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講述: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

“周諺有言”,周朝的周公、文王、武王是建立中國文化的中心人物,周朝流傳下來的話

,“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這一句話我們注意啊!經常在書裡看到,它是出在這個地方,這是兩句名言,尤其是一個做領導的人,當然非要精明不可,但是精明要有個限度,而且精明更不能外露,這是中國做人做事的名言。


“察見淵魚者不祥”,一個人眼睛太好了,河裡有幾條魚都看得清楚,那是不吉利的,這個人會犯凶事,再不然將來眼睛會瞎。這個道理在什麼地方呢?譬如我們在儒家的書上可以看到,孔子有一天,帶顏回一班同學到魯國的東門去看泰山,好像開同樂會一樣。孔子看魯國的東門時,就問這一班同學,東門有一條白練,像白布一樣在走動,不曉得是什麼東西。等於孔子測驗大家,你們看不看得見啊?結果大家都帶近視眼鏡了,看不見。孔子說你們視力太差了,連我老頭子都看見魯國東門有一條白練在走。顏回在旁邊說,老師啊!不是一條白練,是一個穿白衣服的人騎在白馬上,跑得很快。孔子一聽很驚訝,看顏回一眼,愣了半天不說話,搖搖頭。拿我們現在醫學來講,顏回讀書

用心太過,把精神外露了,所以四十歲就走了。這是以道家的觀點,從生理學上來講保養精神的道理。


這也是講做人的道理,覺得自己非常精明,精明裡頭聰明難,糊塗亦難啊!由聰明轉到糊塗是更難!所以精明得太過分了,什麼小事都很清楚,“察見淵魚者不祥”,就是不吉利。這一句話,我們為人處事千萬記住,隨時可以用到。有時候在處理一件麻煩事時,你只要想到這個道理,就可以完成很多好事,成就很多事業,自己人生也減少了很多麻煩。


“智料隱匿者有殃”,一個人的智慧很高,很聰明,別人家的隱私雖然你不一定看到,但是一判斷就知道。這並不是好事,會有禍害的,這一種禍害的原因就很多很多了。


這兩句是名言,我們現在只是照文字的講法,而真正運用在人生的境界上,有很多方面。不過注意!也有用反了的,

為了這兩句話,守住原則不知變通,你絕對變成一個大糊塗蛋,那必然註定失敗。所以,運用之妙,還是在於智慧。


——整理自《列子臆說》


南懷瑾先生講述: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

在做人方面也是如此,不必“察察”,也就是不要太精明瞭,如果聰明過分,太精明瞭,就會缺乏德性。我國的歷史上《列子-說符》有兩句話,“周諺有言: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一個人的眼睛如果能夠看見深水下小魚的遊動,那就不吉利;智慧太高、太聰明,可以判斷別人的隱私,對於眼睛所不能見的另一方面的事都會知道,有這樣能力的人,本身就會遭殃。


關於“察見淵魚者不祥”這句話,還有一個歷史故事:


有一次,孔子帶了顏淵等一些弟子到泰山上,看到魯國的東門,突然有一條白線。孔子是有修養的,他當然看清楚了那條白線是什麼!但是他問弟子們在東門有什麼事!一般弟子們說未曾看見。孔子說,那裡有一條白線。只有顏淵回答說,那不是一條白線,而是有一個人身穿白衣,騎了一匹白馬,飛奔而過。


在這群弟子中,只有聰明的顏淵才有如此的眼力。因此後世的人說,顏淵之所以短命,四十歲即不幸而短命,就是由於用神過度及營養不良兩個因素。其中用神過度,從這件事可以為證。至於他的營養不良,孔子曾說他:“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住在那個貧民區的違章建築裡,每天只吃一盒便當,喝點白開水,過那種一般人都感到憂苦的日子,雖然仍樂觀,但證明顏回是營養不良。


引申出來,就是說,一個人生存於天地之間,對人世的事情,如果看得太清楚了,則不吉利。為什麼會不吉利?因為看得太清楚了,則煩惱增多;知識越多,煩惱越大。或說學問越多越好,但一個人吃飽了飯,除了做自己的事外,還要去憂國憂民;學佛的人,還要去度眾生,為眾生擔憂;結果可能憂慮得連自己也度不了,又如何去度眾生呢?再引申下去,事例很多,理由也很多,這裡只是略舉一些,告訴大家一個研究方向。


——整理自《老子他說》


----------------------------------------


我們看晉代的歷史,郭璞是當時的知名之士,學問當然很好。他研究這一套學問,對當時的政治影響也很大,可是他卻不幸遇到了一個君弱臣強的時代。有位宰相叫王郭,很跋扈,想造反篡位作皇帝。但他怕這些有學問的讀書人反對他,有一天就請郭璞吃飯,想威脅屈服他。


吃完了飯,王敦就問郭璞:郭先生你的陰陽五行是很靈的,請你算算我的命好嗎?意思是說我能當皇帝嗎?郭璞就勸他不要篡位當皇帝,不然會有不測之禍。王敦很不高興,就問郭璞那麼你算算你自己的命如何呢?郭璞笑著說:我的命,到今天中午就完啦!因為你要殺我。王敦說,我正是這個意思,就把他殺了。


所以有人說,善易的人不卜。

歷史上能夠先知的人,多半不得善終。大家千萬注意:搞神通、搞先知的人,大多數都得不到好結局,這是必然的。


古人有句話說“察見淵魚者不祥”。一個人用肉眼能看到水底有幾條魚,而且看得清清楚楚,這是很不吉利的。這句話就是說人不要太精明瞭!如果知道很多人的陰私,便認為自己消息靈通,那對自己實在是很不利的。所以一個人要裝糊塗一點才好。


大家知道清朝有一個名士叫鄭板橋,他就常說:“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內心要絕對的聰明,外邊要假裝糊塗。尤其是家庭夫婦之間,彼此有點不到的事,要裝作沒有看見。這就是由聰明轉入糊塗,這也是最高的修養。


鄭板橋接著又說:“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這個福報並不是指信宗教、作點好事或求來生享福的福報,而是為了自己一生心境上平安的福報。

我們剛才說到玩神通、玩聰明的人,結局都不太好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不能由聰明轉入糊塗之故。


*****


【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


得道的人都很平凡,他們有道也不會表示出來,一切能夠前知,但他不用前知,所以古人說“先知者不祥”。一個人有神通、有先知,是最不吉祥的。我們中國文化還有一句話“察見淵魚者不祥”,眼睛清明到水裡頭有幾條魚都看得清楚,這個人就糟糕啦!先知者不祥,所以萬事先知的人多數都是不得善終的。有神通的人,佛家的戒律是“戒不用”。假使要用,那他就差不多啦,大概準備死啦,因為他已變得不是人了。


一個真得道的人最平凡、最普通,就是“吉凶與民同患”。但是他能不能知道過去未來?他全知道這就可以叫聖人。等於我們一個人有錢有地位,肯到貧民窟裡頭過貧民一樣的生活,去幫助他們,同他們完全一樣,這才是有道之士。可不是因為你窮慣了,覺得跟窮人住在一起很舒服。那是你命苦,沒有命來享受富貴。一個人在絕對的富貴中做到“與民同患”,便等於地藏王菩薩所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道理。實際上他早成了佛了!因此,他有資格坐在地獄裡頭,所以地藏王菩薩是很偉大的。不過偉大得小了一點點,如果他還不是地藏王菩薩,他還沒有菩薩的境界,而能夠真正坐在地獄裡頭:“好啦,你一定要下地獄,我來跟你一起受苦。”那就更偉大,那雖不是菩薩而更菩薩了。


所以說,這個道理要搞通,才知道《易經》“神以知來”的道理。換句話說,未來的雖然都已經知道了,但更重要的是“知以藏往”,從內心到腦子裡卻是什麼都不知道,這才是最高的智慧。什麼智慧呢?知道一切,最後到了一張白紙一樣,什麼都不知道,這就是聖人的境界,就是“神以知來,知以藏往”。一切都歸於沒有,一切都藏了起來,跟一般人一樣,那才是最高的智慧。


但是一般世俗的聰明人沒有不喜歡錶現的,尤其是喜歡知道別人不知道的,卻不知道“察見淵魚者不祥”的老話。假設我們全世界到處都是特務,工作的世界處處都隱藏著機密,像做生意一樣,調查、蒐集、輸入電腦……在這種情形下,大家更是想要知道你所不知道的。知道未來是很危險的,歷史上因前知而喪命毀家的大有人在。真正能夠一切都前知了,卻要能夠“知以藏往”,變成什麼都不知道,才是最高明穩妥的。


所以他說《易經》這樣一種學問,“孰能與於此哉?”誰能洞徹這種學問?誰能夠達到這種境界呢?誰能知過去未來,而又等於完全不知不用?誰能做到該倒黴的時候就去倒黴,自己決不逃避呢?如果因為自己有前知便躲開了,那不行!那不是聖人。


所以什麼叫聖人?

大家都問:我們中國為什麼標榜孔子?因為他絕不逃避困難。儘管也有很多人罵他,尤其是他碰到的那些道家人物,像楚狂接輿等,大家都在挖苦他,挖苦得很厲害。有一次小學生跟孔老師失散了,學生找老師找不到,碰到一個叫蓬萌的——就是現在公寓大廈的管理員,問他見到老師沒有,他說:“什麼老師呀?”“就是我老師孔子。”他說:“啊!那個傢伙!”學生說:“就是那個鼻子大大的,頭上平平的那位老先生。”他說:“啊!那個就是孔丘啊!”學生說:“是呀,就是他。”蓬萌說:“我看到他啦。悽悽惶惶,如喪家之犬。”那個“喪家之犬”罵人罵得很苦呀,變成野狗啦,沒得人家收留的狗。有收留的狗雖然沒有牛肉吃,但也還有點冷飯吃。沒有人收留、在外邊到處亂跑的狗,就是喪家之犬。道家就拿“如喪家之犬”來罵孔子。因為那時天下大亂,大家都勸孔子算了吧,一個人是救不了的。但是孔子不變初衷,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只盡其在我,盡他的心力去做。這就是《易經》的道理,聖人之道,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明明知道救不了,也一樣要救。所以《易經》這個精神,孔子說誰能做到呢?


——整理自《易經系傳別講》


----------------------------------------


古人說的“察見淵魚者不祥”,眼睛太厲害了,水裡有幾條魚都看得清楚,並不吉利,這樣的人就算不短命,也會患白內障,因為用眼力過度了;聰明是不能用過度的,所以萬事先知,並不吉利。


真的高度修養,萬事先知,變成無知,有絕頂的智慧而變成糊塗,這是少數有修養的幾個人才做得到,一般人則做不到。


*****


曾經講的卜卦作用,因為凡是稀奇的事情,我一定去了解,瞭解完了以後,我素來不玩的。這些東西玩儘管玩,

不過要有一個原則,不可迷信。所謂不迷信,是不要把人所有的智慧都寄託在這上面,如果都寄託在這上面就不行了,偶然用它來參考參考是不礙事的,但不要影響自己的心理,有時候很靈,宗教的觀念也是如此。


再其次,要弄清楚的是:“善於易者不卜。”一個人真懂得《易經》以後便不算卦了,一件事情一動,就知道它的法則,就沒有什麼可算的了,得失成敗,自己心裡就應該有數了。


另一觀念,即使能夠“未卜先知”,也並不好,“察見淵魚者不祥”,作人的道理也是這樣。不要太精明,尤其作一個領導人,有時候對下面一些小事情,要馬虎一點,開隻眼閉隻眼,自己受受氣就算了,他罵我一頓就罵我一頓。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察見淵魚者不祥”,連深淵水底的魚,河中渾水裡的魚有多少條、在怎麼動也看得清楚,不要自以為很精明,實際上很不吉利,說不定會早死,因為精神用得過度了。

上面這些原則千萬要把握住,如此人就舒服了。


——整理自《易經雜說》


--------------------------------------


“《易》之失,賊。”一個人如果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手掐八卦,未卜先知,別人還沒有動,他就知道了一切,這樣好嗎?壞得很!“察見淵魚者不祥”。如果沒有基本道德修養,此人就鬼頭鬼腦,花樣層出了。所以學《易》能“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固然很重要,但“作人”更重要,如果作人沒有作好,壞人的知識愈多,做壞事的本領越大,於是就“《易》之失,賊”了。


——整理自《論語別裁》


--------------------------------------


所以我經常告訴大家學《易經》,不要求未卜先知。你們也不要學這些,一個人真有先知之明,活著豈不是很沒有意思!最好是糊里糊塗地活著。先知之明的人今天曉得明天的事,又曉得明年的事,這個人還幹什麼事呢?不要乾了。我們曉得明天上街會撞車,就擔心起來,不敢出門了。所以先知並不好!古人說“善於易者不卜”,真把《易經》學通了的人不卜卦、不算命、不看風水。


同時古人也講過“察見淵魚者不祥”,一個人能夠精明到把水淵中的魚都看得很清楚,那是不吉利的。頭腦這樣用是會壞的,所以還是糊塗一點比較好。換一句話說,得先知的人,能知過去未來是不吉祥的人,是不吉利的人。你看那些所謂呼風喚雨能知過去未來的大師,你査他一生,他又成就了什麼呢?他雖能知過去未來,那他自己呢?他的過去未來也不過給人家算命而已,所以用不著的啦!這些道理我們要懂。


——整理自《我說參同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