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品大员出差,如果被暗杀或投毒,意外死亡,会有什么后果?

豔陽雪


古代一品大员出差,如果被暗杀,意外死亡,后果都是一样的:死亡,数不清的人的死亡。

古代什么样的人是一品大员:在我国历史中,秦朝时期的丞相、御史大夫、大将军、司徒等人是一品官员,都是掌管自己那一领域的最高长官。在清朝时,太师,太傅,太保和殿阁大学士、伊犁将军、绥远将军是一品官员。也就是说我国古代的一品大员要么是在朝中呼风唤雨的大人物,要么是皇帝身边地位极高的人,要么是镇守一方的边疆大吏。

都是极其重要的人,应该说是一个国家中台柱子一般的存在,每个人都对国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安危关系到了江山社稷安危,每一个人的不正常死亡都会掀起一片血雨腥风,甚至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更有甚者,在特殊时期可以决定一个王朝的存亡。

他们被暗杀了会有什么后果?

像这种人如果被暗杀了的话,首先不答应的是他们自己的亲信。能做到他们那个位置的人要么是从基层一步一步的自己滚打摸爬上来的,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有自己的一方势力;要么是一开始就有政治资源,上升的极快,这种人已经有政治资源了,在自己成为最大的boss之后,肯定也会有自己的党羽。而且能成为一品大员的人一般都是皇帝喜欢和信赖的人。所以一品大员是既得皇帝的恩宠,又有自己庞大的势力和复杂的利益关系,这三者缺一不可。

一旦他们被暗杀了,皇帝肯定会问责。一是自己心痛,这么好的一个大臣,自己一步步培养发掘的人才就这样被人杀掉了,而且有的开明的皇帝甚至和这些一品大臣交好,也可以说是一种“畸形的朋友关系”了,自己的朋友被人暗杀了,心中肯定不好过。

第二个原因是皇帝脸面上挂不住,这么重要的一个人出个差居然被人暗杀了,这不是狠狠的打了朝廷的脸吗?皇帝的脸面往哪里放?别说是一品大臣被杀,就是皇帝派出去的任何一个人被暗杀了都是对皇权的一种挑衅,自古以来挑战皇权的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正所谓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少不了的血流成河,寸草不生。

他们的死亡意味着一个势力的倒下。在古代的朝堂之中都是伴随着不同势力的明争暗斗的,最严重的是明朝的时候。那个时候已经是你死我活的党派之争了,也正是明朝的党派之争太严重,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作为一品大员的他们,要么是这一方势力中的老大,要么是这一个势力的强有力的支撑着,就像是武林中的各大门派一样,不是老大就是长老。假如他们被暗杀了,不用多想,第一个要背锅的是竞争对手。

所以自己一方肯定会采取措施报复对方,而当这种朝野争斗已经到了暗杀的地步的时候,那么死一些人也就显得不重要了。双方肯定会撕破脸皮的在朝堂之上,在朝野之下展开各种各样的斗争。所以不必多说,免不了的是死人,洗牌重来。

总结:他们的非正常死亡无论是从皇权角度还是其他角度来看都意味着无边无尽的杀戮和死亡,当然还有斗争。


无笔


一品大员出差被杀的我不知道,但是作为帝国二把手的宰相被当街暗杀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有案例可寻的,我可以介绍一个唐朝历史上的宰相被刺杀的案子供大家参考。

事情发生在唐朝的唐宪宗元和十年,也就是公元815年,这一年六月三日凌晨,宰相武元衡从自己的居所长安城靖良坊的府第东门出去,在路上突然冒出一群人,拿着弓朝着武元衡的车队射去,车队里的随从惊慌失措,全部逃跑。武元衡的马匹被刺客牵着往前走了十几步,最终刺客一拥而上,把武元衡的头颅斩掉而去。同一时间在通化坊当时的宰相裴度也受到刺客袭击,所幸裴度的毡帽厚实,头脑只是伤了。而裴度的仆人王义死死抱住刺客,大声疾呼,刺客心慌砍断了王义的一只胳膊逃去。刺客还十分嚣张,直接放着一封信在金吾卫和京兆府,长安县,万年县的门口说到

毋急捕我,我先杀汝

不要急着抓我,我一定会先杀了你。这导致当时捕吏十分害怕不敢去抓刺客。

刺客的谋杀也让当时的朝廷大臣不敢上朝。同时他们的嚣张也让朝廷大臣和唐宪宗十分愤怒,兵部侍郎许孟容对唐宪宗讲:“自古以来没有宰相被杀而刺客抓不到的情况,这是朝廷的耻辱。”唐宪宗下令抓住刺客的人赏钱万缗,官五品;敢于包藏刺客的人,举族诛之。随后京城内展开了大排查,连公卿家里有复壁的地方都不放过。

这个时候,唐朝的军队正在和唐朝的藩镇淮西镇开战,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反唐,唐宪宗在宰相武元衡,裴度的支持下发十二个藩镇的士兵进剿吴元济,战争正在焦灼的状态,而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和成德节度使王承宗请求唐宪宗宽恕吴元济,但是宰相武元衡和裴度要求削藩战争一定要持续下去。正是在这个时候爆发了刺杀案。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都怀疑是吴元济故意派使者暗杀主战派的两位宰相,让唐宪宗有所顾忌,最终选择妥协。但是这件事还真的不是吴元济干的,随着调查的继续,神策军军士王士则向上级报告成德镇进奏院里面的成德镇士兵张晏等人行为不轨,唐宪宗命令京兆尹裴武、监察御史陈中师审问这些人,但是这些人耐不住酷刑,于是承认是自己刺杀了武元衡。唐代宗下令斩张晏等五人,杀张晏的党羽十四人。刺杀宰相的案子原本以为是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干的,唐宪宗下令:“王承宗如果幡然悔悟,就自己回到长安,如果不服罪过,那么朝廷讨平淮西镇后,就会讨伐成德。”

但是随后案情又发生了变化,在洛阳的淄青镇留后院的一个小兵突然报告东都(洛阳)留守吕元膺:淄青镇留后院的镇兵接到淄青镇节度使李师道的命令,要焚烧洛阳的宫殿,纵兵屠戮洛阳。当时东都洛阳的兵力由于淮西镇的侵犯正在伊阙一代抵御淮西镇兵,而洛阳留守的兵力很少,最后留守吕元膺一方面催伊阙的防御兵回来,一方面开始围攻淄青镇留后院,结果淄青留后院的这群士兵直接杀出去了,从洛阳的长夏门跑了出去,一直跑到了洛阳西南方向的深山里,吕元膺于是提出重赏捕杀盗贼。

说来也好玩,当时唐朝洛阳的西南山区有大批的猎户,这些人以打猎为生,称为山棚,好巧不巧一群猎户卖打回来的野鹿时碰上了这群从洛阳逃出来的淄青镇兵。淄青镇兵二话不说把猎户的野鹿都给抢走了,但是猎户随后报告东都洛阳的官兵,猎户和官兵一起进山把这些淄青镇兵全部抓住了。送到东都一审才知道刺杀宰相案的凶手是中岳寺的僧人圆净,随后这个圆净被捕,真相才出来,原来圆净是安史之乱时期史思明的旧将,现在正在为淄青镇节度使李师道服务,李师道给了圆净价值数千万的钱财,于是圆净利用这笔钱收买了訾嘉珍、门察等人,让他们去洛阳城里埋伏,自己再用钱财收买两个县的山棚,意图里应外合攻入洛阳,焚烧宫阙讲,劫杀百姓。如此阴谋被揭发后,圆净和他的党羽尽皆被杀。而吕元膺审问訾嘉珍、门察二人才知道杀害宰相武元衡的是淄青镇节度使李师道,至此真相大白。

但是此时唐宪宗无法估计李师道,唐朝的军队正在权利对付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和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这件事先放在了一边。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后来被朝廷打败,吴元济被杀。王承宗打不过朝廷,于是谢罪。李师道作为罪魁祸首,三年后被朝廷的军队大败,被部将所杀。

这就是历史上的宰相被杀案。


人者仁义也


堂堂朝廷一品大员,位高权重,为朝廷枢纽,一般的人都是见都见不到,但是若出现被人谋害的情况,一般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其实历史上真实发生过朝天一品大员被杀刺客暗杀的情况,但是后果却绝然不同。

在1870年7月26日,清朝晚期,堂堂的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大清王朝的一品大员,尽然在校阅士兵操练射箭回官署的路上,被刺死亡,这就是晚晴著名的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刺马案发生后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慈禧怒不可遏,要求严惩并抓出幕后黑手。

刺杀马新贻的人叫张汶祥,当天在马新贻去官署西侧箭道校阅士兵操练射箭,结束后步行回官署,刚走到门口,张汶祥的人从旁边突然冲出来,马新贻以为张汶祥想要告状的样子,谁知道张汶祥近身后突然抽出刀来刺向马新贻,刺中了马新贻腋下,次日,马新贻因伤重不治身亡。

朝廷命护督将军魁玉严审张汶祥,张汶祥的供词反复变更。过后魁玉与张之万继续复审,最后上奏供词大意是:“张汶祥曾经是太平军,后来又暗通海盗,马新贻任浙江巡抚时,捕杀南田海盗,张汶祥的同党大多被杀,妻子为人掳掠。马新贻到宁波阅兵时,张汶祥递呈控拆但没有被受理,因此而怀恨在心,并没有人指使他,请以大逆定罪。”

朝廷对这样的供词当然不满意,又派刑部尚书郑敦谨会同新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复审,结果还是不了了之,最后以张汶祥暗通海盗图谋报复定案,张汶祥被凌迟处死,并杀其子。

马新贻被刺案的背后一定有人支持,不然一个堂堂的国家一品大员,谁敢轻易伤害,而这个幕后主使就是湘军。江宁是湘军攻下来的,两江一直被湘军视为私地,他们在那里经营了数年,但是马新贻的到来很明显动了湘军的利益,所以湘军采取了这种极端的手段。马新贻被杀后,朝廷立即派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以维持两江的稳定。

虽然有很多人怀疑是曾国藩,但是从整个事件的过程分析,曾国藩极有可能并非“张汶祥刺杀马新贻案”的幕后主使,而是其弟------湘军总督曾国荃,但曾国藩显然知道是其弟和湘军集团所为。然而此案关乎曾氏家族和湘军集团的声誉、威望,也害怕如若揭穿此案可能会牵连出更多的劣迹、更多的人,引发全面崩溃,因此曾国藩不得不曲为遮掩,并想办法消除后患。

由于马新贻案背后的势力涉及到湘军,而湘军的实力当时还很强大,所以这个案子也是不了了之,最后仅仅处死了张汶祥及其家人。

相同的情况,还发生在中国盛世唐朝,只不过此时的唐朝已经不是盛世,而是逐渐走向衰败。在唐宪宗时期,公元815年6月3日,报晓晨鼓敲过,天色未明,大唐宰相武元衡即启门户,出了自己在长安城靖良坊的府第车门,沿着宽一百步的道路左侧行进,赴大明宫上朝,刚出靖安坊东门,被躲在暗处的刺客射灭灯笼遇刺身亡,同时上朝的副手裴度同样遇刺受伤。

这一幕被大唐写实诗人白君易记录下来,当时武元衡是唐朝宰相,由于唐朝宰相的品级都比价低,属于三品(唐朝一二品都为虚职),但是其实际权力相当于后世的一品大员,刺杀朝廷宰相的凶手很快被查出来,幕后主使为平卢节度使李师道。

由于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严重,各地藩镇在财政上自收自支,不向朝廷交税,且在人员继承上,自己决定,无视朝廷指令,可以说,一个藩镇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所以唐宪宗时期想进行整治,而唐宪宗的主要帮手就是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此二人主张铁腕削藩,触及了各地节度使的利益,所以遭到节度使记恨,而被杀害。

武元衡被杀,裴度受伤,各地节度使以为唐宪宗会暂缓削藩,可惜他们打错算盘,唐宪宗继续推行削藩,并且裴度伤愈之后也积极促成皇帝削藩。最终裴度出班请命,亲自督战。在裴度的监督下,战役屡战屡胜,且在十月生擒了吴元济。过了一年,朝廷开始向山东的李师道用兵,也是大获胜利。

唐宪宗与裴度完成了武元衡未完成的遗愿,也帮他报仇雪恨,为唐朝迎来了一个小中兴。

这两个朝廷大员被杀的背后都是有利益集团的冲突,普通人根本做不到刺杀一品大员,而刺杀一品大员的后果就要看背后集团的实力,湘军实力大,朝廷不敢动;而山东节度使实力弱,最终被朝廷打败。


帝国烽火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这问题有点意思,老梁扣着宽脑门喝了口茶水,琢磨了小半天,感觉这问题得分两种情况来回答。

第一种情况。

这么说吧,脑袋上能扣上一品大员的帽子,蹲在朝堂上哪都是呼风唤雨一手遮天的主。这种人屁股后面没有三五十个支持者,那叫胡扯。放到哪里那都是一方势力,这人要被干掉了,首先不答应的是屁股后面那三五十个支持者。老大死了,那意味着大树倒了,大树这么一到,他们这些个瓶瓶罐罐就得遭殃。所以查找主使者,他们是最积极的,下手也是最狠的。

再说这一品大员,那都是皇帝手底下的得力干将,能够独挡一面的人才,辛辛苦苦培养出来,当顶梁柱的使唤。就这样的人,出一趟皇帝老人家给的公差,就被人给干掉了。首先皇帝的面子就落不下去,查一定得查,查出来光剁脑袋就得论筐来装。

皇帝拿手好戏是啥?平衡。一个一品大员死了,意味着这着平衡被打破了,有些得利的集体就要冲出来威胁到皇帝的权利。势必要恢复平衡,在这恢复平衡的时候,那么干掉冒出来的势力,达到重新的平衡想必是最好的办法。所以其结果依然是血雨腥风。

所以下手最恨的就是皇帝本人,面子加政治原因,最后落的个血流成河,那都算少的了。

但这种情况很少,毕竟这些个一品大员出入身边都带着各种各样的保镖亲随,想要近身搞刺杀,就一个字难。

第二种情况

背后的主使者啥事没有,还能活蹦乱跳的出入朝堂,开心的就像是吃了二斤棉花糖似的。倒霉的仅仅是执行刺杀的一线人员,整个五马分尸算是轻的了,但总体来说包括皇帝本人也在将这种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这最有名的是清末四大奇案中的刺马案。这就是一品大员被刺杀的一个典型的案例,到最后都是个糊涂案。

这案子,咱得从根上说起。

当年太平天国把个满清搞的乌烟瘴气,满清发现光凭自己手上那些个吃啥啥不够,干啥啥不行的八旗大兵根本就灭不了太平天国。

咋整?于是就放开了地方武装,让地方上组织团练武装去揍太平天国。哎!你还别说挺管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曾国藩的湘军,这一家伙就把个太平天国的天京给搞下来了。

最后大家伙蹲在地头上论功行赏,曾国藩带着一帮子湘军就跑到了江南这嘎达享福去了。曾国藩就当了两江总督,这可是一窝子人啊,就认一个老大,最后整下来江南这嘎达湘军说了算。

老慈禧一瞅这地方是要脱离中央的节奏,这得下手管管。于是就将曾国藩给调了出来,丢到直隶总督的位置上。这么说吧直隶总督是满清所有总督的老大,比两江总督要大那么一点。但明眼人都看的出来,这是慈禧借着调令,将脑袋最大的曾国藩调出来,要对江淮这块的湘军下手了。

那么两江总督得调个明白人过去,最后老慈禧就挑了一个叫马新贻的过去。这马新贻也知道老慈禧的心思,这一上任就开始对湘军下手,进行裁撤。

两年后的一天,马新贻阅兵回来的路上,就碰到一个拿着状纸,喊冤的主。这人也是不怕死,一股脑就冲到了马新贻的面前,就在一帮子大老爷们愣神的功夫,这人就拿出了刀子,一刀就捅在了马新贻的要害之处,当时就挂了。

这过程又快又准又狠,您要说这刺客不是个练家子,老梁都不信。

要说这案子疑点重重,还真有。一般情况下,这要是有个喊冤的主撞上来,是到不了马新贻的身边,早就被外围警戒的人员给拦下来了,即使外围的拦不下来,这还有眼跟前的护卫。至少两重防护,就让这么个傻小子直不楞登的冲过来,这里边没个内应啥的谁信啊!

老慈禧知道这事后气的把桌子都要掀了,这就派了一个满人顶上两江总督的位置,来查这件事,这人忙乎了大半天,得出一个结论“私仇报复”

哎!我去!老慈禧气的鼻涕泡都冒出来,她根本就不相信。转手就把曾国藩给调了回去,让曾国藩自己查,刑部尚书蹲在一边配合。

得,到了衙门口,曾国藩眼一闭根本就不说话,没法子刑部尚书就开口问案子,问了半天啥也查不出来。没办法这就转过头来问曾国藩:“咋整?”

“看来咱也只能按照前边的供词结案喽!”曾国藩这么一表态。刑部尚书门清啊,他可知道这里边水深的厉害,既然你曾国藩都这么说了,我充什么大头蒜,于是点头同意。

案子就这么结了,可刑部尚书在回来的路上,就知道自己个这么糊弄老慈禧,这可是个吃不了兜着走的买卖,干脆半路上就辞职不干了。

说道这里,大家伙猜都能猜出来,这事就是湘军那帮人干的,但满清政府搞不到证据,能咋办?洗洗睡吧。

所以最后的结果,刺客被凌迟处死,据说还剖了腹挖了心。

至于其他人,没事,该干嘛干嘛!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一品大员被刺杀的案例是非常罕见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末的“刺马案”以及唐代的“武元衡遇刺案”

古代官员出行一般都是携带随扈的,一品大员出巡更是有大量武士傍身,并且布衣百姓碰见官员出行的队伍是必须回避的,普通人很难接近官员所乘坐的车马或轿子的。

而且高级官员在外的吃住也一般是在衙门里,有专门的人员负责,饮食安全也是有保障的。所以古代刺杀一名高级官员是很困难的,除非有更加强大的势力在幕后指使,这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刺杀案件就是清末的“刺马案”。

(古代官员出巡前呼后拥,刺客根本无从下手)

1864年7月19日,湘军轰塌天京太平门附近城墙10余丈,随后湘军蜂拥入城,城内的太平军将士全部力战而死,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此宣告终结。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的北伐军甚至打到了天津附近,犹如当年的李自成,以至于咸丰皇帝哀叹:明末之鉴,犹在眼前。此时的清廷甚至已经做好了放弃北京,退守东北的打算了。

为了剿灭太平天国,清廷下令允许汉人自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并且咸丰帝还许下承诺,谁能剿灭太平军,就封其为王。

但是就在湘军攻陷天京之后,曾国藩并没有等来朝廷封王的恩旨,反而遭到了清廷的严厉斥责,追问其天国圣库中巨额财富的去向,到最后曾国藩也只是被封了个一等侯爵。

清代爵位非常繁杂,也非常多,一等侯爵距离王爵还差着起码四个等级呢!而一等候也不是侯爵中的最高级,清代在一等候前面还有一个“一等侯爵兼一云骑尉”。

曾国藩为清廷立下了旷世神功,按理说应该被封王,跟曾国藩一起平乱的蒙古将领僧格林沁都被封王了,而曾国藩却仅仅是个侯爵。这显然是清廷对汉人的一种歧视,也表现出清廷对曾国藩的不信任。

不过虽然爵位不高,但在拿下南京之后,江南各地督抚要职却都落入了湘军手中。而曾国藩也就地担任两江总督一职,在江淮一代可谓是只手遮天。面对手握重兵实权的湘军,清廷是寝食难安。于是在1868年,清政府下旨调任曾国藩为直隶总督。

直隶总督是清代封疆大吏之首,地位比两江总督稍微高一点。不过这个调任对曾国藩而言其实是明升暗降,这明摆着是一则调虎离山之计,目的就是让曾国藩离开自己在江苏的根据地,防止其佣兵作乱。并且调走了曾国藩也可让湘军群龙无首,便于朝廷对他们进行控制和裁撤。

面对朝廷的旨意,曾国藩也不敢公然抗旨,若是抗旨则如同造反,曾国藩四年前都没敢造反,如今就更不敢了。于是他接受了调令,起身北上。曾国藩离任之后,清廷立即命令闽浙总督新贻一担任两江总督。

马新贻,回族,山东菏泽,是清代官职最高的回族人。当接到朝廷的旨意时,马新贻非常恐惧,因为他知道南京的“水”很深,这个活不好干啊。但是身负朝廷重托,马新贻也不敢迟疑。

在到任两江总督之后,马新贻立即着手裁撤湘军,打击湘军势力,试图重新恢复中央对两江地区的控制。不过正当马新贻欲大展宏图之际, 他本人却在上任仅仅两年后遇刺身亡了!

1870年8月22日,马新贻在箭场参加完阅射后步行回官署,刚走到官署后院门口,突然从人群中冲出一人,口呼冤枉。而正在众人迟疑之际,这人迅速拔出匕首,直刺入马新贻的右肋。随后马新贻被侍从迅速抬回总督府,但是很快就因失血过多毙命了。

两江总督可是从一品的朝廷大员,在光天化日之下遇刺身亡,这可是大清开天辟地头一回。而且刺客张汶祥仅以一人之力就轻而易举地冲到了马新贻的身边,试问马新贻身边的数十位侍从在干嘛呢?

在此要说明的是,在通常情况下即便是马新贻同意接见喊冤的张汶祥,张汶祥也必须跪在距离马新贻七八米远的地方,不允许靠近马新贻。而他的诉状只能由差役接下,再转交给马新贻,张汶祥跟马新贻是不能发生身体接触的,也不可能近距离接近马新贻。

相隔这么远的距离,即便是张汶祥想拔刀行刺,周围的武士也有充足反应时间将他擒获,决不可能让他直抵马新贻面前。

但在马新贻遇刺那天,张汶祥偏偏就被直接带到了马新贻面前,并且一刀直插其要害。如其情形,确实让人大为生疑。

(《投名状》中李连杰所饰演的庞青云,其人物原型就是马新贻)

清政府得知马新贻遇刺的消息后大怒,急派满洲人富察魁玉代理两江总督一职,并命令富察魁玉会同江苏布政使梅启照和漕运总督张之万一起审理这件惊天大案。但是这仨人磨叽了许久也没有给朝廷审出一个结果,最后只是以“私仇报复”结案。

对于这个审问结果朝廷根本不相信,但此时清廷也意识到了事情的本质,于是慈禧太后下旨调曾国藩火速回任两江总督,并加派刑部尚书郑敦谨为钦差大臣,令二人再度赶赴江宁复审此案。

郑敦谨是出了名的干吏,做事雷厉风行,在来到南京后就开始提审张汶祥。但是与郑敦谨一同审案的曾国藩却总是一言不发,这让郑敦谨非常疑惑。在连续审问多日之后,郑敦谨终于按耐不住,询问曾国藩对此案的看法。而曾则表示:看来只能以之前的供词结案了。

郑敦谨听闻之后,心中已然是水落石出,立即以“听受海盗指使并挟私怨行刺,实无另有主使及知情同谋之人”为理由定案并向朝廷结案。而郑敦谨也自知案件涉及重大,在结案后没有回京述职,走到半路就辞职了不干了。

很明显,“刺马案”就是湘军一首策划的,而前来调查的各路官员也深知其中利害,所以一个个皆装聋作哑。而慈禧也担心继续查下去会逼反湘军,于是被迫放弃了对湘淮势力的打压,自此南方诸省彻底被汉人所控制。

1871年10月,清廷将张汶祥凌迟处死,并将其被剖腹挖心,祭奠马新贻。

除了“刺马案”外,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高官遇刺案件还是唐代“武元衡遇刺案”。公元815年唐宪宗时期的丞相武元衡在上朝途中遭遇刺客暗杀身亡,而这件惊天大案的幕后指使者则是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

由“刺马案”和“武元衡遇刺案”可见,在和平时期刺杀朝廷大员是根本不可能的,除非是乱世中的朝野政治斗争,否则一般的老百姓连靠近官员的机会都没有。

(古代官员出巡所使用的写有“回避”和“肃静”的牌子)


千佛山车神


古代一品大员出差,如果被暗杀或投毒,意外死亡,会有什么后果?小姐姐来给您解答。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一品大员”。隋唐时期,太师、太傅、太保、王爵、太尉、司徒、司空、国公等都是一品;宋前期一品的有尚书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等;而清朝时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夫、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建威将军、领侍卫内大臣等都是一品。纵然有很多职位我们不知道具体是做什么的,但这些一品官员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都是皇帝身边地位极高的人,例如曾国藩。

(穷秀才成为一品大员的曾国藩)


既然如此,如果他们出差遭遇暗杀或投毒意外死亡,那么会有什么后果呢?

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大员被杀的事例。嘉庆年间,淮安发生水灾,嘉庆帝在知道这件事之后,赶忙拨了20万白银赈灾。但实际上到百姓手里却是极少的一些。于是,嘉庆帝委派李毓昌彻查此事,当地的知县知晓以后就想贿赂李毓昌。但李毓昌为人很是端正,并没有接受知县的贿赂。

(李毓昌出差图)


后来李毓昌查清了真相,准备回京禀告。但当地知县买通其家奴和护卫,将李毓昌给毒死了。李毓昌的夫人后来在丈夫的遗物中发现了他生前整理的那些证据,便让仵作仔细验尸,才发觉他是死于中毒。

嘉庆帝知道后特别愤怒,下令严查。最后当地的所有贪官都被处死,并把他们的心脏给挖出来,以此祭奠李毓昌。而他的家奴和护卫同样全部被处死,当地总督以及江苏巡抚也因为办事不利,最后被免官发配到了新疆。从此事件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他们被杀害后的后果。

(嘉庆帝)

1. 首先,古代一品大员不会随便出差,如果出差那么肯定是受皇帝的指令,奉命做事。那么此时,如果一品大员被暗杀或投毒,意外死亡,那么一定会引起皇帝的重视。这种暗杀行为无疑是和皇帝作对,会被皇帝认为是一种“谋反行为”,皇帝肯定会全力调查清楚,因为这不仅是一个官员的死亡,在这背后可能隐藏了一场政治危机。所以那些护送他的护卫们基本上逃不掉死亡的命运,先是会被酷刑审问,即使查不出什么,他们也必死无疑。作为一品大员的贴身护卫,他们最清楚其行程安排,若说与他们无关,谁又会相信呢?

2. 一品大员出差却被杀害,在皇帝看来这无疑是在挑战皇室的权威。若其幕后的指使者被捉住,肯定是要被斩首示众的,以示皇帝的龙威。这都算轻的了,还很有可能面对的是满门抄斩、灭九族这样处置。除了这些凶手外,当地的地方官肯定也难逃厄运,也会受到处分,亦或因此丢了职位。

(地方官受处分)

3. 一品大员因出差而死,皇帝不会坐视不理。为了安抚其家人,肯定会在其死后封官加爵。追封他的职位,给他安排好葬礼等一切后事。其次就是这一品大员这么重要的位置不能空着,皇帝定会安排其他合适的人选。

其实,在这些官员被杀害的背后,都是有一定的利益关系的,当一方的利益受损,那他们被杀害也是必然的。这其中的道理也是不言而喻。


小姐姐讲史


在古代只要不是乱世,国家的治安还是很不错的。针对朝廷大员的刺杀并不多见,刺杀成功的更少。

这里有清朝的两个刺杀案例,看看刺杀清朝的朝廷大员有什么样的后果。

两江总都马新贻被刺

1868年,慈禧任命马新贻为两江总督,取代曾国藩,主管三省军政要务。马新贻在两年里,对湘军进行了载军,对湘军背景的哥老会进行了打击。

1870年,在总督府门口,张文祥假意求见,马新贻在兵丁簇拥的情况下,被张文祥暴起一刀刺中,不治而死,引起朝廷震动。 很明显,马新贻被刺,是因为动了湘军的蛋糕但是。

这么大的案件,慈祥也给予足够重视,案件审理却一拖再拖,中途换了好几个主审。最后却以“张文祥是太平太国余孽寻仇”为结论,将张文祥开胸破肚了事,大事化小,草草结案。

爱新觉罗.良弼被炸

良弼作为“清末五杰”之一,清皇族宗社党的带头大哥。在辛亥革命后,坚决要求清廷组织力量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坚决反对清廷退位,属于满清皇族中的鹰派。

毫无疑问,良弼是辛亥革命后,清帝逊位、南北议和的绊脚石。1912年,革命党人彭佳珍潜伏了良弼家附近,待到良弼议事回家时,彭佳珍点着炸弹冲向良弼。彭佳珍当场炸死,良弼被炸掉一条腿后,医治无效死亡。

这时的清朝朝廷,已经没了主心骨,良弼之死,也没人追查原因、追究责任。反而门为爆的发生,吓坏软骨头的满清皇族,十来天后,清废帝宣布退位。良弼这个口碑不错的汉子,就那样死的不明不白。

一般说来,古代作为朝廷大员,一个个都养尊处优,护卫力量必不可少。个人仇杀的情况不多,所以针对朝廷大员的刺杀,往往参杂了政治因素,最后的解决往往是政治方式来解决。

尔朱少帅


起源于明清的一品大员是中国官员的最高级别,但是一品一般只是荣衔,真正的实权封疆大吏其实是从二品开始,但是实权的封疆大吏又要在朝中挂一品的中枢荣衔,权力才算完整,说话才算数。

一品又分为正一品和从一品,正一品对应的官职为——

1. 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夫

这几个是典型的荣衔,表示皇帝信任你,皇子接触你。

2. 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这几个,相当于皇帝的贴身秘书,代表了决策权,知情权。

3. 领侍卫内大臣,銮仪卫掌卫事大夫,建威将军

这些相当于贴身保镖。

4. 子爵(清朝时期)。

这个表示待遇。

从一品对应官职为——

5. 少师、傅、保,太子太师、傅、保

也是和皇家亲近的,不过低半级。

6. 协办大学士

也是贴身秘书,不过低半级。

7. 六部尚书,理藩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内大臣

这些属于干实事的各部部长,公检法最高领导,警卫部队最高领导。

8. 满洲、蒙古、汉军八旗都统,驻防将军,乌鲁木齐都统,察哈尔都统,提督,荣禄大夫,振威将军(清朝时期)。

这些属于有一点点实权的,带兵的。

一般来说,1-6 都是在京中的,到地方出差的几率比较小,而且一旦出差,也都是专门的管道。

而7-8,因为工作关系,就有可能到地方了,尤其是提督,但是提督是武官,到了地方是受总督、巡抚等文官管制的。

真正意义上的实权大员,实际上是二品的总督、巡抚。

如果这两个职务又挂了一品尚书衔,那就是真正的封疆大吏,一方大员了。

那么历史上有没有这样的大员遇刺呢?

还真有。

清朝有两个。

第一个是著名的刺马案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1870年8月22日),两江总督马新贻到金陵校阅场参观射箭训练。这个时候两江总督只能算是二品不能算一品。

返回总督辕门的时候,半途遇到有人拦路鸣冤,刺客张汶祥乘乱用匕首刺杀马新贻,第二天,马总督不治身亡。死后,朝廷赐予他少保荣衔,可以算是一品了。

作为晚清四大悬案之一,这个案子在当时一直没调查清楚。有说是马新贻之死是因为不守信用被兄弟报复,也有说是马新贻被指派查曾国藩在攻打太平天国天京时吞没的财产因而遭到曾灭口。

但是最终也没查出来个所以然,也就不了了之了。朝廷为了权力平衡,也没有大动干戈地去查,除了惩治刺客,也没牵连其他人。

这个改变为了很多电视剧,比如《刺马》、《投名状》等等。

第二个是林则徐

1847年,林则徐已经是云贵总督了,1848年,又封太子太保,咸丰帝非常重用他,希望他南下去平定刚刚有点苗头的太平天国。但是林则徐那个时候身体一直不好,在南下的时候,因为痢疾不止,不治身亡,享年66岁。

很多人觉得林则徐就是积劳成疾病死的,但是也有人分析说,他是被人下药,下了巴豆导致腹泻不止而死。因为林则徐死前大喊“星斗南”。有人说这个发音像是“巴豆泻”,就是说是被人下了巴豆导致腹泻,也有人说这个发音像是“新豆栏”,是指以前他禁烟时候得罪的一些当地仇家。

如果这种传闻是真的,那么林则徐就算是中国历史上在出差时被投毒致死的最大的官了。

对此,是当作正常病故处理的,也没有什么牵连一片。

连自己的功臣,封疆大吏的安危都无法保障,足以说明一个朝代的腐朽没落了。


HannibalLecter


封建社会的官场,讲的是排场。这场面可不是吹的。自开始封官为吏那一刻起,没有人不是不企图爬得更高的。地位越高,官位就大,排场也就更喧嚣,威风八面,极能满足为官争风光耀祖宗的目的,让邻里侧目而敬畏之。

至若在位为政,在地方在朝廷。官员的出行是双重保护的。一是官位上的相应配制。比如,萧何在相国位,刘邦增二千人保护。二是,私人的保镖,家将(这在历朝历代官方允许),比如,秦朝李斯上班,护卫人马走了半条街,让秦皇大为不满。——这些位极人臣的一品大员,平日里尚且如此,一旦奉了皇命外出赴任或调研,那户部,礼部,吏部,甚至兵部也有所安排,更別说私人武装,沿途地方,江湖侠客的拱卫了。这样一来,想行刺,劫道的绿林人士遇到的困难就非常的多了。外人想靠近也没办法。至于下毒,人家有试吃的奴才先尝,先死的中毒的是别人。只有意外死亡,如秦始皇崩在沙丘,才叫天意。

总之是,官员一去,大多能安抵目的的。 有如意外死亡。六部中的刑部就有事干了,该怎么着,按刑条办理就是了,后果是谁,逮谁就是了。这一点不困难。





劉一千五


一品官员是古代最高级别的官职,但这是从明朝开始才有,直到清朝末期结束,比如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夫就是正一品,相当于现在正国级的官员,正国级是什么概念,这种官职的官员在古代出差被刺杀,这就是因公殉职,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中国唐朝时期出了一部书,叫《唐律疏议》,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里面就描述了犯故意杀人罪的处置措施。

大致是这样,“犯谋杀罪名的判处三年;造成他人伤害的判处绞刑;造成他人死亡的斩杀;如果是刺杀、谋害府主、刺史、县令及吏卒谋杀本部五品以上官长者,判处流放二千里。”

别小看流放,流放在古代是非常残酷的,很多人宁愿被赐死也不愿意流放,这就是我们再电视剧中经常看到,为什么被流放的犯人大多都会死,只是时间问题,这点电视剧里面并没有误导。仅仅是刺杀五品官员就流放,可想而知,要是一品官员,那下场不忍直视。

那么历史上有没有一品官员被暗杀的案例呢?

肯定是有的,“张汶祥刺马案”就是典型的刺杀一品官员,马是指的当时的两江总督马新贻,不过这也是晚清的四大奇案之一。不论真假,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刺客会有什么下场。

马新贻是两江总督,官居一品,1870年,马新贻例行阅军,结束后准备回府,毕竟是一品官员,身边还是有人保护的,回去的时候有巡捕给自己开路,后面还有士兵保护,然而张汶祥早已经在附近等候,待马新贻经过自己身边时,突然冲出去,直接扑到并用力捅了几刀,马新贻虽然很快被抬入督府医治,因为伤得太重,在第二天便去世。

而张汶祥也并没有逃跑,被抓的时候还大喊“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马新贻被刺杀之后,朝中立刻发出上谕,必须严刑拷打,查出幕后主使,经过几天的询问,张汶祥并没有交代出幕后人,声称自己对马新贻心怀愤恨,为自己的朋友报仇,并没有受人指使。

张汶祥最后也被凌迟处死,处死的手段非常残忍,直接将其心、肝掏出放在马新贻的棺木前祭奠,清廷也加封马新贻太子太保衔。

张汶祥刺杀一品官员马新贻的后果?

“刺马案”的幕后主使究竟是谁不好说,有说是曾国藩,有说是他的弟弟曾国荃,不论是谁,从这里可以看出一品官员如果被刺杀,可以说惊动全国,一般来说普通刺客根本不会刺杀一品大官,要知道弄不好是会株连九族的。而普通的人也没有能力刺杀或者谋害一品官员,古代要想刺杀或者谋害一个县太爷都费劲,因为他们身边都是有士兵或者随从保护的。

另外一品官员如果因出差无缘无故被杀,朝廷得知后第一时间就是派人彻查,将附近一带官员全部革职,如果官员牵涉此案件,同样会遭到重罚,轻则革职,重则赐死,祸及家人。还有这些随行的士兵同样会因为保护不周而受到惩罚,情节严重的也会被处死,因此一般情况下没有人杀到回去杀掉这样一个大官,而保护的士兵也大多会拼命保护。

一品官员对国家的影响力也非常大,好比宰相级别的,已经可以决定很多地区的事情,所以他们的行动路线也都是保密的,况且一般这样的大官很少在外溜达,出差那肯定是受到皇帝的旨意,去特定的地点办特定的事情,结果事情没办成,还被人给杀了,让皇帝的脸往哪搁?让国家的威严放哪里?

综上,刺杀一品官员,首先自己下场很惨(当然,如果刺客跑了自然啥事没有,顶多过着被通缉的日子),其次连累当地官员,最后连累士兵护卫,如果官员是办大事的还可能耽误事情的进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