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品大員出差,如果被暗殺或投毒,意外死亡,會有什麼後果?

豔陽雪


古代一品大員出差,如果被暗殺,意外死亡,後果都是一樣的:死亡,數不清的人的死亡。

古代什麼樣的人是一品大員:在我國曆史中,秦朝時期的丞相、御史大夫、大將軍、司徒等人是一品官員,都是掌管自己那一領域的最高長官。在清朝時,太師,太傅,太保和殿閣大學士、伊犁將軍、綏遠將軍是一品官員。也就是說我國古代的一品大員要麼是在朝中呼風喚雨的大人物,要麼是皇帝身邊地位極高的人,要麼是鎮守一方的邊疆大吏。

都是極其重要的人,應該說是一個國家中臺柱子一般的存在,每個人都對國家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他們的安危關係到了江山社稷安危,每一個人的不正常死亡都會掀起一片血雨腥風,甚至是你死我活的鬥爭。更有甚者,在特殊時期可以決定一個王朝的存亡。

他們被暗殺了會有什麼後果?

像這種人如果被暗殺了的話,首先不答應的是他們自己的親信。能做到他們那個位置的人要麼是從基層一步一步的自己滾打摸爬上來的,在這個過程中肯定有自己的一方勢力;要麼是一開始就有政治資源,上升的極快,這種人已經有政治資源了,在自己成為最大的boss之後,肯定也會有自己的黨羽。而且能成為一品大員的人一般都是皇帝喜歡和信賴的人。所以一品大員是既得皇帝的恩寵,又有自己龐大的勢力和複雜的利益關係,這三者缺一不可。

一旦他們被暗殺了,皇帝肯定會問責。一是自己心痛,這麼好的一個大臣,自己一步步培養髮掘的人才就這樣被人殺掉了,而且有的開明的皇帝甚至和這些一品大臣交好,也可以說是一種“畸形的朋友關係”了,自己的朋友被人暗殺了,心中肯定不好過。

第二個原因是皇帝臉面上掛不住,這麼重要的一個人出個差居然被人暗殺了,這不是狠狠的打了朝廷的臉嗎?皇帝的臉面往哪裡放?別說是一品大臣被殺,就是皇帝派出去的任何一個人被暗殺了都是對皇權的一種挑釁,自古以來挑戰皇權的人都沒有什麼好下場。正所謂天子一怒,伏屍百萬。少不了的血流成河,寸草不生。

他們的死亡意味著一個勢力的倒下。在古代的朝堂之中都是伴隨著不同勢力的明爭暗鬥的,最嚴重的是明朝的時候。那個時候已經是你死我活的黨派之爭了,也正是明朝的黨派之爭太嚴重,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作為一品大員的他們,要麼是這一方勢力中的老大,要麼是這一個勢力的強有力的支撐著,就像是武林中的各大門派一樣,不是老大就是長老。假如他們被暗殺了,不用多想,第一個要背鍋的是競爭對手。

所以自己一方肯定會採取措施報復對方,而當這種朝野爭鬥已經到了暗殺的地步的時候,那麼死一些人也就顯得不重要了。雙方肯定會撕破臉皮的在朝堂之上,在朝野之下展開各種各樣的鬥爭。所以不必多說,免不了的是死人,洗牌重來。

總結:他們的非正常死亡無論是從皇權角度還是其他角度來看都意味著無邊無盡的殺戮和死亡,當然還有鬥爭。


無筆


一品大員出差被殺的我不知道,但是作為帝國二把手的宰相被當街暗殺在中國歷史上還是有案例可尋的,我可以介紹一個唐朝歷史上的宰相被刺殺的案子供大家參考。

事情發生在唐朝的唐憲宗元和十年,也就是公元815年,這一年六月三日凌晨,宰相武元衡從自己的居所長安城靖良坊的府第東門出去,在路上突然冒出一群人,拿著弓朝著武元衡的車隊射去,車隊裡的隨從驚慌失措,全部逃跑。武元衡的馬匹被刺客牽著往前走了十幾步,最終刺客一擁而上,把武元衡的頭顱斬掉而去。同一時間在通化坊當時的宰相裴度也受到刺客襲擊,所幸裴度的氈帽厚實,頭腦只是傷了。而裴度的僕人王義死死抱住刺客,大聲疾呼,刺客心慌砍斷了王義的一隻胳膊逃去。刺客還十分囂張,直接放著一封信在金吾衛和京兆府,長安縣,萬年縣的門口說到

毋急捕我,我先殺汝

不要急著抓我,我一定會先殺了你。這導致當時捕吏十分害怕不敢去抓刺客。

刺客的謀殺也讓當時的朝廷大臣不敢上朝。同時他們的囂張也讓朝廷大臣和唐憲宗十分憤怒,兵部侍郎許孟容對唐憲宗講:“自古以來沒有宰相被殺而刺客抓不到的情況,這是朝廷的恥辱。”唐憲宗下令抓住刺客的人賞錢萬緡,官五品;敢於包藏刺客的人,舉族誅之。隨後京城內展開了大排查,連公卿家裡有複壁的地方都不放過。

這個時候,唐朝的軍隊正在和唐朝的藩鎮淮西鎮開戰,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反唐,唐憲宗在宰相武元衡,裴度的支持下發十二個藩鎮的士兵進剿吳元濟,戰爭正在焦灼的狀態,而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和成德節度使王承宗請求唐憲宗寬恕吳元濟,但是宰相武元衡和裴度要求削藩戰爭一定要持續下去。正是在這個時候爆發了刺殺案。

面對這種情況,很多人都懷疑是吳元濟故意派使者暗殺主戰派的兩位宰相,讓唐憲宗有所顧忌,最終選擇妥協。但是這件事還真的不是吳元濟乾的,隨著調查的繼續,神策軍軍士王士則向上級報告成德鎮進奏院裡面的成德鎮士兵張晏等人行為不軌,唐憲宗命令京兆尹裴武、監察御史陳中師審問這些人,但是這些人耐不住酷刑,於是承認是自己刺殺了武元衡。唐代宗下令斬張晏等五人,殺張晏的黨羽十四人。刺殺宰相的案子原本以為是成德節度使王承宗乾的,唐憲宗下令:“王承宗如果幡然悔悟,就自己回到長安,如果不服罪過,那麼朝廷討平淮西鎮後,就會討伐成德。”

但是隨後案情又發生了變化,在洛陽的淄青鎮留後院的一個小兵突然報告東都(洛陽)留守呂元膺:淄青鎮留後院的鎮兵接到淄青鎮節度使李師道的命令,要焚燒洛陽的宮殿,縱兵屠戮洛陽。當時東都洛陽的兵力由於淮西鎮的侵犯正在伊闕一代抵禦淮西鎮兵,而洛陽留守的兵力很少,最後留守呂元膺一方面催伊闕的防禦兵回來,一方面開始圍攻淄青鎮留後院,結果淄青留後院的這群士兵直接殺出去了,從洛陽的長夏門跑了出去,一直跑到了洛陽西南方向的深山裡,呂元膺於是提出重賞捕殺盜賊。

說來也好玩,當時唐朝洛陽的西南山區有大批的獵戶,這些人以打獵為生,稱為山棚,好巧不巧一群獵戶賣打回來的野鹿時碰上了這群從洛陽逃出來的淄青鎮兵。淄青鎮兵二話不說把獵戶的野鹿都給搶走了,但是獵戶隨後報告東都洛陽的官兵,獵戶和官兵一起進山把這些淄青鎮兵全部抓住了。送到東都一審才知道刺殺宰相案的兇手是中嶽寺的僧人圓淨,隨後這個圓淨被捕,真相才出來,原來圓淨是安史之亂時期史思明的舊將,現在正在為淄青鎮節度使李師道服務,李師道給了圓淨價值數千萬的錢財,於是圓淨利用這筆錢收買了訾嘉珍、門察等人,讓他們去洛陽城裡埋伏,自己再用錢財收買兩個縣的山棚,意圖裡應外合攻入洛陽,焚燒宮闕講,劫殺百姓。如此陰謀被揭發後,圓淨和他的黨羽盡皆被殺。而呂元膺審問訾嘉珍、門察二人才知道殺害宰相武元衡的是淄青鎮節度使李師道,至此真相大白。

但是此時唐憲宗無法估計李師道,唐朝的軍隊正在權利對付成德節度使王承宗和淮西節度使吳元濟。這件事先放在了一邊。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後來被朝廷打敗,吳元濟被殺。王承宗打不過朝廷,於是謝罪。李師道作為罪魁禍首,三年後被朝廷的軍隊大敗,被部將所殺。

這就是歷史上的宰相被殺案。


人者仁義也


堂堂朝廷一品大員,位高權重,為朝廷樞紐,一般的人都是見都見不到,但是若出現被人謀害的情況,一般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其實歷史上真實發生過朝天一品大員被殺刺客暗殺的情況,但是後果卻絕然不同。

在1870年7月26日,清朝晚期,堂堂的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大清王朝的一品大員,盡然在校閱士兵操練射箭回官署的路上,被刺死亡,這就是晚晴著名的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刺馬案發生後大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慈禧怒不可遏,要求嚴懲並抓出幕後黑手。

刺殺馬新貽的人叫張汶祥,當天在馬新貽去官署西側箭道校閱士兵操練射箭,結束後步行回官署,剛走到門口,張汶祥的人從旁邊突然衝出來,馬新貽以為張汶祥想要告狀的樣子,誰知道張汶祥近身後突然抽出刀來刺向馬新貽,刺中了馬新貽腋下,次日,馬新貽因傷重不治身亡。

朝廷命護督將軍魁玉嚴審張汶祥,張汶祥的供詞反覆變更。過後魁玉與張之萬繼續複審,最後上奏供詞大意是:“張汶祥曾經是太平軍,後來又暗通海盜,馬新貽任浙江巡撫時,捕殺南田海盜,張汶祥的同黨大多被殺,妻子為人擄掠。馬新貽到寧波閱兵時,張汶祥遞呈控拆但沒有被受理,因此而懷恨在心,並沒有人指使他,請以大逆定罪。”

朝廷對這樣的供詞當然不滿意,又派刑部尚書鄭敦謹會同新任兩江總督曾國藩複審,結果還是不了了之,最後以張汶祥暗通海盜圖謀報復定案,張汶祥被凌遲處死,並殺其子。

馬新貽被刺案的背後一定有人支持,不然一個堂堂的國家一品大員,誰敢輕易傷害,而這個幕後主使就是湘軍。江寧是湘軍攻下來的,兩江一直被湘軍視為私地,他們在那裡經營了數年,但是馬新貽的到來很明顯動了湘軍的利益,所以湘軍採取了這種極端的手段。馬新貽被殺後,朝廷立即派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以維持兩江的穩定。

雖然有很多人懷疑是曾國藩,但是從整個事件的過程分析,曾國藩極有可能並非“張汶祥刺殺馬新貽案”的幕後主使,而是其弟------湘軍總督曾國荃,但曾國藩顯然知道是其弟和湘軍集團所為。然而此案關乎曾氏家族和湘軍集團的聲譽、威望,也害怕如若揭穿此案可能會牽連出更多的劣跡、更多的人,引發全面崩潰,因此曾國藩不得不曲為遮掩,並想辦法消除後患。

由於馬新貽案背後的勢力涉及到湘軍,而湘軍的實力當時還很強大,所以這個案子也是不了了之,最後僅僅處死了張汶祥及其家人。

相同的情況,還發生在中國盛世唐朝,只不過此時的唐朝已經不是盛世,而是逐漸走向衰敗。在唐憲宗時期,公元815年6月3日,報曉晨鼓敲過,天色未明,大唐宰相武元衡即啟門戶,出了自己在長安城靖良坊的府第車門,沿著寬一百步的道路左側行進,赴大明宮上朝,剛出靖安坊東門,被躲在暗處的刺客射滅燈籠遇刺身亡,同時上朝的副手裴度同樣遇刺受傷。

這一幕被大唐寫實詩人白君易記錄下來,當時武元衡是唐朝宰相,由於唐朝宰相的品級都比價低,屬於三品(唐朝一二品都為虛職),但是其實際權力相當於後世的一品大員,刺殺朝廷宰相的兇手很快被查出來,幕後主使為平盧節度使李師道。

由於安史之亂之後,藩鎮割據嚴重,各地藩鎮在財政上自收自支,不向朝廷交稅,且在人員繼承上,自己決定,無視朝廷指令,可以說,一個藩鎮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所以唐憲宗時期想進行整治,而唐憲宗的主要幫手就是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此二人主張鐵腕削藩,觸及了各地節度使的利益,所以遭到節度使記恨,而被殺害。

武元衡被殺,裴度受傷,各地節度使以為唐憲宗會暫緩削藩,可惜他們打錯算盤,唐憲宗繼續推行削藩,並且裴度傷愈之後也積極促成皇帝削藩。最終裴度出班請命,親自督戰。在裴度的監督下,戰役屢戰屢勝,且在十月生擒了吳元濟。過了一年,朝廷開始向山東的李師道用兵,也是大獲勝利。

唐憲宗與裴度完成了武元衡未完成的遺願,也幫他報仇雪恨,為唐朝迎來了一個小中興。

這兩個朝廷大員被殺的背後都是有利益集團的衝突,普通人根本做不到刺殺一品大員,而刺殺一品大員的後果就要看背後集團的實力,湘軍實力大,朝廷不敢動;而山東節度使實力弱,最終被朝廷打敗。


帝國烽火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這問題有點意思,老梁扣著寬腦門喝了口茶水,琢磨了小半天,感覺這問題得分兩種情況來回答。

第一種情況。

這麼說吧,腦袋上能扣上一品大員的帽子,蹲在朝堂上哪都是呼風喚雨一手遮天的主。這種人屁股後面沒有三五十個支持者,那叫胡扯。放到哪裡那都是一方勢力,這人要被幹掉了,首先不答應的是屁股後面那三五十個支持者。老大死了,那意味著大樹倒了,大樹這麼一到,他們這些個瓶瓶罐罐就得遭殃。所以查找主使者,他們是最積極的,下手也是最狠的。

再說這一品大員,那都是皇帝手底下的得力干將,能夠獨擋一面的人才,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當頂樑柱的使喚。就這樣的人,出一趟皇帝老人家給的公差,就被人給幹掉了。首先皇帝的面子就落不下去,查一定得查,查出來光剁腦袋就得論筐來裝。

皇帝拿手好戲是啥?平衡。一個一品大員死了,意味著這著平衡被打破了,有些得利的集體就要衝出來威脅到皇帝的權利。勢必要恢復平衡,在這恢復平衡的時候,那麼幹掉冒出來的勢力,達到重新的平衡想必是最好的辦法。所以其結果依然是血雨腥風。

所以下手最恨的就是皇帝本人,面子加政治原因,最後落的個血流成河,那都算少的了。

但這種情況很少,畢竟這些個一品大員出入身邊都帶著各種各樣的保鏢親隨,想要近身搞刺殺,就一個字難。

第二種情況

背後的主使者啥事沒有,還能活蹦亂跳的出入朝堂,開心的就像是吃了二斤棉花糖似的。倒黴的僅僅是執行刺殺的一線人員,整個五馬分屍算是輕的了,但總體來說包括皇帝本人也在將這種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這最有名的是清末四大奇案中的刺馬案。這就是一品大員被刺殺的一個典型的案例,到最後都是個糊塗案。

這案子,咱得從根上說起。

當年太平天國把個滿清搞的烏煙瘴氣,滿清發現光憑自己手上那些個吃啥啥不夠,幹啥啥不行的八旗大兵根本就滅不了太平天國。

咋整?於是就放開了地方武裝,讓地方上組織團練武裝去揍太平天國。哎!你還別說挺管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曾國藩的湘軍,這一傢伙就把個太平天國的天京給搞下來了。

最後大傢伙蹲在地頭上論功行賞,曾國藩帶著一幫子湘軍就跑到了江南這嘎達享福去了。曾國藩就當了兩江總督,這可是一窩子人啊,就認一個老大,最後整下來江南這嘎達湘軍說了算。

老慈禧一瞅這地方是要脫離中央的節奏,這得下手管管。於是就將曾國藩給調了出來,丟到直隸總督的位置上。這麼說吧直隸總督是滿清所有總督的老大,比兩江總督要大那麼一點。但明眼人都看的出來,這是慈禧藉著調令,將腦袋最大的曾國藩調出來,要對江淮這塊的湘軍下手了。

那麼兩江總督得調個明白人過去,最後老慈禧就挑了一個叫馬新貽的過去。這馬新貽也知道老慈禧的心思,這一上任就開始對湘軍下手,進行裁撤。

兩年後的一天,馬新貽閱兵回來的路上,就碰到一個拿著狀紙,喊冤的主。這人也是不怕死,一股腦就衝到了馬新貽的面前,就在一幫子大老爺們愣神的功夫,這人就拿出了刀子,一刀就捅在了馬新貽的要害之處,當時就掛了。

這過程又快又準又狠,您要說這刺客不是個練家子,老梁都不信。

要說這案子疑點重重,還真有。一般情況下,這要是有個喊冤的主撞上來,是到不了馬新貽的身邊,早就被外圍警戒的人員給攔下來了,即使外圍的攔不下來,這還有眼跟前的護衛。至少兩重防護,就讓這麼個傻小子直不楞登的衝過來,這裡邊沒個內應啥的誰信啊!

老慈禧知道這事後氣的把桌子都要掀了,這就派了一個滿人頂上兩江總督的位置,來查這件事,這人忙乎了大半天,得出一個結論“私仇報復”

哎!我去!老慈禧氣的鼻涕泡都冒出來,她根本就不相信。轉手就把曾國藩給調了回去,讓曾國藩自己查,刑部尚書蹲在一邊配合。

得,到了衙門口,曾國藩眼一閉根本就不說話,沒法子刑部尚書就開口問案子,問了半天啥也查不出來。沒辦法這就轉過頭來問曾國藩:“咋整?”

“看來咱也只能按照前邊的供詞結案嘍!”曾國藩這麼一表態。刑部尚書門清啊,他可知道這裡邊水深的厲害,既然你曾國藩都這麼說了,我充什麼大頭蒜,於是點頭同意。

案子就這麼結了,可刑部尚書在回來的路上,就知道自己個這麼糊弄老慈禧,這可是個吃不了兜著走的買賣,乾脆半路上就辭職不幹了。

說道這裡,大傢伙猜都能猜出來,這事就是湘軍那幫人乾的,但滿清政府搞不到證據,能咋辦?洗洗睡吧。

所以最後的結果,刺客被凌遲處死,據說還剖了腹挖了心。

至於其他人,沒事,該幹嘛幹嘛!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一品大員被刺殺的案例是非常罕見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末的“刺馬案”以及唐代的“武元衡遇刺案”

古代官員出行一般都是攜帶隨扈的,一品大員出巡更是有大量武士傍身,並且布衣百姓碰見官員出行的隊伍是必須迴避的,普通人很難接近官員所乘坐的車馬或轎子的。

而且高級官員在外的吃住也一般是在衙門裡,有專門的人員負責,飲食安全也是有保障的。所以古代刺殺一名高級官員是很困難的,除非有更加強大的勢力在幕後指使,這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刺殺案件就是清末的“刺馬案”。

(古代官員出巡前呼後擁,刺客根本無從下手)

1864年7月19日,湘軍轟塌天京太平門附近城牆10餘丈,隨後湘軍蜂擁入城,城內的太平軍將士全部力戰而死,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就此宣告終結。

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的北伐軍甚至打到了天津附近,猶如當年的李自成,以至於咸豐皇帝哀嘆:明末之鑑,猶在眼前。此時的清廷甚至已經做好了放棄北京,退守東北的打算了。

為了剿滅太平天國,清廷下令允許漢人自辦團練對抗太平軍,並且咸豐帝還許下承諾,誰能剿滅太平軍,就封其為王。

但是就在湘軍攻陷天京之後,曾國藩並沒有等來朝廷封王的恩旨,反而遭到了清廷的嚴厲斥責,追問其天國聖庫中鉅額財富的去向,到最後曾國藩也只是被封了個一等侯爵。

清代爵位非常繁雜,也非常多,一等侯爵距離王爵還差著起碼四個等級呢!而一等候也不是侯爵中的最高級,清代在一等候前面還有一個“一等侯爵兼一雲騎尉”。

曾國藩為清廷立下了曠世神功,按理說應該被封王,跟曾國藩一起平亂的蒙古將領僧格林沁都被封王了,而曾國藩卻僅僅是個侯爵。這顯然是清廷對漢人的一種歧視,也表現出清廷對曾國藩的不信任。

不過雖然爵位不高,但在拿下南京之後,江南各地督撫要職卻都落入了湘軍手中。而曾國藩也就地擔任兩江總督一職,在江淮一代可謂是隻手遮天。面對手握重兵實權的湘軍,清廷是寢食難安。於是在1868年,清政府下旨調任曾國藩為直隸總督。

直隸總督是清代封疆大吏之首,地位比兩江總督稍微高一點。不過這個調任對曾國藩而言其實是明升暗降,這明擺著是一則調虎離山之計,目的就是讓曾國藩離開自己在江蘇的根據地,防止其傭兵作亂。並且調走了曾國藩也可讓湘軍群龍無首,便於朝廷對他們進行控制和裁撤。

面對朝廷的旨意,曾國藩也不敢公然抗旨,若是抗旨則如同造反,曾國藩四年前都沒敢造反,如今就更不敢了。於是他接受了調令,起身北上。曾國藩離任之後,清廷立即命令閩浙總督新貽一擔任兩江總督。

馬新貽,回族,山東菏澤,是清代官職最高的回族人。當接到朝廷的旨意時,馬新貽非常恐懼,因為他知道南京的“水”很深,這個活不好乾啊。但是身負朝廷重託,馬新貽也不敢遲疑。

在到任兩江總督之後,馬新貽立即著手裁撤湘軍,打擊湘軍勢力,試圖重新恢復中央對兩江地區的控制。不過正當馬新貽欲大展宏圖之際, 他本人卻在上任僅僅兩年後遇刺身亡了!

1870年8月22日,馬新貽在箭場參加完閱射後步行回官署,剛走到官署後院門口,突然從人群中衝出一人,口呼冤枉。而正在眾人遲疑之際,這人迅速拔出匕首,直刺入馬新貽的右肋。隨後馬新貽被侍從迅速抬回總督府,但是很快就因失血過多斃命了。

兩江總督可是從一品的朝廷大員,在光天化日之下遇刺身亡,這可是大清開天闢地頭一回。而且刺客張汶祥僅以一人之力就輕而易舉地衝到了馬新貽的身邊,試問馬新貽身邊的數十位侍從在幹嘛呢?

在此要說明的是,在通常情況下即便是馬新貽同意接見喊冤的張汶祥,張汶祥也必須跪在距離馬新貽七八米遠的地方,不允許靠近馬新貽。而他的訴狀只能由差役接下,再轉交給馬新貽,張汶祥跟馬新貽是不能發生身體接觸的,也不可能近距離接近馬新貽。

相隔這麼遠的距離,即便是張汶祥想拔刀行刺,周圍的武士也有充足反應時間將他擒獲,決不可能讓他直抵馬新貽面前。

但在馬新貽遇刺那天,張汶祥偏偏就被直接帶到了馬新貽面前,並且一刀直插其要害。如其情形,確實讓人大為生疑。

(《投名狀》中李連杰所飾演的龐青雲,其人物原型就是馬新貽)

清政府得知馬新貽遇刺的消息後大怒,急派滿洲人富察魁玉代理兩江總督一職,並命令富察魁玉會同江蘇布政使梅啟照和漕運總督張之萬一起審理這件驚天大案。但是這仨人磨嘰了許久也沒有給朝廷審出一個結果,最後只是以“私仇報復”結案。

對於這個審問結果朝廷根本不相信,但此時清廷也意識到了事情的本質,於是慈禧太后下旨調曾國藩火速回任兩江總督,並加派刑部尚書鄭敦謹為欽差大臣,令二人再度趕赴江寧複審此案。

鄭敦謹是出了名的幹吏,做事雷厲風行,在來到南京後就開始提審張汶祥。但是與鄭敦謹一同審案的曾國藩卻總是一言不發,這讓鄭敦謹非常疑惑。在連續審問多日之後,鄭敦謹終於按耐不住,詢問曾國藩對此案的看法。而曾則表示:看來只能以之前的供詞結案了。

鄭敦謹聽聞之後,心中已然是水落石出,立即以“聽受海盜指使並挾私怨行刺,實無另有主使及知情同謀之人”為理由定案並向朝廷結案。而鄭敦謹也自知案件涉及重大,在結案後沒有回京述職,走到半路就辭職了不幹了。

很明顯,“刺馬案”就是湘軍一首策劃的,而前來調查的各路官員也深知其中利害,所以一個個皆裝聾作啞。而慈禧也擔心繼續查下去會逼反湘軍,於是被迫放棄了對湘淮勢力的打壓,自此南方諸省徹底被漢人所控制。

1871年10月,清廷將張汶祥凌遲處死,並將其被剖腹挖心,祭奠馬新貽。

除了“刺馬案”外,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高官遇刺案件還是唐代“武元衡遇刺案”。公元815年唐憲宗時期的丞相武元衡在上朝途中遭遇刺客暗殺身亡,而這件驚天大案的幕後指使者則是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

由“刺馬案”和“武元衡遇刺案”可見,在和平時期刺殺朝廷大員是根本不可能的,除非是亂世中的朝野政治鬥爭,否則一般的老百姓連靠近官員的機會都沒有。

(古代官員出巡所使用的寫有“迴避”和“肅靜”的牌子)


千佛山車神


古代一品大員出差,如果被暗殺或投毒,意外死亡,會有什麼後果?小姐姐來給您解答。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一品大員”。隋唐時期,太師、太傅、太保、王爵、太尉、司徒、司空、國公等都是一品;宋前期一品的有尚書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開府儀同三司、驃騎大將軍等;而清朝時太師、太傅、太保、光祿大夫、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建威將軍、領侍衛內大臣等都是一品。縱然有很多職位我們不知道具體是做什麼的,但這些一品官員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他們都是皇帝身邊地位極高的人,例如曾國藩。

(窮秀才成為一品大員的曾國藩)


既然如此,如果他們出差遭遇暗殺或投毒意外死亡,那麼會有什麼後果呢?

歷史上就有這麼一位大員被殺的事例。嘉慶年間,淮安發生水災,嘉慶帝在知道這件事之後,趕忙撥了20萬白銀賑災。但實際上到百姓手裡卻是極少的一些。於是,嘉慶帝委派李毓昌徹查此事,當地的知縣知曉以後就想賄賂李毓昌。但李毓昌為人很是端正,並沒有接受知縣的賄賂。

(李毓昌出差圖)


後來李毓昌查清了真相,準備回京稟告。但當地知縣買通其家奴和護衛,將李毓昌給毒死了。李毓昌的夫人後來在丈夫的遺物中發現了他生前整理的那些證據,便讓仵作仔細驗屍,才發覺他是死於中毒。

嘉慶帝知道後特別憤怒,下令嚴查。最後當地的所有貪官都被處死,並把他們的心臟給挖出來,以此祭奠李毓昌。而他的家奴和護衛同樣全部被處死,當地總督以及江蘇巡撫也因為辦事不利,最後被免官發配到了新疆。從此事件中,我們也不難看出他們被殺害後的後果。

(嘉慶帝)

1. 首先,古代一品大員不會隨便出差,如果出差那麼肯定是受皇帝的指令,奉命做事。那麼此時,如果一品大員被暗殺或投毒,意外死亡,那麼一定會引起皇帝的重視。這種暗殺行為無疑是和皇帝作對,會被皇帝認為是一種“謀反行為”,皇帝肯定會全力調查清楚,因為這不僅是一個官員的死亡,在這背後可能隱藏了一場政治危機。所以那些護送他的護衛們基本上逃不掉死亡的命運,先是會被酷刑審問,即使查不出什麼,他們也必死無疑。作為一品大員的貼身護衛,他們最清楚其行程安排,若說與他們無關,誰又會相信呢?

2. 一品大員出差卻被殺害,在皇帝看來這無疑是在挑戰皇室的權威。若其幕後的指使者被捉住,肯定是要被斬首示眾的,以示皇帝的龍威。這都算輕的了,還很有可能面對的是滿門抄斬、滅九族這樣處置。除了這些兇手外,當地的地方官肯定也難逃厄運,也會受到處分,亦或因此丟了職位。

(地方官受處分)

3. 一品大員因出差而死,皇帝不會坐視不理。為了安撫其家人,肯定會在其死後封官加爵。追封他的職位,給他安排好葬禮等一切後事。其次就是這一品大員這麼重要的位置不能空著,皇帝定會安排其他合適的人選。

其實,在這些官員被殺害的背後,都是有一定的利益關係的,當一方的利益受損,那他們被殺害也是必然的。這其中的道理也是不言而喻。


小姐姐講史


在古代只要不是亂世,國家的治安還是很不錯的。針對朝廷大員的刺殺並不多見,刺殺成功的更少。

這裡有清朝的兩個刺殺案例,看看刺殺清朝的朝廷大員有什麼樣的後果。

兩江總都馬新貽被刺

1868年,慈禧任命馬新貽為兩江總督,取代曾國藩,主管三省軍政要務。馬新貽在兩年裡,對湘軍進行了載軍,對湘軍背景的哥老會進行了打擊。

1870年,在總督府門口,張文祥假意求見,馬新貽在兵丁簇擁的情況下,被張文祥暴起一刀刺中,不治而死,引起朝廷震動。 很明顯,馬新貽被刺,是因為動了湘軍的蛋糕但是。

這麼大的案件,慈祥也給予足夠重視,案件審理卻一拖再拖,中途換了好幾個主審。最後卻以“張文祥是太平太國餘孽尋仇”為結論,將張文祥開胸破肚了事,大事化小,草草結案。

愛新覺羅.良弼被炸

良弼作為“清末五傑”之一,清皇族宗社黨的帶頭大哥。在辛亥革命後,堅決要求清廷組織力量與革命軍決一死戰,堅決反對清廷退位,屬於滿清皇族中的鷹派。

毫無疑問,良弼是辛亥革命後,清帝遜位、南北議和的絆腳石。1912年,革命黨人彭佳珍潛伏了良弼家附近,待到良弼議事回家時,彭佳珍點著炸彈衝向良弼。彭佳珍當場炸死,良弼被炸掉一條腿後,醫治無效死亡。

這時的清朝朝廷,已經沒了主心骨,良弼之死,也沒人追查原因、追究責任。反而門為爆的發生,嚇壞軟骨頭的滿清皇族,十來天后,清廢帝宣佈退位。良弼這個口碑不錯的漢子,就那樣死的不明不白。

一般說來,古代作為朝廷大員,一個個都養尊處優,護衛力量必不可少。個人仇殺的情況不多,所以針對朝廷大員的刺殺,往往參雜了政治因素,最後的解決往往是政治方式來解決。

爾朱少帥


起源於明清的一品大員是中國官員的最高級別,但是一品一般只是榮銜,真正的實權封疆大吏其實是從二品開始,但是實權的封疆大吏又要在朝中掛一品的中樞榮銜,權力才算完整,說話才算數。

一品又分為正一品和從一品,正一品對應的官職為——

1. 太師,太傅,太保,光祿大夫

這幾個是典型的榮銜,表示皇帝信任你,皇子接觸你。

2. 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這幾個,相當於皇帝的貼身秘書,代表了決策權,知情權。

3. 領侍衛內大臣,鑾儀衛掌衛事大夫,建威將軍

這些相當於貼身保鏢。

4. 子爵(清朝時期)。

這個表示待遇。

從一品對應官職為——

5. 少師、傅、保,太子太師、傅、保

也是和皇家親近的,不過低半級。

6. 協辦大學士

也是貼身秘書,不過低半級。

7. 六部尚書,理藩院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內大臣

這些屬於幹實事的各部部長,公檢法最高領導,警衛部隊最高領導。

8. 滿洲、蒙古、漢軍八旗都統,駐防將軍,烏魯木齊都統,察哈爾都統,提督,榮祿大夫,振威將軍(清朝時期)。

這些屬於有一點點實權的,帶兵的。

一般來說,1-6 都是在京中的,到地方出差的幾率比較小,而且一旦出差,也都是專門的管道。

而7-8,因為工作關係,就有可能到地方了,尤其是提督,但是提督是武官,到了地方是受總督、巡撫等文官管制的。

真正意義上的實權大員,實際上是二品的總督、巡撫。

如果這兩個職務又掛了一品尚書銜,那就是真正的封疆大吏,一方大員了。

那麼歷史上有沒有這樣的大員遇刺呢?

還真有。

清朝有兩個。

第一個是著名的刺馬案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1870年8月22日),兩江總督馬新貽到金陵校閱場參觀射箭訓練。這個時候兩江總督只能算是二品不能算一品。

返回總督轅門的時候,半途遇到有人攔路鳴冤,刺客張汶祥乘亂用匕首刺殺馬新貽,第二天,馬總督不治身亡。死後,朝廷賜予他少保榮銜,可以算是一品了。

作為晚清四大懸案之一,這個案子在當時一直沒調查清楚。有說是馬新貽之死是因為不守信用被兄弟報復,也有說是馬新貽被指派查曾國藩在攻打太平天國天京時吞沒的財產因而遭到曾滅口。

但是最終也沒查出來個所以然,也就不了了之了。朝廷為了權力平衡,也沒有大動干戈地去查,除了懲治刺客,也沒牽連其他人。

這個改變為了很多電視劇,比如《刺馬》、《投名狀》等等。

第二個是林則徐

1847年,林則徐已經是雲貴總督了,1848年,又封太子太保,咸豐帝非常重用他,希望他南下去平定剛剛有點苗頭的太平天國。但是林則徐那個時候身體一直不好,在南下的時候,因為痢疾不止,不治身亡,享年66歲。

很多人覺得林則徐就是積勞成疾病死的,但是也有人分析說,他是被人下藥,下了巴豆導致腹瀉不止而死。因為林則徐死前大喊“星斗南”。有人說這個發音像是“巴豆瀉”,就是說是被人下了巴豆導致腹瀉,也有人說這個發音像是“新豆欄”,是指以前他禁菸時候得罪的一些當地仇家。

如果這種傳聞是真的,那麼林則徐就算是中國歷史上在出差時被投毒致死的最大的官了。

對此,是當作正常病故處理的,也沒有什麼牽連一片。

連自己的功臣,封疆大吏的安危都無法保障,足以說明一個朝代的腐朽沒落了。


HannibalLecter


封建社會的官場,講的是排場。這場面可不是吹的。自開始封官為吏那一刻起,沒有人不是不企圖爬得更高的。地位越高,官位就大,排場也就更喧囂,威風八面,極能滿足為官爭風光耀祖宗的目的,讓鄰里側目而敬畏之。

至若在位為政,在地方在朝廷。官員的出行是雙重保護的。一是官位上的相應配製。比如,蕭何在相國位,劉邦增二千人保護。二是,私人的保鏢,家將(這在歷朝歷代官方允許),比如,秦朝李斯上班,護衛人馬走了半條街,讓秦皇大為不滿。——這些位極人臣的一品大員,平日裡尚且如此,一旦奉了皇命外出赴任或調研,那戶部,禮部,吏部,甚至兵部也有所安排,更別說私人武裝,沿途地方,江湖俠客的拱衛了。這樣一來,想行刺,劫道的綠林人士遇到的困難就非常的多了。外人想靠近也沒辦法。至於下毒,人家有試吃的奴才先嚐,先死的中毒的是別人。只有意外死亡,如秦始皇崩在沙丘,才叫天意。

總之是,官員一去,大多能安抵目的的。 有如意外死亡。六部中的刑部就有事幹了,該怎麼著,按刑條辦理就是了,後果是誰,逮誰就是了。這一點不困難。





劉一千五


一品官員是古代最高級別的官職,但這是從明朝開始才有,直到清朝末期結束,比如太師、太傅、太保、光祿大夫就是正一品,相當於現在正國級的官員,正國級是什麼概念,這種官職的官員在古代出差被刺殺,這就是因公殉職,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中國唐朝時期出了一部書,叫《唐律疏議》,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裡面就描述了犯故意殺人罪的處置措施。

大致是這樣,“犯謀殺罪名的判處三年;造成他人傷害的判處絞刑;造成他人死亡的斬殺;如果是刺殺、謀害府主、刺史、縣令及吏卒謀殺本部五品以上官長者,判處流放二千里。”

別小看流放,流放在古代是非常殘酷的,很多人寧願被賜死也不願意流放,這就是我們再電視劇中經常看到,為什麼被流放的犯人大多都會死,只是時間問題,這點電視劇裡面並沒有誤導。僅僅是刺殺五品官員就流放,可想而知,要是一品官員,那下場不忍直視。

那麼歷史上有沒有一品官員被暗殺的案例呢?

肯定是有的,“張汶祥刺馬案”就是典型的刺殺一品官員,馬是指的當時的兩江總督馬新貽,不過這也是晚清的四大奇案之一。不論真假,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刺客會有什麼下場。

馬新貽是兩江總督,官居一品,1870年,馬新貽例行閱軍,結束後準備回府,畢竟是一品官員,身邊還是有人保護的,回去的時候有巡捕給自己開路,後面還有士兵保護,然而張汶祥早已經在附近等候,待馬新貽經過自己身邊時,突然衝出去,直接撲到並用力捅了幾刀,馬新貽雖然很快被抬入督府醫治,因為傷得太重,在第二天便去世。

而張汶祥也並沒有逃跑,被抓的時候還大喊“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馬新貽被刺殺之後,朝中立刻發出上諭,必須嚴刑拷打,查出幕後主使,經過幾天的詢問,張汶祥並沒有交代出幕後人,聲稱自己對馬新貽心懷憤恨,為自己的朋友報仇,並沒有受人指使。

張汶祥最後也被凌遲處死,處死的手段非常殘忍,直接將其心、肝掏出放在馬新貽的棺木前祭奠,清廷也加封馬新貽太子太保銜。

張汶祥刺殺一品官員馬新貽的後果?

“刺馬案”的幕後主使究竟是誰不好說,有說是曾國藩,有說是他的弟弟曾國荃,不論是誰,從這裡可以看出一品官員如果被刺殺,可以說驚動全國,一般來說普通刺客根本不會刺殺一品大官,要知道弄不好是會株連九族的。而普通的人也沒有能力刺殺或者謀害一品官員,古代要想刺殺或者謀害一個縣太爺都費勁,因為他們身邊都是有士兵或者隨從保護的。

另外一品官員如果因出差無緣無故被殺,朝廷得知後第一時間就是派人徹查,將附近一帶官員全部革職,如果官員牽涉此案件,同樣會遭到重罰,輕則革職,重則賜死,禍及家人。還有這些隨行的士兵同樣會因為保護不周而受到懲罰,情節嚴重的也會被處死,因此一般情況下沒有人殺到回去殺掉這樣一個大官,而保護的士兵也大多會拼命保護。

一品官員對國家的影響力也非常大,好比宰相級別的,已經可以決定很多地區的事情,所以他們的行動路線也都是保密的,況且一般這樣的大官很少在外溜達,出差那肯定是受到皇帝的旨意,去特定的地點辦特定的事情,結果事情沒辦成,還被人給殺了,讓皇帝的臉往哪擱?讓國家的威嚴放哪裡?

綜上,刺殺一品官員,首先自己下場很慘(當然,如果刺客跑了自然啥事沒有,頂多過著被通緝的日子),其次連累當地官員,最後連累士兵護衛,如果官員是辦大事的還可能耽誤事情的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