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说:“元以宽仁失天下”?那么元朝“宽仁”到什么程度?

历史一书生


朱元璋所言的“元朝以宽失天下”是指元朝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方面的管理强度不够,导致最终灭亡,而不是仅仅指元朝对百姓宽仁。

朱元璋是在称帝灭元后,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总结元亡教训时说这样一番话的。

史书上有两段明太祖总结元亡原因的话:

“朕观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宽。昔秦失于暴,汉兴济之以宽,以宽济猛,是为得之。今元朝失之于宽,故朕济之以猛,宽猛相济,惟务适宜尔。”

“元以宽失天下,不足法也。”

朱元璋由一名起义者到成为皇帝,统治万民,他看问题的视角也就不一样。在他看来元代在对全国的管理方面做得远远不够,“不足法”,明朝不能效法元朝,必须要来一套“猛”的管理措施。

比如元朝实行省制度,这样设立中书省,地方设立行中书省,以加强对全国的管理。

但是这套管理,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不够强化。

中书省的长官是丞相,元代历史上出现不少权相操弄权柄乱政的现象,这无疑不利于皇权。而地方的行中书省的长官也拥有丞相的身份,权力极大,掌握地方全权,不听中央号令,容易出现割据问题。

元末农民起义中,就有很多元廷高官割据一方,如同诸侯,不能与朝廷同步来镇压农民起义,致使形势不断恶化,起义军坐大。

元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确存在不够强化的问题,所以朱元璋认为元朝以宽失天下,明朝要吸取这方面的教训。

朱元璋最终在中央罢中书省,废丞相,加强皇权;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大权一分为三,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等等。

这样,皇帝权力空前强化,地方的行政、军事等大权也收归中央,明朝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比之元朝那是严了太多太多。


微史春秋


一说起元朝,首先想到的是残暴无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里,生不如死。

元朝有臭名昭著的三大恶:

第一恶,将人分为四等,南方汉人最低等,地位不如蒙古的一条狗。

第二恶,汉人女子的初夜必须留给蒙古人,与蒙古人共度三日之后,才能回家结婚。

第三恶,汉人活到60岁不能劳动了,就把他们扔进坟墓里头,每天只给一顿饭吃,饿死拉倒。


这三大恶到底是真是假?元朝果真如此变态?还是汉人为了同仇敌忾,故意编造的呢?

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无从考证,真真假假谁又能说的清楚呢!

令人觉得奇怪的是,作为元朝主要掘墓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却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说了这么一段话:

朕观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宽。

元朝之所以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太过宽仁了。此言一出,犹如石破天惊,元朝不是以残暴著称的吗?这宽仁从何而来?难道朱元璋说错话了吗?


还真没有!元朝某些方面确实够宽仁:

譬如法律,忽必烈就曾说过:

朕治天下,重惜人命,凡有罪者,必命对再三,果实而后罪。

元朝奉行“慎杀”的原则,死刑犯必须再三核实,确认无疑之后才予以定罪,因为“慎杀”,元朝一年被判死刑者不超过百人。

再比如赋税,元朝灭了南宋之后,为了拉拢南人,采取了减税政策,南宋之时一亩地交税一斗,而元朝一亩地只叫三升,也就是说减税了70%。

应该说,这两项政策确实是好政策,但元朝在具体执行时却变了味。


如减税政策,虽然元朝只收取相当于南宋30%的税,但元朝还规定,地方只需按规定交税30%即可,多交的税由地方自行安排。

这么一来就乱套了,本来一亩地该收三升,但到了省一级,收了六升,留下来三升;到了县一级,收了一斗,留下来四升;越往下越层层加码,到了百姓这里,要交超过之前数倍的税。

百姓生产的粮食还不够交税的,特别是元朝后期,大旱频发,蝗灾横行,百姓更是连口吃的都没有,更别提交税了,人都饿死了,除了造反,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所以说,朱元璋所说的“宽失天下”,指的是元朝治理国家太过粗放,管理制度存在漏洞。

果然,朱元璋一上台就采取猛药去疴,严惩腐败的高压政策,彻底扭转了元朝制度上弊病。


一半秋色


朱元璋为何说:”元以宽仁失天下”?

元朝为何以宽仁失天下呢,只有通过历史,全面解读不一样的元朝,从中发现端倪,嘹解元史。

公元1258年,蒙古新任大汗蒙哥兵分三路,志在消灭苟处一方的南宋政权。第一路其弟忽必烈攻打湖北鄂州,第二路由大将兀良合改打湖南长沙,第三路蒙哥亲自带兵攻打四川,计划与忽必烈,兀良合三军会师后,灭亡南宋。

蒙哥率领蒙古大军在四川攻城掠池,势如破竹。蒙古军在合州钓鱼城受阻,钓鱼城主将王坚誓死不投降,利用钓鱼城倚山傍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与敌拼杀。

蒙哥率领大军围攻钓鱼城,被守城宋军弹石箭雨击中,蒙哥伤重而不治身亡。其弟忽必烈闻讯后撤兵回大都,同其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忽必烈先发制人,处死阿里不哥支持者,囚禁阿里不哥,最终忽必烈取得蒙古大汗合法化。

蒙哥的死,另到在欧洲和中东蒙古大军回撤,而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历史,兀烈旭在中东大开杀戒,征服中东各国,大将拔都率军西征欧洲,蒙古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西方封建国家闻黄色变,可见蒙古战斗力十分惊人。

公元1279年,廣东新会崖山海战爆发,元将张弘范率领大军在崖山海战击败张世杰宋军,丞相陆秀夫背七岁宋幼帝赵昺投海自杀殉国,数十万宋军民不堪受辱,纷纷投海自杀,至此宋朝灭亡。

宋之亡,乃是野蛮民族战胜文明民族,亦标致着中华古典文明的消殆丧失。

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都大都,乃为元世祖,从《易经》书里名句“大哉乾元"取名,定国名为元朝。元朝版图初现现代版图框架,乃为大一统的封建朝代。

由于连年战乱,蒙古兵所到之处,皆实行残酷的屠城政策,荒无人烟尸骨遍野,百里无鸡犬之声。蒙古贵族占领当地后,亦把游牧民族政策带到中原地区,对当地农田实行圈地化,用来长草养马牛羊。造成当地老百姓无田可耕,而流离失所。

忽必烈为巩固其统住,传承汉制汉文化,颁行省制度,吸取先进中原地区先进社会制度和生产力,进行大刀阔斧的社会改革,促进多民族之间的发展。

但蒙古人乃为游牧民族,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忽必烈将各族人民划分为四等人。

一等:蒙古人

二等:色目人

三等:汉人

四等:南人(南方汉人)

忽必烈以蒙古人为国之优等民族,亦为以后民族矛盾爆发埋下导火索。

公元1285年,吐蕃僧人杨链真伽被忽必烈任命为江南诸路释教总摄,掌管江南地区佛教事务。但杨琏真伽却垂谗会稽宋皇陵宝藏,不惜调动大军挖掘宋皇陵,把徽宗、钦宗、高宗、孝宗、理宗陵墓彻底挖掘搜刮金银珠宝,特别是看到理宗头颅栩栩如生,杨琏真伽便让手下将理宗头颅割下来,将其制成酒皿用来盛酒,献给忽必烈。但忽必烈对杨琏真伽的恶行不加严惩,反而放而任之,宋室之地被破坏,中原人最讲究叶落归根,死者为大。江南人民对蒙元仇恨之心不可不報,更加反抗蒙元残暴的统住。

忽必烈病逝后,继任的蒙古君皇放任官吏豪绅压迫百姓,让到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元顺帝执政时,黄河水患缺堤,多地受浸。元顺帝任命丞相脱脱主政修理黄河大堤,五十万民工受尽蒙古监工的刁难,苦不堪言。

民工刘福通、韩山童借黄河打捞上石人之际,"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刘福通、韩山童的农民起义,很快天下四方响应,群雄逐鹿中原,元朝政权大厦将倾,随时倒塌。

公元1367年,吴王朱元璋诛陈友谅,灭张士诚,平方国珍,定陈友定部。一统南方。

为消灭北方蒙元政权,由宋濂起草发布《讨北元瑜讨檄文》

自古帝王君临天下,皆中国之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

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文。

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

公元1368年,徐达,常遇春大军攻入元大都,元顺帝北逃,至此元朝灭亡,朱元璋成立大明王朝,史称洪武帝。

由于朱元璋经历过人生苦难,其幼年丧父母,连埋葬其父费用一分都没有,全凭邻居刘继祖赠送一块地,以素衣包装入殓。年少时丧兄嫂,生活难以为继,靠乞讨度日,后循入皇觉寺当和尚,天下大乱,朱元璋步出皇觉寺大门,投奔凤阳郭子兴起义军,凭借自己卓越军事才能,终于出人投地,逐鹿中原,灭亡元朝,一统天下,成立大明王朝。

朱元璋亦感到:"元以宽仁失天下,"而亡国。宽仁并不是宽松仁义之意,乃是指法律宽松而执法毫无章程贯彻执行。贪官污吏横行霸道,豪绅地主欺压百姓,令到老百姓生活穷困潦倒,食不果腹。不得不揭芉起义,反抗蒙元残暴的统住。

由于蒙古人统住中原不彻底汉化,华夏文明已濒临灭亡。朱元璋推翻蒙元残暴的统住,拯救濒临灭亡的华夏文明,有再造华夏之神功。


历史爱好者88






这个问题大家要好好理解并不容易。

目前大多数人都认为元朝的统治很黑暗很残暴。其实,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说元朝统治失之于宽,并不是随口说说。朱元璋说的宽有两层含义,一是宽仁,二是宽松。



宽仁主要是从元朝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愿景来说的,就是说,元朝皇帝很宽仁,不忍心用严刑峻法治理社会,戕害人民。因为蒙古人当时全民信教,长生天是他们的共同的神,有信仰的人、有信仰的民族,宽仁是他们起码的表现。



宽松是从管理能力来说的。大家都知道,管理是门技术活,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智慧,要想把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管理到位,是办不到的。蒙古人是放牛放羊出身,当初建国时,能认识七个字以上的人不多。

这如何能做到在如此大的范围开展精细化管理?做不到后来干脆少做一点,能把税收上来就行,就和放牛羊一样,牛羊之间叫唤,打架,随他去,更别说有什么文字狱。

但是,天灾还是要救的。元朝末年,朝廷召集了几十万人修黄河,这时有人趁机煽动汉人造反的:“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一个会修黄河的朝代,应该还不至于太差。





就是因为做不到精细化管理,元朝末年才导致社会贫富悬殊,土地高度集中,财富高度集中,富人广厦千万,贫者如朱元璋家里,无立锥之地,于至于各地穷人揭竿而起,风起云涌,最后导致元朝灭亡,明朝建立。

朱元璋后来吸取经验,对社会进行网格化管理,把全国户口底本都搬到南京,把全国有700亩以上土地的人单列出来,随时准备劫富济贫,避免贫富差距扩大,造成新的社会矛盾,穷人揭竿而起。


坐看东南了


在所有的封建王朝当中,人们似乎都对清朝和元朝充满了不满。毕竟这两个朝代不是汉人所建立,因此本来莫须有的东西最后变成了一定有


初夜权?杀头胎?四等人?瓦罐坟?

这是网上有关于元朝“残暴”的主流说法,这里给大家大致介绍一下:

何为四等人?统治者蒙古人作为第一等级,按照征服的时间顺序,又有着色目人、汉人、南人三个等级。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在科举、做官、刑法等方面有所不同。

何为初夜权?指代的的是汉人和南人在结婚之前,新娘需要先去当地蒙古统治者那里住三夜,最后才能把他送给新郎(元朝初期每一部分的汉人,都对应一个蒙古人管辖)。

何为杀头胎?因为蒙古人享有了初夜权,所以很多汉人在结婚之后,有了第1个孩子就会把他摔死。因为有可能这个孩子是蒙古人,并不是自己的血脉。

何为瓦罐坟?是说元朝的时候蒙古人认为,人到60岁就老了,只能消耗不能产出。规定每家每户把老人放墓里面,家里人每天送一次饭,送一次放一次砖,堵上了就算是埋了。

但是实际上的情况真是这样吗?我们不置可否,因为历史实在是太过遥远。有人说这是后人的抹黑,也有人说可能只是某一段时间里面出现过。



这里不是重点,如果单独从上面来看,元朝人似乎非常“窄”。但是为何朱元璋说出了元以宽失天下?

元以宽失天下——宽的是方方面面!

朕观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宽。昔秦失于暴,汉兴济之以宽,以宽济猛,是为得之。今元朝失之于宽,故朕济之以猛,宽猛相济,惟务适宜尔。”——《明太祖宝训》元以宽失天下,朕救之以猛,小人但喜宽。

上面这两句话是出自朱元璋之口,意思是说元朝之所以失去天下,实在是因为太宽。其实不仅仅是朱元璋,明朝的很多大臣也是持有相同的意见:

元之刑法,其得在仁厚,其失在乎缓弛而不知见也。公志在澄清天下,乃言于上曰:“宋元以来,宽纵日久。

类似这样对于元朝的评论,在明朝初年的很多文献中都有出现。如果单独从这几句话来看,元朝的宽似乎都是在刑法上面,其实不仅是如此。

元朝“宽”在帝位继承:元朝作为蒙古人建立起来的国家,也是一个在马背上建立起来的国家。打天下可以在马背上,但是做天下就不可以了。

元朝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并没有治理农耕文明的政治体系。所以别看他是一统天下,但是治理方面确实混乱不堪,尤其是在可汗位置的传习上面。

历往朝代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就算你是再有钱再有权势,只要不是皇帝的儿子,你都没办法继承。但是元朝不一样,每次可汗驾崩,都要争的头破血流,在草原的时候就已如此。

元朝宽在“税赋”:因为南宋作为元朝最后攻克下来的王朝,为了拉拢这一批人,他们大规模减少南宋地区人的税赋。就有了下面这段历史记载:

自唐以来,江南号为殷富。宋时亩税一斗;元有天下,令田税无过亩三升,吴民大乐业,元统、至元之间,吴中富盛闻天下。资料为证!

这样似乎很好啊,但是你得看是谁来收租!刚开始还是元朝的政府,但是后来就又成为了个人?这个个人是谁?一般是地方豪强,但是最多的还是元朝安排在某个地区的第一等人。

如果上行下效还好,关键是做不到。上面减税了,但是收着收着感觉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因为地方豪强加税。但是为何还有“吴中富盛闻天下”? 这里的吴中富全部都是上层,苦的还是百姓。


元朝宽在“刑罚”:古代没有完善的法律,为了以正视听,只能加大刑罚来减少犯罪。比如说1263年一年,某地区记录在册的死刑犯在7个人。

不是说元朝残酷吗?怎么这么好?原来蒙古人虽然看不起“南人、汉人”,但是不代表不需要他们支持。之前是打天下,可以屠城。现在是守天下,子民就是自己的战力。

还有后来和珅提出来的议罪银制度,其实最早是来自于元朝这里。只要你犯了罪,只需要相应的钱来赎罪就好了,最后苦的还是底层人。就算是后来南方大乱,上层元朝还没有多少严酷的刑罚。

(元朝是少有的没有文字狱的朝代,也很少有人是因为谏言被杀头。)

元朝宽在治理:其实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元朝初年,元朝的行政实权,很大一部分都在汉人手上。一是为了拉拢当时的汉人,二是游牧文明管理农耕文明还是有差异的。

但是因为1259年李璮造反,最后才被重新收回到蒙古人手上。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元朝皇帝,都是视汉人为眼中钉。


比如说后来的仁宗、英宗和文宗就会重用汉臣,而武宗则是打压,他在位时期顶级的臣子当中,只有一个是汉人。

不同的政治团体,出谋划策的内容肯定不一样,最后的结果就是政策摇摆不定。一会对汉人好,一会对汉人差。

但是差的时候还是居多,因此矛盾越积越多。到了元朝末年就算是全部汉臣集团,也已经回天乏术了。为何这么说?和狼来了道理一致!

比如某个皇帝时期,汉人集团掌控实权,对汉人政策大好。但是宏观调控一般是十几年才显示出来效果,还没有成果的时候,皇帝驾崩了,新的集团出现。

原先刚刚建立起来的一点点好感,随着蒙古人集团横行,又重新回到最初,甚至是更差。毕竟差了给了点好处会感恩戴德,好了稍微差一点就会哭爹骂娘。

总而言之,元朝一宽在继承,顶级管理混乱;二宽在税赋,初衷好结果差;三宽在刑罚,让人不知畏惧;三宽在管理,民众哀声怨道!


史之策


没什么好解释的,朱元璋乞丐出身,业务水平实践经验很高,但眼界和知识水平真的很低,胡说八道的屁话成堆,你信他的才叫见鬼了。

元朝野蛮残暴是毫无疑问的,但正因为其野蛮,所以管理上就是强盗水平,社会管制水平极低。这跟宽仁没有半毛钱关系。

朱元璋基于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超的政治嗅觉,想强化对基层的统制,又想找点理论依据,结果一扯理论依据,就显示出他肚里的词儿太少,分不出管治水平低和宽仁的区别,自以为是的胡说八道。大臣们不敢,并且犯不着为这种小事纠正他。

朱元璋知识水平真的太低了,但凡他有点眼界和知识,会设计出亲儿子当藩王镇边疆这种作死制度?

会设计出官员低薪这种脑残制度?

会设计出废除宰相,皇帝不用代理人兼背锅侠,亲自处理大小事物,集天下怨恨于一身的作死制度?

可以说,中国此前历史上2000多年总结出的正确道路,朱元璋一个都没走,反而是历史上栽过的跟头,朱元璋都要重新栽一遍。朱元璋设计的明朝制度,在开始阶段简直就是汉朝水平,开了近2000年的历史倒车。


瞬间永恒60247138




答:朱元璋的确是说过类似于“元以宽仁失天下”之类的话,而元朝也的确是“宽仁”。

有众多史料可查,“元政宽纵”的说法属实不虚。

其“宽仁”主要表现在吏治宽松、政简刑轻、文化多元、不抑兼并、重商轻税等等各方面。

不多说了,直接上干货。

至元四年(1338年)三月,元顺帝命中书平章政事阿吉剌根据《大元通制》编定第三部法律《至正条格》,该书序言中,赫然自称“我元以忠质治天下,宽厚得民心”。

如果说,这只是统治者的自吹自擂,可以对比一下元末文人叶子奇所著《草木子》一书中关于元朝统治的评价。

该书称:“自世祖(指元世祖忽必烈)混一之后,天下治平者六七十年。轻刑薄赋,兵革罕用,生者有养,死者有葬,行旅万里,宿泊如家,诚所谓盛也矣。”这真是一派安定祥和的景象。

如果说孤证不立,再看与叶子奇同一时代人丁鹤年所作的《送月特郎定江浙赋税还大都》,其颂称“力役均平赋敛轻,去者讴歌来鼓舞”,大赞元朝的安乐景象为“生逢舜日当尧天,经营内外皆英贤。八十衰贫百无补,茅檐击壤歌丰年”。

甚至,推翻了元朝统治的明太祖朱元璋也承认“元政宽纵”。

《明太祖宝训》中记载有朱元璋说过的原话:“朕观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宽。昔秦失于暴,汉兴济之以宽,以宽济猛,是为得之。今元朝失之于宽,故朕济之以猛,宽猛相济,惟务适宜尔。”

朱元璋说这句话的背景,主要是想表达自己实施“猛政”、“重典”是在“惩元之弊”。

但明初大臣刘基、宋濂等人也同样认为元朝太过“宽仁”。

宋濂主修《元史》中屡有提到:“元初,取民未有定制,及世祖立法,本于宽。”

说到这,有人也许会问了,秦施暴政而天下乱,这一点好理解;但元施宽政为什么也会引发天下大乱呢?

《元史》里其实也作了解释:“元之刑法,其得在仁厚,其失在乎缓弛而不知检也”。

即施政太过“宽仁”,对人民没有形成有效的约束,从而纵容了动乱的暴发。

叶子奇的《草木子》解释得更清楚:“是时,天下承平已久,法度宽纵,人物贫富不均,多乐从乱。”

贫富不均,是古代任何哪个朝代也难于消除的现象,法度既宽,难免就会发生贫者仇富、抢富、劫富、掠富等现象。一旦这些现象没遭受到象样的惩处,类似恶性事件,就会越演越烈。而当有野心家参与其中,煽动起民族情绪,其所产生的破坏力是相当惊人的。那么,元朝在中原统治的崩盘,那就见怪不怪了。

朱元璋颁发伐元檄文的时候,也并没有拿元朝的政治说话,只说“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实乃天授”,承认“元世祖肇基朔漠,入统中华,生民赖以安靖七十余年”,甚至称赞元朝“与民为主,传及百年”“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在民则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各安其生”。

想想看,朱元璋出生于赤贫之家,父母死时连葬身之地都没有,可谓苦大仇深。

但他在讨伐元朝的时候,并没象骆宾王发《讨武曌檄文》那样,大曝讨伐对象之罪,反而为之“唱赞歌”,这难道不是非常奇怪的事吗?

原因只有一个:“元政”实在太过“宽纵”,拿这个点说事,激发不起民众同仇敌忾的斗志。

事实上,朱元璋对自己早年的悲惨境遇主要是归咎于天灾人祸和世道的不公,对元朝,他是感恩怀念地说“朕本农家,乐生于有元之世”。

还有,因为元朝“政宽、刑轻、赋薄”,所以,元末出现了很多协助元朝平定埃的义军,如察罕帖木儿、陈友定、杨完者、李思齐等等,这些人,都是主动毁家杼难,招兵买马,以维护元朝统治的。

李则芬因此在《元史新讲》中提到:“元代军队数量比其他朝代少,又因承平日久,到了末年,已经丧失了战斗力。顺帝至正间,各地的戡乱战役不分南北,全靠当地人民自动组织及政府号召征募的义军替朝廷卖命。”

另外,元末殉难的儒士也很壮烈,如江西行省参政刘鹗,被反元义军擒获后,宁死不降,绝食六日而亡,还写下绝笔诗昭著后人:“生为元朝臣,死为元朝鬼,忠节既无惭,清风自千古”。

另一文士王翰拒绝朱元璋的招安,声称“义不仕二姓”,自杀身亡。

没有殉难的名儒,因为眷恋和怀念前朝,也多不愿出仕新朝,如李祁、郑玉、陈亮、戴良等等。

说了这么多,有人会问,元朝的“宽仁”到底会“宽仁”到什么程度呢?

还是举个例吧。

最能反映元朝“宽仁”政策的,无非在于其对刑法的态度。

元世祖忽必烈曾经说:“人命至重,悔将何及,朕实哀矜。”“朕治天下,重惜人命,凡有罪者,必命对再三,果实而后罪之。”

即元朝的法律原则是“慎刑”、“慎杀”。

怎么“慎杀”法呢?

一句话,元朝的死刑犯,累经各级衙门审断后,极少有能够执行的!

叶子奇的《草木子》曾描述说:“天下死囚审谳已定,亦不加刑,皆老死于囹圄。故七八十年中,皆老死于囹圄”,以致于“七八十年之中,老稚不曾睹斩”。

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绝对是一个奇特的现象。

《元史•刑法志》感叹说:“盖古者以墨、劓、剕、宫、大辟为五刑,后世除肉刑,乃以笞、杖、徒、流、死备五刑之数。元因之,更用轻典,盖亦仁矣。”

所以,诸如“初夜权”、“杀头胎”、“杀汉人赔头驴”、“三等汉”之类奇谈怪论,其实都是后人臆想出来的,并不存在。

话说回来,元朝为什么会出现“宽政”呢?

主要与草原旧制有关系。

蒙古草原旧制原本的治理制度是很简单的,进据中原后,既缺乏全面系统的社会经济政策,也缺乏充足且合格的吏治人才,于是元朝帝王就干脆做甩手掌柜,不问政事,交由“家臣治国”,最终导致吏治不清、反贪无力、行政效率低下,政治宽松。

现在很多人之所以会感到元朝统治黑暗,主要是明中叶以后,明朝长期面临“北虏”之患,尤其在“土木堡之变”爆发后,明人对蒙古人更加仇视和敌对,就不断地对元朝及蒙古人进行不遗余力的黑化、甚至妖魔化。

明亡后,清朝统治者对人民的压榨和奴役非常过分。而清朝统治者和元朝统治者有一共同点——都是由关外杀进来的少数民族。

所以,人们在谈论元朝的时候,会想当然地把清朝施行过的暴政嫁接到了元朝的头上。


覃仕勇说史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元朝有的只是暴虐,“宽仁”不过是高级黑,或者是朱元璋治理天下实施苛政的舆论战罢了。

元朝几户共用一把菜刀是宽吗?还有,大家知道连坐制度不是开始于元朝,但是连坐保甲在元朝得到了创新。汉人十户为一保,保长是内定的,只能是蒙古人干保长。保里头的财产和女人归保长支配。谁家娶媳妇,初夜权是保长的。汉人敢怒不敢言,只能偷偷把投胎婴儿摔死。周作人先生在《谈龙集》中《初夜权》篇的序言中对此有详尽的描述。

元法规定,汉人杀了蒙古人要偿命的。反过来,蒙古人杀了汉人,给点赔偿就行了,而且赔偿最多不能高于一头牛的价值,人命只值一头牛的“仁”从何说起呢?

由此看来,朱元璋说的元朝宽仁,还真的让人费解。

如果说深究元朝失去天下的原因的话,首先是蒙古人采取了敌视汉人的政策,实行登记管理,把蒙古人定位一等人,汉人在色目人之下。没有让蒙古人很快融入汉族人的文化生活是元朝统治者的一大败笔。

其次就是废除科举制,人才选拔靠血统论。世袭才是选官员的唯一途径,只有蒙古人可以顺理成章当官,而所谓“推举“只是遮羞布,根本不能公平和公正。汉人要想通过功名来报效国家,光宗耀祖简直比登天都难。一个有志向的汉人,没有正常渠道上进,只能自暴自弃或铤而走险。

这点满族人做得就好多了,康熙皇帝尊孔,精通汉文化,甚至声称自己是汉人。重用汉人中的文人学士,吸引汉族人才进京做官。从祖大寿,洪承畴,袁崇焕到李鸿章,左宗棠和曾国藩,无不为清朝的打天下左天下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还有一点是元朝的懒政败了家。元朝失去天下,没有“仁“之说。如果说“宽”的话,倒是有一点,那就是元朝的游牧民族习惯了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对于管理天下没有兴趣,更没有研究商鞅先生的愚民和御民之术,胡服骑射,夜夜笙歌让他们乐此不疲。

元朝没有有效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法令不出大都。财政收入被层层截留,不能上缴到国库,国库空虚,官员富得流油,百姓饥寒交迫,民怨沸腾。基层政府官员都是被流氓恶棍和家族集团把持。家法代替国法,私法代替公法。冤假错案频出,人民伸冤无门,多少人比窦娥还冤。而那么多年,从未见元朝统治者有一次扫黑除恶。

元朝还“宽”在上层建筑的重大失误。在对汉人欺压剥削的同时,意识形态却相对宽了多。好多上进无门的汉族文人,通过文学作品映射元朝统治,煽动不满情绪,却没有人管管这事。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元朝的权威和形象,挑起汉蒙矛盾,动摇了元朝统治根基。

总的来说,宽也好,严也罢,仁才是基本国策。国家安定,国富民强才是根本。离开了这个根本,宽严都不能长治久安。要不然眉山的歪脖子树也不会成为朱由检的归宿,洪武有知,不知道作何感想?


未泯双瞳


朱元璋生活过的那个元朝,在我们教科书里面是一个人间地狱:人分等级还废科举,老百姓都饿死,官员完全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除了贪污腐败没有别的用处,元朝的军事贵族老是想着要把南人都杀光,然后在江南放牧这种糊涂事。

难道是我们的教科书错了吗?朱元璋都夸大元“宽仁”啦!且慢,我们先来思考一下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朱元璋有可能会夸大元好吗?没可能!

大元如果真的好,朱元璋他父母怎么会饿死,大元真的好,朱重八为何改名朱元璋,为什么叫朱元璋,那就是想要做诛杀元朝的那把武器、若果元朝真的对待百姓很“宽”元朝末年那著名的红巾军起义轰轰烈烈的要革元朝统治者的命,总不会是底层民众全部都是瞎子聋子和刁民吧,毕竟正如周星驰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假如你真的国富民安、甚是太平,鬼才愿意去做乞丐(造反)。”

元朝立国之初,对待南方的原来的南宋之民态度就是——把他们当畜生。“民分四等,一等蒙古,二等色目,三等汉儿,四等南人”这里的第四等“南人”是指的是原来的南宋子民,元朝建立后,对于南宋子民采取民族歧视政策,从法律角度对南人进行歧视性规范——蒙古人杀了南人,杖责,反之,南人需要偿命且支付高昂的财产进行赔偿损失——抄家赔偿蒙古人;从日常行为方面进行歧视性规范——蒙古人、色目人殴打汉儿南人,汉儿南人不得还手,这一条规范结合上一条法律来看歧视效果更佳。

对政府管理部门中的人事管理进行歧视性规范——选官用官,一切优先蒙古色目,若是机要岗位,绝不允许汉儿南人插手,这还没完,元朝还明明白白的规定,汉儿南人若是有马有寸铁,那应该立刻被抓进大牢。

有元一朝,你根本不可能找到一个汉儿南人宰相,所有的宰相全是蒙古传统勋贵,你也找不到任何一个汉儿南人掌握军机重务——所有枢密使长官全部是蒙古传统勋贵,你还找不到任何一个行省长官是由汉儿南人担任的,那有没有机会让汉儿南人担任官僚呢?

有,有一些特殊的岗位可以让南人或者汉儿担任,一是汉儿当中有一部分人是汉人世侯的后代,那么他们就可以去那些蒙古人不愿意去担任的少数偏远地区担任官职,二是有些蒙古贵族实在是不适合做官,那就可以找一些南人或者汉儿做“枪手”,为他们捉刀,运气好说不定能得到一些残羹——成为他唯一副手。

所以说教科书是没错的,元朝真的很黑暗,简直就是人间地狱,那么朱元璋真的说过这句话吗?答案是肯定的,朱元璋真的说过这句话,但有一个成语叫做“断章取义”挺适合用在这里的,朱元璋说那句话根本不是为元朝说话,他说的“宽”是指元朝管理过于散漫、混乱。

政府放弃了很多基本职能,而把这些本该是政府职能的职能下放给了广大的地主阶级,而由于元朝是游牧民族起家的,他对于农业大国的治理是非常缺乏经验的,老话说得好,有错要改,无知要学,既然缺乏相应的治理经验,那应该向有经验的学啊,可惜的是,元朝不但不学,而且对于那个会的“人”拳打脚踢——不许南人汉儿担任要职、废科举、不收农税。这就相当要命了。

也许有人说那元朝不收农税不挺好的吗,但事实证明这并不是挺好的一件事,元朝他喜欢收的是商业税、过关税,而农税他很不重视——从立国到亡国总有一帮蒙古贵族在琢磨把江南肥沃产粮区变成放牧区,那大家稍微回忆一下,以往传统的农耕国家千方百计的想办法呵护农业、重视农业依旧躲不开轰轰烈烈的土地兼并,像元朝这种粗放到豪迈的态度,土地兼并得严重到什么地步啊!事实也是如此,元末农民起义就是因为农民都活不下去了。

最后还有一方面,那就是元朝的贪官污吏,说来有趣,元朝千方百计的防范汉儿南人,只让蒙古人做地方长官,但蒙古人数量精力都有限,不得不任用当地一些识文断字的汉儿南人做副手,替他们捉刀办事,这些捉刀的南人汉儿因为科举断绝而心怀不满,久而久之这些南人汉儿就变成了滑头吏员,实际上就架空了实际主官,架空主官后,他们发现主官总是中饱私囊,上梁不正下梁歪,这些副手们也必然要中饱私囊。

于是副手们又会找副手,又是一批汉儿南人做吏员,朝廷的救济政策层层下达,到了底层经过这么多的中间商,早已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农民依旧困苦,朝廷无动于衷,官场腐败,民不聊生。综上所述,像元朝这样的“宽”当然会导致推翻了元朝的朱元璋发出感慨:“难怪你丫会亡国,不亡没天理!”

朱元璋坐稳江山后对前朝的失败进行总结,就如同当年刘邦对项羽的失败进行总结,中国古代历史就是这样,后面的朝代会对前面的统治者进行评价和总结他失败的原因,所以周朝因为分封制而亡那秦朝就设郡县制,秦朝郡县制速亡汉朝就搞郡国并行,东汉外戚干政那我曹魏就坚决不允许外戚干政,什么藩王统统靠边站,曹魏因为权臣被篡那我晋朝就大封诸侯拱卫中央。

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坐稳了天下的朱元璋自然要对自己的大明朝进行一下新的设计,新的设计照旧要先对前朝进行总结归纳,朱元璋分析元朝太“宽”导致亡国,所以他对于明朝的设计便是对于元朝“宽”的大修正。

第一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接纳蒙古投降贵族和部众,妥善安置、第二重新丈量土地,制作鱼鳞图册、第三恢复科举南北分榜,注重公平、第四对待贪官污吏,处罚极为严厉。


无笔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想来不会错。

元,蒙古人所建,铁蹄纵横亚欧大陆,征服俄国两百多年,但却是异族,有人甚至崇拜成吉思汗,伟大的中国人,我就呵呵了。

看看毛主席的评价吧,只识弯弓射大雕,不是真英雄。

他是一个赤裸裸的侵略者,他是中国人?他是征服了汉人的蒙古人,并非我有意制造矛盾,本来就是这样。

元代98年历史,定鼎天下靠的是铁骑,强权,杀戮,大肆屠城,一个野蛮的政权,有什么宽容?

朱元璋一家三代没有出头之日,富不过三代,穷能穷的过三代?这样的社会一定是不安稳的。

再说河南,有人说现在没有河南人,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原本在这个地区生活的人起义反抗被屠杀的十室九空,后来的河南人都是山西等地的移民。

洪武年间官方移民10次,三次移民河南,可想而知,背后有多少罪恶,当然有些资料因为各种原因被隐去了。

作为皇帝,官僚,阶级的变化,自然不会再从农民的角度看元朝,他本来的目的有驱除鞑虏这个意思,当了皇帝之后就变成了安定天下,你们都别乱,从朱元璋礼敬元代皇帝,就可以看出来,他承认了前朝,为自己政权找了一个合法的来源。

元亡于仁,不值一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