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廢除丞相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呢?

博史鑑行


我覺得朱元璋廢除丞相是弊大於利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首先看下朱元璋廢除丞相的原因。他廢除丞相應該是處心積慮的,不然也不會讓胡惟庸做“獨相”那麼多年而不管。他就是想讓胡惟庸鬧得夠了,讓朝廷百官都對他反感了,他才實施雷霆手段,把胡惟庸剷除,順便把丞相制度也剷除。

朱元璋出身於貧農,過慣了苦日子,艱苦奮鬥對他來說是理所應當的。所以他可以日理萬機,可以一天看幾萬字的奏摺,批一萬多字的聖旨,而且可以全年無休。
朱元璋是一個強人。強人,總是不想與其他人分享權力。他們享受大權獨攬的快感。而丞相是百官之首,管的事比皇帝還多,權力只在皇帝一人之下,而在萬人之上。這對於朱元璋來說是不可忍受的。我老朱打下的天下,憑什麼由你來管?

所以他要廢了丞相,而且規定明朝永遠不許再設丞相,敢提議者斬。他把丞相該做的事也攬過來幹,而且幹得特別起勁。他是一個敬業的勞模。在皇帝這個位置上,他做得很好。

但是朱元璋廢除丞相其實是沒有考慮到後世的影響的。他可能沒想到,他的子孫可沒有他那樣的精力和勤奮。

朱元璋之後的皇帝,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還有朱元璋的遺風,說得上是勵精圖治,因此也就有了“仁宣之治”。大明的政權站穩了腳跟,開始有點錢了。於是到了英宗失祁鎮,就鬆懈了,開始寵信大太監王振,後來還造成了“土木之變”,明朝的國本大受打擊。

之後的大明皇帝,也是盡出奇葩,什麼蟋蟀皇帝、道君皇帝、癮君子皇帝、木匠皇帝……好像一個個都不務正業似的。


明朝也是太監專權最厲害的朝代之一。歷史上留名的惡太監,明朝就佔了幾位,王振、劉瑾、魏忠賢……

朱元璋本來對太監干政是很忌憚的,還專門在宮中立了一塊刻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的鐵牌。為什麼後世卻出了那麼多專權的太監呢?

這跟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是有關係的。
上面說了,並不是每個皇帝都有朱元璋那樣的勤奮。明朝立國久了,國庫也有點錢了,他的子孫處於這樣的太平日子,自然沒有祖宗那樣的危機感了,於是開始享受了。但是身為一國之君,全國那麼多的政事要處理,哪有時間享受?

如果丞相沒廢除,這些政事大可以交給丞相和他的班子處理,皇帝只需要最後寫個“同意”、“閱”就可以了。現在丞相沒了,皇帝只得自己擼起袖子加油幹。

幹多了累啊,總得找個人分擔一下。交給六部官員吧,信不過啊。那隻好交給身邊的太監了,畢竟很多太監是跟自己一起長大的,知根知底。於是太監就掌握了“批紅”權,也就是代皇帝批閱奏章的權利。太監是以皇帝的名義批閱,相當於皇帝的代理人,那權力當然就大了去了。

到最後,有的皇帝對奏章連看都懶得看了。如明熹宗朱由校,對做木工痴迷得不行,太監魏忠賢故意在他做木工的時候拿奏摺來給他看。朱由校正在全情投入做木工,當然很不耐煩啦,擺擺手,“沒看到朕正忙著嗎?你自己看著辦吧,別來煩我。”

這樣,皇帝就相當於把權力全別交給太監了。太監有那麼大的權力,又沒後代,不怕禍及子孫,不怕身後罵名,那還不肆無忌憚地使勁折騰?
說回朱元璋廢除丞相這事。
“丞相”這兩個字都有“輔助”的意思。說到底,丞相就是輔助君主治理天下的,相當於君主的助手。丞相下面又有一套班子成員輔助他,這樣一級一級領導下去,如臂使指,政令才容易暢通。

自從秦朝建立大一統的制度,丞相一職就一直存在,運行了幾千年,被證明是確實有效的制度安排。無論是多麼專權的皇帝,最多是搶點丞相該做的事情來做,把丞相架空,但是都沒有說要廢除了丞相。只有到了朱元璋這麼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才把丞相廢除了。

明朝中後期的昏君頻出、朝政混亂、太監專權,跟朱元璋廢除丞相是有很大關係的。所以說朱元璋廢除丞相是弊大於利的。

空山說歷史


自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產生了國家機制,君權與相權之爭,就沒有中斷過。皇帝既要宰相為其所用,又擔心相權太重危及其統治,不斷釆取各種手段削弱相權。秦始皇統一天下,設官分職,實行三公九卿制,丞相為百官之首,上承王命,無所不統。漢武帝為分相權,設尚書分管政事,後設尚書令統管尚書事。到了東漢,乾脆廢丞相,以司徒代之。到魏晉時期,又嫌尚書令權力過大,另設中書令,中書監掌機要。發展到隋唐,形成三省六部制。雖然三省長官都是名義上的宰相,但真正的宰相則是皇帝親簡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到了宋代,又設三司使管財政,樞密院管軍事以分相權。元代和明初,權歸中書省。朱元璋殺掉胡惟庸後,廢中書省,六部直接歸皇帝掌握。究竟是利還是弊,對百姓來說,無所謂利弊,只是換湯不換藥。對皇家來說,則有利有弊。遇到勤慎之主,則對皇權有利,遇到庸懶之主,則更加劇了皇權的危機。畢竟皇帝不可能事事親臨,還是要通過臣下辦事,所以後來又設內閣,內閣學士以皇帝秘書身份辦理政事,但發展到後來,內閣大學士又成了事實上的宰相,其權勢甚至超過前朝的宰相。所以皇權與相權之爭終歸是一個死結,是無法解開的。


陳老師224723857


好像各有利弊,廢除丞相只是統治階級上層權利再分配問題。這個問題好像是探討熱門話題,就像探討千年的封建社會郡縣制和分封制問題一樣,探討結果是郡縣制好於分封制,但分封制作為䃼充,也沒有徹底消失。有時,這樣的制度如何改進都不能實現十全十美。

明清兩朝加強了封建統治,皇權進一步加強了,朱元璋殺了胡惟庸等幾個丞相,洪武十三年乾脆廢丞相、中書省,由他直接統領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改來改去,明朝永樂帝設內閣,又有內閣首輔制度,清朝雍政帝設軍機處制度,這兩個機構的權利和職能和丞相府制度相類似。

明朝取消丞相制度,加強了皇權力度,辦事效率提高,相對來說也有利於減少叛逆簒位現象發生,但是一個人能力精力有限,事事俱到,親歷親為不容易把事情管好,現代管理發現,一個人有效管理權限頂多八個人,還得是你精通業務情況下才能做到。朱元璋是個勤政皇帝,軍事方面是天才,但是其他方面不一定是天才呀,就不一定管好所有的事情,像他粗通文墨,讓他管文化就不一定管好,還得是專業人管專業事情才科學,朱元璋去世後,朱棣又增設內閣就是對朱元璋廢除丞相制進行了䃼充,隨後內閣制在明朝一直存在下去,可見朱元璋廢除丞相制是需要完善的,任何事務都由皇帝載決是有困難的,皇帝身邊有太監,太監多數沒有受過教育,總體來看,管理政務有一定侷限性,治理國家總體來看還應是讀書人,這樣內閣制這樣機構應運而生了。這也說明朱元璋廢除丞相是需要完善䃼充的,否則運行起來有弊端。


大白白野


丞相制度始於秦終於明初,實行了近兩千年。通常情況下,做為皇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掌管朝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以確保王朝的正常運轉。但凡事有利都有弊。

一,丞相制度能存在那麼久,自然有其中的道理。他是朝中六部及地方督府縣正常運作的保障體系。歷史上發生的問題多屬皇權和相權之爭。

1,強勢且很想有作為的皇帝,對相權往往多加限制。如宋神宗銳意改革,對守舊的丞相換得很勤,少有超過幾年的。

2,相權過重也能架空皇帝。如丞相曹操,西漢霍光,權力大到能廢立皇帝。所以這個時期的朝廷多屬動盪不安的。

二,廢除丞相制是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的。最大的好處,皇帝朝綱獨斷,無人敢與之分權。弊端也是很明顯的,一個人怎能管得過來?所以他發明了錦衣衛制度,去監視百官。卻導致了明中晚期的宦官擅權。

清襲明制。但從雍正起,卻成立了只對皇帝一人負責的軍機處,其實還是一個小內閣。

綜上所述,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確實消除了權臣對皇權的威脅。但卻帶來了另外的大問題一一宦官專權!魏忠賢竟被稱九千九百歲,最終葬送了大明,崇禎也吊死煤山。

封建制度存在天生缺陷。外戚、權臣、後宮、宦官爭鬥不斷。

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可解一時之憂,但從長遠看,卻帶來了更多的弊端。


晚亭與落霞同暉


廢除丞相提升了皇權,實現了權力的高度集中,但是這是有前提的,前提是皇帝是一位手段強悍智慧超群的人,不然,只會荒廢朝綱。


木石心音


1.遇明主則利,遇庸主則蔽;

2.再無朝堂內亂之利,遇庸主必有外族入侵之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