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到少林寺問:朕也需要跪?方丈怎麼機智回答的才挽救了全寺性命?

小小嬴政


話說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奪得天下之後,大殺功臣,株連無數,也因此以暴虐嗜殺而聞名於史書。但堂堂皇帝為何要跟一個和尚過不去?而和尚又是如何奏對得當保全一寺性命呢?我們且來說說這個故事!

故事很簡單,就是曾經當過乞丐,做過和尚,後來人品爆發一躍成為神州主宰的老朱。當了皇帝之後,其實對於和尚生涯他還是挺懷念的,據《皇陵碑記》碑文中記載他經歷「空門禮佛,出入僧房」。而歷史也說他:

「託身於寺四年,常思之」。

因此對於佛教,雖說不上崇信,但他還是很尊重的。

至於為什麼老朱不去讓他成長的皇覺寺(其後改名龍興寺),而是去了少林寺,如果不是閒得,那估計這個故事可能就是假的吧。不論這個故事的真假,我們先來說一說這個頭腦清楚的少林寺主持和皇上朱元璋的一番對話。

其實很簡單,來到寺廟後,老朱暗暗的想啊:以前俺老朱當一個小小微末的沙彌時,整天都是要跪佛祖的,因為他是法力無邊的天上大能,那如今我當了人間老大,對整個天下的人物儘可以予取予奪,抬手間說殺誰就殺誰,還不用自己動手,動動眼神就有人幫你做了,天子之怒,感覺比佛祖都牛*,那麼還跪不跪西天老大呢?感覺自己要是跪了,那跟這些普通的和尚和佛家信徒還有什麼區別呢?那還能顯示出我的天子尊貴嗎?那還叫孤家寡人唯我獨尊嗎?

但是呢?從老朱這個身份上來說,其實佛祖可以說是在他最艱難的時候拯救了他,如果不是皇覺寺的那段日子,他早就去見真佛祖了,那還有兩百多年的大明基業呢?他對佛教還是感恩的,尤其是皇覺寺。所以又怕太居傲顯得不近人情,被人說不懂知恩圖報。所以他為難之下就說了一句:這佛祖乃西方大德,普渡終生,功德無量,朕是不是也該拜一下呢?

其實這句話就是在敲打主持,讓主持給他一個臺階,阻攔他一下,讓他就坡下驢,兩全其美,既全了身份,又全了知恩名望。好在主持有很深的社交歷練,馬上就明白了皇上的意思,機智的答到:佛祖雖普度眾生,功德無量,然久在西方天上,乃是天上佛,只可遙望;而皇上滅蒙元之暴政,還華夏以清明,拯救萬民於水火,建立不世之豐功。使天下一清,百姓安居樂業,如此生靈偉業,堪稱人間佛,永在心中。既然如此,那人間佛何須拜天上佛。

老朱一聽,龍顏大悅,頗為受用!隨後大賞寺廟諸僧。如果和尚不是這樣回答,而是虔誠的說,皇上也要跪!那特麼老朱可能真的會跪,但是跪完之後呢?這些看到他獻上自己膝蓋的和尚們還能見到明天的太陽嗎?唯我獨尊的皇上怎麼可能讓別人看到他的卑微呢?更何況自尊心極重的朱重八呢?所以這個主持機智給皇上一個臺階,皇上賞了他們一寺性命和富貴!

流傳的其他皇帝版本

其實這故事說起來我看到過好幾個版本,曾經在電視劇《雍正王朝》第32集中,雍正微服私訪到了李衛當巡撫的江蘇,住在一個寺廟之中,雍正禮佛,打算去拜,但是被隨從劉墨林給阻止了,理由是現在佛不拜過去佛。此外,宋太祖趙匡胤身上也有過這個情況。大致一樣哈哈。不知道到底是誰身上的,反正這個故事的作者,絕對是深諳中華文化中的人情世故。


歷史好奇怪


這是一段民間傳聞

話說朱元璋當上皇帝后,有一天他來到少林寺,看見寺中百姓在虔誠的跪拜,突然想到自己當年也是一名佛家弟子,但現在貴為一國之君,再次來到佛家淨地,是否也需要跪拜呢?


於是帶著疑問,他轉身問了少林寺方丈:“朕是否也需要下跪?”

也許朱元璋只是隨口一問,但這個問題對別人(包括方丈)來說是一個很考驗情商甚至關係到生死的問題,至於為何考驗情商,關係到生死,相信很多久歷職場的朋友們都能體會到各種含義吧……

所以,面對這個問題,少林寺方丈肯定也不傻,不會傻乎乎的說對與錯,於是他對朱元璋說:“不用跪拜,現在佛不拜過去佛!”

不得不說,方丈這八個字說的真是精髓,佛教中有過去佛,現在佛和未來佛一說,方丈將朱元璋比作現在佛,這馬屁拍的真是恰到好處,最後朱元璋非常滿意的大賞少林寺。

但,正如我開頭所說,以上只是民間傳聞,別說正史了,連野史都沒有記載,至於真假不得而知。


但是,在北宋文人歐陽修的筆記《歸田錄》中也有過類似記載:“太祖皇帝初幸相國寺,至佛像前燒香,問當拜與不拜,僧錄贊寧奏曰:“不拜。”問其何故,對曰:“見在佛不拜過去佛。”贊寧者,頗知書,有口辯,其語雖類俳優,然適會上意,故微笑而頷之,遂以為定製”。

由此可見當年宋太祖趙匡胤到相國寺也曾有此一問,因為歐陽修此作多記朝庭舊事和士大夫瑣事,大多系親身經歷、見聞,因而《歸田錄》中的記載可信度是非常高的。


所以關於“現在佛不拜過去佛”之說,很有可能是宋太祖趙匡胤親身經歷的事情,只不過經過幾百年後人的渲染加工主角變成了朱元璋和少林寺。

但不管怎樣,我個人還是很佩服那位方丈,將拍馬屁的功夫運用的臻於化境!這種人就是放到現在也是妥妥的“人才”!


鹹魚閒聊


自從佛教來到中國以來,就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有的朝代就連皇帝和那些王公大臣也是佛教的忠實信徒。在這種情況下,僧人就對朝廷有不小的影響力,甚至不比那些官員差。

今天我們說的朱元璋跟佛教的緣分更是深厚,他曾經因為家裡太窮,就去寺廟裡當過一段時間的和尚,後來天下亂了起來,他又離開了寺廟,當過一段時間的雲遊僧。可以說,佛教對他來說是有很重要的意義的,如果沒有佛教,也許他早就餓死了,根本不可能託庇於寺廟,過一段太平日子。

雖說佛教跟他的淵源很深,但他是一個明君,所以並沒有像那些迷信佛教的皇帝一樣,大力發展佛教。畢竟他是在亂世中長大的,知道佛教雖然可以安撫人心,但如果不加以節制,就會誤國。可能有人會好奇,為什麼佛教要是不加以節制,會誤國呢?這就要從當時的世道說起了,如果信佛的人太多了,人們就會修很多的寺廟,可有寺廟就不能沒佛像,於是人們就會用大量的黃銅去澆築佛像。不巧的是,銅正是古代的鑄幣材料,如果缺銅的話,就會影響官府鑄幣,時間久了,就會導致民間無錢可用。

再加上如果官府太過推崇佛教,對寺廟採取很多優惠政策的話,就會有很多普通人跑去當和尚。這群人其實並不是因為信仰佛教才出家的,而是為了逃避賦稅和兵役這些。

他們出家了倒是清淨了,可朝廷就不能從他們身上謀取好處了。要知道,古代的朝廷正是由這些普通人供養的,要是普通人都去當了和尚,那皇帝找誰收稅去,找誰去當兵呢?所以說,朱元璋正是因為看到了佛教要是勢力太大會對朝廷造成的不利影響,才沒有大肆發展佛教的。

雖說朱元璋出於維護統治的需要,對佛教並不是特別的熱情,但好歹他也是當官幾年和尚的,有那麼一絲香火情在。

如果他對佛教太冷淡的話,那別人肯定也會說他忘恩負義,所以他本人偶爾還是會去參拜一下寺廟,追憶一下年輕時候的苦日子的。這不,有一次他就來到了大名鼎鼎的少林寺。皇帝駕到,對少林寺來說自然是一件大事,於是方丈就親自出來招待他,生怕惹怒了這位皇帝,害得全寺的人倒黴。

但是方丈沒想到的是,就算自己再恭敬,也有一樁麻煩事在等著他。那就是朱元璋在看到佛像的時候,突然想起來,人們見到佛像是需要跪拜的,於是他就問方丈,朕也需要跪?這個問題無疑是很危險的,畢竟此時的朱元璋已經不是當初那個窮困的年輕人了,他可是明朝的開國皇帝。

要是他朝著佛像下跪了,那肯定會有損他的天子威嚴的,所以朱元璋心裡肯定是不願意下跪的。要是方丈回答說朱元璋需要下跪的話,那他肯定吃不了兜著走,畢竟朱元璋可不是一個心慈手軟的主,有不少大臣都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證明了,惹惱了朱元璋,那可是要掉頭的。

但如果方丈說朱元璋不需要下跪的話,也得找一個合適的理由圓場,不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這是為了討好皇帝給皇帝開後門。要知道佛門的一個很大的主張就是眾生平等,而且他們這些僧人也自稱是世外之人,按理說是不應該為皇權折腰的,如果他在朱元璋面前表現得太過諂媚的話,傳出去對佛門的名聲也不好,所以方丈當時的處境可以說是進退兩難。

好在能當上方丈的都不是什麼庸人,尤其是少林寺的方丈,那更是得很有智慧的人才能當上的,所以少林寺的方丈急中生智,只用了八個字就解除了自己的危機,這八個字就是:現在佛不拜過去佛。

也就是說,朱元璋是現在的佛,而佛像卻是過去的佛,所以朱元璋就不用朝佛像下跪了。這個回答妙在哪裡呢?那就是暗暗的捧了朱元璋一把,說他是過去的佛,讓他不用下跪,避免朱元璋一怒之下把全寺的人殺光,但是又沒有向皇權示弱。畢竟方丈這句話的意思是,並不是朱元璋是皇帝就不用下跪,而是因為他是佛才不用下跪的,所以就沒有丟佛門的面子。

從這裡就能看出,這個方丈也是一個厲害人物,可見當時的佛門還是有不少人才的。筆者認為,正是因為當時佛門有不少人才,所以才能發展的那麼好。

要知道,佛教本來是外來的,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把本土的道教給壓制住了,這其中是離不開像方丈這樣的人才的。至於這些人才為什麼不選擇道教,而去佛門發展,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無筆


朱元璋放過牛?放過!

朱元璋當過和尚?當過!

朱元璋還當過乞丐?當過!

一個自己爹孃死了卻沒墳地安葬的小流氓,一個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的小和尚小乞丐,突然跑去投了軍,當了將軍。

當然,將軍也不是他的終點,他的終點是——皇帝!

這個創造了人生奇蹟的人不是別人,正是白手起家一手締造了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

說起來,朱元璋這個被所有人視為“暴發戶”的皇帝,身上確實有不少故事,有的確實是他的故事,有的卻是別人捏造的故事,更有的明明是別人的故事,卻被說成了他的故事。

宮女看他深夜批閱奏章,給他送了一碗粥,然後被他砍了頭。

廚師給他做了膳食,他看到碗裡有一根頭髮,也差點被他砍了頭,好在他急中生智,說了一句,這不是頭髮,是龍鬚。

......

他有故事,你有酒嗎?

朱元璋17歲這一年,不幸遇上了蝗災、旱災、饑荒和瘟疫,他的爹孃不幸在這場百年一遇的災難中死去了。

劉繼祖送了一塊墳地給他,他和二哥安葬了爹孃之後,他二哥一看哥倆在這裡是活不下去了,於是便和他商量說,老弟,我們在這是活不下去了,走吧,我們各自到別的地方去謀生吧。

自此,朱元璋便和二哥分開了,他看著二哥離去的身影,心中泛酸,他想了想,跑去皇覺寺剃光了頭當起了和尚。

幾十年後,這個曾經為了能有一口飯吃而剃髮當了和尚的人已經成了坐擁數萬裡河山的皇帝。

這一日,朱元璋來到了少林寺,突然想起了自己當年的和尚生涯,心中頗為感慨,真是造物弄人呀,誰又能想到我這個當年不過一討飯的小沙彌也能有今時今日的權勢和富貴?

他一腳踏過了寺門,入了佛堂,看了看鍍了一身金的佛像,然後燒了香,正想著跪下去求求佛祖保佑自己的江山,讓老朱家的江山能夠千秋萬代地傳下去。

可是,他在膝蓋彎曲的瞬間突然想到,朕,是皇帝,皇帝是真龍天子,真龍天子見了佛祖要不要跪?跪了,豈不是說明朕不如佛祖?

他對此猶豫不決,於是便將這個問題拋給了寺廟的方丈:“方丈呀,你說說,朕這個皇帝該不該跪拜這個佛祖?”

方丈一聽朱元璋的話,心裡一個咯噔,皇帝顯然話中有話,和尚雖然自稱“方外之人”,可是又有哪個和尚見了皇帝敢不跪的?佛祖再厲害,不也是一個和尚,佛祖有沒有飯吃不也得看皇帝給不給?皇帝一怒,輕飄飄一句話便能讓佛祖滾回老家!

想到這,方丈再沒有任何猶豫,只聽他恭恭敬敬地說:“見在佛不拜過去佛。”

佛,不拜佛。

老和尚這話說的實在漂亮,在保證了佛祖顏面的同時,還拍了朱元璋的馬屁,說朱元璋這個皇帝是現在的佛祖,佛祖救助世人,說皇帝是佛祖不正是在誇老朱將天下治理得很好?

朱元璋瞬間聽明白了和尚的話,果然哈哈一笑,撫須看著老和尚頻頻點頭,心中得意極了,他能夠從一個和尚、一個乞丐走到今日,還能被和尚誇為“見在佛”,難道不值得驕傲?

朱元璋絕對有驕傲的資本,如果他沒有的話,世間將再無驕傲一詞。

不過,這也終究只是一個故事,實際上,這個故事也早已經發生在了另一個皇帝的身上。

宋代歐陽修曾在《歸田錄》中記錄過這麼一個故事——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曾經去相國寺燒香,可是,燒完了香,他想到了一個詞,燒香拜佛。

燒完了香,是不是應該拜佛?

如果趙匡胤不是皇帝的話,拜便拜了,也沒什麼,可問題是他已經登基當了皇帝,如果跪拜佛祖的話,卻可能會引發難以想象的政治影響。

所以,他便問相國寺的僧錄:“當拜與不拜?”

僧錄一聽,瞬間反應了過來,答道:“不拜!”

趙匡胤聽完愣了一愣,又問:“為何?”

僧錄便說:“見在佛不拜過去佛。”

趙匡胤聽了僧錄的回答,滿意地笑了,他是世間主宰,卻拜一個佛像,哪還算哪門子主宰,算哪門子皇帝?自此之後,皇帝見佛不拜便成了定製。

只是趙匡胤也沒想到的是,幾百年之後,一個在他們眼裡只是一個臭要飯的乞丐和尚,最後竟然將他老趙家丟掉的河山從元人的手裡給奪了回來。

更讓老趙尷尬的是,他的故事竟然成了老朱的故事。

不過,不妨回頭想想,朱元璋為什麼會被這麼多故事纏身?

說白了,也不過是有人在試圖宣揚朱元璋的“暴虐”,將他的歷史形象定位為一個濫殺無辜的“暴君”罷了。

因為朱元璋出身卑微卻能當皇帝,無數出身比他高貴的人卻只能跪在他的腳底下,他們能不嫉妒?

更何況,後來又有無數個被明朝視為“脊樑”的讀書人一個接一個降了清、剃了發,不黑黑明朝,不黑黑朱元璋,他們怎麼維持自己所謂的良心,所謂的風骨?錢謙益一句“水太涼”言猶在耳。

朱元璋的“殘暴”所對準的對象更多的是士紳階級,也即今日之既得利益階層。

所以,這個故事不論是杜撰於古時,或是杜撰於今日,背後的意義也沒什麼變化,一則眼紅於朱元璋的成就,二則......不說也罷。


吾與吾國


這種故事我好像聽過好幾個版本了。


朱元璋去少林寺,問大和尚:我已經是皇帝了,禮佛需要跪拜還是不需要跪拜。


大和尚說:不需要。


朱元璋問:為啥。不拜不是顯得不虔誠嗎?


大和尚說:不會,您是現在佛,佛祖是過去佛,佛見佛可以不拜。

這話捧得朱元璋很舒服。


還有乾隆皇帝版的,也是去某個寺廟參觀,糾結於對佛祖拜還是不拜,這時候機智的老和尚和乾隆爺說,您不能拜,現在佛不必拜過去佛。


據說,乾隆皇帝信以為真,後來乾脆以老佛爺自稱。


不過這些都是故事,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不是,真真假假,反映了老百姓對皇帝們的一種想象而已。


不過佛見佛這個故事和普通民間故事不同,是有版權的,原作者是歐陽修。歐陽修是個槓精,文章為一時之雄,平生最喜歡乾的事兒就是寫文章懟人。


神宗熙寧四歐陽修因為和當時的宰相王安石意見不合,加上年老,辭官歸隱潁州,閒來沒事寫寫朝野見聞,後來這些文章編輯成了《歸田錄》。

歸田錄開篇就記錄了趙匡胤遊大相國寺的故事,當時接待趙匡胤的是贊寧和尚,到佛前燒香的時候,趙匡胤自持皇帝身份,問贊寧自己是拜還是不拜佛祖呢?


大約心裡是不想拜的。


被安排接待皇帝的僧人都有七竅玲瓏心,一眼就看透宋太祖的心思,於是贊寧告訴他:不拜。


宋太祖問他為啥不拜呢。


贊寧說:見在佛不拜過去佛。


捧宋太祖是見在佛,現世佛陀,讓太祖皇帝心理很受用。


在這篇文章的後面,歐陽修寫道:


贊寧者,頗知書,有口辯,其語雖類俳優,然適會上意,故微笑而頷之


俳優就是演員的意思,說贊寧這人讀過書,會察言觀色,領會了趙匡胤的需求,於是順風拍馬,獲得了趙匡胤的喜歡,微笑而頷之。


僧人和和尚的段子在趙匡胤和乾隆身上都可能發生,會成為美談,但是在朱元璋身上發生的幾率不太大。


因為朱元璋曾經是他們中的一員,深深知道寺廟裡的那些事。


像我要拜他嗎?這種問話,我覺的朱元璋不會問,老朱做人做事很直,想拜就拜,不想拜就不拜,不會因為不想拜而去問和尚的意見。

我記得看過一個朱元璋當皇帝前和尚們的故事。


在朱元璋和陳友諒龍灣大戰前夕,朱元璋找了一間寺院借住,那間寺廟裡的僧人對這位不速之客很有意見,全程臭臉。


勉強給他們上的齋飯也是清湯寡水的,朱元璋很生氣。


但是臨走時還是給了那間寺廟香火錢,後來也沒有難為那間寺廟裡的僧人。


我覺得這更像真實的朱元璋乾的事。


雖然對他手下的大臣們,利益相關的人,他下手不留情面,但是對他少年時工作的寺廟,他還是有點香火情緣,畢竟在當年他快要餓死的時候,寺廟曾給過他一碗飯吃。


===============



薛白袍


這個典故其實是以訛傳訛。

原故事的主人公並不是朱元璋,而是宋太祖趙匡胤。他去的不是少林寺,而是開封的大相國寺。

當了皇帝以後,有一次趙匡胤去大相國寺禮佛。但是進入大殿之前忽然有點犯難。他覺得自己貴為天子,怎麼能去跪拜佛像?豈不是有失威儀?


於是問大相國寺的和尚:“朕是參拜佛祖好呢?還是不拜好?”

相國寺的贊寧禪師心領神會,知道趙匡胤是不想跪拜。所以才特意發問。於是回答到:“現在佛不拜過去佛”。

意思是,趙匡胤貴為天子,拯救蒼生,是現在佛,不用去跪拜過去的佛。趙匡胤很滿意。

朱元璋絕對不會去拜佛。

題目中說朱元璋去少林寺拜佛,純屬扯淡。

朱元璋雖然當過和尚,但那是為了混飯吃。並不是因為信佛。他是窮的沒辦法,為了吃口飯才當了和尚。

像他這種殺伐決斷的人,我不認為他會信什麼佛,他甚至不會相信怪力亂神,他只相信他手中的刀,金錢和權力。

另外,朱元璋是明教信徒,他要信也是信彌勒佛。彌勒佛是未來佛。少林寺供奉的是如來佛。彌勒佛是如來佛的接班人,其實相互對立的。彌勒佛的道場在東天,而如來佛的道場在西天。

朱元璋不可能去拜如來佛。

而且,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根本沒有去過河南,也沒有去過少林寺。

朱元璋去河南,還是早年間當和尚的時候,化緣去的。說起來是傷心之地。為什麼還要再去?


上將噯福斯


朱元璋在做皇帝之前曾經出家做過和尚,那時正處於亂世,他曾拖缽乞討三年,後來還俗加入了郭子興的起義軍,因為表現突出,作戰勇敢,娶了郭子興的義女,也就是馬皇后,從草根一步一步逆襲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想起以往做和尚的時光,便想去寺廟感受一下曾經的生活。但是他去的是不是少林寺就不一定了,有一次朱元璋率領文武官員來到了寺院。出家之人雖然脫離了世俗,但還是要受朝廷的管束,方丈一看皇帝來了,自然是非常重視,率領全體和尚出來迎接。

幾句寒暄之後,朱元璋隨著方丈來到了大雄寶殿,見到莊嚴宏偉的佛像不僅肅然起敬。朱元璋正要叩拜下去,突然想起自己曾經只是一個無名小卒,見到佛像自然要拜,但是現在自己已經是個皇帝了,難道還要拜佛像嗎?

於是他便把心中的疑惑向方丈講了出來,方丈一聽不禁心裡一驚,這可是一個難題,如果回答的好,整個寺院可能會受到皇家的賞賜,反之全體和尚可能都要遭殃。


最後方丈沉思了一會兒,便恭敬的對朱元璋說,“現在佛不拜過去佛”,朱元璋一聽哈哈大笑,這樣的回答讓他感到非常滿意,因此只是對佛像拱手作揖,沒有下跪叩拜。

不得不說這個方丈的情商是比較高的,他通過自己機智的回答挽救了全院和尚的性命,但是從出家人的角度講,他這個回答不盡如人意。

佛祖乃是成佛之人,正所謂天上天下無如佛,連玉皇大帝都要恭敬的聽如來佛講經說法,見到佛祖一樣要跪拜行禮,更何況朱元璋只是人間的一個皇帝,他怎麼能稱得上是現在佛呢?這只是方丈對朱元璋的一種溜鬚拍馬的說法而已。

而方丈作為一個出家之人,本該超然世外,對朱元璋實話實說,用佛教佛理為他進行講解,不應該誇大其詞的把朱元璋吹捧成是現在佛,雖然討得了朱元璋的歡心,卻有違出家人的尊嚴和體面。


另外朱元璋既曾經是出過家的人,自然該懂得這其中的道理,他如果真的以佛自居,難道不怕受因果報應嗎?可見他也並不是真的信佛,曾經出家可能也只是為了生存而已,能夠做上皇帝,只能說他的福報還是蠻大的。(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焱袶


朱元璋在沒有當皇帝之前,也當過一段時間的和尚,其實他這個和尚並不是正兒八經的和尚,朱元璋那時候只是遊僧,實際上就是寺院不願意收留他,讓他頂著和尚的稱號四處去討飯罷了。


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脾氣大了許多,為了立皇威,他殺了不少人,不論是大臣還是宮女太監,只要稍稍讓他不滿意,項上人頭就難保了。伴君如伴虎,這句話講的一點都不錯。

朱元璋稱帝之後,有一次他來到一座十分有名的寺廟,這就是少林寺。他走進寺院,看見金身佛祖,他便開始猶豫了起來,到底應不應該對佛祖行跪拜禮。朱元璋便問旁邊的老和尚,和尚答道:“現在佛不拜過去佛”。



老和尚這話其實是奉承朱元璋,說朱元璋是現在的佛祖,沒有必要去跪拜過去的佛祖。朱元璋聽到此話,頓時十分滿意。


麥地傳奇


趙匡胤臨幸少林寺,萬歲爺遇見如來佛;老主持智答宋太祖,現在佛不拜過去佛!

北宋王朝創立者宋太祖趙匡胤在統一全國之後,結束了從唐朝末年以來的五代十國時期天下分裂的動亂局面,迎來了再一次的和平統一時代。國都建在了開封府。

大家都知道,開封除了有包拯以外,還有一個舉世聞名的佛教聖地——嵩山少林寺。趙匡胤在建立宋朝之後,國泰民安,自然少不了要去造訪一下少林寺,以顯示皇恩浩蕩,尊佛重道的仁政思想。

趙匡胤的到來,使得少林寺熱鬧非凡,全寺僧侶盛裝誦經,陪駕左右,而少林寺的主持都是得道高僧,自然更是親自陪伴皇帝遊寺院,主持方丈耐心的向宋太祖趙匡胤細心講解,當趙匡胤來到了大雄寶殿時,面對佛祖的塑像真身卻一時愣在了那裡。


一生戎馬的趙匡胤如今已經是人君,乃大宋王朝的天子,是人間的最高權力統治者。享受慣別人跪拜叩首的趙匡胤,不知道該不該跪拜面前的佛祖,於是便問道跟隨自己身邊的得道高僧——少林寺主持方丈:“朕今日到此,面對普度眾生的佛祖,該不該下跪呢?”

主持方丈聽到這話馬上心領神會,心知趙匡胤如今是大宋王朝的天子,九五之尊自然不會輕易屈膝下跪,這既是為了維護其天子的威嚴,也是為了體現皇權的無上權力。於是主持方丈機智的回答到:“現在佛不拜過去佛”。

這句話的藝術水平可謂是高,而且即化解了尷尬,又很好地讚揚了趙匡胤。將趙匡胤比作是現在佛,同樣將宋太祖趙匡胤的地位和佛祖的地位放在同一高度,意味著趙匡胤同樣是佛教僧侶們敬重的最高領袖,同樣也使得趙匡胤可以名正言順的不跪拜佛祖。主持方丈這句話可謂是智慧無窮。

趙匡胤聽到這句話,自然十分受用,龍心大悅喜上眉梢,令方丈取香來,站著給佛祖敬獻了三炷香,也表達了自己對於佛教的態度和對於佛祖的敬重。全寺僧侶看在眼裡,也記在了心裡。這件尷尬事就在主持方丈的機智變成了一件皆大歡喜的事情。

隨後宋太祖趙匡胤降下聖旨,由朝廷撥款修繕少林寺。從此少林寺在整個北宋時期一直保持著興盛的狀態。

而題目中關於朱元璋造訪少林寺的說法應該是寫錯了。而且如果是朱元璋拜訪寺廟。曾經在皇覺寺出家當過和尚的朱元璋自然不會問出這樣的問題,便會直接下跪。而且在南京建都的朱元璋應該不會千里迢迢遠幸嵩山少林寺。

老和尚的回答其實充滿智慧。而趙匡胤的本意也並非是要為難老方丈和少林寺。趙匡胤其實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仁慈大度的開國君主。其能力和胸襟遠超其繼任者宋太宗趙光義。


珞珈山的貓


不知道是從哪個電視劇裡面整出來黑我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的段子。用我大哥@歷來現實的話說,這是一個能養活一群頭條作者的段子。

為了不免俗套,我也先講一講。

朱元璋當上了皇帝后,來到了少林寺,見到了佛祖的佛像,卻猶豫自己要不要給佛祖下跪,當時方丈見到朱元璋猶豫,估計也猜到了朱元璋所想,因此就對朱元璋說:“陛下是現在佛,現在佛可以不拜過去佛。”朱元璋因此很高興。

這樣的段子,在歷史上並不少見,而且哪一個都比這個更能甩梗。

別人都在講歐陽修記在《歸田錄》中趙匡胤不拜佛的事情,我如果再講的話,就有點過分了,那我講一講宋徽宗時期的張天師的事情吧!

北宋時期很尊崇道教,宋真宗時期痴迷道教,其年號“大中祥福”就很有道教的意味,北宋時期的道教以東漢末年張道陵為尊,當時張道陵的後人甚至建立政權成為一方諸侯,後來為曹操擊敗,張道陵的後人就逃到江南龍虎山為據點進行傳教活動。

張道陵自稱張天師,天師的職位也是世代相傳,因此子孫後代也被稱為張天師。

宋徽宗時期,曾經召見這一代的天師張繼先入宮,徽宗問張天師:“聽說天師居龍虎山,這龍虎山果真有龍虎麼?”

張天師卻這樣回答:“虎天天都能見到,龍顏卻是今日才得幸見。”徽宗皇帝聽了甚是歡喜。

施耐庵將這個橋段巧妙的設計在《水滸傳》中的第一節,洪太尉前去龍虎山去請張天師,一路上看到的不是大蛇就是老虎。

關於宋徽宗是不是真龍那就不知道了,靖康之變的時候,宋徽宗的兵部尚書竟然把戰勝敵人的希望放在道士郭京身上,妄以“六甲法”破敵,結果金軍攻破汴京,後來俘虜了宋徽宗和宋欽宗。不但將徽欽二宗貶為庶民,還拉到金國都城給完顏阿骨打披麻戴孝。

尊重歷史,我們好好來聊一聊朱元璋的宗教思想。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早年因為家庭條件困苦,因此入寺為僧,出家的寺廟就是安徽鳳陽的皇覺寺,後來又以雲遊僧的身份在江南一帶化緣,一直到1352年之前,25歲之前的朱元璋跟佛教是有著深刻的淵源的。

但是1352年朱元璋離開皇覺寺,參加了明教義軍隊伍,以“明王出世,彌勒降生”為號召,打著尊奉小明王韓林兒的旗號逐步發展壯大,這對於朱元璋來說是一次重大的人生轉變,不止是信仰上的轉變,更是人生的轉折,當然,朱元璋壓根就不信佛教,更不信明教,朱元璋前期因為貧窮,入皇覺寺不過是為了混口飯吃,後來加入明教不過是為了發展自己。

正是因為朱元璋太瞭解宗教,意識到宗教的作用,在當皇帝之前,朱元璋對宗教一直是利用的態度,正是在宗教的幫助下,朱元璋成為明末農民起義軍中最有實力的一支隊伍,等到朱元璋統一在即的時候,朱元璋就和明教公然決裂。

在其討伐張士誠的檄文中,公然汙衊明教和白蓮教,甚至否認自己與小明王之間的關係,後來更是將小明王韓林兒殺死。

朱元璋最終推翻元朝,恢復中原,建立了大明王朝,而自己也成為了皇帝。

這個時候,朱元璋更是採取對明教、白蓮教等宗教團體進行取締的宗教政策。朱元璋在修訂的《大明律》中更是將明教和白蓮教列為邪門歪道,以法律的形式進行盡職。

前面已經說到,朱元璋是一個很瞭解宗教的人,他知道什麼宗教對封建統治是有益處的,什麼宗教是有害處的,在嚴格封禁明教和白蓮教的同時,朱元璋對儒、釋、道三教的地位給予承認。

當然,三教之中,朱元璋認為儒教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因此一再重塑儒家在國家統治中佔據的主導地位,對於釋、道兩教則採取調和、平衡的態度。

從根本上來講,朱元璋並不相信仙佛鬼神之類的說法,但是朱元璋卻並不想公然推翻這些信仰,朱元璋曾在《三教論》中說:“昔梁武帝好佛,⋯⋯終不遇佛證果。漢武帝、魏武帝、唐明皇皆好神仙,足世而不霞舉。以斯之所求,以斯之所不驗,則仙佛無矣。⋯⋯若崇信者從而有之,則世人皆虛無,非時王之治。若絕棄之而沓然,則世無鬼神,人無畏天。”

也就是說,朱元璋也害怕如果沒有神鬼這些東西,老百姓無所畏懼,反倒不利於統治。

朱元璋繼位之初,為了穩定全國局勢,對釋、道兩教採取的是積極支持和禮遇的政策,剛剛即位的時候,還在南京設置了專門的佛教管理機構——善世院,任命釋慧云為佛門領袖,並且曾經在南京召集過高僧舉行佛法大會,並且免費向僧尼發放度牒。

但是當政局穩定之後,朱元璋開始對釋道的發展採取制約措施,不僅在度牒上限制僧尼的人數,還不允許一定年齡的人出家,洪武二十四年( 1391年)規定,全國每個府最多有40名僧人,州最多30人,縣不得超過20人。同時,對各地的寺院數量也做了明確規定,各州、府、縣只能保存大寺院一所,“僧道有創立庵堂寺觀非定額者,悉皆毀之”。

對於違反了法律的僧尼也採取重典的措施,並且不允許僧人干涉政治、討論政府。

朱元璋以布衣出身,是中國歷史上真正唯一的布衣天子,朱元璋豐富的人生閱歷使其能夠看透世俗,瞭解宗教的真正意義。

弄明白這些,我們就知道朱元璋會不會拜佛了,如果佛教對明朝的統治有利,他會毫不猶豫的跪下去,如果沒有利,砸了佛像的也是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