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看不起司馬篡魏,而又默認曹丕篡漢這一事實?

歷史一書生


這的確是一個很諷刺的事情,不過這個問題的確有討論的價值。本質上都是謀反篡位,為什麼曹家就要比司馬家名聲好得多呢?

既然要對比兩者,那麼分析之前,我們不妨費些口舌先把兩個人篡權的過程簡述一下,方便比較:

首先是曹丕篡漢,公元220年10月,漢獻帝劉協在百官聯名上書的“勸諫”下,最終宣佈退位並將皇位讓給曹丕。曹丕在此過程中故作推辭,在“三讓”之後答應接管皇位。同月,曹丕稱帝,立國號大魏,定都洛陽,自此歷經一百九十多年的東漢王朝徹底拜拜了。

其次是司馬氏篡位,曹丕在位期間司馬家還不成氣候,是曹丕為了抵抗蜀漢的入侵把大權交給司馬懿。可以說司馬懿是曹丕一手提拔起來的,當然這個前提是曹丕、曹植爭位之時司馬懿是站死了曹丕這邊。

但是曹家這幾任皇帝死的都太早,繼任者年少,作為託孤大臣的司馬懿和曹真、曹爽開始政治鬥爭。曹氏核心成員逐漸不滿司馬懿獨攬大權危及皇權,可以說在曹芳即位後司馬懿過了一段非常難受的日子。最終在曹芳和曹爽離開洛陽去高平陵掃墓的時候,起兵政變控制都城。在這場政變中司馬氏把曹爽、曹羲、曹訓、何晏等曹氏核心成員連根拔起,也是這場政變打下了司馬氏篡位的夯實基礎。

但是有一點我們需要講清楚,司馬懿儘管清除了以曹爽為首的曹氏宗族,可司馬懿依然是魏臣。司馬懿和曹操差不多都是在排除異己的過程中,給自己的後代鋪好了謀篡的道路。司馬懿和司馬師相繼去世後,司馬昭廢了曹芳扶持傀儡曹髦上臺,咱們常說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曹髦說的。最終不甘坐等死亡的曹髦選擇主動出擊罷黜司馬昭,得到消息的司馬昭派兵截殺,皇室成員說殺就殺,曹髦也英勇戰死。也可以看出此時的魏朝和當年的東漢已經沒什麼本質的區別了。司馬昭死後,司馬炎繼承晉王,在朝中大臣的默許下讓魏元帝曹奐讓位,順理成章的成為晉朝的開國皇帝。

可以看出,曹篡漢和司馬篡魏基本上流程是差不多的,但是還是有些地方不一樣。我們就通過對比兩者有差別的地方來分析問題所在,那麼咱們回到問題,為什麼兩個家族同樣是篡位奪權,但是曹氏就要比司馬氏更能得到人們的認可呢?

一、先看奠定基礎的曹操和司馬懿兩個人,這就很明顯了,司馬懿是曹操的臣,司馬懿可是兩朝託孤重臣。在我們眼裡,司馬懿發動政變的過程不忠不義,對不起“託孤大臣”這四個大字。排除異己可以理解,但是方式不是僅有屠殺這一個選擇。即便是曹爽排擠司馬懿,也沒有說非要治他於死地,司馬懿的所作所為已經嚴重威脅到皇室的地位。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覺得司馬懿是偷偷摸摸地竊取政權,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忠義”二字看得十分重要,不然我們為什麼如此推崇關羽?

這是我們排斥司馬氏最重要的一個原因,為臣不忠。

二、可能有人說了,曹操嚴格來說也是不忠啊,那就得看下一代的對比了。我們再看曹丕和司馬昭這兩位,曹丕實為篡位,但是人家表面工作做得好啊,人家在劉協面前那可是畢恭畢敬。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確實是群臣上疏讓劉協退位,劉協也確實是禪讓給曹丕的。更關鍵的是劉協死後,人家曹丕那是哇哇大哭,心裡怎麼想的先不說,演出來確實有模有樣。

再看司馬昭,都傳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種話了,還是皇室成員說的。這兩者一對比,能一樣嗎?曹丕是三讓三推”委屈“的當皇帝,司馬昭是廢了立,立了殺,殺了再立。司馬昭的演技太拙劣了,野心都蓋不住了,幹著不忠不義的事,面子工程還沒做好,不被罵才怪呢!

三、除此之外,更重要的近現代的文學影視作品對人物的刻畫根深蒂固,無論在《三國演義》、《新三國》還是其他三國題材的作品中。司馬氏所扮演的就是這樣一個竊國卑鄙小人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一提到竊國,大多數人都先想到司馬懿,其實司馬懿連皇位都沒坐過。這就是筆桿子的力量,刻在人心上的成見,而且這種往往是人們最難以逾越的。

其實我們仔細琢磨琢磨,曹氏和司馬氏的所作所為有什麼本質區別呢?不都是篡位奪權嗎?可是咱們自古以來的人情就是這樣,虛偽的面子上的周旋比明目張膽的我行我素就是有很大的區別。

就像過年大人給小孩子壓歲錢,小孩越是一個勁地推脫大人就越是誇小孩懂事,可是小孩大人心裡都懂,有錢誰不要?

當然,更重要的是,曹魏雖然沒能大一統,但是一直在努力中,而司馬氏的晉朝,導致了外族第一次入侵。包括後來的金朝、元朝、清朝等,也都是在這期間埋下的隱患啊……

就個人情感來講,楊角風對曹操很欣賞,對司馬懿,不太感冒,或許這也是一個原因吧!


楊角風發作


這其實要分兩頭說。

要按古代的道德觀點,曹氏篡漢和司馬篡魏一樣都是道德敗壞。不用等多長時間,五胡十六國時,石勒就說過:像曹操、司馬懿這種欺負孤兒寡婦奪天下的行為,實在讓人瞧不起。不是大丈夫所為。

但就算同樣捱罵,被罵的程度也有輕重之分,主要是司馬一家的吃相太過難看。魏國代漢是和平交接,曹丕封漢獻帝為山陽公,政治權力雖然沒了,地位卻捧得非常高。晉國代魏的過程中,直接殺了一個皇帝,還是當街捅死。不僅是大逆不道,而且沒有任何掩飾的餘地。

同樣是比爛,司馬氏這邊要爛得多了。

要按現代的道德觀點,那就很簡單了。曹丕代漢時,所謂的大漢天下,基本都是他老爹曹操東征西討打下來的。司馬懿則只不過是魏國的一介臣子罷了。

如果沒有曹操,天下“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說不定還要亂上幾年。曹操可以說有中興社稷之功——雖然最後興到自己家裡去了。

司馬懿呢,雖然也是重臣,戰功赫赫,但當時魏國少了他,照樣也還是強於蜀國吳國,照樣也能夠統一。司馬懿並不是那麼不可或缺的。

現代人不必講什麼忠君觀念,咱們講究的是做多大貢獻,得多大回報。魏國地盤既然是曹操打下來的,那他揣到自己兜裡也無可厚非。而晉朝的天下可不是司馬家一手締造的,你要據為己有,那就是巧取豪奪。


北門猿


很簡單啊!

1.東漢末年,刺史,太守,州牧,豪強,黃巾等混戰。

曹操的地盤兗州可是四戰之地,但是地盤是魏武帝一刀一槍幹下來的!

孤身一人獻刀刺董卓,追擊遇到徐榮差點喪命,濮陽攻呂布之時,要是抬頭就差點被呂布斬頭了,宛城戰張繡之日;差點就全場jj了,赤壁遇周郎,差點回不去了,華容逢關羽;演義裡就在關羽一念之間,割須棄袍於潼關,奪船避箭於渭水,那一次不是生死之間。爭奪天下,就是這麼兇險!

司馬家呢!

創業比曹操起點好多了!在曹操創下的盛世裡創造自己的盛世!

2.司馬家和曹家夏侯家的鬥爭。

司馬家3000死士,這是什麼概念,任何一個皇帝知道那個手下有3000死士都知道這人要造反啊!

司馬家處於弱勢的時候,沒什麼重要的人死亡,曹爽一方也沒有逼死誰。

司馬家強勢的時候,得裡,騙曹爽投降還身死族滅,夏侯家幾乎跑了個乾淨。諸葛家的狗也死了!五子良將後裔,樂綝,張虎是怎麼死的!

許褚的兒子,許儀就因為一場先鋒失敗就斬頭????確定不是殺雞儆猴?

曹芳說廢就廢。和獻帝的哥哥少帝一樣!

曹髦,有點血性,知道拼不過也要拼,在不拼估計在滅蜀之前曹魏就得被篡位。結果,愣頭青成濟傻傻的成為了第一個大庭廣眾之下殺皇帝的。是個人都知道成濟是司馬家的人。

司馬家可以說一直在背信棄義。

3.遼東之後的處理情況。

司馬家確定不是zz嗎?以為三代之後才開始降智嗎?

不,這可是司馬懿主導的!

打完公孫康這個遼東軍閥後,為了防止在有軍閥出現,就把當地的漢民殺個衰落????然後給胡人佔領了幾百年。

這就像是,地方軍閥抵抗中央帝國,中央帝國把地方軍閥殺了個乾淨。大把的土地給交給敵國佔領。自己人太多怎麼辦,殺個乾淨讓敵國好好佔領。唐朝節度使打下對方的地盤會這樣做嗎?

4.搞了個亂世,不同尋常的亂世。這是最主要的,你們起家在怎麼不堪,在背信棄義,起碼搞出個盛世吧!

結果

史上第一個失去中原的王朝,抱歉你們是王朝,不值得我稱為帝國。

保護衣冠,你們還有大功了?這他喵的不是你們應該的嗎?魏武帝沒有殺你們,宋武帝來殺光司馬。

皇帝殘暴也好,荒淫也罷,只要在他治下老百姓活的好就是好。


開心笑客


真讓人失望,一堆所謂的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沒一個答到點上的。

兩者雖然都是篡位,雖然都走了禪讓這一步,區別主要在於:

  • 曹家的天下是曹操自己打下來的,漢獻帝的天下本來就已經被諸侯瓜分,早就不存在了,曹家篡的實際上是曹家自己的天下。而司馬家是真真正正的篡位,是竊取別人的東西,司馬家是真正的偷

  • 曹家沒有殺害漢帝,雖然逼死了漢獻帝皇后,但畢竟與弒殺皇帝是兩回事;而司馬家卻實實在在弒殺了曹魏末帝、高貴鄉公曹髦:
漢晉春秋曰:帝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太子舍人成濟問充曰:“事急矣。當云何?”充曰:“畜養汝等,正謂今日。今日之事,無所問也。”濟即前刺帝,刃出於背。

弒君本就是大罪,而如此肆無忌憚的在公眾場合直接弒君,而且是“刃出於背”,直接捅了個對穿。這可把司馬昭嚇了個半死。

這件事情的直接後果是本已經箭在弦上的篡位行動不得不暫時中止,而且不得不將那個莽撞的太子舍人成濟二愣子推出去,當了替罪羊。

而這裡還出了一個滑稽的醜聞。據魏氏春秋記載:

成濟兄弟不即伏罪,袒而升屋,醜言悖慢;自下射之,乃殪。

簡單翻譯一下,明明是司馬昭寵臣賈充指示,明明是司馬昭的旨意,卻把成家兄弟當了替罪羊。成濟兄弟不服,袒胸露乳,爬上屋頂破口大罵,使得司馬家弒君的醜聞傳了出去,惱羞成怒之下,司馬昭下令自下而上將成家兄弟射殺。

這使得之前司馬昭為了掩蓋弒君所做的一番表演完全成了笑柄。而且也使得司馬昭的皇帝夢化為泡影。

司馬昭後來之所以急於滅蜀,是想以軍功來為自己背書,以洗刷弒君的汙點。但滅蜀雖然成功,但司馬昭已經來不及登基了,不久就死了。所以最終當皇帝的變成了他的兒子,晉武帝司馬炎。

也就是說,都是篡位,曹魏搞得還是好看得多的,至少照顧了雙方的面子。

最後有一點也非常重要,就是曹魏留給司馬家的是一個不斷強大的政權,最終司馬炎能夠一舉掃平吳蜀,統一天下,其基礎其實都是曹家打下來的,所以曹家帶給司馬家的是榮光。

而司馬家篡位以後,就是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帶給華夏百年的苦難。這兩者相比,你覺得大家理解曹魏代漢而鄙視司馬家,有什麼不對的嗎?


江上一峰青


只能夠說曹丕有一個好爹,司馬懿沒有,司馬懿沒有趕上一個好的時代。

整個中國北方統一的最大工程是誰?是漢獻帝嗎?不是漢獻帝反而在那裡推波助瀾,真正能夠統一中國北方的最大工程是曹操,曹操起身於宦官之後,而且白手起家,打下了一個諾大的江山。對於所有人來講,曹操不僅是一個大臣,不僅是一個漢室忠誠,而且還是一個創業者,你說他是一個開國之君,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畫上等號。

也正是因為曹操的特殊歷史作用以及曹操在中國北方安定之中所起到的決定性的作用,所以曹丕篡漢大家都看作是曹丕拿回自己老子理所應當拿到的東西。

當然從漢獻帝的角度上來講,他這個皇帝當的也不夠稱職,自己是董卓臨時立起來的一個皇帝,面對關中地區西涼軍閥的互相內戰,他一點阻止的辦法都沒有,而且還要蹭吃蹭喝,曹操把它放到許多漢獻帝,為什麼答應?就是因為沒吃的了,沒有東西可以花了,所以他跑到曹操那裡去蹭吃蹭喝。

面對曹操這樣的權臣,你要是一個以開明一點的地方,你怎麼著也得等他先把戰亂給評定了再說,但是漢獻帝卻表示自己不作就會死,光是對付曹操的那些破手段,來來回回都好幾種,曹操如果不是一生小心翼翼小心謹慎恐怕早就成為了織田信長的前車之鑑,所以說大家在看漢獻帝看曹操的時候,都就會覺得一個確實應該被廢,一個確實應該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

相比較於曹操,司馬懿當然一方面能力不如曹操,曹操是屬於那種破局,他是沒有機會創造機會也要上,因此他打敗了呂布,(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打敗了袁術,打敗了袁紹,統一了整個北方,他如果像司馬懿那樣畏首畏尾束手束腳,他根本就沒有機會,而司馬懿就是屬於那種保守型人才。

如果說實力比他強司馬懿乖乖的俯首稱臣,如果實力比他弱,他就反過手來反客為主,他和曹操不同,曹操有機會能抓住機會,沒機會也能抓住機會,司馬懿是沒有機會,那就是沒有機會,我就不願意去奮鬥了。

而且司馬懿對於整個中國北方的作用,不如曹操多,更像是一個撿現成兒的人,曹操費盡心血打下來一箇中國北方自己都還沒享受到被司馬懿這些給搶了,這是什麼?這是搶錢的行為,所以大家一致譴責司馬懿家族搶奪曹魏江山這件事。


漩渦鳴人yy


董卓進京,獻帝淪為傀儡時,曹操相較於諸州郡刺史太守等等而言,還是個不怎麼起眼的小角色吧?

然後曹操散家財,興義兵時,漢室實際已名存實亡。諸侯各據州郡,除了做個形式之外,誰還會真的把皇帝當一回事?

而老曹身經百戰,幾歷生死,涉險被創,終於掃平諸侯,使得北方重歸一統,人民得以休養生息。如曹操自己所言“天下若無有孤,又不知有幾人稱王”

所以,曹家天下,實則是自己白手起家、九生一生的打下來的,無可非議。曹魏立國,這不是謀反,乃漢失其鹿也。

而司馬家族,則完全是仰仗曹魏的雄起而成長起來的,且司馬懿身為四朝勳臣,發動政變,這就是赤裸裸的篡位~而且,篡位了也就篡了,畢竟要有本事與名望,才能篡得了位的。但事後誅滅曹爽三族之殘忍,就讓後人詬病了!

不過,話說回來,曹爽亂政,十年間,恣意妄為,使得魏國元勳重臣們紛紛離心,還有希望司馬懿出來執政的,很多,有好多人,都站在司馬懿這邊。司馬氏代曹,也是大勢所趨。

歷史上成王敗寇,惟能力與實力而已!




風去了無痕D


按照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道德理念,曹丕篡漢和司馬篡漢都是道德敗壞的行為。如五胡十六國的石勒說過,如曹操、司馬懿這一種欺負孤兒寡母的行為,實在令人看不起,不是大丈夫所為。但是,很多人看不起是司馬篡位,對曹丕篡漢卻採用默認的態度。原因也就在於這些:

曹家天下是自己謀取的,司馬篡魏是竊取

曹丕雖然是篡漢,卻是繼承老爸曹操祖業基礎上一種謀取政權。謀取,就是一種名正言順。當時,東漢末年皇帝已經失去了對天下的控制,曹丕的老爸——曹操面對也是一個繽紛馬亂的世界。曹操最大的功勞,就是幫助東漢王朝,平定北方封建割據勢力的叛亂,統一了北方,使北方百姓安居樂業。雖然老爸曹操打著挾天子令諸侯的旗幟,卻平息各個地方諸侯的混戰,對東漢統治也是一個貢獻。所以,曹魏政權代替漢,也是一個勃勃發展的新王朝代替一個衰落的舊王朝,也是一種天經地義的事情。普通老百姓和臣民不會有太多的異議。

但是,司馬篡魏就是不一樣。當時魏國政權比較穩定,弱點就是上任皇帝曹芳年幼,需要強臣來輔助統治。司馬懿就在強臣弱主的環境中,發動一場循序漸進的政變,就如同偷雞摸狗一樣,是一種為世人鄙視的篡奪政權。這一種欺負孤兒寡母的行為,是篡奪,名不正言不順,所以一直都被後人所鄙視。

司馬懿奪取政權,是在狡詐和欺騙基礎上,對曹魏政權也沒什麼功勞與貢獻。說白了,就是依靠自己活得比別人長,熬死了曹操曹丕叡和同時期的其他大臣,利用年齡優勢積累人脈,裝瘋賣傻奪權政權,給人感覺就是不勞而獲,是一種小人的卑鄙手法。

司馬篡漢,違反漢朝知恩圖報的觀念

漢朝流行的道德理念,就是知恩圖報,厭惡一切忘恩負義的行為。曹操雖然在東漢末年是朝廷的大臣,但也是一個小的官職——典軍校尉。之後,他憑著自己努力,一步步發展壯大,在東漢末年混亂社會形勢中創造一番事業,成就不是來自於東漢朝廷的恩惠。

但是,司馬懿的成就和地位都來自於魏王朝的提拔。當司馬懿被曹操徵召之後,一路官運亨通,升官至太傅,為兩朝顧命、四代老臣,一直受著魏國額恩典。在漢朝時候,社會流行的道德理念就是知恩圖報,官場流行是提拔之情,對於提報自己人應該報恩。但是,司馬家卻是違背這個道德理念,受著魏的恩卻篡奪魏的政權,這一種忘恩負義的行為與曹家靠自己本事打下江山是完全不同的理念。

最令後人痛恨的是,勝利的司馬懿沒有寬容的姿態,以貓戲老鼠的方式報復對自己有恩情的曹魏後人,品德實在是低劣。如司馬家對魏少帝曹芳是非常苛刻的。在他被廢黜之後,不僅殺了曹芳的皇后張氏,還強他的貴妃刑氏配給孫壹,極其羞辱一個皇帝的尊嚴。之後,司馬昭更是歹毒,派人殺了魏帝曹髦,只拋出成濟兄弟這兩個小卒來做替罪羊,如此刻薄,手段如此毒辣,在歷史上也是很少見的。這一種恩將仇報的行為,的確令後人所鄙夷。

漢魏政權交接是和平授權,魏晉卻是血腥交接

魏國代替漢的統治,是一種政權上和平交接。曹丕仿效禪讓制,以讓位賢能為名,自己當皇帝。之後,封漢獻帝為山陽公,使漢獻帝雖然沒有政治權力,卻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雖然曹操把幾個女兒都嫁給漢獻帝,本意是控制漢獻帝,實質也為了緩和與漢獻帝的矛盾。對於漢獻帝,曹操都還是畢恭畢敬,不想兩人公開鬧翻,守住君臣的底線。

但是,晉國代替魏國的過程,就是比較血腥。如前面說的,把魏帝曹髦殺死,死得還非常沒面子,當街捅死,簡直是大逆不道,沒有任何儒家思想的君臣道義之說。從篡奪政權過程來看,司馬家的手段簡直是心狠手辣,卑鄙小人的陰謀詭計。先是司馬懿爺爺趁著曹家祖孫三代死得早,把忠心曹家的臣子給弄死。在司馬炎的時候,就利用改朝換代和心狠手辣算計皇帝主子,這種行為怎麼令人稱頌呢。後世受著儒家思想忠君觀念的臣子,都會對司馬家族進行口誅筆誅,已表示對主子皇上的忠心。這也就是後人看不起司馬家族小人的卑鄙勾當,篡奪曹魏政權的心理原因。

西晉統一時期短暫,給老百姓沒什麼利益,自然遭人罵

後人看不起司馬家族篡奪曹魏,最根本原因就在於西晉統一時期短暫,給老百姓沒帶來什麼利益,自然遭人痛罵。

實質上,臣子篡奪皇上主子的權力,建立自己的皇朝,這一種改朝換代的現象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經常出現的。如楊堅篡奪北周,建立了大一統政局穩定的隋朝。劉裕篡晉的政權,雖然沒有統一中國,但是穩定了南方,南方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哪怕五代十國的李昪篡吳,也是把南唐政權做大做強。北宋趙匡胤也是臣子篡位,卻帶了繁榮的宋朝,商業繁華,百姓安居樂業。

司馬家族篡魏卻是不同。司馬家族篡位建立的西晉,就是經歷過兩帝。國家統一時間也很短暫,就是短短的三十六年。之後,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使得北方戰火硝煙不斷,百姓生活顛沛流離,過著幾百年水深火熱的生活,漢族差點亡種滅族。所以,老百姓的苦就怪在司馬家族上。如果沒有司馬家族,可能就不會過苦日子,可能心理也懷念曹魏時候的政局穩定。

隨著曹操在後世中地位的提高,曹丕篡漢也不是這麼“醜陋”和骯髒不堪。後世的楊堅代周、趙匡胤黃袍加身等等,很少人用“篡”來形容,這也給後世文人的宣傳力度有很多關係。由於司馬篡位違背了儒家文人的君臣道義觀念,卑鄙小人手段,所以一直未後人所批評。

本文系原創,筆者是歷史文化愛好者,渴望與喜歡歷史文化的朋友探討問題,在寫作道路上共同成長共同進步,請點“關注”。


七彩飛揚


你以為曹操、曹丕父子被罵得就不夠狠嗎?

如果大家都默認接受曹丕篡漢這個事實,那麼《三國演義》又是怎麼出現的?

除此以外,在京劇《唱臉譜》中,想必都聽過“白臉的曹操”吧?白臉正是奸臣的代名詞。

事實上,無論是司馬氏,還是曹操家,被罵的都不少。

古代對他們都是貶低的態度,不存在誰比誰更強一些。至於兩者評價的分化,主要是今天發生的。

因為曹操的粉多一些,所以在今人的評價中,曹操一家子翻身了,被人們歌頌為亂世梟雄。而司馬氏的粉少,自然還處在被貶低的情況。

事實上,無論是曹丕篡漢,還是司馬篡魏,問題的性質是一樣的,沒有本質區別。

或許有人還要說了,如果是曹家當政,也許不會發生五胡亂華。

這種觀點過於天真。

沒能理解五胡亂華的本質——其實是匈奴、鮮卑、羯、羌和氐等五胡部族內徙,佔據北方中原。


這種內徙的趨勢其實正是曹操本人推行的政策。

曹操本人就不遺餘力地將匈奴、羯、氐、鮮卑、羌內徙。自此以後,大量胡人湧入到關中及涇水、渭水地區繁衍生息。

因此,這倆家族其實沒啥區別。


HuiNanHistory


司馬家族我說是中國歷史各代皇族中最無恥的一家,大家應該沒有意見吧。論陰謀詭計,機關算計,他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也被後人無限嘲諷與謾罵,給漢族丟盡了臉面。

司馬氏通過詐病等一系列陰謀篡奪了曹魏的政權,不那麼正大光明,司馬懿父子三人外戰外行,內戰內行,對付忠臣想盡各種手段,欺負曹家孤兒寡母也是無所不用其極。

在獲得政權後,從開國皇帝司馬炎開始,就貪圖享樂,沒有繼承秦漢大有為的作風,反而開國僅僅幾十年就陷入八王之亂,致使中原大好河山被五胡侵佔,漢族幾乎面臨滅頂之災,可以說這一段是漢族人經歷的最黑暗的時刻。

而曹丕則不同,曹丕接的是曹操留下的基業。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之時,曹操是實實在在自己打下來北方的半壁江山,漢朝天子也是沾了曹操的光,苟延殘喘了幾十年,雖然權利被曹操掌握,但也避免了天子流離失所,無依無靠的窘境。



東漢的滅亡歸根結底是漢朝皇帝胡作非為所致,並非曹操之過,到了曹丕代漢也是順理成章,應天順民之舉。而曹魏的滅亡也是司馬氏一手製造,為了自己之私悖主自立,並且差點把中華民族帶向深淵。我想這就是兩者同樣篡位,後世評價不同的原因吧。

我是亮仔,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曹丕篡漢類似於買殼上市,司馬家篡魏,類似於一個保姆去人家家打工,然後強行逼主人把自己名下的所有產業轉到保姆名下,然後把物業的主人趕出自己的物業,並宣佈今後曹家的產業都姓司馬了,拿著曹家的工資司馬家人,把曹家的公司變成了自己的。


曹操的江山都是自己一手一腳的打下來的。


漢獻帝被李傕郭汜挾持,跑出長安後,一度非常慘,流離失所。

建安元年八月,漢獻帝和一幫手下逃到洛陽,這裡早就被董卓等人焚燬,宮殿都沒了,漢獻帝的手下官吏,困了只能靠著斷壁殘垣眯一會,餓了要自己出城去採野菜填飽肚子。


不過出城採野菜都有被散兵遊勇殺害的危險。


是時,宮室燒盡,百官披荊棘,依牆壁間。
州郡各擁強兵,而委輸不至,群僚飢乏,
尚書郎以下自出採穭,或飢死牆壁間,或為兵士所殺。


漢末的各地諸侯都不想接漢獻帝這塊燙手的山芋,漢末大亂諸侯各自為政,在自家的地盤都是土皇帝,誰樂意再給自己找個太上皇供起來呢,有病嘛,給自己找不自在。


不過諸侯也有人打漢獻帝的主意的,想把他接到身邊,利用漢獻帝號令諸侯。


比如袁紹的謀士沮授就給他出過主意,讓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袁紹想了半天,也沒答應,他也不想請漢獻帝這尊大神來自己身邊,大約覺得請神容易送神難。


曹操採用了毛玠的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

把快餓死的漢獻帝君臣接到自己的地盤,不過漢獻帝這尊神也讓曹操傷透了腦筋,漢獻帝身邊有一個自己的小集團,就是採野菜吃的那幫人,他們吃飽後就琢磨著怎麼擴大漢獻帝的影響,甚至想把曹操的地盤奪過來,為漢獻帝所用。


曹操一邊在外面挾天子以令不臣的擴大自己的地盤和影響力,一邊還得防著漢獻帝在背後搞小動作,把曹家的公司變成劉家的。


據說後來曹操長期不敢親自去見漢獻帝,怕自己像大將軍何進一樣,被關門殺了。


挾天子以令不臣的好處也是有的,而且很大,曹操藉助漢獻帝的名頭,擴張自己的事業,很快發展成東漢末年最大的一路諸侯。


這就是借殼的好處,藉助大公司的名頭資源,來發展自己的事業,當自己的公司足夠大時,就可以不用這個殼了,可以名正言順的換上自己公司的logo。


曹操死後,曹丕正是這麼做的。


所以曹魏代漢這事兒就是一順理成章的事情,公司原本是人曹家的,只是借了劉家大漢的殼用了用,為了這個殼曹家也搭進了很多,比如花錢養著快餓死的漢獻帝等人,比如,曹操還把自己的仨閨女都嫁給了漢獻帝,也算下了血本了。


司馬家代替曹家,只有倆字可以形容,無恥。


司馬代魏這,一開始大約司馬懿自己都沒敢這往上面想,他一直是曹魏的忠臣,兩代託孤重臣,曹丕曹睿死的早,臨死前都委任司馬懿為託孤之臣。


可見至少在曹丕曹睿當國的魏國,司馬懿一直都是曹家的忠狗,是可以委以重任的人。

到了曹芳上臺曹爽監國的時候,前期兩人還能合作愉快,後來曹爽和司馬懿鬧掰,對司馬懿多方防範,司馬懿又用了當年對付曹操的那一手絕技,裝病。


當年曹操都被司馬懿騙的團團轉,何況沒有見過太多風浪的曹爽,司馬懿輕易的騙過了他。


在曹爽和皇帝曹芳去高平陵祭奠魏明帝曹睿時,司馬懿忽然發動兵變,控制了京城。


這時候曹爽還有很多翻盤的機會,皇帝在他手裡,調動軍隊的印信也在他手中,他完全可以調全國之兵前來勤王,曹爽如果這樣做司馬懿的下場就是敗的一一塌塗地。



司馬懿派了很多德高望重的大臣來忽悠曹爽,告訴他只要放棄抵抗,司馬懿是不會殺他們的,他們還能嬌妻美妾做個富家翁。


曹爽居然信了,原因大約有兩個,一個是司馬懿派去勸說曹爽的人許允,陳泰,尹大目等都是魏國德高望重的名臣,有一說一不會撒謊。第二是,司馬懿還當著這些重臣的面,指著洛水發誓,絕對不會害曹爽的性命。


古人對誓言還是很看重的。


有重臣的背書,有洛水發誓,曹爽相信司馬懿會讓自己安心做個富家翁,不會為難自己。



這就是所謂的駑馬戀棧。


司馬懿久歷風雨,不像曹爽那樣天真,留下曹爽等人,再給他們一個翻盤的機會嗎?沒多久,曹爽兄弟就被司馬懿找了個藉口給殺了,滅了他們兄弟的三族。


自此魏國重臣,曾經被魏國皇帝信任的魏國的老保姆,司馬懿同學,就把自己曾經效忠的曹家的財產霸佔到自己碗裡了。


這是一種什麼精神,這就是一種要錢不要臉的精神。


看看歷史上,往往這種人都能成事兒。


司馬懿說過不殺曹爽,轉瞬誓言就成了放屁,那些向曹爽信誓旦旦保證他交出兵權司馬懿就會放過他的大臣,被司馬的操作恨恨的打了臉。



那些大臣其實,真心覺得自己能保住曹爽的命,比如陳泰。



古人把承諾看的很重,尤其魏晉那些世家大族還有季漢注重承諾的傳統,但是人司馬父子卻從來不按照常理出牌。


司馬父子只要利益對道德榮譽看的很淡。


後來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吃相更加難看,甚至留下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名言,得國不正這四個字牢牢釘在司馬家人的身上,甚至後來有位晉國皇帝,聽到自己老祖宗得國經歷時,羞愧的捂住了臉。


自己家人都覺得自己老祖宗得國不正,為之感到羞恥,何況別人呢?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