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为什么要杀岳飞,是出于什么样的利益考虑?

飞驰吧段哥


说起南宋名将——岳飞,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有书君从小就被他的精忠报国的事迹、万夫莫敌的武艺、神出鬼没的用兵所倾倒,他被后人称为民族英雄。但奈何生于那个不幸的朝代,也落下了可悲、可叹的结局。

宋高宗在“靖康之变”后,在南京继承大统,创建了南宋王朝。他称帝初期,还是有所作为的,主要任用主战派,力保南宋政权。

但是随着局势的变化,宋高宗开始驱逐主战派,逐步解除岳飞兵权,并和奸臣秦桧一同以“莫须有”的罪名加害大英雄岳飞。

那宋高宗既然知道岳飞是一位杰出的将领,为何又要杀害他呢?有书君觉得主要是出于以下三点原因:

一、重文轻武、中央集权是宋朝的基本国策

宋朝从建国初期开始,最重要的国策是——重文轻武。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开始,就是文官节制武将。朝廷特设三司使,地方设转运处,分节度使权。所以岳飞就算是没犯错误,在宋朝的这种体制下,也是呆不下去的。

另一方面,岳家军基本不受宋高宗掌控,战场上连战连捷,战无不胜,这也是宋高宗最害怕的。因为这岳家军,并不是官方部队,而是岳飞在南征北战期间,收容的民间部队,经过岳飞的多年调教,战斗力和规模都非常强大,巅峰时期兵力占到当时南宋总兵力的七分之四。

如果岳飞想要像当年的宋太祖赵匡胤一样,再上演一幕“黄袍加身”,自己皇位将不保,所以宋高宗对岳飞戒备心和疑心都很重。

二、政治觉悟太低,制定错误的“直捣黄龙,迎回二圣”的战略目标

“靖康之变”后,徽钦二帝被金军掳走到北方,过着非人的生活。正因为群龙无首,所以宋高宗才有机会当皇帝。而岳飞连战连捷的时候,却经常把“收复失地,迎回二圣”放到嘴边。他从来没想过一个国家是不能有三个皇帝的。宋高宗的父兄一回来,高宗自然皇位不保。

更何况,岳飞还建议高宗立太子,这些举动都让宋高宗非常生气,都关系到自己皇位能否稳定。其种种事端,使得岳飞更加不被高宗信任,被认为不是自己的人,坚定了除去岳飞的决心。

第三,投降派为保自身利益,推波助澜

岳飞在军事上的成就过大,导致树大招风,开始在朝廷中招人嫉恨。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后,开始进军朱仙镇,这时候以朝廷中秦桧为首的权臣,开始煽风点火,各类谣言四起,在高宗身边不断诋毁岳飞。

而当时高宗正好在担心二圣回归后的皇位问题,各方一拍即合,最终导致了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于风波亭。

综上所述,有书君认为虽然岳飞英勇善战,但性格弱点也多,比如过于执着,政治觉悟不高,性格倔强,多次说不该说的话等等。而宋高宗赵构也从喜欢、重用岳飞,到后来讨厌岳飞、猜疑岳飞,最后起杀心,导致了一代名将死于风波亭。这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制度化的一种必然。

有书君语:有书君送福利啦!!私信有书君,回复“福利”即可【免费领取52本】高分好书,限时福利,不容错过哦~


有书共读


岳飞被杀,有几点原因:

一是军事上与偏安的国策不相符。当时皇帝无大志,并没有扫清寰宇、收复山河、一统江山的雄心壮志,而是选择偏安一隅,惟愿能享受暂时的富贵,保住卿卿性命。因此实行的国策就是消极防御,偶尔的军事胜利在皇帝与朝廷看来,也只是增加了谈判的一点发码和谈资。军事上的主动进攻更是为朝廷所忌讳,生怕惹怒外敌被报复。

二是政治上的口号确实为皇帝所忌讳。岳帅提出的口号中有这么一句:迎回二圣,甚至还很为高宗考虑,说即使迎接回二圣高宗也还是皇帝。其实,恰恰这些是不能说的,一说不就把高宗的内心戳穿了吗?

三是岳帅树大招风,将相不和历来就是对在外统兵很不利,所统帅的岳家军战斗力彪悍,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这时以秦桧为首的权臣开始煽风点火,各类谣言四期,以致十二道金牌。刚开始高宗可能并无杀岳帅的心思,但当十几道金牌都招回岳帅时,那位经历多次政变而内心十分脆弱的人,再也经不住秦桧等人的污蔑。





麒麟历史阁


杀岳飞是多种因素影响下的结果。首先来谈谈高宗其人,少时出使金国还颇有英气,及至北宋灭亡南渡,却被吓出了生理问题,再被搜山检海赶到了海上,心理阴影不可谓不大,所以之后一直摇尾乞怜也在情理之中,金国若有亡宋之意还可奋起反抗,而稍有松和便又极力巴结,毫无骨气。因为在赵构看来宋军虽偶有胜利,但彻底打败金国绝无肯能,如果彻底激怒金国宋朝便岌岌可危,所以从头到尾赵构都是个投降派;

而岳飞,从某种角度来说,他更多的是为宋朝为民族而不是为赵构而战,直捣黄龙,迎回二圣,我想赵构倒不怎么担心二圣影响自己的皇位,倒是岳飞完成此举功高盖主,要造反的话反而更加棘手,有人要说岳飞肯定没有造反之心,但当权者最怕的就是有人威胁自己的统治,可能威胁也无法容忍,更何况岳飞并不是很听话,不说中途撂挑子的几回,单说十二道金牌召回,何以用发十二道,从侧面也说明岳飞多多少少已有不受控制的趋势,军队受百姓爱戴号称 岳家军,而军队统帅却不怎么受约束,换成是哪个统治者都会心有芥蒂,杀伐之心顿起,假设岳飞听赵构的话令行禁止,指哪打哪,我想赵构是不会起杀心的,令一方面岳飞品格高尚,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表现的无欲无求,不爱惜钱财地位,要么是真的为国为民,要么是想要更大的,比如龙袍,倘若岳飞能自污,结局可能也会不一样。

总之,赵构没有雄才大略,没有信心或者能力统御岳飞,倘若换成秦皇汉武,断没有杀岳飞的道理,而岳飞呢,又太过完美,倘若学学王翦,统帅全国军队仍能获boss信任,我想也不会留下这千古奇冤。

所以岳飞之死可以概括为下属太过优秀又不是很听话,老板不放心而将之杀死。



羡故剑书生


宋高宗杀岳飞,就是为了自己的政权稳定。

高宗的父亲宋徽宗和同父异母的哥哥宋钦宗被金人掳走,高宗才得以继位。从内心里,他不愿意父亲和哥哥回来,因为那样他就必须要再让出王位。但是高宗是个孝子,当年同父兄一起被掳走的还有高宗生母韦贤妃,高宗希望迎回母亲以尽孝道,因此在徽宗死后宋朝和金商定让韦贤妃扶徽宗灵柩回到宋朝。临行前,钦宗哭求韦贤妃,拜托回去后向弟弟求情来救他,他不会争王位,只想结束屈辱的流亡生活。但是高宗不理会钦宗的请求,不愿迎他回朝。

1140年,金人攻打宋朝,岳飞抗金有望成功,高宗表面高兴,内心却非常惶恐,如果岳飞得胜必然迎回钦宗,那么他的皇位必定会动摇。

在这种情况下,为保皇位岳飞不能赢,所以岳飞会被召回并杀害。

与其说秦桧在高宗面前进谗言陷害岳飞,不如说秦桧看穿了高宗的心思,替高宗说出了心里话。

岳飞之死,秦桧替高宗背了千古骂名,但是最想让岳飞死的,是高宗,岳飞其实是皇权斗争的牺牲品。




梦回殷商


在中国古代,国家权利如何进行切割分配?这是无数君臣都想解决的大问题。在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乱世,死于非命的皇帝两只手都数不过来。在其它王朝,皇权受到的约束过低,能定人生死存亡,因此在君臣互动的游戏中,权臣、能臣为了自保,玩尽了花样,但是能形成良性互动的少,能臣如秦朝王翦、汉初萧何的自污法还能保全自身,权臣霍光死后家族被连根拔起起了一个很坏的头,从此皇权与权臣的斗争就没有下限了,彼此互动都把对方往恶意里揣摩。以后的权臣如果不能取而代之,就都没有好结果。历史上的曹操、司马懿敢把权力交给皇帝,自己退休吗?刘禅把自己的皇权约束在皇城之内,治权交给诸葛亮,这几乎是历史上皇帝与权臣和谐相处的唯一范例了,可见有多难得!但是后世的人都骂刘禅无能!你说冤不冤?

在以上所述的历史大框架下,再说南宋高宗和岳飞这对君臣所处的形势:金国和宋国经过前期的互斗,已经发现谁也吃不下谁,硬着头皮打下去,也不过是在淮河南北拉锯,对双方都没好处,这是议和的大前提,也是两国君王的共识。岳飞在这个大背景下,一力主战,和皇帝唱反调,属于不明形势,但是迎还二圣,还我河山的口号天然正确,高宗也没办法!再者,宋朝得国就是宋太祖军权在手,因此高宗对军方大佬天然就有戒心,怎样解决?有太祖成例:杯酒释兵权。岳飞的军队号称岳家军,后勤供应半自主,已经有了军阀化的苗头,在高宗眼里,就是岳飞不肯交权升官所以主战。还有其它一些事,比如要高宗立太子,不管岳飞初衷如何,高宗肯定往恶意里琢磨:我虽然现在没孩子,但圣体还很康健,岳飞你是几个意思?想建拥立之功?想另外站队?

综上,君臣互动中,岳飞的表现,高宗给打了个不及格的分数,就是岳飞的死因。


读出历史中的不得已


宋高宗为什么要杀岳飞?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一,宋高宗忌惮岳家军,当时南宋总兵力岳家军就占了一半,正所谓有兵就有权,岳飞手握重兵再加上朝廷奸臣当道,宋高宗偏信于秦桧,久而久之难免会犯错误,最终错杀岳飞。二,岳飞大家都知道他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而且文武双全,他带兵打仗就不用说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已经是当时儿童的一句口头禅,可见当时金兵将领是多么的怕岳飞,怕岳家军,而且岳飞才华横溢,他的那首千古名词《满江红》传承至今,再加上岳飞执意北伐收复故土,这就更加引起宋高宗的猜忌了,因为宋高宗担心一旦收复故土,他的那些父辈兄弟会和他争皇位,所以这个对岳飞来说也是致命的,三,就是立嗣之争,岳飞向宋高宗建议立赵伯琮为太子,这让生性多疑的宋高宗更加不快,认为岳飞干涉朝廷和他身边的事物了,所以也让宋高宗最终动了杀机,四,就是岳飞的性格问题,岳飞才华横溢,能文能武,精忠报国,坚持自己正确的战略主张不妥协,再加上岳飞又手握重兵,当时朝廷也黑暗,皇帝昏庸无能,奸臣当道,宋高宗听信馋言,所以说岳飞生错了时代,这是他的不幸,也是当时南宋老百姓的不幸!


用户97839631440


至于宋高宗为什么要杀岳飞

宋朝是中国历代防武将最严重的朝代,江山怎么得来的就害怕怎么失去,所以当岳飞势大以后,南宋朝廷绝对不会感到高兴,生怕将来岳飞造反。虽然岳飞一直对中朝廷忠心,像赵匡胤黄袍加身一样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后,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重建了宋朝,史称南宋。赵构拒绝派兵抗金,随后南逃至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定都,建立南宋政权。

 赵构统治期间,虽迫于形势岳飞、韩世忠等大将抗金,但大部分时间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并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着有《翰墨志》,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等。

  宋高宗赵构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九子,母显仁皇后韦氏,生于大观元年五月乙巳日(1107年6月12日),同年八月丁丑日,赐名为赵构,授定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蜀国公。

 大观二年(1108年)正月庚申日,封为广平郡王。宣和三年(1121年)十二月壬子日,进封为康王。赵构天性聪明,知识渊博,记忆力很强,他每日能读诵书籍千余言,博闻强记。

  赵构的臂力也很强,史书记载他能拉动一石五斗(约二百斤)力的弓(岳飞能拉动三百斤力的弓)。[2]南宋期间重用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奸臣,迫害打击抗金将领和忠臣良将,但是在位期间生活比较节俭。






彬彬侃历史


关于这个问题,大侃有几点想说,为什么高宗要杀岳飞呢,可以从以下三点来分析:

一、宋高宗的政治策略一直以来都是以和为贵,能用割地赔款解决的争端,绝不使用武力,属于求和派。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取得皇位后,对手下的武将就一直不放心,后来又搞了一个杯酒释兵权,把武将的兵权解了,并且还实施各种手段,限制武将对军队的掌控力。宋朝各代皇帝也是重文轻武,搞得宋朝一向兵力羸弱,处处被外敌欺压。

到了宋钦宗时期,更是发生了可耻的“靖康之耻”,两位皇帝都被金人掳走,做了人质。

这样高宗才当上皇帝,称为宋高宗,高宗继位后,金国还不消停,把高宗撵的四处躲藏,丢光了脸面。估计高宗也是被打怕了,登基后,不但没有整顿军马,积极备战,以免再发生“靖康之耻”一样的悲剧,反而重用汪伯彦、黄潜善等投降派。



迫于形式,高宗启用韩世忠、岳飞等主战派将领,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绍兴十年,好不容易,各路宋军在对金战争节节取胜时,高宗担心将领功大势重,尾大不掉,于是下令各路宋军班师回朝。

所以说,宋高宗的治国思想之一就是求和,不愿意与金国打仗,所以,像韩世忠、岳飞、张俊等主战派将领都不受高宗待见。

二、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迎回问题上,宋高宗态度暧昧,而岳飞等人却极力主张迎回二圣,二人的分歧是造成岳飞被杀的重要原因。

宋高宗的皇位怎么来的,想必各位都知道,高宗本来已经外放封王,结果金国军队一下打进了开封府,掳走了徽钦二帝,赵构奉命出任河北兵马大元帅,令他救援京师,结果这位仁兄,移屯大名府,然后又转移到山东,反正就是避开金军,不去救援开封,眼瞅着皇帝被掳走。等到第二年,赵构在南京继位,建立南宋政权,自己做了皇帝。

大家说说,他这皇帝来的本就名不正言不顺,当然不愿意让岳飞等人把徽钦二帝接回来,所以在抗金这件事上一点都不积极,能拖一天是一天。

可岳飞哪有这么弯弯绕,只想着皇帝被人掳走,大片河山沦为失地,作为一名有志青年,必要做出一番作为,保家卫国,收回河山。

因此岳飞一二再再而三的高喊要打到黄龙府,彻底的惹怒了赵构,最后落得个莫须有的罪名杀头泄愤!

三、岳飞性格耿直,不知变通,不懂为官之道,最终招来横祸。

岳飞性格耿直,有啥说啥,史料记载,岳飞先后三次参军又归隐,都是因为他看不惯上级的做法,感觉自己的抱负不能施展,一怒之下就罢官回家,显的一点都不成熟。

还有岳飞和他的岳家军,天天高喊“尽忠报国,收复河山”,老百姓听了肯定高兴,可让那些奸佞小人听了,又在赵构面前进谗言,说岳飞功高震主,忠国不忠君。



岳飞不仅仅不懂官场之道,还越权犯忌,有一次,岳飞面见高宗时,劝说高宗即早立储,还搬出国不可一日无君,不可一日无太子长篇大论,把赵构气个半死,把岳飞哄了出去。

岳飞的种种行为使的他与宋高宗的间隙越来越来,终于在绍兴十一年全面爆发,此时抗金战事已经打到朱仙镇,收回中原失地指日可待,可宋高宗更是坐立不安了,一天之内连发十二道圣旨把岳飞叫了回来,并让秦桧捏造罪名将岳飞下狱处死了。



可怜一代战神未死在沙场上,却死在内斗中。

好了,大侃要讲的就这些,出于这三方面的原因,宋高宗最终处死了岳飞,保全了自己的皇位。

但是大侃认为,这其中一点最直接的原因,其实是岳飞自己造成的,古代社会是皇权社会,皇帝的尊严和权威胜过一切,岳飞不知变通,处处惹宋高宗生气,最后身陷牢狱而死,实际上是必然得结局。


大侃聊历史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江红》 岳飞

宋高宗,南宋第一位皇帝,“靖康之变”后,在大臣们的拥立下,在南京继承大统创建了南宋王朝,称帝初期,任用主战派,力保南宋政权,但是随着局势的变化,宋高宗开始驱逐主战派,解除岳飞兵权,并和奸臣秦桧一同以“莫须有”的罪名加害大英雄岳飞,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耻辱的一笔。

岳飞、字鹏举,祖籍今河南汤阴人。南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书法家,被列为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一生战绩辉煌,两度北伐,大败金军,收复大片失地,为南宋后来百年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被“十二道金牌”催回以“莫须有”之罪名被害,成为千古冤案,历史上的岳飞注重团结民众,军纪严明,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岳家军素有”憾山易,憾岳家军难“之称,令金军无不胆寒。

宋高宗加害岳飞的原因:

  • 一、岳飞主张迎回“徽钦二帝”

  • “靖康之变”后,徽钦二帝被金军掳走到北方,过着非人的生活,正因为群龙无首,所以高宗才有机会当皇帝,而岳飞经常把“收复失地,迎回二帝”放到嘴边,高宗心里其实肯定是不愿意他的父兄回来,一个国家不能有三个皇帝,他的父兄一回来,自己的地位肯定就不保了。


  • 二、岳家军实力庞大,中央无法控制

  • 说起岳飞,不得不说”岳家军“,这岳家军并不是官方部队,而是岳飞在南征北战期间收容的民间部队,这里面有江洋大盗、绿林好汉、土匪民团、起义农民军等等,所以”岳家军“只听岳飞的号令,而不服从皇权,当时的岳家军实力要远超于南宋官方军队,所以宋高宗必须要杀他,我们都知道宋朝的建立就是赵匡胤武将专权割据而拥兵自立,所以大宋王朝一直都是重文轻武,就是怕武将专权颠覆皇权。


  • 三、岳飞经常不听从皇帝的号令,碰触皇帝底线

  • 从“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就可以看出,皇帝要是想让大臣迅速回朝,哪里有颁布“十二道金牌”,一道就够了,这件事可以看出,岳飞将军平时经常抗命,而且高宗还有一个毛病,就是不能生育,而岳飞经常劝高宗早早立储,这就是碰触高宗的底线。

  • 四、奸臣秦桧等在推波助澜

  • 秦桧据说是金国放在大宋的内奸,秦桧左右逢源,溜须拍马,岳飞手握兵权,位高权重,是秦桧上位的绊脚石,所以在皇帝对岳飞心生怨恨之后,秦桧加紧在皇帝身边谗言陷害。

宋高宗对待岳飞由最开始的喜爱到不满、到失望、最后到愤恨,甚至因为讨厌”岳“这个字把岳州都给改名变为池州了,可见皇帝的态度。

我们从岳飞死后岳家军并没有谋反,反而继续活跃在抗金事业中可以看出,岳飞是忠臣,他手下的岳家军也是忠臣,如果岳飞死,岳家军起义报仇,那么就说明岳飞擅权,拥兵自立,可是岳家军并没有这么做,可见大英雄岳飞死的太冤枉了,呜呼,惜哉!



鸿涵先生


这个问题是个难答的题目,真实的历史现实是那么的血淋淋!

首先要说,宋朝杀岳飞是一种国策的体现。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从来没有一个简单的一两个因素导致一个重要事件的产生,它从来都是一个复杂体第的派生物,所以此事就很难简单来说。

我们从人的角度来理解别人才是合适的。

先看四个案例:

1、岳飞在赵构还活着的时候平反的。1178年平反,赵构死时1187,就是说宋孝宗是在高宗同意的条件下平反岳飞的。

2、赵构对待功臣:1173年,采石之战的总指挥,虞允文遭到御史萧之敏的弹劾。宋孝宗经过德寿宫(太上皇赵构住所)时,特地向太上皇询问意见,太上皇说:“虞允文在采石立功时,萧之敏在哪里?不要听任虞允文去职。“,说明赵构是知道谁对国家有功,要有对好的。

3、宋朝文武之争:赵构与秦桧说起岳飞时:”岳飞还是个忠臣呐“,秦桧的回答:”当年太祖皇帝也是忠臣“,而北宋年间,宋仁宗与文彦博论名将狄青被众多文臣弹劾时:”狄青还是有忠心的“,但文彦博回答:”当年太祖皇帝也是忠臣“。可见朝廷对于武将的戒备心理之强,不独于赵构所有。

4、岳飞的史料:岳飞的很多史料已不可信,大部分是其孙岳珂所编造,如朱仙镇大捷就没有这回事,而且岳珂本人人品也不正,他是靠岳飞平反而上路的,所著的书籍都是为岳飞平反的,引用的史料大多为岳珂一家之言,与宋史一样,只能做部分采信。


下面我们看看岳飞是如何一定被解除兵权,到最后杀身成仁的原因。

一、宋朝国策重文轻武:文官集团治国

1、宋朝国策是重文轻武、中央集权,杯酒释兵权释的是武将之权,朝廷特设三司使,地方设转运处,分节度使权,都是宋朝国策。宋朝国策是基于唐后期及五代二百年多的因家动乱而设计。不仅在宋代,即使是元明清都是按些制度执行。

所以岳飞就算是没犯错误,在宋朝朝廷也是待不下去的。更不能超过武将职权而干预朝廷用人、立太子、战和大计等事宜,

2、文官集体认为岳飞有罪,即便是主战派著名将领杨沂中,也没有提出异议,反而可笑的是成为岳飞的监斩官。朝中重臣无一提出异议。只有参与审讯的二位官员因知其无罪,刚早不阿,提出反对,但级别太低。可见当时文官对于中央集团,强干弱枝,防范兵权旁落的国策是没有异议的。

所以,岳飞悲剧大部分是受国策之影响。

二、南宋急须重建。

我们先看看一场战场在当时的消耗力:1206年韩侂胃开禧北伐失败,造成的剧烈通货膨胀,北伐前货币总量一千万贯,北伐后,货币总量被迫上升到一亿四千万贯(《中央帝国的财政秘码》)。从此南宋的金融体系从此开始崩溃直到灭亡,再也没能够恢复到高宗时水平。

1、现在无法得出南宋巨大的军费压力,但从开禧北伐看出,南宋对金国战争的成本是极其高昂的。一战把高宗孝宗朝所有的国库收入打光。

2、北宋的国库被金军一抢而空,当时的情况是湖广在平定叛乱,四川发生叛乱,在中原又与金国对峙,海上贸易没有建立,从宋高宗为什么那么节约,也说明当时的财政,已经到了老百姓无法支撑的局面。如果不培养元气,是无法再战的。

3、汉武帝打匈奴,是靠着高祖文景四代人所积累的财富,而且还有河套马政区在手。连武帝自已国库打空,还想出“告缗令“这种政策,让老百姓互相检举谁家有钱,去抄家的程度。他自已晚年发罪已诏,告诉儿子昭帝“后继之君,习朕所为,乃沿亡秦之路耳”。问题是这样打匈奴并没有被灭掉,直到东汉时期匈奴还很强大。

4、当时的金国已完全不同于之前的匈奴和突厥,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金朝是有皇帝的,同时也是延袭汉制,国力强大,游牧民族天生的战争成本低。中原广大地区还在金国手里,实行的是一国两制,幽州中原用汉制,除了河南、安徽区域相对比较稳定。实力与匈奴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

所以,从这里看国家重建优先还是打仗优先是能看出一些端倪的。

三、宋朝有没有可能象岳飞说的打到黄龙府?

1、从开禧北伐来看,财政力不够。何况当时的南宋还是一片乱麻,急须治理,国库空虚。高宗登基以来就没有停止过战争。

2、从河南与湖北交界要打到黄龙府(黑龙江会宁)是多远的战略。至少二千多公里。岳飞在时打过十多年也一直僵持在湖北与河南、安徽一线。当时宋军总兵力不到十五万人。这个可能性有多少,从时间上来说的话,至少要50多年,象蒙元打南宋那种战力五十年。是不可能实现的。

3、当时岳飞在时,不止是一个战场,有四个战场,有四川战场,吴玠兄弟也三次大败金军,有江苏战场,黄世忠、杨沂中,有中原战场岳飞、刘琦,这些都是名将。不止是岳飞一个人在作战,如果吴玠兄弟不挡住四川金军的话,那南宋同样没戏。因为四川是南宋最重要的粮仓。同时让朝廷支持四路大路同时上前线,财政上支不支持?如果只让岳飞北上,那是否是孤军深入,岳飞自已也知道要刘琦配合他北上。

4、从顺昌开始向北,基本就是华北平原,不再是之前的江南水网丘陵地带。岳飞主要以步兵为主。如此的深入,可行性有多大?宋太宗朝两次倾国之力北伐都是大败而归,以一将之力要光复中原,估计高宗自已垫量过几次的吧。

如果说答案是否的话,岳飞决意北上就有点一相情愿。

三、赵构是个什么样的人?按以下做为应该看出还是个不错的皇帝。

我们从人的角度来思考一下赵构,赵构早年不畏生死,受命去金营为质,因胆略过人,同行的张邦昌却吓得发抖,导致金将完颜斡离不相信其是皇子,要求皇四子来替代。说明赵构并不惧怕,也并不胆小。

赵构本人与金人是有着国恨家仇,还有他自已的受辱,作为一个正常人分析,他一定不是一个投降派。

赵构一身勤俭,无论是赏赐还是宫殿建设都极为省俭,奖群臣常常是半匹马,他在临安拓宫殿才十几个屋子,往往还要一殿多用,也是一个屋子挂几个牌,象金銮殿,在接受朝贺时要换成”大庆殿“,太后皇室过生日要改成”紫宸殿“,要考试了唱名了叫”集英殿“。和议之后,朝臣提议加建300间,高宗大笔一挥减去三分之二。这说明赵构是一个励精图治之主。

在内政建设上,经过不断努力,解决了农民暴动、兵变、游寇等棘手的问题,1842年杀岳飞当年,推行经界法,规定“南逃汉人(归正人)可以在朝廷领到耕地,再贷款买到耕牛,本金八年还清,前三年免除租税;一无所有的流民(被虏之家)则可以在朝廷贷款,去买种子、买农具、安家置业,绍兴三十年前免除一切租赋”,就是说,终高宗一朝三十四年,始终未对这些流民收取租赋。

从货币来看,交子纸币的推行,货币总量一千万贯,第一次大贬值却发生在开禧北伐时,在高宗朝就从未贬过值,说明当时的老百姓在南宋和平后生活大幅提高。

由此来看,高宗也是一个对国家负责的主。

四、高宗对武将的心理阴影

高宗一生被武将反过多次,心理影响也不可不思,早期的苗刘兵变,后来的肥西兵变,差点命丧武将之手。

对于武将来说宋朝本来防范之心就强,更何况高宗受到过如此多的创伤。

由此来说,高宗认为即使要北征,也必须由他本人权力都集权到手之后才能北伐吧。

五、岳飞英勇善战,但性格弱点也多

1、干预朝廷立太子。岳飞说立孝宗为太子,此事在历朝历代都不是在外统兵大将所应说的话,同行的薛弼劝他不要说,岳飞还固执的认为自已没错。而且此处还涉及到高宗没有生育能力,当时还想再生。据秦桧回忆说,由此事件,高宗再也不喜欢岳飞了。这种事属于武将干预朝政,是死罪。

2、肥西兵权之事:由于肥西军的兵权没有给到岳飞,岳飞一气之下就上了庐山,朝廷三次诏命,国家有难,居然不理,虽然最后李若虚劝他回来,但这也给高宗极大的怨气。不尊圣命,在明清也是死罪。

3、性格问题,喜独断任性,不考虑他人感受,

抗金名将王彦是有名的八字军首领,一贯抗金,却因为在合作期间,本属王彦直属,但岳飞常自作主张,从此王彦一生拒绝与岳飞合作。这样也是岳飞如果要北伐必须要解决的团结问题。

4、手下众多武将只听岳飞,而不听朝廷。犯大忌。

众多武将中过于桀傲不驯,岳飞被解除兵权升任枢密副使(相当于军委副主席),其他将领是将部队交与朝廷,而岳飞政治觉悟太低,却命其部将张宪接班,又迟迟不能明白朝廷意思。这种固执也是导致杀身之祸的一个重要问题。

5、迎回二圣对皇权政治的影响

岳飞多次提出的迎回二圣,后虽然改为”天眷“,但此时也不应多提,这本应是皇帝决定的是,武将在这种事上应当回避。事实上,在明朝就出现了这种事情,如明英宗被瓦剌俘获,后被 迎回,却通过夺门之变,复辟称帝,让明景帝病死,事关中央集权之事。这种担心高宗不能说没有道理。

6、夺兵权后,仍然多次上书

多次上书说要抗金,而且语带讽刺与刺激朝廷之意。战和大忌至现代也从来不是一个武将能公开说的。再借此机会讽刺高宗,更让高宗不杀不足以服众将。刚开始高宗本来只是想治韩世忠,但韩世忠立马就退,求田问舍,不问战事,保得身家性命。但这时候,岳飞说是撞在枪口之上了。

就别说十二道金牌抗旨之事,以上岳飞的这些性格问题,随便一条就够杀头之事。

五、高宗收回军权的重要性是中央集权的必然性。

由于各位武将在南宋草创之时,都赋予了较大的权利,自由调度兵权,在北宋朝,武将指挥部队作战,必须要按皇帝的命令,否则是抗旨。与金兵打了十五年仗,朝廷财政无法支持,收复效果不甚明显,反而每一个武将都已经是重兵在握。

作为中央集权的皇帝,安内胜于攘外。除非他不想搞中央集权。

高宗朝名将多,韩世忠、吴玠、刘琦、杨沂中等都是能征善战的,这也让高宗杀岳飞的顾虑小了很多。

由以上可以看出。

1、罢免岳飞,是中国传统王朝制度化的一种必然,

2、高宗与金议和有着重建国家的合理性,而且高宗朝后来的治理也是南宋时期最好的时代。

3、长年的战争不利于建设国家,有利于武将做大。

4、岳飞的计划在当时来看,可行性不大。

5、岳飞的能力并没有小说里的那么强,南宋的江山坐稳有着众多将领的功劳。

这样,对于释兵权,治武将就成了一个时势所必然

而导致岳飞杀身之祸的在于,他的执着性,政治觉悟不高,多次说不该说的话,尤其在立太子、战和大计上多次犯上,让赵构从喜欢、重用岳飞,到后来讨厌岳飞、猜疑岳飞,最后起杀心,成了一条必然的心理线索。


二战时,美军的巴顿将军作战英勇,战功卓著,但总是嘴巴不牢,甚至说要攻击苏联,多次受处分。而雍正朝的年羹尧并无造反意象,仅仅是使用器物逾制,口无遮拦,导导致杀身之祸,也有与岳飞同样的悲剧道理。

而象后来的左宗棠,同样是火爆透顶的脾气,但却在皇权问题(光绪继位)与和战问题上往往三缄其口,曾国藩更是一个知退知进之人。也许就是岳飞的悲剧造成的制度性影响,导致千年的传承。


只是有一点。巴顿为什么没有被杀,而中国这样的将军往往导致杀身之祸。完全是中央集权制度在宋代成型的顽固体现。

但赵构与岳飞的国家战略不同,双方同样坚持自已的路线,认为只有走自已的路才是对的,再加上岳飞过激的性格,造成激烈的碰撞。岳飞的死可以说南宋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密切关联。

古代政治发展,南宋初年的环境时势的必然性虽然如此必行,但却不能给岳飞一个公道!

可笑的是,赵构在生前居然还同意了岳飞张宪的平反,他不怕打自已脸吗?其实就是因为对皇权没有任何威胁时,个人损失点面子那就无所谓。


这对于高宗而言,岳飞的死确实让兵权重归中央,各将领从此俯首贴耳,为后来南宋初年的政治经济稳定发展带来了好处。也为后世推进中央集权提供了坚强依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