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宣帝劉詢的文治武功都較高於漢武帝劉徹,但為什麼武帝在中華民族中的聲望遠高於宣帝?

慶曆肆年春


公正地說,無論從歷史功績,還是對當世社會所做的貢獻,以及當世老百姓的喜愛程度來看,漢宣帝都是高於漢武帝的。然而,漢武帝在歷史上的名聲,卻又遠遠高過漢宣帝的。一個人不管他是否關注歷史,他都知道漢武帝是誰,幹了些什麼。但如果這個人不關注歷史,很可能並不知道漢朝有漢宣帝這樣一個皇帝。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漢武帝劇照)

說漢宣帝的歷史功績比漢武帝大,當世百姓的認可程度比漢武帝高,有以下幾個理由。

一是漢武帝因為好大喜功,大肆開疆拓土,把“文景之治”以來積累的社會財富都消耗得差不多了,漢朝在漢武帝末期進入了一種貧弱的階段。而漢宣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重拾“文景之治”時期休養生息的政策,漸漸地,又讓國家復甦過來,讓大漢王朝得以往後延續。

二是漢武帝發動的多次戰爭,並不是廣大老百姓喜愛的。也許對一些將領來說,有一個拜將封侯的成功喜悅,但是對絕大多數老百姓來說,卻是災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而漢宣帝雖然也和匈奴打過,和西羌打過,但總體上戰爭很少,廣大老百姓得以安定地種田生產。這對老百姓來說,是一件慶幸的事情。

三是漢武帝和匈奴之間打了太多的仗,早期對匈奴還有一定的打擊作用,獲得了一定的土地。但是並沒有讓匈奴服氣,匈奴一直在和漢武帝對抗。而漢武帝晚年時期發動的對匈奴的戰爭,所打的仗,則大多是敗仗。漢武帝不得不灰頭土臉地收兵。漢宣帝和匈奴打得不多,但是匈奴對漢宣帝卻很服氣,還多次前來投奔漢宣帝。漢朝因此設置了西域都護府,那一片土地正式歸漢朝管理。也就是說,漢宣帝採用相對溫和的政策,所獲得的國土面積,卻並不比漢武帝少。

(漢宣帝劇照)

四是漢武帝晚年時期,因為貪戀皇位,疑神疑鬼,逼得自己所立的太子自殺,還由此殺了不少人。後來為了立劉弗陵為皇帝,還逼死了劉弗陵的母親鉤弋夫人。漢武帝不只是殺皇親,還殺了很多大臣。漢武帝的這種暴行,在皇親和大臣之間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後來漢宣帝給他立廟的時候,當時的爭議就非常大。由此可見,大家對漢武帝有多麼不滿。但是漢宣帝很少濫殺無辜。他雖然清除了霍家的勢力,但是並沒有殃及更多的人,而且他一直給予霍光很高的地位。他對自己的太子也不滿意,但他並沒有像漢武帝那樣濫殺無辜。一直堅持讓這個太子當皇帝,從而在皇室中所造成的爭議和影響也是比較小的。

既然漢宣帝很多方面都超過了漢武帝,但為什麼漢武帝在歷史上的名聲,要比漢宣帝高很多呢?我認為有以下一些原因。

其一,對大國土的追求,契合國人的心理。雖然古代是家天下的社會,嚴格地說,那些國土其實跟普通老百姓沒什麼關係,都是皇帝的,是“朕的天下”。但是老百姓會一廂情願地覺得,這也是“我們的天下”。而且,知識分子從小所受的教育,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的儒家思想,這也在國民中樹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意識。在這樣一種主流意識形態下,後人都會覺得,漢武帝的做法是對的。

(攻打匈奴,圖取其意)

其二,南北矛盾的長期對抗,讓更多的人肯定漢武帝的行為。在中國古代,北方的遊牧民族和南方的漢民族之間,一直存在著強烈的對抗。這種對抗,還主要是由北方遊牧民族挑起的。因為北方的遊牧民族缺乏資源,缺乏必要的生存條件,所以他們總是要到南方來抄掠搶劫。

在南北對抗中,如果遇到南方是盛世,一般情況下都會壓制住北方遊牧民族。但假如遇到南方是亂世,那麼北方遊牧民族,將給南方帶來深重的災難。而且在中國歷史上,還有元朝、清朝這樣兩次北方遊牧民族滅了南方的國家,統一中國的現象。總之,南北對抗極大地挑動了南方漢人的神經。因此,他們對漢武帝那種使用強硬方式,堅決打擊北方遊牧民族的做法,感到非常解氣。從古至今,歌頌漢武帝,歌頌衛青、霍去病、李廣的各種文藝作品非常的多,這也就擴大了漢武帝在民間的影響力。

其三,漢宣帝政策的實際效果,雖然比漢武帝大,但其實也是因為漢武帝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漢武帝因為強硬地打,把匈奴人打怕了,打分裂了,所以在漢宣帝時期,才會有一部分匈奴人歸附過來。這就是所謂的“一張一弛”“又打又拍”。反之,如果漢武帝時期沒有那種強硬的打壓,漢宣帝時期也沒有那樣巨大的收穫。一種情況下,人們會覺得漢宣帝其實是收麥子的那個人,漢武帝是種麥子的那個人。收麥子那個人,功勞肯定沒有種麥子的那個人功勞大。


張生全精彩歷史


漢宣帝劉詢也是中國歷史上的明君之一,不過跟他祖爺爺漢武帝劉徹比起來,名聲的確是遠遠不及。

其實劉詢的對外做戰方面,也有非常輝煌的戰績。上臺第二年就出騎兵16萬,分五路攻打匈奴,這是漢朝最大規模的一次對外騎兵出征,大勝而歸。之後又與烏孫、烏桓聯合攻打匈奴,把匈奴打的都不敢再跟漢朝打仗了,最後呼韓邪單于親往長安,俯首稱臣。

漢宣帝時期,還大破西羌,平定西域,設置了西域都護府,使天山南北這一廣袤地區歸屬於漢朝。

這些都是不世之功,但我個人認為,在對外戰爭方面,漢武帝是破局開創者,把漢朝前期的劣勢扳平再反超,付出的努力和艱辛比漢宣帝要多,這可能就是後世漢武帝名氣要大的原因吧。


紅黑聖西羅


說漢宣帝文治武功都高於漢武帝不是很確切,要論武功,我個人認為漢武帝還是要比漢宣帝強。

表面上看,漢武帝只是解除了邊患,漢宣帝則統一了西域大量國土,但兩人所處的歷史環境是截然不同的,漢武帝所在時期是匈奴最強大的時候,西漢政府在軍事上根本無法匹敵,只能以屈辱的和親方式討好匈奴,漢景帝曾經不得不送自己的親女兒去和親。漢武帝的貢獻在於,他不斷變革,通過政治、經濟、人才等多方位對軍事的支持,最終建立了一支適合當代的最先進的騎兵部隊。

漢武帝對匈軍事行動有兩個值得讚許的,一是從戰略上,他認識到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他制定了周密的長期保障計劃,這就是匈奴最終註定要失敗的原因;二是從戰略防禦到戰略進攻的轉變,把戰火直接燒到匈奴腹地,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戰爭給邊民帶來損失,另外這個改變也等於向天下表明大漢消滅匈奴的決心和氣魄。

漢宣帝則不同,他所處的歷史時期,匈奴早已經被漢武帝打殘,如果不是漢武帝后期國家經濟鄰近崩潰,無法再支撐戰爭,恐怕匈奴早就被消滅了。漢宣帝所面臨的主要敵人除了僅剩半條命匈奴,以及烏孫、康居等,從軍事力量上來看,這些國家對西漢本土根本沒有任何威脅。漢宣帝對西域的用兵更多的是開拓性的,政治意義遠遠大於軍事意義。

表面上看,漢宣帝的成績似乎更突出,但實際上但從軍事角度,漢武帝的武功還是要比漢宣帝強。

<strong>從文治角度看,漢宣帝確實要比漢武帝強,且強很多,那麼為什麼漢宣帝名氣沒有漢武帝大呢?原因在以下幾個方面:

1.漢武帝代表的是西漢的鼎盛期,父祖的光環聚焦在他身上,而漢宣帝代表西漢最後的輝煌,子孫的沒落掩蓋了他的光輝

漢武帝之所以能夠取得這麼大成就,絕不是他一人的功勞,他的功績是建立在父祖幾代人的不斷積累之上的,但他確實最終將父祖的榮光集中“炫耀出來”的那個人。尤其是在國家安全,民族危亡這樣的大是大非面前,漢武帝自然就成了民族英雄。人們很少注意到一個事實,到漢武帝末年,國家經濟已經頻臨崩潰,人民掙扎在死亡線上。光環下的代價竟然被隱藏了,這大概是民族情節所至吧。

漢宣帝很不走運,雖然他開創了西漢中興,但他駕崩後,後世子孫迅速滑向沒落的深淵,因而從時間節點上,人們往往有一個錯覺:漢武帝是西漢最鼎盛時期。其實,漢宣帝時期才是西漢最鼎盛時期,他的財產足足被他的子孫們消耗了半個多世紀才徹底敗光。

2.漢宣帝選定的接班人成了他的汙點,儘管這個鍋不該他背

一般認為,漢宣帝在接班人的問題上也曾經猶豫過,但最終感情戰勝了理智,正是這個接班人漢元帝開始的儒生政治,把大漢帝國帶入萬劫不復,漢宣帝因此背上了選定繼承人不當的黑鍋。

實際上這個黑鍋不該由他背。一是選擇劉奭作為接班人是按照古代繼承法執行的,如果不選擇劉奭反倒是有違法律規定,要怪只能怪宗法制有問題;二是即便接班人不是劉奭,儒生政治像洪水猛獸,早晚會氾濫,攔不住,這是當時的歷史大環境使然,不是哪個人能改變的,限於篇幅,不能詳細說明,有興趣的可以研究一下西漢儒學發展及現狀。

總之,接班人問題成為漢宣帝繞不過去的坎,選劉奭留下詬病,不選劉奭也逃不掉,只能說他生不逢時。

3.後世人的偏愛及宣傳效果

中國很多人第一次聽說漢武帝,很多都出自毛主席詩詞中的“秦皇漢武”一次。這就反映出後世人的偏愛對一個歷史人物的影響,尤其是一位名人、偉人對歷史人物的偏愛,往往要影響很多人的喜好。比如現代影視作品,對人們的影響也很大。

在比如,記載漢武帝和漢宣帝的兩部歷史著作:《史記》和《漢書》(漢武帝記載於《史記》,漢宣帝記載於《漢書》),這兩部作品的影響力對漢武帝更加有利。

綜上所說,文治武功兩方面綜合來看,兩人各有千秋,都是那個時代偉大的君王。漢宣帝相對來說被歷史低估了!


尋根拜祖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這就是開天闢地和繼往開來的區別。

劉詢在位期間,對內誅霍家、整吏治、改考核、寬治民、懲貪腐。對外敗匈奴,破西羌、設西域都護府,使大漢天威震懾寰宇。宣帝的文治武功不比漢武帝差,在治國方面甚至超過漢武帝不是一點半點。

但是如果沒有漢武帝,宣帝絕對不會有此作為。


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盡烽煙。

武帝在位期間,把漢朝周邊國家打了個遍,誰不服收拾誰,尤其是匈奴,在此之前漢匈之間一直靠和親政策來維持和平,武帝則選擇和強大的匈奴硬碰硬,向北把匈奴人硬生生趕到漠北,向西則把匈奴勢力驅逐出西域,武帝徹底把周邊遊牧民族打服了,宣帝時期辦起事來才那麼容易。

不僅是對外上,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對漢宣帝,乃至對整個中國歷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推廣的五銖錢對兩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恩令大幅度削弱了劉姓諸侯的力量,是漢宣帝能順利繼位,併為他以後的施政消除了很多阻撓。


可以說,宣帝的文治武功是站在武帝的肩膀上完成的。

還是那句話,開天闢地和繼往開來哪個更有名?


守仁讀仁


這是一個偽命題,也不必計較。漢宣帝自然是明君,比起漢武帝還是差很多的。漢武帝雖是守成之君,確開創了很多影響後世幾千年的制度和文化的東西。

簡單列下,不全面大家可補充:

1、一舉解決自春秋戰國到秦以來北方匈奴擾邊問題,武帝后期匈奴漠南無王庭,以至後來漢宣帝消滅分裂匈奴,匈奴一支進去歐洲,一支南下與漢民族大融合;

2、國家領土進一步得到擴大,張騫多次出使西域,開創了絲綢之路;

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成為後來一千多年的主流思想(漢武帝是外儒內法)

4、他的國號漢,成為了我們一個永遠的民族漢,寇可往,我亦可往;

5、設立內外朝,推恩令,削弱諸侯,君權高度集中,也成就了一批將星文豪,衛青封侯由天幸,霍去病封狼居胥,司馬遷史家絕唱,東方朔大隱隱於朝……

歡迎友友點贊、關注,各抒已見,大家討論。








曉史


漢武帝是種樹人,漢宣帝是乘涼人,二者沒有可比性。漢宣帝能夠取得更高的成就恰恰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上,這前者更加被歌頌實乃合情合理。

漢武帝時期,整個大漢帝國是真正的百廢待興,整個國家裡除了錢什麼都沒有。冶煉工業,戰馬養殖產業通通沒有,這些東西不是有錢就能搞定了,是漢武帝勵精圖治,窮盡一生才搞定了這些事。

漢武帝前期的冶煉工業嚴重不行,漢朝制劍坊打出來的戰劍跟匈奴人的戰刀對砍經常會被砍斷,很多漢軍將士都是在與匈奴騎兵對抗時,被連刀帶人砍成兩半的。漢武帝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特派人到西域去尋訪鑄劍名師,後來才找到大月氏國,並造出了錳鋼劍,這種鋼材非常耐砍。

漢朝缺馬,不僅數量少,質量還特別差。漢武帝時期開始鼓勵養殖戰馬,為了提升戰馬品質,漢武帝不惜對1.1萬里外的大宛國發動了戰爭,只為了搶奪那1000多匹汗血馬。

漢武帝時期,騎士訓練十分困難,往往要兩三年才能訓練出一名合格的弓箭手。漢武帝大力發展武器工業,生產各種弓弩,這大大縮短了練兵的時間。

到了漢宣帝時代,由於冶煉,武器乃至戰馬產業都已經非常成熟,當時的漢朝科技力量在周圍國家裡已經是最強的,這時候再做不出點什麼成就來才是丟人的。


優己


漢武帝劉徹做的是“政績工程”;

漢宣帝劉詢做的是“政績”。

一、“政績”和“政績工程”

何為“政績”?顧名思義,可以簡單理解為“政治功績”或者“行政業績”,這應該是一個偏向於褒義的詞語。延伸理解的話,像“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一聽就是於國有補,於民有利。

何為“政績工程”?一說這個詞,就首先聯想到“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是某些人為了迎合上意或者謀取政治私利,所搞的無關國計民生卻虛耗錢財的花架子工程。


下面我們來詳細分析一下武帝劉徹的“政績工程”和宣帝劉病已的是“政績”。

二、劉徹的“政績工程”和劉病已的“政績”

劉徹。如果簡單地把劉徹定性為喜歡搞“政績工程”就失之偏頗。理由一:他是最大的領導,不用帶著政治目的去迎合誰或討好誰;理由二:“國”是他的“家”,“率土之濱莫非王土”,而且他不昏庸,沒理由去糟蹋自家東西。所以,只能說他是一個不安分的人,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個喜歡做事的人,一個吃不得半點委屈的人。但是,他所做的一切卻造成了與“政績工程”一樣的惡劣影響和後果。

先看一下劉徹的成績單:

元朔二年(前127年),衛青大破匈奴樓煩、白羊二王,收復河套;

元朔六年(前123年),18歲的霍去病橫空出世,以800騎兵深入匈奴腹地,大勝。

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兩徵匈奴,俘斬匈奴數萬,渾邪、休屠二王一降一死。

元狩四年(前119年),著名的漠北之役爆發,衛青、霍去病聯手,俘斬十萬,“封狼居胥”;

太初元年(前104年)和太初四年(前101年),貳師將軍李廣利兩徵大宛,以損失四分之三以上的兵力和數以萬計的軍費為代價,換來了大宛的“臣服”和幾十匹所謂良馬;

元封二年(前109年)和三年(前108年),滅北部(衛氏)朝鮮,設“漢四郡”;

從建元六年(前135年)開始,一直到元封二年(前109年),平西南夷

……

這份簡化了的戰功讓大明仰望,更讓兩宋汗顏。如果單以武功來考核和評價劉徹的話,他絕對可以進歷史前三。但是,作為帝王,他的職責卻不僅僅是“亮劍”和炫耀肌肉,更重要的應該是老百姓的安居樂業。遺憾的是,在他的身上,“武功”有多顯赫,“民生”就有多凋敝。如果把他的武功比作美麗的孔雀開屏,那麼他治下的民生就是孔雀背後醜陋的屁股——連年征伐,到漢武帝后期,帝國經濟已經接近崩潰,民不聊生,盜賊四起。都說一將功成萬骨枯,而堆砌一個帝王的“偉業”則幾乎以帝國的崩潰為代價!所以司馬光說:“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



劉詢。如果讓我給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300多個帝王搞個排行榜的話,我會把漢宣帝劉詢排在第一位——執政二十五年,在他的手上,漢帝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不僅齊頭並進,而且均衡發展——這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是獨一份,因為無論是秦皇漢武,還是唐宗宋祖,更遑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誰也沒有做到。

下面再看一下劉詢的成績單:

政治。漢宣帝劉詢的政治功績極高,對霍光的堅毅隱忍尚在其次,他最偉大之處應該是“霸王道雜之”的“漢家制度”和“有功不賞,有罪不課,雖唐虞猶不能化天下”的“循名責實”的法家思想——這一點,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後世純以儒生治國更是中國古代政治的悲哀。



經濟。除輕徭薄賦、勸課農桑外,宣帝設“常平倉”,即在谷價低時加價糴入、價高時則降價糶出,以平抑谷價,調劑穀物供給,既避免了“穀賤傷農”,又防止了“谷貴傷民”,國家增加了糧食儲備,老百姓更得到了實惠。

軍事。以匈奴為例,從本始二年(前72年)至神爵二年(前60年),先後數次出擊,匈奴被逐漸打散打殘,或投降或跑路,再也無法對漢朝形成威脅。

外交。弱國無外交,在強悍的軍事打擊下,甘露三年(前51年),呼韓邪單于更是親往長安,直接自稱“藩屬”,這就是著名的“匈奴款塞、單于來朝”。

所以劉向讚頌說:“中宗(漢宣帝)之世,政教明,法令行,邊境安,四夷親,單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樂”——大道至簡,這番簡單而近乎平淡的評價背後,是一個“內外兼修、吏稱民安”的治世和盛世!

三、為什麼後人評價劉徹勝過劉詢

一言以蔽之:中國人好面子。

“政績工程”同時又是“面子工程”,中國人好面子,劉徹的卻匈奴、通西域、開疆拓土這些明晃晃亮閃閃的“硬通貨”,比劉病已不動聲色的安民、富民來得光鮮百倍。所以,高調的劉徹滿足了部分中國人的“虛榮心”;

“政績”卻是“裡子工程”,利國利民更“藏富”於民,正是這一個“藏”字,低調的劉詢才“做了好事不留名”。

別說是史學家,就連阿Q都覺得漢武大帝給他掙了“面子”,因為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祖宗比你強。

阿Q們所謂的“強”強在哪裡呢?

①歷史很久②疆域很大③發明很多……等等,而疆域方面的貢獻更是最早就來自於劉徹——“封狼居胥”是中國人狼性的最高峰和血性的最強音,“雖遠必誅”則是武帝尚武精神的強悍延續——但在我看來,這種精神遺產才是漢武帝劉徹幾乎唯一值得稱道的地方。

因為我同意當時著名的《尚書》大家夏侯勝對漢武帝的評價:“武帝雖有攘四夷廣土斥境之功,然無德澤於民,不宜為立廟樂。”

好一個“無德澤於民”!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你是喜歡一個以窮兵黷武、“百姓空竭,萬民罷弊”為代價,換個只有“單于守蕃,百蠻服從”的虛名、卻“去秦始皇無幾”的劉徹呢?還是喜歡一個品行方面“操行節儉,慈仁愛人”、治國方面“循名責實,峻法嚴令”,然後“柔遠能邇,燀耀威靈;龍荒朔漠,莫不來庭”的劉詢呢?

習近平同志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彼岸歷史


作為漢朝的幾代明君之一,漢中宗孝宣皇帝劉病己和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他們都非常優秀,同樣的,他們都有非常多的粉絲,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們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說到兩位皇帝,他們的廟號代表了他們作為漢家皇帝所處的位置以及顯示推動歷史發展的作用(世宗多為有大功於本朝,而中宗則多為中興之主),接下來我就來細說一下兩位皇帝

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是漢朝的第五朝也就第七位皇帝,他的父親是漢景帝劉啟,爺爺是漢太宗孝文皇帝劉恆,應該說,這三位父子都很能幹,因為漢景帝為人過於狠辣(沒有拍好史官的馬屁),所以他是沒有廟號的,但是為人狠辣並不能說明他不是一個好皇帝,相反,他的作用也是空前的,他承前啟後的開啟了自己兒子劉徹的時代,加上他的爹爹孝文皇帝,兩朝40年的文景之治,為漢武帝諡號上的武打下了非常良好的基礎,漢武帝就好比是一個富二代,他有大把的家底給他去完成他的爸爸和爺爺沒有完成的理想與使命,而且非常nice的一點就是,他恰好是一個有夢想的孩子

他通過對閩越的用兵,順利的從他的老祖母孝文皇后竇漪房手上接過了漢帝國的兵權,自古槍桿子裡出政權,沒有兵權的政權是不完美的(主要帝制下的政權),之後,通過衛青建立了內朝,內朝凌駕於百官及三公之上,從此,政權也盡在其手,接下來,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強化了儒家作為我漢家天下兩千多年正統文化的地位,同時也控制了人民的思想,其後,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通過對匈奴用兵,完成了漢帝國最後一次大規模的中央集權,這裡主要是指又廢了多個諸侯國,在全國大面積的實行了郡縣制,所以漢武帝的作為更多的是首創,也是在他手上打殘了匈奴,收復了河套草原,打通了河西走廊,同時也建立了強大的騎兵軍團

漢中宗孝宣皇帝劉病己,他是衛子夫的曾孫,是衛子夫的兒子劉據的孫子,劉據是武帝朝的第一個太子,也是歷史上為數不多做了二十幾年卻沒有登上皇位的太子,劉病己繼位之處,正是霍光當道之時,他忍氣吞聲,在霍光死後,一夜之間取得了對大漢帝國的控制權,不可謂不神速,在他的身上,更多的不是武帝的影子,而是文帝的延續,他勵精圖治,將武帝之後國家空虛的財政和日漸衰弱的國力重新恢復到強盛,在他手上徹底擊潰了匈奴,他很好的完成了後來者的使命,和他的大伯孝昭帝並列為昭宣中興,當然,這裡面主要的功績還是孝宣帝創造的

但是,孝宣帝是後來者。說的通俗易懂一點,他是錦上添花的人,他所做的都是在前任的功績之上,推波助瀾,而武帝朝有太多的首創,有太多的革新,歷史是文人書寫的,都是嚮往革新的,所以作為將大漢王朝第一次推上巔峰的人,漢武帝劉徹,成功的彪炳史冊,讓21世紀的我們,記住了他


逐夢星辰丶


《思漢孝宣帝生平,數其卓越功績,問其為何幾無聲名,較他是否可與漢武帝相提並論》:

劉病己真的很厲害嗎?在我眼中不過又一個康熙是個守成好手吧了。

康熙幼年登級,其少年繼位。

康熙體察民情,其知民間疾苦

康熙除鰲拜,其殺霍光一家。

康熙平三藩,其定羌亂,服藩王。

康熙收臺灣,其建西域都護府。

康熙打羅剎俄羅斯,其對服匈奴。

康熙拜明太祖陵,收南方士子之心。其廢陵邑制度,攬世家豪強之義。

康熙創上書房,軍機處前身,其問責,官員久任之父。

康熙廢修長城,其建太倉。

康熙休養生息,其與民休息。

康熙開創盛世,其中興大漢。

康熙編纂書籍,其白虎觀講義。

康熙滿漢一家,奠大清萬世之基,其復活世家這個魔鬼,使中國政治發展,歷史進程再次倒退一千年。

康熙使大清大興,滿族徹底在中國站穩腳根,其斬漢室之根,使大漢先是被取代,後來即便復活也不過和其一樣成為世家代理人。

……

康熙與漢宣帝相同都是有為守成之君,千古守成之君無比其二,都可使祖宗之業可繼承,保持,並且發揚光大。

不過這也就是其當時,他那一代而已。然其對後世影響和對國興衰所擔負的責任,負不負責任來看,其不比康熙。

畢竟康熙之後兩代有為之君,使大清不僅沒因其衰退,更其而走向極盛,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而其卻埋下世家這個亡國的隱患,使其子孫一代不如一代,最終還亡國。

即便最後復興,但那也與其沒一點關係,因為那不是其子孫,其至就連其,後面無數和王朝都受其害,遺禍不淺。

所以雖然我才上來覺得其如康熙,與康熙差不多,後來越想越覺不對勁,或其就如李治。

也只配和李治唐高宗這個傀儡,一輩子按別人意志行事的代理人相提並論。

其之一切所為都是按別人意思所做,其開創的盛世,實際是世家人的盛世,而非其的。

畢竟其雖身為皇重孫,為太子之長孫,但因父祖造反,其已失去繼承權。

若非其與掌權霍光拐彎抹角,有千絲萬縷聯繫,霍光等被武帝祖孫幾代打擊過慘,幾乎家破人亡的家族為報仇,保家族長盛不衰,需要其這個野生皇子,在武帝死後,皇室衰弱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里破局,又豈會有其什麼事。

也正因其答應,其為奪回皇位,登上帝座才有這回事,這個關易。

也正因此昭帝才會在快要加冠突然暴亡,昌邑王能在三天內幹出三千多年錯事被廢,一切不過為其復辟,登基鋪路,做準備吧了。

雖後來其想以殺霍光諸人中止交易,挽回錯誤,可惜大錯已鑄成,其已無力挽回,只能苟延殘喘,在此基礎上與人爭鋒,盡力挽回頹局,頹勢,讓自己能慢點滅亡,長久些吧。

也正因此,如此和周平王一樣為了自己利益,自己皇位無所不用其極,什麼事都能幹得出來,什麼東西都可出賣。

又怎麼能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北擊匈奴,南滅甌越,鑿空西域,收服夜郎,滅亡衛滿,真正完全統一我華夏本土,鑄造中華鐵骨錚錚之魂,讓我華夏真正站起來,活得有尊嚴,頂天立地的漢武大帝相比。

或也正因此,因其卑鄙行事,還有與漢武帝的高大行象相比其太過渺小,醜惡,其雖也創建盛世,給一代人帶來安康。

但其更斷了漢室,漢族之根,使以前百餘代努力化為灰燼,又得重新開始,是今後千年中華禍亂,人民苦難的根源,

雖未害人,雖沒想過誤國,但比壞人,誤國更可惡,所以其才在歷史上默默無聞,幾乎沒多少人知其聲名嗎?

畢竟歷史是公正的,正義雖會還有到,但絕不會缺席。





毀建策


這個問題並不是很難理解,同樣的事,第一個做出來的肯定會更容易被記住,以後跟著做,即便是做出更好成績,也不會再有那麼大的效應。另一方面,武帝之後,儒家一支獨大,成為社會主流,掌握了話語權,而他們之所以能登上歷史舞臺,完全是漢武帝的功勞,儒學統治下的社會,漢武帝被大大抬高是很自然的事情。另外還有一點也許大家都忽略了,那就是司馬遷對武帝一朝詳細而文采飛揚的記述。他塑造了衛青、李廣、張騫、霍去病等富有傳奇色彩又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普通人對宣帝一朝瞭解甚少。很多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都被忽略了。張安世、韓增、丙吉、魏相、趙充國、簫望之

平心而論,漢宣帝確實在很多方面比漢武帝強,漢武帝時藉著文景之治後的社會富足,人心安定,才能施展拳腳,完全是吃老本,他輝煌過後,留下的是一個十足的爛攤子。唐代宰相馬周說過這樣一段話:孝武皇帝雖然窮奢極侈,但承文、景遺德,故人心不動。向使高祖之後,即有武帝,則天下必不能全。其時歷史上與漢武帝最相似的人物就是楊廣,可惜楊廣前頭只有一個隋文帝,而且隋朝安定下來只有幾十年,很多人都是從有槍就是草頭王的南北朝混亂中走過來的,還都懷著趁亂或許能打出一片天地的僥倖心理,民心根本不穩固。而漢武帝前面通過幾代人治理,社會安定百餘年,人們對漢朝有著很高的認可度,民心安定,基礎比楊廣不知高多少倍。否則漢武帝可能會成為亡國之君,他是一個很有建樹的帝王,但同時也是一個毛病太多的皇帝。

《史記》的影響比《漢書》要大得多,不用說漢武帝,武帝前邊的幾位皇帝在普通人的認知度也明顯高於後來的皇帝,戲曲故事,文學作品取材這段歷史的也多,其傳播度遠高於後世幾個皇帝。漢武帝這個人很多缺點,做出了很多出格的事,但是因為他對儒家有著知遇之恩,主宰天下口舌的儒家也對他感恩戴德,過高讚譽和隱瞞缺點是必然的。

漢宣帝不管是在經濟上還是在對外擴張上,都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本始二年,聯合烏孫國大破匈奴 ,導致匈奴呼韓邪單于率眾來朝稱臣 。神爵二年,平定西羌,設置金城安置降羌 ,設立西域都護府監護西域各國,正式將西域納入大漢版圖 。作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君,統治期間,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四夷賓服,綜合國力最為強盛,史稱“孝宣之治”史學家對他還是持肯定意見的。

漢宣帝名氣不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得罪了儒生,漢宣帝立劉奭為太子,劉奭柔仁好儒,曾勸宣帝重用儒生,而漢宣帝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一直占主導地位,歷代尊儒,而漢宣帝是法儒兼用,而且重法輕儒,儒生在漢宣帝時期受到一定的打壓,儒生對他可是沒什麼好印象,這一點上與漢武帝時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相去甚遠。漢宣帝的功績沒有被後世大肆宣揚,就是得罪儒生的結果,儒家思想佔主導的社會怎麼會宣揚一個打壓儒家的皇帝?宣揚漢宣帝,豈不是承認儒家不是最好的治國之道?那不是打自己的臉嗎?尊儒的漢武帝被過分讚揚,而抑儒的漢宣帝被過分打壓,最終結果就是,比漢武帝還優秀,幾乎沒什麼可挑剔的漢宣帝名氣遠遜於漢武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