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永樂盛世,哀鳴與繁華的背後,暗藏大明致命黑洞

15年浴血奮戰,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一統中華,成了中國古代史上一位傑出的皇帝;32載勵精圖治,明太祖完成頂層設計,為後世子孫奠定了堅實基礎,大明帝國揚帆啟航。

殊不知自己前腳剛離開,不聽話的子孫們就開始了窩裡鬥。愛孫朱允炆接班後掀起了“削藩運動”,逆子朱棣奮而起之“清君側”,一場歷時近4年的靖難之役把老朱的國防佈局弄得面目全非,也給明帝國留下了致命後患。

靖難之役、永樂盛世,哀鳴與繁華的背後,暗藏大明致命黑洞

封藩駐地,朱元璋設下國防大計

《明太祖實錄》中朱元璋曾說“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

《明史·本紀·太祖》三年夏四月乙丑,封皇子樉為秦王,晉王,棣燕王,橚吳王,楨楚王,榑齊王,梓潭王,杞趙王,檀魯王……二十四年夏四月,封權寧王,楩岷王,橞谷王,松韓王……

從洪武三年開始,朱元璋就將自己的兒子封為親王,送到藩地,這些藩地或邊防或要隘、重鎮,一直到他離開這個世界,以朱家班為核心、“藩屏帝室”的國防佈局已經完成。

要說分封制不是老朱的首創,也不是什麼先進制度,而且古代歷史上深受其害的不在少數。東周時期天子被諸侯們圍攻,劉邦鬧出了七國之亂,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這些都是分封制帶來的禍患。

靖難之役、永樂盛世,哀鳴與繁華的背後,暗藏大明致命黑洞

朱元璋算得上個軍事家、政治家,他為何要開歷史倒車,撿起這並不靠譜的前人“手藝”呢?首先,他認為只有自己的子孫們才是貼心人,他後期對開國功臣大開殺戒就是一個很好的印證;其二,他的個人能力確實不一般,對應分封制,他對藩王從軍事、法律和思想上拿出了一整套的管理辦法,確保hold住。

《皇明祖訓》規定:“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既平之後,收兵於營,王朝天子而還。如王不至,而遣將討平,其將亦收兵於營。將帶數人入朝天子,在京不過五日而還,其功賞續後頒降。”

在軍事上,朱元璋賦予他們無法跟國家抗衡的少量護衛親兵,朝廷的駐地軍隊只有在國家危急且有天子之令的情況下,藩王才擁有臨時統領權,如此安排藩王和屬地之間就形成了一種相互制衡、彼此監督的態勢。

《皇明祖訓》又曰:凡親王及嗣子,或出遠方,或守其國,或在京城,朝廷凡有宣召,或差儀賓、或駙馬、或內官賫持御寶文書並金符前去,方許啟程詣闕……凡親王有過重者,遣皇親、或內官宣召。如三次不至,再遣流官同內官召之至京,天子親諭以所作之非。果有實跡,以在京諸皇親及內官,陪留十日。其十日之間,五見天子,然後發放。雖有大罪,亦不加刑;重則降為庶人,輕則當因來朝面諭其非。

靖難之役、永樂盛世,哀鳴與繁華的背後,暗藏大明致命黑洞

朱元璋同時運用法律手段對藩王嚴加管束。這些不僅僅指違法亂紀之類,還包括對藩王日常行動等都有詳細規定,這既是朱氏家法,也是大明國法。洪武二十二年,周王朱橚就因為沒向父皇請假而私自跑回鳳陽老家,被治罪遷往雲南。

《明史·本紀·太祖》:二十一年九月丙戌,秦、晉、燕、周、楚、齊、湘、魯、潭九王來朝。 二十六年九月癸丑,代、肅、遼、慶、寧五王來朝。

難能可貴的是,武夫出身的太祖在思想教育上也毫不放鬆,藩王就藩之前要進培訓班,就藩後也常常被召回學習和接受再教育,他自己組織編訂的《永鑑錄》就是其中一本很好的教材。培訓會上,朱老爺子會親自跟他們緊緊螺絲,把把脈。

朱元璋如此苦心經營的國防佈局到底是怎樣的一張網呢?我們一起來看看還沒開始削藩運動時的建文元年藩王分封圖,就能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靖難之役、永樂盛世,哀鳴與繁華的背後,暗藏大明致命黑洞

我們細看這張圖就能明白朱元璋的宏偉佈局和戰略意圖。藩王分封形成了邊防和都防兩條線,而這其中最漂亮的乃是對大明威脅最大的西北和東北邊防線,遼、寧、燕、谷、代、晉、秦、慶、肅九王死死地釘在關要之地,形成一條無缺的鎖鏈,居中的燕、谷、代、晉可左可右,隨時策應兩端。

首都的防衛線也很有戰略性。湘、楚王居左,齊、魯、周王居右,對南京城形成翼型保護,遠端威脅不大的西部蜀王、南部靖江王、西南岷王三邊拱衛。

很多學者認為正是朱元璋的封藩制給明朝後期帶來了沉重的財政負擔,不上班卻享受著優越待遇的朱氏萬子萬孫拖垮了大明,我們不否認明之亡有此方面因素,但從國家防禦體系構建來說,明太祖的這一招可圈可點。

靖難之役、永樂盛世,哀鳴與繁華的背後,暗藏大明致命黑洞

妄自削藩,建文帝破了爺爺的局

《明史·本紀·太祖》二十三年春正月丁卯,晉王、燕王棣帥師徵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兒不花,徵虜前將軍潁國公傅友德等皆聽節制……二十四年癸未,燕王棣督傅友德諸將出塞,敗敵而還……二十六年二月丁丑,晉王統山西、河南軍出;三月辛亥,代王桂率護衛兵出塞,聽晉王節制……二十八年甲子周王橚、晉王率河南、山西諸衛軍出塞,燕王棣帥總兵官周興出遼東塞。

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朱元璋打造的這個國防軍事平臺,對外防禦反擊、對內平反維穩,其功效和能力在洪武時期就已經得到了檢驗。朱元璋心中想著子孫能夠像自己一樣以國為重,以江山社稷為重,更希望他們能夠沿著自己的道路堅定、團結地走下去。

可惜歷史上的朱元璋只有一個,能夠像他一樣既有軍事才能,又懂治國之道的朱氏子孫基本不存在了。比如年輕的建文帝看不懂,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三個書生老師也沒能理解,他們就這樣本著穩固皇權、坐穩皇位的思想,稀裡糊塗地破了太祖佈下的大局。

靖難之役、永樂盛世,哀鳴與繁華的背後,暗藏大明致命黑洞

建文元年,在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的指點下,文靜的朱允炆壯起膽,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削藩運動。一艘艘“護衛艦”’被撤走,一段段邊塞“城牆”垮塌。

《明史·本紀·恭閔帝》八月,周王橚有罪,廢為庶人,徙雲南……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齊王榑、代王桂有罪,廢為庶人。遣燕王世子高熾及其弟高煦、高燧還北平。六月,岷王楩有罪,廢為庶人,徙漳州。

第一個被幹掉的是鎮守開封的周王、建文帝的五叔朱橚,再度發配雲南;接著齊、湘、代王的厄運也來了,湘王舉家自焚,齊王、代王被軟禁;西南守邊的岷王第五個捱整。

而到了他四叔叔燕王朱棣那裡,便碰到了硬茬,朱棣惱火了,太把叔叔不當爹了!於是一場更為壯闊的靖難之役代替了朱允炆發起的削藩運動,很多藩王忘記了自己的陣地,攪入了這場戰爭。

靖難之役、永樂盛世,哀鳴與繁華的背後,暗藏大明致命黑洞

一個個昔日尊貴的王爺變成了平民百姓甚至是死人,一個個叔叔變成了叛軍,藩王們已經喪失了“藩屏帝室”的功能,國防佈局鏈一段段被斬斷,朱元璋的偉大藍圖也因朱允炆的削藩運動而變成了廢紙一張。

很多人覺得,如果朱允炆不削藩,他不會只幹了四年就人間蒸發,朱元璋的這個國防佈局也不會就此擱淺。從前面五個叔叔被幹掉來看,他們多少還掌握著一定兵權,面對侄兒的削藩,卻依然選擇了以國為重、犧牲自我,這就充分說明朱元璋的“家教”在他們心中還是有分量的。

換句話說,沒有削藩運動,朱棣不一定會反,叔叔們可能還像從前一樣依法行事、依法鎮藩。

靖難之役、永樂盛世,哀鳴與繁華的背後,暗藏大明致命黑洞

靖難之役,明成祖拆了北方城牆

《明通鑑》卷十二:壬寅,燕師至大寧……燕師南還,寧王同行,寧妃、世子皆從,悉以三衛配北軍,大寧城為之一空。

沒有削藩運動朱棣會不會造反我們且不論,但他本是軍伍出身,這種窩囊氣他斷然是受不了。侄兒不義,叔也無情,於是朱棣就不顧一切地拉隊伍,逐漸形成了強大的反政府武裝。

靖難之役更嚴重的就是如上述史料所載,朱棣為了壯大自己的隊伍,解除被別人背後放箭的風險,不僅脅寧王共反,還以利為餌,將大寧所屬、勇猛的朵顏三衛也拉攏帶走了,整個東北邊防幾乎是空的。

如此一來,已經被建文帝破了局的太祖封藩鎮國大計,又遇上靖難之役,就此徹底地支離破碎了。所謂的鎮邊之藩沒了,守護都城的兩個翅膀也斷了。

靖難之役、永樂盛世,哀鳴與繁華的背後,暗藏大明致命黑洞

《明鑑綱目·卷二》:三月,始以大寧地畀烏梁海(兀良哈)。改北平行都司為大寧都司,徙保定。以大寧地畀烏梁海,自是北邊失一重鎮。(自北平兵起,帝既誘執寧王權,乃選烏梁海三千人為奇兵,從戰,數有功。及天下既定,遂割大寧地畀之,以償前勞。由是洪武中所築諸城盡廢。)

上面史料記載的就是將朵顏三衛收至帳下,為表彰其在靖難之役中的卓越功勞,朱棣把大寧封賞給朵顏三衛作酬勞,這個位於遼東—薊州—宣府弓形中心的防衛哨從此就不復存在了,朱元璋所築諸城也就失去了意義。

沒有了大寧這雙眼睛,從關內再也“望不到”遼東了,只能越山海關過錦州繞道而行,大寧旁邊的開平、興和也變成了“懸空之寺”,朝不保夕。

靖難之役表面看是一場皇室內部圍繞帝位展開的戰爭,但是這場戰爭給大明王朝帶來的創傷永遠無法癒合,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隨時都在威脅著大明性命。

靖難之役、永樂盛世,哀鳴與繁華的背後,暗藏大明致命黑洞

永樂盛世,繁華背後是致命後患

父皇沒有讓他接班,朱棣卻從侄兒手中搶來了皇位,燕王變身明成祖,一段在明代歷史上閃耀著光芒的永樂時代來臨了。不用去否認永樂大帝創造的輝煌業績,且讓我們透過繁華,去看看那些致命隱患。

《明史·本紀·太祖》永樂元年春,辛卯,大復周王橚、齊王榑、代王桂、岷王楩舊封。

《明史·本紀·太祖》……徙封寧王權於南昌……辛未,岷王楩有罪,降其官屬……六月壬子,代王桂有罪,削其護衛……庚子,岷王楩有罪,削其護衛。

朱棣剛剛即位對諸王做了一些表面工作,比如先後復周、齊、代、岷諸親王舊封;但他坐穩江山後,很快就翻了臉,比侄兒還厲害地又實行削藩。周、齊、代、岷諸王再次遭到削奪,寧王遷南昌,谷王徙長沙……

靖難之役、永樂盛世,哀鳴與繁華的背後,暗藏大明致命黑洞

如此一來,剩下的藩王沒有了任何行政和軍事權利,而且行動管束更嚴了,他們只剩一個顯赫的身份和富貴,真的成了一幫無所事事、養尊處優的大明累贅。

《讀史方輿紀要·卷十八》:明初,分藩置戍,所以東臂遼東,西肘宣府,使藩垣鞏固,門庭無覬覦之隙也。永樂初,雖徙興營等衛於內地,然城守猶存,三衛未敢侵秩。自土木之變,三衛益恣,遼河東西及三岔河北故地,悉為所據,薊遼從此多事。

《明朝大歷史》:然明之邊患,太祖之防邊深意,則由成祖壞之。當時惟以元后為大敵,視東北諸部蔑如也。

為什麼朱元璋不將皇位給朱棣是有道理的,因為朱棣目光短淺。上述第一段史料,講明瞭朱棣在靖難之役將大寧割讓,“薊遼從此多事”;第二段史料中,明清學傑出奠基人孟森更是直言朱棣不懂爹的心,壞了朱元璋的邊防大局。

靖難之役、永樂盛世,哀鳴與繁華的背後,暗藏大明致命黑洞

朱元璋分封諸子,“九王拱邊”的國防佈局就是御西北、東北之敵,而對東北尤為重視,燕王在北平、谷王在宣府、寧王在大寧、遼王在廣寧、韓王在開原、沈王在瀋陽六王鎮東北,其用意顯而易見。

朱棣不明白這些,只是將目光放在西北的元蒙上,他在任五次北征蒙古、不聽話地攻打被朱元璋列為“不徵之國”的窮僻安南,足可見他完全忽略了東北隱患。

他為了保障自己皇位安全,將東北五王撤回關內,同時以為遷都北京後,天子就真的能夠永鎮國門。殊不知割讓大寧後的東北,沒有藩王駐守的東北,一個吞噬大明的黑洞正在慢慢長成。這些雖然在軍威強大的朱棣時期問題不大,但國衰兵弱之時,就可能致命,別忘了後來的土木堡之變、女真的壯大以及最後的大清入關,都是東北之禍。

靖難之役、永樂盛世,哀鳴與繁華的背後,暗藏大明致命黑洞

儘管《大明風華》中明成祖、明仁宗和明宣宗如何攜手打造出明初的繁華盛世,形象高大的後宮女人孫若微又如何絕妙、高超、審時度勢地挽救大明於危急之時,但這一切無法掩蓋繁華背後的那個黑洞。

大明王朝276年國祚說短也長,朱允炆和朱棣在歷史上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他們不是朱元璋,更非完人,削藩之難和靖難之役帶給大明的是福是禍?各家眼光不同,各人看法不同,小編一家之見,僅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