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真的背叛蜀国了吗,真正的死因是什么?

不做标题党的秦夏


魏延是刘备麾下有名的大将之一,但是在演义中先是被诸葛亮认为脑后有反骨,然后就在诸葛亮禳星的时候,无意中弄灭了诸葛亮延寿的最后希望,等到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造反,但是这一切都在诸葛亮预料之中,于是自大的魏延被马岱所斩。

但是历史上的魏延真的是这样吗?

历史上的魏延却和演义中恰恰相反,不但受到刘备重视,而且诸葛亮也十分重视他,以魏延为左膀右臂。

刘备占据汉中后,自称汉中王,把大本营放在成都,汉中必须要留一员大将镇守,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关羽镇守荆州,汉中必定是张飞镇守了,甚至张飞也是这样想的。

但是最后刘备却偏偏选择了魏延担任都督汉中的镇远将军,并领汉中太守。其他人的反应是“一军尽惊”!

而魏延也不负众望,在刘备会成都前的大宴群臣会上,当刘备故意考核魏延:我对你委以重任,你接下来要打算怎么办呢?

魏延直接说:若是曹操亲自领天下大军前来,那么我就替您做好防守,力保汉中不失。若是曹操派遣一员将领,兵力不超过十万,那么我就替您全歼吞并他。

魏延这番话说的很得体,还非常好的展示了自己的雄心壮志,群臣都纷纷表示称赞。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三国志魏延传》


可以说在刘备麾下的将领中,能独自镇守一方的也只有关羽、张飞、魏延等区区几人,连黄忠、赵云、马超这样的所谓的五虎上将都没能镇守一方,可见刘备对魏延的重用和信任。

刘备死后,诸葛亮接着重用魏延,诸葛亮北伐进驻汉中,直接任命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督北伐前部兵马。魏延更是一度击败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并因功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

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有两个人一文一武是他的左膀右臂。文官就是丞相长史杨仪,武官就是魏延。

杨仪帮助诸葛亮“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非常受诸葛亮喜欢,但是杨仪缺点也很明显就是个性狭小,诸葛亮虽然重用但没有拿他当做接班人的意思。

而魏延不但骁勇善战,而且善待士卒,是蜀汉难得的猛将、帅才。但是魏延也有缺点,就是性情清高,对谁都不假辞色,别人官职功劳都不如魏延,于是能避让就避让了,只有杨仪对魏延爱理不理,于是两人结下了仇怨,一度势同水火,甚至开会的时候意见不合,魏延拔刀相向,杨仪跟诸葛亮痛哭陈情……

诸葛亮虽然离不开杨仪和魏延,也想撮合双方,但是最后还是失败了。诸葛亮在世时还能压制这两位,等诸葛亮一死,杨仪等人认为此次北伐已经失败,应当撤军。而魏延认为北伐这种军国大事不是一次两次就能成功,也不应该有主将去世就撤军,丞相去世亲属回去安排丧葬就好了,我率领剩下军队继续北伐恢复汉朝正统才是大事。

杨仪和魏延不合的厉害,诸葛亮一死更是谁都不听谁,蜀汉一次重大内讧将要开始,双方互相上表说对方造反。

可惜魏延是武将,又得罪了太多的文臣,朝中基本上没有人给他说好话,而杨仪在占据大义后还拿出诸葛亮去世前的安排去谴责魏延,魏延理亏在前,士兵也没了战意,于是逃亡的魏延被马岱追兵所杀。

杨仪这个时候表现出来了极为让人不满的一面,他直接踏着魏延头颅骂道:“庸奴!复能作恶不?”

然后杨仪以造反的罪名夷魏延三族。

陈寿也说,魏延要是真造反就直接投降曹魏了,干嘛还要带兵追杨仪?所以说魏延的打算就是诸葛亮死后自己以继任者自居,打算杀掉和自己有仇的杨仪,然后带领大军继续北伐。但是可惜魏延军事能力很厉害,但是政治上完全不是文官阶层的对手,不但自己被杀还还得家族也跟着覆灭了。

这就是魏延造反的真相。

但是杨仪也没好到哪里去。杨仪也自认为是诸葛亮的接班人,没想到诸葛亮早就安排了蒋琬。杨仪于是怨气满满,一度说出来了:当时我要是带着大军投靠魏延,何至于此。

被人举报后,杨仪被下狱审查,杨仪于是自杀了。

杨仪和魏延一样,都是当时蜀汉集团非常有才华的人选,只可惜,他俩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都以为自己是继承诸葛亮的最佳人选,结果两人一个身死族灭,一个也郁郁自杀。可惜可叹。


以史为鉴


魏延这个人是有点遗憾,在随刘备的征战中战功显著,颇受刘备器重。诸葛亮辅政期间,曾升任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单看魏延的履历堪比五虎将,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有一个最关键之处陈寿一笔代过,交待不清。那就是魏延的德行与作为。不过也可通过魏延的言行窥见一般。一是诸葛亮生前遗嘱,他死后退兵,并由魏延断后,可谓责任重大。但魏延却不服从命令,说丞相虽死,我今尚在,可继续伐魏"岂可因一人之死而废国家大事邪!"由此可见魏延之狂妄无度。一国之统帅殉职军前,竟无哀伤,又拒不从命,有点丧心病狂了。再者领兵担挡蜀军撒退,烧毁栈道,欲意何为?最起码也是反叛做乱行为。当何平一呼,魏延手下一哄而散,没有人给他卖命,以致在逃亡中父子被杀。就连远在成都的朝廷大臣无人为他说话,可见此人孤寡众背,人缘也太差了。魏延的叛逆行为昭然若揭,为他翻案太过牵强。陈寿受《魏略》影响,对魏延有回护之意,但《魏略》毕竟是敌国的传闻,对此,裴松之以予否认。当代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个巴蜀鬼才魏明伦(不知是否魏延的后人?)曾写下川剧《祁山夕照》,主要是为魏延翻案并捎带着贬一下诸葛亮,稍后,易中天步其后尘。其实对《三国志》的解读和理解各有秋,谁也不能说谁就是金科玉律,或历史定论,魏延的事恐怕也要继续下去。


天山月3




魏延做为蜀国名将,汉中太守,牙门将军。随刘备取西川、夺汉中,修筑汉中防线,随同诸葛亮北伐。可谓是蜀汉的顶梁柱。在他的治理下,汉中防线坚不摧,保住了蜀汉几十年的安全。

然而,在诸葛亮死后,魏延却落了个谋反的罪名,被马岱杀死在汉中石马坡。

阿呆在汉中上班时,每天经过一个石碑,上面赫然写着:马岱斩魏延处。让人感叹唏嘘。镇守汉中的一代功臣,死于自己人的手,落个满门抄斩,太冤枉了。太冤枉了!



魏延为什么会落个如此下场?

只有一个原因:不懂政治。

魏延的军事才能,那是无话可说。能深得刘备厚爱,力压张飞、马超,成为与关羽齐名的汉中太守,那能力不是一般的。能守、能攻、能治理。是难得的人才。

魏延是能人,是人才。是人才就有脾气,有个性。魏延同刘琰、杨仪等人水火不容,矛盾很激烈。这都是位高权重的高官。

诸葛亮虽然没批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但并不代表两人有矛盾。相反,五次北伐,均是以魏延为副手,甚至是先锋。况且,没有汉中基地太守魏延的支持,一次北伐也搞不成。



魏延的错误在于:没真正理解诸葛亮北伐的意图。

子午谷奇谋的特点是出奇兵,象尖刀一样,直插心脏。是险招,有可能出奇迹。

但是,这与诸葛亮的稳扎稳打相违背的。其次,几次北伐的真正目的,其实就是个样子而已,不北伐不行,不得不北伐。

魏延不懂,他以为北伐的目的就是一统天下。这是与蜀汉当时的情况,以及诸葛亮的目的,不一致的。



诸葛亮一死,魏延如果扛起北伐的大旗,正儿八经地去北伐,无疑将是蜀汉的灾难,将蜀汉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诸葛亮很清楚,他绝对不能让魏延当统帅。诸葛亮就利用魏延刚烈的性格,以及同杨仪等人的矛盾,设计了一把。以达到他想要的结果和人事安排。

魏延如果懂政治,能懂得北伐的真正目的,他是不会遭冤曲和被害的。牺牲魏延,保全蜀汉大局利益,这是必须的。

阿呆梦话,见笑了!


阿呆梦话


魏延没有背叛过蜀国,他只是想要杀死杨仪,夺取蜀汉的军权。魏延之死的真正原因是杨仪陷害魏延,魏延在内斗中没能击败杨仪。魏延一生都受到刘备和诸葛亮的重用,诸葛亮经常偏袒魏延,只是没有采纳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魏延最大的问题是他的脾气暴躁,经常得罪其他大臣,最后被杨仪等人合谋诬陷而死。

魏延在刘备时期便受到了重用,刘备攻占汉中之后,让魏延担任汉中都督,镇守汉中地区的两个郡。刘备统治时期,魏延的地位仅次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四个人,刘备去世的时候,关张马黄四个人都已经去世,魏延成为了蜀汉的头号大将。(正史上赵云不受重用)

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延经常独当一面,是蜀汉北伐军队中的二号人物。魏延曾经打过几次败仗,也曾经不听诸葛亮的命令,但是诸葛亮都没有处罚魏延。反观打了败仗的马谡和赵云,一个被斩首,一个被降职,诸葛亮排挤魏延的说法根本不成立。

魏延和关羽的脾气非常像,都十分的傲慢自大。魏延经常欺负其他大臣,多次同大臣发生矛盾,蜀汉的大臣都畏惧魏延,没有人敢于顶撞他。魏延向诸葛亮提出子午谷奇谋,诸葛亮认为这个计谋过于危险,没有采纳魏延的计谋。

魏延因此嘲讽诸葛亮胆怯,诸葛亮也没有处罚魏延。其实子午谷奇谋的成功率非常低,魏国曹真曾经使用过子午谷奇谋,结果走到半路遇到了连绵大雨,没有走出子午谷军队便已经损失惨重。髙迎祥使用子午谷奇谋,在半途遭到敌人埋伏,最终全军覆没。

由于魏延嘲讽诸葛亮没有受到惩罚,打了败仗也没有受到惩罚,魏延变得更加骄横。在李严被诸葛亮赶下台后,蜀汉的二号大臣变成了车骑将军刘琰。刘琰只知道享乐,不过问军国大事,魏延因为小事欺负刘琰,刘琰和魏延发生争吵。

诸葛亮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刻把刘琰叫到军营里面,想要罢免刘琰的官职。刘琰只能赔礼道歉,才保住了官职。蜀汉的其他大臣知道这个情况,都不敢得罪魏延,唯独杨仪不害怕魏延。

杨仪和魏延的矛盾非常深,两个人谁都不害怕对方,魏延有诸葛亮撑腰,杨仪也是诸葛亮的朋友。诸葛亮临死的时候,看中了杨仪不害怕魏延的优点,让杨仪带领军队撤回蜀汉。魏延不肯听从杨仪的命令,带领军队烧毁了栈道,想要夺取杨仪的兵权。

杨仪状告魏延谋反,魏延也派人告杨仪谋反,大臣们都对魏延有意见,纷纷认定魏延谋反。魏延在前线被杨仪击败,在逃亡途中被马岱杀死,刘禅诛灭了魏延三族。

魏延被害的根本原因是魏延的性格问题,诸葛亮对魏延的纵容,也间接的害了魏延。虽然魏延背叛蜀汉不是实情,但是魏延之死却并不冤屈。魏延不听从诸葛亮的遗命,擅自烧毁栈道阻拦大军,已经是死罪难免。更何况魏延长期欺辱大臣,性格狂妄自大,即使杨仪不杀死魏延,魏延未来也难免会造反。


史海泛舟摆渡人


魏延没有背叛蜀国,《三國志》陳壽叙述很清楚,指出魏延如果背叛蜀国,就不会是向南跑回漢中,而應該向北逃入魏国,這也是當時蜀国人的说法: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三國志·魏延傳第十》】


魏延真正的死因,是諸葛亮临终前部署抛弃他的计划。直接导火线是退军会议没有魏延的参与(當時魏延的职位是諸葛亮之外最高的,南郑侯,與諸葛亮的爵位相同),但却安排魏延為楊儀断后(楊儀當時在軍中的职务是中军師,没有带兵权力),魏延是不可能服从这个安排的,他坚持北伐不应该因諸葛亮逝世而中断,他可以领导军队継續作战,然而諸葛亮临终会议的安排是“假如魏延不服从命令就自行撤军,不用理会魏延”,於是楊儀、費禕等带着大軍撤退。魏延因此抢先跑回漢中,要在中途堵截军队的退路,他要殺了楊儀。魏延與楊儀在平时就矛盾冲突得很厉害,魏延多次用刀向楊儀比划,諸葛亮是知道这些情况的,也经常调解,他明知魏杨之間的矛盾,仍作如此安排,分明是要魏延冲动入局。


导致魏延最终死亡的因素,是魏延和楊儀在路上交相向刘禅告状,互指谋反,偏偏朝中董允、蒋琬均支持楊儀,怀疑魏延,於是魏延在面对王平质问時,部下觉得魏延理亏而散去,魏延只能與其子数人逃奔漢中,被楊儀派遣马岱追上斩殺。



TonyDeng


没有背叛,被构陷。

若想背叛,可勾结曹魏,擒拿诸葛,头功也。


六福雅士


我们要去讨论一个人,说明这个人还是有些本事的,那么魏延一生,本领为何不能施展,还被冠以反贼的名号,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魏延这个人。

魏延是三国时蜀汉名将,此人也是为数不多有争议的将领。爱他的说他是难得的人才,可以与韩信相比,被马岱杀死让人痛惜;恨他的人说他是小人一个,被马岱所杀,因为有反骨,实在是咎由自取。那么魏延有多牛?

  • 其一,穷屌丝逆袭成才。魏延其实出身地位不高,这一点和刘关张相似。刘备入川的时候,魏延还没有军职,仅仅是刘备的“部曲”——类似于亲兵一类(私兵,半家奴性质)。当刘备取得成都时,因功升迁为牙门将军。不过魏延有天赋,这样的人居然成为一代名将,可见魏延是个志向远大的人。
  • 其二,地位很高,是汉中太守,汉中市刘备与曹操对峙的地方,可见魏延深得刘备器重。取得汉中后,被封为了“镇远将军”、汉中都督、兼(领)汉中太守。关羽、张飞、马超、黄忠成了前后左右的“四方将军”,都封了候。关羽还假节钺(有杀伐专断之权)、张飞、马超是假节(有代天子对属下行使任免、惩处之权),只有黄忠没有假节。从职务上看,关羽是总督荆州之事(牧守的全权)。魏延是都督汉中,兼太守。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已经是仅次于关羽的职务、权力。不下于张、马、黄三将。因张飞、马超、黄忠,均没有“都督”头衔(哪怕是方面都督)。而赵云却依然原地踏步。所以,取得汉中后,魏延级别上仅次于“四方将军”。但职务、权力上,已持平于“四方将军”。

  • 其三,魏延在正史上,深受诸葛亮器重,比赵云和诸葛亮配合的默契。刘禅的时候,与赵云一起封侯(最低级的亭侯)。但赵云被连续升迁为“征南将军”,旋即又升为“镇东将军”。终于又与魏延持平了,但魏延却被诸葛亮收入相府,成了丞相司马。进入军中核心,赵云却没有进核心。直到建兴八年,魏延率偏师西入羌中,大破郭淮、费耀后,被提升为“征西大将军,南郑候(跳过乡侯,直接晋升最高级爵位县候)、凉州刺史、前军师”还和诸葛亮一样,被授予了“假节”。军中假节的只有诸葛亮和魏延二人,成了北伐军中的实际二把手。
  • 其四,魏延很会打仗,一度打败了曹魏名将郭淮。魏延在北伐时进入少数民族地区,试图与陇西当地的羌族联合起来一起攻击魏国。魏国派出雍州刺史郭淮和费耀拦截,结果魏延把两人打得大败。费耀很平庸,但郭淮可以说是员智勇兼备的良将。汉晋春秋里面还有一段北伐战事的记载,记载魏延与吴班等人大破敌人军营,获得了许多兵器和粮食。

凭以上四点,魏延确实过于优秀,但其命运为何如此之惨,皆与其性格有关,魏延虽然能力强,本领大,奈何不团结人,高傲自大(同关羽一样),为人处事又欠缺思量,处不好和同事关系,又没有过硬的背景(如:关羽,君主兄弟。),导致没人信他,最后被夷三族。让人可惜。

那么,魏延究竟是怎么死的,到底有没有谋反?

诸葛亮知道在自己死后,朝廷里功劳最大的就是魏延了,一旦自己死去自然没人管得住魏延。而魏延又与杨仪水火不容,所以,诸葛亮不想把功高盖主如同野马的魏延留下来,那么最后的办法就是牺牲魏延,来保蜀国内部的太平。

所以,诸葛亮在感觉自己快不行的时候,秘密召集杨仪、姜维、费祎他们几人来商议。诸葛命令他们.在自己死后就不要北伐了,全部人马回蜀国,要分批次的撤退,要求魏延断后。诸葛亮还交代,如果魏延不听话,就不用管他了。魏延当时也算是蜀汉的高层,这次会议居然没叫他?

这显然是诸葛亮有意要这么做的。既然要想办法诛杀魏延,又怎么会把魏延也叫上呢?最后,魏延在杨仪马岱等人的联合下被制服,最终魏延被判谋反罪,随即处死。魏延功劳太大,为人又骄横,若他不死,恐怕蜀汉无人可以管得了他,即使魏延,没有反心,诸葛亮也不会让他活下去。

偏师刚主力,并大破之,如此大将之材,就此陨落,蜀汉致此,也是一日不如一日,悲兮,诸葛亮的事无巨细,大权独揽,却无识人之才,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何其可叹!


不做标题党的秦夏


首先,魏延有大才,具备突出的战功,在刘备时代,魏延任汉中总督,战功赫赫,确保了汉中十数年平安。假节,受封亭候,地位仅次于关羽和张飞。是蜀国难得的将才。但是魏延也具备突出的弱点,或者说是人格缺陷,就是反叛和忤逆。魏延先投刘棕,然后反叛开城门迎接刘备。后又投韩玄,又在危机时刻反叛,杀主献城,成为刘备部属。在三国时代,投降蔚然成风,降将比比皆时,包括张辽张颌等等,甚至关羽张飞都有投降或者开小差的经历,唯独杀主求荣反叛的,除了吕布,就剩下这个魏延了。刘备对其是信而不信,限制使用。特别是刘备身后,为了防止权臣造反,对以往武将采取了限制和防范的态度,刘禅对战功卓著的武将进一步加强了限制和打击,连先后两次救助自己的赵云都郁郁不得志,更何况人品有亏的魏延了。第三就是魏延的惨死与诸葛亮脱不了干系。他和诸葛亮则曾经有过短暂的蜜月期,然而诸葛亮对他的野心早有顾忌,提前进行了安排。在后期的退兵过程中,魏延烧毁栈道,阻挡杨仪退兵,同时向成都方向急退,双方都指责对方反叛。出于安全的考虑,刘禅相信了杨仪,于是魏延的命运就只好惨淡收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