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人,突然開始正視“死亡”的話題,深入之後會感到恐懼?

自然最美14


如果經歷過臨近死亡的瞬間會覺得釋然,好好的生活,生老病死人世間的常理,坦然接受,陷入恐懼的死亡感會給本人帶來精神上的壓力,不要想的太多,熱愛生活!


悼念念


  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越來越多地觸及一個終極話題——死亡。

  那些意外去世,或者得了不治之症的同齡人越來越多,這些悲劇可能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雖然意識到原來死亡就離我們這麼近,然而,當我們還沒準備好接受這樣的課題時,我們卻可能要突然地面對它,有時甚至要面對身邊至親的人的離去。

  Lina:幾個月前很愛自己的奶奶突然病逝,當我聽聞奶奶去世的噩耗,一時不知所措,竟然沒流出一滴眼淚,就像在做噩夢,跟世界隔著一道玻璃似的。我當時被派往國外出差,沒來得及回來參加奶奶的葬禮。回到廣州後,家裡所有人各自難過,舔舐傷口,又怕讓對方難過,所以沒人敢提起奶奶去世的事情。

  或許至親離去的那一瞬間通常不會使人特別悲傷,真正讓你感到悲痛的是打開冰箱那半盒牛奶、那窗臺上隨風微曳的綠籮、那安靜摺疊在床上的絨被.....在家任何觸景生情的物品都會讓我失聲痛哭,悲傷得不能自已。甚至多次夢見奶奶,無數個夜晚從夢中驚醒,哭得撕心裂肺,淚流滿面,心如刀絞。

  從小和奶奶特別親,以前每當離家前和奶奶道別,總是很不捨、難過。如今,我卻再也聽不到奶奶的嘮叨,再也無法看到奶奶慈愛的笑容……一別竟成為永遠的分離!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和這個世界不再相連的孤獨,這種孤獨和悲傷好像無人可以完全明瞭、完全體會。無盡的悲痛,好像只能自己承受,即便說給別人聽,也無法消除那些苦痛一分一毫。

  我越來越不想回家,於是在外面租房子住。白天神情恍惚,疲乏不振,心情非常低落,對工作沒有興趣,什麼事也不想幹,晚上常常失眠。之前本來是一名出色的銷售,可是最近頻頻受挫,甚至遭到客戶投訴。可想而知,我的業績一落千丈。

  工作不順心,愛情也岌岌可危。最近和男友一言不合就爭吵,他受不了,說你以前活潑開朗、溫柔貼心,現在卻如此冷漠,像個活死人。

  我也很想讓自己活潑開朗起來,但是感覺好難做到。很多時候覺得很無力,有時候很悲傷,莫名其妙地想哭;有時候又很難受、壓抑,什麼都說不出來。

  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才能夠走出來?

  廣州聽說吧心理諮詢中心資深心理諮詢師譚素怡老師解讀:

  越是親近的人,我們與他建立的感情鏈接越發深刻緊密。這種鏈接是愛的給予和接受、是情感的依賴和寄託、是彼此生命的交集和佔據,如同長在我們心間的一棵樹,血肉相依、根莖相連。喪親之痛,就是這棵樹被突然連根拔起,撕扯的都是血肉。

  目前,Lina沉浸於痛苦中,好長時間都體會不到生活的樂趣,也感受不到自己生命的活力,一切都變得十分貧乏、空虛。這種愛的羈絆影響了她眼下的生活,她過得壓抑、不開心、不幸福,甚至面臨失去工作和愛情的風險……似乎在用自己的痛苦來祭奠逝者。

  喪親,對於任何人而言都是一種嚴重的喪失。喪親者通常會經歷如下五個心理反應過程:

  1. 否認與隔離:不敢相信、不願相信親人已經離去這一事實,從而掩蔽現實和苦痛。

  在經歷親人離世這樣的打擊之後,我們會出現一些應激反應。

  情感方面會感到悲哀、焦慮、孤獨、無助、驚嚇、愧疚與自責等;生理上會出現疲乏不振、嘆息、失眠、坐立不安、哭泣、食慾障礙、胸悶甚至窒息等症狀;而在認知方面,則會有不相信、困惑、沉浸於對亡者的思念等思維。

  伴隨著這樣的身心反應,很多人會出現迴避和否認現實的防禦機制。比如逃避能引起回憶的情境;而有些人即便已經目睹親人離開,仍然不願在內心相信這一事實。

  2. 憤怒:否認與隔絕的掩蔽效用開始消失,現實和其苦痛會重新浮現。我們還沒準備好,強烈的情緒從我們脆弱的核心往外反射,以憤怒表現出來。比如質問上天為何剝奪了親人的生命,質問醫生為何不成功救治親人,質問親人為何要離世,讓自己如此痛苦······

  3.討價還價:人們會想象親人的離去與自己的過失有關,會假設無數種如果——如果自己怎麼樣,親人也許就不會離開。這種自我懷疑會使喪親者陷入難以自拔的自責和愧疚之中。

  4. 抑鬱:有些人會出現情緒低落,不願意見人,什麼都不想幹,夜間噩夢、失眠等。

  5. 接受事實——宣洩悲痛——釋然:無論喪親者如何歸因,他們最終接受了親人離去這一事實,並通過痛哭、悼念等方式宣洩內心的悲痛。隨著時間的推移,悲痛漸漸淡化,人們得以重新接納生活。

  面對生命的喪失,哀傷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每個人都具有自我療愈的能力,喪失是痛苦的,哀傷,便是喪失修通的渠道。當我們的痛苦情緒出來的時候,體驗它,接受它,讓自己充分地悲傷,大多數人都可以從這個過程中走出來。

  哀傷期的長短因人而異,一般而言,大部分人的哀傷期會短於6個月。

  還有部分人可能會持續地在哀傷中無法走出。如果持續超過6個月,就需要重視了,必要的話可以尋求專業的哀傷心理輔導。

  對於喪親者來說,首先需要做的是先接受自己的悲傷、恐懼和內疚,不再試圖去對抗它,不再沉浸在種種假設中去躲避它;嘗試表達哀傷、自責、憤怒等情緒,也可以尋求家人和朋友的幫助和支持,向他們表達自己的需要,讓大家一同分擔悲痛。在調適悲傷的過程中,來自家人、伴侶的愛能溫暖喪親者的心與生命,幫助療愈TA的悲傷。

  重要親人的離世,最好給喪親者一個面對的機會,讓其有一個接受的過程,通過一個儀式來與親人做最後的告別。親人去世後能處理好喪事,把葬禮和追悼會安頓好,也是對已故親人的孝敬和彌補遺憾,同時也是一種心理安慰,這對於走出喪親之痛是十分重要的。Lina之前與奶奶告別的機會也沒有,可能會留下心理創傷,可以做一些祭奠告別儀式,讓自己經歷一個哀悼的過程。

  如果可能,Lina可以找一個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分享自己的感覺,袒露自己的悲傷,諮詢師會幫助她增強心理能量,陪伴她調整認知、穩定情緒,讓這份沉重的情感釋放出來,少一些痛苦,並儘量減少對生活中其他事情的影響。隨著創傷、現實困擾的一一化解,她會慢慢走出這個階段,重建生活的信心和意義,迴歸正常生活。


李建學心理諮詢


本人覺得,不止是恐懼,還有突然間的想開,本人得了一次病,去醫院檢查,醫生告訴我要做拍片子,一切準備就緒,就聽醫生讓你左轉右轉什麼的,這時候就聽見裡面傳來幾個醫生的交流,就說,你看,你看,這裡有個陰影總是抓不住,當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真的感到了害怕,因為聽別人說,癌症就是陰影,自己在心裡安安想,我這年輕就這樣就要結束了,假如這次我沒事,以後什麼名啊利啊,都不去強求了,只要我能好好活著就行,那時候真的突然覺得什麼都不在重要了,也體會到了生命真正的可貴,沒有經歷過的人不會有這樣感觸,只有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好好真愛自己的身體健康


八零後農民工老四


如果你沒有經歷過死亡,對死亡一無所知,看了一些恐怖小說或是恐怖電影,那麼可能會因為無知而對死亡感到恐懼或是害怕。

如果現實中經歷過,或是深入瞭解過,那麼就會知道死亡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一件事情而已。

我是親身經歷過三次死亡的人了,所以這個話題我可以給你一些參考答案。

對於不同的人來說,身邊人的死亡有著不同的意義。

正常情況下,家裡老人壽終正寢,這是最平和的死亡方式,家裡人也只是感到悲痛和難以割捨。

一般情況下,家裡親人因病去世,經歷長期或短期病痛折磨,最後終敵不過病魔而死亡,家裡人會有種“解脫”的感覺,無論是對逝者還是家人。

非正常情況下,就是意外死亡,這種情況也分為幾個類別,咱們就從年齡來劃分吧:

嬰幼兒夭折,對父母來說就是悲痛,但是為什麼會夭折,是先天原因還是後天的意外,這個原因都會是不同的結果,如果是先天,那就是惋惜痛心的多,如果是後天的意外,就要看是什麼意外了,是誰造成的意外,後果都是不同的,這裡不再贅述。

如果是青少年意外死亡,那麼是什麼意外呢,這對父母的打擊是很大的,因為辛辛苦苦剛把孩子培養出來,花朵還沒開始綻放,就凋落了。這對父母來說,一切的努力都成泡影了,基本對生活也是無趣了……

如果是有家庭的青壯年意外死亡,那麼對孩子,對另一半來說是巨大的影響和打擊,略……

死亡,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是一個結束,是對生存於這個世界的結束。

但是,對於有信仰的人來說,這是另一個開始,因為離開這個世界是會到另一個世界的,至於另一個世界是什麼樣的,每個人可能都是不同的,因為信仰不同,修行的深度不同,所以入世的級別不同,就像我們生於這個世上,有的人生於市井之家,有人生於官宦之家,有人生於富貴之家一樣,這也是俗話說的:前世種下的因,今世結下的果。

所以,無論對於活著的人還是逝去的人,死亡是一個結束,也是一個新的開始。

這是一個深入之後會感到莊嚴的話題。



恆o隱九


突然開始正視"死亡"的人是有的且多為活過了七十歲的老年人。中國過去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這樣的說法,都是在提醒著人,到了這個階段就是離天近離地遠的階段了。於是,死亡作為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問題,也不得不被正視起來。那麼,正視是一回事,想到死亡,會引起一系烈的心理恐懼,首先,將從此告別所有的親朋好友,兒孫晚輩,與這些相處了一輩子的人陰陽兩隔,挌誰誰不恐懼?其次是對生的留戀難分難捨。不管這一生經歷了多少風霸雨雪,甜酸苦辣,總之,大風大浪艱難困苦也都走過來了,不論經歷時有什麼樣的困苦,畢竟只是過程的苦,進入老年後已退出職場,受到晚輩愛戴,社會關照,生活穩定幸福,但隨著歲月匆匆,離去世浙行漸近,想想誰能不恐懼?其三,生命看似悠長,要做的亊很多,有些做成了,有些還在做,有些沒做成,成功了的沒成了的,想做的,正在做的,永無止境又心有不甘,難分也難捨又做不盡,死後全知萬事空,叫人如何不恐懼?

死亡,是每一個知道接近了的人共同的恐懼,卻又是正常人反應的正常心理現象。當然,也會有很多飽經人世滄桑,見慣陰風苦雨的人;有很多飽讀詩書,見慣風景各異的人心歸平靜,不去自尋煩惱了。他們明知不可為就不為,他們經過思慮後,進而坦然面對死亡這個不能逆轉的亊實,他們也是我們看到的高人,他們心歸寧靜不再去自我恐懼恐惶,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這就是我們所有人都要調整的一種健康心理。人固一死,過好每天。說到這裡我又想對所有的年輕人對所有的做兒女晚輩的人呼呼下,你們一定要善待自家和人家的老人,給他們你力所能及的關懷愛心,讓他們的人生走向終點時無卦無艾,無怨無悔,這種人文關懷不可不做,不可忽視,因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Xiuxing369


在看看中國話裡藏著的有關死亡的理論,撐死了、餓死了、氣死了、恨死了、憋死了、苦死了、累死了、喝死了等等。

中國話裡藏著的中醫理論,每一句都是經過幾千年的沉澱和先祖們的精心設計傳承下來的,中國人啥德性難道先祖們不知道嗎?

中國話裡有關死亡的理論,藏在話語裡,就是減輕國人對死亡的恐懼,有幾個認真思考過,你在說這些話的時候,理解先祖們的良苦用心?

好了,不說了,自己思考去吧!想死你沒有權力,你的身體屬於你爹孃,想自己虐待自己,不好好活,你自己說的算,俺可不想真為愚昧無知動真氣,不值得。謝謝!祝健康平安!



素素56792842


關於死亡,年輕時候是比較恐懼的,隨著年齡增長閱歷多了起來反而會正視死亡!生老病死是個規矩誰也改變不了。而我們能做的是在有限的時間把自己做好,追求自我人生價值讓父母無憂讓子女幸福!人這輩子說白了就是活一個過場。看淡了也就無畏無懼了



東少2017


個人觀點,文采不好不喜勿噴,感謝[玫瑰]

對於“死亡”這個話題有時很矛盾,有時覺得人生老病死自然規律很正常,每個人會有“死的那一天”,有時又懼怕那一天的到來,相對我來說想到自己死心裡並沒有大的感觸,一想到親近的家人有一天會離自己而去,而且是那種徹底的離開,就很心痛。


人生在世需看開


死亡作為生命的終結,它是所有有生命之物必經的過程。

人是高級智慧者,我們擅長於思考,我們喜歡思考所有已知和未知的事物。死亡作為結果的已知和存在理由的未知,必然成為我們思考的話題。

每個人在遇見類似死亡事件後,都可能會開始正視死亡的話題,比如飼養寵物的死亡、書本影視中的死亡、現實的親友死亡等等。

然而,當我們開始真正開始思考死亡的時候,死亡原始的畏懼感就會翻湧而上。這就是死亡不同其他多數人生哲學問題的一大特點。因為,我們正常思考其他哲學話題,雖時而會激動、時而會哭泣、時而會憤怒、時而會喜悅,但更多的還是一份平靜。而死亡,它卻不一樣,它是恐懼的象徵。它是深埋在人心中的巨大陰影,一旦人們打開死亡的禁忌之門,人們就可能會被死神帶入不歸路。

不過,人性對生存強烈的渴望會阻止我們繼續進行。因此,大多數人在沒有特殊情況下是不會主動去思考死亡的問題。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生命之所以為生命,是因為它有生與死。因此,死亡是人之註定之事,所以無需多慮。我們更重要地應該去把握好生活的每一天,讓自己的生命活出價值,而非陷入死亡的恐懼不願自拔。


心如止水哲學人生


思考過,沒覺得有什麼恐懼的。只是感覺到人活著很大程度上不是為了自己活著。親人活著的時候為了償還長輩的恩情,撫養自己的後輩。只需要對自己負責的時候想看看“一種可能性”,說不清道不明自己確認為很有可能發生。

唯一的負面影響就是人不管怎樣活都會死,活著這麼累圖什麼,到時候什麼都留不下。

思考完了該幹什麼幹什麼,對生活一點影響都沒的,自己能看開的事別人不一定看的開。在外面還要迎合別人說些場面話。

生命這種事還是少思考的好,沒有任何結果的。遇到對自己重要的人去世了依然不知道該怎麼處理的好。

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真要說的話前三個都比死痛苦。還是多注重生活的好,以免有許多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