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為什麼傾盡財力建造北京紫禁城?

歷史一書生


文史頻道第174期之喧賓奪主

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城,建文帝朱允文不知所蹤,在群臣的勸諫下,朱棣在南京稱帝,廢除朱允文的年號,以表示自己的正統形象。


在繼位之初,朱棣就命人在北京修建皇宮,準備遷都,那麼朱棣為什麼要在北京修建紫禁城呢?

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北京是朱棣的封地



早在朱元璋在位時,朱棣就被派到北京城駐守,年紀輕輕的朱棣在父親的影響下,已經成為一名優秀的將領,他在坐鎮北京後,先後兩次參與了北方軍事行動,建立了自己的軍隊。

毫不誇張地說,朱棣在北方和皇帝沒有什麼區別。特別是朱元璋去世後,年幼的朱允炆根本指揮不了戰功赫赫的叔叔們。

北京城的一草一木,朱棣都非常地熟悉,畢竟這是他生活了20年的地方,朱棣遷都北京和他早年的生活經歷有很大的關係。

第二,消除爭權奪位的負面影響



朱棣在北京以清君側為名發動了戰爭,在攻破南京城以後朱允炆失蹤(官方說法,有說朱允炆被燒死在皇宮),朱棣並沒有像起兵時說的那樣,是為了清除奸臣,而是單純的為了爭奪皇帝的寶座。

進入南京城後,朱棣下令抓捕不肯歸降的大臣,比如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等均被誅滅九族,受到牽連的有上萬人,絲毫不不低於胡惟庸案的影響力。

而且在南京城城內,大部分是先皇帝朱元璋的部下,對於朱棣來說,根本不能有太大的作為,很多舊臣對他實行新政產生了掣肘。比如劉伯溫的兒子就公開表示支持朱允炆,還有徐達的兒子也是閉門謝客,拒絕為朱棣的朝廷效命。

為了擺脫這些前朝舊臣,朱棣下定決心遷都北京,消除這些大臣的影響力。

第三,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騷擾



在做皇帝前,朱棣在北京城駐守了20年,他在到達北方前線後,多次參與了北方軍事行動,打敗了元朝的殘餘勢力,並且招降了蒙古乃兒不花,生擒索林帖木兒,威震蒙古大草原。

等到他做了皇帝,北方的瓦剌和韃靼多次騷擾邊境地區,對中國北方的政治和經濟產品了極大地威脅。

遷都北京城,可以加強對北方地區的控制和管理,有利於防禦遊牧民族南下侵略行動。

朱棣一生中先後5次北征蒙古,最終讓瓦剌和韃靼向大明王朝稱臣。

朱棣這次遷都北京,不僅可以加強中原和少數民族的溝通,而且可以控制東北,南下統領中原。


1421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至此大明王朝的權力核心由南向北轉移,京師南京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朱棣也成為明朝歷史上最為出名的皇帝,畢竟天子守國門,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多見。

—End—


創作不易,敬請關注


冷月鉤沉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翻開他的歷史,恐怕最令人震驚的就是傾力修建北京紫禁城。從來沒有人像他這樣為皇宮的修建付出如此多的精力,耗費十幾年的時間和無數錢財來修這座城。據說在此期間單單一座宮殿所需的石料,就需要近兩萬人花費一個月從北京郊區運送到位,整個工程在材料的準備過程就長達十一年。朱棣可以說是傾盡全力來建造這座宮殿,這多少有點蹊蹺。

說到原因,最直觀的一個觀點就是,北京乃是朱棣的封地,在自己的地盤上過得舒服一點總沒錯吧?朱棣最初是被封為燕王的,北京是燕王所管轄的核心區域。在朱棣還沒有成為明朝皇帝之前,他的權力範圍多集中在北方,北方的各種軍事事務、民政事務等多由朱棣插手管理。多年過去,朱棣在北方尤其是以北京為中心的地區樹立了很強的影響力。可以說北京是朱棣的老巢,在自己的老巢裡建設一座宏偉的宮殿,是符合常理的。就如當年秦始皇在關中為自己建立阿房宮,大致相似。

我們再來看一下朱棣修北京紫禁城的這個時間點,朱棣已經入主南京,但朝廷內外不安定因素仍然不見減少。修建北京紫禁城一方面是為了遷都方便,一方面也是為了擺脫朱元璋、朱允炆的影響。利用遷都徹底把朝廷內外清洗一次,讓效忠“先皇”的都留在南京,自己帶著自己的新一代朝廷搬遷到全新的皇宮。

還有一種觀點是,朱棣害怕不穩而加固了城防。當年為了爭奪王位,朱棣是跟自己的侄兒建文帝鬧翻了,這種輩分上的差別本來就令朱棣感覺萬分慚愧。在南京交戰的時候,建文帝身入火海,失蹤不見。這也另朱棣感覺到惶恐不安,於是有人猜測朱棣傾力修復紫禁城,是為了加固自己的心防,減除自己的憂慮。而且紫禁城層層包圍的結構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但在建造紫禁城時還是以南京紫禁城為模板,現在看來可能另有文章,這個模板的選擇也值得深思,讀者們對此怎麼看呢?

另外北京作為國都並不是只在明朝。北京在元朝的時候就做過都城,那裡的風水位置比較好。北邊緊緊靠著燕山,而東南方向靠海,可遙望渤海。龍脈、水脈都有,適合建立都城。明成祖似乎也想把握這個戰略地位,咽喉地帶。把都城建得更加牢固,至少從風水上有利於自己的統治。單把北京的地理位置拿出來分析,這種風水位置上的優勢也足以讓一個帝王付出如此心血。再加上天子守國門的口號就再合適不過來,既然要搬家,建個新家也很正常。

朱棣這個人性格上趨於完美,能夠從整體格局著眼。他在位時候能夠統籌發展明朝的事業暫且不必說,從修《永樂大典》這個事情足見他內心無比宏大。《永樂大典》是中國集大成的一部巨典,收集了大量的文獻作品。這個工程很大,在書籍編纂這個層面來看,它的整合性可能超越了之前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永樂大典》的編輯從一個側面映射了朱棣這個人求全之心。而北京紫禁城規格嚴密,也說明他有這樣的性格特質。傾力建造宮殿,恐是人性所趨。

關於朱棣為何傾力修建,雖然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但是最為可信的無非有兩個方面。一是北京這個地方位置很好,有足夠的魅力,值得在這裡修建豪華的宮殿;二是朱棣本人的價值觀念,他希望自己的老巢能夠更加輝煌,就如同當下有的人想要買一套別墅,耗費巨資來裝修一樣。


鄧海春


永樂十八年,一紙詔書的下發震驚朝野,永樂大帝朱棣下詔正式遷都北京。自此,明朝的政治中心則移到了北京,而明朝原有的南京,則成為陪都。

在歷史上,遷都可不是一件小事,在朝野很多大臣的反對下,朱棣依舊堅定不移的遷都,並且傾盡財力建造北京紫禁城,這背後有什麼原因呢?

而在遷都之後的次年,紫禁城中新修建的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就因雷擊起火,化為灰燼。於是,之前反對遷都的大臣們紛紛上書,指出這是不祥之兆。禮部主事蕭儀更是上書朱棣說:將都城從南京遷往北京,致使大明龍脈旁落,這是大不敬之事,現老天都預警。

朱棣大怒,將蕭儀等一干人等以“謗君之罪”全部斬首示眾,並下詔不得再議遷都之事,再議者極刑論處,這才平息了事態。

那麼,問題來了,朱棣究竟為什麼如此堅定的要認定北京是新的京城呢?

把北京當做京城,要從朱棣剛登上皇位的永樂元年開始說起,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稱,燕京北平是朱棣的"龍興之地",應當效仿明太祖對鳳陽的做法,立為陪都。朱棣就開始提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改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同時開始遷發人口充實北京;遷入北京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戶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於是,曾經荒涼的邊疆要塞逐漸開始充滿人氣。隨後,開始逐步修建北京城,在永樂十八年,正式遷都。

而遷都的背後原因,要從幾個方面來講:

南京城地形侷促

其實早在朱元璋時期,就有過遷都的計劃,洪武元年,朱元璋就曾下令以汴梁為北京,以金陵為南京,效仿周唐的兩京故事。次年,又下令家鄉鳳陽改為中都,後因開封以及鳳陽都是多年戰亂,城防破敗等諸多原因,難以承擔京師的重任。便放棄此計劃,後又派太子朱標考察關中地區,但是因朱標早逝,朱元璋悲痛之餘,便把遷都之事擱置不談。

而到了永樂初年,朱棣登基後,因南京城的皇宮當初是填湖所建,逐漸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地勢。於是,遷都便成了不得不提的事情。

北京是朱棣的“龍興之地”

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封地就是北京。當時朱元璋封朱棣到北京的原因是讓朱棣為天子鎮守邊疆,並且朱棣確實在北京當王爺時,對北元殘存勢力進行了有效打擊。且在打擊北元的過程中,朱棣的實力逐漸增長,最終,在朱元璋死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把建文帝朱允炆趕下了皇位,自己稱帝,所以,北京,是朱棣的“龍興之地”。

朱棣的良心

朱棣的皇位,是通過不正當的競爭手段得來的,雖然他打著“靖難”的旗號,但私下都知道怎麼回事,所謂成王敗寇,但是朱棣的心裡,肯定是心虛的。尤其是在他老爹曾經住過的皇宮裡,難免晚上睡不著。

朱棣在登上皇位後,對曾經支持建文帝的舊臣大肆屠殺,得罪了很多南方的士族。而北京,則在朱棣多年的經營下,民心、軍心皆在朱棣這邊,這個時候,遷都,也成了很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朱棣的政治野心

北京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古云:“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南襟河濟,北枕居庸。蘇秦所謂天府百二之國,杜牧所謂王不得不可為王之地”。而朱棣,是一個很有野心的帝王,他要做的,是要“控四夷創天下”,而不是偏安一偶。所以,北京是一個理想之地。完全符合朱棣的要求。

而且,當時北元的殘存勢力還在蠢蠢欲動,雖然經過多年的打擊,已經不成氣候,但還是有部分生力軍存在,時不時的來邊境騷擾一下,也是很讓人頭疼的。鎮守北京,則能很好的遏制北元的勢力。這樣一來,不僅能很好的控制北方地區,也能對遊牧民族進行打擊,實在是一舉兩得。

朱棣遷都北京,無論是從他個人還是政治角度來講,在當時都是很好的選擇,而北京城,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後,已經成為國際一線大都市,更是我們的首都和政治中心,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


史曉生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瞅著這題目,俺覺得,咱不提一下朱棣的老爹,話說不透,您就算就事論事,說完了這都缺點東西。

所以咱先提一鼻子朱元璋。

朱元璋

話說朱棣的老爹——朱元璋,您就算是擱地球這小村子裡邊,就這一身的經歷哪堪稱傳奇啊。

就論出身,老朱連布衣都算不上,葬爹媽的墳頭都是別人施捨的,為了口吃食,乞丐當過,和尚也當過。當年做和尚的時候,飽飯沒吃幾天,就被人給轟了出去化緣,這一化可就是三年啊。

咱就說了,化緣這差事,不好弄。那會人們都餓,你敲開一扇門,也許會有一個餿饅頭,也許就是大白眼子,可老朱愣是抗過來了。

人情冷暖算是嚐了夠,多年努力之後,這回頭就黃袍加身啊,這就是勵志的典範,這頂得上好幾個小目標不是!

說道這裡,有人老是笑話老朱醜,要俺說他醜也是皇帝,不服不成啊。

出生又不好,長的還不咋地,愣是打下一個偌大的江山,成就一番事業,當了皇帝,多少英雄男兒擱人家手底下效命,您不服不成啊!

別一天老是給老朱臉上抹黑,人無完人啊,各方面都能做好了,哪是神仙和聖人才能辦的到的。

好了,咱不扯了,在扯就扯的遠了。

南京建都

話說老朱建立了大明朝,他的根據地就是擱南方建立的,所以這沒話說,都城就擱在了南京這地。畢竟這地號稱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不是。咱也知道一個人說好這不算,但從古至今各個都說南京是個好地方,條件當然是沒得說。

其實老朱打心裡想把都城擱他老家鳳陽,可鳳陽這地他就不是整都成的地。

意氣用事這是不成了,所以這城都建了起來,愣是沒去,還是擱南京當了都城。鳳陽也只能作為一個陪都的身份出現在了大明朝,也了卻了老朱的小心思。

後來老朱就開始培養自己的接班人——朱標。

話說這朱標不死,整句不好聽的,這歷史上也就沒有朱棣啥事了,該幹嘛幹嘛去吧。

但架不住朱標死的早,老朱匆匆忙忙的把長孫朱允炆給抬了上來。

咋說呢?朱允炆這人您說有沒有帝王的本事,咱說還真有,但架不住一個字——嫩!沒經歷過啥陣仗,有些事想的有點子天真了。

老朱也看出這孫子需要磨練,但磨練這事他需要時間啊,但老天爺給老朱的日子不多了。

所以啊,老朱不得不替自己這個大孫子著想,死後也要給他留個太平的天下。

這刀子就殺向了幫自己打天下的老哥們。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說:“老朱這麼幹不地道啊!人家陪著你出生入死的打天下,您這是幹嘛呀?”

幹嘛?如果一個王朝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頭壓著,您覺得那些個自以為勞苦功高的人,心思不會翻點小浪花?你瞅瞅五代十國,那就是典型的例子。所以這事誰對誰錯還真不好說,至少老百姓能得到一個安全的環境不是。

咱在這裡插一句,這要是朱標不死,後邊這些事很可能就沒有了!

好了,咱接著說,而老朱這麼幹的結果就是,大明朝似乎就找不到領大兵的將領了?這事弄的,這要是擱一般人身上,這就抓瞎了。

畢竟那會雖然把元朝幹趴下了,但人家溜達回大草原上,建了個北元,回頭老朱用藍玉一傢伙又把北元幹翻了。

瞅著大草原似乎安靜了不少,但其實北元又分裂成了三個小傢伙,韃靼,瓦剌和朵顏三部。

話說遊牧民族就不事生產,他就喜歡時不時的南下騷擾你一下,每年不騷擾你個十七八次的,他都不甘心。

所以大明朝的周邊其實是不安穩的。

但您別忘了,老朱是幹嘛的?幾百上千年才出的一主,能不留後手嗎?

老朱的兒子可不少啊,所以老朱就把主意打到了兒子們的身上。而且有些兒子打小就在軍營裡混,就人家的軍事才能沒有半斤他也有個八兩不是。

所以老朱把能力強的兒子們就往北邊擱,讓他們幫自己的大孫子護衛天下。

但封封天下這事,他缺點多多,這日子一長,勢必在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最終接手的大孫子要面臨一個削藩的問題。

後來的事

其實這事朱允炆在老朱活的時候,商量過這事。

但老朱瞅著朱允炆,而且聽了朱允炆的回答,感覺他削藩的時候,會溫和一點,這就放心的去了。

好吧,讓老朱沒有想到的是,這朱允炆削藩,削的太過激烈了。一傢伙就把朱棣給逼急眼了。

朱棣這就造反了。

話說老朱給朱允炆留下的大將,雖然不是啥名將,但揍一個朱棣那是手拿把掐的。

但架不住朱允炆仗著自己的身子骨好,給出徵的將領下達了一道特別不靠譜的命令:“勿要傷他性命!”

得咧,這朱棣有好多次,被陷入了陣中,愣是渾身無傷的衝殺出來,您要是光瞅表面,朱棣哪絕對是戰神附體啊!

其實還不是朱允炆這道命令整的,要知道大明朝那會啥熱武器還是有的。

朱棣得便宜還賣乖,就仗著這身護甲,也不穩紮穩打的和朱允炆死磕了,直取空虛的南京,一傢伙就把朱允炆給掀翻了。

朱棣黃袍加身,這就取代了朱允炆成了皇帝。

那麼這就是整個問題的大背景。

大背景下的結果

這場爭奪皇位之戰,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北方這地兵力空虛,基本就是一個真空狀態。

這韃靼一瞅,開心壞了,帶著大兵時不時的進入遼東,來個燒殺搶掠滿載而歸。

就這局勢可不成啊,長此以往下去,韃靼勢必有坐大的趨勢,畢竟每次掠奪都是對大明朝的一次傷害,對他自己是一種有益的補充。

那麼為了阻擋這幫子掠奪成癮的傢伙,咱就就得派兵去鎮守。

朱棣瞅著自己個手底下的人,他用慣了的大將在靖難之役的時候,死的差不多了,畢竟其他人沒有朱棣那樣的護身符不是,而用其他人他也不放心。

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朱棣自己去守,所以朱棣就下令遷都了。

這也是咱大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社稷死的開始,而老朱家的子孫確實都做到了。

說原因,韃靼的南下入侵這只是一個原因而已,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因。

你比方說,朱棣的根基就是北京城,他就是打這裡起家的,而南京這地,雖然是國都,但朱棣這輩子大部分時間裡,要不就擱軍營裡待著,要不就蹲在了北京城,而北京城他已經呆了有二十年了。

南京對他來說相對陌生,而且朱允炆雖然不見了,但他的影響力還是有的。

最終南京就成為了大明朝的陪都。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永曆十九年四月某一日的深夜,剛剛被定為都城不足數月的北京城風雨大作,雷聲轟鳴,突然數道雷擊接連轟向了北京皇宮方向,不久新修建的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就因雷擊起火,化為灰燼。



在那科學不發達,又極其迷信的封建時代,皇宮的大殿被雷擊而毀,這在當時人們的眼裡就是上天在告誡王朝的統治者,就是不滿現如今的當朝皇帝。如此,當時的大明皇帝朱棣頓時就升起一股不詳的預感,他認為自己的執政已經出現了問題,以至於“天怒人怨”,所以為了趕緊找到自己所存在的問題,他向全國頒佈詔書,希望能告訴他上天到底想告誡他什麼?

此後,很快禮部主事蕭儀就上奏於朱棣,他說都“三大殿遭受雷擊是因為遷都的關係,把國都從南京遷到北京,不但諸事不便,就連大明的龍脈也被落在了南京,這是大不敬的事情”,朱棣在看到這個奏章後,頓時震怒無比,遷都一事本就有很多人反對,現在居然有人把三大殿被雷擊一事與遷都一事聯繫起來,這不就是說朱棣執意遷都是一件錯誤的事情嗎?所以不久,蕭儀就被朱棣以“謗君之罪”處以極刑。



但是蕭儀雖被處死,可還是抵擋不住其他的一部分官員,尤其是言官,他們借三大殿雷擊一事來反對朱棣的遷都,並希望朱棣將都城遷回南京。可是此時的朱棣卻絲毫不接受那些言官的建議,即使是當時的人們都認為三大殿被雷擊是因為朱棣遷都的緣故,朱棣也絲毫不為所動,他依然是固執己見,不妥協半分。

那這裡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何朱棣寧願揹負著被上天懲罰的厄運,寧願殺掉那些反對他遷都的忠臣,他也不願意遷回南京,而是始終固執要將都城定在北京呢?



其實早在朱元璋立國之時,他就覺得南京始終不適合定位一個王朝的都城,因為南京處於江南,要想控制遼闊的北方似乎有些鞭長莫及。如此,洪武元年,朱元璋就曾經下過一道詔書:“江左開基,立四海水清之本;中原圖治,廣一視同仁之心。其以金陵、大梁為南、北京”,就是當時朱元璋曾想過建立南、北兩個都城,以南京為南都,開封為北都,以此來鞏固明朝對於南北疆土的控制。

但是因當時明朝才剛開國,且剛從戰亂中走過來,正是百廢待興之時,所以此時不宜大動干戈,花費巨資去再建都城。於是,在朱元璋時期,明朝始終未完成建立南、北兩京的設想。而到了明惠帝時期,因惠帝著重於“削藩”,所以無暇他顧建新都一事。



直到朱棣登基後,建新都一事才被重新提上日程,而朱棣之所以會將新都一事提上日常,主要基於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朱棣在南方已失去“統治基礎”。因“靖難”的緣故,朱棣在佔領南京後,為了坐穩皇帝寶座,他對建文舊臣大開殺戒,誅殺了大量的前朝百官,而在當時支持建文的多數都為江南士族,也就是說朱棣誅殺了大量的江南士族中人。我們要知道,當時掌控南方的不是百姓,而是那些士族,如此朱棣這般大開殺戒,自然就得罪了整個江南,在江南朱棣自然也就待不下去了,也就是失去了統治的基礎。



第二、北京是朱棣的“龍興之地”。剛才也說了,朱棣在南京的大開殺戒,已經是逐漸失去了南方士族的支持,如此他在南方自然是待不下去了,那南方不能待,他還能去哪裡呢?顯然處於北方要地,又是朱棣的老巢,北京就是最合適的選擇啦!朱棣21歲就在北京鎮守一方,直到“靖難”奪得帝位後,朱棣在北京已經營了20餘年的時間,北京早已被他打造的如鐵桶一般,民心、軍心皆向著他,在這裡定都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第三、北京能支撐朱棣“鎮壓四夷”的雄心。朱棣自登基後就有“欲威制萬方”、“君主華夷”、“控四夷創天下”的雄心,而若想完成這一雄心,則勢必是不能帶著南京這個偏安江南的地方,顯然在當時只有北京能夠完成朱棣的雄心。如《諫北幸》所言:“燕都地處雄要,北依山險,南壓區夏,若坐堂隍,俯視庭宇,本地所生,人馬勇勁,亡遼雖小,止以得燕故能控制南北,坐致宋幣”,清初孫承澤也說“幽燕自昔稱雄。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南襟河濟,北枕居庸。蘇秦所謂天府百二之國,杜牧所謂王不得不可為王之地”,可以說北京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只要控制住北京,再加上強大的軍事力量,任何一個人都能掌控住北方,並對北方的遊牧民族形成絕對的壓制 ,正所謂“內略中原,外控蒴漠”。



第四、遷都北京能強有力的壓制北元。明初,明朝雖將元朝趕出中原,但是逃亡漠北的元朝依然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順帝北出漁陽,旋輿大漠,整復故都,不失舊物,元亡實未始亡耳。於時忽答一軍駐雲州,王保保一軍駐沈兒塔,納哈出一軍駐金山,失喇罕一軍駐西涼。引軍之士,不下百萬眾也;歸附之部落,不下數千裡也;資裝鎧仗,尚賴而用也;駝馬牛羊,尚全而有也”(《明末紀事本末》),他們擁兵扼寒,養精蓄銳,時刻準備著再次南下,伺機光復元朝曾經的榮耀,可以說以他們的實力依然是擁有復辟的可能。

而到朱棣時期,雖然北元已分裂為韃靼、瓦刺和兀良哈三部,但他們也仍然對明朝有著嚴重的威脅,且他們也時不時的會騷擾明朝的北方邊界,所以說如果這個時候明朝還將都城設在南京,明朝將很難控制出北方之地,因此遷都北方無疑是最為穩妥的做法,這樣既能控制北方之地,又能對北元形成強有力的壓制,實在是一舉兩得之事。



可以說正是基於以上四點原因,才讓朱棣始終固執己見的要遷都北京,即使是在被認為“天怒人怨”的時候,他也依然堅持要把都城設在北京的原因。總得說朱棣遷都北京就是為了自己的帝位,就是為了明朝的將來,就是為了雄霸四夷。


澳古說歷史


眾所周知,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於南京。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卻把都城遷到了北京。那麼朱棣為什麼要勞師動眾,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興建北京,而將紙醉金迷的南京定為陪都呢?

遷都背景

朱元璋雖然將元朝趕出中原,卻並沒有將他們徹底消滅,元朝退出大都後,其殘餘勢力在歷史上稱之為北元。北元在退出中原以後,依然擁有廣闊的領土和強大的兵力,雖然朱元璋在位期間發動8次北征,大將軍藍玉擊敗北元,俘獲元帝脫古思帖木兒次子地保奴及妃嬪多人,但北元又分裂成韃靼、瓦剌和朵顏三部,仍然時常南下搶掠。

天子守國門

朱元璋將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做藩王,除了讓子孫享受富貴之外,還有讓他們鎮守一方的職責。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就是朱北璋用於鎮守北方,防範蒙古襲擾的重要軍事力量,他們各自都有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這也是後來朱棣能奪取皇位的重要基礎。

公元1399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綁架寧王朱權,成功奪取了侄兒建文帝的皇位,在南京登基稱帝,稱為永樂皇帝。這樣一來,北方兵力空虛,韃靼趁機而入,進兵遼東,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為了加強北方的軍事力量,阻擋蒙古兵南下所帶來的危害,朱棣下令遷都北京,這也是明朝“天子守國門”的開始。


遷都的歷史意義

從個人情感上來說,朱棣遷都北京還有一個私人原因,他雖然在南京出生和長大,但卻鎮守北京二十年之久,早已習慣了北方的氣候和飲食。遷都向來不是一件小事,除了要大興土木,營建宮室外,更重要的是要解決糧食運輸的難題。北京附近不是糧食主產區,要把南方的糧食運到北方首先要解決交通問題。

當時隋朝修建的大運河已經多處淤塞,朱棣命工部尚書宋禮治理會通河,又讓漕運總督陳瑄疏通河道,這才使得南北漕運暢通無阻,漕船可以從杭州直達通州。與此同時,營建宮室的任務自1409年開始有條不紊的進行,一直到遷都以後還在不斷完善。朱棣下令修建的紫禁城,佔地72萬平方米,居住過明清兩朝共計24位皇帝,成為中國宮廷建築的精華留存至今。公元1421年,朱棣正式下令遷都,原來的京師稱為南京,做為陪都。

從此,北京成為明清兩朝都城,前後共計500多年曆史。新中國建立以後,北京被定為首都,成為全世界中華兒女嚮往的地方。今天,當我們在天安門城樓前合影留念,在故宮裡品味歷史的時候,不應該忘記600多年前,有一個名叫朱棣的人,奠定了今天這一切的基礎。他身上還有另一個響亮的稱號:永樂大帝!


歷史茶坊


永樂大帝朱棣,在位二十二年,期間,幹了許多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最著名的,要數下西洋、五徵漠北、遷都北平、編纂永樂大典這四件事了。

今天,就說一下遷都北平這件事。

這是一件對於朱棣以及整個明王朝,甚至中國來說,都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情。

對於朱棣而言,他是在北京城長大的,而且他的封地也在北京。雖然在很長時間,幽燕之地被中原認為是蠻荒之地,但到了元朝建立之後,北京城的地位可以說一飛沖天,成了名副其實的大都會,也是少有的國際化大都市。

可見,那時候的北京,已經不是蠻荒之地,而是已經有足夠的底蘊而成為都城。

但在元朝滅亡後,北京城一度荒廢,雖然朱棣也修復過一些建築物,讓自己住的更好一些。但因為身份的原因,他不可能大張旗鼓的修復,只是暗自積累相當深厚的政治資源,也擁有一支,兵力雖然不多,但戰鬥力強悍,直接聽命於朱棣的軍隊。這是朱棣爭奪最高權力的根本。

而對於南京城的感覺,朱棣就不那麼深了,朱棣並不太喜歡江南,雖然那裡面比北平更富有,風景也非常秀麗,生活相當安逸。

但對於朱棣這個馳騁沙場的馬上皇帝而言,他不喜歡這種氛圍,他的很多老部下,也覺得北平更好。所以,朱棣很想遷都。

遷都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朱棣雖然很早就有了這種想法,但他做的第一件事,還是穩定人心和穩定朝中局勢。並且等待一個機會。

這個機會,在永樂七年的時候,終於出現了,但朱棣忙於處理內政,無心御駕親征。於是派了大將邱福領兵十萬,進攻漠北,但全軍覆沒,邱福也戰死了。

這次失敗,讓朱棣惱羞成怒。於是,在永樂八年的時候,帶兵五十萬,開始北伐。這次北伐,大獲全勝。


隨後,朱棣又在十二年,再次進攻漠北,同樣帶了五十萬大軍,而動用的民夫更是不計其數,兩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每一次都動用百萬軍民,大量的物資,源源不斷湧入北方。

除了讓韃靼受到重創,也奇蹟般完成了兩次人口大遷徙和大搬家。這是很多反對遷都的人,沒有想到的。

兩次北伐,戰果並不大,卻使得北平的地位大幅提高。第二次北伐結束後,朱棣也如願以償的完成了一次人口遷移以及大搬家。

有了這種底氣,朱棣在永樂十四年的時候,把遷都提上日程,雖然立刻就有了反對的聲音。但是,朱棣當機立斷,直接把反對的人貶了。於是,沒有人再敢反對。

這次遷都,歷時長達四年之久,才於永樂十八年,完成遷都。

在遷都過程中,朱棣捎帶的修繕疏浚了運河,並且開始耗費重金修築擴建宮殿。

朱棣這個行為,從公家角度來說,遷都帶來了大量人口。有人,就要有住的地方,就得有房子,原來的元大都,顯然已經滿足不了使用條件,朱棣必須重新擴建。

而從私人角度來說,朱棣必須要讓北京城成為無法撼動的國都,而最主要的,就是要讓所有人感受到,大都城的氣度和尊嚴。也要展現出大明王朝的國力。只有這樣,北平城才具有無可撼動的地位。

朱棣的確做到了,雖然他的兒子一度再次遷都南京,但天子守國門還是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直到崇禎皇帝寧願自殺,也不願遷都,而這個根,就起源於這次留名史冊的遷都。

但這次遷都的代價也是明顯的。朱元璋三十年積累的國力,被嚴重損耗,而在遷都完成的那一年,山東終於不堪繁重的徭役,開始大規模起義。

雖然這次起義被很快撲滅,但國力的衰退以及民力衰竭,也體現出來。

歷史有些時候,會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裡,很多事情會影響整個歷史發展進程,卻不被當時所理解。就好像這次遷都,被後世稱讚,但在當時,卻並沒有這麼多讚許之聲。


小小嬴政


其實不僅僅是朱棣要力主在北方建造都城,他爹朱元璋對定都南京也是有著不同看法的。


南京,氣候溫度適宜,又有長江天險,似乎定都很適宜。其實不然,南京偏安江南,對控制廣袤的北方很不利,有長江雖然利於防守,但同時會消磨進取心。所以,朱元璋曾下了一道詔書。

江左開基,立四海永清之本;中原圖治,廣一視同仁之心。其以金陵、大梁(開封)為南、北京?

從洪武二年,朱元璋就有著遷都的念頭,由於種種原因,最終還是沒有遷都。但是為了抵禦殘留的北元餘孽,採用九王封分制來負責起清剿北元的任務,燕王朱棣就其中一位。


燕王朱棣就是後來的明成祖,他由於常年與蒙古人作戰,深深的瞭解遊牧民族打仗的特性,那就是機動、靈活。如果再南京發出指令,等北方收到指令再打仗,顯然是效率極其低下。所以,他稱帝伊始,就派親信姚廣孝秘密堪輿,準備營建北京都城。當然,僅此理由是不可能讓英明神武的明成祖大動遷都之心的,根據前人史料,分析其遷都原因如下。

首先,南京是建文帝的勢力範圍。儘管朱棣已經靖難成功,但是江南的反抗勢力大有人在。由於靖難過程中,朱棣屠殺大批建文帝支持者,而這些支持者大多是江南名門大族,所以早就與江南士族結怨,就算呆在南京,恐怕政令出不了江南,已然失去執政基6礎,所以必須遷回自己的勢力範圍——北京。


其次,從風水之說來看,早已失去帝王之氣。“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風水師講南京的帝王之氣早已消散,氣數已盡。的確奇怪的是,在南京城建都的皇朝沒有一個長命的,都是短短一兩代便消亡。而在北方建都的,大多國運長久。古代王朝最迷信的就是這個,而且朱棣身邊的姚廣孝就是這樣一個神神叨叨的人,他認為只有北京才具有龍氣。因而這也是朱棣遷都的一個原因。

最後,便於就近抵禦邊患,實現“天子守國門”國家太平安寧繫於北方,開封是朱元璋選定的北都城,但是在朱棣看來,此時西北少數民族對於中原王朝的威脅遠不如東北大,所以建都北京比開封更具有地理優勢。此時,北方朱元璋分封的諸王已經被朱棣削藩成功,必須要皇帝坐鎮北方才可以全盤指揮對北元的清剿。再加上朱棣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經營多年,有群眾基礎,有感情,所以選擇在北京建造紫禁城就順理應當的了。

姚廣孝在元大都的基礎上,重新修建北京城。他沒有采用元朝的“哪吒城”的造型,而是按儒家觀點天圓地方,把北京修建成一座方城,而皇城紫禁城就在方城正中央,充分體現了漢文化的建築特點。

正是這樣,明朝的的確確保持了將近三百年國運,可見朱棣的確是英明神武,高瞻遠矚。正是他的遷都北京,也才有了我們現在北京的煌煌帝都的盛世氣象,這一點,他也是功不可沒啊!


望風瑟瑟


個人猜測,是為了:新建首都,另起爐灶。

在朱元璋和朱允炆的治下,南京的政治關係 早已盤根錯節,朱棣要成功的馭下,怕是有一定難度的。

何況,朱棣還是靖難之役造反得來的皇位,得位不正。

靖難之役示意圖:



而北京是燕王朱棣的封地所在,遷都北京之後,啟用自己的老部下也是順理成章,順便將南京改造成南直隸,南京的班子不動,然而卻不再是國家行政中心。

世界文化遺產——故宮,就是朱棣修建的:



假如你的父親在南京建立了一個商業帝國,父親去世之後,你的弟弟又接手了集團董事長的職位,後來你這個北京分公司的負責人通過陰謀奪取了集團權,你要跑到南京,你會願意面對你父親和弟弟留下的一眾高層麼?

顯然,將集團總部簽到北京,將南京降為分公司更為有效。

PS:明朝一直實行雙都政策,南京有一套完整的六部官員班子。在明末清軍入關之後,明朝的內閣還曾考慮過直接南渡長江,在南京劃江而治,這裡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南京也有一套行政班子。


英短銀漸層層疊


首先是因為當年他老爹朱元璋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孫子也不給自己,這讓朱棣一直都心有不甘,因為他覺得自己的文韜武略都在其他人之上,繼承皇位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即位,隨後開始準備剪除朱棣的威脅,這正好給了朱棣造反的理由,狠狠的出掉來至內心的這口氣,成功奪權,侄子燒燬皇宮不知去向,隨後朱棣自己稱帝,這樣一來就給了世人口舌,就是自己稱帝合法性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成了他目前最主要的任務。

朱棣首先清除了建文帝朱允炆以前的幾個忠心老臣,擁護他的留下,反對他的都全家處死。然後張羅了一批史官為其辯解甚至歌功頌德,此舉實在令人反感,尤其在都城南京百姓們都知道這件事情的真像,他想堵住悠悠眾口是不可能的,因此南京城的皇宮肯定是呆不下去了,只好遷都北京,也是他老家。

當他回到自己的府邸之後就想到南京的皇宮是多麼的,金碧輝煌,於是在大臣們的建議下他要在北京建造一座史無前例的宮殿,不僅要比南京皇宮宏偉十倍,甚至要超越歷史上所有的皇家建築,以此彰顯自己的地位,並讓世人看看他老爹當年沒傳位給他是個錯誤的選擇,於是一場野心勃勃的浩大工程即將開始。

永樂四年,1406年,在一切都準備就緒之後開始破土動工,到1420年建造完成用時18年,這場工程耗資巨大,無法統計,只能用勞民傷財來形容,這對掌權不久的朱棣來說是一場政治豪賭,建成了他就可以堵住百姓之口,證明自己是一位偉大的帝王,如果不成功將更加的被世人唾棄和嘲笑,屆時他將名望掃地,所以朱棣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將它完成。

當然朱棣這麼做也是可以理解的,比起他老爹朱元璋從一個平民做到了大明開國皇帝,自己顯的是多麼的無力,一點功績都沒有,還背上了謀權篡位的罵名。

其實這也是帝王掌權之道,歷史上這類大工程或是大決策,往往都是在他們上臺後不久所必須要辦的事,以彰顯和加固自己的地位,政治意義大過實際意義。

歡迎評論和反駁。更多內容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