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何要处死挚爱的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

吧吧娱姐


汉武帝哪有什么挚爱的人啊?

如果说真有让他挚爱的东西,那一定是手中的权力。所以啊,太子刘据对他爱的权力构成挑战,他就用权力灭掉儿子。

天家无父子,这句话在汉武帝刘彻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汉武帝对刘据有爱,那也只是因为常年没有孩子。刘据出生时,汉武帝已经是29岁了,在古代属于高龄。

因此,在刘据刚出生时侯,汉武帝确实很宠爱他。但是,随着武帝的其他宠妃生下儿子后,这种父爱也就消散了。

再加上刘据与武帝政见不同,汉武帝与他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因此,巫蛊之乱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必然的权力冲突。

如果汉武帝真的信任儿子,刘据母子真是他的挚爱,怎么也不可能发展到最后的地步。


在巫蛊之乱中,刘据的三子一女,全部遇害。

只有唯一的孙子汉宣帝刘询因为尚为婴孩而得以幸免。请问:天底下有这种挚爱吗?

汉武帝谁也不爱,只爱权力,只爱他自己。


HuiNanHistory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在得知当今皇帝相中自己府中的讴者(即歌女)卫子夫之后,平阳公主把卫子夫送到了汉武帝的后宫。入宫之后,卫子夫很快就受到了汉武帝的专宠,随着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皇长子刘据的出生,卫子夫也做到了皇后的位置。她的弟弟卫青、外甥霍去病也相继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

但是物极必反,阳陵大盗朱安世的被捕竟然成了卫子夫一族败落的导火索——朱安世入狱之后诬告当今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与卫子夫的女儿阳石公主私通,并且曾经行巫蛊诅咒当今天子。盛怒之下的汉武帝下令严查,最终导致公孙贺父子在征和二年(公元前92年)冤死狱中,这也标志着汉朝的“巫蛊之祸”正式开始。

在四月份,一场大风吹断了一棵巨树,历史上虽然没有记载这棵树里隐藏着什么秘密,但肯定是与行巫蛊诅咒皇帝有关,因为《资治通鉴》中紧接着的记载便是“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及皇后弟子长平侯伉皆坐巫蛊诛”。这两位公主都是卫子夫与汉武帝的亲生女儿,而卫伉则是大将军卫青的长子。能够让汉武帝疯狂到杀害亲人的地步,肯定是他掌握了确凿的证据,证明两个女儿和外甥一起在诅咒他!

事情至此远远没有结束——以仁义孝悌著称的太子刘据曾经得罪大奸臣江充,汉武帝晚年多病,江充唯恐太子即位之后会找自己算账,于是想方设法地把巫蛊之事套在太子身上,并对汉武帝说,皇帝现在之所以病情越来越严重,就是因为没有彻底铲除那些以巫蛊诅咒皇帝的人!于是,汉武帝命他重点治理巫蛊之事。

得到权力的江充越来越肆无忌惮,在他的带领下,巫蛊之祸持续发酵,导致了京城之中数万人罹难。渐渐的,江充终于有机会对皇宫下手——他先后将皇后卫子夫以及太子刘据的寝宫,并且“顺利”地在太子宫中找到了桐木人偶。

江充认为“证据确凿”了——太子在诅咒皇帝!被逼无奈之下,太子江充决定调动京城中的兵马处死蒙蔽圣听的奸臣江充。江充的确被杀了,但私自调动军队的太子刘据也被汉武帝怀疑为造反。

最终,知道无法自证清白的皇后卫子夫在宫中自杀,不久之后,太子刘据也在宫外自杀身亡。


国史通论


汉武帝从来也没有处死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卫子夫和刘据都死于自杀。

汉武帝的首任皇后不是卫子夫,而是陈阿娇,陈阿娇是汉景帝姐姐馆陶公主的女儿,因协助汉武帝夺得太子之位,而成为汉武帝的首任皇后,之后因为陈阿娇使用巫蛊诅咒卫子夫,居皇后亡位11年之久,没有生育的陈阿娇被汉武帝废掉皇后之位。



卫子夫本是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家的歌女,出身贫寒,因汉武帝到平阳公主家见到卫子夫,就纳后宫,一年后才得到汉武帝宠信,公元前128年,卫子夫为时年29岁的汉武帝生下了长子刘据,刘据在7岁就被立为太子,而卫子夫被立为皇后。

太子一天天长大,皇后卫子夫一天天年老,汉武帝逐渐宠信其她年轻貌美的嫔妃,这些嫔妃为汉武帝生下5个儿子。

汉武帝贵为皇帝,到了晚年,就特别迷信,汉武帝64岁时,在皇宫中看到一个男子带剑进入中华龙门,怀疑不是寻常之人,便命人捉拿,结果没抓到,汉武帝令人在长安城全城戒严搜捕,还是没抓到,因此汉武帝怀疑有人利用巫蛊害他。



之后皇后卫子夫姐姐的儿子公孙敬声因犯法被抓,其父公孙贺为救儿子,将通缉犯朱安世抓捕,将功赎罪,谁知朱安世在狱中上书,说公孙敬声私通阳石公主,便诅咒皇帝,导致公孙敬声父子满门被杀,引来巫蛊之祸。

这一年,太子刘据己经37岁了。汉武帝手下有酷吏叫江充,因与太子刘据不和,怕汉武帝死后,刘据即位会杀他,因此江充利用搜捕巫蛊之机,陷害太子,在太子府找到诅咒用的小人,此时汉武帝在甘泉宫养病,太子留守长安。



太子想见汉武帝,江充不许,太子与人商议后,伪造汉武帝命令调卫队杀死江充,但有人逃到甘泉宫向汉武帝告状:太子谋反。汉武帝不相信,派宦官去招刘据前来,结果派去的宦官因为害怕,不敢去找太子,就诬陷太子谋反想杀他,再加上不断有人向汉武帝上告,汉武帝就相信了太子谋反。

汉武帝派丞相调兵镇压太子,太子没有兵权,只得武装囚犯和百姓,随后太子兵败逃出长安,皇后卫子夫在此事中因为协助太子而自杀,太子逃出长安后,藏匿在一户人家,结果行踪暴露,被官兵围住,太子不愿受辱,自杀身亡。

太子刘据死于江充的诬陷,而皇后卫子夫亦因此事而自杀。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汉武帝,一代帝王,具有非凡的谋略和眼光,征战沙场,马踏匈奴,威服西域,东并朝鲜,南诛百越,为华夏民族成就了当今的版图。他更为一个族群建立了挺立千秋的自信和尊严。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为什么会为了巫蛊之术杀死被立为太子的儿子,逼死皇后卫子夫?



矛盾不会一下就爆发,卫子夫陪伴汉武帝三十多年,汉武帝怎会不了解卫子夫的人品和性格,怎能会温厚谨慎的太子不了解?一向孝顺的刘锯又怎敢行巫蛊之术害他?难道是一时糊涂吗?我想这都是借口!


汉武帝厌倦了卫子夫和太子。他固然容许太子的善良和温厚,但是太子不受朝臣的重视,朝中没有亲近之人的支持,只有他汉武帝和卫子夫母子的谨慎维持着太子和皇后地位。这样孤立无援的境地是汉武帝这种霸气之人不能忍太久的。他毕竟不是良善之辈,杀伐果断的人不会需要同情,也讨厌靠同情支撑的人。没有实力或许就要出局。

杀死太子和皇后或

许不是他本意,一个帝王的脾气谁也掌控不了。如果他厌倦了一个人,那个人做什么都是错的,爱他,是错的,连呼吸都是错误。

灰姑娘的故事真的存在,现在有,古代也有。但是不一定王子就和灰姑娘白头到老。卫子夫这样一位美丽善良的人,遇到强悍的汉武帝,是她的幸运,弟弟卫青和汉武帝一起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她已经尽力履行了历史赋予她的最大责任。


雨霖铃97090


首先要纠正两点:第一,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是自杀身亡,不是汉武帝下令处死的。第二,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到底是不是汉武帝的挚爱有待推敲,我觉得汉武帝最爱的始终只是他自己。


01、“巫蛊之祸”,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双双自杀身亡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有人告发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用巫蛊咒武帝,而且与阳石公主通奸,公孙贺父子双双被下狱,死在狱中,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

武帝命宠臣江彻查巫蛊案,用酷刑和栽赃迫使人认罪,大臣百姓惊恐之下胡乱指认他人犯罪,此案牵连数万人致死。 汉武帝命江充彻查此事,江充一向与太子刘据不合,趁机与案道侯韩说、宦官苏文等四人诬陷太子,对汉武帝说在皇后宫中和太子宫中搜出大量用于诅咒的木头人,一向聪明睿智的汉武帝就这么相信了。

太子恐惧,起兵诛杀江充,后遭武帝镇压兵败,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相继自杀。


02、汉武帝觉醒,杀恶人,修建“思子宫”寄托哀思

事件发生之后,壶关三老和田千秋等人上书,极力劝谏皇上诉说太子是冤枉的,清醒过来的汉武帝夷江充三族,烧死苏文。又修建“思子宫”,并在太子被害处作“归来望思之台”,以志哀思。

后来汉武帝选择了钩弋夫人的儿子刘弗陵为太子,同时将钩弋夫人处死,因为他担心日后“子弱母壮”,后宫干政。

03、究竟在汉武帝的心中,谁是他的最爱

“巫蛊之祸”中,表面上看,汉武帝只是一个被蒙蔽的皇上,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形象。

可是汉武帝却是一个杀伐果断之人,不论是谁对于他的皇权产生了阻碍,他绝不心慈手软。从“金屋藏娇”的阿娇到宠爱了几十年的卫夫子,还有年轻貌美的新宠钩弋夫人,汉武帝从没有半点怜惜之情。

也许这就是生于帝王之家的不幸,江山社稷为重,我相信,汉武帝每每想到太子刘据,心中定然也会有痛惜和懊悔。

但是,如果上天重新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相信他还是不会改变初衷,这就是帝王的选择。高高在上的帝王终究是孤家寡人。


少禾君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介绍法家思想。

韩非子称,国君立太子后。太子和母亲便希望国君早死。非爱非憎。利在君之死。利君死者众,则人主危。

以法家思想治国的秦始皇不立太子。才给了赵高篡改遗诏的机会。 扶苏没能即位,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灭亡大秦帝国的罪魁祸首,是法家思想。是商鞅和韩非子。

汉武帝初期信奉儒家,儒家思想提倡早立太子。以稳定民心。汉武帝便立刘据为太子。

汉武帝中前期开始。就重用法家。至汉武帝中期。完全迷信法家。

依据法家思想。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皆希望皇帝早死。皆是汉武帝的死敌。

于是,汉武帝指使法家酷吏江充,太监苏文。以巫蛊之祸将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长公主全部灭族。受株连的皇族,不可胜数。

汉武帝还重用法家酷吏张汤、杜周,罗织罪名,制造冤狱。把群臣屠戮殆尽。

韩非子有曰:刑不避大夫。近爱必诛。此之谓也!


杨朱学派


汉武帝晚年做的最大的一件错事就是因为无中生有听信小人之言,相信什么巫蛊之术从而筑下大错枉杀了自己的老婆和儿子,可谓错的离谱啊,不过皇家的斗争确实残酷,很多都是由细节引起的。

汉武帝其实是很喜欢自己的儿子刘据,7岁就立他为太子,请名师教育他,对他是寄予厚望的,只是随着年龄的长大,事情发生了变化。都说太子难当,太强威胁到了皇帝不行,太弱服不了众也不行,长大后的刘据和汉武帝父子相处之间就产生了不愉快。汉武帝是英武之主,崇尚武力,喜欢四处征战,建立赫赫战功。而刘据因为自小受儒家教育,活脱脱一个宽厚仁爱之人,和性情刚烈的汉武帝完全不同。父子间常常因为政见发生争执,汉武帝喜欢严法控制人民,刘据则希望对人民仁慈。汉武帝喜欢打仗,刘据则要求老爸不要穷兵黩武害苦了百姓。总之汉武帝和儿子性格完全不合,汉武帝常常对人说自己这个儿子不像我啊!大家都是牛脾气,互相不妥协让步,导致皇帝和太子之间产生了猜忌,父子之间有什么不能说的呢,说开了不就好了嘛,可是汉武帝和自己儿子缺乏沟通,两人的猜忌越来越重了。



刘据仁厚的性格获得了朝廷上大部分官员的喜欢,他们聚集在太子身边,太子的声望比汉武帝还高,毕竟晚年的汉武帝穷兵黩武,声望不是很好。汉武帝对儿子有着好声望是嫉妒,自己打生打死都没有威望,比不过儿子,生气是难免的,对儿子的不信任也是存在的。加上那些不依附太子的小人官员天天在汉武帝耳边说太子的坏话,让汉武帝怀疑儿子是否有推翻自己的可能,父子关系的裂痕越来越大了。终于由于一个小人的出现,局势变得严峻,这个人就是江充。



年老的汉武帝生了一场病,本来人老了生病很正常,可是江充告诉汉武帝,一定是什么人用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所以才生病的。这就严重了,多疑的汉武帝立刻让江充去查。江充本来和太子有矛盾,于是栽赃嫁祸说是太子使用巫蛊之术害皇帝,江充还从太子家中搜到了木偶,其实太子没有做,木偶是江充放的。不管怎样太子是逃脱不了的,这时太子一个手下建议先假传圣旨把江充等人扣押下,再查明真相,结果还没有扣押,消失就泄露出去啦!太子害怕,如果被老爸知道假传圣旨那就完蛋了,于是为了保命,干脆起兵攻陷长安城得了,因为仓促起事,兵力不足啊,刚好在这个危难时刻,刘据的母亲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把自己宫里所有的侍卫和武器交给了儿子刘据,卫子夫无非就是出于爱护自己儿子目的不得不那样做。刘据占据了长安城,希望以此为筹码,保住自己的命。



汉武帝听到儿子占领了长安城是非常生气的,但是还是不大相信儿子是真的谋反敢反对自己,毕竟儿子那仁厚的性格不是那样的人啊,也许是儿子走投无路害怕自己,所以才占领长安城子保,于是汉武帝派出一个人去长安城了解太子的想法,摸清情况。结果派去的人胆小怕死没有进入长安城,只在外面看到城里很多兵,于是就回去告诉汉武帝太子真的反了,最后汉武帝集中兵力,轻易就打败了刘据,刘据逃到湖县,被官兵包围,最后自杀了,卫子夫知道儿子死了,也自杀了。



后来汉武帝重新查清了这个案子,太子没有谋反是冤枉的,汉武帝把江充给灭了三族泄愤,只是也换回不了晚年痛失儿子的悲痛,其实汉武帝没必要杀自己的儿子,而刘据在事情发生后也没有第一时间和老爸沟通,这就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也许人与人之间真的需要沟通啊,否则难免产生误解啊!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诸位看官,这里是陈大舍道古。以史为鉴,可知兴衰。承蒙青眼,不胜荣幸。

我们先看一看汉武帝的“挚爱”是谁?

根据历史,注意是历史,也就是《史记》和《汉书》、《资治通鉴》中的记载,而不是给孤男寡女们撒糖的民间曲艺(包括影视剧),汉武帝一生挚爱,有两个:一个是他的发小,韩嫣;之后是齐太后王夫人。

先说第一个。

韩嫣是汉初异姓诸侯王中韩王信的曾孙、弓高侯韩颓当的孽孙(庶出的孙子),从某种意义上讲和汉武帝算是世兄弟。汉武帝还是胶东王时,韩嫣就和他同学。等汉武帝做太子时两人就分不开了。韩嫣是那种运动型的少年,也是汉武帝喜欢的类型,等到汉武帝登基之后两人的关系就已经公开了,按照《史记•佞幸列传》的说法就是:

“时嫣常与上卧起。”

以至于汉武帝的皇后,表姐陈阿娇婚后四五年都没怀上孕。

韩嫣和汉武帝夫夫不是一般的“甜”,以至于他对汉武帝十分的放肆,放肆到旁人都已经无法直视了,《史记•李将军列传》就透露过:

“天子与韩嫣戏,嫣少不逊,当户击嫣,嫣走。”

也就是说,有一次汉武帝和韩嫣在做爱做的事,韩嫣就举动放肆,一旁值班的李当户(李广的长子)看不下去了,就去打韩嫣,于是韩嫣逃跑了。

最后韩嫣因为过于放肆,触怒了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并招来了杀身之祸。汉武帝为了“男朋友”拼命的和太后说情:

“上为谢,终不能得,嫣遂死。”

也就是说汉武帝终究没能救了韩嫣。

之后汉武帝为了表示不忘旧情,又和韩嫣的兄弟交往了:

“而案道侯韩说,其(韩嫣)弟也,亦佞幸。”

韩家自此累世富贵。



汉武帝&韩嫣、汉成帝&张放、汉哀帝&董贤,完美的诠释了什么是古典时代的SHEHUI主义兄弟情。

再说说王夫人。比起大汉贤后卫子夫、陈阿娇、李夫人这些“名女人”,王夫人可谓相当没有存在感。但是,她确实汉武帝成为一个真正男人之后的挚爱。

《史记·三王世家》记载:

“王夫人者,赵人也,与卫夫人并幸武帝,而生子闳。”

也就是说王夫人和卫子夫同时成为了汉武帝的后宫,也就是夫人。《史记·外戚世家》中又写到:

“及卫后色衰,赵之王夫人幸,有子,为齐王。”

又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透露,“是时王夫人方幸於上”的时间是元朔六年(123B.C.)。也就是说,卫子夫封后五年便逐渐失宠,而同时得到汉武帝宠幸的王夫人却与汉武帝越来越恩爱。而且王夫人也为汉武帝生了个儿子,就是齐怀王。关于齐怀王的始末见于《史记·三王世家》中褚少孙补记的一个片段

“闳且立为王时,其母病,武帝自临问之。曰:'子当为王,欲安所置之?'

王夫人曰:'陛下在,妾又何等可言者。'

帝曰:'虽然,意所欲,欲於何所王之?'

王夫人曰:'原置之雒阳。'

武帝曰:'雒阳有武库敖仓,天下旻戹,汉国之大都也。先帝以来,无子王於雒阳者。去雒阳,馀尽可。'

王夫人不应。

武帝曰:'关东之国无大於齐者。齐东负海而城郭大,古时独临菑中十万户,天下膏腴地莫盛於齐者矣。'

王夫人以手击头,谢曰:'幸甚。'

眼熟吧?对了《左传•隐公元年》就有这种故事:

“(郑武公夫人姜氏)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简直是如出一辙!日后共叔段(京城太叔)起兵造反夺国,这个典故学问渊博的汉武帝定然是烂熟于心,但他对此不得丝毫没有抵触,反而十分应承,这就看得出王夫人母子在汉武帝这有多受宠,也从侧面说明了汉武帝对卫皇后母子的冷淡。

也就是说汉武帝一生挚爱前有韩嫣后有王夫人,而卫皇后与汉武帝唯一的纽带,似乎就只剩下了两人之间的孩子,戾太子。

“返魂香”的传说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是汉武帝和王夫人之间的故事。但《汉书》却记录为李夫人。

但是到了后期就连这点联系也岌岌可危了。随着汉武帝的老去和戾太子的成长,父子二人的分歧越来越大,按照《资治通鉴》的叙述就是:

“初,上年二十九乃生戾太子,甚爱之。及长,性仁恕温谨,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己;而所幸王夫人生子闳,李姬生子旦、胥,李夫人生子髆,皇后、太子宠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

最重要的是汉武帝的“亲卫队”——酷吏集团们在中间火上浇油。《资治通鉴》:

“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邪臣多党与,故太子誉少而毁多。”

在卫青活着的时候,因为有着汉武帝对卫青的宠爱,这一切还都有人调合,比如汉武帝就经常让卫青转达对皇后、太子好意。但是从元封五年长平侯卫青薨,皇后和太子迅速的陷入困境:

“卫青薨后,臣下无复外家为据,竞欲构太子。”

而此时汉武帝、卫思后、戾太子一家中父子夫妻之间已经基本上没有了勾通渠道,此时再有酷吏集团轮番诬陷、抹黑,加之汉武帝本身的“暴君”性格。等到钩弋夫人神秘出现,“尧母宫”事件公之于众,卫思后、戾太子的悲剧性收场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彼得大帝与汉武帝是最为相似的两个利维坦式的伟人。他们二人即使是生活的细节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然最相似的是他们都以“无私”之名杀死了也许比自己要更伟大的儿子 ,并把可怕的诅咒传递到了最后一个皇帝。同时他们也将一个伟大民族的盛衰荣辱永远的与帝国的荣耀融为一体。


陳大舍


一、汉武帝给西汉人民带来了什么

近年来,历史爱好者的圈子里,出现了风气不正的现象:那就是很多网友总是站在帝王将相的角度来看历史,从来忽略了平民百姓的处境和感受。

在这种荒谬的风气下,独夫民贼隋炀帝成了千古一帝;被衣食无着的流民推翻并逼死的崇祯帝,成了君王死社稷,这是何等的三观不正。

其实,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讴歌古代帝王,只能说跪久了,就站不起来了。

汉武帝在位时期,主要的事情就是对外战争(从谥号武帝可以看出),当然,汉武帝反击匈奴,是正义性战争,但是在消灭匈奴主力以后,汉武帝继续穷兵黩武,就是给百姓带来苦难了。

除了打匈奴,汉武帝可以说把西汉四周的邻居都打了个遍,而代价就是无数家庭因为战争破产,因为战争家破人亡。

可以说,汉武帝给西汉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二、晚年的汉武帝

晚年的汉武帝纵情声色犬马,并且越活越糊涂了。

这就让一些奸险小人看到了机会。

汉武帝晚年,酷吏江充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而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因为为人和善,不像汉武帝那么残暴,因此得不到汉武帝的垂青。

于是江充有了主意:那就是利用汉武帝的老糊涂,扳倒太子刘据,然后效仿秦末的旧事,等汉武帝老死以后,学秦末赵高那样,立一个西汉版本的秦二世当皇帝,这样,自己也就大权在握了。

而江充扳倒刘据的计划里,就有策划巫蛊之祸:派人陷害太子刘据,说刘据派人诅咒汉武帝,阴谋夺取帝位。

汉武帝老糊涂了,整天把自己关在一间宫殿里修仙,而刘据则担心汉武帝会不会已经死了,是不是江充想害自己,无奈之下,刘据只好起兵反抗。

结果在江充的挑拨下,汉武帝以为刘据真要造反,于是,派兵围剿刘据,最终刘据兵败身亡,而卫子夫也知道汉武帝不会和自己善罢甘休,于是自杀身亡。

三、汉武帝的烂摊子

汉武帝临死前,指定还是个几岁的小娃娃刘弗陵做帝国的皇位继承人。

刘弗陵登基后,也就是汉昭帝,汉昭帝继位以后不久,汉朝朝政大权就落在了霍光手里,此后霍光在汉昭帝、汉废帝(刘贺)和汉宣帝三朝掌权。

如果不是汉宣帝本事大,在霍光死后及时粉碎霍家的篡位阴谋,估计西汉会提前灭亡。

这都是汉武帝留下来的烂摊子。


人文之光


大汉王朝的皇帝除了开国皇帝刘邦以外,最值的称赞的就是汉武帝刘彻了,是他将汉帝国推向了最高点,开疆拓土、远征匈奴,奠定中国版图雏形,在他的支持下,著名的丝绸之路一点点显现雏形,最后成为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条路;对内:创设中外朝制、刺史制、察举制,颁行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儒家思想,统治汉朝;改革经济,政治加强皇权。

就这样的雄才伟略君主却到了晚年,一系列匪夷所思操作,下面小编就简单介绍下引起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死亡有2个原因,其一:“巫蛊之祸”其二利用“巫蛊之祸”进一步削弱卫氏家族(如有不同意见,关注小编,一起探讨):

一、原因之一:“巫蛊之祸”

“巫蛊之祸”的开始: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与(卫皇后之女)阳石公主通奸并巫蛊咒武帝,酷吏佞臣江充将公孙贺父子下狱,严刑拷打,蔓引牵连,很多人无端获罪。最终,不仅公孙贺父子惨死狱中,全家都被杀,就连卫皇后的姐姐公孙贺的夫人卫君儒、(卫皇后的两个女儿)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卫青的长子长平侯卫伉都受到巫蛊案的牵连而被杀。

  曾和太子刘据结怨,在处理公孙贺案时也与卫皇后结怨的江充,看到汉武帝年老体衰,担心皇上驾崩,太子即位后,会杀了自己。由是,便利用这次处置巫蛊的机会,开始了他陷害太子刘据的阴谋。

  刘据得知江充准备诬陷自己,加之皇上对江充的信任,这让他感到非常恐惧。万般无奈之下,捕杀江充,但苏文趁乱逃到甘泉宫,向武帝禀报了长安混乱的情况。汉武帝刘彻大怒,命令严厉镇压太子军,自己也火速赶回长安,居城西建章宫,并调集附近郡县兵马进军长安。太子军与政府军在长安城内大战五日,死者数万。太子刘据最终战败,率残兵逃出长安城。事后,众多太子门客、少傅石德以及太子家小几乎杀尽。当武帝派人去收卫皇后的皇后玺绶时,皇后自杀而亡。第二年八月,太子行踪被发现,自思不得脱,亦自杀而亡。

二、原因之二:利用“巫蛊之祸”削弱卫氏家族

自卫子夫当了皇后,她的亲戚真可谓应了那句话“一人得志,全家升天”。得益于汉武帝对卫皇后的宠爱,整个卫家无疑都受到皇家恩惠;大汉皇后、太子、大司马、大将军、镖旗将军、丞相都是卫家之人,甚至连卫青三个在襁褓中的孩子就被封了侯,并且当时因为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正在守寡,汉武帝又让卫青娶了她,这样汉武帝娶了卫青的姐姐,卫青又娶了汉武帝的姐姐,真可谓是亲上加亲,卫家势力的发展壮大,一定程度上触及到汉武帝的敏感神经,窦氏干政曾有先例,所以,卫氏家族也不得不防。

而“巫蛊之祸”后呢?太子、太子的2个儿子、卫皇后、丞相公孙贺父子、卫皇后的姐姐公孙贺的夫人卫君儒、(卫皇后的两个女儿)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卫青的长子长平侯卫伉都被杀再加上早已去世的大司马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相继死去,卫氏家族虽还有人并没有受到牵连,但实力大不如前,不能动摇皇权。


结果呢?


1、奈何生在帝王家——刘据

在巫蛊之祸之后的几年,太子的冤情才现于世。据班固《汉书》中记载“久之,巫蛊事多不信。上知太子惶恐无他意,又有高寝郎车千秋,变讼太子冤案,曰:‘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幡然悔悟的汉武帝召见了车千秋,并立即任命他为大鸿胪,调查并且严惩陷害太子和捕杀太子的人,族灭江充家,焚苏文,兵刃于太子的人也被灭族

长安马上兴建“思子宫”,随后又在太子自尽的湖县建了“归来望思台”世事无常,归去来兮,一个“思”字真真切切地代表了汉武帝的心声:是后悔,是感伤,是怀念,还是无尽的思念?

2、奈何嫁入帝王家

而卫子夫自杀之后呢?却被人用小棺材草草埋葬在城南的桐柏园,离武帝的茂陵极远,没有号,也没有庙祭。后来,她的曾孙刘询从民间即位为汉宣帝,这才给她加了谥号,名之为“思后”,并以园邑三百户人家来守护祭祠。

《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宋书》都有汉武帝废卫皇后的记载,其死后也没有享用到与丈夫刘彻的合葬,与汉武帝合葬茂陵的是早死了二三十年的“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李夫人。


唏嘘哀哉!!只能说,伴君如伴虎,前一刻还恩宠至极,下一刻就被抄家灭族,天威不可犯啊。


谢谢大家查阅 欢迎指正 关注“刘家五叔”,与“刘家五叔”一起谈古今趣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