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废除丞相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呢?

博史鉴行


我觉得朱元璋废除丞相是弊大于利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首先看下朱元璋废除丞相的原因。他废除丞相应该是处心积虑的,不然也不会让胡惟庸做“独相”那么多年而不管。他就是想让胡惟庸闹得够了,让朝廷百官都对他反感了,他才实施雷霆手段,把胡惟庸铲除,顺便把丞相制度也铲除。

朱元璋出身于贫农,过惯了苦日子,艰苦奋斗对他来说是理所应当的。所以他可以日理万机,可以一天看几万字的奏折,批一万多字的圣旨,而且可以全年无休。
朱元璋是一个强人。强人,总是不想与其他人分享权力。他们享受大权独揽的快感。而丞相是百官之首,管的事比皇帝还多,权力只在皇帝一人之下,而在万人之上。这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不可忍受的。我老朱打下的天下,凭什么由你来管?

所以他要废了丞相,而且规定明朝永远不许再设丞相,敢提议者斩。他把丞相该做的事也揽过来干,而且干得特别起劲。他是一个敬业的劳模。在皇帝这个位置上,他做得很好。

但是朱元璋废除丞相其实是没有考虑到后世的影响的。他可能没想到,他的子孙可没有他那样的精力和勤奋。

朱元璋之后的皇帝,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还有朱元璋的遗风,说得上是励精图治,因此也就有了“仁宣之治”。大明的政权站稳了脚跟,开始有点钱了。于是到了英宗失祁镇,就松懈了,开始宠信大太监王振,后来还造成了“土木之变”,明朝的国本大受打击。

之后的大明皇帝,也是尽出奇葩,什么蟋蟀皇帝、道君皇帝、瘾君子皇帝、木匠皇帝……好像一个个都不务正业似的。


明朝也是太监专权最厉害的朝代之一。历史上留名的恶太监,明朝就占了几位,王振、刘瑾、魏忠贤……

朱元璋本来对太监干政是很忌惮的,还专门在宫中立了一块刻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铁牌。为什么后世却出了那么多专权的太监呢?

这跟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是有关系的。
上面说了,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朱元璋那样的勤奋。明朝立国久了,国库也有点钱了,他的子孙处于这样的太平日子,自然没有祖宗那样的危机感了,于是开始享受了。但是身为一国之君,全国那么多的政事要处理,哪有时间享受?

如果丞相没废除,这些政事大可以交给丞相和他的班子处理,皇帝只需要最后写个“同意”、“阅”就可以了。现在丞相没了,皇帝只得自己撸起袖子加油干。

干多了累啊,总得找个人分担一下。交给六部官员吧,信不过啊。那只好交给身边的太监了,毕竟很多太监是跟自己一起长大的,知根知底。于是太监就掌握了“批红”权,也就是代皇帝批阅奏章的权利。太监是以皇帝的名义批阅,相当于皇帝的代理人,那权力当然就大了去了。

到最后,有的皇帝对奏章连看都懒得看了。如明熹宗朱由校,对做木工痴迷得不行,太监魏忠贤故意在他做木工的时候拿奏折来给他看。朱由校正在全情投入做木工,当然很不耐烦啦,摆摆手,“没看到朕正忙着吗?你自己看着办吧,别来烦我。”

这样,皇帝就相当于把权力全别交给太监了。太监有那么大的权力,又没后代,不怕祸及子孙,不怕身后骂名,那还不肆无忌惮地使劲折腾?
说回朱元璋废除丞相这事。
“丞相”这两个字都有“辅助”的意思。说到底,丞相就是辅助君主治理天下的,相当于君主的助手。丞相下面又有一套班子成员辅助他,这样一级一级领导下去,如臂使指,政令才容易畅通。

自从秦朝建立大一统的制度,丞相一职就一直存在,运行了几千年,被证明是确实有效的制度安排。无论是多么专权的皇帝,最多是抢点丞相该做的事情来做,把丞相架空,但是都没有说要废除了丞相。只有到了朱元璋这么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才把丞相废除了。

明朝中后期的昏君频出、朝政混乱、太监专权,跟朱元璋废除丞相是有很大关系的。所以说朱元璋废除丞相是弊大于利的。

空山说历史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产生了国家机制,君权与相权之争,就沒有中断过。皇帝既要宰相为其所用,又担心相权太重危及其统治,不断釆取各种手段削弱相权。秦始皇统一天下,设官分职,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为百官之首,上承王命,无所不统。汉武帝为分相权,设尚书分管政事,后设尚书令统管尚书事。到了东汉,干脆废丞相,以司徒代之。到魏晋时期,又嫌尚书令权力过大,另设中书令,中书监掌机要。发展到隋唐,形成三省六部制。虽然三省长官都是名义上的宰相,但真正的宰相则是皇帝亲简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到了宋代,又设三司使管财政,枢密院管军事以分相权。元代和明初,权归中书省。朱元璋杀掉胡惟庸后,废中书省,六部直接归皇帝掌握。究竟是利还是弊,对百姓来说,无所谓利弊,只是换汤不换药。对皇家来说,则有利有弊。遇到勤慎之主,则对皇权有利,遇到庸懒之主,则更加剧了皇权的危机。毕竟皇帝不可能事事亲临,还是要通过臣下办事,所以后来又设内阁,內阁学士以皇帝秘书身份办理政事,但发展到后来,内阁大学士又成了事实上的宰相,其权势甚至超过前朝的宰相。所以皇权与相权之争终归是一个死结,是无法解开的。


陈老师224723857


好像各有利弊,废除丞相只是统治阶级上层权利再分配问题。这个问题好像是探讨热门话题,就像探讨千年的封建社会郡县制和分封制问题一样,探讨结果是郡县制好于分封制,但分封制作为䃼充,也没有彻底消失。有时,这样的制度如何改进都不能实现十全十美。

明清两朝加强了封建统治,皇权进一步加强了,朱元璋杀了胡惟庸等几个丞相,洪武十三年干脆废丞相、中书省,由他直接统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改来改去,明朝永乐帝设内阁,又有内阁首辅制度,清朝雍政帝设军机处制度,这两个机构的权利和职能和丞相府制度相类似。

明朝取消丞相制度,加强了皇权力度,办事效率提高,相对来说也有利于减少叛逆簒位现象发生,但是一个人能力精力有限,事事俱到,亲历亲为不容易把事情管好,现代管理发现,一个人有效管理权限顶多八个人,还得是你精通业务情况下才能做到。朱元璋是个勤政皇帝,军事方面是天才,但是其他方面不一定是天才呀,就不一定管好所有的事情,像他粗通文墨,让他管文化就不一定管好,还得是专业人管专业事情才科学,朱元璋去世后,朱棣又增设内阁就是对朱元璋废除丞相制进行了䃼充,随后内阁制在明朝一直存在下去,可见朱元璋废除丞相制是需要完善的,任何事务都由皇帝载决是有困难的,皇帝身边有太监,太监多数没有受过教育,总体来看,管理政务有一定局限性,治理国家总体来看还应是读书人,这样内阁制这样机构应运而生了。这也说明朱元璋废除丞相是需要完善䃼充的,否则运行起来有弊端。


大白白野


丞相制度始于秦终于明初,实行了近两千年。通常情况下,做为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掌管朝中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确保王朝的正常运转。但凡事有利都有弊。

一,丞相制度能存在那么久,自然有其中的道理。他是朝中六部及地方督府县正常运作的保障体系。历史上发生的问题多属皇权和相权之争。

1,强势且很想有作为的皇帝,对相权往往多加限制。如宋神宗锐意改革,对守旧的丞相换得很勤,少有超过几年的。

2,相权过重也能架空皇帝。如丞相曹操,西汉霍光,权力大到能废立皇帝。所以这个时期的朝廷多属动荡不安的。

二,废除丞相制是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的。最大的好处,皇帝朝纲独断,无人敢与之分权。弊端也是很明显的,一个人怎能管得过来?所以他发明了锦衣卫制度,去监视百官。却导致了明中晚期的宦官擅权。

清袭明制。但从雍正起,却成立了只对皇帝一人负责的军机处,其实还是一个小内阁。

综上所述,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确实消除了权臣对皇权的威胁。但却带来了另外的大问题一一宦官专权!魏忠贤竟被称九千九百岁,最终葬送了大明,崇祯也吊死煤山。

封建制度存在天生缺陷。外戚、权臣、后宫、宦官争斗不断。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可解一时之忧,但从长远看,却带来了更多的弊端。


晚亭与落霞同晖


废除丞相提升了皇权,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但是这是有前提的,前提是皇帝是一位手段强悍智慧超群的人,不然,只会荒废朝纲。


木石心音


1.遇明主则利,遇庸主则蔽;

2.再无朝堂内乱之利,遇庸主必有外族入侵之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