而是很擅长打“人口压力战”。例如有一次蒙古大军攻打金国,在拿下山西以后,就突然改变了急行军的方略,而是逐渐放慢行军速度,最后直至停下来,因为这样一来,便可以使得百姓们感到奇怪,要知道,人在对待不能解释的事物时,总是能编造出一套专有的逻辑来“解释”,也就是所谓的谣言。顿时间,这些老百姓们都被吓得跨过黄河,逃到了开封,因为这里是金国的首都,总归比较安全一些。但是这样一来,开封城里的人口剧增,那物价就会上涨,最后连物都没有了,因为人口太多,物资根本难以供应嘛!并且,人口密度过大,加之当时的卫生条件也不好,所以很快便发生了瘟疫,死了很多人。

面对着这样巨大的压力,金国政府最后也没有办法,差点跨了。其实,除此之外,蒙古军队的作战方式还有很多,我们在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作者想通过这样一个例子,来给读者说明,蒙古军队作战绝不是单靠肌肉取胜,还有谋略。

野狐岭之战”中,成吉思汗只有区区10万人,而他面对的是40万金军,但是如果你的对手无谋的话,那么你也能轻松取胜。

而金军将领“完颜承裕”在这场战役中,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他下令让士兵们“分据险要,严防死守”。但是这个方法虽然有一定的可取性,但是他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分兵之险”。我们知道,金军的兵力是成吉思汗的四倍,古代都是冷兵器时代,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军队的数量,当然了,金军的实力也不弱。一旦要将其分兵据受,那么就等于是把自己的优势转化成了自己的劣势。此外,分兵对于命令的传达和执行势必会带来很大的限制。

如果敌军一旦选择重兵突击的方式,那么其他险要地段的士兵也就全部处于闲置的状态,这样一来,蒙古大军岂不是势如破竹了吗?成吉思汗完全可以打完这个再去打那个,况且还是以“大部分”去围攻“小部分”,金军的策略可以说就是自掘坟墓。其实,金军的失败除了决策上的失误以外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因为篇幅有限,作者就不一一说明。我们所列举的这一点,也算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因为按照常规的古代军事策略来说,敌寡我众的情况下,分兵策略是一条很难行得通的战略。因为这会使得自身的优势大打折扣,反而势力较弱的一方能够取胜。

以上是就是金国野狐岭之战惨败的原因,谢谢大家,有什么补充请留言评论。


历史领域创作观察员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其实很简单。

第一,双方的战斗力相差很大。

此时的金兵早已经不是满万不能敌的时代了。

野狐岭是1211年,而早在50年前的1161年完颜亮时代,金兵相对宋兵的战斗力优势已经不大。所谓的采石之战,并不仅仅是水战,金兵也曾登陆成功,但都被宋兵拦截杀光。

当时金国已经进入中原30多年,女真族人迅速弱化,不但包括普通女真人,也包括猛安谋克这种职业军官阶层。

其实很简单,当时女真人哪怕普通老百姓,生活也比当年好了十倍。猛安谋克更成为生活富裕舒适的地主,谁愿意再去打仗拼命?

到了1211年,所谓金兵中的女真人已经不多,大部分军人都是汉人。而就算是女真人战斗力已经一落千丈,比汉人强不了多少!

这种情况下,如果双方数量相当,金兵根本不是蒙古人的对手。

第二,野狐岭金军犯了根本性的战略错误。

金军将领完颜承裕极度无能,竟然将30万金军分散在野狐岭几个地点,所谓占据险要地点死守。

实际上,金军自己将兵力分散开防御,等着被蒙古人吃掉。

蒙古军大约10万人,采用他们最擅长的各个击破策略,轻松突破中路防御,首先围歼中路10万金军。

金军战斗力不是对手,数量又差不多,被蒙古人杀得落花流水,全军崩溃。

蒙古人随后击溃了完颜承裕的指挥系统,随后转头围歼固守在其他几个山地的金军。

这些金军分散为几股,每股数万人,数量和战斗力都不是蒙古人对手,连续溃败。

完颜承裕逃到浍河堡时,将已经全线崩溃,四散突围的金军收拢了几万人。然而,还没有站稳脚跟,蒙古人又追杀而来。


此次金军有20万人伤亡,还有10万人溃散。蒙古人伤亡约2万人,其实也不轻。

但金军遭遇如此毁灭性的歼灭战,元气大伤,根本难以恢复。

况且,金国对于中原的占领,本来就是侵略和民族压迫,汉人对女真人恨之入骨,内部问题严重。

此次主力30万溃散以后,金军只能强行征召汉人入伍补充损失。而汉人根本不会为女真人卖命,这样的军队数量再多也是没用。而女真人自己数量少,一些军官腐化的连马都不会骑,弓都拉不开,也没有办法作战。

所以,野狐岭一战对于金国是致命性的打击。


萨沙


野狐岭大战1211年确实很有名,这一仗可以说事关全局,双方都非常投入,蒙古族本来军队数量有限,10万兵不是全部兵力也是大部分兵力,金军45万,也差不多是全国总动员。此战,金国大败,以后金国越来越糟糕,直至灭亡。

金军灭亡那么惨原因如下:

一、金军指挥严重失误

1、对蒙古集结调兵没有反应,不做好抵抗准备。

2、知道蒙古进兵消息后,金军主帅独吉思忠釆取大修土木工程消及防御方法,劳民劳兵降低战斗力和挫伤士气。

3、金军乌沙堡失陷后,金军完颜承裕代替独吉思忠指挥军事。完颜承裕指挥也犯有错误。放弃桓、昌、抚三州,率军退守野狐岭,实际上是把三个富裕殷实满是粮食和人口的城池白白送到了蒙古人的嘴里,让成吉思汗下一步的进攻再无后顾之忧。且桓州是金国牧监之地,完颜承裕不战而退使成吉思汗轻易拿下桓州,取牧监的军马数百万分给诸军,从此蒙古军势大振,而金人骑兵自此几乎枯竭。

4、完颜承裕让金机动兵团四十五万,分据险要,严防死守。坏处是分散自己的兵力,将领指挥传达的速度,还有军队互相救援的速度都大打折扣,敌人只要一路重兵突破下去,其他险要的己方兵力相当于全部闲置。完颜承裕在野狐岭一线分据险要的做法其实是自己分散了自己的兵力,自掘坟墓。

二、金朝初创时有“人一满万,天下无敌”。的说法,到野狐岭之战时金朝已经建国96年,金军整体战斗力今非昔比。经常出现溃逃局面。

三、金朝不积极争取各方面力量支持。完颜承裕在守备野狐岭的时候,当时的桓、昌、抚三州和周边的地主豪族联络他,说愿为和蒙古交战的前驱和眼耳,他却只顾向他们盘问去宣德的路程不问其他,于是诸豪帅失望而归,后转投成吉思汗。

四、成吉思汗的蒙古虽然十万军队,但是成吉思汗为伐金准备了五年时间。准备充足。

五、金朝长期推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使蒙古人对金统治者怨入骨髓。金熙宗时期,成吉思汗的先祖俺巴孩汗曾被金国以反叛罪钉在“木驴”上处死。金世宗时,金不仅要蒙古纳贡,还每3年遣兵向北剿杀,谓之“减丁”,激起蒙古人的怨忿。压迫越深,反抗越激烈。

六、1206年,铁木真被选为成吉思汗后,蒙古统一。经过数百年内战的蒙古,全国上下全部是充满战斗经验的斗士。

七、蒙古方面各方面人才济济,军事上都是一批批的战争天才。军队都是多年战争经验的斗士。兵贵在精。所以,蒙古方面在人数少的能打败人数多的金军。


大白白野


野狐岭的进攻方是成吉思汗的10万蒙古铁骑,守方是占有地利的40万金国大军。 金国大将是完颜承裕,这个女真贵族自幼熟读兵书,久经沙场,早年更是对宋屡立战功,他是金国贵族少有的有能力者,完全没有后世说得那么胆小不堪。【哪怕真的,也说明金国高层真没什么人才,他算是能打的】当时完颜承裕采用把40万金国大军分散在险峻漫长的野狐岭上,如同一条铁链牢牢牵制着蒙古铁骑南下,并且决不主动出战,而是利用庞大兵力再借助防御工事和地利进行有利的防御。


按道理,野狐岭的金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然而野狐岭之战最终却以金军惨败告终。成吉思汗采用点破面和声东击西两个战术就轻易突破了野狐岭防线,庞大的金军防线顷刻间瓦解溃败。 后世评价金军失败无非有二:1,金军大将的完颜承裕开战前就已策划如何跑路,说明没有战斗的决心,主帅如此,兵士士气可以想象。2,40万金军分兵在漫长的野狐岭防线,容易被蒙古军重点突破。 我个人理解,觉得金军当时情况下的策略,重兵防御野狐岭是正确的,野狐岭可以说是金国对蒙古最重要也是最后一条防线,如果直接放弃地理崎岖险峻的野狐岭不守,蒙古铁骑便随时可以自由南下,自由地奔驰于金国占据的中原大地。【金国首都中都就是今天的北京】从地图上看,野狐岭后面就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蒙古铁骑来去自如,已被汉化多年、国力下降的金国只有被蒙古抢掠的份。野狐岭唯一缺点就是太漫长,只能派很多军队驻守,这个缺点也是没有办法的。


野狐岭的金军是集结了全国主力,正因为野狐岭输了金国才长期陷入被动。不出战说明金国有自知之明,金国大部分是步兵,和蒙古人野战怎么死的都不知道。虽然战线长,但每个险要据点金国也是有相当数量的守军,只能说金国士兵的战斗力和蒙古人比相差太远。

金国高层出现了战略误判,对蒙古入侵估计不足,临时征发大批民夫沿边挖堑筑堡,大敌猝至而全军土崩。金国并没有建立起坚固的长城烽堡防御体系,也没有组织起能与铁木真本部对抗的庞大军力。成吉思汗撑死就10万人,只是都是骑兵...金国肯定有人数优势,但骑兵的数量和质量肯定不如蒙古。


打仗有时候人多真的反而容易输,后来的完颜陈和尚几百骑兵就敢对蒙古几千骑兵冲锋居然还赢了,士兵的素质和勇敢很重要。如果集结10万人都是些农民,那肯定干不过1万虎狼之师。


冷兵器研究所


1211年,蒙古跟金朝,两个游牧民族在野狐岭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这场决定两国命运的战斗,以金朝的惨败而告终。

在这场战斗中,金国45万精兵,遭到10万蒙古铁骑完全碾压。



野狐岭一战,金国由于精锐遭受致命打击,在接下来和蒙古的较量中,无精兵强将可用,从此再无法抵抗蒙古的侵略。

这场战役从短期看,蒙金两个政权的生死之战;从长期看,它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影响了从那之后几百年中国历史。

女真族原来是在辽朝统治的夹缝里艰难生存的的民族,但女真人非常英勇,不畏强暴,有了雄心蛇吞象,竟然吃掉辽国,建立了金朝。随后又把大宋打得满地爪牙,还俘虏了徽、钦二帝。

金国全盛时期,人口5000万,精兵强将100万。

成吉思汗羽翼渐丰打算南下的时候,面对的是一个人口比自己多了40倍、兵力比自己多处10多倍的强大对手。


如果说金朝是头狮子,蒙古就是狮子脚下的蝼蚁。

蒙古与金朝都是游牧民族,强悍好战,两个民族争强好胜、势不两立。

金熙宗统治的时候,两个民族矛盾就势同水火,成吉思汗的先祖俺巴孩汗就被金国统治者抓获,钉在"木驴"上毙命。骁勇好战的蒙古人,哪里咽的下这口气,发誓要报仇雪恨,踏平金朝。

1206年(蒙古成吉思汗元年),蒙古出了个铁木真(成吉思汗),走上了政治舞台,开始了雄心勃勃的复仇之路。

当时的蒙古虽然人口不多,兵力不多,但民族性格好斗,充满狼性,个个凶猛无比,以一当百。

在成吉思汗之前,蒙古一直委曲求全,把金国当老大,向人家进贡。

1210年(金大安二年、蒙古成吉思汗五年),成吉思汗觉得是时候报仇雪恨了,宣布不再向金国称臣纳贡。


1211年,经过五年精心准备,成吉思汗率领蒙古虎狼兵南下,打响了复仇之战。危险一步步向金国逼近,而金国对此却全然不知。

当蒙古大军快到跟前的时候,金国才慌了手脚,匆忙构筑防线,布兵迎战。

蒙古大军势如破竹,突破了金国大将独吉思忠的坚固防线。金主盛怒之下解除了独吉思忠的职务,授予完颜承裕全权指挥抗蒙作战。

但完颜承裕也抵挡不住蒙古人的凌厉攻势,连失桓、昌、抚三州城池,45万大军退守到野狐岭一带,在那里安营扎寨,希望能凭据高山的险要地形来阻挡蒙古大军前进的步伐。

于是,蒙金双方就在野狐岭展开激战,战争结果是蒙古军队以弱胜强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按军事常识,攻坚的部队需要比守城的军队多出三倍的兵力,才有把握取胜。

金兵在野狐岭布兵45万,蒙古军队只有十万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呢?

一、金国将战略物资拱手让人

完颜承裕失去桓、昌、抚三个富饶的城池,将大量的马匹和粮草丢给了成吉思汗,让敌人得到了后勤补给,让蒙古大军如虎添翼。

三地是金国重要的补给基地,光马匹就有数万之多,粮草不计其数。不管是有组织撤退,还是被迫撤退,都该坚壁清野,像斯大林在苏德战争中那样,留给对方一座死城。而完颜承裕却好像有意配合一样,给敌人留下那么多补给,这是最大的失策。

二、战线拉长,兵力分散。

完颜承裕决定在野狐岭阻击蒙古军队,把45万大军分布开,官兵分据各个险要位置,进行严防死守。

但这样一来,兵力全部被分散开了。因为地势险要,金兵各部之间传递信息受阻,不能协调行动,等于大家被隔绝了。

一个地方遇到危险,其它守军不能及时增援,这样一来等同大家都在孤军作战。

如果蒙古军队集中优势兵力,选择一个地方重点突破,他面对的,就不是45万大军,而是局部地区的守军,人数肯定少于十万。当金兵得到消息后,恐怕战斗早已结束。

而事实上,成吉思汗就是这样采取对策的。

当他发现金兵45万大军分开防守后,马上采取握紧拳头、重点突破战术,即率中、左二军十万集中主攻于獾儿嘴(野狐岭北山嘴)。金兵就是在这种情形下,被蒙古大军撕破防线。

三、主帅脱逃,金兵群龙无首。

在蒙古军队的疯狂进攻下,金兵各自为战,完颜承裕失去对部队的指挥能力。情急之下,他只得带着能够联系上的军队慌不择路向宣德方向逃走。

金兵失去指挥,再多的兵力也成为摆设,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被动挨打,四处逃散。

完颜承裕带着残兵败将逃到浍河堡,和随后追来的蒙古兵展开激战。战场战斗毫无悬念,已经是强弩之末的金兵,被斗志旺盛的蒙古军队像砍瓜切菜一样消灭掉。

野狐岭一战后,曾经不可一世的金国,离死不远了。


小约翰


为何金朝败得那么惨?

历史上有很多以少胜多的战争,例如巨鹿之战,当然这是在中原地区的战争,历史上,少数民族也有以少胜多的战争,例如野狐岭大战。对战双方是蒙古军和金朝大军,当时蒙古军队只有10万人左右,而金朝的队伍有45万人之多,这场战争实力差距悬殊,胜败好像早就定局,但是蒙古阙以10万大军将金朝的45要大军打得落花流水,只能灰溜溜的回去。为何金朝军队的人数这么多,还是输得那么惨呢?



一,在成吉思汗得带领下,蒙古军队骁勇善战,作战经验丰富

之前,成吉思汗经常到处征战,所以蒙古人在他的带领下,将蒙古的疆域一点一点扩大,逐渐将整个蒙古高原统一了。在将蒙古草原统一得时候,由于这么长时间的征战,成吉思汗带领下的蒙古兵即便是人数少,但个个都是打仗的高手,战斗相当经验丰富,战斗力指数爆表,将强强一窝,所以成吉思汗的英明指挥,将蒙古军战斗力上升到了一个别人达不到的高度,即便是金军是45万人的军队,实力也远远的落在蒙古军队之后。



二,金朝的内部原因,安逸的环境让金朝滋生腐败

安逸的环境总会让一个人懒惰,自从和南宋和议后,金军的整体实力就达到了开国以来的一个最大高度,这时,他们的统治者认为现在自己已经足够强大,用不着继续打仗,所以他们近百年都不习战事,犹如一只不奔跑的马,整体的实力也不是当初那个灭辽亡宋的金朝了。


三,根据史书记载,实际军队人数可能不是1:4.5

当时野狐岭一战,由于战略性的决策,金军并没有把45万大军全部放在野狐岭的前线上。在10万蒙古大军面前的,对阵的只是30万金朝大军,另外的15万人是做候补。到了后来,眼看那30万人支撑不住了,剩下的十万人也就自己偷偷溜走了。原本人数很多的金朝大军,就这样失败了。


以史正衣冠


野狐岭大战,其实是包括乌沙堡、野狐岭、会河堡等多场战役在内的总称,其中野狐岭战役较为关键。

此战金国虽然占据地利,看似具有兵力优势,但由于军中瘟疫流行而导致大量非战斗减员。

蒙古军则同时具备同仇敌忾的士气、初生牛犊的锐气、指挥得当的战术,因此能够一举摧毁金国精锐,并由此打开了灭金的大门

【一】金国对蒙古的崛起是有准备的

蒙古人在铁木真之前,是松散的部落联盟,没有统一强大的力量,只得臣服于当时金国脚下。

金国对蒙古的统治却显得粗暴和蛮横,铁木真的祖上俺巴孩就是死于金人之手,两边于是结下了世仇。

随着铁木真开始统一蒙古各部,力量逐渐强大之时,金国也意识到来自蒙古草原的威胁。

于是,金国采取了在蒙金边境修建“边堡”,采取类似于长城的形式,在沿边各个重地修建堡城,防止蒙古骑兵的侵入

而在野狐岭大战中,首先被突破的乌沙堡就是其中最坚固的一个,大将重兵屯驻。

【二】铁木真看透了金国的颓势,公开与金国决裂

在长期与金国的交往中,蒙古人基本是顺从的,也因此纵容了金人的跋扈。

若是在金国强盛时期,还能压制住蒙古人的心。一旦庸主在位,就很难弹压蒙古人的复仇之心了

是1198年,铁木真在净州朝贡时,面见当时的储君卫王完颜永济,发现允济懦弱无能,因此心生厌恶,“见允济(永济)不为礼”。

而完颜永济继位后,铁木真面对前来宣诏的金国使节,公然表示蔑视,吐着口水说,“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为之耶!何以拜为?”。

蒙古因此公开与金国决裂,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三】时机已到,成吉思汗发动战争

成吉思汗发动对金国的战争,是以复仇之名开始的。

蒙古和金国的世仇,确实是客观存在的。金人的掠夺,让蒙古人痛恨。金人的杀戮,更让蒙古人感觉耻辱。

因此,以复仇为名义,成吉思汗可以激起蒙古人的同仇敌忾之气

真正让成吉思汗发动战争的动力,则是对金国的人口、财富和资源的抢夺,这是真正能让蒙古人进一步壮大的东西

懦弱无能的完颜永济当上金国皇帝(1208年),让成吉思汗认为时机已到。于是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终于在1211年射出了他的复仇之箭。

【四】蒙古人几乎占尽了士气、战术、运气等有利因素,因此取得大胜

(1)双方的将领和战术

蒙古军由成吉思汗亲自率领,几乎所有大将包括木华黎等都随军出征。面对金军时,战术也相当灵活,集中优势兵力猛攻乌沙堡,在野狐岭战役中又采用中路攻坚、两翼包抄。

反观金军,带兵将领都是些庸懦之人,首先在战术上只知道防御,一城一堡的丢失,就吓得屁滚尿流,落荒而逃。

(2)双方的士气、锐气

蒙古人挟复仇之心,同仇敌忾,万众一心。铁木真手下大将木华黎在面对金军的优势兵力时,主动提出带领敢死队,去冲锋陷阵,打乱对方阵脚。

反观金军,则是一味地后撤,畏敌如虎,士气极度低落,沦为了待宰的羔羊。

(3)双方兵力对比

史书上关于金军兵力的描述,差异很大。《元史•太祖纪》记载为30万,“金将纥石烈九斤等率兵三十万来援”。《元朝名臣事略》记载为40万,“时金军号四十万,陈于野狐岭之北”。而《蒙鞑备录》又说是50万。

根据这些记载可以分析,动辄几十万的军队应当是野狐岭大战中的总兵力(包括乌沙堡、野狐岭、会河堡等),金军规模在30-50万之间

但事实上,金军的有效兵力并没有那么夸张,因为从一开始的乌沙堡战役,金军就开始流行瘟疫,有大规模的非战斗减员。《太乙统宗宝鉴》曾记载,“七月,太祖皇帝遣兵征之,思忠等不备失利,兵疫大丧,又败乌沙营”。

蒙古军队的兵力,正史不载。但有10万一说。如果按照10万估计,应当说蒙古人的兵力并不是绝对劣势。这对于战争结局走向获胜,影响是很大的

野狐岭大战,蒙古一举灭掉金国的精锐力量,此后金国几乎再也没有力量与蒙古抗衡,被灭只是时间问题!


温水历史


先简单讲一下野狐岭大战的过程。

野狐岭大战前,金国北部边防完全是处于荒废状态。女真兵的战斗力垮的一塌糊涂,契丹兵又不受信任,因而金军根本不敢与草原民族打大规模的团战,只能是借助草原部落矛盾,比如汪古部、塔塔尔部与蒙古等部落的矛盾,以夷制夷,让草原民族相互对掐。

然而这种策略是不长久的,因为当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各部后,拥兵十几万,其势之大已远非汪古这种几千散兵游勇可以对付的了。

所以当公元1211年二月,成吉思汗在怯绿连河誓师,亲率十万大军南下后,替金国把守北大门的汪古部直接就让开了北大门,以带路党身份带着蒙古军杀入了金国境内。

当时的金国朝野根本就没想到会是这样一个结果,所以金朝时任皇帝卫绍王完颜永济在听说成吉思汗南下的消息后,只能赶鸭子上架,在中都北面的桓、昌、抚三州(内蒙与河北交界处)布置兵力,同时又部署西京大同府的金军做策应。打算与蒙古军沿着长城打防御战。


实事求是的说,卫绍王的计划没毛病,之前中原王朝与草原民族开战,在实在打不赢野战的情况下,基本也是沿着长城打防御战。

不过金军此时的战斗力过于羸弱,再加上统帅的统御能力又不行,所以当成吉思汗率大军抵达长城,以三万兵力拖住了布置在西线大同的金军,以七万兵力猛攻一点,对长城做单点突破后。长城防线很快就被攻破,金军依托长城打防御战的战略就这么泡了汤。

长城被攻破的消息传到中都后,卫绍王大概是慌了神,他荒唐至极的临战解除了原统帅的指挥权,改由副统帅完颜承裕主持军事。

临阵换帅,这是兵家大忌。金军的士气本来就低落,而现在又换了帅,士气更低落。所以完颜承裕接收兵权后,他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赶紧往回撤,退到野狐岭。


至于为什么要撤,原因有二。

一方面,完颜承裕临时接手,没有与蒙古军决战的信心。另一方面,他害怕成吉思汗以骑兵机动优势,绕开自己,直插中都城。如果京城被围,皇帝怪罪,他老命难保。

其实完颜承裕往回退,借助野狐岭的地势与蒙古军打防御战,应该说,是行的通的。但是完颜承裕退的时候,却下令一道非常傻缺的命令——主动放弃桓、昌、抚三座城池。

为什么说这是一条匪夷所思的命令呢?因为假设当时金军在桓州、昌州、抚州都留有数万重兵,成吉思汗如果绕过这些城镇而直接攻打中都,那么届时蒙古军会陷入前有野狐岭金军阻击,后有桓、昌、抚三州金军抄后路的局面。

搞不好,蒙古军会被拥有2~4倍优势兵力的金军包饺子。

成吉思汗作为一名军事天才,不可能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他必然会谨慎进军,后面也大概率不会发生野狐岭惨败。

并且,当时三州的土豪也派使者联络了完颜承裕,表示愿意组织民兵袭扰蒙古军,为主力做策应。可惜完颜承裕不听,一心要跑。

于是金军就在未做坚壁清野,也未撤走三州物资的情况下,直接退到了野狐岭,以致蒙古军轻松抄掠桓、昌、抚三州仓库,获得大量粮食和财物后,军心士气大振,占据了野狐岭之战先机。

而金军这边士气则低迷到了极点,未战就先失了一局。就连当地土豪也不再支持没什么斗志的金军。

接下来,就是野狐岭大战了。



关于野狐岭之战,网上一直有争议。其争议的焦点就在于——蒙金大战的主战场,到底是在野狐岭,还是在会河堡?

根据当代研究表明,应该是后者。

因为野狐岭的地势狭窄,几十万兵力无法全部展开,而《金史》记载“以劲兵七千遇大兵”,说明金军出现在野狐岭的规模,应该就只有7000人,而大规模战事发生在之后的会河堡之战。

大安元年,授世袭谋克,复知大兴府事,出知太原府,复为西京留守,行枢密院,兼安抚使。以劲兵七千遇大兵,战于定安之北,薄暮,先以麾下遁去。众遂溃。——《金史·卷一百三十二》

所以历史上的野狐岭大战,真正过程可能是这样的:蒙古军攻击野狐岭,蒙金两军或许爆发了小规模战事,金军退走;亦或许没有发生激烈交锋,是金军不敢应战,直接退至宣平。然后金军主帅完颜承裕由于怯战,又继续向南撤退,结果在会河堡被蒙古追军赶上,金军主力溃败,全军覆没,仅完颜承裕一人逃出。此战导致居庸关失守,连首都中都城(北京)也陷入警戒状态。

八月,大元大兵至野狐岭,承裕丧气,不敢拒战,退至宣平。……其夜,承裕率兵南行,大元兵踵击之。明日,至会河川,承裕兵大溃。承裕仅脱身,走入宣德。大元游兵入居庸关,中都戒严。——《金史·卷九十三》



野狐岭之战的过程大致就是这样,下面说说金军为什么惨败。

其实金军的主要问题就是主帅不行。当时蒙古方面固然是人才济济,处于巅峰状态,但这并不表明金军无力抗衡。端平年间,蒙古军袭扰汉中,宋军主将曹友闻面临的压力与完颜承裕是一样的。但他在面临蒙古军攻阳平关时,却用了分兵一半据守高地,伏精兵于谷地,待蒙军围攻要塞时趁夜急进,偷袭蒙军后背,自军占据山间小道俯攻,步兵居两翼骑兵居中,用猪突猛进加狭窄地形抵消蒙军机动性,守军出兵夹击的战术,成功击退了蒙古军。

宋军的战斗力,可远不如金军。曹友闻既然能击退蒙古军,这说明,野狐岭之上的金军在指挥得当的前提下,并非不能利用地势打败蒙古军。而金军全程都是颓废之态,一击即溃,这只能说明金军高层全是废材。像完颜承裕这样的“跑跑将军”都能当统帅,金军想不败,怕也是很难。


Mer86


一、蒙古集中兵力,金军分散兵力。

金军本来兵力远胜蒙军,但是却分散到崇山峻岭之间,一处激战,四方观战,有劲儿也使不上。

而蒙古军握住拳头,集中攻打一个要点,化兵力劣势为优势。

二、蒙古统一指挥,金军将领不和。

蒙古十万大军听命于成吉思汗一人,成吉思汗又是世界级别的军事家,指挥若定。

金军兵力多,将领多,人心散,主意多,中路一路被攻打,其他各路都在观望。

拿破仑说过,一个平庸的司令官,比两个优秀的司令官,更能打胜仗。

而成吉思汗是最优秀的司令官,金军有好几个平庸的司令官,互相不服,焉能不败?

三、蒙军同仇敌忾,金军士气不振。

蒙军深恨金军,蒙古的祖先俺巴孩汗被金国捉住钉死在木驴上,为俺巴孩汗复仇是蒙古人代代相传的誓言。现在,蒙军在敌国的国土上作战,四面皆敌,没有后方,唯有死命向前,杀尽仇人才有生路,所以上下一心,成吉思汗和将领们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一举破金。

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金兵这次从当年二月份抵抗蒙古军入侵,一直打了半年多,处处失败,士气不振。比如完颜承裕早在守备野狐岭的时候他就开始盘算着退路,当地的地主和土豪们前来联系,希望帮助朝廷攻打蒙军,但是完颜承裕不听,却反复问怎么能去宣德,这是给打败逃跑做准备,当地的土豪地主们很失望,就投降了成吉思汗。

四、蒙军百战精兵,金兵战力低下

蒙古在崛起的几十年间,大战不休,蒙古军的战斗力在当时全世界第一,而金国已经见过一百多年,金军的战斗力好比清末的八旗子弟,欺负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本事大的很,和蒙古兵玩命是不行的。

综上所述,野狐岭、浍河堡决战,金兵兵力分散,指挥失灵,45万大军被10万蒙军消磨殆尽,为金国灭亡敲响了丧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