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藩失天下:浅析被忽视的建文帝改革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与世长辞,皇太孙朱允炆登基继位,改年号为“建文”,开启了短暂的建文时代。

这位年轻的君主,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满怀抱负的想要开创一个不同于祖父的崭新时代。洪武朝恐怖、凝重的政治空气让他窒息,他想要的是一个祥和、繁荣的朝政。

没有太多犹豫,他一当上皇帝,马上就着手进行改革。

01

朱元璋以武力夺取天下,他重用武将,大肆分封武将功臣,使朝廷上下弥漫着尚武之风。他采用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科举却几度中断,“洪武三年,开科举……至六年,则 又 罢 科 举 …… 于 是 罢 科 举 者 十 年……”。

洪武年间,南京贡院军事衙门大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作为朝廷文官之首的六部尚书却只是正二品。《大明律》还规定文官不许封公侯,鉴于此项规定朱元璋的主要谋士刘伯温仅封了个“诚意伯”,武将功臣封王拜侯者却大有人在。

凡此种种,真实地反映了朱元璋的洪武时代“尚武”、“重武”的态度。

削藩失天下:浅析被忽视的建文帝改革

这样的高压政治环境下,文官们都十分谨小慎微,生怕以一言获罪。皇太孙朱允炆自幼生活在儒臣中间,对此感触良深。他一即位,就确立了与祖父迥异的年号“建文”,开始着手进行改革。

改革初期,建文帝就下令提高文官的政治地位:六部尚书升为正一品官员,太仆寺寺丞旧六品提升为五品官员,各布政司布政使从二品提升为正二品官员等等。他还重用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文人作为智囊团,为自己出谋划策、处理政事。

削藩失天下:浅析被忽视的建文帝改革

建文帝还下令兴办学校,大开科举考试,扩大儒学教育,加强国子监和翰林院各项职责和人员的合理编排。要求遵循古礼《周礼》行事,并下令要求荐举优通文学之士,授之官职。

文官地位的不断提升,间接打开了言路,有利于君主获取更多的意见和建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文官之治,从而削弱了将军们、皇子们的权势。

然而建文帝过于器重文官,又逐渐出现重文轻武的局面。众多文人只会纸上谈兵,并没有实战经验,建文帝过于重用文人,导致没有可堪重用的武将,在与各藩王交战时也就难免失败了。

02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至少在其初年,始终以严刑重典治国,他认为: “法严则人知惧,惧则犯者少,故能保全民命。法宽则人慢,慢则犯者众,民命反不能保。”所以这时的刑法十分残酷,条令十分严苛。

《明会典》卷一七三“罪名一”条载: “洪武初年定真犯死罪条目达六十五条。”并不断以诰或榜文的形式增加条令法规,都是十分苛刻的规定。1397年在收录了大量诰和榜文,并综合之前的法典条令后,形成了一部极其严苛的法典———《大明律》。

削藩失天下:浅析被忽视的建文帝改革

建文帝还是皇太孙时,就曾向朱元璋请求更定过严的律例七十三条: “初,太祖命太子省决章奏,太子性仁厚,于刑狱多所减省。至是以命太孙,太孙亦复佐宽大。常请于太祖,遍考礼经,参之历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七十三条,天下莫不颂德焉。”

建文帝即位后,更是力图改变这种严刑治国的局面。

他对刑官说: “《大明律》,皇祖所亲定,命朕细阅,较前代往往加重。盖刑乱国之典,非百世通行之道也。朕前所改定,皇祖已命施行。然罪可矜疑者,尚不止此。夫律设大法,礼顺人情,齐民以刑,不若以礼。其谕天下有司,务崇礼教,赦疑狱,称朕嘉与万方之意。”

建文帝的仁政,使洪武年间的一些冤假错案得到了更正,一批无辜官吏重新获自由,大批流放的人员返回了家乡。

03

官员秩级和行政设置上,建文帝也作了许多变更。

官员秩级上,建文帝将六部尚书从正二品提升为正一品,以提高其事权,从而也提高了外廷官员的地位。另外,在尚书之下增设左、右侍中各一人,位在侍郎之上。以前,六部下属诸司的名号之前都有“清吏”二字,建文帝命将这二字除掉。

洪武初置御史台,洪武十三年改为都察院,掌纠幼,与刑部和大理寺合称三法司。洪武时以严刑峻法打杀臣僚,都察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朱元璋加强专制皇权的得力工具。

削藩失天下:浅析被忽视的建文帝改革

建文帝将之改名为御史府,都御史改为御史大夫,除了名称的改变以外,也是建文帝宽刑省狱和注重教化的反映。建文时的御史府“专纠贪残,举循良,匡政事、宣教化为职”。

方孝孺在《逊志斋集·御史府记》中说:“囊者,法吏执刑刻深,犯者滋众……今上以德养人,群生喜悦,讼者衰止,复古官名以修善政……使黎民醇厚如古代时”。这表明,建文帝更改官署名、职官名,也寓有宽刑之意。

另外,建文帝“用方孝孺等议”,许多官名,品级“仿《周礼》更定”,将殿阁大学士去掉“大”字,通政使司改为通政使寺,大理寺改为大理司,詹事府增置资德院,翰林院复设承旨,改侍读、侍讲学士为文学博士等等。

削藩失天下:浅析被忽视的建文帝改革

建文帝还合并了许多州县,裁减了大批冗官冗员。有人据《建文朝野汇编》诸书统计,在建文帝在位的短短四年间,撤销县39个、州9个,另撤销巡检司73个、河泊所49个、递运所41个。与此同时,一些州县的同知、吏目、推 官、知事、垂薄等官吏也被裁减,仅府、州、县学的训导即被裁减104个。

建文帝对职名、殿名也进行了诸多变更。例如,六科给事中都改名为左、右拾遗,显然带有复古的色彩。建文二年八月,因承天门发生火灾,建文帝诏求直言,按照方孝孺的建议,改谨身殿为正心殿,午门为端门,端门为应门,承天门为皋门,前门为路门。

但从建文帝对官制的诸多变革来看,除了裁减冗官冗员有些实际意义以外,其他的大都没有什么实际效果。

04

建文帝在经济方面也进行了诸多改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轻赋敛和行井田。

洪武年间,江浙一带的田赋较其他地区为重,尤以苏松为最。第一是经济方面的原因,自唐中期以后,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江浙一带逐渐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朱元璋为了扩大税源,有意加重这些富庶地区的税负。另外,江浙一带官田比较集中,而官田的税额重、租率高、租课合一,数额一般比民田高出数倍,有的甚至近十倍。

洪武年间,有户部官员向朱元璋建议,使官田和民田税则划一,在税收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均平赋税,遭到朱元璋的斥责,有人还因此掉了脑袋。为此,朱元璋明确规定:“浙江、江西、苏松人毋得任户部。”他的用意十分明显,就是为了防止这些地方的官员出于地方观念而更改税则。

削藩失天下:浅析被忽视的建文帝改革

第二是政治方面的原因,江浙原来是张士诚的地盘,朱元璋夺取天下的时候,这里的人们极力支持张士诚,对朱元璋多有讥讽,朱元璋恼怒已久,所以有意加重赋税。明人祝允明写道,朱元璋“愤其城(苏州)久不下,恶顽民之附寇,且受困于富室,而更为死守,因令取诸豪族田簿,付有司,惮如其数定税。故苏赋特重,惩一时之弊”。

朱元璋的做法,大大加重了耕种官田的一般民户的负担,阻碍了江南经济的正常发展。当地老百姓不堪重赋之苦,有的逃亡,没有逃的也多有通欠。

针对种种弊端,建文帝下诏:“江浙赋重,而苏松准私租起税,特惩一时之顽民,岂可定则以重困一方?宜悉与减免,照各处起科,亩不得过一斗。田赋既均,苏松人仍得任户部。’这大大减轻了当地人民的负担。

削藩失天下:浅析被忽视的建文帝改革

不准苏松人官员进入户部的规定,这时也得到了纠正。建文帝还采取了一些调整赋税和减轻老百姓负担的措施,他即位当年年底就诏谕全国:“赐天下明年田租之半。”全国老百姓都能少交一半租赋,这是很得民心的惠政。

经济领域的改革中,建文帝受人议论较多的问题是推行井田制。这种制度带有一种理想主义色彩,在实践中很难行得通。西周时是否认真实行了这种制度,后人也多有争论。后世的封建王朝不时有人提出要推行这种制度,但都以失败告终。

建文帝是儒家思想的信徒,他把恢复井田制看成是儒家的崇高理想。在大儒方孝孺的建议下,他把恢复井田制作为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方孝孺的说法,实行井田制是推行儒家仁义的基础,“不行井田,不足以行仁义”。

这种理想不可谓不美妙,不可谓不诱人,但就是脱离实际,在实践中行不通。

05

朱元璋时期分封的藩王有秦、晋、燕、周、楚、齐、湘、鲁、潭等,诸王皆手握重兵、骄逸不法,他们拥有军队“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岁禄万石,府置官属”,实力十分雄厚。

朱元璋统治时期,诸王不敢表露的觊觎皇位的心思,但在《明通鉴》所述的“蓝玉案”中记载,蓝玉对懿文太子说: “燕王在国,阴有不臣心”,孟森评价道: “燕王之不能为少主臣,由来久矣”。

朱允炆即位之前也对藩王势力心存忧虑,朱元璋分封诸王后曾对朱允炆说: “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朱允炆却回答说: “虏不靖,诸王御之; 诸王不靖,孰御之?”朱元璋沉默良久。

削藩失天下:浅析被忽视的建文帝改革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薨,下遗诏曰:“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师。”以保证皇太孙能够顺利的继承皇位。朱允炆即位后,在诸王府设立了宾辅,以加强对藩王的监察,但诸王势力雄厚,他不能不感到芒刺在背,削藩势在必行。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不废一兵一卒,却削弱了藩王势力。但王莽篡权之时,却因为没有可以与之对抗的强大诸侯势力,导致皇城易主,所以削藩的利弊需要充足的考虑。

削藩失天下:浅析被忽视的建文帝改革

建文帝在黄子澄和齐泰的辅佐之下进行削藩,经过齐、黄的分析,决定先削周王。这时周王次子传其有意谋反,所以着手削周,连坐齐王、湘王、代王、岷王。这五王除了湘王自焚,其余的要么入狱,要么被废除藩王的称号。

燕王虽按兵不动,但是建文帝的所作所为尽在眼中,更加坚定了谋逆的决心,他加紧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为战争做准备。黄子澄和齐泰这时主张进军燕王,建文帝却十分犹豫: “朕即位未久,连黜诸王,若又削燕,何以自解于天下?”

但在当时的形势下,削燕不可避免,建文帝于是命令李景隆率军征燕,朱元璋遗留下来的基业尚在,燕王的军事实力其实无法与朝廷相比。然而燕王朱棣骁勇善战,富于战略战术,建文帝却重用文人,战场上缺乏可用的武将。

削藩失天下:浅析被忽视的建文帝改革

1399年,燕王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靖难之役遂起。战争一触即发,建文帝居然还告诫将兵: “过去萧绎举兵入京,发令部下: ‘一门之内,自极兵威,不祥之极’,今你们将士与燕王对垒,务必体会我这意思,不要使朕背杀叔父之名。”

建文帝的旨意在那,将士们犹如自缚手脚在作战,燕王先后打败耿炳文和李景隆所率领的军队,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如果长期僵持打消耗战,燕王的很难耗过朝廷,但朱允炆性情仁厚,顾及叔侄之情,没有主动向燕王进攻,加上有宦官向燕王告密,1402年时朱棣立即转变战略战术,直接挥师进攻南京都城。

南京城破,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去向。朱棣即位后,对建文一朝的史料记载大量焚毁,大肆诛杀建文朝的官员,抹黑建文帝,建文帝的一切改革也就因此终止。

小结

中国历史上几个盛大的王朝,开国帝王死后大都会经历一个短暂的动荡期,经过二代、第三代的调整和改革,国力才趋于强盛。建文新政虽然失败了,但它却给后世提供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建文帝一改明太祖时的重武轻文,重用文人方孝孺等人,激起了文人参政的热情。对洪武时期严苛的法律进行了修改,宽刑省狱,减少杀戮,意图以仁治天下。他还减少江浙地区的赋税,体恤、教化百姓,颇得民心。

但他锐意复古,实行井田制、改革地名官名,这些措施都没有实际意义,只是为改而改,各种各样的革新措施频频出台,很多重要措施并未得到认真落实。 削藩这件事也没有等待合适的时机、采取正确的策略,反而避重就轻、打草惊蛇。

燕王起兵反叛后,他惊慌失措,策略连连失误,再加上用人不当,最后终于丢了皇位。于是,他的那些颇有意义的革新也就付诸东流。


参考文献

1.论建文新政,晁中辰;

2.论建文改制,尚立娜;

3.试析建文帝改革措施,齐春宇。

削藩失天下:浅析被忽视的建文帝改革

1.您的点赞、分享、打赏,是作者判断读者是否喜欢的标准。作者会根据读者的反馈,倾向性的写内容。
2.如果看到喜欢的文章不反馈,作者就不知道你喜欢什么,以后可能再看不到同类型的文章哦。
3.读到喜欢的文章,一定要让作者知道,这样会有更多您喜欢的内容。
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点赞、分享、打赏支持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