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常败将军”都有谁?

小小嬴政


刘峙真的是常败将军吗?挂着“常胜将军”名号总是打败仗的刘峙,其实有苦难言。

刘峙,是江西吉安县人,吉安县是我国十大将军县之一。同时刘峙的字经扶曾作为鄂豫皖苏区的一个县名,后来改为新县,也是将军县。刘峙的一生,始终和将军有着不解之缘。

刘峙年少时母亲改嫁黄小山,他自己也一度改名黄谊。可就是黄小山这个后爹,给他带到了日本涨了见识,又让他考了长沙陆军小学和保定军官学校第二期。从此,刘峙就走上了从军路。

刘峙后来担任黄埔军校战术教官,东征陈炯明时又担任第一团第二营营长,第一团团长,就是他的伯乐何应钦。陈炯明部队把刘峙错认为是自己人,让刘峙捡了便宜,随后刘峙又在何应钦团部遭袭击时及时救驾。第二次东征时,蒋介石直接夸他: “华阳一役, 为成败最关键, 刘团长能出奇制胜, 转危为安, 诚革命前途大幸也。”

刘峙长期在蒋介石手下工作,越来越发现,挨骂是一件好事,如果委员长能打你,你就福气更大了。一次阅兵,刘峙第一师军容不好,被第二师师长王伯龄批评,蒋介石也当众批评刘峙治军不严。刘峙忍了,在蒋介石看来,刘峙是个忠厚老实的人,可以重用。

中山舰事件,刘峙忠实地执行蒋介石的 命令, 与欧阳格一道逮捕了中山舰舰长、共产党员李之 龙。当晚, 包惠僧质问刘峙为什么这样做, 他大言不惭地 回答说: “我也不完全了解, 我是以校长的意思为意思, 校 长命令我干什么, 我就干什么。”蒋介石听说,对他更加信任。

何应钦手下有哼哈二将,一个是刘峙,另一个是顾祝同。二次北伐中,顾祝同听了何应钦命令裹足不前,刘峙则因为没有接到命令勇往直前,一举拿下了蚌埠,一举成为蒋介石五虎上将之首。中原大战中,刘峙担任了第一集团军总司令,俨然是蒋军头号战将。

对苏区的围剿中,刘峙也基本保持了常胜记录。刘峙指挥张钫、陈继承、卫立煌、钱大钧等十一个纵队, 向鄂豫皖苏区大举进犯,第四方面军不得不离开鄂豫皖,转战川陕。为了表彰刘峙,鄂豫皖设立了“经扶县”,后来被解放后改为新县。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中,国军一路溃退,刘峙组织命令陈诚、周浑元等猛 烈进攻, 连克金溪、宜黄、进贤等各要点,扭转了不利局势。

全面抗战的爆发,对于刘峙来说是个转折点,大概还是那句话“国军军官官越做越大,军事能力越来越差”。抗日战争初期,刘峙被任命为第一战区第二 集团军总司令, 率部由开封进驻保定, 防守平汉路沿线, 阻止日军南犯。当一线阵地丢失后,刘峙率军沿着平汉路一路逃跑,别人都说他不是防备日军,是和日军赛跑。保定沦陷之后, 刘峙率残部再次往南狂逃数百公里, 这样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等重地相继失守。从此得了“长腿将军”的绰号。

平汉路战役,开创了国军一触即溃的先例。以刘峙的表现,蒋介石完全应该把他就地正法,激励国军死战不退。可是蒋介石顾念刘峙之前的功劳和忠心,只是给他撤职了。自此之后,国军将领,尤其是黄埔系,不战而退、临阵脱逃、以邻为壑变得越来越多,但基本都没有被处理。

仅仅一年多以后,刘峙又复出了,担任了重庆卫戍司令。就在刘峙任职期间,发生了抗战三大惨案之一的重庆防空洞惨案(另外两个是长沙大火和花园口决堤),3000多人在防空洞中踩踏、窒息而死。刘峙成了众矢之的,老蒋骂他时忽然发问 : “ 你是不是当我是糊涂蛋 ? ” 刘峙唯唯称是已惯了 , 未加思索 , 当即答道 :“是 ! 是! ”刘峙忽然改口“委座当然不是,卑职才是。”

所以,刘峙最贴切的绰号,应该是”是将军‘’,只会唯唯诺诺称是。在老蒋看来,这就是忠心耿耿的表现。

很多人举例子说刘峙常败,就以中原突围战役和淮海战役作为例子,其实这两次战役,解放军最不喜欢的将领,就是刘峙这种的。

中原突围,往常的说法是,刘峙以30万重兵集团,用各种碉堡炮楼把仅有6万中原军区团团围住,最后还是让他们突围走了。可是实施情况却是,中原军区突围出去的解放军指战员,只有不到四分之一,刘峙的这场行动,算是基本成功的。中原军区保存比较完整的恰恰是执行声东击西吸引敌人的皮定均旅,李先念和王树声的两路主力,冲出去的人不比皮定均旅多。

淮海战役,刘峙受到最大的批评是采用了“猪战术”。骂刘峙的人,其实是潜伏在国民党国防部的郭汝瑰将军,所以,解放军最不喜欢让刘峙当国军指挥,因为刘峙当总指挥,国军很容易逃跑了。淮海战役后期刘峙驻扎蚌埠,手下的李延年兵团和刘汝明兵团,成了唯一保全的队伍。

刘峙是常败将军吗?刘峙只是比其他人更听话,更会保全势力罢了!

从战绩来看,刘峙是一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将军,更是一个“遇强能跑,遇弱能战”的将军。总的来说,刘峙比那些只会坚守最终被全歼的将领,实在是强太多了!


历史知事


平心而论,抛却立场之后,常败将军比常胜将军带来的故事有趣的多。

不过有人常败是名副其实,但是有个别人常败,却赢得最后的胜利。

名副其实的常败将军:

1.李景隆:典型将门犬子

李景隆是朱元璋麾下李文忠,父亲可以说是百战百胜的名将。按理说将门虎子,即便不如李文忠,也不至于太差,但李景隆确是一位常败将军。

朱棣造反,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镇压,结果几乎全军覆没。

建文帝二年,李景隆统60万大军进河北,再次被击败,退回济南。建文帝四年开门投降,结果被封为公爵,比朱棣阵营的功臣封赏还高。

真讽刺!

2.也先帖木儿:一夜葬送元朝29万精锐

也先是脱脱的弟弟,原本反腐工作搞得不错,但是被哥哥抓来去平乱就抓瞎了。

也先率领大军原本连战连捷,但是谁料到农民军突袭杀了前锋大将,吓得也先连夜后退几十里。

幸好脱脱又增援十几万军队,于是也先率领元朝精锐30万走到沙河搞起了静坐战争。三十万军队不进不走不撤,看着也先在自己大帐中求神问卜跳大神。

起义军趁夜搞了一次偷营行动,元军一下炸了营,但是也先以为是兵变,带着几个亲兵跑了,没有统筹的军队自相残杀,最终回来了一万残军,从此元朝进入蒙古军阀各自为政时期。

3.范文虎:一人祸害两个朝代

范文虎在南宋时,对阵蒙古军队屡战屡败。

襄樊之战,范文虎率水军主力驰援,蒙古人用炮一轰,范文虎扔下水军自己跑了。

襄樊争夺战,范文虎率军进襄阳,两战送给蒙古人几万俘虏加数百艘战舰。

投降元朝后,忽必烈想要征日本,此时张弘范等人都已经去世,范文虎成为朝廷最懂水战的将领,于是率领元朝10万大军,不幸遇到台风损失不少人员。

不过还有战力的元军纷纷表示要背水一战,于是范文虎很高兴的扔下几万元军,自己回国了。群龙无首,元军很快被打败。

屡战屡败却最后取得胜利:

1.曾国藩:屡败屡战

曾国藩借平定太平天国起家,但是最初,被太平天国几次杀得大败而回。

曾国藩屡败屡战的故事都知道,但是仔细看曾国藩的经历,竟然有三次自杀未遂。

首战靖港水战败的投湖自尽,幸亏部下救回。石达开攻湘君水营,湖口惨败,曾国藩座船被俘虏,曾国藩投江再次被部下救回。

祁门被困,曾国藩坐镇指挥身前放一把长剑,如果太平军攻陷便自尽,幸亏援军及时到,才幸免于难。

2.刘邦:屡战屡败于一战

楚汉相争,刘邦可以说是十战九败。齐楚交战,刘邦率领诸侯联军56万攻陷彭城,结果被项羽3万精兵大迂回,以少胜多,刘邦率领数十骑逃回荥阳。

荥阳一战,刘邦再败逃回关中;鸿沟协议后,刘邦趁项羽东撤进行追击,结果再次被项羽打败。最后给韩信,彭越封王,几方大军回合后十面埋伏合围项羽,才取得最后的胜利。

楚汉相争,刘邦遇项羽可以说是百战百败,但是最终赢下关键的亥下之战,赢得皇位。纵观中国历史,一路战败着走向最终胜利的皇帝也仅此一位。


妖鬼杂谈录


桂系大佬李宗仁从抗日战争爆发起,就一直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从台儿庄战役的徐州会战到武汉会战、再到苦撑豫西,整整坚持中原抗战近八年之久。然而就在胜利前夕的1945年2月,李宗仁突然被明升暗降为“汉中行营主任”,实际被剥夺了军权。



转正接班的是战区副司令长官刘峙,李宗仁的汉中行营名义上是督导第一和第五战区的军队与作战,可胡宗南和刘峙两个战区司令都是嫡系,根本不听他的招呼。尤其是这个新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从抗战爆发起就一直是“常败将军”,意外的是,越败越升。

1937年七七事变后,刘峙被任命为第2集团军总司令,指挥中央军和西北军各一部反攻平津,尽管关麟征、郑洞国等黄埔将领竭力苦战,然而由于刘峙指挥无方和率先逃跑,不仅反攻未成,日寇华北方面军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占领了华北大部。刘峙被讥为“长腿将军”,遭到国民政府重多议员的“弹劾”。



结果打了败仗的刘峙,却被任命为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官还升了一级。在抓捕韩复榘的开封军事会议期间,他指挥的防空火力差点把副参谋总长白崇禧的座机揍下来,虽然不是有意而为之,足已暴露他的无能,白崇禧对这个曾经的“福将”也是哭笑不得和大摇其头。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刘峙又被调往陪都担任“重庆卫戍总司令兼防空司令”,任内发生了抗战三大惨案之一的“防空洞惨案”,举国與论一片哗然。然而在何应钦等人的包庇下,刘峙最终没有受到什么实质性的惩罚,仅仅被撤职了事,不久又被派往李宗仁手下担任战区副司令长官。



日本人也不给刘峙面子,他刚刚扶正,鬼子就对五战区发动猛烈进攻,一路攻陷了战区长官部所在地老河口。刘峙再次率先跑路,打着后退决战的旗号一口气逃到武当山下,幸亏日军已经是强驽之末,在王仲廉集团军的反击下,总算没有让日军进一步深入。

也就是说,刘峙在八年抗战期间,居然没有打过一次胜仗,哪怕是一次小小的胜利都没有。即便如此,他仍然在日本投降后被任命为“郑州绥靖公署主任”(第五战区改制),并统辖第一和第五战区所有在河南的部队,越败越升的奇迹达到高潮。



解放战争的全面爆发,就是以刘峙率领30万大军围攻我中原军区6万部队为标志的,具体时间是1946年6月。五倍的兵力优势,飞机坦克大炮的助阵,刘峙最后是一无所获,其中我伪装主力的皮定均旅,在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中纵横捭阖,胜利到达苏中解放区几乎是全身而退,你都搞不明白刘峙是怎么指挥的。

三个月后的定陶战役,刘峙指挥的整3师和整47师被刘邓大军全歼,整3师师长赵锡田被俘。赵的夫人也是顾祝同的妻妹,跑到南京“国防部”连哭带闹,控诉刘峙见死不救,一时轰动京畿重地,这下子一直罩着刘峙的蒋某人也实在交代不过去了,一怒之下将其撤职,转任“战略顾问委员会上将委员”。



清闲一年多,1948年6月刘峙又被起复,就任“徐州剿总”总司令指挥80万大军,几乎占当时国军机动兵力的一半,口号喊得山响:“要我做官,不能奉命,要我拼命,义不容辞”!然而上任仅仅第九天,丢失开封,上任三个月时,济南失守,上任半年后,在淮海战役中丢光六个精锐兵团,甚至他自己都感觉无地自容,躲到印尼当小学老师去了。

黄埔军校教官,八大金刚之一,何应钦四大金刚和“哼哈二将”之一 ,第一个教导团的营长,军阀混战期间的“福将”,按说学历和资历都够。然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却沦为长腿将军和常败将军,并且还能够越败军职越高,有时候真的搞不懂,他当年的校长到底是怎么想的。


度度狼gg


这可不能少了陈辞修。

陈诚,字辞修,浙江青田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1924年1月,陈诚南下广东,任粤军炮兵连连长;9月,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炮轰惠州城,由此发迹,由于在北伐期间和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后积极向蒋介石靠拢,得到蒋介石的青睐,官运亨通。

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后,陈诚出任第十八军军长,开始搭建自己的“土木系”班底,他大力吸收黄埔学生,以罗卓英,方天,方靖,萧乾等为骨干,使土木系成为国民党中央军首屈一指的派系力量。

然而,从1932年冬天参加第四次“围剿”开始,陈诚就开始了自己的屡败屡战生涯,1933年2月,陈诚所部第52和第59师在黄陂战役中被林彪聂荣臻的红1军团歼灭,3月,嫡系第11师又在草台岗战役中被林彪击溃,折兵两万多人,陈诚羞愤交加,在给蒋介石的信中写道:“诚虽不敏,以独生为羞”。

当然,写下这句话并不妨碍陈诚活得好好的,1937年11月,陈诚参与指挥的淞沪会战由于兵力部署失误最终失败,1938年1月,陈诚历任湖北省主席,武汉卫戍司令,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总司令,军政部部长兼后勤总司令等,期间他所指挥的鄂西会战,南昌会战等均丧师失地,但官却越做越大,抗战胜利后,陈诚于1946年6月出任国防部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

重庆谈判时的陈诚

1946年6月下旬,蒋介石在收到陈诚关于“三个月内解决剿共军事问题”的报告后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同年10月17日,陈诚在北平向中外记者宣称:“三个月至五个月内解决解放区问题。”但事实的发展却并不尽如人意。

1947年2月,陈诚坐镇徐州,指挥23个师,分成李仙洲的北集团和欧震的南集团,展开对陈毅,粟裕华野的“重点进攻”,企图夹击集结于临沂地区的华东野战军主力。

鉴于国民党军南线兵力密集、齐头并进、稳扎稳打,华野几次调动敌人都无战机可寻,而北线李仙洲集团孤军深入、兵力分散的情况,陈粟首长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示形于南,击敌于北的策略,故意放弃了临沂,秘密向北集结。

陈诚判断华东野战军放弃临沂,是由于“伤亡过大,不堪再战”,陶醉于所谓“歼灭共军15个旅”的战果,严令李仙洲集团加速南进,实施南北夹击。

济南的国民党军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得知华野主力向北运动,有包围李仙洲集团的企图,采取了“机动作战”的策略,结果引起了陈诚的不满,大骂王耀武畏敌如虎贻误战机,并通过蒋介石直接指挥李仙洲继续北进。2月23日,一头钻进包围圈的李仙洲只坚持了3天就被华野全部歼灭,国军折兵6万多人,恼羞成怒的蒋介石把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副主任吴奇伟撤职,陈诚却基本没受什么影响。

担任“副总统”时的陈诚

1947年8月4日,陈诚奉蒋介石之命兼任东北行辕主任,全面主持东北军政。他上任不久,就爆发了第三次四平之战,第71军军长陈明仁刚刚因为防守四平有功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奖章在手里还没焐热,便因使用了黄豆布阵阻击解放军,而被陈诚扣了顶“贪污军粮”的帽子被免职;而在攻打南满解放区过程中颇为出力的第52军军长梁恺、副军长刘玉章也都被免了职。

陈诚打着“整肃军纪”的旗号大肆排斥异己,有能力但不依附陈诚的国军将领纷纷被罢黜,原东北保安代总司令郑洞国改任空头的行辕副主任,彻底靠边站;不服管教的新1军军长孙立人则被调走;孙立人走后,陈诚系人马第50师师长潘裕昆接任新1军军长,而第14师师长龙天武则升任新3军军长。

经过陈诚的一顿神操作,东北国军士气低落,军心涣散,此时,林彪、罗荣桓的东北野战军突然发动了冬季攻势:

国军暂59师在兴隆山遭到重创,新22师在沙后所遭到重创,第79师在彰武全军覆没,新5军在公主屯全军覆没,第26师在新立屯遭到重创,暂62师在法库遭到围歼……

到1948年初解放军冬季攻势结束时,东北国军损失16.4万人,除了沈阳,长春等少数大城市外的东北广大地区基本全被解放军占领,当时沈阳的老百姓编顺口溜说:“陈诚真能干,火车南站通北站”(南、北站均在沈阳市内)。以讽刺国军的势力已经走不出沈阳市区了。

由于陈诚的指挥实在太糟糕,给解放军拼命送人头,国民党内部“杀陈诚以谢国人”之声不绝于耳,蒋介石见陈诚智穷计竭,回天乏术,遂将陈诚罢免,成立东北“剿匪”总司令部,以卫立煌任总司令。就这样,陈诚黯然结束了其军事指挥生涯,退居台湾。


每日一段历史


看到这个问题,我不由得想起了民国时期蒋委员长的心腹爱将刘峙,刘经扶。纵观其30多年的从军生涯,上半程是一代名将,下半程不知道得了什么病,成了著名的“常败将军”。

本着历史唯物论的原则,方城阙就把其30多年的从军生涯一一道来,让大家来评判一下。

刘峙,字经扶,生于1892年6月30日,卒于1971年1月5日,江西吉安人。

1913年,刘峙考入保定军校二期班学习,毕业

后受中山先生思想的影响,刘峙南下广州到粤军服役。从连长到营长这几年时间里,刘峙的军旅生涯平淡无奇。直到1924年,经何应钦的介绍刘峙到黄埔军校任战术教官,人生进入了快车道。

新旧军阀的克星

在两次东征陈炯明的战斗中,二营长刘峙跟随教导团团长何应钦出征,战绩显著。随后又接替何应钦任教导团上校团长。随着广州革命势力的不断壮大,教导团也扩编为第二师,刘峙也水涨船高成为第二师长,驻防广州。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以“校长命令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为人生信条的刘峙,随即扣押了第二师和海军中的共产党人。

北伐期间,刘峙在南昌击溃了直系军阀孙传芳的部队,乘胜进军浙江。经何应钦的举荐,刘峙成了蒋总司令身边的红人,一路高升。等北伐结束,刘峙已荣升第一集团军总指挥。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刘峙任讨逆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兼第一军军长,统率顾祝同师、蒋鼎文师、陈诚师,水陆二军,沿江而上,首战告捷,直取武昌,桂军弃城而逃。同年12月,唐生智在河南通电反蒋,北方的冯玉祥、阎锡山态度爱昧,刘峙率第一军顶风冒雪出武胜关攻克确山,孤军阻击唐生智部8天,随后又暗中联络杨虎城断其后路,将唐生智打败。

1930年3月,中原大战开始。刘峙率部与冯、阎联军大战于许昌、新郑地带,激战数回终于从冯玉祥的铁桶阵中突围而出。7月在津浦线打败了晋军傅作义部,重新占领济南,扭转了整个战局。

从二次东征,到中原大战,刘峙三番五次打败新旧军阀。仿佛就是新旧军阀的克星,怎么打怎么有,人生像开了挂。这一时期的刘峙被军中同僚称为“福将”、“常胜将军”。

“五虎上将”之首

1935年4月,刘峙晋升二级路军上将,兼河南省主席,一时风头无二。当时军中有人把中央军5个二级上将并称为蒋介石的“五虎上将”(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卫立煌),刘峙名列五虎上将首位。

1937年7月7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芦沟桥事变,抗战全面爆发。蒋介石任命自己的心愎爱将刘峙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率军北上抗日。至此一代名将刘峙从高峰一路跌落,成为人们讥笑、唾骂的“长腿将军”。

“长腿将军”的由来

抗战爆发后,刘峙率军从河南开封进驻保定。在此设立第一战区前进指挥部,在琉璃河南岸设置三道防线抵御日军进攻。以孙连仲军守平汉路,以万福麟军守固安,保障右翼安全,以孙殿英军守门头沟,保护左翼。刘峙则率中央军镇守保定。日军以一个师团的兵力佯攻孙连仲军,双方相持一月有余。给坐镇保定指挥的刘峙造成了日军预在此中路突破的假象,突然日军主力突袭万福麟军,只用一天时间变打跨了万福麟军,兵锋直指保定。惊慌失措的刘峙,战意全无,福气不在,一口气跑到石家庄。期间连一次像样的阻击都没有,失地千里,蒋介石一怒之下解除了刘峙的军权。从此人们把战时跑的快、跑的远的“长蹆将军”称号授予了刘峙。

渎职查办的刘上将

1939年春,刘峙通过何应钦的门路就任重庆卫戌总司令。此时的大后方重庆,“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刘峙也不例外,一门心思全在捞钱、养小蜜身上。利用自己兼任重庆防空司令的身份,一边在重庆市区及周边地区构建防空工事;一边利用防空工程大把捞钱。

1941年6月5日,日军从早上开始连续出动几百架次的飞机轰炸重庆。位于较场口的公共防空洞内聚集了上万人,加上天气闷热、洞内人多空气稀薄。原本在日军飞机轰炸飞走后,予备警报没有响起这段时间,人们是可以走出洞外透一下气。结果因为洞内人多,两个洞口中的一个洞门还被反锁,又没有专人维持秩序。造成洞内人员互相拥挤、踩踏,洞口被堵死,活活闷死了三千多人。

重庆隧道惨案发生后,群情激愤,人们纷纷谴责身为防空司令的刘峙。气头上的蒋介石下令组成特别军事法庭审理此案,刘峙一看形势不妙四处打点,托人给主办人送去大把金钱。最终刘峙只是被撒掉重庆防空军司令一职,安然渡过难关。

再获“猪将军”的美称

抗战胜利后,刘峙就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统辖陕西、河南两省军务。1946年6月18日,刘峙纠集30万大军悍然进攻我中原解放军,打响了国共内战的第一个枪。只有6万余人的中原军区部队分两路突围,并留下皮定均旅佯装主力拖住敌人。结果刘峙上当受骗,还被皮旅巧灵摆脱,让蒋介石大为光火。同年9月,刘峙亲自指挥会攻定陶的作战,结果被我刘邓大军将赵锡田整编第3师分割包围。只用了5天时间便歼灭第3师和支援部1.7万余人。一怒之下,蒋介石将刘峙撤职查办。

1948年6月,国民党江河日下,蒋介石也是无人可用,于是重新启用刘峙为“徐州剿总”总司令。9月,陈、粟大军解放济南,淮海战役拉开了序幕。

随着辽沈战役进入尾声,华北告急。蒋介石集团决定在江淮一带与解放军进行决战。在主帅的人选上,让蒋介石颇为踌躇。原本看好的白崇禧狮子大开口,要干就要华中、徐蚌两方面一肩挑,否则免谈。蒋介石对桂系、白崇禧历来是不放心,无奈之下便让刘峙任徐蚌会战总指挥。

此时的刘峙早已被解放军的气势吓破胆,连连推辞。蒋介石为了安抚刘峙,答应在给他找个好帮手,于是“救火队长”杜聿明便成为了刘峙的副手。“疯子”邱清泉听到刘峙就任的消息后,不无讥讽的对手下说:“徐州是党国的北大门,不找只虎来守着,也的找只狗来看门。现在倒好,让头猪来当司令。”

闲话传到刘峙哪里,刘峙也不生气,反而自嘲的说道:“猪有什么不好的,只要守住屁股,共军就拿我没办法。”

此话一出,“猪将军”的帽子变结结实实的扣在了刘峙的头上。

由于辽沈战役吃紧,刚到徐州报了个到的杜聿明又被老蒋紧急调回东北帮忙。进退无据的刘峙,白白浪费了二十天的时间。等杜聿明回来,黄伯韬兵团、黄维兵团皆成了瓮中之鳖。刘峙一看情况不妙,找了个由头,将徐州方面的一切交给杜聿明打理,自己则跑到蚌埠去了。

“猪将军”刘峙以自己的忍耐,为蒋委员长背了个大大的黑锅。





方城阙


胡宗南无疑是近现代出了名的常败将军!唯一的一次"胜利"是解放战争时期进攻延安,但这次被他大吹特吹,虚报战绩的"伟大"胜利却是党中央毛主席主动撤离而送给他的"军功"。尽管这样,也够让老蒋"扬眉吐气”,高兴好一阵子了。

胡宗南是黄埔一期中的"高材生",加上同蒋介石有同乡之谊,故而成为蒋介石最亲信人之一。他不仅为复兴社"十三太保"之一,而且拥兵四五十万之众,被人称为控制陕,甘,宁,青各省的"西北王"。在蒋介石的大将众臣当中,胡宗南是个自命不凡的人物。他曾写过一副对联:

铁肩担道义,

血手著文章。

从中不难看出他飞扬跋扈,好大喜功的本色。他死心塌地追随蒋介石,嗜血成性,好杀如狂的胡宗南不仅长期在西北积极反共,而且在败退台湾后还担任了一个光杆的"大陆游击总司令"职务,跟着蒋介石疯狂叫嚣反共复国,报仇雪耻的口号~过把瘾。

一,"西北王"胡宗南的由来

胡宗南原籍浙江镇海。三岁的时候随父,叔迁居于浙西孝丰县城西十里的鹤鹿溪。黄埔一期毕业以后参加北伐战役,曾在胡公冕部下当过营长。胡公冕调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官长的时候,保胡宗南接任他的团长职务。胡公冕和胡宗南有长官部属关系,并且有恩于胡宗南。后来,胡公冕,胡宗南,章云三人结为金兰之交。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胡宗南接替刘峙任国民党第一师师长职务。其部队驻甘肃,师部驻天水,曾参与堵击北上抗日的红军,被红军打得落花流水。抗日战争初期,1937年8月胡宗南任第17军团军团长,在上海参战,吃了败仗退到河南信阳。日寇进犯时胡军一触即溃,信阳失守。自此以后,胡撤到陕西,名为扼守河防,拒阻河东,山西日寇,实际上是屯兵西北执行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对陕北构成数道"碉堡城",封锁陕甘宁边区。

二,在干部的任免方面,蒋介石赋于胡宗南有独断的人事权。凡胡以下各集团军总司令的去留大多决定于胡,蒋介石对胡的意见无不言听计从,所有军,师长家由胡报请蒋批准。胡宗南所用干部的标准是黄,陆,浙,一四个字即:黄埔军校毕业,陆军大学毕业,浙江人,第一师的老干部(他由第一师起家)。因为这个标准,胡宗南的军官很少有行伍出身的,大多都是科班出身的书呆子与关系户(不打败仗才见鬼了)。

总之,蒋介石在各方面蓄意培养胡宗南的势力,给胡宗南以各种有利条件,使其在西北黄土高原上坐大,成为嫡系部队中的反共王牌,因此在这一时期胡宗南声势显赫,反动气焰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蒋管区都称他为"西北王“。

三,结交朋党,培植势力

军统头子戴笠,浙江江山人,黄埔军校六期毕业。胡宗南在刘峙部任团长的时候,戴笠是胡宗南部的中尉副官。胡宗南认为他机警灵活有"异才",于是推荐给蒋介石。戴笠最初在黄埔同学会担任毕业生调查登记工作,由此四方拢络,渐露头角,为蒋介石所赏识。后来参加蓝衣社,一跃而成为蒋介石的"十三太保"之一。因为这层关系,戴笠在蒋介石面前对胡宗南也是只讲胡的好话,不说胡的坏话,使胡的地位,越来越稳固,高升,戴自身也越来越得到蒋到信任。

中统头子陈立夫是浙江吴兴人,曾在湖州中学任教,是胡宗南的老师。两者之间原本来就有师生关系,陈立夫有意扶植自己的小同乡和门生飞黄腾达,拥有军权。以巩固cc系在整个国民党中的地位。因此,胡宗南黄埔毕业后在国民党军中一帆风顺,直线上升,掌握庞大的军队。这与中统陈立夫对他的上下各方面关照是分不开的。

四,常败将军

①,1944年3月,日寇出动五六万人进攻河南。蒋鼎文,汤恩伯的部队一触即溃。汤部主力13军等部队被打得落花流水。郑州,偃师,洛阳,渑池相继失守。日寇沿陇海路西进,先头部队已达陕西,潼关告急,西安振动。胡宗南在抗日战争初期连吃败仗,得了恐日病,本来不想打。但这时一看老巢已受到战火的威胁,潼关为豫陕门户,万不可失。于是也顾不得与陈诚(陈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为副,不服气)之间的争权夺利,硬着头皮应战。这时的日军早已是强弩之末,战线又长,太平洋失利等等因素造成日军停止前进了。

这一仗,胡出兵不多,损失也不大(几乎没怎么打),因为时机凑巧了,侥幸占了个便宜。不仅贬低了汤恩伯的威风,抬高了自己的身价,更重要的是蒋介石因此而改任陈诚为军政部部长,将胡宗南晋升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这样一来胡宗南自然是春风得意精神百倍。蒋用胡宗南的作用并不是要他抗日,这蒋介石是心里有盘算的,把他放在西北的目的就是为了看住延安。

②,抗战结束以后,蒋介石打内战的"工作"又上马了。1947年3月19日,中共中央主动推出延安!胡宗南占领延安,虚报战绩,获得蒋介石嘉奖,颁发一枚"河图勋章",并被晋升为陆军上将。这期间发生了著名的青化砭战役,彭德怀将军歼灭胡宗南部3000人,活捉旅长李纪云。在此以后,第一野战军与胡宗南发生了好几次战斗,什么清涧战役,延安重新夺回等。1948年4月22日延安重光,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7月14日宝鸡解放,胡宗南率部逃窜汉中。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蒋介石,顾祝同仓皇向西逃之成都,胡宗南主力向西昌逃窜。蒋介石坚持要胡宗南死守成都,争议未决时,解放军已经由贵阳,毕节,泸州,宜宾,挺近乐山,浦江,截断了胡宗南南窜的去路。胡宗南留在成都附近的30万人几乎全部歼灭。数千残部逃往西昌,最后由成都乘飞机仓皇逃往海南三亚机场。最后由海南岛转飞台湾,在台湾因受陈诚的排挤而不得志。不久,死在台湾。

纵观胡宗南的军旅生涯,官至陆军上将,战区司令长官,却鲜有拿得出手的战绩!因反共卖力,深受老蒋青睐。作为军人,他常败将军实至名归。



BMLGGZSGCS秋水长天


怕俄毛 怕日本 更怕徐老虎刘志丹

直奉大战是郭鬼子在打,大家都知道了,影视剧里面有介绍,脉络也比较清晰。少了郭鬼子就六神无主也是事实,但是影视剧对于 中东路 事件的冲突铺垫的不够。大家需要注意的是27年底南方城市的一起外交事件,国内形势的交错酝酿,经过一年的发酵,29年夏他就折腾出来事情了。结果很惨,大家可以搜索,给俄毛揍的很惨,东北局势的三方制衡被打破。

1930年9月18日中原大战 人生巅峰

结果就是主力出关,经略幽燕,分兵讨伐石友三,感觉人生被算计。

一年后,旧仇未报,新恨又添。

有资料说沈阳的巨大财富损失,以及小六子的外交信函被起获证明,这期间他存在一些列的政治外交误判。

好吧你说成立就成立,他还有机会,就是守住关宁锦走廊。守在这里就是守卫华北的门户。守卫这里,从历史角度看,代价会比淞沪小一些的,但是你有华北的财富,你有机会唤起全民的热情支持你和奉军在这里干上一架,拼光不是目的,前提是你有机会取得一次战术上胜利的机会来改变日本朝野的认识,就算是看在老帅的份上。


锦州事件黑你不亏,守土有责。只要握有锦州,军事上满洲割据不现实,政治上满洲国疆域于历史上不完整,当然了溥仪在天津地面上受委屈你是地方长官有责任。

固然有国府国联的外交瞎指导,如果说日军玩登陆的话,一样玩完是事实。但是总体战一开,蒋先生不介入不表态恐怕也很难,事实上你怕了怂了,好嘛蒋先生还懒得表态呢。

海外游了一大圈,你又来到了鄂豫皖。认识了徐老虎,尾行至陕甘边。

送粮送枪送编号,真应了你爹说滴,除了老婆我啥都能给你们。

我无意对任何人鞭挞,仅仅是想说:历史总是不禁感叹,逾九十年前的那场民族灾难,做决定的人稍微处理的好那么一点,我们的民众会少受很多苦。


轩辕豆


是孙武  生活在春秋末年的孙武,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其所撰的《孙子兵法》一书,不仅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军事著作,也是一部饮誉世界的兵学圣典。它是中国古代军事谋略的结晶,同时也是世界军事战略理论的开山之作。二千五百年来,为历代的军事家、政治家和大企业家所推崇,甚至将其奉为治国、治军,乃至企业管理的宝典。2006年4月,国内一家公司与浙江理工大学合作,运用真丝织锦精心制作出的《孙子兵法》,被选为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美国时赠送给布什总统的国礼,一时之间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讲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又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阖庐三年(前512年),吴军在攻克楚城舒(治今安徽庐江县西南)后,就想攻打楚国都城郢(在今江陵西北),“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待之。’”同书《伍子胥列传》中也有相同记载。这些记载告诉我们一个重要信息:《孙子兵法》的作者不仅是孙武,而且他在公元前512年攻楚之前即已为吴国的将军。  可是,据我所知,孙武一生从未打过一次胜仗。多少年前,《孙子兵法》一书为我国热销书目之一,军事家在读,政治家在读,经商的在读,从事企业管理在读,在读的大、中学生也在读!《孙子兵法》毫无疑问是一部好书,尽管在当今的军事信息时代,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军事家的军事战略,但是,仍不失为一部伟大的军事著作。我尤其欣赏该书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者也”等经典名句。平素日,我是一个不习惯思考的人,然而,有时又变得极为反常,我曾经有过这样的思考和疑问,孙武打仗是否像其著作那样说的如此神奇呢?然而,翻开春秋时的历史史料,得知他跟随吴王阖闾多年,没有发现他打过一次胜仗,反而,查到不少打败仗的记载。今读苏明允《权书六·孙武》一段,果然如此,可谓不谋而合。  苏洵说:“求之而不穷者,天下奇才也。天下之士,与之言兵,而曰我不能者几人?求之于言而不穷者几人?言不穷矣,求之于用而不穷者几人,呜呼!至于用而不穷者,吾未之见也。孙武十三篇,兵家举以为师。然以吾评之,其言兵之雄乎!今其书,论奇权密机,出入神鬼,自古以兵著书者罕所及。以是而揣其为人,必谓有应敌无穷之才,不知武用兵,乃不能必克,与书所言远甚。吴王阖庐之入郢也,武为将军。及秦、楚交败其兵,越王入践其国,外祸内患,一旦迭发,吴王奔走,自救不暇,武殊无一谋以弭斯乱。”“若按武之书,以责武之失。凡有三焉。《九地》曰:‘威如于敌,则交不得合。’而武使秦,得听包胥之言,出兵救楚,无忌吴之心。斯不威之甚,其失一也。《作战》曰:‘久暴师则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且武以九年冬伐楚,至十年秋始还,可谓久暴矣。越人能无乘间入国乎?其失二也。又曰:‘杀敌者,怒也。’今武纵子胥、伯鞭平王尸,复一夫之私忿,以激怒敌。此司马戍、子西、子期所以必死仇吴也。勾践不颓旧冢而吴服,田单谲燕掘墓而齐奋,知谋与武远矣。武不达此,其失三也。然始吴能以入郢,乃因胥、■、唐、蔡之怒,及乘楚瓦之不仁,武之功盖亦鲜耳。夫以武自为书,尚不能自用,以取败北,况区区祖其故智余论者,而能将乎?且吴起与武,一体之人也,皆著书言兵,世称之曰‘孙、吴’。然而吴起之言兵也轻,法制草略,无所统纪,不若武之书辞约而意尽,天下之兵说皆归其中。然吴起始用于鲁,破齐;及入魏,又能制秦兵;入楚,楚复霸。而武之所为反如是,书之不足信也,固矣。今夫外御一隶,内治一妾,是贱丈夫亦能,夫岂必有人而教之?及夫御三军之众,阖营而自固,或且有乱,然则是三军之众惑之也。故善将者,视三军之众,与视一隶一妾无加焉,故其心常若有余。夫以一人之心,当三军之众,而其中恢恢然犹有余地,此韩信之所以‘多多而益办也’。故夫用兵,岂有异术哉?能勿视其众而已矣。”读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老先生的这段话,议论精当,确然信哉!  尽管如此,孙武依然是我们炎黄子孙引以为荣的著名军事家。所谓“失败亦英雄”是也。大约《孙子兵法》一书为孙武晚年之作,是他在回顾往日屡次失败教训的一个总结。问题是,虽然他一生光打败仗,但是,他的可贵之处在于能不断地总结失败教训,也依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其著作为人类瑰宝, 至今依然闪射着灿烂的光芒.........


用户5955278767


汉武帝时期有两位常败将军,一位叫李广,另一位叫李广利。李广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位武将,在民间一直流传着李广射虎和李广难封的故事。李广属于一个武艺高强,却不擅长军事指挥的人,每当作战的时候,李广总是亲自带着勇士冲杀,却不擅长指挥大军决战,因此李广只是一个勇士,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

李广共参与了四次对匈奴的大规模作战,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在四路伐匈奴之战中,李广率领的一万骑兵全军覆没,李广也被匈奴骑兵俘虏。因为匈奴单于欣赏李广的勇猛,李广才有机会从匈奴逃回汉朝。

之后李广又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其他将领都打了胜仗,只有李广的部队无功而返。汉武帝还曾经单独派遣李广带领骑兵进攻匈奴,李广和张骞约定好了时间,便带领军队与匈奴决战。结果张骞没有按照约定支援,李广军队损失过半,勉强杀出了重围。

漠北之战时期,李广苦苦请求汉武帝让自己参战,汉武帝临行前安排卫青,在决战的时候一定要把李广调走,以免他影响大军的胜败。卫青发现单于的主力后,派遣李广偷袭匈奴的侧翼,李广心中十分的不满,没有带向导就离开了大军。

结果李广的军队在大漠中迷路,错过了决战的时机,匈奴单于被卫青击败后逃跑,李广也羞愧的自杀。李广去世十几年后,汉朝又出现了一个将领叫李广利。

李广利曾经带领大军去进攻大宛,由于西域城邦都不给李广利提供补给,李广利的大军惨败而归。汉武帝听到消息怒不可言,派遣大军支援李广利,李广利才抢来了汗血宝马。之后李广利先后三次进攻匈奴,每一次都损兵折将。

在李广利第三次进攻匈奴的时候,汉武帝因为巫蛊之乱囚禁了李广利的家人,李广利想要通过军功来弥补过错,却导致了十多万汉朝军队阵亡和被俘,李广利也被迫向匈奴投降。李广利投降之后,汉武帝下《罪己诏》承认错误,停止了北伐匈奴的策略。

除了李广和李广利之外,历史上还有很多常败将军,例如三国时期的夏侯惇(史书可能漏记了其部分战绩),三国时期的黄祖,都是经常打败仗的将领。不过夏侯惇虽然经常打败仗,却能够做到大将军的职位,黄祖虽然经常打败仗,却能够射杀了孙坚,只能说常败将军不一定都是命运坎坷,也有一些人能够得到好运气。


史海泛舟摆渡人


说一个比较熟悉的吧。三国上的袁绍父子,就算得上常败将军。

开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袁绍是盟主,实力最强大。但在后来与曹操的战争中,他却屡战屡败,最终父子都被曹操消灭。

本来袁绍有一个相当不错的班子,武将如颜良,文丑,张郃,高览等:,谋臣如田丰,沮授,审配,许攸等,皆一时杰出人才,如果运用得当,是可以胜曹操而雄霸北方的。无奈他即心胸狭獈,又刚愎自用,所谓"羊质虎皮,凤毛鸡胆",终至完败。

官渡之战,袁绍拥军七十余万,曹操仅七万。这是绝胜的条件。先是田丰劝其不要轻易用兵。他不仅不听,还囚禁了田丰。临战之时,沮授根据双方兵力特点劝他坚守以待曹军疲困。他又大怒,锁禁了沮授。待两军相持,曹军粮欲尽时,许攸向他献计,乘机分兵袭许昌时,他又拒而不听。以致许攸降曹操,献乌巢烧粮之计。乌巢粮烧,袁绍全军震动,七十万众,顿时瓦解。

故袁绍之败,败于自己无智,又不纳忠贞智者之言。古之常败者,大律如此。

欢迎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