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司馬、上官、獨孤、歐陽等等這些複姓都去哪兒了,複姓的人怎麼這麼少見?

過期饅頭


作為一箇中國人,每個人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名字。姓名是由祖輩傳下來的姓和自己取的名稱組合而成。祖輩們的這些姓氏也被收錄進了百家姓裡面。這本《百家姓》在北宋初期成文,收錄了單姓(也就是一個字)444個,複姓(兩個或兩個以上)60個。成為一種歷史文化一直流傳至今。

受這種偶像劇影響,越來越多的人熱衷給孩子取好聽的名字,名字可以隨心所欲,但是那些姓氏卻是固定的,恨自己的祖先沒有給自己傳承一個好聽、優雅的複姓。仔細盤點下,古代非常常見的複姓如:西門、獨孤、司馬、上官等複姓在現代變得越來越少,甚至有些複姓直接就消失在人海。當我們問時間都去哪兒了,這些複姓也就都去哪了。

說起中國古代複姓的來源,可以分為以下幾大類。

第一是根據自己居住的地方來做姓氏。在春秋時期,有一個鄭國的人居住在城的西門處,其子孫便以西門來作為姓,還有南門,南郭,東郭等複姓也是如此得來。

第二是根據官職來取姓。西周時期,國家為了方便管理軍事、土地、人口、工程等事宜而又不集權於一人就設立了三個職位,司馬、司空、司徒,將國家的這些權利分攤給這三個職位。這樣掌控國家命脈的職位一度讓族人覺得是十分光榮之事,於是就一直將這些官職作為姓氏流傳下來。

第三是根據君王封邑來做姓氏。一些有功之臣在古代通常都會得到君王賞賜,除了金銀財富就是封地來作為獎勵,一般被封地的大臣或者儲君後裔,會享受這份榮耀,用封邑地名子子孫孫繁衍生息不斷繼承。最有名的就是上官這個複姓的來源。

第四十根據少數名族的的姓氏而來。在古代,華夏大地之上有很多的複姓少數民族,各種征戰,佔領,尤其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各種文化入侵中原,交替存在,民族交融十分緊密。來自鮮卑族拓跋部落的複姓拓跋,宇文,慕容亦是來源於鮮卑族。這些胡人或者雜胡人的姓氏與漢人相結合,融洽,有些就保留下來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複姓之人越來越少,一是因為人們為了簡化複姓,有些外族人為了融入漢文化都會給自己取一個新的漢人名字,就像久居中國的外國人也會給自己取一箇中文名字一樣。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官職複姓和封邑地名複姓的官場人士得罪君王,被革職,或者屠殺,為了躲避這種災禍,其後代族人隱姓埋名,或者取新的單姓來生存下去。

歷來朝代更迭,自然會有一番動盪時期,得權人歡喜,失勢人憂愁,那些前朝後裔官僚等為了活命也會改掉一些貴族姓氏,這也是導致了複姓越來越少的原因之一。


無筆


司馬、拓跋、慕容、耶律、完顏、獨孤、歐陽、上官等複姓人口在現在人口數量統計佔比上比較少。有很多複姓姓氏的人口全國只有幾萬十幾萬人,少的只有幾千人,中國有人口十幾億,人口少自然見到的概率也就少了。

中國人口數量最多的複姓是歐陽,第六次人口普查時有90.1萬人,人口數量排名在169位(2013年排名)。

複姓人口數量為什麼少?

在古代複姓人口數量也比較少,但是也有不少複姓的人口比較多,這是為什麼吶?

一、姓氏簡化。姓氏簡化是一個歷史過程,在古代也有被簡化的姓氏。最厲害的應該是漢字簡化的過程中,姓氏也跟著簡化,複姓的姓氏也不例外了。

1.1935年8月21日,中華民國宣佈簡化漢字,第一次改了常用字324個,陸續應該有1300個常用字。主要依據錢玄同制定的《常用簡體字表》。

2.1955年,新中國成立了簡化漢字委員會,1964年5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出版了《簡化字總表》,漢字的簡化也興起了簡化姓氏的潮流。

簡化漢字公佈後,好多複姓的人改了姓氏。比如:慕容姓氏有的改為陳姓,歐陽姓氏的人有改為歐姓,有改為陽姓的,鍾離複姓簡化為鍾,公孫簡化為孫等。不過隨著改革開放以後,有好多原來的複姓改回原來的姓氏,不過在改姓上戶籍程序比較複雜。


二、改姓

1.習俗改姓。改姓一般都是特殊原因,比如過去的上門女婿的孩子都跟隨母親的姓氏,現在好像也是這樣的。這裡涉及複姓改姓的比例是非常低的。

2.避禍避難改姓。大規模改姓的複姓應該首推司馬姓氏。西漢司馬遷寫《史記》,為了避免漢武帝的打擊報復,自己的後代改姓司、同、馬、馮等姓氏。司馬懿的後代在晉朝滅亡時遭到屠殺,很多司馬姓氏的人逃跑他國或者改變姓氏。尤其是司馬姓氏,他們的祖先被世人所不齒,因此好多人改姓後沒有改回來。

3.政策性改姓。比較典型的實例是北魏拓跋皇族的改姓漢姓,好多鮮卑的複姓變成了單姓,拓跋皇族自己改姓為元,其他貴族改姓李、劉等漢族望姓。

當然也有自己更改姓氏的複姓人士,但是比較少了。

三、人口繁衍增加的幾率。複姓人口本來就少,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口繁衍發展成長的基數比較低,如果遇到自然災害、戰亂等情況。人口增長的速度也是比較慢的。

綜合以上幾個主要原因,複姓人口少也是在清理之中的。

複姓建立的六個王朝,這些複姓人口為啥沒有暴漲?

按照傳統觀念,建立王朝國家的姓應該人口眾多,比如:漢朝的劉姓、隋朝的楊姓、唐朝的李姓、宋朝的趙姓等,現在這些姓氏的人口數量排名都在前二十名以內。為啥複姓建立王朝的姓氏沒有火起來吶?

一、建立晉朝的司馬氏。晉朝分西晉東晉,享國155年,司馬氏的人口處於一個爆發時期。不過“八王之亂”導致北方生靈塗炭,被少數民族滅亡,是所謂“五胡亂華”的肇始者,很多北方人士族和百姓南遷。劉裕滅亡東晉後,自上而下屠殺司馬氏族人,原來積攢怨恨都釋放出來,很多司馬氏被殺,也有很多人改姓,並且改姓後基本都沒有改過來。(司馬炎像)

歷史評價低,司馬氏成了陰險狡詐的代名詞。不像劉姓、李姓等源流有加入。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司馬姓氏的人口2.8萬,人口排名549位

二、建立北魏的拓跋氏。北魏的建立者是鮮卑拓跋貴族,拓跋氏主要有兩個來源,黃帝的子孫有姓拓跋氏的,第二是鮮卑的拓跋部。北魏孝文帝改革,採取漢化政策,拓跋氏皇族改姓為元,其他拓跋姓氏仍然為拓跋氏。改漢姓和不斷的戰爭妨礙了拓跋姓氏人口的增長。(北魏孝文帝雕像)

目前拓跋姓氏的人口比較少,排名應該在300名以外了,也就有一兩萬人左右。

三、建立北周的宇文氏。北周是西魏權臣宇文泰建立的,立國只有24年,後被外戚楊堅奪取,建立了隋朝。宇文姓來源比較單一,是鮮卑宇文部而得姓,後來建國後也有賜姓,建國時間比較短,人口源流單一,繁衍自然受到限制了。(宇文泰像)

根據統計宇文姓氏人口排名551位,人口數量2.1萬人

四、建立遼國的耶律氏。耶律出自於鮮卑宇文部,契丹迭剌部耶律家族,以家族為姓氏。遼國滅亡後耶律多改為蕭姓,不過也改了很多其他姓氏,多是漢族比較常見的姓氏。漢字簡化姓氏後,耶律姓改成了耶姓,現在父母有這個姓氏的都可以改回來。

耶律這個複姓的人口數量目前來說應該是很少的,陝西曾經有整村的耶姓改回了原來的耶律姓氏。

五、建立金國的完顏氏。建立金國的完顏氏,在滅國後,完顏姓氏因為是皇族姓氏,為了避免被殺害,紛紛改姓,改成了:顏、王、符、汪、完、顧、銀、金等姓氏。

目前在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有一個完整的完顏姓氏的村莊,全村有5000餘人,絕大部分姓完顏。金國四太子完顏宗弼的後人,也就是金兀朮的後人。他的子孫為了躲避金海陵王的屠殺搬遷到這裡,繁衍到現在的規模。

目前完顏姓氏的人口大概在11000-13000人之間,主要聚居在河南鹿邑縣、甘肅涇川縣、安徽肥東縣這三個地方。

六、建立諸燕的慕容氏。慕容氏出自鮮卑族,曾經建立鮮卑國。自慕容慕容皝建立“燕”後,慕容氏先後五個“燕”國: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北燕。主要在現在的渤海灣附近區域,包括山東、遼寧、河北、山西等地。慕容姓曾經改姓為等姓氏。

慕容氏現在人口約有13.5萬人,人口還是比較多的,遍佈全國各地。

這也複姓的皇族改姓的應該比較多,主要是為了躲避戰火的屠殺。


穿越再現彼岸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百家姓》是中國幼兒的啟蒙讀物,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一個字的姓氏很普遍,然而多個字組成的複姓就不常見了。雖說是不常見,但是中國的複姓現存的仍有81個。



在生活中,為什麼碰不到很多像司馬、上官、獨孤、歐陽等等這樣“高大上”的複姓呢?為什麼感覺現在複姓的變少了呢?讓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

一、複姓在中國所有姓氏中所佔比例小據統計,中國在歷史上出現單姓共計有6931個。複姓源於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封邑,居地或少數民族,所以複姓自然比單姓少的多。

在古代,複姓也是少數群體。在歷史的長河中,姓氏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不可避免地就會有些家族的姓氏,因為沒有子嗣後代或者其他原因,導致姓氏無法延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所以,流傳至現代的複姓更加地少了。



二、歷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時期,少數民族將複姓改為單姓。中國的一部分複姓是源於少數民族改姓,如拓拔姓和尉遲、万俟等。然而在歷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時期,少數民族將複姓改為單姓。

比如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漢化改革,其中一項重要的舉措就是將複姓改為單姓,就連拓跋氏本身都改成了“元”;獨孤氏改成了“劉”等等這樣,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複姓就在歷史上消失了。

三、歷史上還有不少複姓的人,為了避罪而改姓,例如,司馬遷因為“李陵案”而受宮刑,他的兩個兒子司馬臨與司馬觀怕被株連,就改名換姓,隱居鄉里。兄弟倆各取“司馬”中的一個字,哥哥在“馬”字左邊加兩點,改姓“馮”;弟弟在“司”字左邊加一豎,改姓“同”。

四、政府通過法令要求改姓。明朝朱元璋洪武年間因為大移民需求,強令禁止蒙古姓,將公孫、土孫、叔孫等改姓孫;將司寇改姓司;將完顏改姓王。

到了清朝滅亡後,複姓改單的運動還在持續,比如清朝太后葉赫那拉一脈的後人改姓“那”,愛新覺羅氏多改成金,知名歌手那英就是葉赫那拉氏後人。

五、兩個字的姓氏太複雜,被簡化和分化了,如如歐陽這個複姓,有的簡化為姓歐,有的簡化為姓陽。鍾離簡化為鍾,公孫簡化為孫,等等。


最後我們也來簡單的瞭解一下題目中列舉的司馬、上官、獨孤、歐陽這幾個複姓。

司馬:西晉國姓,中華姓氏之一,複姓。源於西周,以官職為姓。西周始置,司馬與司徒、司空並稱“三有司”。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一十位。現在司馬姓氏人口2.8萬人。

上官:戰國時,楚懷王封他的小兒子蘭為上官邑大夫,子蘭的後代子孫遂以邑名為姓,稱上官氏。現在上官姓氏人口約7.5萬人。

獨孤:出自劉姓,起源於北魏時代北鮮卑部落,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後代以獨孤為氏。現多簡化為單字“獨”姓或轉化為“劉”姓。

歐陽:最早可追溯到夏朝。歐陽姓出自姒姓,夏君主姒少康封自己的庶子無餘於會稽,到了越王無疆,被楚所滅,無疆子蹄更封於烏程歐餘山之陽,封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他的子孫因而姓“歐”或“歐陽”。歐陽姓是今天漢族人口最多的複姓。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歐陽姓人口超過了90萬。


歷來現實


我是慕遠,為你解答這個問題。

複姓起源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複姓的起源,複姓的起源有很多種,有的是依據封地而來的,如令狐、羊舌、段乾等,它們以前都是地名;還有的複姓從官名來的,如太史、巫馬、樂正等,在古代都是官職的名字,如太史令;還有一些是以居住地而來的,就是一群人一直住在某個地方,久而久之就變成姓氏了,如東郭、南郭和閭丘等;還有一些是以先祖名字而來的,如公良、公羊和顓孫 等;也有的是少數民族改姓而來,如拓拔姓和尉遲、万俟等,複姓的起源多種多樣。

為何少見

在這個信息大爆炸時代,查找信息非常方便,即使如此,複姓也不多見,在我看來主要有下面幾個原因。

其一、在古代複姓的人數就不多,在《百家姓》記載的大姓中就沒有複姓,多數還是李,王,趙等;

其二、有些複姓在歷史的洪流中就消失了,有的改姓瞭如拓跋改成了元,獨孤改成了劉,有的被滅亡了,還有的由於地方的消失或者改名,也慢慢消失了;

其三、很簡單的一個理由,就是圖方便,不想搞另類,就自己改成其他姓氏了,或者將複姓變成單姓,如歐陽變成歐,姓司馬的,有的改成了司,有的改成了馬等等


總結下,複姓的起源有很多,有依據封地的,有從官名來的,有先祖名字而來的等。慢慢少見是由於人數就不多,要麼就已經消亡了,要麼就是為了方便,圖個簡單。


慕遠看歷史


查了半天才明白,漢族人中自古便有雙字複姓,明代史學家王世貞發現“複姓至我朝則益少矣”的奇怪現象,他認為原因是出於方便、刪繁從簡。像公孫、叔孫、長孫、王孫這種先秦兩漢很常見的複姓,都改成“孫”姓;公羊、公沙、公乘等,則都改姓公;司徒、司空之類。


圖省事,複姓要多寫字,後來把他簡化成單姓,如司馬、司徒、司空、司寇簡化成司.上官簡化成官,獨孤簡化成“獨”姓或轉化為劉姓.歐陽,簡化成歐.皇甫簡化成皇,搞得人們不知原來姓什麼。尤其在1949年以,姓的簡化進程很快。不用說複姓了,即即使單姓也會簡化,如蕭,簡寫成肖;傅,簡寫成付。


有的家族改姓,有的是改回原姓,如姓第一或第二的,他也可能因某種原因改成田姓或陳姓。還有的,避難改姓以及當養老女婿改姓等原因不一而足。


有的家族人口少,自然存在的機率就小;除非他家代代生男丁,而且又碰不到戰爭和自然災害。


大風起兮偶飛揚


複姓一般有兩種來源,其一是以官職、地名等為姓,其二是少數民族姓氏。現代社會,複姓相較之前少了很多,這種變化是有多種原因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複姓簡化為單姓。

如“御龍氏”,本劉氏,劉累之後,因“劉累學擾龍,以事孔甲,以事孔甲,封於實沉,改為御龍氏”,秦以後又改回劉姓;還有段幹氏,本姓李,老子的兒子李宗,於魏文侯時封於段幹,後裔遂以段幹為氏,後來又簡化為段氏;宗伯氏,周大夫宗伯後人,後裔以職官為氏,稱宗伯氏,後簡化為宗氏。

少數民族複姓曾出現數次大規模的複姓簡化,如北魏孝文帝時推行漢化,將鮮卑姓氏諸如拓跋、達奚等姓氏簡化為漢姓元、奚等姓,又如清亡後,不少滿族姓氏簡化為漢姓。

當然,我們還需要注意另外一個現象,即在現今社會,因為姓氏自由,所以出現不少新的複姓,如鄭張、李周等,將父姓與母姓結合,組成新的複姓,這也有可能形成新的一批覆姓。


楚邾


在古代的時候,因為文化的交融等現象比較頻繁,所以複姓之人大有人在,但是到了近現代,複姓之人卻越來越少了。

首先看一下司馬姓氏

司馬這一名稱來源於西周,西周時期,設有三有司,分別為司馬,司徒,司空,其中的司馬本是官職名,但卻被延續了下去,成為了司馬姓氏,司馬姓氏繁榮的時期主要在西晉,西晉帝王之姓即為司馬。

再看一下上官姓氏

上官姓氏卻是與司馬姓氏略有不同,司馬姓氏是以官職為姓,而上官姓氏卻是以封邑為姓,戰國時期,楚懷王曾經將自己的一個兒子封為了上官邑大夫,這也是上官姓的開始,後來這個兒子的後人就以封邑名為姓氏。

獨孤之姓

獨孤之姓其實與劉姓大有淵源,獨孤姓氏的鼻祖本就是劉家後裔,劉家自然就是漢光武帝劉秀那個劉家,南北朝時期,劉秀的後人在一次攻打匈奴人的時候失利了,兵敗被俘,後來他的後代又被單于看中,封為獨孤部,後來獨孤這一姓氏就流傳開來,獨孤這一姓氏還是鮮卑族最顯赫的姓氏之一。

歐陽姓氏

在眾多復興之中,流傳到現在的,人數最多的應該就是歐陽姓氏了,歐陽這個姓氏起源還是比較古老的,竟然能追溯到夏朝,傳聞還是當時的夏朝君主,封自己的兒子到一個地方任職,後來他的地盤沒了,被迫換了一個封地,為歐陽亭侯,可以說這個姓氏也是跟爵位息息相關的。

曾經複姓之人數目眾多,但是到了現在,複姓的人卻越來越少了,這是為什麼呢?

現在的很多姓氏,都是追求簡化為主,曾經的複姓很多都因為太過冗餘,被拋棄了,其次就是歷史原因了。

在歷朝歷代之中,很多姓氏都發生過重大變化,比喻非常出名的司馬遷,就是因為得罪了漢武帝,被處以了宮刑。

司馬遷被判刑以後,他的兩個孩子為了躲避禍亂,就修改了自己的姓氏,一個改為了馮姓,而另一個卻改為了同姓,與這類似的改姓之事常有發生,特別是每逢改朝換代,很多貴族為了躲避禍患,都會修改自己的姓氏。

其次就是複姓雖然在漢人中佔據的比例也不小,但是主要還是少數民族使用的,而眾多的少數民族,在融入漢族時,都會為了方便,修改自己的姓氏,像是五代十國,魏晉南北朝,不少民族融入中華文化的時候,姓氏都是一併改了的。

現在的複姓,的確十分稀罕,不是說複姓的人變少了,只是不少複姓之人,因為各種原因最後都將複姓改為了單字姓氏,雖然複姓比較好聽,但的確還是單字姓氏更為廣泛。


魏青衣


複姓在我國曆史上曾經出現逾千個,但隨著時間的洪流,現在的複姓越來越少了。複姓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不少是官職,封地以及貴族名號等構成。所以古時複姓的人都是達官貴人,比如司空,司徒之類的古代官名而上官歐陽則是封地名稱,公羊,子車就是王父之字。

歷史上我國有過多次複姓改名潮:

1.先秦改姓:在先秦時代,我們比較熟悉的,東方,西門之類的姓氏家族因為沒落,為了避免遭受政治迫害,就開始複姓改單姓。比如東方就改方,西門改姓門,南宮改姓宮等。

2.北魏太和改姓:在五胡十六國入主中原後,帶來了大量複姓比如賀蘭,拓跋之類的,後來北魏孝文帝下令這些胡人改漢姓,紇骨氏改為胡,丘穆陵氏改為穆,賀蘭氏改為賀等等

3.洪武改姓:明朝從元朝奪回政權後,開始了洪武大移民,並且禁了蒙古姓,並且漢人也要改單字姓,從此公孫,士孫等都變成了孫,司寇改司,完顏改王,這次大改後,中國的複姓就已不多了。

4.五十年代人口普查改姓:解放初期,大部分都不識字,為了民眾識字方便以及人口普查戶口登記等能順利進行,不少複姓也改成了單姓,比如軒轅的改成軒,鮮于改成於等。


而現在複姓的聚居地主要分佈;

1.歐陽,主要在於廣東,湖南

2.上官,主要在於江蘇,浙江,山東,湖南

3.端木,主要在與山東,安徽,浙江

4.司徒,主要在與廣東,河北

5.慕容,主要在與安徽,湖北,廣東

6.司馬,主要在於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湖北,江西,福建,貴州

7.夏侯,主要在於北京,上海,山西,江西,湖北

太多了,就不一一說明了,話止於此吧...


鳴鹿鹿愛吃炸雞腿


中國的姓氏文化可以追溯到遠古部落時期。而中國的姓氏發展到現在可以說只要你看見的字基本上都有,中國的姓氏據不完全統計就有5662個,這個還只是在在一些文獻中有記載的,很多姓氏還沒有出現在文獻中的是沒有統計的,而其中單姓就有3484個,複姓2032個,還有三字姓,甚至還有四字姓,五字姓的,據說中國最長的一個姓氏有17個字。

可以看到單姓還是最多的,不管是在現代還是在歷史上,複姓都是比較少的,更別說三字,四字的這些了。

但是複姓的名人在歷史上是不少的,比如說司馬姓,從司馬遷,還有建立晉朝的司馬家族,還有司馬光等等。唐朝時期著名的上官婉兒。姓歐陽的比如說歐陽修等等。記得以前小學同學就有一個姓歐陽的。

現在的複姓人口其實一點也不少。比如說新中國建立之初的將軍中,就有歐陽平少將,還有歐陽文中將,歐陽毅中將等等。現代的名人也有很多,歐陽夏丹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央視主持人。還有上官鵬飛,2009年中國散打武術冠軍。

其實複姓在整個歷史上都是比較少見的,但是不得不說的是複姓少是少,但是也是出了太多的名人,比如前面說到的這些,建立晉朝的司馬家族等等,是這些人的存在給人的感覺就是古代複姓的人比較多,其實不然。縱觀整個歷史單姓的名人還是要明顯多於複姓的,畢竟單姓的人口基數擺在這裡的。


中國歷史研究所


對中國人的【姓氏】,本人多少還是瞭解一些。為什麼近年中國的【複姓】有減少的趨勢,這確實是存在的事實,究其原因無非是自己改姓者較多。

因為姓名在現代中國人的人稱都是沿襲著【姓】加【名】,稱為姓名,而姓多為單姓【一個字】,名以【兩個字】居多。而姓名兩字,三字被人叫著順口。這是複姓改姓的原因之一。

二是有些複姓由於歷史典故的原因,可能不被複姓後人所接受,比如【東郭】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而【南郭】很容易進入【濫竽充數】故被後人自行改【姓】。

三是複姓後人,近代崛起有了出人頭地之人而自改姓氏,如原【令狐】改姓【令】就是一大例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