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笔下的战神哥舒翰,为何败给了忌惮自己的安禄山?

鸭梨_采了个花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这是唐朝时期,北境民间对名将哥舒翰的颂歌。意思是说,只要有哥舒翰镇守边将,北方的那些入侵者,连往唐朝的疆域看一眼都不敢。哥舒翰简直就是战神!

甚至连大名鼎鼎的李白,也曾这样写哥舒翰:“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军皆披靡。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在这里,李白甚至认为,连卫青、白起这样的千古名将,都比不上哥舒翰。哥舒翰简直是战神中的战神!

既然哥舒翰是战神中的战神,可为什么在安史之乱中,他身负唐玄宗重托,却在守潼关的时候,一战就被安禄山打败,还被绑在马肚子上前去见安禄山。见了安禄山以后,他竟然向安禄山下跪求情。安禄山先给他封了了高官,接着就把他杀掉了。可以说,哥舒翰显得无才又无德,毫无名将风采。

(哥舒翰)

那么,哥舒翰究竟是战神,还是徒有虚名呢?为什么在潼关之战中,会那样不堪一击,同时又投降变节呢?

我们先来看看哥舒翰在“潼关之战”中的表现。

安禄山攻陷洛阳,向长安进发。唐朝把大军集结在潼关,严防死守,避免安禄山打进关来。当时镇守潼关的是将领高仙芝和封常清。本来两人都守得好好的,安禄山根本就无法前进一步。但是唐玄宗不满意,逼令两人出去,和安禄山决战。在两人都反对的情况下,唐玄宗杀掉两人,把哥舒翰换到潼关。

哥舒翰到了潼关以后,最终失败了。他为什么会失败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其一,哥舒翰没有带兵能力。

史书上说哥舒翰治军“严而不恤”,就是说他根本不关心士兵。要知道,古代的名将,包括吴起、白起、韩信、卫青等人,都是非常关心士兵的。吴起甚至与士兵同吃同住。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就是要让士兵愿意与指挥者“生死与共”。哥舒翰不关心士兵,自然就失去了士兵的支持。

同时,哥舒翰又没有识将能力。他自己身体不行,就委任行军司马田良丘负责军队事务。可这个田良丘没有杀伐果断的手段,又把权力交给了两个部下。而两个部下又互相扯皮,谁也不服谁。

这样一支军队,将领不合,士兵不服,还能打胜仗吗?

(安禄山)

其二,哥舒翰没有铁血气质。

古代有一句话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哥舒翰明知道不能轻易出关和安禄山打仗,但是,面对唐玄宗的反复催促,最终他不得不仓促出关。

哥舒翰这样做,无非是害怕得罪了君王。要知道,古代的将领,为了打胜仗,从来不害怕得罪君王。孙武敢杀掉吴王的两个妃子,就是证明。

哥舒翰既然知道必须死守,不能轻易出击,无论如何,他都应该坚持。而且,在受命的时候,他就应该向唐玄宗提要求,让唐玄宗支持他,不猜疑他。但他害怕得罪唐玄宗,失去荣华富贵,因此什么也不敢做。

(唐玄宗)

其三,哥舒翰没有谋略战术。

哥舒翰对安禄山是很熟悉的,他已经识破了安禄山的战术,是以老弱残兵前来引诱,然后设埋伏打自己。但是,他却并没有针对性的方案,依然落入安禄山的埋伏圈中,被动挨打。

在出关打仗之前,史书记载,哥舒翰是“恸哭出关”。这什么意思啊?一下就把哥舒翰对皇帝不满,与杨国忠不和的事情,全部暴露出来了。士兵们全都知道了,一时间人心惶惶,这样去打仗,能够打胜吗?

从这里可以看出,哥舒翰实在算不得什么名将。既然算不得名将,为何却被大家赞扬是战神中的战神呢?

其实,哥舒翰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当年他在边关,打了一场“石堡之战”。吐蕃修筑一座石堡城,易守难攻。当年唐玄宗迷恋开疆拓土,一定要边将把石堡城拿下来。当时很多将领都反对,认为打下这座城得不偿失。连唐玄宗的义子王忠嗣都反对。

但是唐玄宗一定要打。最终哥舒翰领命。哥舒翰用损失数万人的代价,终于拿下石堡城。虽然实际上拿下来确实也没什么用,但这让唐玄宗大为高兴,因此对哥舒翰大加赞赏,极力宣扬,重用有加。由此,哥舒翰一时之间天下闻名。

可以说,哥舒翰本身并没有什么能力,他不过因为听话,最后变成了战神。但是在“潼关之战”,他很快就原形毕露了。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


张生全精彩历史


感谢悟空小秘书迟来的邀请。

唐朝不愧是我国古代最为开放的朝代,涌现出许多少数民族将领,如:突厥人执失思力、阿史那社尔、哥舒翰,铁勒人契苾何力、仆固怀恩、浑瑊,百济人黑齿常之,高句丽人高仙芝,契丹人李光弼,安西胡人白孝德。

哥舒翰是西突厥别部突骑施首领哥舒部落人,父亲为突厥人,母亲为胡人,世居安西,唐玄宗时期名将。


哥舒翰的战功主要来自与吐蕃作战,迎合了唐玄宗开疆拓土的爱好。历任右武卫将军,充当陇右节度副使、都知关西兵马使、河源军使;功拜特进、鸿胪员外卿;后又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兼任河西节度使;进封凉国公、西平郡王;又拜太子太保,兼御史大夫。

安史之乱时,哥舒翰被起用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赴潼关拒敌。此时的哥舒翰已经烈士暮年,时时醇酒美人相伴,已经失去年轻之时勇于进取的雄心。曾因洗澡导致中风,落下半身不遂的后遗症,只好回京闭门养病。


面对唐玄宗的任命,哥舒翰以身体原因极力推辞,最后还不得不接受皇命。在据守潼关过程中,哥舒翰因身体原因将部队交由行军司马田良丘主持大局,结果致使军中号令不一;加上哥舒翰驭军“严而不恤”,唐军士气低落,人无斗志。

加之,叛军势头正盛。面对如此局势,哥舒翰采取固守潼关策略,叛军主力对潼关发起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延续半年之久,都劳而无功。可是唐玄宗以“贼方无备”为由,催促哥舒翰出关迎敌,使者“项背相望”。哥舒翰只得“恸哭出关”,使哥舒翰遭到平生未有的失败,他常胜将军的声名,也因此付诸东流。哥舒翰被自己提拔起来的蕃将火拔归仁劫持起来,投降了叛军。安禄山见到哥舒翰后,非常重视;哥舒翰也主动投降,请缨招降其余唐军将领,结果其余将领根本不鸟哥舒翰,安禄山很失望,只得将哥舒翰圈禁起来。后来,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害,安庆绪在洛阳称帝,唐军反扑收复长安和洛阳,安庆绪在逃往邺城之前将哥舒翰等三十余名被俘唐将全部杀。


总之,哥舒翰不是忌惮安禄山,主要是被富贵消磨掉斗志,失去了昔日的雄心。一位曾经征战沙场的悍将,沉迷在温柔乡里,开始怕死了。


安定郡小书生


摊上了李隆基给谁也败!

在笔者看来,哥舒翰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李隆基的瞎指挥!

我们来看,哥舒翰在潼关驻守着大军,只要他不出兵和安禄山硬碰硬,就算最笨的办法耗也能耗死安禄山,而更何况,哥舒翰根本就不用等待太久,只要郭子仪和,李光弼大军迅速击溃史思明,两军一回合,即使安禄山他是韩信转世也得死!

可问题来了,玄宗皇帝不按套路出牌,他自重被杨贵妃迷的不上朝后,就更加昏庸了,竟然会愚蠢的下令说,让哥舒翰与安禄山短兵相接。

别开玩笑了,安禄山那可全是胡兵呀,胡兵有多强大?

看看北方的游牧民族是如何蹂躏南方的农耕民族的吧。

不是自己找死,哪至于最后兵败亏输?

所以在笔者看来,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李隆基的瞎捣乱造就的。

而哥舒翰的兵败主要责任也在李隆基身上,不在哥舒翰本人身上,毕竟哥舒翰也是南征北战的大将军!是不逊色于当时任何一位名将的存在。


道尽风流事


大唐天宝十四年农历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当时最大的藩镇首领,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发动叛乱,率属下三镇边军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南下。当时天下承平日久,加上河北本来说就是安禄山的势力范围,叛军很快就占领了河北全境。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叛军击败高仙芝、封常清所部唐军,占领洛阳,大军挺进潼关,兵锋直指长安。



潼关是长安的门户,潼关一丢,长安不保。作为安西名将,高仙芝与封常清深知此道理,以此固守不出。此时河北颜真卿、颜杲卿兄弟率领河北义军击败叛军,河北十七郡在一天之内重新归顺朝廷,切断了在河南作战的叛军主力与其燕赵老巢之间的联系。潼关地势易守难攻,只要坚持不出,叛军必然会被拖至兵困马乏。但是唐玄宗却听信了监军宦官边令诚的谗言,枉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启用哥舒翰,并让其出关与叛军决战,最终被叛军击败。

哥舒翰也算是安禄山比较忌惮的一员名将,为何会败于安禄山叛军?



促成这场失败的罪魁祸首就是宰相杨国忠。

在哥舒翰上任潼关守将之后,叛军大将史思明派自己的儿子安庆绪率兵攻打潼关,被哥舒翰击退。叛军主力在潼关被阻挡的时间越长,对于叛军就更加不利,于是叛将崔乾佑将主力隐藏,而是将四千老弱残兵列于阵前,以此诱惑哥舒翰出兵。但是老道的哥舒翰并未中计,继续坚守不出。此时杨国忠这颗老鼠屎毁了这锅汤,杨国忠与哥舒翰历来不和,一旦哥舒翰战胜叛军,必将取代自己的相位。为了一己私利,杨国忠不断劝说唐玄宗派哥舒翰出潼关与叛军决战。迫于皇帝的压力,哥舒翰被迫出关,最终战败。



当初哥舒翰镇守潼关时,手下兵力20万,即使出关,与叛军兵力相当,也不至于战败吧?但是这20万军队的成分着实让人不敢恭维,其中包含高仙芝和封常清从洛阳带回的败兵以及从长安新招募的新兵。而那些洛阳败兵不是高仙芝的安西精兵,而是从洛阳市井招募的新军。这一切都得拜昏庸的唐玄宗李隆基所赐!直到叛军攻陷河北,玄宗都不相信安禄山会叛乱。对于安禄山的叛乱,举国没有一丝丝准备。当河北丢失的消息传至长安,惊慌失措的玄宗急调安西唐军入关平叛。但大军行进缓慢,高仙芝与封常清先期抵达长安,率领新军与叛军作战,最终还被玄宗枉杀。即使安西军不到,那么关中的府兵又身在何处呢?此时的大唐府兵制早已崩溃,玄宗见天下太平,对于日益荒废的兵制不再关心。结果导致在国家动荡时,无兵可用。

宰相杨国忠与玄宗李隆基,这一对昏庸的搭档,一起将哥舒翰推向了战败!


游在路上的鱼1986


这个题目有三个问题:

一,李白从来没有说过哥舒翰是战神,有一首名为李白作得诗,叫《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

天为国家孕英才,森森矛戟拥灵台。
浩荡深谋喷江海,纵横逸气走风雷。
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军皆披靡。
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

啥意思呢,就是夸赞哥舒翰比卫青白起之流强太多。但事实上,这首诗究竟是不是李白写的还不确定,首先题目叫述德兼陈情,可通篇只有述德,而没有陈情;其次哥舒翰是天宝八年赐御史大夫,遂入京,且尚未东出潼关,而灵宝在何地,想必陕西的朋友会知道。但是呢,李白自打天宝三载,被赐金放还后,便没有再入长安。而且传说李白于天宝十一载幽州行后,于次年还曾三入长安,是无根据,故本诗当为伪作。

二,哥舒翰算不上战神;

三,安禄山没有忌惮过哥舒翰。

关于哥舒翰,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但有句诗相比接触到的人会比较多,“哥舒夜带刀”。全诗如下: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题目呢大概是叫《哥舒歌》,这是一首歌颂唐玄宗天宝名将哥舒翰的诗歌,其实笔者头回接触这首诗跟唐朝没有任何关系,反而是在一位叫温瑞安写的小说中看到的,当时其中一篇就叫哥舒夜带刀。当然了,小说写的是宋朝的故事,与本题无关,只是觉得这句话很有意思,就搜了一下,这才了解到天宝年间的名将哥舒翰。

由于题目问的是为何输给安禄山,那就不具体介绍哥舒翰了,大家只需要知道这是一位文武双全且极具侠士风采的名将。他最著名的事件当属营救王忠嗣和与吐蕃人的石堡之战了。当然这些也不需要介绍了。

公元755年,也就是天宝十四载,二月,哥舒翰洗澡中风,醒来后半身瘫痪。十一月安禄山于范阳起兵,由于他跟史思明是发起者,故称安史之乱。由于中原长年无战事,而且安禄山史思明两部实力强大,故叛军长驱南下,几无抵抗。此时唐朝中期第一名将王忠嗣早已病死,故仓皇之下,李隆基命大将仓皇迎敌,有封常清,高仙芝,郭子仪等人。

十二月,善于佣兵的封常清因无军可用,只能招募市井之人,故无法抗衡安禄山部,先败于汜水,又丢失东京洛阳,只得撤退,途中与固守陕郡的高仙芝碰头,二人一合计,潼关太重要了,要是这地方丢了,长安也就无险可守。

二人于是开仓,能拿就拿,拿不了就烧掉,所谓坚壁清野,什么都不给叛军留,然后退守潼关,封高本就是名将,依靠潼关这座坚城,成功的拖住了势不可挡的安禄山,关中稍安。如果能继续坚守下去,天下勤王者众多,或许安史之乱也就到此结束了,然而,李隆基着实昏庸,他向来竟然不相信二人的能力,故派了个太监边令诚一直来监军。那结局自然是悲剧的,一个常年在宫里的太监,对军事指手画脚,高自然不从,结果怀恨在心,其入京后,便行构陷一事。

这年十二月,太监老边来到潼关,先杀封常清,又杀高仙芝,令人惋惜。此二人一死,唐朝局势大变,潼关危矣!李隆基一看不对头,赶紧启用半残废的哥舒翰,哥舒翰也不是傻子,一看这事就不好办,要是往日身子骨好没啥问题,可现在都瘫痪了啊,故极力推辞。可是李隆基也知道,要是这位爷再不出山,唐朝可就真完蛋了,给了他二十万军队,亲自践行,百官相送,各种加封,寄予期望,然而君不见高仙芝出征时也是皇帝亲自践行啊。

哥舒翰到了潼关,采取了和高封二人一样的战术,坚守潼关半年之久。此时李光弼,郭子仪于河北大败史思明部,且将叛军与老巢范阳的联系切断,再加上张巡于河南雍丘阻敌东进,鲁炅挡敌于安阳,安禄山数次进攻皆没什么效果,什么西进长安,简直就是做梦。局势开始好转,唐朝有望恢复。

然而,猪队友再次上线。杨国忠与李隆基一阵瞎鼓捣,最终皇帝老儿络绎不绝的派出使者,命哥舒翰立马出兵。

哥舒翰一代名将,自然知道出关必死,故多次上书,李光弼郭子仪等人也主张坚守不出,但并没有什么用。

次年阴历六月,坚守半年的哥舒翰痛哭出关,结果如其所料,叛军设下老弱诱饵,然后全是埋伏,二十万唐军仅八千生还。老将哥舒翰,本欲组织这几千人重新回潼关,奈何手下人造反,将其劫持,投降叛军。

见到安禄山后,老安嘲讽他,“你不是看不起我么?现在如何?”

哥舒翰跪地请罪,“您才是陛下啊!那几位抵抗的都是我昔日手下,我替您收服他们。”

安禄山大喜,然而直到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他也没看到这些个唐军投降。而一代名将哥舒翰也在安庆绪逃亡河北时,被杀身亡,是年至德二载,公元757年。


方山中人


怎么说呢,个人觉得安舒瀚应该属于杨国忠和安禄山的政治斗争牺牲品!

安舒瀚之所以厉害,一方面是自身能力,一方面是有张国忠的支持!

安舒瀚之所以被安禄山俘虏

1.安禄山当时兵力强劲,而安舒瀚缺因病在家!

2.安舒瀚诬陷安思顺,让一直支持他的张国忠开始防备他,再加上安舒瀚手下劝其投降出卖张国忠的 想法传到张国忠的耳朵,从此张国忠彻底怂了,也想着法收拾安舒瀚!

在安舒瀚坚守潼关期间,由于潼关易守难攻,安禄山迟迟攻占不小,如果坚守不出,安禄山肯定是会退兵,,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张国忠劝说唐玄宗让安舒瀚出城一举歼灭安禄山,无奈,皇命不可违,,安舒瀚出城被伏击!

安舒瀚虽善战,旦心胸狭榨,目光短浅!

最终被伏!!


纸上得来终觉浅ll


决定胜败的不是将军而是皇帝,历史上不是一次发生这种事的,皇帝的越权指挥让多能干的将军也得打败仗。潼关天险守住不难,但皇帝非让放弃天险出关决战,不去就是不忠就得杀头,潼关地形利守不利攻,出关的路很不好,无论谁进攻都吃亏,这种情况出关进攻不败才不正常。其实安史之乱能打8年,唐朝的皇帝功劳是很大的,每次唐军取得一定优势时,皇帝就要乱下命令,削夺前线指挥官的权力,后边李光弼情况也一样,好不容易收复洛阳,把李光弼的兵权就又收了,让个太监指挥,下边的节度使谁也不听谁的,转眼就又丢了。打了败仗时重用李光弼、郭子仪,一打胜仗就又要削兵权,这样的仗能打胜才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