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为何要在一日内斩杀70名将领?

妲己丶妖娆了谁的今世


柴荣严刑峻法,轻视天下。柴荣作为五代十国的一代英主,已经被吹捧过度。

第一,高平之战没有赵匡胤这一偏将挺身而出,后周必败,也有可能柴荣被杀。初立国,即使不死,柴荣信誉大打折扣,后周很难有好的延续。

其二、柴荣南征北战,首功赵匡胤,当然柴荣有识人之明。

其三、柴荣征幽云三州,只是地理位置并不重要,契丹几乎不设防的三州,继续进军,必然契丹倾军而出,后周不是对手。柴荣与赵匡胤都进攻过北汉,都无功而返,一个北汉都拿不下,怎么可能轻松拿下幽云十六州。

第四,治国,柴荣不是赵匡胤的对手。赵匡胤胸怀宽广,以仁义治国,能力超群远超柴荣。柴荣确实是五代十国的英主,但只局限于五代十国乱世,他的定数确定他成不了千古一帝。

柴荣缺陷有史可鉴:

一、严刑峻法,轻视天下。

朱国祯: “有轻天下人而好杀者,周世宗是也。”

赵恒:“周世宗固英主,然用刑峻急,诛杀过当。

然禀性伤于太察,用刑失于太峻,及事行之后,亦多自追悔。这是周世宗得另一面。

周世宗的轻视天下人,好杀加多疑,能将自危,君臣难以坦诚相见,同心戮力。

二、狐性多疑,无法君臣一心。

柴荣死前,调离张荣德,也怀疑赵匡胤,一度猜测并让赵匡胤靠边,是无人可用,才征得符彦卿的同意,临时任用赵匡胤。

柴荣用符彦卿为首,三个宰相王溥、范质、魏仁浦为顾命大臣,韩通负责调兵,赵匡胤、李重进用兵,互相牵制。因为主少国疑,船老大太多,无法形成有效统一意见,主要将领很危险,包括张荣德、李重进、赵匡胤等都有被冤杀的危险,韩通的儿子已策划杀掉赵匡胤,如不发动政变,赵匡胤等很危险。如果赵匡胤被除掉,后周必然动乱,后周必有其他将领黄袍加身,张荣德、李重进必然黄袍加身,谁会听一个七岁小孩的胡乱指挥,到时后周皇室必然身死国灭,华夏民族基本统一将遥遥无期,百姓永无宁日。

柴荣之死跟他狐性多疑有关,整天工于心计,严防死守,难以很好休息,长期会有抑郁,会严重影响他的生命,


我听枫


柴荣在一日内斩杀70名将领的事件,发生在后周显德元年(954年)的高平之战后。三月二十一日,取胜的柴荣休整军队,斩杀己方将领樊爱能、何徽等七十余人。

前几年,在山西高平市汤王头村发现的那个写有“墓有重开之日,人无再少之颜”的无主墓,有专家推断其主人就是在那七十余人里。

那么为什么柴荣要打胜了仗还杀那么多人?

他针对的就是唐末五代以来,一直很严重的骄兵悍将问题,以及这些人在战场上的卖队友行为。

可能有很多人听过这句话:“兵强马壮者为天子!”

这句话出自《新五代史》,是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所说。原文为“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晋高祖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

这短短几句话,直接展现出了五代时期武人的跋扈与野心。

“天下大乱,中国之祸,篡弑相寻。”(《新五代历·吴越世家》)

“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欧阳文忠全集·本论》)

曾有人半开玩笑式的做过以下总结:

五代的皇帝,根本的属性是军事统帅。不直接统领军队,就可能被手下的将军出卖。(后晋少帝石重贵被大将杜重威和张彦泽出卖)

而合格皇帝的唯一标准就是能打。

以前能打,沉迷享乐不想打了,不行!(死于兵变的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

本身能打,但有人造反时因状态不好而不能打,不行!(后唐末帝李从珂,在石敬瑭造反时,因疾不能直接指挥军队,结果失败)

皇帝老了,继承人的选择标准也是能打。

继承人年纪小,不能领兵,不行!(儿皇帝石敬塘属意的继承人是幼子石重睿,结果他死后,大臣们直接另立新君)

继承人成年了,但性格软弱,不行!(后唐闵帝李从厚因宽仁软弱被成为菩萨奴,结果被部下抛弃)

五代的军阀,由于是军事统帅,以上皇帝要面对的问题都要面对,还多了一个被全国人都惦记的危险。

随着你的权力越来越大,功劳越来越多,皇帝会猜忌你,重臣想除掉你,部下想拥立你。比如你去平叛,结果平叛军和叛军竟然一起拥立你造反做皇帝,你想活下去,只有一条路——造反,当皇帝。(李嗣源)

柴荣刚登基时,他也遇到了这个问题:虽然他成年了,也很能打,但还是有人不服!

所以他才御驾亲征,打了那场高平之战。

具体情况是:

后周显德元年,郭威去世,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刘崇趁后周“主少国疑”之际,再次勾结契丹兵南下侵扰,世宗力排众议,率军亲征,在高平之战中大败北汉军,史载,“(北汉军)僵尸弃曱,填满山谷。初夜,官兵至高平,降贼军数千人,所获辎重、兵器、驼马、伪乘舆、器服等不可胜纪。”

凭此一战,柴荣才算是坐稳了宝座。

坐稳了宝座,自然就要收拾下面的骄兵悍将和杀人立威了。高平之战中,双方刚交战,后周马军将领樊爱能、步军将领何徽就开始卖队友,他们引数千骑兵溃逃,还导致步兵干余人投降北汉。当时后周军的右翼整个崩溃了。

这个危急时刻,所幸柴荣亲自领亲兵督战。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与偏将赵匡胤各领两千骑兵,冲锋陷阵,内殿直马仁瑀射杀数十名敌军,殿前军将马全乂(yì)也率领数百骑兵猛冲,这才扭转了战局。

说真的,要不是柴荣真的很能打,自己的亲近手下也卖力死战,这次就真被坑死了。

因此,打完这仗,你要是柴荣能不杀樊爱能、何徽?

看我刚登基不服我,不服我也就算了,还战场卖我?所以柴荣才杀了他们,至于被杀七十多人,也都是樊爱能、何徽属下的将领和军官。

这其实就是一种清洗。再说,不杀掉他们,柴荣哪有位置和财富封赏在高平之战中拼死作战的那些亲信将领啊?

总之,有很多时候,你死不一定是因为你做错了事情,可能仅仅是你跟错了人……


冷兵器研究所


一场大战最忌讳的是什么呢?士兵临战脱逃,尤其是将领的临阵脱逃,几乎可以直接决定这场大战的结局走向。五代十国时期最能体现文治武功的皇帝就是后周世宗柴荣,而柴荣初即位就遇到了大将临阵脱逃的事件,北汉和契丹大军压境,想要让后周震一震,这一场大战就是五代十国历史上相当有名的高平大战,当时柴荣御驾亲征,硬是在后周领命主将临阵脱逃造成军队慌乱的情况下扭转了战局,而宋太祖赵匡胤也是在这场大战中脱颖而出的。

柴荣转败为赢,自然临阵脱逃的将领和士兵不可能平安无事,于是一日之内,柴荣下令斩杀军使以上级别的将领七十余人。不可否认,柴荣自身有一个缺点就是禀性太察、用刑太峻,但这七十余人死的并不冤枉,倘若高平之战后周失败,后果将不可估量。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高平之战。954年,后周太祖郭威去世,养子柴荣继位,先君去世新君继位之际,国内一般是最虚弱的时候,这个时候最容易被外部势力盯上,比如赵武灵王初即位的时候,秦魏韩等六国领大军去赵国参加葬礼,李世民在登基前后,突厥四十万大军到了渭水桥等等,柴荣继位的时候也遇到了这样的事,北汉和契丹的十万大军南下。这是北汉牵的头,自己出了三万兵马,契丹那边出了五六万,组成了一支十万大军。

北汉之所有如此做,还是因为过去的恩怨,郭威建立的后周是从自己的老上司刘知远儿子那里夺来的江山。刘知远去世后,其子刘承祐继位,刘承祐对很多大臣都不放心,于是开始杀戮大臣,而郭威也在被杀之列。郭威提前知道了刘承祐的计划,于是就举兵清君侧,双方闹得不可开交,刘承祐将郭威在京城的家人全部杀死了,这坚定了郭威灭后汉的决心。

后汉一灭,郭威称帝建立后周,刘知远的弟弟刘崇跑到北边建立了北汉,背靠契丹这棵大树。郭威的儿子都已经被杀,因此在他去世之后,皇位传给了他的养子,也是柴皇后的内侄柴荣。柴荣初即位,刘崇瞅着这个机会就联合契丹南下,准备将灭掉后周,这是很重要的一战,后周的所有官员都知道,但是大家对于柴荣御驾亲征是有顾虑的,新皇登基,紧接着就上战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后周就变天了。但最终柴荣还是力排众议御驾亲征了,正是柴荣的御驾亲征才保证了此战的胜利。

本身后周就有军队率先迎敌,但是寡不敌众,败下阵来,柴荣又命两路大军赶去迎战。当时前路大军分为三军,其中白重赞和李重进统率左军,樊爱能、何徽统率右军,向训、史彦超率领精骑部队,分西、东、中三个方向进攻,而柴荣则由张永德率领禁军护卫着督战。

北汉和契丹这一方也分了三军三个方向进攻,不过北汉和契丹之间也并不和谐,契丹派来的大将比较慎重,而刘崇则急于攻打后周,颇为轻敌,我们知道,战场上轻敌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不过在最初的对决中,后周军队确实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一来柴荣领来的军队人数本身就很少,后路大军被远远甩在后头,因此情势对后周极为不利,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微小的事件就可能导致后周的败亡。

而北汉的左路统帅张元徽骁勇善战,一路拼杀,势不可挡。当时后周与他对峙的两位将军是樊爱能与何徽,这两位都是屡经沙场的老将,立下了无数战功。所以柴荣对他们还是无比信任的,认为他们一定可以旗开得胜,彻底消灭北汉的将军张元徽。但是却没有想到樊爱能和何徽居然害怕了,抵挡不住北汉军队竟临阵脱逃。主将一逃,整个右军就乱了套,竟有上千名士兵直接投了降,这样的局势一旦扩大,很可能就是整个后周军的大溃逃。

战事紧急,柴荣也无法淡定,带着身边的禁军就加入到了战阵中,当时还是禁军将领的赵匡胤正是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他和张永德各率一军随柴荣进入到战斗状态中去,柴荣的出战对后周军队的激励是空前的,人人情绪激昂,很快北汉就有点撑不住了。刘崇命令张元徽加大进攻力度,但很意外的是,张元徽的马被射死,张元徽本人也被斩杀,主将被杀,北汉军无心抵抗,很快就兵败如山倒。

契丹军本就对刘崇的急于进攻有意见,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是坐山观虎斗,然后领兵走了。不过北汉虽然败退,但并不是无人抵抗,柴荣想依靠那点兵力就将北汉军赶回去还有点小困难,这个时候柴荣就希望后路援军赶紧到。

而当初临阵脱逃的樊爱能和何徽一行人在逃跑的路上一直在抢劫辎重,并散布不利于柴荣的谣言,甚至阻止后路大军的增援,很明显,他们知道这一逃跑,回去就是死路一条,索性就让柴荣再也回不来了。但是后路大军并没有被拦下来,还是到达了战场击退了北汉军。

高平之战大胜,这是柴荣继位后打的第一仗,论功行赏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有功就赏,有过就罚。如樊爱能、何徽等的逃亡之辈自然没有什么好结果,不过柴荣并没有对所有逃亡的人赶尽杀绝,柴荣上过战场,自然知道主将一逃,下面的小士兵也只有逃跑的份,因此在斩杀逃将的时候,柴荣只是将军使以上的七十余人杀了。


萧晓四姑娘


柴荣在高平之战胜利后,不但没有给予手下奖励,反倒是连续斩杀了七十多名将领。如果柴荣是一个暴君,那这件事就很好解释了。



可柴荣是一个明辨是非的君王,他做事从来都是有理有据,由此我们可以判断,他连续斩杀七十多名将领肯定是事出有因。

两军交锋,未几,樊爱能、何徽望贼而遁。

柴荣这次屠杀的主要目标是樊爱能、何徽,还有他们手下的那些将领。柴荣之所以对他们如此敌视,是因为他们在战争的过程当中没有选择与敌军战斗,而是选择径直逃跑。他们不光是贪生怕死,更是在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新皇帝的不满。

东厢骑军乱,步军解甲投贼。

柴荣之所以生气,不只是因为将领带头逃跑,更是因为他们严重影响了军队的士气。在战争当中,有人逃跑是很正常的事情,可如果跑路的是将领,那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樊爱能等人逃跑之后,他们统帅的那些军队很快就发生了内乱,不少都选择主动投降。要知道,当时柴荣的兵力本来就不占优势,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可以说是非常大。

虽然柴荣最终取得了胜利,让很多人都觉得樊爱能的叛变没有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可大家要知道,战争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是因为柴荣和他的亲卫冲锋在前,给士兵做了表率作用,这让普通士兵们重新燃起了热血。柴荣为了胜利,已经将生命置于度外。要不是柴荣,相信高平之战肯定会以失败告终。

但值得一提的是,樊爱能等人作出了如此过分的事情,柴荣竟然没有直接将他们杀死,而是选择按军法处置。

史料记载,樊爱能能及偏裨七十余人,吾欲尽按军法。

这说明柴荣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还能保持理智,这其实已经非常的不容易了。柴荣希望杀死樊爱能等人,但是他不知道这件事对他本人会有何种影响,所以他选择静观其变。

不过此时张永德却鼓励柴荣,说他如果想要立威,让四海臣服,就必须要变得铁血。有了张永德鼓励,本来就有杀心的柴荣终于鼓起勇气,将樊爱能等将领悉数处死。


而在此后,相信最后的结果大家已经猜到了。在柴荣杀死樊爱能等将领之后,他的地位变得更加牢固。人们对他的态度从原来的轻视,变成了现在的敬畏。

樊爱能的本意是要坑一波柴荣,没想到最后他却成为了帮柴荣立威的工具,不知道他在天之灵得知这件事,会有何想法。


夏目历史君


宋代是篡夺了柴荣的后周立国,但是宋朝编修“五代史”,仍然对柴荣赞誉有加——造世英主、仁义贤明,五代以来第一明君。他的三十年理想“十年平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天平”虽然因为英年早逝,没来得及完成,但是仍然感动无数后人。

唯有“诛杀了70名将领”这件事,后代史家认为“诛杀过当、杀戮太重”。且看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大家一起看看那70名将领,该不该杀?

【一】北汉发难

公元954年,正是五代十国后周时期。年初,后周郭威去世,传位给养子柴荣(周世宗)。北边的北汉刘崇,认为后周新旧皇帝交替,政权不稳,新皇帝柴荣没威信,可以趁机灭亡后周。柴荣正月继位,二月,北汉勾结契丹,组成10万大军进攻后周。

北汉契丹联军,从晋阳(太原)一路南下,打败后周潞州的野战部队,一面围困潞州城,一面继续进攻泽州。泽州失守的话,距离后周国都开封,也就300多里路程,骑兵一昼夜就能抵达开封城。无险可守的开封将会面临巨大灾难。

【二】御驾亲征

严峻情势下,柴荣力排众议,决定御驾亲征,率兵抵达泽州。北汉前锋军在泽州野外与后周军队发生遭遇战,暂时败退。柴荣带领后周前军加速追击,将后军落在后面,造成敌众我寡的情况。

北汉军见柴荣军队少,就摆开阵势准备决战。后周列阵分为左、中、右三军。东面右军,主将樊爱能、何徽;西面左军,主将白重赞、李重进;中军主将向训、史彦超。柴荣和张永德带领禁军督阵。

【三】右军崩溃

北汉大将张元徽率先向后周右军樊爱能部,发起攻击。樊爱能、何徽稍遇挫折就拍马逃跑,右军步兵来不及逃跑,纷纷坐地投降,后周右军瞬间溃败。这时,后周左军也在契丹人攻击下苦苦支撑。这样下去,后周军队必败无疑。

柴荣拍马而出,带领禁军亲自发起冲锋。后周禁军将领张永德、赵匡胤等人大喊:“君辱臣死”、“皇帝死战,我们也不怕死”。

【四】逆转战局

后周军队在柴荣带头冲锋下,士气高涨,发起决死冲锋,战场形势瞬间发生逆转。后汉猛将张元徽,被后周军射落马下、当场斩杀。后周军发起全面反攻,追杀后汉军。契丹军一看后汉大势已去,扔下盟友就先行退走。

后汉打败,后周军猛追百十里地,后汉刘崇率万人大逃亡,等逃回到晋阳时,只剩下百十骑兵。此战,后周柴荣登基第一战,柴荣一战成名,奠定了后周兴起的态势,也是五代时期最重要的一次大决战。从此,柴荣的军队可以压着契丹人打。

【五】战后清算

战后,有功者赏,有过者罚。战后一打听,右军主将樊爱能、何徽逃就逃了吧,逃出去以后还抢劫军队物资,欺骗后军说,已经失败,并且阻止后军增援战场。幸亏后军将领执意增援吗,要不就误大事了。

柴荣想要整肃军纪,诛杀逃将,但是逃将人数太多,有点犹豫。

  • 禁军掌管张永德说:“陛下想要削平四海,就要立军法;一打就当逃兵,有百万兵马也白费。”
  • 柴荣深以为然,大喊一声:“杀——”

以樊爱能、何徽为首的70多个逃将人头落地。

这些人不但临阵逃跑,还散布大败流言,阻挠友军增援,更可恶的是大肆抢劫物资,留下迟早是祸害。


尔朱少帅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79年,共73年)是唐朝灭亡、北宋立国之间短暂而混乱的大分裂时期,唐朝灭亡后,原唐朝各地节度使纷纷独立,群雄竞逐,天下大乱,各类割据政权多达数十,他们时而联合、时而混战,民不聊生。

柴荣(921---959),五代十国时后周皇帝,史载其“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 史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

公元951年,郭威建立后周,郭威无子,把外甥柴荣立为皇子,并改名为郭荣。

公元954年,郭威病亡,柴荣即位,是为周世宗。同年北汉趁后周政权交替、国本不稳,勾结契丹南犯,企图一举灭亡后周。

柴荣自知并非郭威亲生子,又未有战功,内要面对朝内大臣、将领的挑衅,外要面对北汉、契丹等外敌的威胁,可谓是内外交困。因此,柴荣为了快速立威,决定御驾亲征。

两军在高平遭遇,均排出了最强阵容,后周马军统帅樊爱能、步军统帅何徽二人怯敌,一触即溃、二人率本部人兵,拼命逃跑,并且一路抢劫辎重,散布谣言,并且企图阻止后方支援部队的前进。

两位主将的逃跑,给后周大军带负面影响而知,大大助涨了后汉军队的士气。紧急之下,柴荣不顾安危,冒着流矢亲自指挥,张永德、赵匡胤等将领奋起作战,其他将领也抖擞精神,奋勇搏杀,终于抵住敌军的疯狂攻势。

后周的援军终于赶到,两军合为一处,趁机发动反击,扭转了战场形势,把北汉打得落荒而逃,十亡八九,史称高平之战。

高平之战,后周大获全胜,周世宗自然要论功封赏,大宴将士。柴荣诛杀了带头临阵逃脱的樊爱能、何徽,麾下逃跑的70多名将领也全部斩首,加封赏赵匡胤、李重进、刘词等将领,柴荣恩威并施,确保了自己在后周的统治地位,为之后整顿军政,开疆拓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前几年,在山西高平市汤王头村发现的那个写有“墓有重开之日,人无再少之颜”的无主墓,有专家推断其主人就在被诛杀的70余人之中。

柴荣在位期间,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开始复苏。他想为君30年,“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愿望因英年早逝终未能实现,然而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为结束割据开创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柴荣一生南征北战,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4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14州,断去南唐统一的资格; 959年3月,柴荣取道沧州北上,率步骑数万直入辽境,到5月就先后收复17县之地,为五代以来对辽作战所取得的最大胜利。

如能收复燕云之地,后周将再次一统华夏,建立起以长城为界的汉人帝国,那契丹西夏大金都不会崛起,自然不会有蒙古西征之说,而我大中华帝国将会一直傲立于世。

正当柴荣大会诸将,议取幽州(今北京)之时发病,不久去世,年仅39岁。

若柴荣在,赵匡胤绝对不敢利用“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消息”欺骗符太后孤儿寡母骗取后周最高军权,从而黄袍加身,建立大宋。

自大宋王朝开始重文轻武,导致宋朝一直受游牧民族欺辱,先后受制于辽、西夏、金最后亡于元,成为外敌入侵而灭亡的第一个朝代。

史称柴荣“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实至名归!


美丽青春您真痘


907年,朱温灭唐后,我国历史开始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至960年赵匡胤陈桥黄袍加身,建立北宋,五代十国时期共历时50多年。在这短短的50多年里,群雄竞逐,天下大乱。北宋建立后,历经宋太祖、宋太宗两帝,历时十八年,至979年平定北汉,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基本实现南北一统。

在实现南北一统的伟业中,宋太祖、宋太宗哥俩厥功甚伟。其实在后周时期,世宗柴荣励精图治,先后夺取了后蜀、南唐等部分属地,有一统天下之雄心。可惜的是柴荣壮志未酬,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重病回师后身亡。可以说柴荣为后来北宋的一统天下奠定了一定基础。可这位被史学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的柴荣为何在高平大捷后将七十余名将校斩首呢?

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柴荣。柴荣祖籍邢州,是今天的邢台隆尧柴家庄人氏。他祖上都是富豪,可在他年幼的时候已富贵不再,他就投奔了姑母柴守玉。

柴守玉也是个传奇女子,据《东都事略 张永德传》记载,柴守玉原本是唐庄宗李存勖的妃子。926年,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在兴教门发动兵变,庄宗被流箭射中并被点火焚尸。明宗李嗣源称帝后,庄宗的妃子们被遣散出宫。柴守玉在旅店前偶遇还没发迹的郭威,她慧眼识人,遂嫁给了郭威。

书归正传,话说柴荣到了郭家后,心性纯厚的他深受郭威夫妇厚爱。柴守玉无子,因此收了她的老侄柴荣为义子。


刘知远建立后汉后,郭威被任命为枢密副使,柴荣则出任左监门卫大将军等职。刘知远死后,其子汉隐帝刘承祐继位。郭威等几个顾命大臣受到隐帝的猜忌,杨斌、史弘肇、王章三位大臣被隐帝以“谋逆”罪名杀害。

时任枢密使兼侍中的郭威当时驻守邺都,其家人留在大梁,全部遭到隐帝的毒手,他的二子剡王郭侗和三子杞王郭信也全部被隐帝杀害。

愤怒的郭威被迫起兵攻向大梁,隐帝兵败被杀。这时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的儿子刘赟被推立为帝。郭威攻陷大梁后,称帝建周,而后汉皇帝刘赟不久后也被郭威杀死。刘赟死后,他的老爹刘崇就在晋阳称帝,这就是历史上的北汉。刘崇称帝后,与契丹联合数度攻打后周,也没占到便宜。

954年,51岁的郭威病逝,遗命传位于养子柴荣。柴荣即位,是为周世宗。高平之战就发生在此时。当时北汉的刘崇得知死对头郭威已去世,认为新皇根基不稳,因此他与契丹联合,乘虚而入,重兵攻打后周。


周世宗柴荣不畏强敌,力排众议,御驾亲征。针对敌军的排兵布阵,柴荣也分兵左、中、右三路,左路统帅为李重进、白重赞;中路为向训、史彦超部;右路由樊爱能、何徽领兵;而郭威的女婿张永德则率禁军紧随柴荣。

三月十九日,后周军队在巴公原大战联军。战事伊始,后周军旗开得胜,但由于后周援军不至,寡不敌众,渐渐不支。刘崇命张元徽进攻后周的樊爱能、何徽部,结果樊、何两将不敌张元徽,临阵脱逃,士兵群龙无首,登时大乱,大量士兵投降了北汉。


千钧一发之际,柴荣临危不乱,亲自督战。时任宿卫将的赵匡胤乘机鼓舞将士斗志,与禁军主将张永德各领精兵,左右配合,终于力挽狂澜,控制了战局。北汉战将张元徽因战马倒地遂被杀,联军随之大乱,刘崇大败而逃。

战后,柴荣决定对逃降追责。他原决定对樊爱能等主将网开一面,只对樊爱能以下的逃将予以军法处置。可是张永德认为柴荣如果想做个守成的皇帝,这样做也可以。如果想开拓疆域、征战四方,不重惩逃将、严肃军纪是不行的。于是,柴荣采纳了张永德的建议,一日之内,斩杀了包括樊爱能、何徽在内的七十余名将校。

高平一战,是关乎后周生死存亡的一战。此战后,柴荣大力整顿军队、严肃军纪,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赵匡胤也在高平一战中一战成名,崭露头角。他在张永德的推荐下,被柴荣提拔为殿前散员都虞侯,领严州刺史。此后,不断受到重用,直到柴荣病重时,赵匡胤出任殿前都点检,取代了张永德,并在柴荣去世后次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废掉柴荣的第四子周恭帝柴宗训,自己做上了皇帝。


岁月是一条河流


柴荣为何要在一日内斩杀70名将领?

《太公六韬龙韬将威》有云:“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悦者,赏之。” 《商君书去强》有云:“怯民使以刑必勇,勇民使以刑必死”。

这些治军之法同样适用于今天,“杀一人而惩众,赏一人而劝众”是常法,而周世宗柴荣一日之内连斩70余名将领,用的是非常之法。





(柴荣剧照)

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张永德,亲外甥李重进,这两个人在当年也是有资格继承皇位的。

郭威独独选择了义子柴荣,是因为他相信柴荣的能力和胆识能够驾驭整个国家。

新君即位,北汉政权趁着这个时机,联合契丹军队想一举灭亡后周政权。

后周显德元年,周世宗御驾亲征,进行反攻,意图夺回自后晋石敬瑭时期就割给契丹辽国的燕云十六州。这是他为君以来第一次向外发动战争,如果胜利了,就意味着他有能力坐稳后周这个江山。


(征伐)

两支军队在泽州高平相遇,是为“高平之战”。

大战一触即发,周世宗令李重进、白重赞为左翼,樊爱能、何徽为右翼,向训、史彦超领精骑居中,张永德跟随世宗为机动部队。

两军交锋不久,右翼樊爱能、何徽看到敌军来势凶猛,心里面害怕,便带领骑兵逃走,结果被丢下的一千余名步兵看到逃生无望,直接在战场卸甲投降,导致了后周军阵被推到了崩溃的边缘。




看到世态紧急,周世宗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箭雨乱石出阵督战。宿将赵匡胤见此情景,站出来振臂高呼:

“主上面临险境,我等当拼死一战!”

又让禁兵将领张永德率弓箭手抢占左边高地。二人各率精兵两千,左右夹击,以死拼杀,护卫周世宗的安全,周军士气大振,人人奋勇争先,局面很快转危为安,再加上战场风向转向,北汉军逆着大风而战,被杀得大败。 高平之战,险胜而已。


(赵匡胤)

周世宗大宴众将,开始论功行赏,赵匡胤提升为殿前散员都虞侯,领严州刺史;而大将樊爱能、何徽不听号令、不战自溃、弃主帅而不顾的事情,让周世宗下定决心要处理掉这些骄兵悍将,“樊爱能及偏裨七十余人,吾欲尽按军法,何如?”

在和张永德、李重进这些禁军统率达成了一致意见之后,按军法连斩七十余人。

周世宗后来又大力整军,“选天下精状补充殿前诸班”,又在军中逐渐推行“四义”(爱护百姓讲礼义;扶危济贫重道义;军民互助讲仁义;一言九鼎重信义)的道理,使禁军变成了一支保家卫国的强大军队。


高平大战直接关系了后周的存亡兴衰。在右军已经被击溃的危机情况下,周世宗亲自出阵,极大的鼓舞了周军的士气,从而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战局。

假若他不能果断的亲征, 或者在危急时刻先行逃跑,历史都将改写。 非常之时,用非常之法。

周世宗是五代十国最为优秀的君主,斩首70余将领只是治理军队的一个开头戏,后面他对军队的治理才是后世值得学习的地方。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刚日读史


柴荣刚刚即位,北汉国主刘崇就与辽国皇帝勾结,统率大军南下攻周。后周闻讯,民心大乱。一时之间风雨飘摇,若是柴荣处置不当,立刻就有亡国之祸。

新任皇帝柴荣信心满满,一心要御驾亲征。可是身为宰辅的冯道不同意,他提出以大将统兵出征即可,若是皇帝亲征,一旦有变,将再无转圜馀地。

可是,柴荣还是坚持出征。

事实证明,冯道的但有是颇有道理的。当时的后周虽然建国,但立国时间仅仅有三年。后周太祖郭威对于部下大将专权一事也并无什么特别良方。

当然,为了保证养子柴荣能够顺利继位,郭威任命自己得女婿张永德为殿前司主帅,为柴荣保驾护航。这也是柴荣 有心亲征的重要原因。

北汉大军来袭,柴荣亲自统率大军在高平迎战。最开始,辽汉联军大胜,后周军队接连战败。尤其是侍卫司老将樊爱能等人,竟然弃战而逃,影像极坏。

眼看大军即将一败涂地,时任柴荣亲兵卫队队长的赵匡胤挺身而出,率领最精锐的侍卫部队冲入战团,勇抗敌军。赵匡胤骁勇善战,悍不畏死,在三军之中颇有威名。众侍卫为之感奋,纷纷死战。张永德也亲自冲锋,最终击败敌军。

北汉军队撤退后,柴荣要论功行赏,赵匡胤自然加官进爵,不过,对于樊爱能如何处置,柴荣有过犹豫。最终还是张永德开口,劝说柴荣,若今日不能令行禁止,他日再难带兵。于是,柴荣下令将樊爱能为首的七十多位将领一并斩首。

柴荣能够如此,一方面是他是五代罕见的明君,确实有魄力;一方面是张永德当众表态,柴荣就等于得到了殿前司的大力支持。

在杀掉樊爱能等人后,柴荣重用赵匡胤,重新组建新军。赵匡胤趁机把自己的心腹充塞到殿前司、侍卫司的各个要害部门。因此,三五年后,赵匡胤就成为仅次于张永德、李重进的后周三军第三号大人物。

柴荣的一番努力,最终只是为他人作嫁而已!


叶之秋


954年3月。刚刚取得高平之战胜利的后周军军营却充满了肃杀之气!

“斩”!一天之内,周世宗柴荣将侍卫亲军将校以上70余人全部斩杀!

柴荣之所以要在大胜之后对自己军队进行“大清洗”,主要原因有3个。

1、这些人的表现,该杀!

2、柴荣急需立威!

3、柴荣不只是惩治首恶,而是一口气杀尽将校以上70余人,说明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奖惩、立威需要,而是为了下一盘大棋!

该杀的侍卫亲军将领

954年3月19日,决定后周命运的高平之战展开了!

由于樊爱能、何徽的溃逃,后周右军迅速崩溃,若非柴荣亲自补锅,后周恐怕就这此被埋葬!

一开战,后周军就发生了灾难性事件:右翼的侍卫亲军崩溃了!马军将领樊爱能、步军将领何徽引数千骑兵逃跑了!剩下的步兵齐刷刷临阵投降!

危难时刻,柴荣亲自率军迎战,身先士卒!张永德、赵匡胤率骑兵奋勇冲锋!在一众猛人的冲击下,北汉猛将张元徽被杀,形势逆转!柴荣猛冲,北汉撤军!

想想都后怕,若非柴荣、赵匡胤一众猛人的神级发挥,后周可能就被樊爱能、何徽坑死了!

这还不算完!

樊爱能、何徽在逃跑后,遇到了正急急忙忙赶往前线的后军刘词。

两位兄弟一见到刘词,就“热心”地告诉刘词:别去送死了,我们已经败了!

幸好刘词没听他们的忽悠,加速前进,才在傍晚抵达战场,一起追击,彻底击败了北汉军!

打仗的时候临阵逃脱,部下临阵投降!逃跑路上还散播谣言,劝阻后军参战!

这样的人,当然该杀!

急需杀人立威的柴荣

不过,樊爱能、何徽还是在战后“厚脸皮”地回到了柴荣军中。

打了胜仗了,主子心情好,该能从轻发落吧!

他们打错了算盘!柴荣,此时正需要杀人!

或许因为仅仅只是郭威的养子,此前也没什么战功,自即位以来,柴荣一直被人看轻!

刘崇趁机来犯就算了,国内的大臣也不把他放在眼里!

出征前,群臣集体反对柴荣亲征。

当柴荣以唐太宗李世民也时常亲征来试图说服群臣时,老臣冯道的回答简单明了:陛下是唐太宗吗?

冯道,是混了几朝的老油条,绝对不是一个说话不知轻重的二愣子!他都敢这么怼柴荣,只能反映出:柴荣在群臣中毫无威望!

他们既不认可柴荣的资格、能力,也压根不怕这个螟蛉之子!

打了胜仗,柴荣让群臣认可了他的能力!

接下来,是时候让大家怕一怕他了!

“斩”!

强军之策

正常情况下,“严惩首恶”就可以了,“余皆不问”。毕竟,斩的都是自己的国防力量呀!

可是,柴荣正准备继续郭威开启的强军之路。

军队,是国家的基石。军人,需要强健的体魄、可靠的政治种程度。因此,一支正常的军队,总是要裁汰老弱,引进新鲜血液。

中唐以来,无论禁军、藩镇军,都实行募兵制。士兵一入兵籍,就成了吃皇粮的职业兵。

因此,军队中的关系盘根错节。一般的将领为了获取士兵的支持,一般不会主动裁汰更新。

这就使得五代军队出现了两个顽疾:

1、暮气沉沉,战斗力下降。

曾经常年嚣张的河朔三镇,他们本应在晚唐五代的风云中迎风而起,然而,他们却在朱温、李克用等新军阀面前不堪一击。

这正是因为军队关系盘根错节,暮气沉沉,战斗力下降!

2、骄兵悍将!

一旦正常的赏罚制度难以推行,士兵们往往会变得跋扈骄傲,难以制衡!

高平之战中,侍卫亲军的表现,正是这两个顽疾的爆发!

他们暮气沉沉,战斗力不足,一遇到危险形势,就不服调遣,擅自逃跑或投降!

谁做皇帝我不管,我只是要吃皇粮!跟谁吃不是吃?

柴荣,正准备进行“大清洗”,裁撤弱军劣将,提拔有才之人!

王朴、赵匡胤,及宋初开国风云人物,多是在这个过程中被提拔起来的。

集权之路

把刀砍向侍卫亲军,不仅仅是出于战斗力的考虑,还主于集权的考虑!

自后唐以来,侍卫亲军,成为了禁军中的主要力量。后晋、后汉,更是以侍卫司统领禁军。

禁军军权过于集中,非常危险!

因此,后周时期,开始在禁军中另建殿前军。

随后一段事件,强化殿前军,弱化侍卫亲军,成为了后周加强集权的重要工作。

在此之后,后来的侍卫亲军步军指挥使李继勋等人因作战不利而被贬官,而以张永德、赵匡胤为代表的殿前军将领的地位、功勋却在不断提高!

总的来说,柴荣一日斩杀70余将,既是出于正常的赏罚、立威需要,更是出于强军、集权的考虑。

在柴荣的努力下,后周军一改顽疾,战斗力迅速提高!

遗憾的是,柴荣英年早逝,既来不及一统天下,也来不及将合理的权力格局传给下一代!

最终,点检(殿前都点检)做天子!柴荣和郭威亲手开创、发展的后周王朝,最终被他们亲手建立、发展的殿前军轻松地取而代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