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太子李建成加上齐王李元吉都斗不过秦王李世民?

用户156890353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李建成加李元吉的势力,和李世民的势力,总体上是一种势均力敌的平衡状态,这也是李渊精心设计的政治局面。只不过,因为李建成是太子,所以他所求的更多是稳,因为他只要熬到李渊去世,他就是大唐顺理成章的皇帝,他自然没有必要采取冒险的行动。

相反,因为李建成是太子,从权力博弈的角度来说,他对李渊的威胁要远远大于李世民对李渊的威胁,所以很多时候,李渊的嫡系势力,都被用来防备李建成,防止他提前接班。事实上,李渊当初重用李世民,就是想用他来制衡李建成的太子党。

在这种背景下,李建成的对手,并不是区区一个李世民,而是李世民加李渊。对于李渊来说,他可以允许李世民搞很多小动作,因为这有助于他限制太子的势力,但是,如果李建成敢搞这种小动作,李渊显然是不会允许的,这会让李渊毫无安全感可言。

更甚至,如果一不小心被李世民抓到小辫子,李建成恐怕就是当年杨勇的下场。也正因为此,李建成和李元吉加在一起的势力,虽然总体和李世民差不多,但因为李渊的缘故,还有他自己的太子身份,反而让他有种有力无处使的感觉。



但李世民则不同,他被李渊扶持起来,目的其实就是用来制约太子,以免太子一家独大后提前接班,换句话说,他就是用来给李渊当枪使的,按照正常的节奏发展,他不仅不可能成为大唐帝国的接班人,甚至可能还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在这种背景下,李世民必然要走非常规的路,要敢于冒险才能利益最大化。

再加上,李渊更多防备的是李建成,所以李世民私下做些小动作,李渊也会抱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这样更加让李世民有恃无恐。事实上,在李世民打算发动玄武门之变时,早就有人向李渊禀报过这一情况,但李渊却担心这是李建成故意陷害李世民,所以没有放在心上,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当时,在玄武门事件发生之前,大唐帝国总体而言有四股势力,一是李渊的嫡系势力,比如裴寂、杨恭仁等,这些人主要控制着长安地区政治权力。第二股势力,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嫡系势力,比如杨氏家族、郑氏家族、魏征等人,这些人都是关中的门阀世家,在关中拥有这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第三股势力,自然是李世民的嫡系势力,比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程咬金、尉迟敬德等,这些人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是李世民的得力助手。第四股势力,则是中间派势力,包括李靖、徐茂公、李道宗等名将,这些人在军界都拥有非常高的地位。



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的嫡系势力和李建成、李元吉的嫡系势力基本是达成平手,但问题是,李渊的嫡系势力,更多是用来防范李建成,这样李建成就相当于是以一挑二,已经处于下风。

更要命的是,大唐帝国的中间派势力,都不愿意参与到李建成与李世民的争斗中来。他们这种中立行为,表明上看起来没什么,但实际上却非常有利于李世民。

因为,在这种背景下,李世民发动政变,就不用担心会引发军方大佬起兵勤王,造成不可控制的后果,毕竟,杀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个人容易,难得是能否控制它所带来的后果。否则,就算李世民把李建成杀掉,那他恐怕也只是给他人做嫁衣裳。

但是,大唐的中间派势力,都表示要中立,总而言之,这是你们的家事,你们自己看着办,言外之意就是你就放开手脚敢吧,只要你能赢,我们就跟你混。这样一来,李世民自然不会再有什么顾忌,而李建成呢?他的太子身份,决定他没办法采取冒险的行为,他的嫡系势力,又受到李渊嫡系势力的监控,最终只能被李世民杀得措手不及。


我是赵帅锅



唐初的太子争夺战,秦王李世民之所以能战胜李建战功笑到最后,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李世民有"后台"。秦王李世民的后台就是"太学府"的人才。因为定位不同,李渊主要让太子李建成"主内",让秦王李世民"主外"。而长年在外征伐的李世民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功绩,可以说唐朝的江山有一大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而在平江山的过程中,李世民也收服笼络了更多的人才。长孙无忌等超级谋士,尉迟敬德等盖世武将都誓死效忠于他。有功绩,有良将谋臣的支持,李世民自然也就有了野心,于是一方面建"太学府",藏匿和培树一大批心腹人才;另一方面向太子一位直接发起了挑战。而朝中重臣们的支持和帮助,也让李世民信心十足,霸气十足,最终获得了成功。


二是李建成有"短板"。李建成和李世民相比,尽管战功稍逊,但才干一点也不输李世民。李渊多次叫他监国,每次都能有条不紊的把政事处理好,深得臣民好评,深得李渊赞赏,其才干可见一斑。但李建成和李世民相比,最大的缺点就是优柔寡断和妇人之仁。在太争夺战中,李建成因为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因此,占据先机,数次有直接致李世民于死地的机会,结果李建成往往在关键时刻却犹豫不决,往往错失了良机。这跟李建成天生仁义的性格特点不无关系,而这个也成了他的致命弱点。


三是李元吉有"野心"。李元吉之所以在太子争夺战中选边站队,支持李建成,除了李建成拥有嫡长子的诱人条件外,他也看清了李建成的"懦弱无能",他认为李建成和强悍果断、文武双全的李世民相比,李世民才是真正的死对手。他支持李建成是想抱团除去李世民,之后再"干掉"李建成,以达到"篡位"的最终目的。因此,尽管李建成和李元吉算是强强联合,但两人却面和心不和,因此,在和李世民的PK战中,两人因各自利益不同,站的角度不同,一些事情上的意见和决策也是相庭径远。如此离心离德,自然是一盘散沙,不堪一击。


综上所述,也正是因为这样,李世民待时机成熟,果断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这是偶然的结果,也是必然的结果。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之所以斗不过李世民,最主要的一点是,李世民手握兵权。唐朝建立之前,李渊是在李世民的建议下才起的兵,儿李世民身先士卒,带兵攻入长安,凸显了他的军事才能个人。唐朝建立以后,李世民常年在外征战,平定各地军阀割据,功不可没,深受人民的欢迎,影响力暴增。在军事上的成就,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是遥不可及的。

当然,李建成的优势在政治上,李建成能做太子,说明李渊比较喜欢李建成。李渊在政治上肯定站在李建成这一边,当然不敢公然支持太子与李世民作对,毕竟两个都是自己的儿子。李建成除了政治上的优势,军事上还是靠弟弟李元吉,但是这远远不够,军事上的力量太薄弱,还是处于劣势。一旦“真刀实枪”的干起来,李建成和李元吉肯定被秒杀。

而李世民本身就具备军事才能,自带光环,军事实力强悍,起到了威慑作用,让太子不敢轻举妄动。李世民为了弥补政治上的缺陷,设有“文学馆”招揽四方人才,并为他出谋划策。李建成手底下人才也不少,但是李建成不太信任,比如魏征,当初就建议太子杀了李世民,但是太子不听他的劝告,错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李世民发起“玄武门之变”多亏了文学馆的智囊团相助,在政治上,李世民又优先一步。

从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力量对比来看,李建成虽然在政治上占优势。但是,军事上处于劣势。在古代,掌握军权就掌握了政治主动权,所以,李建成想干掉李世民之前必须夺了他的兵权,然后才敢杀他。总之,李建成打心里就不自信,怎么斗得过李世民呢?


谋士说


这个问题苍茫大地来回答:

一、李世民手下战将如云。李世民作为大唐的造反先驱和消防队员,为大唐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拥有了一大批的文臣武将死党。如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程知节、侯君集、李靖、秦叔宝、徐世勚、房玄龄、杜如晦…建成也是太原起义时的骨干、先锋,但他的太子身份,决定了他大多数时候只能看守老巢,做父亲的得力助手,这就决定了他尽管也极有才,恩威并施平定了刘黑闼叛乱即是明证,但他手下的人才远不如李世民多。

二、李世民远比李建成阴险,他居然收买了玄武门的守将常何。李建成直到玄武门之变才知常何这个所谓的自己人居然是李世民的人。作为留守京城多年的太子居然犯这种低级错误,这是找死的节奏啊!

三、李建成作为老大,太厚道,太麻痹。对李世民有所提防的建成,他居然以为凭合理合法的手段摆平野心家二弟,不听魏征的劝谏,这是意想天开。建成如果在长安先下手,又联手元吉,自己拥有合理合法的千人以上的太子卫队,还有薛万彻等忠臣悍将,世民手下战将如云,但有将无多少兵,好汉难敌四手,最后死路一条。

四、建成是老大,太顾及兄弟之情,而世民心狠手辣,玄武门之变时,和手下杀死哥哥建成、弟弟元吉,又诛死侄子十余人,做事要么不做,要么做绝。还把弟媳妇拉上床,成了自己的宠妃。

望斧正!


苍茫大地顾炜斌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有必要纠正一个说法,不是李建成加上李元吉斗不过李世民,事实上,在武德年间,李世民一直是处于弱势的。

李建成的太子之位除了在杨文幹事件的时候有过一丝动摇,在其余时候,李渊都是很信任他的,并且丝毫看不出来李渊有换太子的想法。

之所以最后成功上位的是李世民,只能说正是因为李世民斗不过李建成了,正常渠道行不通了,才铤而走险发动了宫廷政变。

而政变这种东西,向来都是讲究先下手为强的。在当时的长安,李世民手上只有八百兵马,而李建成的东宫,光长林兵就有两千了,明面上的实力,李世民是远不如李建成的。如果两家摆明车马正面肛,李世民麾下即便猛将如云,也不一定能赢的。

那么为什么李世民笑到了最后呢?就是因为他处于弱势,他要当皇帝,只能走非常规道路。但是李建成不需要,他有名正言顺的太子身份,这是国之储君,不出意外肯定是要接班的,更关键的是他还有老爹支持。

其实就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李世民不搏一把,帝位肯定是无缘了,李建成上位之后找他麻烦是肯定的。但是李建成已经拥有了很多,他就没有必要做下这种给自己留下万世骂名,给父亲李渊留下不好印象的事儿了。

所以,我的答案是,不是李建成斗不过李世民,是李建成的处境比较好,没到狗急跳墙的那一步,而李世民到了,还正好让他跳成功了,所以他笑到了最后。



凤妖


太子李建成联合齐王李元吉,若是光明正大的和李世民打一仗,李世民未必是他们的对手。但是,李世民之所以能打败李建成和李元吉,是因为他搞了阴谋诡计,暗地里把人家给杀了。

这件事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事变。

下面我们说一下玄武门事变的大致情况。

玄武门之变前,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关系就很紧张了。那时候他们关系到底紧张到了什么地步呢?

因为李世民在灭隋建唐的过程中立了大功,李建成害怕他影响到自己的太子位,所以,李建成一直打压李世民的势力。

李建成通过李渊,向李世民施加压力。把李世民身边的智囊房玄龄和杜如晦派遣到外地,想这样慢慢削弱李世民的势力。

房玄龄和杜如晦一离开,这件事就引起了李世民集团的警觉。他们开始想应对之策了。结果房玄龄和杜如晦还没到地方多久,李世民又派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去把他们两个人叫了回来。

这一伙人聚在一起,就开始谋划杀太子李建成夺权的事情了。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找到李世民说,赶紧下手吧,再不下手,你可能就会被太子李建成给整死了。

玄武门之变就是在这种剑拔弩张的形势下发生的。

玄武门之变之前,李世民买通了看守玄武门的几个将领。然后带了九个能征善战的将领,前去埋伏到了玄武门附近的密林里。

他们埋伏好之后,就给李建成写了一封诏书,大致就是让他去见父皇李渊。

那时候李建成正好和李元吉在一起。所以,两个人就结伴骑马去见李渊了。

就在他们走到玄武门的时候,他们觉察到玄武门今时不同往日了,怎么静悄悄的,就在他们发现事情有些诡异的时候,李世民的箭已经射向了李建成。

要知道李世民可是百战名将,他的是很善骑射的。

李建成被李世民射中,应声倒地,一命呜呼了。

李元吉一看大事不好,就像调转马头逃跑。就在这时候李世民又开始去追李元吉。

很可惜李世民没有追上,被树脂给挂了下来。

李元吉见李世民跌倒,想下马把李世民去给勒死。就在这个生死关头,尉迟敬德上来,一剑要了李元吉的小命。

因为他们打闹的动静太大,京惊动了太子李建成的卫队。这时候李建成的卫队已经杀了过来,尉迟敬德一看大事不好,急忙把太子李建成的人头给砍了下来,对卫队说太子已经死了,人头在次。

这些卫队看到李建成的人头之后,就作鸟兽散开了。

就这样李世民最终迎来了玄武门的胜利。


史学达人


大家可别被民间故事或者是某些影视剧给误导了,可能大家普遍都认为,李建成和李元吉就是个纨绔子弟,基本是个废物,李世民才是最得民心的皇子,李建成等人是斗不过李世民的,实际上恰恰相反,在真正的历史上,李世民是完全斗不过李建成的,更不用说还要加上一个李元吉。李世民完全和他们不在一个段位之上。

自从李渊起义开始,他就已经选择好了继承人,这个人可不是李世民,而是李建成。李建成并不是大家认为的那个废物,李建成的成就丝毫不弱于李世民,等到李渊做皇帝之后,李建成的势力更加的大,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李渊是让他继承皇位的,当然这个皇位于情于理都是他的,所以所有的大臣都是偏向于他的。

支持李世民的大臣几乎没有,可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李渊发现了李世民的野心,于是乎他有一天将李世民叫去,要将李世民的全部权利都收回来,以防发生兄弟相残之事,李世民非常的有危机感,他发现事情不对,立即告诉李渊,李建成和李元吉和他的妃子有染,李渊便让李建成等人第二天与李世民一起来对峙。

李世民等于是给自己争夺了一夜的喘息机会,第二天的时候李世民直接发动玄武门政变,也就是说玄武门是李世民临时起意的,并不是蓄谋已久,如果他这个时候不反的话,以后他就没有任何的机会了。幸运的是李世民最终取得了胜利,要知道双方进入玄武门的人数是一样的,谁胜谁负真的不好说,只不过李世民提前做好准备而已。

太子李建成突然遇袭,没有打过李世民,所以李世民最终赢得了胜利。所以说不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合起来斗不过李世民,而是李世民突然发难,他们没能招架住而已。要是真的论起实力来说的话,李世民是斗不过李建成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我曾经写过一篇有关于玄武门事变的文章,有兴趣可以看一下,当时我也有研究过为什么李建成会斗不过李世民,下面和大家聊聊。

多亏了他的小老弟李世民,后世官方史书以及现代的影视作品,大多将李建成塑造成了一个奸诈,心胸狭隘的小人形象,其实不然。据《大唐创业起居注》中记载,李建成从太原起兵到大唐王朝的创立,他所建立的功业都绝不亚于李世民。史努比在图书馆中查找了大量资料,据资料显示,李建成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并不亚于李世民,早在李渊太原起兵之前,李建成就在山西南部招兵买马,为起兵工作做准备。公元617年八月,唐军一路挺进,击败了前来阻拦的隋军,于十月抵达大兴城(即长安)外。十一月初九,李建成的左路大军率先攻破了城墙,唐军一拥而入迅速占领京师。从太原起兵到攻克大兴城,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二人通力合作,所立的战功也不相上下。

建国后,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此后,李世民继续率兵去平定各地的割据势力,而李建成的主要任务则是防范北边突厥人进犯,同时还要兼顾国内政务的处理,为将来继承皇位做准备。在李建成的筹划下,北方边境防御力量大为加强,多次打退了突厥人的入侵,并平定了引入突厥军队作乱山东的刘黑闼割据势力。不过,防御工作做得再好,总是没有攻城掠地那么激动人心。在唐朝开国的最初几年时间里,李世民继续率部南征北战,平定了许多割据势力,他的"光芒"也逐渐盖过了太子李建成。长期在外征战,大权独揽的李世民开始渐渐不满于屈居李建成之下。而唐高祖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摇摆不定的态度,又进一步激发了李世民的野心。

可以说,李建成是被自己的老爹李渊小小的坑了一把,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李渊在建国之后把继承权给了李建成,而李建成确实也有能力和声望(加之其为嫡长子)担任国储,但是,关键的是,李渊把兵权给了李世民!这是最让李建成头痛的事情。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要知道,唐朝中后期会发生宦官专权的情况,就是因为宦官掌握了兵权。另外,李世民的手下几乎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军师、将军一大片,虽然太子集团也有不少能人,但是在此后两人的政治斗争中,其实还是李世民占优势的。


史努比说史


为什么李建成加上李元吉都斗不过李世民,个人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李世民长期在外作战,军功卓著。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次子,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

唐朝建立后,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可以说唐朝的建立,李世民功不可没。

因此,他得到了李氏集团内部大部分军事将领的拥护,比如大将侯君集、李绩,这些李唐内部的高级军事将领都是李世民的铁杆。而且由于李世民功勋卓著,李渊甚至数次表示以后帝位要传给李世民,李世民受封秦王,开府仪同三司就是明证,所以单从军事实力上来讲,李世民是远强于李建成的。

2、成就基业的关陇军事集团的属性决定了李唐王朝必定是一个以武立国的国家性质。

关陇集团是一个军事集团,而且这个集团继承于北魏,由北魏六镇武将、代北武川的鲜卑贵族和关陇地区豪族,如京兆韦缜、河东柳泽、太原郭彦、武功苏椿、河内司马裔、敦煌令狐整等所组成。

李唐立国之后,作为统治阶层的关陇贵族则基本上都是军事贵族。因此,掌握军权在这个集团中尤为重要,这也是后期李世民能得以轻易发动叛乱,并快速平息局势的主要原因。

3、李唐的胡人血统。

虽然李唐王朝信的是汉信,但是其血统里具有较强的胡人血统,比如世民的祖母是北周鲜卑大将独孤信的女儿,李世民的母亲窦氏也是北周皇族,鲜卑人,严格的说,都是很汉化的鲜卑人,所以李世民身上胡人的生活习性在其血液里还是有很大的残留,而胡人习性中一直都有以下克上的传统,这也是李唐王朝皇族政变不断的主要原因。

所以,在太子李建成面对李世民的挑战时,自身的实力是不足的。这是因为李建成长期主理内政,与之打交道的基本上都是以文官为主,如果是在和平时期,这将会是李建成手上的优势,但是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就远远不够了。

手中缺乏足以保身的武力,在面对李世民对皇位的觊觎时,李建成自己也是出于下风的,所以哪怕没有“玄武门之变”,也会有“玄文门之变”、“玄X门之变”的事情发生。太子李建成加上齐王李元吉都斗不过秦王李世民。


有书博物馆


李建成身为太子,主在政治,不能常常带兵打仗,李元吉尚且年幼,所以,李渊就把兵权交给了李世民。古时功劳莫重于军,因此,李世民有机会屡立军功,而李世民在百姓和朝臣的心中威望更高。虽然此时李建成想用平定刘黑闼来提高自己的威望,但先机已失,无力挽回了。李世民深谋远虑,能够居安思危,虽有夺嫡之心,但隐藏够深,了解洛阳的重要,所以派遣温大雅、张亮镇守洛阳。正是因为李世民处处能够抢占先机,且手段高明,所以,李世民才能击败太子、齐王,成为人中之龙,后来也证明,李世民确实是个贤能的君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