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的一生到底是為了世族的利益還是隻是漢室氣節?歷史上是怎麼樣的?

我理想的樣子


從某種意義上說,荀彧就是魏國的諸葛亮。與諸葛亮相同的是,作為臣子,他們都堅持了自已的理想,與諸葛亮不同的是,諸葛亮為了建功立業,推舉劉備代漢,而荀彧卻是為了維護大漢皇室,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三國時代,論到正人君子,估計大多數人第一個想的就是諸葛亮,其實荀彧才是真正的正人君子,其道德、素質、忠心均不亞於諸葛亮,荀彧出身潁川荀氏,其祖父輩荀淑號稱“神君”,其父輩八兄弟號稱“八龍”,除了出身高貴,才能出眾,有“王佐”之才,而且道德水平一流。



同時,荀彧是三國時期少有的有自已理想的人物,荀彧的理想是什麼?我們似乎能從他的行為中找到答案。

荀彧最早投靠的不是曹操,而是袁紹,除了袁紹的為人讓荀彧不屑一顧外,袁紹的政治態度也讓荀彧所不恥,袁紹是立張另立皇帝以取代漢獻帝,而另立皇帝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控制皇帝,讓自已做權臣,這與荀彧的理想是背道而弛的,恐怕這才是荀彧離開袁紹的真正原因。



荀彧在自已29歲的時候,就投靠了時年37歲的曹操,荀彧為什麼放棄強大的袁紹,而投靠在當時名不見經傳的曹操?

這恐怕與曹操的理想及行為有關。

就在荀彧投靠曹操的前一年,十幾路關東聯軍共同討伐殘暴不仁、禍害朝廷的董卓,十幾路聯軍中,只有曹操和孫堅敢於不計個人安危,向董卓發動進攻,而其他的諸侯,包括名滿天下的袁紹和袁術兄弟,除了爭權奪利,就是無所事事,雖然曹操失敗了,可是他的勇氣及心向大漢的忠心讓荀彧欽佩。



荀彧要投靠曹操,肯定會打聽曹操身上發生的一切,我們來看一下曹操之前還做了哪些事情:

一、20歲的曹操任洛陽北部尉時,置五色大棒,打死不守法律的大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曹操的行為叫懲治不法權貴。

二、26歲的曹操任議郎,向朝廷上書平反之前被宦官冤殺的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不惜觸動宦官的利益,曹操的行為叫直言不阿,敢於直諫。



三、30歲的曹操任濟南國相,在任上大力懲治貪官汙吏,打擊腐敗,一時攪得濟南國內官不聊生,曹操的行為叫整頓吏治。

再包括曹操在關東聯軍委縮不前,而親自率軍攻打董卓的行為,並且曹操的這支軍隊是自已散盡家財召募而來,曹操的行為叫散家財、起義兵、匡漢室。

191年的曹操怎麼看,都是一個對大漢忠心,一心為國家的忠臣良將,而且曹操當時的理想就是做大漢的“徵西將軍”,曹操的行為吸引了有著共同理想的荀彧,正所謂志同而道合,荀彧不計較曹操實力弱小,荀彧看中的是曹操這種為國的忠心,與自已心中的理想不謀而合,於是荀彧投靠了曹操。



從此兩人開始了志同道合的合作,不要被電視或演義中曹操的形象所誤導,在真實的歷史上,早期的曹操對待漢獻帝的態度與荀彧並沒有兩樣,就連曹操到許都面見皇帝,都要接受虎賁交戟迎接儀式,這是一種大臣面見天子的儀式,由虎賁衛士帶著兵器駕著大臣進入皇宮見皇帝,此舉為了彰顯皇權,結果曹操被這個儀式嚇出一身冷汗,但仍然尊重了儀式。

而發生在199年底的衣帶詔事件,則根本就是董承為了爭權,而故意謀刺曹操,與漢獻帝無關,只是董承的一意孤行,董承並非是什麼好人,出身西涼,原是董卓女婿牛輔的部曲私兵。荀彧當然是站在曹操這一邊了,這是大臣之間的權力鬥爭,不是什麼漢獻帝與權臣的鬥爭。



荀彧一直在協助曹操統一天下的情況下,堅持著自已心中的理想,荀彧一直做的是漢官尚書令,在漢獻帝身邊處理朝廷大小事務,而曹操則是在外帶兵征戰,一個主內,一個主外,如果兩人就這麼合作下去,那到實現理想指日可待。

可是荀彧沒有想到的是,人是會變的,曹操在取得一系列的成績後,打下的江山越來越大,手下的人才越來越多時,曹操開始變了,開始變成曹操自已年輕時最討厭的模樣,變成了大漢朝廷的權臣,變成了自已理想的對立面,於是曹操開始進一步纂權。



208年,曹操自稱丞相,212年,曹操開始“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終於與荀彧公開爆發了矛盾,曹操想稱公,派人去試探荀彧的態度,荀彧非常明確的表示反對,兩人最終決裂。

曹操和荀彧由於共同的理想而走到了一起,又由於不同的政治態度公開決裂,最終導致了荀彧的身死。



而與荀彧形成強烈的對比的是:荀彧的侄子荀攸卻選擇了支持曹操稱公,而成為曹操的心腹。荀彧如果真是為了世族的利益,與荀攸一樣支持曹操稱公不就行了,為什麼要反對呢?這樣家族不就保全了嗎?

可是,荀彧並不是為了家族的利益,而是為了自已崇高的理想,為了漢室的節氣,與曹操進行最後抗爭,最終失去了自已的生命,荀彧的死,就是自已崇高的道德素質的體現,寧為國家大義,漢室江山,不為個人生命,家族前途,這就是荀彧,翩翩君子的風度!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以下僅為個人愚見。

從史料記載來看,荀彧是漢室的忠臣,但他並非愚忠之人,他扶保漢獻帝政治目的是恢復漢朝開國之初的政治形態,即“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荀彧一生的奮鬥,既是為漢室,也是在為士族爭取利益。



舉幾個實例。

董卓亂政時,荀彧當時沒有以身殉職,沒有管漢獻帝的死活,而且直接棄官跑了。很有意思的是,他跑路之前讓自己的侄子荀攸繼續留在洛陽為董卓政權服務。很明顯,荀彧這是在兩面押寶,不管最後贏的是董卓還是關東聯軍,潁川荀氏一族都不吃虧。

值得一提的是,兩頭押寶這種事,荀彧幹了不止一次。他後來投袁紹不受重用,選擇舉家投奔曹操之前,他讓自己的弟弟荀諶留在袁紹陣營。也是很典型的為了家族利益,兩頭都在押寶。不管曹操和袁紹誰是最終勝利者,荀氏一族都不受損失。

還有漢獻帝逃離關中,淪落關東時,荀彧勸曹操迎奉獻帝。他當時對曹操說:“昔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漢高祖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

他說的這段話,懂點歷史的人都知道:周襄王在位時,周王室的威嚴蕩然無存,晉文公雖然幫助了周襄王,但毫無人臣之禮,只是把周襄王視為自己爭霸的棋子,壓根不放在眼裡;秦末楚漢戰爭時期的義帝也一樣,不管是劉邦還是項羽,都不拿他當人看,他只不過是諸侯爭天下的棋子罷了。



你瞅瞅,說這樣的話,做這樣的比喻,有人臣之禮嗎?真的是一個一心向漢室的漢臣能說出來的話嗎?他這裡分明是跟曹操說,皇帝是個奇貨可居的寶貝,你要趕緊去搶,搶到了大家都能跟著沾光。

所以,我覺得荀彧一貫的政治主張,其實是非常清晰的——家族利益為上,匡扶漢室也是為了確保家族利益。

另外,我覺得包括《後漢書》以及近些年關於三國題材的電視劇,如《新三國》、《軍師聯盟》等,都把荀彧的政治理念過分拔高了,把他後來反對曹操稱魏公的行為與當時匡扶漢室的理念掛鉤,這明顯是小看荀彧這個人。畢竟從荀彧一貫的思維來看,他好歹也是個一肚子的計謀的政治家,哪有那麼天真無邪?還能讓曹操牽著他的鼻子走?

綜上所述,關於荀彧的理念,以及他一貫的處事風格,我覺得可以做兩個總結:

第一,荀彧是個很複雜的人。他確實有向漢之心,但是如果把漢室利益和家族利益擺在他面前讓他做二選一,他肯定會優先照顧到家族利益。只有當家族利益得到保障後,他才會考慮照顧漢室的利益。

第二,荀彧的政治主張,可能僅僅就只是保漢室而已。在他看來,皇位仍然交給劉家的人來坐,皇帝不用掌握實權,國家軍政大事交給士大夫們處理就好了。恢復漢初皇帝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局面。



可能有人覺得,如果荀彧是這樣的人,他的思想主張是不是太擰巴了?難道他希望皇帝不掌權,皇帝就不掌權?

實際上,持荀彧這樣政治立場的人,歷史上有案例,比如東晉時期的王導。

東晉的王導出身於琅琊王氏,跟荀彧一樣也是二流士族。北方八王之亂時,王導第一時間跑路,完全不管皇帝的安危。(是不是跟荀彧很像?)

跑到江南後,王導積極聯絡江南士族,讓他們支持琅琊王司馬睿登基,為晉室在江南復國費盡心思。(是不是跟荀彧很像?)

不誇張的說,要是沒有王導,江南士族根本不鳥晉室,統治岌岌可危的司馬氏在江南也根本立不住腳跟。(功勞是不是堪比荀彧勸曹操迎奉獻帝?)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晉室的大忠臣,當晉元帝司馬睿與王敦爆發利益衝突後,王導在國家和家族之間,毫不猶豫的選擇了以家族利益為重,幫助王敦打敗了晉元帝。(王敦是王導的堂兄)

不過,當晉元帝戰敗後,王敦打算廢掉晉元帝時,王導又表示堅決反對,始終如一的維護了司馬氏的皇族地位。

從王導的政治態度可以看出,他就是屬於很典型的扶保皇室,並以扶保皇室為基礎,為家族爭取利益的一個人。

天下可以姓司馬,但是司馬氏不能專權,司馬必須與士族共治天下。我認為,這既是王導推崇的政治理念,也是荀彧當年一貫追求的政治模式。

只不過,王導和王敦是堂兄弟,而且王敦後來死的早,所以王導和王敦沒有鬧掰,王導最後成功了;而荀彧和曹操只是合夥人的關係,雙方其實存在利益衝突(曹操和士族的矛盾),所以荀彧最後以身殉漢,以漢臣的身份自盡,沒有實現他的政治目標。



最後說說荀彧為什麼不直接輔佐漢獻帝,而是要跟曹操合作,以及最後荀彧和曹操最終為什麼會鬧掰。

荀彧和曹操,兩人早年都非常不得志。曹操需要荀彧的輔佐,荀彧也需要曹操這個平臺施展抱負。後來的事實證明,荀氏家族在曹操陣營中的發展非常好。不僅荀彧能身居高位,由他提拔的荀攸、郭嘉、程昱、鍾繇等人也是深受曹操的信任。

這也就是說,荀彧跟著曹操創業,直接把潁川荀氏從漢末的一個普通士族直接拔高到了一等一大士族的地位。(王導聯合王敦輔佐司馬睿也是一樣的結果)

這種至高的地位,曹操能給荀彧,但漢獻帝給不了。從漢明帝之後的七任皇帝來看,皇帝實際上更信任太監和外戚,對士族子弟是一萬個不放心。如果讓漢獻帝掌權,他肯定是優先重用自己的妻族。荀彧這種士族就得靠邊站。比如漢獻帝遷都許昌後,獻帝其實最信任的人是外戚。(只不過當時漢獻帝沒權了,外戚也跟著沒權了,所以才顯得當時的外戚沒有何進那種外戚那麼“壞”)



所以,荀彧幫曹操建立霸業,甚至還不反對曹操成為權相,這都是因為幫助曹操符合他的利益,符合他們家族的利益。

但是當荀氏家族的地位被無限拔高,對曹操構成威脅後,曹操卻想擺脫荀彧,降低他對荀彧的依賴度。比如赤壁之戰後,曹操發佈了求賢令,唯才是舉,不拘一格求人才,讓荀彧提拔的人才靠邊站。

後來曹操對法家思想的追求越來越明顯,企圖恢復秦皇漢武式的皇權制度。這導致他與士族的矛盾越來越大,與荀彧幻想的“士族與皇帝共治天下”的政治理念越走越偏,直接導致了荀彧後來對曹操稱魏公一事的極力反對。

在荀彧看來,你曹操現在就已經如此之蠻橫無理了。讓你把漢室滅掉,我們士族豈不是會更遭殃?你曹操一生都在打壓豪強,遲早是會打到我頭上的。你曹操怕不是要先滅漢室,再打士族,打算把皇帝給士族給一鍋端了吧?如果讓你得逞了,那士族還算個什麼玩意?所以我一定要反對你!保漢室就是保士族,維護皇帝就是維護士族利益。



最終,荀彧以身殉漢,嚇到了曹操,讓他收斂了對士族的打壓。曹丕篡漢後,對士族進行拉攏,極大程度的保留了士族的特權。這不是曹操希望看到的結局,但這是荀彧希望看到的結局。


Mer86


世家豪族的利益與漢室的利益是一致的,漢朝的存在有賴他們的扶持支撐,世家的利益只有在漢朝的國策中才能得到保證。而氣節,則是世家豪族這些中上層核心人物的標配,因為漢朝的世家豪族是服膺儒家名教的,重視正名定份,而君臣父子,是儒家名教的根本,這些是並行不悖,並駕齊驅的。


荀彧,出身潁川荀氏,是荀子的後人,其祖父荀淑名聞天下,人稱神君,父親荀緄曾任濟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妥妥地官宦世家,他初時心儀的英主並不是曹操,而是世家望族的代表人物,四世三公的袁紹,但接觸後大失所望,認為此人不足以扶持漢室,恐怕自保還成問題,於是從河北迴到中原,碰到曹操,一見心折,而曹操正當壯年,有凌雲之志,正痛恨天下傾頹,有扶漢的心意,二人相見恨晚一拍即合。(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人的行為有時是互相矛盾的,荀彧就是這樣,後來曹操要進位魏公,荀彧力阻,認為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對曹操野心勃發的要重置九州,也堅決反對,認為會觸發內亂,更會助長了不臣之心,可看出確是對漢室有耿耿忠心。(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可是在創業初期,卻又多次用詞不當,用毛氏父子等人的評價是“啟操賊心”,在曹操失兗州欲奪取徐州時,荀彧以劉邦和光武帝劉秀的事蹟勸說他“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勸喻曹操迎立獻帝時,也以晉文和劉邦的故事“昔晉文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高祖東伐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

或者這些,正體現荀彧當時的矛盾心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到最後死於壽春,沒有見到曹操登上魏公位和魏王位,也算幸事,不然恐怕死不瞑目,一世努力,付之流水,用力越大,離目標越遠。曹操創業初期,若沒有荀彧,是不可能如此成功的,在呂布據兗州,袁曹大戰時,荀彧都是曹營的核心人物,有時比曹操還重要,在曹操疑懼憂心之際,也是他一錘定音,推著曹操往前走,自己常居中持中,處理內政後勤,一切井井有條,是曹操打勝仗不可或缺的大後方。(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在戰略方面荀彧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比如南征荊州時要曹操“今華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一出兵劉琮束手投降。在進人方面尤有建樹,進荀攸、鍾繇、戲志才、郭嘉、陳群、杜襲等,連老奸臣滑的司馬懿也曾佩服的說“書傳遠事,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是一位才德足以和諸葛亮比肩的人物。


南方鵬


如果荀彧只是為了自己的世族利益,他完全可以支持曹操稱王稱帝,完全可以跟著曹操安享晚年。

但是荀彧沒有這樣做,他為了阻止曹操篡漢自立,他不惜用自己的生命來捍衛大漢王朝的尊嚴。無論史書上記載荀彧是“以憂薨”,還是曹操威逼而死,都可以證明荀彧是為了漢室氣節而死的。

荀彧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和劉備的諸葛亮一樣,是一個充滿智慧的人,同時荀彧也是一個有正義感和理想抱負的人。

荀彧出生名門,他始終感恩大漢王朝對自己的恩德。當所有諸侯都在猶豫是否要迎奉(或者說是營救)落難的漢獻帝時,是荀彧主張奉天子以令不臣。

注意,荀彧的初衷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也就是說,讓曹操把天子侍奉起來,然後號令和討伐那些懷有不臣之心的諸侯。

荀彧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匡扶漢室!曹操一開始也是按照荀彧的方案在走,但曹操後期的做法慢慢就變味了,變得日益利益燻心。

建安17年,以董昭為首的大臣想擁立曹操封魏公,加九錫。曹操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荀彧,因為他的意見太重要了。

可荀彧給曹操的答覆是:

“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對曹操派來詢問的人說:“曹公興義兵、除暴亂、平天下,是為了匡扶漢室,維護大漢王朝。曹操是一個忠臣,不應該為此壞了一世英名。”

可荀彧不知道,此時的曹操已經變了,曹操已經不再是自己當初心中的英雄。曹操在權力的誘惑下,他想封魏公,想建立魏國,甚至有稱帝的想法。

在得知荀彧的答覆後,《三國志》中記載曹操的反應是:

“心不能平”。

也就是說,曹操很生氣,後果當然就有點嚴重。曹操藉機解除了荀彧的尚書令職位,最終荀彧50歲的時候在壽春神秘去世。

荀彧自始至終都忠於大漢王朝,他認為曹操也應該是大漢的臣子,能夠做到丞相的位置已經登峰造極,不應該有得寸進尺的想法。

所以,我認為荀彧的一生並不是為了世族利益,而是為了他心中崇高的漢室氣節。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我是醉愛談歷史,分享有趣有料的原創歷史趣聞和觀點,歡迎指點和關注我!


醉愛侃足球


荀彧一生,就是為曹操的事業,貢獻了一生。沒有為漢獻帝出謀劃策過一次,更沒有為劉獻帝的爹漢靈帝出謀劃策一次 ,他是守宮令,雖然天天在漢靈帝身邊,也沒有,更沒有為那位在世時曰不多的劉辨少帝。更不要說有一次。

荀彧為曹操是終身服務而死的。死時比曹操早八年,是二一二年。病死在老家。一生十幾次曹操給三公,他都不要,家無餘財清貪廉潔,一生為曹操事業 ,作出具大貢獻。是中國歷史唯一能改正主人錯誤,給主人指示方向,制定戰略宏圖,決定前進的步伐,撥亂指正的歷史超人。一生在全面追求盡善盡美的偉大戰略家和政治家。

歷史上荀彧死前,曹操並沒有要當魏公。曹操成為魏國公,是荀彧死後二年後,才當上魏國公,與荀彧的之死沒有關係。就是有點關係。曹操一生始終還是在聽荀彧的話,他當上魏公,那是荀彧死後二年後的事情。

曹操那時正是赤壁之戰失敗之後,曹操回來下《求賢令》。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目的是儘量把人才,收羅到自己身邊。這時荀彧舉薦了陳群,杜畿,司馬懿,徐庶,都是當時名土歷史名人。

211年十月,曹操開始向關中用兵,這兩年是曹操一生,最為複雜多變驚險時候,曹操率鍾繇,夏候淵以討伐漢中張魯為名,進兵關中。關中馬超,韓遂,楊秋等羌氐十部兵馬,心生疑懼,一時叛亂俱反。

曹操捨棄南郡,立即把守江陵,大將曹仁的大軍調回,合力進攻關中,馬超,韓遂,據潼關。曹操率大軍親征關中。先敗後勝,大敗關中聯軍。馬超等因此欲割地求和,曹操不允,再戰他們再敗。請求再次割地並送子以求和。曹操採納了奇人賈詡的建議,假裝允許,並用離間計,再次大敗韓遂馬超軍團十部大軍,使韓遂馬超敗走涼州。楊秋逃回安定。曹操乘勝進軍安定。隴右楊秋投降。曹操率軍撤回,而夏候淵將繼續西征,在二年內,逐馬超,韓遂滅宋橫,掃羌氐,得虎步關右,涼州以東廣大地區,基平定中國北方的西北。

二一二年,荀彧這時卻回老家病死身亡了。曹操在征戰激戰西北。

而曹操是213年(建安十八年)曹操起兵四十萬大軍,親征孫權,次年攻破孫權,設在江北軍營,將其搗毀擒獲公孫陽。

孫權親率大軍七萬人。前來至濡須口,抵禦曹軍,兩軍相持月餘,各無所獲,又天熱蚊多虐發,曹軍退回,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於鄴城。

曹操想徵孫權時,就比荀彧死晚一年,回來成為魏國公,晚了二年多了。

荀彧之死歷史與歷史名家講演,根夲有巨大差錯,他們鬥爭不是在一個空間裡。

曹操一個在戰爭前線最為激烈,生我兩忘關頭。差點馬超給滅了。是曹洪再次救了曹操生命,曹操想成王成皇時機,也不會是那樣失雲箭雨之中嗎?曹操想成王那會在荀彧死後。那樣死在兩年之後嗎?

曹操當上魏國公已是二一四年。是董昭提出的,曹操還謙虛說,建設五等爵位的聖人。又不是做大臣所能到定的。我怎麼能擔當得呢?

董昭說,自古以來大臣輔佐天下,誰也沒有建立過像今天您這樣功績,那便有您這樣功績的,也沒有長久,居於臣子的地位的。你為自己德行尚有缺陷,未達到盡善盡美境界而感覺羞愧,為能保守名譽節操,沒有承擔更大的責任而快樂。……處在大臣的地位上。讓別人在大事上,懷疑自己品德,實在是要重新更加思慮啊。明公您雖然威信德行超越前代,又深明法度,然而如果不能在此時奠定根基。為子孫萬世考慮,還是沒有做到家啊。尊定基礎的根夲在地和人,應該在兩方面逐漸有所建立。以便自我保障和護衛。明公您忠誠的節操,已經脫穎顯露出來,天子的威儀也顯現在容貌上。當年耿弇在床下對光帝說的“天下無比重要,不可被他姓之人得到的“朱英對春申君說的,處在不可預期的時代,奉事不可期望的主人,怎麼又以沒有出於意外的人呢,“的話,卻無法聽到。董昭我受您的恩惠,非比尋常,所以不敢不如實講出。董昭上下聯繫,多次鼓吹,才讓曹操推上魏國公地位。不是荀不是菖操想要更沒有荀彧鬥爭曹操更為荀彧著想,在為自己在戰略方面規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蘭圖和軍事行動計劃和辦法多次修正戰略方針改變錯誤提出深根固本以制天迎奉天子挾子令諸候一人下城談判全三城鼓信心奇謀扼袁紹官渡先消呂布平劉備擒關羽出奇不意席捲荊州等很多具功曹操十幾次要任三公而不要贊為吾之子房。是相互理解對方的。

曹操才終於想通,接受了魏公魏王的稱號,曹操並不是急著,要當魏國公的是董昭,成為曹操心腹以之後事情。不是曹操夲身想,當更不會為此,迫害荀彧。都是董昭在後邊行動與曹操和荀彧天關的。更不是曹操在西還馬韓聯軍時候。





ww3721王建文


荀彧之死一方面在於曹操,或許曹操在荀彧之死的問題上,具有一定的責任,但卻不應承擔主要責任。曹操調荀彧來前線其實是別有用意,因為荀彧在稱公這件事情上表明瞭立場,就不免會有潛在的反曹勢力會試圖聯絡荀彧,雖然曹操對荀彧依舊非常信任,但為了斷絕一切可能潛在的風險,把荀彧帶在自己身邊是最好的選擇。此外,曹操送“空盒”讓荀彧自裁,筆者認為可信度不高,因為即使像楊修那樣一再觸及曹操底線的人,曹操也一直到最後才借“雞肋”事件殺掉了楊修,何況荀彧這樣的肱骨重臣,曹操對於賢士的胸襟是十分寬廣的,他連禰衡那樣的人都能容忍,何況是荀彧。

另一方面荀彧之死根本原因或在於他自己。荀彧對於曹操忠誠的根本原因在於對漢室的忠誠,他相信前期曹操無論是劍履上殿還是誅殺國舅,都不涉及到顛覆漢室統治的問題,但是一旦曹操稱公建國就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代漢自立的風險,因此荀彧與曹操政見分歧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此。荀彧忠於的漢室不是漢獻帝或者說是東漢王朝,而是漢朝代表的士族制度,東漢時期豪族掌握國家重要的政治權利,但是曹操這個人用人不拘一格不問出身,這與出身潁川大族的荀彧的人才觀是相悖的,我們看荀彧為曹操舉薦的一些人:荀攸(荀彧侄)、鍾繇、戲志才、郭嘉、陳群、杜畿、司馬懿等人,可以清楚的看到這些人不是社會名士,就是世家大族子弟,因此荀彧與曹操出身不同所造就的國家層面的價值觀差異,或許才是導致荀彧之死的最終原因。


金陵有點兒美


荀彧出身世家望族,從小被譽為王佐之才,開始給袁紹打工,但是發現袁紹不是成才的料,於是轉投了曹操,曹操稱讚他是自己的張良。荀彧給曹操出的最有價值的謀劃就是迎漢獻帝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有了漢獻帝這張帝牌,就能以漢獻帝的名義東征西討,這就叫師出有名。孔子說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曹操需要的就是名正言順。正是有了漢獻帝這張牌,全天下的文武豪傑才會紛紛出山投奔到曹操麾下,因為他們的口號是,我不給曹操打工,我給漢獻帝也就是大漢王室打工。就連關羽被曹操俘虜時談條件都說,我降漢不降曹。其實也就是找個臺階下,曹操大笑,搞這些沒用玩意幹啥,我就是漢,降漢就是降曹,聽你的。

荀彧給曹操舉薦了好多人,比如郭嘉陳群司馬懿等等,由於荀彧做事謹慎,曹操還跟他結成了兒女親家。建安十七年,曹操五十七歲,荀彧五十歲。曹操看看時日無多,就想進爵國公、加封九錫(九錫是古代帝王對大臣的九種賞賜,有車馬、衣服、樂器、武士、弓矢等,周公蕭何霍光王莽都得到過這個待遇)。但是一向唯曹操馬首是瞻的荀彧罕見的對曹操此舉表示了反對,他說: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就是讓曹操低調點,不要慕這些虛名。加不加九錫,你不還是大漢王朝第一人麼。加了就顯得咱們德行有虧。其實荀彧是為曹操考慮,但是曹操會錯了意。

不久曹操征討孫權,讓荀彧隨軍。荀彧走到壽春,病了,不能隨行,曹操到了合肥,就給荀彧送了一個空食盒。漢代食盒有兩種,一種是用竹子製作的提籃,比較透氣,一般用於夏天,飯菜不容易壞。還有一種是用瓷做的,圓桶形,一層層疊放在一起,一般用在冬天或者稍涼一點的天氣,有保溫作用。曹操征伐孫權是在正月,所以送給荀彧的是陶瓷食盒,也就是加蓋的碗。荀彧打開食盒,看到裡面空無一物,立馬服毒自盡了。

那麼荀彧見了空碗為啥要自盡,其實空碗是個寓意。古代官員領的工資叫作俸祿,也叫薪水,薪是柴禾,水是喝的水。意思幹了活才能燒柴喝水。喝水用的器皿就是碗。現在曹操給了荀彧一個空碗,意思準備把他辭退,我用不著你了,你另謀高就吧。再賴在我這裡,連飯都吃不上。但是當時荀彧除了曹操這裡根本沒地可去,因為孫權和劉備都是曹操的敵人,不能去,去了就是叛逃。曹操的盟友都被曹操幹掉了。所以荀彧只有死路一條,其實就是曹操變相逼他自殺,荀彧跟了曹操那麼多年,知道其中含義,因此服毒自盡了。荀彧死後諡號敬侯。何謂敬?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意思荀彧是個非常遵守遊戲規則的人。第二年曹操加封魏公,再過一年加封魏王,奏事不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名義上還為漢臣,實際上已是皇帝。所以荀彧為啥死掉了,就是沒有積極幫助曹操篡漢,其實他也沒反對,就想置身事外。但是曹操身為奸雄,一生雄猜狐疑,根本不給他機會。

荀彧的死還有個原因,就是離開了曹操的掌控,曹操上前線他沒跟著去。唐太宗李世民征伐高句麗,李靖已經病的爬不起來了,想跟李世民請病假,李世民說行啊,想當年司馬懿病成那樣,都能給曹魏再立新功,你比司馬懿強多了。李靖一聽差點嚇死,趕緊爬起來表示我還行,身體倍棒吃嘛嘛香。跟著李世民走到半路,李世民看他的確是病的不行了,不是裝的,才把他放回去。所以荀彧走半道跟曹操稱病,純屬自己找死。


唐風宋月


應該如何評價荀彧這個人呢?此人真的一言難盡!

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或十二年之間,大儒朱熹在一封信中對一位古人大加撻伐,言語甚可謂刻薄:“考其議論本末,未見其有扶漢之心也,其死亦何足悲?”

從“扶漢”一詞可以看出,朱熹筆下的人物應當是漢朝衰微之際的漢臣,而且死於非命,朱子認為其死不足惜!朱熹在信中還說此人“則或之失其本心久矣”。

究竟是什麼人,能令道學家如此言語刻薄,死了近千年之人,還是不肯放過呢?這個人就是漢魏之際的名臣、曹操麾下著名謀臣荀彧。

近期,電視劇《軍師聯盟》和《三國機密》的熱播,讓很多人再次注意到了荀彧這個人,在劇中,他通常被稱為“荀令君”。“令君”是因為他擔任過“尚書令”,有關這個官職,筆者可以另文探討,在此先不展開。

荀彧

與朱熹同時代,被稱為“功利主義儒家”的陳亮則對荀彧非常欣賞,稱其“蓋明於天下之大勢而通古今之變者也”。

朱熹所處的南宋時代,趙宋王朝首迫於北方女真金朝壓力,故而倡言春秋大義,尚忠孝節義之類儒家價值倫理。聖人朱熹論人論政不免過於理想主義,亦多迂腐刻薄。陳亮身為浙東事功學派領軍人物,臧否人物自然更為務實。

拋卻評價視角不談,歷史上的荀彧究竟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究竟是漢臣,還是魏臣呢?

身歷蜀漢、曹魏、西晉更迭的陳壽,在其《三國志》中為荀彧做傳,《荀彧傳》在《三國志》卷十,位於《諸夏侯曹傳》亦即曹魏宗室開國諸將專傳之後,而與荀攸、賈詡同卷,而且將荀彧放在曹魏開國文臣諸傳之首。可見,在陳壽眼中荀彧是魏臣。

荀彧

但是,南朝劉宋范曄的《後漢書》則將《荀彧傳》置於全書卷七十,位於外戚竇武、何進傳之後,鎮壓黃巾的皇甫嵩、朱儁傳之前,與鄭泰、孔融同卷。

對於兩部史書中荀彧的不同位置,清朝史學名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六《後漢書三國志書法不同處》條雲:

惟荀彧一傳,陳壽以其為操謀主,已列魏臣傳內。蔚宗以其乃心王室,特編入漢臣,此則其主持公道處。

陳壽視域中的荀彧已然是曹氏謀主,稱其““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鑑先識,未能充其志也”,必然是魏臣;范曄則認為荀彧心在漢室,“察其定舉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國艱”,故而為其正名,將荀氏列入漢臣列傳。

廿二史札記

史家之所以會對荀彧評價有如此歧論,只是因為荀彧最終的非正常死亡。

荀彧出身於潁川荀氏,是貨真價實的世家豪族。潁川郡地處中原腹地,東漢時期隸屬豫州,自古屬於“四戰之地”,同時也是人文薈萃之地,毗鄰帝都洛陽,地理位置優越。《漢書·地理志》記載:

潁川、南陽,本夏禹之國。夏人尚忠,其蔽鄙樸······潁川,韓都。士有申子、韓非,刻害餘烈,高仕宦,好文法,民以貪遴爭訟生分為失。

潁川郡在先秦時曾為韓國都城,秦滅韓後,置潁川郡,兩漢沿襲。潁川郡在漢代是一個遍佈豪強,很難治理的地方,“穎川多豪強,難治,國家常為選良兩千石”。

潁川郡

潁川荀氏出於戰國的荀子,其真正崛起是在東漢後期。荀彧的祖父荀淑是第一個進入正史的荀氏人物,《後漢書·荀淑傳》記載“少有高行,博學而不好章句,多為俗儒所非,而州里稱其知人。”荀彧後來回憶祖父,說“祖父淑,······當順靈之間,知名當世”。正因為荀淑名聲在外,品行高潔,所以在漢安帝時被徵召為郎中。

荀彧的父親荀緄,曾任濟南相;叔父荀爽,官至司空。荀彧本人少而聰敏,被當時名士何顒譽為“王佐才”。永漢元年(189年)舉孝廉,任守宮令,後轉亢父令,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荀彧政治生涯的初期,正好碰上了董卓之亂,頗有政治智慧的荀彧選擇了急流勇退,辭官返回家鄉潁川。潁川在軍事地理上的重要地位,決定了它必定成為各方爭奪的焦點,出於風險規避考慮,荀彧帶著族人遷往冀州。

後漢書

荀彧在冀州得到兩任冀州牧韓馥和袁紹的禮遇,但是他斷定袁紹“終不能成大事”,即毅然離開,改投當時勢力還比較弱小,只據有東郡的奮武將軍曹操,做了他的司馬。

荀彧對曹操是有期待的,尚不強大的曹操成為荀彧心目中一統天下、恢復秩序的理想領導者。荀彧在曹操陣營,規劃的第一件大計便是迎奉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年),漢獻帝自長安經河東返回洛陽,陷於極度困危之中。在很多人不贊成迎奉天子的情況下,荀彧力主迎接漢獻帝:

昔晉文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漢高祖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自天子蒙塵,而將軍首倡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逞遠赴,雖御難於外,乃心無不在王室。······若不時定,使豪傑生心,後雖為慮,亦無及矣。

曹操

迎奉漢獻帝,是曹操集團政治合法性塑造的關鍵一步,而走出這一步荀彧是關鍵人物。其實,對於荀彧來說,迎奉漢獻帝,也不僅僅是出於曹氏政治利益的考慮,“忠漢”的政治價值觀似乎更是根本所在。

曹操迎奉天子之後,擁有了別人軍閥集團難以企及的政治資源優勢,一統北方的霸業加速實現。建安三年(197年),曹操破張繡,擒呂布,解除了後顧之憂,即揮軍北上,欲與稱霸冀州的袁紹決一雌雄。建安五年(200年),曹袁雙方賭命運的官渡之戰揭幕,雙方都傾全力以求戰勝對方,這場大戰最終的結果是曹操完勝,袁氏集團開始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在曹操的霸業之中,荀彧功不可沒。由於功勳卓著,建安八年,荀彧被封為萬歲亭侯,曹操還主動與他家聯姻,將女兒嫁給了他的長子荀惲。建安十二年(207年),漢廷增他封邑千戶,曹操還打算委以三公的重任,“太祖欲表或為三公,或使荀攸深讓,至於十數,太祖乃止”。

官渡之戰

出身於世家大族的荀彧,“忠漢”是他天然的政治正確,而選擇與曹操合作則是他們認為恢復政治秩序的一種途徑。曹操本人最初的政治理想也不過是成為齊桓、晉文那樣尊王稱霸的人物,《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中有一段曹操後來的自白:

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擾能奉事周室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奉國威靈,仗鉞征伐,推弱以克強,處小而禽大,意之所圖,動無違事,心之所慮,何向不濟,遂蕩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謂天助漢室,非人力也。

荀彧和曹操的合作,其政治基礎是“尊漢”,哪怕是虛君的霸府政治。但是,如果曹操集團真的顯露出“革命”的政治跡象,荀彧就會陷入進退失據的困惑之中,是隨波逐流,還是保持操守,如何抉擇都是難題。

曹操

建安十七年(212年),司空軍祭酒董昭上疏稱曹操宜人“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晉爵國公,或許不是什麼問題,但是“加九錫”則有著強烈的篡逆色彩,歷史上的王莽、董卓也都有過“加九錫”的步驟。曹操也沒有抵抗得了“九錫”的誘惑,以此事秘密諮詢荀彧,得到的回答卻是一番苦口婆心的勸阻:

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振漢朝,雖勳庸崇者,猶秉忠貞之節。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一句“不宜如此”,決定了荀彧悲劇性的結局。當時,曹操南征孫權,荀彧“以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太祖軍至濡須,或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但是,《三國志》注引《魏氏春秋》中模糊的“以憂薨”則有一個詳細的死因解釋,“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後漢書》亦稱荀彧“飲藥而卒”。

悲劇的荀彧

荀彧之死,是因為他不同意曹操稱魏公並加九錫,而曹操在荀彧自殺的問題上也的確起到了逼迫的作用。在曹氏集團內部“革命代漢”動向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位高權重的荀彧進退失據,“忠漢”的政治理想決定了他不可能加入“勸進”潮流之中。

如此一個重臣,日後可能會成為曹氏陣營的反對派,他的死或許就成為曹操樂意促成的事情了。根據《後漢書·荀彧傳》記載,荀彧死後,““帝哀惜之,祖日為之廢讌樂,諡曰敬侯”。祖日為祭祖神之日,應有讌樂,然而漢獻帝因荀彧之死而在最具神聖性的祭祀儀式上“廢讌樂”,足見其對荀彧“哀惜”之情。

霸氣的曹操

荀彧之死,確實為曹操掃清了晉爵魏公的障礙。無論是《三國志》,還是《後漢書》,都在此事之寫上了一句“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曹操晉爵魏公,事實上就已經開始了“代漢”,而世人所說的那句“吾願為周文王”並非意味著曹操不想篡漢,而是想將鼎革的機會留給兒子,自己則為之做好準備。

建安十七年,漢王朝已經進入了曹氏鼎革預備期,舊人物荀彧無法自處,昔日他心目中匡正漢室的英雄曹操,很快就要成為第二個董卓了,除了一死,可能別無法?


朱言文史


為了漢室,他的夢想是為了興復漢室


荀彧,要興復漢室就必須依附一位強人,而曹操就是這位強人,而且曹操是承認漢室承認漢獻帝的!而袁紹和劉表就不承認漢獻帝,因為當初董卓要立漢獻帝為帝的時候,袁紹就是反對的,還因此跑出中央,回到冀州,割據一方,割據冀州之時他還是不承認漢獻帝,就是在董卓死後,袁紹和劉表都是不承認漢獻帝的!


而曹操就不一樣,曹操知道這已經是既成事實,漢獻帝的哥哥劉辯已經被廢,已經是既成事實,所以這個時候必須承認漢獻帝,他就是中央,漢獻帝在哪裡,哪裡就是中央!


所以曹操才接受了荀彧的計策,挾天子以令不臣,迎接漢獻帝到許都,漢獻帝結束了流浪的生活,曹操對待漢獻帝,比董卓和李傕、郭汜等人對待漢獻帝好多了,而且曹操給漢獻帝很多物品,還說是當初先帝賜給曹家的東西,現在再還給皇帝,漢獻帝就很有面子,非常感謝曹操,也支持曹操!


在這種情況下,加上曹操的人才策略非常好,發了好幾次求賢令,就有很多的人才來到曹操身邊,應該說即使投奔曹操又是投奔漢獻帝,皇帝,天子在此,當然不同,當時很多人才來了之後,都要以皇帝的名義進行任用的!


荀彧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是要幫助皇帝興復漢室的!在曹操要稱魏公之前,可以說荀彧是很支持曹操的,但是當曹操要稱魏公要建國的時候,這就不一樣了,這就是不是興復漢室了,漢室要建立魏室了,這就讓荀彧接受不了了!


曹操也諮詢荀彧的一件,當很多人支持曹操稱魏公的時候,荀彧表示了反對!


這時候,曹操就不開心了!


送了一盒空的食盒給荀彧!荀彧明白看,不食魏祿,漢祿你是沒得吃的,沒得食的!


於是,荀彧自殺!


鵬程日誌


荀彧,字文若,他是曹操賬下的重要謀士,他在曹操統一北方時,是極其重要的謀士,有著很高的功勞。同時荀彧也被稱為“王佐之才”。


荀彧在投靠曹操後,幫助曹操制定統一北方的策略,同時他又多次獻計曹操,荀彧又在幫助曹操時,向曹操舉薦人才。

所以荀彧曾受曹操極度的信任,荀彧也因功被封萬歲亭侯,他也被任命為尚書令,他處理朝政大事十餘年,有著極高的政績。

但是隨著曹操平定北伐、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諸侯,他的地位、威望也越來越高,因此曹操就想要魏公的爵位,並還要加九錫。然而這時一直輔佐曹操的荀彧卻反對此事,認為這是不合禮制。

因為荀彧反對曹操封為魏公,所以曹操對荀彧也開始有所猜忌和不滿,他們之間和諧的關係也被打破。


後來荀彧就因病去世,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荀彧是受到曹操的猜忌而被迫服毒自盡而死。荀彧死後,諡號為敬候,後來荀彧又被追贈為太尉。

雖然曹操封魏公受到荀彧的反對,但曹操並沒有因為荀彧的反對而放棄,之後曹操不僅封為魏公,而且後來曹操又由魏公晉位為魏王。

那荀彧輔佐曹操,後又反對曹操進封魏公,他的一生是為了世族利益還是為了漢室氣節呢?

其實,多半還是為了漢室氣節。因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權臣相繼掌權,漢獻帝猶如傀儡,漢室也很勢弱,作為漢臣的荀彧是很希望看到漢室中興的,他也想有一番作為,因為他是忠於漢室的。


然而荀彧知道自己只適合做個謀士,卻不是那個中興漢室之人,同時那時天下諸侯割據嚴重,雖然很多人都有勢力,但荀彧卻覺得那個中興漢室之人是曹操。

所以荀彧才會盡心輔佐曹操,征討各地割據勢力,幫助曹操統一北方,在這一路上,曹操還真的平定了很多諸侯勢力,荀彧也看到了漢室中興的希望。

然而正在荀彧看到希望的時候,因為曹操征戰有功,地位越來越高,他就想進封魏公,這讓荀彧很不認同,他認為曹操進魏公不合時宜,所以就反對曹操進魏公爵位。結果因為荀彧的反對,讓曹操對荀彧就有所猜忌。


荀彧人為了漢室所以才輔佐曹操的,同時他也是為了漢室才反對曹操封位公的。荀彧是漢臣,所以也是為了漢室氣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