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被赐死的时候已经是七十多岁了,秦昭襄王为什么就容不下他?

中国历史研究所


白起死的时候,对天长叹”苍天呀,我跟你有什么仇,沦落到这种地步!“这当然不怪他,要怪只能怪他的主子。

秦昭襄王,少年时在赵国作人质。战国时期,相互派遣质子往敌对国当人质,可以作为两国交战的一道防线。可想而知,派出的质子,在他们父皇心目中无关紧要,他们母亲的地位也不会太高,不然也不会看着儿子去异国他乡去受苦。质子中的大名人,当属嬴政的父亲异人。

他们吃不好,住不好。试比较异人,要不是吕不韦这个大救星,估计他连娶个老婆都难。不仅物质条件差,他们还要时时担心受怕,万一秦赵打起来,他们是要被拿来祭旗的!

秦昭襄王是他们中的幸运儿,侥幸被推选为秦国的国君,但早年在赵国当人质的经历将伴随他终身,让他缺乏安全感,自卑。朝中一有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他的警觉,更何况这次吹得不是微风,而是狂风。


自长平之战后,白起打算一鼓作气,直接灭了赵国。这让赵国很恐慌,邻国韩国也跟赵国一样担心受怕,两国商量,该怎么办!

不久,秦国宰相府出现了一个说客,此人叫苏代。进入相府,就滔滔不绝对宰相范雎,说了一大堆大道理,说完后,还送给宰相大笔钱。

苏代走后,范雎就想:这个白起,凭借军功,一路高升,位极人臣,若这次伐赵成功,岂不是位居三公之列,我宰相的位置恐怕在他位置之下。

于是,时不时地范雎在秦昭襄王打小报告。起初秦昭王将信将疑,毕竟大臣之间难免争风吃醋。但有件事,让他起了杀心。

秦军围邯郸,白起病了。这仗打打停停,邯郸一直未破。白起却在后方说“这仗打不得,虽然长平之战让赵军元气大伤,但秦军也不好到哪里去,国内亏空,加上外围各路诸侯虎视眈眈,赵国境内众志成城,若执意再战,秦军必败!”

秦王哪里肯听,继续围城,并且还去请白起上阵,白起依旧称病不上战场。

结果正如白起所料,春申君率十万大军攻秦,邯郸一直未破。秦王又去请白起出山,但白将军还是在家称病,看着秦军大败,还说风凉话“叫你不听老夫言,导致今天这个局面。"

秦昭襄王一听这话就来气,叫你打仗又不去,还躲在后方乱说话,扰乱军心。

秦王越想越气,直接免了白起官职,将他彻底赶出咸阳城。中途,秦王想不对,赶白起,他肯定心不甘情不愿的,于是直接赐死白起,免得他乱说话,中途来个聚兵造反就大事不妙。


本草百晓生


白起作为秦国的战神,为秦国立下赫赫功劳,可是到最后还是被赐死了,那是他已经是七十多岁了。白起为什么会死,不是秦昭王不放过他,而是秦昭王要收回军权就必须处死百起,当然借口是白起触怒了秦昭王。


秦昭王前几十年都被宣太后压着不能亲政,宣太后垂帘听政达41年,后来范睢入秦,秦昭王和范睢结成利益共同体,秦昭王通过范睢的谋划,逐步取回了大权,削弱了宣太后的势力,但是也只是收回了政治权而已,军权还在白起等老臣的手里,秦昭王为了稳定,当时也是需要白起去攻打其他六国,所以就暂时没有借口去杀白起收回军权。那时白起攻打赵国,活埋了赵国40万人,白起趁机对秦昭王说要乘胜而机灭掉赵国。这时赵国派出特使劝说范睢,范睢也害怕白起一旦灭掉了战国立了大功,那时秦昭王想收回军权就更难了,当然范睢也是嫉妒白起的军功。于是范睢劝说秦昭王不听白起的建议,和赵国议和,秦昭王也清楚不能让白起立军功,否则难以收回军权。秦赵议和了,一年后,秦昭王再次攻打赵国,只是屡战屡败,没办法的秦昭王只好请白起出山,白起以病为由不出山,说自己也不行,当时活埋40万赵国士兵就是灭掉赵国最好的时机,只是秦昭王不听错过了机遇,自己打也是不会成功的,还是放弃攻打赵国才是上策。无奈的秦昭王只好换其他将领打,结果还是输了,无奈的秦昭王再次请白起出山,可是白起却嘲笑秦昭王“你看,当时不听我的劝告,结果就败成这样了。”,白起就是不肯出山,秦昭王听了后发怒,这是蔑视君王的权威啊,于是把白起从将军贬职成士兵,赶他出咸阳。白起走后,秦昭王想想还是不能放过白起,于是派人赐把剑给白起让白起自尽,白起临死前说“自己坑杀40万赵国俘虏,有违阴德,这是报应啊!”。秦昭王杀了白起后,把那些把持军队的老臣也逐一杀掉,就这样秦昭王彻底收回了军权,成为真正的君王!



白起的起表面原因就是不听君王命令,藐视君王权威,触怒了君王,秦昭王所以杀了他。其实根本原因就是白起功高震主,把持着军权,军权作为稳定王权的关键基石,任何一个君王都要自己掌控,绝不能落到别人手里,秦昭王想大权独揽,就必须亲自掌握军权,所以白起不够聪明自己不交出军权,那么秦昭王就会找个理由杀掉白起,刚好白起触怒秦昭王,就给了秦昭王一个杀他的借口,所以说白起死在自己性格缺陷不够政治经验,在君王手下混,摸清君王的心思是很重要的,战神白起打仗厉害,只是政治斗争就是幼稚的可以啊!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秦昭襄王之所以容不下白起,有两个原因不能被忽视,其中之一就是白起自己的作死,其二则是应侯范雎在其中推波助澜。当然,已经去世的穰侯魏冉以及东方诸国对白起的仇恨也贡献了一部分力量。总之,白起到了非死不可的地步,他的死可惜却也不可惜。

提到战国时期的名将,就不能不提白起,可以说,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的开疆扩土依靠的主要就是白起,没有白起,秦国不可能会如此神速的开疆扩土,从这方面来说,白起绝对是秦国的大功臣,然而立的功再大,他也只是臣,是需要服从国君命令的,然而白起却公然反抗秦昭襄王的命令,大有一种“我想打的时候你不让我打,你想让我打的时候,我偏不打。”的执拗,面对这样的白起,秦昭襄王并不是就拿白起没有办法了,你不打是吧?好,那你去死吧。

不服从君命,这是白起被赐死的一个主要原因。长平之战中,白起打了一场漂亮战,完美避开了赵国的廉颇,与没有什么作战经验又不知道秦军主帅是白起的赵括相遇,然后赵国惨败。到底有多惨呢?《史记》记载,白起坑杀赵国降卒40万,再加上之前被杀的,赵国一下子损失了45万。当然这个数字一直是一个迷,很多人倾向于认为并没有这么多人被坑杀,但无论如何,白起坑杀的赵国降卒一定是个大数量。

赵国有这样的损失,再重新组织兵力反抗是很困难的,而东方五国还处在观望状态,在这个时候,攻进邯郸,说不定就能一鼓作气灭亡了赵国,白起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于是,白起调兵遣将准备攻进邯郸。

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懂,赵国一旦灭亡,东方各国也没有好果子吃,所以他们一定会采取措施对抗秦国,这是白起能预料到的,他要的就是兵贵神速。但是韩国和赵国还是派出了苏代到秦国游说应侯范雎,目的就是阻止白起继续攻打邯郸。苏代将白起胜利之后的会官居范雎之上的可能说了出来,以此来刺激范雎的嫉妒之心,范雎考虑一番后就说服秦昭襄王暂停攻打赵国,这让白起很郁闷,也让两人之间本就紧张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要知道白起原本是穰侯魏冉保举给秦昭襄王的,白起能够成为一代名将,少不了魏冉的帮助,而魏冉是宣太后的异父弟弟,曾在秦昭襄王继位的时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之后更是和宣太后执掌国政,而秦昭襄王反而一直无法亲政,这种情况持续了四十年,直到范雎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局势。范雎帮助秦昭襄王亲政,废了宣太后,将魏冉赶出关外。有这样的过去,范雎和白起自然不可能和平相处。而范雎确实在白起的被杀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秦国短暂休整后,秦昭襄王再次要求出兵攻打邯郸,此时白起正在病中,于是秦军由王陵率领攻打邯郸,结果王陵节节败退,秦昭襄王想让痊愈的白起重新上战场攻打邯郸,但是这个时候的白起不干了,他不想攻打邯郸了。

他对秦昭襄王说:

“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这可以说是分析的相当有道理了,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的邯郸很难攻,诸侯们救兵将至,他们怨恨秦国很久了。而秦军在长平之战中虽然获胜却也损失了一半。在这样的情况下,远距离攻打人家的国都,肯定会遭到赵军和诸侯军的里应外合,秦国是一定会失败的,即便是常胜将军白起也没有把握攻下邯郸来,而且在灭国战面前,赵国的军民一定会同仇敌忾,到时候他们的战斗力是惊人的。齐国章邯攻打燕国和燕国乐毅攻打齐国的时候就懂出现过这种情况。

但是秦昭襄王却听不进去白起的话,他还是执意让白起出战,而白起也执意不肯出战,面对邯郸的久攻不下,白起甚至还说了这样一句话:“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仿佛是在得意洋洋地对秦昭襄王说:“看吧,您不听我的话,现在怎么样了?吃亏了吧?”

秦昭襄王逼着白起出兵,白起竟装病不肯去,应侯去请依旧请不动白起。秦昭襄王彻底怒了,将白起贬为小士兵并迁往阴密,白起这个时候又真的病了,于是继续待在咸阳,而秦军败退的消息一次次传来,秦昭襄王终于失去了耐心,逼着白起离开咸阳,应侯觉得这样还不够,他对秦昭襄王说白起对国君的命令“怏怏不服”,秦昭襄王一听,好吧,还是赐死吧,于是白起就自刎在了杜邮。

秦昭襄王赐死白起,固然与白起的不服从君令和应侯的火上浇油有关系,也和诸侯们对白起的态度有关系。秦军节节败退,秦昭襄王不得不寻思解决的办法,白起不出兵,秦军一定会失败,但是损失可以降低到最低,如何平息东方六国的怒火呢?自然是让白起死,白起一生征战,为秦国立下了悍马功劳,但也将东方诸国得罪了个遍,白起打仗的一大特色是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史记》中记载的白起斩首的人数是八十九万,再加上零散的,就是近百万,这样的数字即便有造假成分,但数量也一定少不了多少,这样的白起,哪个诸侯国不想除掉?

于是,白起的死就成了很自然的一件事了,不过,白起到底对秦国是有大功的,在他死后,“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另,说起白起的年龄,史籍中并没有记载,不过公元前294年他成为秦国的左庶长,此时的白起应该差不多三十岁以上,这样算来,到公元前257年,也得六七十岁了,这个年纪也打不了多少仗了,秦昭襄王赐死白起对秦国是利大于弊的。


萧晓四姑娘


不是容不下白起,也不是不信任白起,而是时局需要白起死。

在长平之战前,白起就已经是武安君,这已经是武将的最高爵位了,封无可封,长平之战白起又立下不世之功,这时候他的光芒已经掩盖了秦昭王的存在,他在秦国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完全碾压了秦昭王,如果再由白起灭掉赵国,那秦昭王到底要拿什么来封赏白起,白起当然不会在乎封赏,秦王也知道白起不在乎,但在军民心中呢?所以灭赵的任务绝不能由白起来完成。可以说白起的存在已经阻挡了秦王霸业。

邯郸之战秦军败北,秦昭王问计于白起,白起断定战机已失,再战无益。作为当世战神、曾经秦昭王最赖的将领,他的论断自然没有什么好怀疑的。可为何秦昭王仍不愿退兵?

因为他找到了一个杀白起的理由,他信任白起不可能造反,也知道白起说的并没有错,但他需要这个机会,除掉白起。白起显然懂了秦王的心思,毕竟君臣数十年,什么脏活累活都干了,又怎么可能真的违抗秦昭王的命令呢。白起的盖世功勋,秦昭王自然不可能让他突然暴毙,惹人诟病,于是君臣二人一起上演了一出戏,君臣反目,白起抗命不尊,秦昭王忍痛杀之。

白起:为了你的王朝霸业,我杀光了所有阻挡在你面前的人,到最后,我却成了你霸业之路最大的绊脚石,我愿引颈就戮。


千歌


白起死于公元前257年,没人知道白起死的时候多少岁,不知道从哪里看来的七十多岁,只知道当时的秦昭襄王已经69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70岁在当时可是算古稀之年,当时的人很少活这么长的,当然了,秦昭襄王算一个,活了75岁。

白起是魏冉举荐给秦昭襄王才起用的,白起首次出战,就大破韩、魏两国24万联军,一战成名,因功升任国尉。之后白起一发不可收拾,不断为秦国攻城掠地,战无不胜,威震天下,因而受封武安君。



长平之战,白起采用诱敌深入、分割围歼的战术,一举包围赵国45万大军,赵军在弹尽粮绝、无法突围的状态下,举军投降,白起随后使用欺诈的手段坑杀赵国45万降军,天下为之震动。

随后白起欲趁长平之战的锐气一鼓作气,进攻赵国都城邯郸,派出亲信卫先生回国请兵粮,准备一举拿下邯郸,攻灭赵国,结果出人意料,秦昭襄王和范睢以秦国长平之战消耗甚大,师老兵疲为由拒绝了白起的建议,并且还杀了卫先生,而且这成为了白起身死的导火索。



白起听闻后,犹如当头一盘冷水,从头冷到脚,作为军事家,他很清楚什么时候应该进攻,什么时候应该休整,但秦昭襄王的命令显然是伤透了白起的心,失去了灭赵的大好时机。

之后等到秦国恢复生机,在长平之战9个月后,秦昭襄王下令再次发兵攻赵,围攻赵都邯郸,这一次白起在家养活病,没有去,结果秦军在邯郸城下大败,而白起也因这次失败而嘲讽秦昭襄王,引起双方矛盾的恶化。秦昭襄王大怒,下令白起出征,而白起却拒不出征,直接导致了身死,不听从国君的命令,嘲讽国君的决策,让身为一国之君的秦昭襄王震怒,直接导致赐死白起,国君的权力是不容置疑的。



而白起与范睢的关系,也是导致白起身死的原因之一,白起前任相国魏冉举荐的,而魏冉是被范睢扳倒,范睢为了加强秦昭襄王的权力,建议秦昭襄王废除掌权的魏冉和宣太后,直接扳倒了魏冉和宣太后,这和白起产生了矛盾。

白起为将,范睢为相,将相不和,而范睢也担心白起的功劳日渐巨大,会导致自已处于不利位置,因此对于白起也是相当打压,以政治手段削弱白起立功的机会,这也让白起怀恨在心。

白起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本来罪不致死,白起也是一个有性格的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却因此白白的丢掉了自已的性命,临死前,白起曾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对于白起自已来说,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已政治上的幼稚性。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一个武将不愿意为君主打仗了,不能为君主所用了,就已经犯了政治上的大忌了,秦王并不怕百起会称兵造反,尽管白起是一个百战百胜的战神,但是秦国的军队体制根本就不可能让军队成为将领的私人财产,所有的秦国人接受的教育都是一样,第一,为国家打仗,第二,为国家种粮,加上完善的军队管理体制,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军队的国家属性。

不管是作为国家政权还是作为家天下的帝王,他们的想法都是一样的~军队,国家行政机关都是国家机器,大臣,武将都是这部机器上的零件,君王需要的是所有的“零件”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自己的作用,是螺丝就干螺丝的事情,是齿轮就发挥齿轮的能力,作为武将,君王需要的是他成为手中的利剑,让他砍谁就砍谁,让他收起来就得收起来,你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一切都要以君王的意志为准绳。秦王放弃了长平之战以后灭亡赵国的机会,这件事情不管是对是错,都不是你白起可以耍性子的理由,再次攻打赵国的战争不管对与不对,你白起都应该无条件的服从,即使打败了也不是你的错,君王可以容忍你打败仗,但是不会容忍你不服从指挥,不会容忍你有自己的是非准则。服从君王,服从国家的需要,在政治上跟君王保持一致就是最大的政治正确,否则,你就算是武曲星转世,战神下凡也不能留你。当时白起已经年过70,抱病在家,秦王都不能原谅他的消极对抗,在秦王的心目中,实际上已经意识到此时攻打赵国是错了,但是君王是不能认错的,他要求白起出征不过是要他一个态度,他需要这个在军队中有着崇高威望,百战百胜的战神在政治立场上和自己保持一致,这对于整个国家和军队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白起看不透这一点,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哪怕是被降为卒伍都死不认错,这就是不识大体,“民有私荣,则贱列卑官”,这是商鞅教给秦国君王的帝王术,任何君王都不可能容忍有自己的荣辱标准和是非准则的臣子,只要你不能跟君王站在一个立场上,你就必须被这个体制所抛弃。

很多人习惯于用平民思维去看待封建帝王的行为准则,认为他们不讲道义,没有良心,昏庸无道,滥杀无辜,其实除了少数确实昏聩的帝王之外,绝大部分的帝王都不傻,他们的所作所为无一不是为了江山社稷,为了皇权永固,他们都有独特的行为准则,比如商鞅在魏国公叔座门下为门客时,公叔座认为他有济世之才,向魏王推荐他,并且说你如果不用他就要杀了他,如果为别人所用就是祸害无穷,后来的事实确实证明了这一点,明朝的于谦,挽狂澜于即倒,击败瓦剌,救回英宗,是实实在在的有大功于国家的功臣,但是英宗一复辟就杀了他,英宗不是不知道于谦的功勋,不是不知道于谦的委屈,但是因为英宗复辟的理论基础和政治上的正确性必须要建立在景泰帝是非法窃据皇位的基础上,如果景泰帝是合法的,那么英宗复辟就不合法,“不杀于谦则(复辟)师出无名”,所以,景泰帝必须是窃据皇位,而于谦就是协助景泰帝“窃据皇位”的逆臣,所以,于谦是为了皇帝的“政治正确”而必须要死的,这里面没有应该不应该,没有冤屈不冤屈,是政治上的需要。

白起已经七十多岁的风烛残年了,职务,爵位都剥夺的干干净净了,但是他在军界依然有威望,秦王杀白起,一是服从国家的政治需要,二是震慑群臣,让大家都看看,功臣之如武安君尚且“以小过见诛”,其他人还不赶紧夹起尾巴做人。


狼的影子716


在职业生涯中,凡是声明显赫、屡立奇功的那些人物,在拥有人生耀眼光环的同时,往往也会遭受一些避之不及的挤压。今天,我们来说说战国名将白起。

白起,芈姓,白氏,名起,郿邑人(今天的陕西省眉县)。他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楚平王之孙白公胜的后代。

作为战国时期有名的将领,白起从小喜欢研究打仗案例,精通兵法,善于用兵,与秦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关系很好。在辅佐秦昭王时候,白起屡立战功。在伊阕之战中,他大破魏韩联军;在伐楚之战时,他攻陷楚都郢城;在长平之战中,他神勇无二,重创赵国主力。担任秦军主将三十多年,他攻城掠地近八十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然而在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他被赐死于杜邮(今天的陕西咸阳)。

作为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白起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名列武庙十哲,却不被秦昭襄王所理解,晚年被王赐死。显然秦昭襄王“狡兔死,走狗烹”,那么昭襄王为何容不下他?

一切的恩恩怨怨都应该先看看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秦昭襄王(前325-前251),嬴姓,赵氏,名稷,咸阳人。战国时期秦惠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

在他幼年时期,他和他的生母芈八子即后来的秦宣太后在燕国为人质。秦武王去世后,他们母子俩在义渠君的帮助下回国夺位,是为秦昭王。即位初期,宣太后以主少国疑为由当权执政,外戚魏冉处理庶务,同时任用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国、楚国,攻取魏国的河东郡和南阳郡、楚国的黔中郡和郢都。

后来秦昭襄王听从范雎之言,夺取宣太后、魏冉的权柄,正式亲政:文以范雎为相,武以白起为帅,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攻陷东周王都洛邑,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结束了周朝八百年统治,奠定了秦国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看起来英明、杀伐果决、为秦国建立赫赫功勋的君王,却在后期杀功臣,听谗言这似乎解释有些单薄。

笔者认为,秦昭襄王赐死白起的原因有三。

首先,白起军功卓著,名望过高,过高就会盖主,这是历朝历代都忌讳的事,因此他同样为秦昭襄王所惧。商鞅变法后,重农抑商、奖励军功。白起前期受秦宣太后的重用,后期在秦国的地位就是靠军功一步步打拼下来的。他屡立战功,从一介武夫,成为左庶长,大良造,直至武安君,他的名望在秦国可是无人不知,家喻户晓,特别是军队中的威望,甚至高过秦昭襄王。这样一个兵只识将,而不识君的局面是任何一个君王不愿意看到的。

在秦昭襄王看来,秦王霸主地位不容有任何质疑的,如若白起军功盖过一切,他的至高无上的尊严便会受到威胁。他自身也是靠夺权上位,这一点在他心中尤其是大忌。

不得不说在这一点上,白起是帝王权术的牺牲品。

其次,六十八岁的秦昭襄王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时日,但只要白起在,他死也不能安心。他害怕自己在百年之后,白起造反。再加上白起是秦宣太后的人,难保之后不会再来外戚当权。况且当时白起抗命不遵,一来为保江山永固,二来不想让他为他国所用,于是赐剑命他自刎。

秦昭襄王是个有理想的君王,他想一举攻下赵国的邯郸,成就霸业,可是白起却不打没有必胜把握的仗,坚决抗命。

当白起再次推病不立刻投入攻打邯郸的战斗时,秦昭襄王便以他抗命不遵为由,赐剑让白起自刎。这既是白起的抗命加强了昭襄王的疑心,也是昭襄王用来杀他的借口。

最后,昭襄王还是惜才的,他真的能如此下定决心杀白起吗?自然还有个帮腔的——丞相范睢。自古以来,文臣武将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长平之战后,武安君白起的势头已经要压过范睢了,这时候范睢怎么能忍?在他的煽风点火下,白起不死也得死了。

伴君如伴虎。就算伴昭襄王这样贤明的君主,但是在权力、人性的弱点面前,依然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白起功高震主,也压过了范睢势头,秦昭襄王只能在有生之年除去白起。

——本回答为西安鼎昂数字货币智能量化全自动炒币机器人(历时收益,数据核对,实况直播)公司整理。


鼎昂全自动炒币机器人


要搞清楚秦昭襄王为什么容不下白起,首先得搞清楚白起的背景。白起之所以在秦国众多将领中脱颖而出,能力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战争屠夫”的外号可不是坐在家里、站在朝堂之上就能得到的。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另一个方面,那就是白起之所以受到宣太后的重用,是因为白起与宣太后同母异父的亲弟弟——穰侯魏冉关系密切,是“铁哥儿们”!是穰侯魏冉向宣太后推荐了白起,才使得白起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和发挥空间。换言之,白起是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人,这恐怕才是秦昭襄王容不下他最大的原因所在。



秦昭襄王诛杀白起时,实际上刚刚驱逐“四贵”、架空宣太后掌握实权不久。作为国家的柱石武臣、“战争屠夫”,秦昭襄王并不愿彻底放弃白起。但是,作为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嫡系,秦昭襄王对白起又是有所保留的,至少他不信任白起。秦赵之战,实际上就是秦昭襄王对白起的试探。让白起挂帅,既可以利用白起的军事才能重创赵国,同时也可以借此试探白起肯不肯俯首听命、为己所用。但是,白起后来的一系列举动彻底葬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和性命。



在大败赵军之后,白起一夜之间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举世震惊。这并没有什么,死几十万降卒对于秦昭襄王而言算不得什么。但是,白起接下来便有些找死了。他大胜之后并不是请示新主子秦昭襄王下一步自己该怎么办,而是直接上书要求乘胜一举灭赵!“你要干嘛就干嘛,当老板我是死人吗?!”实际上,这个时候秦昭襄王已经非常不爽了。但是,白起的思路并没有错,乘胜灭赵是最佳方案。问题是,这应该是秦昭襄王的方略,而不应该由白起做主。这时候,范雎出场了,他看出了秦昭襄王的心思,同时他也不想让白起得了灭赵的首功、盖过自己。于是以秦军疲惫、需要修正为由,向秦昭襄王建议罢兵、接受赵国割地求和。二人一拍即合,秦昭襄王顺势宣布退兵,解除了白起的兵权。



但是,秦昭襄王并没有放弃灭赵的想法,只是想顺势解除白起的兵权而已。白起被解除兵权之后,如果安分守己、随时听召,或许也未必就会丢掉性命。但是,这个时候白起却甩起了脸子,以养病为由,撂挑子不干了!此举又一次刺激了秦昭襄王:“甩脸子、撂挑子!怎么地?我妈跟我舅退休了,我已经用不动你白大爷了是吧?!”但是,直到这个时候,秦昭襄王对白起还只是气愤,并没有动杀心,接下来便是白起找死了。



在解除白起的兵权之后,秦昭襄王重新发起了灭赵之战。但是,赵国听闻白起被免职以后,军心、民心振奋,顷举国之力对抗秦军。同时,魏国、楚国听闻白起被免职也横插一杠子,想要趁火打劫。结果,秦军大败。这个时候,秦昭襄王又想到了白起。但是,白起不干了:“当初我说乘胜一举灭赵你不干,这会儿败了又想要我去收拾残局,我在养病呢,不去!”就这么一拖,拖了三个多月。在这三个月里,秦军接二连三地惨败。最后,秦昭襄王下了死令:“不管你老白是真病还是假病,就算病入膏肓了,抬也给我抬到战场上去!”白起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动身启程……



实际上,到这个时候,秦昭襄王内心已经彻底放弃白起了。白起作为一等一的武将、“战争屠夫”,他就是为战争而生的。对于秦昭襄王而言,白起唯一的作用就是打仗,可是白起不愿意打仗了!那么,留着白起还有什么用?为自己老妈和舅舅撑场子、重新夺权吗?秦昭襄王只是缺一个杀了白起的理由!就在这个时候,范雎再次出场了,他给秦昭襄王送上了需要的那个杀白起的理由!秦昭襄王就坡下驴,在白起刚刚启程不久便派人在半路截住了他,并下令赐白起自尽。“战争屠夫”白起就这样把自己送上了西天,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了自己剑下,死得不可谓不憋屈……这就是秦昭襄王容不下白起的原因。但是,个人认为,这里面恐怕白起自己也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自古君王没有卑鄙、只有需要!白起作为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嫡系,从不肯为秦昭襄王所用时起,他的命运其实就已经注定了……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知道白起是什么人。

白起很会用兵,凭着自己对战争的理解,很快就成为了左庶长。白起率兵攻打伊阙,斩杀韩、魏联军二十四万,活捉了魏将公孙喜,占领了五座城池,白起因功升为国尉。接着白起又指挥秦军渡过黄河,夺取了安邑以东的大片韩国土地。白起升为大良造,率兵进攻魏国,攻克了大小城邑六十一个。

五年后,白起攻打赵国,拿下了光狼城。’

七年后,又拿下了鄢、邓五座城。

秦昭王二十九年,占领了楚国的郢都,楚王被迫向东逃难,白起因此被封为武安君。

以上可以看出白起打仗是攻必克,战必取,百战百胜,白起对战争的指挥艺术达到了巅峰,六国听到白起的名字是闻风丧胆。尤其是秦、赵的长平之战,白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仗斩杀赵国四十五万人,赵国从此一蹶不振,退出了和秦争霸的行列,从此以后,秦秋风扫落叶般的灭六国也只是时间问题,白起立下了赫赫战功。

知道了白起的战功,再来回答问题就容易多了。

白起原本想趁胜灭掉已经成惊弓之鸟的赵国,可白起的功劳太大,引起了秦宰相范睢的嫉妒,眼看白起的功劳就要反超自己,这是范睢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于是,范睢给秦昭襄王建议同意赵国割地求和,白起知道是范睢的主要,从此和范睢就有了矛盾。

同年九月,秦王后悔了,派王陵进攻赵国,但很不顺利。秦王增兵,王陵还是没有拿下赵国,并损失了不少人马。秦王想让白起代替王陵进攻赵国,白起推辞说“邯郸已经不易攻克了,各国联合起来抗秦,形式已经和过去不一样了。还是不要进攻赵国了。”秦王一看自己说不动白起,就派范睢去请白起,白起始终推辞不去。

秦王没有办法,只好派王龁代替王陵,进攻了九个月仍然没有拿下赵国,而且秦军伤亡很大。白起私下说“秦王不听我的话,现在怎么样呢?”秦王听到了白起的话很生气,马上派白起奔赴前线,可白起推辞有病,范睢再次请白起出山,白起仍然不干。秦王大怒,免掉了白起武安君的封号,削为平民,并发配到阴密去。这时候,各国联军进攻秦国,秦王焦头烂额。并命令白起马上动身,不准在咸阳滞留。

白起动身时间不长,秦王与群臣商议道“白起对于流放耿耿于怀。”并马上派人给白起送了一把剑,叫白起自杀,白起长叹一口气说“我究竟犯了什么罪到了这个地步?我是该死的,长平之战我坑杀了已经投降的赵卒几十万人,有这一条,我早该死了。”说罢,横剑自杀,一代名将,就此告别了历史舞台。

白起死的非常可惜,是因为白起身为将军,把握稍纵即逝的战机肯定强于秦王。白起给秦王的建议有他的道理,赵国经过长平之战的惨痛教训,上下一心空前团结。各国也已经看出来秦国的狼子野心,为了对付秦国,各国已经联合起来共同抗秦,局部战场上已经把秦国的军队赶到了函谷关,秦国已经失去了灭掉赵国的最好战机,即便是白起挂帅也不一定能扭转乾坤,这一点,白起比秦王看的更清楚。作为一国之君的秦王,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三番五次的来请白起出兵,已经给足了白起面子,但白起把军人的名誉看的比生命重要。但秦王的权威也不容挑衅,当两者发生矛盾时,悲剧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白起必须死,不是秦王容不下他,因为,白起不是一般人,他是一个让六国噩梦不断的人,白起不死,秦王永无宁日。

司马迁评论白起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于应侯。就是说白起分析敌情天下无敌,可是却逃不脱范睢对他的陷害,非常的可惜。


智者无疆风清扬


我们先说说白起这个人,不可否认他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战功卓著,在整个中国战争史上都是光辉璀璨的,被称为“战神”;另一方面,白起因为在长平之战坑杀赵军四十五万饱受谴责,又被称为“杀神”、“人屠”。他出身低微,却凭借战功一路高升,爬上了秦国军功爵的顶端,被封为武安君,一生大小70余战,从未有败绩。

就在长平之战胜利后,他正要趁胜追击攻破邯郸,范睢听了苏代的说辞之后,担心白起官位盖过自己,就鼓动秦昭王撤军回城。秦赵两国的战争可以说是当世两个豪强的争霸战,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因此都已倾全国之力,谁都输不起,此时撤军给予了赵国喘息的机会,从而错过了一举攻灭赵国的最佳时机。因此,白起与范睢也结下了仇怨。

之后秦又发兵,使王陵攻赵邯郸,此时白起有病,不能走动。王陵战局不顺,损失惨重。白起病愈,秦王欲以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对秦昭襄王分析利弊,建议不宜攻赵。

秦昭襄王不听劝阻,又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再次围攻邯郸,久攻不下。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伤亡惨重。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秦昭襄王听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后范雎再次请求,仍称病不起,并未立即启程。三月后,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秦昭襄王更迁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动身。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按理说,此时的白起可能真的是伤病缠身,不负当年之勇,因为年纪确实也挺大了(关于白起的年纪,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从时间轴来看,也差不多七十来岁,在当时那个年代确实也算个寿星了)。可为什么秦昭襄王还是容不下这么一个老头子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1. 功高盖主。秦国是个严行军功爵制的国家,作为将领,白起拔城过百座,杀敌逾百万,按例赏赐,秦国将封无可封,总不能直接把王位给你算了。因此,与其说是秦昭襄王听信范睢的谗言,在长平之战后退兵,还不如说这就是他自己的想法,不仅范睢忌惮,他自己也忌惮白起功勋威望太高,只是他们想得到一块儿去了。

  2. 情商太低。白起一生傲气,从不懂得弯腰,毕竟你是臣,他是君,你的建言不管他听与不听,最终决策权还是在君主,虽说是失利了,但也并非是万劫不覆,你再说个风凉话,那谁受得了,昭襄王我不要脸啊。
  3. 矛盾激化。秦国取得了几次大胜,野心勃勃,大有一举拿下六国的架势。但是我前面也说过,几次大规模的战争虽说是胜利了,秦也是举全国之力,耗损巨大,况且已经错过了一举灭赵的最佳时机,其他五国也有所防范,必将倾力共同抗敌。所有人都被胜利冲昏头脑,只有白起能冷静分析形势,一次次的事实都证明了白起的英明,同时也恰恰证明了秦昭襄王的愚蠢。但作为君王,我怎么可能是愚蠢的,在这一点上他与范睢及其他将臣又想到一块儿去了,我们都没错,错的只可能是你白起。而且他又多次抗命不遵,前线又不断失利,所有的矛头只有都指向他。昭襄王及众臣我们都不要脸啊!

因此,一代名将白起很窝囊得死在了自己人手上。而秦国的统一大业,也被生生推迟了几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